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外孙

หลานม่า,全职乖孙(港),金孙爆富攻略(台),粥味奇缘,中国家庭,The Chinese Family,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

主演:普提蓬·阿萨拉塔纳功,乌萨·萨梅坎姆,莎琳拉·托马斯,三亚·库纳康,邦沙敦·宗威拉克,彤达婉·奔提维此弓,当蓬·欧阿披叻,西玛瓦理·塔利吉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语言:泰语,潮州话年份:2024

《姥姥的外孙》剧照

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2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3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4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5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6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3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4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5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6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7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8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9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20

《姥姥的外孙》剧情介绍

姥姥的外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出身泰国华人家庭的无业年轻人阿安(马群耀 饰)看到堂妹因照顾病重的爷爷而继承房产后,也对身患绝症的姥姥(乌萨·萨梅坎姆 饰)动了心思,计划复刻堂妹的“致富之路”获取百万遗产。但面对同样“努力”的舅舅们和挑剔毒舌的姥姥,阿安这条争当全职孝孙的“啃姥致富”之路似乎没有他预想的那么顺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70年代秀第四季搏击之王:反击间谍游戏追赶我可能丢了的爱情大内医探蒂尔披荆斩棘的大小姐伊藤君A到E亿男骗徒一家亲枕男子梦在海这边守护BOSS黑暗物质三部曲第二季火红的青春与君相刃海王2:失落的王国爱你的基蒂第一季印度暴徒亚历山大和他最糟糕的旅程朱古丽叶草莓棉花糖OVA2EncoreVOL.01塞上情仇惊世猛兽脱狱之王第二季黑暗旅店忠犬帕尔玛势不可挡不存在的瑞秋格拉斯哥六四年绑架案

《姥姥的外孙》长篇影评

 1 ) 我家的版本

我的奶奶,有兩兒無女,有我不肖孫女。

疫情期間肺部慢性疾病加重,其他人不讓我回國,我爸做「全職兒子」。

這個病不消瘦,相反,是腫脹,以至於最後面部已經不是我熟悉的臉龐。

不去醫院,拖到最後不行了,在她住所去世,去世時按我爸說法,「很安詳沒有痛苦」。

我期間所做的努力不過是催他們就診,一張未被兌現的機票,口罩,血氧儀,浴室防滑墊。

記得奶奶說過讓兒子給她洗澡終究尷尬不能所有洗得很乾淨。

奶奶去世後,她的手機被保管的我爸清除了微信,重登後我看到在她走的前幾天微信轉帳紀錄,轉給我爸了幾筆錢,操作人不明,那時候他應該在炒股,和電影中的二兒子一樣。

奶奶生前我問她想要單人墓還是合葬墓,她說單人。

但死後還是下葬在爺爺的墓裡,傳統思想還是經濟原因,或者兼而有之。

兩個兒子一生都沒能理解他們的母親,我覺得悲哀。

奶奶生前拾破爛攢錢補貼家用,也為我開過存摺,老一輩人的習慣。

死後遺產不知怎麼分配的,我也沒資格問。

奶奶生前的住所被租還是賣給了別人,這次回去在樓下張望,從排煙管裡排出的是別人家生活的氣息。

奶奶生前也喜歡種綠植,現在肯定不復存在了。

從小我就能感覺到愛的不對等,覺得奶奶「愛錯人了」,也覺得自己無論怎樣都只是因為她愛爸爸才愛我。

奶奶也信佛,是有所求的信,也算虔誠。

繼承很妙,因為基因的繼承,所以有財產的繼承。

可我深知,很多東西無法繼承,也傳承不到。

 2 ) 东亚家庭的症结

《姥姥的外孙》在8月2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上映一周后,电影在豆瓣依然维持了高达9分的高分。

