冬去冬又来

冬去冬又来,活下去,Winter After Winter

主演:颜丙燕,高强,刘頔,杨帆,张志勇,袁利国,日比野玲,李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冬去冬又来》剧照

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2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3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4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5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6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3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4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5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6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7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8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9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20

《冬去冬又来》长篇影评

 1 ) 《冬去冬又来》:颜丙燕用全程无语,演绎一个女人和命运的抗争

好喜欢《冬去冬又来》的开放式结尾,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既表达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又诠释出来了东北女人的大爱。

颜丙燕在整部影片里,并没有一句台词,但她把坤儿这个人物,刻画得丰富立体,用高超的演技,将这样一个女人和命运抗争的诠释的淋漓尽致。

让人心疼,又莫名的感动,一把辛酸泪,被那白茫茫大雪覆盖,细细品来,全都是真实情感下的人间烟火气。

这是一部充满爱的电影。

一条围巾,从头至尾换了四个人围,老大被抓走的时候,坤儿为他围上,念念不舍,但又无能为力,只希望这最后的温暖和念想,可以成为老大活下去的勇气。

然而,事与愿违,老大死了,老三意外生存了下来。

当看到围在老三脖子上的围巾,坤儿在情感纠结之后,内心也得到了释然,合情合理地和老三为老乾家延续后代。

命运无常,最终坤儿未能如愿以偿,在出现意外之后,一个小女孩用日本在门口喊出妈妈的瞬间,坤儿又把围在自己脖子上的围巾给了小女孩。

从小爱到大爱,一条围巾成为了整部影片的纽带,从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到另一个男人的脖子上,是生命的延续,从一个女人到另一个女孩的脖子上,是爱和包容下的无私奉献。

一个女人和命运无声的抗争。

颜丙燕没有台词,全程无语,也正是这样一个人设,让坤儿这样一个女人的大半生显得更加跌宕起伏。

她是被老乾捡来的,好像就应该为老乾家付出一切。

在道德层面上讲,老乾想让她为老乾家延续香火,她不得不面临着和兄弟们之间的复杂情感纠结。

她和老大有爱,但老大并没有生育的能力。

她不喜欢老三,但又因为想要延续香火的愿望,怀了老三的孩子。

她渴望自由和外面的世界,她更喜欢老二那样有担当的男人,但是,老二并没有机会将她带出这个家庭和环境。

她曾想过,不要违背道德伦理,但又不得不服从于老乾的威严,老二跑掉之后和老三的被迫圆房,虽未成功,但整个过程如静止般的画面,深深的刺痛了观众的心。

那种无力的挣扎和内心滴血的无奈,颇为心酸。

怀了老三的孩子,又被迫和一个“傻子”假装睡在一起,谁又曾体会到她内心的害怕和不安。

整个故事看似简单,却很丰盈,每个人物间的感情串联,都是细腻又抓人的触动心灵情节。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存力。

不得不说,每个人物都不可或缺,翻译看似很吃香,但吐出米粒之后被关好几个月的下场,一样也让人有共情感。

看似村里明白人养了一个“傻子”,事实上是为了躲避日本人抓劳工,道出真相之后,才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

老乾有三个儿子,最期盼的就是能够延续香火,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能在有生之年盼到这样一个结果,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善良而又质朴的坤儿,从一个男人的世界走向另一个男人的世界,最终还是靠自己学着与这个世界和解。

她用自己的选择,决定了未来的路,虽然艰辛,但是温暖又治愈。

冬去冬会再在,但冬天过去之后,我们也不会错过每一个春天。

 2 ) 冬去冬又来,冬真的太长了

对不起,我惊了,怎么会有一部片子让我反复的在崩溃边缘说服自己。

电影开场映入眼帘的黑白颜色将我的胃口瞬间吊到极点,然后是冗长又无聊的漫长镜头,以及不知道为何控制不住自己要在车上挣扎哭叫的三儿。

在漫长的110分钟中,我的眼前不断的闪过更有趣更有悬念更有意思的替换拍摄手法,然后再不断的去说服自己,我不懂艺术,我不懂艺术,尊重导演,尊重导演。

映后导演到了现场,向我们阐释了一些他的理念,但对不起,我依然不觉得这是一件值得花费110分钟的电影。

 3 ) 电影之外:映后与我思

一、映后放映结束后,导演首先补充了大量的东北历史背景,原来电影因为审查只拍了“冬去”,“冬又来”并没有完全呈现,只简单地表现一点苏军的影子,所以可以理解多数观众看完之后无感。