作为泰国2024年的票房冠军,《姥姥的外孙》成功凭借实力让许多观众哭着走出电影院。

《姥姥的外孙》讲述的是一个泰籍华裔家庭的故事。

没有迎面而来的“萨瓦迪卡”泰式风情,电影中展现的反而是我们所熟悉的文化和语境,潮州话绵软的腔调一出,相信很多游子都有所共鸣。

电影翻译唯一做得不够好的一点在于,片名中【姥姥】的翻译。

潮州话是潮汕地区的方言,属于闽南语体系的分支,在潮汕闽南地区,我们一般称呼【姥姥】为【外婆】、【外嫲】。

【姥姥】这个词在这样的语境下就有点水土不服了。

而电影中,外婆的饰演者,是一位有着四分之一华人血统的素人演员,却演出了老戏骨的感觉,或许是电影过于切近她原本的生活,才显得真实又生动。

豪华的墓地从电影一开始,外婆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拥有一块豪华漂亮的墓地。

墓地形式意外得很熟悉,是中国南方山区经常出现的墓地形式。

一块豪华的墓地需要一百万,子女觉得不划算。

主人公外孙也多次对外婆的愿望表示不理解。

外婆说,有一个漂亮的墓地,是对于子女的一种保佑。

外孙说,就算是这样,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扫墓吧。

外婆说,那就更要一块漂亮的墓地了,这样你们可能还更愿意去看望。

墓地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意向。

外婆心中,一个豪华的墓地,是一种祭祖文化的遵循,是一种对于他人羡慕,对子女的保佑。

它更是一种家族的承载物,在清明的时候短暂地团圆家人,短暂地追忆先辈。

买墓地的出发点是爱,这是外婆心中朴素的信仰。

但是这个愿望要达成太难了,不关心自己的大儿子,给别人操劳打工的二女儿,赌博欠钱的小儿子。

一个豪华的墓地就像一个奢望。

于是外婆带着外孙找到了自己的哥哥。

想要找哥哥借一百万买一块墓地。

她的哥哥一家富甲一方,豪华别墅搭配尺度夸张的庭院,惊呆了穷外孙。

外婆的父母把价值几百万房子留给了哥哥,自己一直关心照顾父母,但几乎什么也没有得到。

“我想问你能不能给我一百万,我得了癌症,很快就要走了,我想要买一块漂亮的墓地。

”而外婆马上就被赶出去了。

她的哥哥说,不是一个姓就不是一家人了,今天出了这个门以后也不要再回来了。

明明上一分钟,两人还用潮州话对唱,外婆还把头靠在了哥哥的肩上,下一分钟,因为利益两人的关系就被冷血地切断。

而最让人唏嘘的是,外婆的父母的墓地也属于简陋版墓地,却留下了几百万给自己的儿子。

封建残留的重男轻女和极端的传宗接代思想,仍然是每个东亚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它以一种动力亦或是伤疤的形式存在于心中。

在外婆的葬礼上,外孙接到了银行的电话,火车呼啸而过,轰鸣声中,带了一段已经遗忘的记忆。

外婆:“别一直玩了,你走得太慢了,我们今天是要去给你存钱的,因为你考了第一,外婆以后每个月都要给你存钱。

”外孙:“那外婆能一直给我存钱吗,从现在到外婆去世,存够一百万。

” 外婆:“你是在诅咒我吗?