实际上,导演想说日军并非完全在摧残东北,因为有殖民意图,所以也用心建设基础设施。

中村八郎也不是一个军人,而是被委派过来的退伍兵,电影特别呈现了中村八郎对妻子的爱护,体现导演超越民族的关怀,中村八郎也是人。

导演试图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历史,展示一般官方历史书遮蔽的事实,日军之后苏军对日军的掠夺可能更残酷。

所以标题就暗示了一个历史循环的悲观叙事(少台词与循环意象,很容易让人想起金基德,我结束后简单地问了一句是否受金基德影响,也承认受其前期电影影响),甚至指向当下东北的没落。

一位老师直接给出了叙事学(编剧范本)、符号学(公鸡、绣鱼、三个儿子、围巾……)、新历史主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精神分析(乱伦、冬天原型)、女性主义(坤儿的失语/被说,行为的反抗)、东方美学(沉默、留白、黑白)等角度的简单评论。

虽然导演也明确表示喜欢符号学,毫不反对这些解读,不过也让我放弃了这些谁都能想到的理论。

二、我思我还是觉得有些刻意的设计,一方面确实明确了电影的深度,一方面也有一些概念先行的问题。

人物性格符号化(大哥武大郎,二哥武松、三弟西门庆、执着于香火的父亲),虽然鲜明了、典型了,也难免有些失真。

这是我从另一种真实性的角度提出的一点苛责,因为我觉得电影更应该表现真实的、复杂的、生活的人,却被戏剧性简化了、抹平了。

想想父亲说的话就是不断反复香火的执念,其实是另一种深层次的失语,他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重复传统的观念,不断自我生产出空洞的意义。

乾四爷可以说是导演反对传统生殖欲望(香火、血缘)而塑造的稻草人,甚至毫不顾忌“礼”,表明了导演的批判与反对,却依然可能引发现代观众的强烈反感:怎么还在批判这个?

最后,电影只是电影,电影之外的补充其实已经不属于电影了,而是导演的想法,想法自然总是更完美,可还是要看现实的结果。

导演说的越多,反而越显得现在的电影充满遗憾,而迫切地想说出来、说清楚、说完整。

导演还极力地补充细节,填补观众的疑问,说老三回来时穿的是国军的衣服,暗示老三被国军所救而后又逃回家。

可是黑白片谁看得出来啊?

这个细节的设置我觉得非常失败。

还反对看到红围巾就想到《辛德拉的名单》,认为自己的处理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但这是难免的,观众的观看经验决定了这个简单的联想,我觉得应该可以更淡然地回应这个问题。

其实好电影不需要导演多说什么。

进一步想,电影中女性的失语,也是导演的失语。

导演不能在电影中充分表达自己,所以要在电影外说,或许这就是传统的香草美人隐喻在当下的延续。

对此,我觉得应该予以一些理解与支持,客观地打三星应该是没问题的,四星是鼓励。

 4 )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

一部纯粹的文艺片,为11月不景气的电影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导演现场分享交流

英皇电影城 按照以往的抗日年代题材,伪满洲国的矛盾一般都是打打杀杀,你死我活的日军和老百姓冲突,然而本片却温和了许多,刻意避开了老二抗日,老大被杀的叙述,用乾四爷担忧传宗接代的家庭困境贯串全片,给坤儿扣上生儿育女的使命,看似一个农村家庭伦理剧的结构,却栩栩如生的呈现了伪满洲国背后的政治生态、残酷命运和杀戮。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独特风格的影片了,全片极具黑白的影像画面、不到十个场景的空间叙述、女主无台词的精彩演绎,还有不时的伴随着日本歌曲的吟唱、用一个东北农民家庭和一个日本军人家庭的生动描写,直至最后的反目和杀戮,到最终以女人坤儿救助日本孤儿的视角结束,看到了导演的人性表达和反战思考。

导演现场交流刻意否定了创作上没有参考借鉴影片,但是电影片头黑场字幕伴随的音乐、还有摄影风格和场景布置,还是能感受到日本五六十年电影的味道。

 5 ) 何时冬去春又来

一开始会有点不知所云,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所有人物都依次或者同时亮相,信息量很大细节很多但是节奏有点慢,但是从老二回来开始,整个故事开始活起来了,有了冲突,对于坤的遭遇也开始有情感上的共鸣。

故事很简单,但是立意很深:女性的话语权。

女主角坤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一句台词,本来以为她是哑巴,但是经过导演解读,发现她只是没有说话的机会,感觉这里没有处理好。

颜丙燕演技很自然,很喜欢。

唯一觉得遗憾的就是坤抓住老二的胳膊求救想跟着一起走,但老二还是自己走了,留下了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对于选择逃避的人,还是要给予尊重,毕竟他没有随波逐流,只是选择了不去面对。

 6 ) 整个电影院就我一个傻子

昨天晚上,因为看错电影院地址,所以赶到的时候已经开始五分钟了。

我着急忙慌地找到位置坐下,却发现我的椅子坏了。

我环顾左右,好像就我一个,我试着站高一点,前五排依然没有人,我认真看了看整个电影院,可以容纳两百号人偌大的一个厅里面,就我一个人。

这是周六的晚十点半场,可以算是每周当中最强的晚十点半场,这个影院所处的商圈,可以算是这个1000万人口二线城市的最强商圈之一。

楼下海底捞人流如织,不是没有人出来消费。

对于我这个经常趁着孩子睡着出来看夜场电影的人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那电影院怎么赚钱呢?

这么大的场地,赚我这优惠后十几块的票价,肯定是暴亏的。

放场大明星出演的商业电影,它不香吗?

那创作团队怎么赚钱呢?

截止目前票房还没有过10万块。

对,你没看过,10万块都没过。

很多时候,这个钱可能还不够学生拍个习作。

用爱发电,不可以吗?

太可以了!

可惜的是,本片没有公益价值,更没有商业价值,只有主创的自我满足价值。

短片,慢节奏可以更有意蕴。

但是你这次长达110分钟。

黑白电影,可以突出主体,集中观看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省灯光和调色成本。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主角可以被拍的长时间看不清脸。

玩隐喻、填充历史细节是锦上添花,并不能拯救整体的乏味与冗长。

颜丙燕演技再好,也架不住被安排成一个符号。

冬去冬又来,小鬼子走了老毛子来。

一个生活不幸的女人还要捡另一个生活不幸的女孩儿,正如当初被捡回来的自己那样。

全体男性在被侵略的家园故土上,装疯卖傻,四处躲藏,哭着喊着要回家,学日语当汉奸,这些刻意的人物设置,注定影片厚重不起来。

和那条红围巾一样,只能是不合格的模仿者。

玩概念不耽误讲好故事,有内涵不等于放弃宣传,价值是自己创造的,并不是你觉得自己牛叉全盘丢过来,观众就得叫好。

院线电影,不需要观众询问细节设置,你却说别人没看懂的高冷。

 7 ) 喜欢这类的可以尝试一下,但看了就一定要看完。

影片一开始从东屋、屋外到西屋、屋外,再到车里,是一段差不多二十分钟的长镜头。

影片大多采取平视固定的镜头来陈述,尤其前一个半小时,再加上剧情推动不强,所以有些沉闷。

后半部分随着剧情的推动,台词增多,运镜增多,大多也略带了一些视角,所以后半部分显得更加鲜活。

以影片的整体性而言,前后的差别有些明显,所以还不够工整,也许在前半部分加入一些主观视角或大特写可以提升一些可看性,也可以让影片风格更加强烈。

或许也可全部采取固定镜头,以客观视角陈述。

影片黑白色调,较多的中远景也不大能看清演员的表情,所以画面要依靠光影变化和演员运动来实现调度。

窗外不停闪过的探照灯,还有偶尔开门关门中的门缝,可以算是惊喜的小特别,但一些画面上的安排加上一些运镜确实显得有些拖沓,也有一些瑕疵。

故事简单但主题不简单,其中包含的很深,也很广,政权交替下的平民百姓、旧时代女性的地位和压迫、以及旧时代父权下的家庭和“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或许懂得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了解的更多。

因此影片是挑观众的,也容易产生“就讲了这么个简单的事”?