” 外孙:“因为我想要一百万给外婆换一个新房子,现在的房子太旧了。

”那一刻,外孙终于知道了外婆为什么每个月都要坚持步行去银行存钱,尽管步履蹒跚,但依然风雨无阻。

或许是外孙考了第一,外婆内心有着望子成龙的朴素愿望;或许是外孙一句要给自己换大房子的年少轻言,外婆用余生的时间给外孙存钱。

哪怕外孙已经忘记;哪怕外孙已经不再优秀;哪怕外孙带着想要遗产的心接近自己,她也一直坚持到了去世之前。

哪怕买不起漂亮的坟墓,她也从来没想过去动给外孙的一百万。

外孙最终兑现了年少的诺言,用外婆给自己的一百万,给外婆买了一个漂亮的墓地。

一个宽敞的墓地,一个金丝镶边的墓地,一个让别人羡慕的墓地,一个外婆最想要的墓地。

清明扫墓的时候,外孙依然随便一倒,把花撒成一团,但是撒完之后,会像曾经的外婆纠正他一样把花散开。

他故意那样撒花,其实是想外婆能像曾经那样纠正他,再次出现在他身边。

但斯人已逝,如今清明,仅余一人散花矣。

疾病与苦痛人生来就与离别紧紧绑定在了一起。

疾病则加深了【离别】这一概念。

而癌症几乎就直接指明了【离别】。

而在电影中导演尽可能弱化了癌症痛苦的表达,所以观众看到的是掉落的头发,愈发行动不便的身躯和化疗没完成就去世的阿玉。

相应的导演加深了【离别】的表达,突然频繁的探望,对自己病情的缄默。

外婆深夜在床上抽泣,呓语道:“爸爸妈妈,你们来接我了,爷爷奶奶,你们在哪?

”可以看到一个垂垂老矣之人在面对死亡时如同孩童般的的无力感,以及来自本能的恐惧。

外婆说,从前一家人经常打牌,现在一周一次的聚会,也凑不出打牌的人。

而后来,连聚会的人都凑不齐了。

这是子女别离父母的宿命,从古延续至今,并且将一直持续下去。

外婆原本已经算是一位空巢老人了,如果没有外孙的陪伴,临终的一年,她都将活在孤独与等待之中。

外婆说:“我不喜欢春节后的那一天,冰箱里塞满了食物,我一个人怎么吃得完。

外婆对外孙说:“我没有东西能留给你了,你不用再照顾我了。

”外孙在寺庙里的祝愿写着,希望外婆买的彩票能中奖。

观音菩萨没有看见。

外婆坐在院子里,看着拆迁的人搬走了所有的东西,自己被小舅舅送进了养老院。

宁静的午后外孙在养老院的床前,按照外婆的习惯帮她解开了衣服下摆的扣子。

外婆笑着跟他开玩笑说:“我正好要解开扣子秀性感呢。

”每一枚松开的衣服下摆扣子,是外婆对青春年华的追忆,也是一次次告别。

雨后的彩虹隔开阴阳,电影中最漫长最深刻的别离,是一家人开着小货车,载着外婆的棺材,开往墓地的告别。

外孙在外婆每一个生活的地方,敲敲棺材告诉她,这是此生最后一次的路过,最后一次的别离了。

外孙每敲一下,观众的眼泪也跟着流下一行,等走完了,影院里已经全都是泪人了。

而漂亮的墓地就是外婆离别的表达,刻上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思念,告别生命,告别未来。

观音菩萨低眉顺眼,愿她保佑外婆的在天之灵不要孤独寂寞。

信任与偏爱 电影中外孙因为功利而接近外婆。

他看到了堂妹的成功——爷爷真正把钱留给了出力最多的堂妹。

而真心实意照顾爷爷的堂妹,在拿到了遗产之后,踏入了下一个临终家庭,把亲情变成了一项产业。

带着功利心接近外婆的外孙,却拒绝了两位舅舅递来的钱,真真正正为亲情付出。

而信任意味着两个世界的接轨和碰撞,外婆是真的在逐渐的磨合中对外孙有了信任。

外婆教外孙自己煮粥的技艺,给他买一件衬衫祝愿他找一个好工作;外孙知道了给观音参拜的茶要用水壶烧开才算数,从听不懂潮州话到会唱潮州话的童谣;外人来找出售这座房子的人,外婆也把这件事压在心底没有说出。

但信任不意味着偏爱。

大舅舅从小身体不好,于是外婆开始信仰观音,从此不再吃牛肉。

外婆最后把房子给了欠了一百万债的小舅舅——最让她放心不下的小儿子。

只有女儿最照顾外婆,可外婆还总跟母亲吵架。

外孙质问外婆,“你还不明白吗?

到底谁才是你最爱的?