等“主题不够明确”的感觉。

但这也确实与镜头的使用和调度上有一些关系。

 8 ) 忧患生生,安乐致死

看这部电影纯属偶然,打开淘票票时弹出一张十五元代金券,于是花九块钱一票包场。

这部电影就是日据东北时期一个农户家的故事,没有撕心裂肺哭天喊地,只有麻木与沉默,观看时有那种大雪积压下的喘不过气来和寒冷。

长期以来虽说非常看不上国人的繁殖欲,但也知道客观来说, 无论人类社会还是微生物群,繁殖都是第一驱动力;“延续”是一切“文明”的基础。

对延续血脉“香火”之说, 有人嘲讽“你家是有一个王位要继承吗”,其实“王位”算什么,是有几亿年的历史要传承。

现代社会的最可爱之处是包容与柔韧性,你可以不生不育,也可以多生多育,就像“无论选择结婚还是不结婚, 最终都会后悔的”一样,无论选择生育还是不生育, 都会有得有失。

我感激祖辈的生生不止,让我跨越百万千万年的时光来到这世界,我也感激社会大多数人对孩子的热爱,让我未来应该大机率有退休金可领。

既然生生不息是人类的宿命, 那么就努力让活着的甜多一些,苦少一些。

要做到这点,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曾被如猪狗一般对待,被强奸被蹂躏被屠杀的历史。

忘记历史, 必然重蹈覆辙。

我们没有权力忘记, 更没有资格代替祖辈原谅。

建国七十年,那段历史都还在百年里, 居然就有人已经忘记:

南京师大南京!

曾经发生大屠杀的城市!

师范大学,培养教师的地方!

一叶知秋,以小见大。

如此以往,历史还会重演,屠戮会继续发生在我们的后人身上!

愿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希望这样的电影,一年至少要有一部!

让孩子们知道, 曾经, 中国人连大米都不配吃不能吃!

我们的祖辈曾经活得如同牲畜。

这不是宣扬仇恨,这是记住历史,这是为了长久的和平!

 9 ) 《冬去冬又来》:在日俄之间生生不息求生存的东北

这个冬天过去了,下一个冬天还会远吗?

一年又一年,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东北沦陷区的老百姓足足有十四个冬天,需要在冰冷的冬天,在风雪交加的冷寂里,忍饿、煎熬、受活、抗争。

日本人被赶走了,冬天就没有了吗?

未必!

邢健导演的《冬去冬又来》,以非常特殊的视角,对准东北一家人和他们悲催的生活,讲述伪满洲国时期最为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如何在沦陷区坚韧、寂寞而抵死的存在。

活下去,就是他们最高的生存理念、唯一的目标。

他们是文盲,他们是草民,他们是种子。

在冬天和冬天的循环中,他们寻找着一点点生机。

他们是没有组织起来的人民,他们是没有纪律的老百姓,他们的思想只有素朴而执着的生育,等待他们的,是必然的历史命运,也有偶然的个人际遇。

他们活下去,就有机会看到春去春又来。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这个家,残破不全,柴门破屋。

家长名为乾老四,乾在八卦中代表“天”,又有健进的意思,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女主角是颜丙燕饰演的哑巴“坤”,坤在八卦中代表“地”,又是阴柔的意思,当然是母亲的象征和实质,我们完全可以看做是东北乃至于中国,她的失语既可以是本身的也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格。

坤儿被乾老四收养,成为家庭中的一员。

乾老四念念不忘的是要传宗接代,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越是在殖民地时代,越是要有生生不息的历史任务。

归根结底,只有一代代的新人延续,才能有新的可能。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乾老四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

老大和坤儿有一定的情感,但是在外信讯全无,走之前坤儿送给他围巾。

老二参加了抗联,不想成为老父亲布局传宗接代的工具人。

老三被抓壮丁后又逃回来,藏在窑子里,也带回老大死亡的信息和围巾,并且成功的让坤儿怀上了孩子。

黑土地上的这些人,无论话根本没有,还是絮叨一些、神经一点,装傻、充楞,总是在冷光和寒雪的缝隙中,在伪满警察、日本鬼子和缺乏粮食的困顿中,并非那么苟且的活着,在扭曲的现实世界中,他们的不服从以“哑”、“傻”、“装”、“懵”、“呆”等人生态势的表征,扎根在那里。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他们的家乡,就在那里。

让我们再回到题目中的冬天,首先是日本,然后是苏联。

这绝对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的历史记忆,日本人、俄罗斯(苏联)人对于东北有着极其饥饿的、阴鸷的、绝对的贪欲野望,在大约五六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对东北进行占领、侵蚀。

坤儿是孤儿,《冬去冬又来》的结尾,坤儿又将围巾给了门外一个孤儿,也许她也会收留这个孩子。

东北,其实就好像这样的孩子。

19世纪末期才对关内人开放,闯关东的同时,也就是日俄争夺东北的同时。

这是东北人的痛史,直到1950年代,新中国才完全收回苏联在东北的特殊利益,感谢毛主席和他的伙伴们,感谢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的伟大胜利。

从伪满洲国时代的被殖民,到共和国长子,东北从冬天到春天,乾、坤都迎来了新的未来。

冬去冬又来》:在日俄之间生生不息求生存的东北这个冬天过去了,下一个冬天还会远吗?