” 外孙不明白,在外婆被自己的哥哥赶出,尽心尽力依然得不到遗产后,为什么依然把房子给了不成器的小舅舅。

外婆对着母亲说:“我说不出来最爱谁,但我最想跟你待在一起。

” 在爱的语境下,永远不存在公平客观,不管是重男轻女的糟粕思想,还是主观上没理由的偏爱。

外婆愿意一直穿大舅舅送的鞋,就算不合脚也一直穿,还嘴硬跟外孙说“合脚”。

而大舅舅带外婆去参拜观音,在手写的祝福里却看不见患癌的外婆。

在各种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上,他也总是出钱不出力,外婆也看出来他是为了遗产。

所以外婆想换一双真正合脚的鞋了。

小舅舅偷走了外婆存钱罐里的二十万。

外婆说,她不希望经常看见小舅舅,因为小舅舅生活好的时候都不会来找自己。

但外婆的房子依然留给了小舅舅,母亲还帮小舅舅挡住了大舅舅对于房产的争夺。

这就像一个永远没有尽头的循环。

母亲开玩笑说:“儿子继承遗产,女儿遗传癌症。

”为家庭牺牲成为了东亚家庭女性的梦魇,她们深陷其中,却又因为爱的束缚动弹不得。

母亲说:“付出总比得到令人安心。

” 而外婆数十年如一日给外孙存钱,本意上也包含着对女儿的补偿吧。

小舅舅把房子卖了之后把外婆送到了环境不好的养老院。

外孙又把外婆接回自己家照顾,给外婆唱潮州话的摇篮曲。

大舅舅在外婆临终前说,“你福气真好,你有一个很孝顺的外孙。

” 而这一切或许早早就埋下了种子。

外孙出生时种下的石榴树,答应外孙不能给别人吃,就算是小舅舅想抢来吃也不给。

外孙小时候怕鬼,晚上只能睡在外婆和外公中间。

给外孙存的一百万,就算买不了自己最想要的漂亮墓地,也坚决不动。

这也是外婆一直藏在心底的偏爱,十数年单方面的偏爱,却从来没要求过回报。

而外孙早就忘记了儿时的事情,忘记了石榴树跟自己同岁,是给自己种的,忘记了外婆给自己存钱,忘记了要给外婆换新房子。

外孙只是在外婆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当了她的全职外孙,陪她走完最后一段路而已。

一面镜子笔者在电影不止一次泪崩,特别是最后片段,情绪崩溃、哭得稀里哗啦。

或许因为笔者也生长在这样的东亚家庭下,是一位外婆的外孙,在五岁的时候参加了外公的葬礼,也是一位在扫墓时候心不在焉的小孩。

又或许更是因为我的外婆像电影中的那位外婆一样,深深地爱着我。

外婆有一个小卖部,小时候找她拿零食拿玩具,每年春节给我包一个比其他亲戚都大的红包。

而我也被困在东亚文化语境的症结,也感受过亲戚间的亲情在利益面前的易碎。

而电影像一面镜子,值得每个人仔细对照。

欢迎加关注你的观影小助手,欢迎来树洞堆星星

 3 ) 复盘不自觉带入了大儿子视角

故事讲得很好。

即使意料中的情节,拍摄得不让人想快进,当然影院没法快进[笑哭R]。

画面温暖到不会让人感觉是在面对极其沉重的话题,姥姥和外孙走在两旁林荫的路上说着想买漂亮的墓地,对话就如同想买件好看的衣裳一样回过头看,实际结果是——大哥是三个孩子中过的最好,却唯一没得到姥姥留下任何遗产的人(给外孙留下的钱其实还是相当于给了女儿)。

不能说这不算另一种典型的“越有出息越不需操心”的父母心态。

还好结尾外孙用这笔钱给姥姥买了好看的墓地,否则站在大哥角度,心里一定会难受。

当然不是说他没问题——母亲还在医院就立刻迫不及待盘问房产证急着卖房,是很难看。

但站上帝视角,同样觊觎财产,小儿子不告而拿那么多钱,最终还是把房子给了他。

电影里也可见一斑,小儿子的确是三人中最会“哭”最会“示弱”的一个。

maybe站在姥姥的角度,对所有儿女在自己生前和身后都尽可能做出了平等的付出——为丧偶的女儿带孩子(电影里可以窥见)且为女儿的孩子攒了一笔钱、为欠债的小儿子不停填窟窿且房子留给他、为大儿子的健康信fo多年不吃牛肉……当然几十年养育儿女过程中,一定有更多我们看不到且电影未呈现的付出。