一年又一年,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东北沦陷区的老百姓足足有十四个冬天,需要在冰冷的冬天,在风雪交加的冷寂里,忍饿、煎熬、受活、抗争。

日本人被赶走了,冬天就没有了吗?

未必!

邢健导演的《冬去冬又来》,以非常特殊的视角,对准东北一家人和他们悲催的生活,讲述伪满洲国时期最为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如何在沦陷区坚韧、寂寞而抵死的存在。

活下去,就是他们最高的生存理念、唯一的目标。

他们是文盲,他们是草民,他们是种子。

在冬天和冬天的循环中,他们寻找着一点点生机。

他们是没有组织起来的人民,他们是没有纪律的老百姓,他们的思想只有素朴而执着的生育,等待他们的,是必然的历史命运,也有偶然的个人际遇。

他们活下去,就有机会看到春去春又来。

这个家,残破不全,柴门破屋。

家长名为乾老四,乾在八卦中代表“天”,又有健进的意思,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女主角是颜丙燕饰演的哑巴“坤”,坤在八卦中代表“地”,又是阴柔的意思,当然是母亲的象征和实质,我们完全可以看做是东北乃至于中国,她的失语既可以是本身的也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格。

坤儿被乾老四收养,成为家庭中的一员。

乾老四念念不忘的是要传宗接代,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越是在殖民地时代,越是要有生生不息的历史任务。

归根结底,只有一代代的新人延续,才能有新的可能。

乾老四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

老大和坤儿有一定的情感,但是在外信讯全无,走之前坤儿送给他围巾。

老二参加了抗联,不想成为老父亲布局传宗接代的工具人。

老三被抓壮丁后又逃回来,藏在窑子里,也带回老大死亡的信息和围巾,并且成功的让坤儿怀上了孩子。

黑土地上的这些人,无论话根本没有,还是絮叨一些、神经一点,装傻、充楞,总是在冷光和寒雪的缝隙中,在伪满警察、日本鬼子和缺乏粮食的困顿中,并非那么苟且的活着,在扭曲的现实世界中,他们的不服从以“哑”、“傻”、“装”、“懵”、“呆”等人生态势的表征,扎根在那里。

他们的家乡,就在那里。

让我们再回到题目中的冬天,首先是日本,然后是苏联。

这绝对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的历史记忆,日本人、俄罗斯(苏联)人对于东北有着极其饥饿的、阴鸷的、绝对的贪欲野望,在大约五六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对东北进行占领、侵蚀。

坤儿是孤儿,《冬去冬又来》的结尾,坤儿又将围巾给了门外一个孤儿,也许她也会收留这个孩子。

东北,其实就好像这样的孩子。

19世纪末期才对关内人开放,闯关东的同时,也就是日俄争夺东北的同时。

这是东北人的痛史,直到1950年代,新中国才完全收回苏联在东北的特殊利益,感谢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的伟大胜利。

从伪满洲国时代的被殖民,到共和国长子,东北从冬天到春天,乾、坤都迎来了新的未来。

 10 ) 把键盘还给影评人,把剧本还给导演

现在互联网发达了,发声渠道多且门槛低,所以写影评这件事变得简单了,但是写影评这项技术却越来越难。

一部片子拍得好吧,使劲夸都没事,哪怕有人觉得不好,他也不会跑到好评下面骂“你瞎了?

你再夸一句试试!

”但是当看到一部没那么好的片子,说它不行,就有它的拥护者迅速涌来“你行你上,就会哔哔!

”所以,当我觉得这部片子低于我的预期(很多),我实在感到为难,不过想想我不是个专业的影评人,只是个趁着大影节老师组织观影、观毕又管不住嘴的学生,心下释然。

我来是因为不看白不看,但能让我抱着期待来的原因是颜丙燕——非科班出身,《万箭穿心》加冕影后,我喜欢她在《万箭》里人人夸赞的流泪回头,也喜欢她在电影里每一个细微的眼神和动作。

可是这部影片,不让她讲话就算了,为了隐喻可以理解,但其他与坤儿有关的情节也不需要影后的演技来诠释吧?