可单论肉眼可见的【物质➕行动】实际付出,人物没有上帝视角。

在大儿子的视野盲区里,母亲一味溺爱另一个儿子,且一直对自己的妻子不满(这个我觉得能单独写一篇分析为啥姥姥对这个儿媳妇不满的深层分析了)。

家中事务自己不仅出钱,也抽空出人。

可这一切,却仿佛因为自己更争气,就活该被认为自己的生活更轻松?

站在大哥角度多少有些“谁弱谁得父母偏爱”的不公。

我相信这也是最开始他为何在得知房子给了老三后,说出“就算是葬礼也不会来见她”这话的深层原因。

这也是为何后来外孙告诉这个舅舅姥姥不吃牛肉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自己后,他才化解了心结…当然,这仅限于他的“比较对象”应该一直只专注于另一个同性兄弟上。

至于女儿,大部分东亚家庭的个中缘由,显而易见……太多这方面的分析,就暂且不说了最后,不妨碍好哭

 4 ) 这片儿,特费纸巾

看《姥姥的外孙》,一包纸巾是肯定不够的。

影片2024年4月在泰国上映后,连续4周蝉联泰国票房冠军,本土成绩超过《天才枪手》。

海外上映后,继续创造票房纪录,成为泰国影史上第五部全球票房超过10亿泰铢的电影。

国内上映前豆瓣评分已经飙到了8.7分;点映两天后,分数上涨到8.9,是在映评分最高的电影,也是今年评价最高的电影之一。

而首次担纲主演的马群耀,基本提前预定了泰国各大表演奖项。

故事姥姥祭拜祖先时摔倒,送去医院查出癌症晚期。

无业的外孙阿安之前见到过堂妹无微不至的照顾爷爷,最后爷爷将所有财产都留给了堂妹。

他对姥姥的房产动了心思,想复刻堂妹的啃老之路。

于是游戏主播也不做了,干脆搬进姥姥的房子里做全职外孙。

姥姥毒舌挑剔,两位舅舅也早早惦记着姥姥的财产,所以暴富计划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

但随着两人的相处,钱财比起亲情变得越来越不值一提。

影片的节奏很慢,喜欢快节奏的观众恐怕不太适应。

但只要进入情境,丰富到爆炸的细节就扑面而来。

导演帕特・波尼蒂帕特写剧本就花了三年多的时间,融入了大量的中式元素和华人文化。

加上用心的场景布置和耐心的故事铺陈,中国观众几乎能无缝代入。

比如老年人不舍得花钱,习惯在家中囤积各种过期食物,重男轻女,但最后却只有最心软的女儿出面照顾老人。

比如子女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无暇分身照顾老人,以及亲情面对利益的考验。

如此种种的细节我们中国观众实在太熟悉了,或多或少都能窥探到自己的家庭的缩影。

东亚家族的独特图景从姥姥生病开始,电影一步步展现祖孙二人日常生活场景,一幅东亚家庭图景徐徐展开。

东亚家庭关系比起西方,更让人窒息,是没错的。

可是由此带来的羁绊也要更加强韧。

姥姥讨厌孤独,却每到子女拜访的日子,就偷偷打扮,坐在门前等待。

即便清楚子女各有所图,却仍然关心他们的生活。

阿安一开始的态度功利冷漠,听说姥姥只有一年的生命却无动于衷。

可朝夕相处让他与姥姥共情,替她打抱不平。

甚至为了不让姥姥烦心,他拿出钱物给舅舅,只为让他远离姥姥,不让她烦心。

这与他图谋钱财的初衷背道而驰,却是最朴素的亲情的体现。

外婆将房产给舅舅抵债,阿安万分不解。

表面看来是因为自己没分到东西而失控,其实是在痛心外婆宠溺舅舅,明知吃亏还要上这个当。

他反复追问姥姥心目中谁是第一,谁是最重要的,可姥姥无言以对,她说她根本不知道。

其实答案呼之欲出:他们是家人,每个人在她心中都是第一位的。

看似最懂事的母亲,最富有的大舅舅没有得到姥姥的财产。

可是姥姥帮小舅舅还钱,无非是因为她不帮就没人会帮衬了。

家庭里的任何一个人落难,她都会做同样的事情。

华人大家庭里常常发生的情形,就是每个子女都觉得父母做得不公平。

然而很多时候并不是老人糊涂,只不过角度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结论罢了。

满分表演主演马群耀祖籍汕头,与电影角色一样,也是泰籍华人。

他接触到剧本就感觉“非常亲切”,为他诠释阿安这个角色提供了情感基础。

但《姥姥的外孙》里他可不是什么本色演出,因为Billkin家庭极为富有。

2017年他出演的悬疑惊悚剧《Please灵魂之声》播出,他还同时演唱了剧中的主题曲。

2019年马群耀又与PP共同出演的奇幻爱情剧《爱的警报器》播出,马群耀再次演唱了该剧的插曲《You Are My Everything》。

这部剧拍得很差,他与PP作为剧中支线配角,却展现出剧烈的化学反应。

在观众的呼吁下,第二年《以爱》播出。

这部剧怎么说呢,就是我每年夏天都要看一遍的程度,喜爱之情就不赘述了。

马群耀在剧中的哭戏堪称一绝,既好笑又感人。

尽管PP更有魅力,但马群耀在表演和唱歌方面的天赋却无可否认,挑起本子也极有水平。

我预料到电影会很好哭,预想可能是《你好李焕英》那种级别的。

没想到姥姥掉头发开始,眼泪就像关不上的水龙头一样,哗啦啦啦流到最后。

反倒是擅长哭戏的比尔金,一直忍到最后才在片中哭了出来。

将角色细腻的转变演绎得十分到位。

无论是开篇的颓废,还是与姥姥对手戏的真挚情感,以及角色的成长和对亲情的领悟,都把握得极其精准。

更让人惊喜的是奉献了老戏骨般演技的姥姥的饰演者乌萨·萨梅坎姆。

这是她参演的第一部作品。

作为素人演员,第一部电影就戏份吃重,内心复杂。

这位老奶奶却举重若轻,毫不费力,不得不说表演上真的是很有天赋的。

生死之外无大事看到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是利用人们眼泪圈钱的无耻电影。

我想说即便如此又如何呢?

所有的电影,不都是“利用”观众的某种情感需求,以赚钱为目的而拍出来的么。

现在的电影院,喜剧电影、爱情电影过多了,反而《姥姥的外孙》《摇太阳》这种探讨生死的电影,因为题材沉重,商业表现不佳。

而《姥姥的外孙》的优秀之处,在于影片感人,却不让人难受。

看过之后不是“不甘”或“难过”,而是释然。

 5 ) 就把花乱撒,期待你入梦

“风吹过的时候,我才又把花重新撒开了,本来我就是要等着你入梦来见我,然后告诉我你的新房子到底住的怎么样。

”其实在看片子的时候也没有注意三兄妹到底是个什么的德行,我只是将重点放在了姥姥和外孙的日常上了。

1. 喜欢把衣服的最后一个扣子解开,展示自己性感的身材-共出现两次前后呼应2. 出殡的时候穿的姥姥买的衬衫3. 清明不好好撒花姥姥会打你4.接姥姥从养老院的三人间回家5.一次因为外孙流泪是因为他走了,另一次是他来了等等,之后想起来再补充

 6 ) 随看随拉的粗糙扒片表

感觉现在很难正儿八经地写一篇影评了,主要是我这段时间阅读不到位,思想不到位吧。

有或者,内心真的产生了一种电影有啥用的疲惫、悲观感?