那就是个人人可以替代的符号,换了新人或许演技不足,但也不会对影片造成致命摧残。

再说剧情,因为我看了一小时后实在撑不住玩了会儿手机,所以有些衔接不上,这点对创作者表示抱歉,但创作者也应该给我们一个解释——电影把观众看睡着了,真的只是观众审美低俗?

可被大家叫好的商业片《无名之辈》照样把我看得哈欠连天…可能我的品味已经低到了尘埃里…故事一开始,乾老四跟儿子的对话还有个悬念在那——他们在说啥呢?

等过了一会儿我们都整明白了,日本人抓壮丁,老头儿要给家里留个后,大儿子性无能,那就不顾伦理让叔嫂结合——二儿子不愿意,那就三儿子上,可三儿子怂啊,观众作为窥探者偷窥半天了,结果你这边好不容易脱了,人家日本人也等不及了。

日本人破门而入的时候我长舒了一口气,谢谢他们解救了放在那半天都快被忘了的摄像机。

然后就是乾老四天天就抱孙子这个事车轱辘话来回说,对自己说,对儿媳说,对“国学大师”说,对祖宗牌位说——终于,儿媳妇怀孕了!

可给老头儿吓懵了,要不是我们知道坤儿是在菜窖里跟三儿的事情,还以为这是个“叶公好龙”的寓言。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像我短评里说的:姓名很有趣。

“乾”是姓,代表天和阳,叫什么不重要,只要把血脉传承下去,有孙子可以不要儿子。

“坤”是名,代表地和阴,姓什么不重要,怀的丈夫还是叔叔的孩子不重要,只是个容器。

而这样的“乾坤”,象征的天地不过是子宫,太狭隘了。

(傻子装傻和日本人落荒而逃那段我错过了…)最后又致敬《辛德勒的名单》给红围巾一个色彩,但并不如原片里小女孩的红色来得触目惊心,只是一个中规中矩的符号。

影片结束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上台了,导演并不像之前看的某部电影的创作者那么把自信和骄傲溢于言表,我顿时好感不少,有一种看到李安参加采访的错觉(因为我很喜欢李安才第一时间想到李先生谦逊温和的性格,不是因为才华有可比性)。

可是接下来就很失望了,有个女生提问了,导演先不回答问题,来了句“我怕大家没看懂,先跟你们说我用了符号哦,你看这个男的姓乾,女的叫坤…”(大意),当时打了四星并在短评提到乾坤二字的我立刻改成三星——有种导演把我们当幼儿识字的小学生的感觉,你在大学开试映就得知道观众啥水平吧?

更何况,不管你用了多么高深的符号,你都应该在观众意识到并发问以后再解答,生怕别人不理解就把底牌抖搂出来的人,让我想起一句土味签名“先开口的人就输了”。

据说剧本改了五六遍,但还是要说,这个呈现效果,不行。

但对于新人导演我们是不是太严苛了(唉真是个温柔的当代世界啊,如果我们也允许新人时期的斯皮尔伯格和李安慢慢成长,我们还能看到他们的顶级作品吗?

),我也学着谢飞导演(咦还是影评人张小北先生来着我记不清了…)在豆瓣的习惯,给新人新作多一颗星。

导演少解释点,把键盘交给影评人,去赋予影片更多种诠释。

影评人也少自己加戏,别纸上谈兵说哪里该怎么写怎么拍,把剧本还给导演编剧,再多改两遍。

《冬去冬又来》短评

这片子十个颜丙燕都救不回来啊。但是颜丙燕真担得上国内最好的女演员!

7分钟前
  • sanyo
  • 较差

冬去冬又来

12分钟前
  • Moses
  • 力荐

我咋莫名觉得这导演可能看了不少早期的金基德呢…… 前面节奏确实太慢,黑白影像有些没处理好(也许是影院的问题),画面看不清。恕我无知,晚上为什么一直会有探照灯在闪呢,24小时伐木??

16分钟前
  • Rachel
  • 还行

电影聚焦在抗日背景下农村一家人的生活,很棒的选题。黑白片的运用加深了人物对生活的无力感。影片对话很少,尤其是坤儿几乎没有台词,就仿若她的命运一样,没有自我的选择,只有无奈和逆来顺受。

21分钟前
  • 桃子哈
  • 推荐

本以为稍显压抑的故事会整篇沉闷,但没想到导演还会在里面放几个笑点,也是很可爱了。可能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颜丙燕,这个电影里没有一句台词却让大家心疼至极的女人。失语,寄人篱下,过着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的生活,甚至最后都没能保住自己的孩子,但还保持着人性的善良,尤其是整篇黑白里的一抹红,带来了希望。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看到老二回来,甚至想带着包袱和他走,然而留给她的只有背影,这个镜头真的触动我。看完这部想要去补回导演的处女座《冬》以及颜丙燕的《万箭穿心》了,得安排上。

26分钟前
  • 張小豚
  • 推荐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优点:光线处理得很好,历史背景不错,最后半小时左右的情节很喜欢,也的确勾起了一些社会问题。缺点:依旧是主题不单一,符号学的东西没体现出来,运镜并不成熟,删减带来的不完整。能带来思考,还是不错的,对观众要求也比较高。

29分钟前
  • flioying
  • 推荐

很大胆的角色设置和情节安排,围绕一条血脉由一条红围巾串起的故事,颜丙燕除了某一两个镜头还是太美之外堪称完美,黑白影响构图上都有老电影的味道,不由得和鬼子来了做对比。导演在Q&A环节干货满满,居然提到三兄弟分别对应水浒里那几个著名角色,简直脑洞清奇,意想不到。

32分钟前
  • 张士豪
  • 推荐

女性失语即没有台词,有些过于刻意形式化。当时的医疗条件已经孕后期了孩子死妈妈还能活也很戏剧了。知道这是《冬》的前传我有点无法接受,那么有灵的老爷子原来是这样的人!#香港电影节2019#

37分钟前
  • 确不
  • 还行

2.5-3

41分钟前
  • 小树大
  • 还行

烂。心疼我的60多块钱。果然排片率低是有原因的。看的时候全场就我一个人。。。

43分钟前
  • 猪猪
  • 很差

冲颜丙燕看的,黑咕隆咚看不进去……

45分钟前
  • 佟贝勒
  • 较差

和导演前作《冬》风格一脉相承。以黑白画面、长镜头与极少的对白叙事,将这个很有黑色幽默意味的“传承香火”封建思想故事渲染成压抑的基调。开场便是一个近20分钟的长镜头,穿梭于室内外调度用心,但架构并不足够清晰。在男性懦弱狡诈蔫坏的村庄社会中,仅有的两个女性角色也被物化沦为牺牲品。三个儿子的角色设定功能符号性强,且各有刻意的缺失。颜丙燕无台词表演演技出众,可惜连特写也没有,只能算正常发挥,受限于角色设定无所突破。

49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沒刨根沒見底 過於表面 劇本和節奏也不行 兩個小時觀影過程如坐針氈 黑白攝影也仿佛後期一鍵轉換的 攝影老師真的是談了十幾個才選出來的嗎

51分钟前
  • Miracle
  • 较差

这种题材我是真的不太行🤦🏻‍♀️

54分钟前
  • 兔纸啊呀呀
  • 较差

就是这个调调

55分钟前
  • 徽山路地保
  • 推荐

老二是不吃窝边草的兔子,老三是不流外人田的肥水。傻子装傻,孕妇真孕。打了一辈子光棍的师爷满口祖上遗训,满脑子延续香火的老爹一心含饴弄孙,不会开口叫个怨的孤女躺倒人尽可夫。不能吃大米就吃馍馍,不想做苦力就藏进地窖。冬去冬来,这片土地上的生存之道,学习外语,不去抵抗,不断延续下一代。

58分钟前
  • 西楼尘
  • 很差

缓慢沉重,过于沉闷。

1小时前
  • 小小狼
  • 还行

观感太累了

1小时前
  • 南风咖啡店
  • 还行

形式大于内容,且形式不出彩。

1小时前
  • 王NO宏
  • 较差

娴熟,干净,由生育映照战争,从性别折射权力,但似乎因规避风险而在内核传递上缺失了致命一击,历史在暧昧的口味中丧失对照性。但大家都明白,问题不出在创作者。导演笑称这是【鬼子来了】+【活着】,我们可能不需要再多一部【鬼子来了】或【活着】或两者的混血儿,但如果留给此类题材的空间已如此狭窄,倒让人不寒而栗。

1小时前
  • vvVv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