不重要了,起码我现在靠着码字为生。

以及,写不出好影评是我的问题,不是电影的问题。

电影很好,边看边扒片觉得剧本非常精巧,很值得学习。

台词信息量高,很多好台词没有扒拉下来,这个扒片表还是有问题的。

 7 ) 这是什么样的亲情世界?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

不知道你小时候对春节是怎么看的?

我小时候特向往春节,总觉得春节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甚至有压岁钱。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讨厌春节的呢?

从我上大学之后开始。

可能是懂事了,也可能是长大了,看得见欢闹的背后是人情冷暖。

我总觉得20岁以后过的每个春节,都伴随着大家族里的鸡飞狗跳和分崩离析。

现在你让我回想有什么幸福的画面,我完全没感觉,但你要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画面,我能回想起一堆。

当一大家子人祖孙三代齐聚一堂,开始还显得人丁兴旺,其乐融融,渐渐的,当男人开始喝起酒,女人开始洗碗收拾桌子,争吵就来了。

有喝酒后开始大喊大叫的,有的开始抱头痛哭。

仿佛一年里积压的所有委屈,都要在家族宴上来说。

见识最多的还有妯娌之间的互怼,最后夫妻双发争执,摔盘子摔碗,不欢而散。

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我都免不了看向风暴的中心位,我的姥姥姥爷,这对儿家族宴会的发起人和始作俑者。

那一瞬间我会觉得他们很可怜,又会觉得,每年都闹这么一出,这是当时他们最想看到的么?

我记得有一年也是在姥姥家吃完晚饭,看春晚到十点多,老爸开着小三轮带着我和我妈回自己的家,我就和妈妈说,明年我们能不能自己过?

每年春节聚会都见识吵架,真的觉得好累啊!

【一碗水端不平】是很多孩子多的父母做不到的,于是很多儿女在成年之后也会觉得有亏欠感,觉得被委屈。

平时看不出什么,一旦一大堆儿女都出现,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争宠、吸引注意力,甚至是不给玩具就大吵大闹的模式。

我的姥姥生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全家八口人,再加上彼此的伴侣和孩子,差不多就20人了,如果孙子们也都有了交往对象,那真的是奔着四十人去了。

我妈妈是长女,从小就被教育,爱护弟弟妹妹,让着弟弟妹妹。

长女如母,这个身份套在她身上久了,她就生出了很多责任感,甚至宁可亏了自己,也不能愧对别人。

我姥姥性格里的一种类似男人一般的坚强,完全的遗传给了妈妈,当然也包括疾病。

在农村,养儿防老,两个儿子,一家一个老人,为老人养老送终。

女儿是破出门的水,始终属于别人家,所以在农村,似乎约定俗成的是,女儿没有什么继承权。

但往往老人们在生命尽头的时候,都是女儿们在照顾,你说是她们自己在尽孝也好,是老人们在完成自己最后的传承也罢,总之,最后端茶倒水,换尿布擦身子的,大部分都是女儿。

而她们却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任何继承的权利。

昨天去看了这部电影《姥姥的外孙》,讲的是这位身患癌症已经晚期的姥姥,养育了有钱炒股的大儿子,不学无术欠赌债的二儿子,以及离婚打工的三女儿。

姥姥自己还有一栋破房子,一直想着当游戏主播的外孙,见识到堂妹照顾爷爷,最后爷爷把遗产都留给了堂妹,于是也心生一计,想着如果姥姥还有一年的寿命,如果尽心去照顾,会不会姥姥因为感动,把房子留给自己?

这样自己卖掉房子,就有了就了第一笔创业的资金。

而姜老人辣,独居多年的姥姥,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几个孩子的鬼心思?

她甚至看到有人带着外孙发卖房询价的帖子,却依旧面不改色的没有拆穿外孙。

最后,姥姥的病连化疗都无法进行只能放弃,外孙才知道,姥姥把房子留给了最不争气的二儿子。

大儿子生气的离她而去,说就是葬礼也不参加。

外孙则是推着轮椅,眼含悲愤的质问姥姥,我在你心里到底排名第几?

为什么你不把钱留给为你付出最多,最爱你的人呢?

姥姥只是满脸泪水的说,我现在没有什么能回报你的,你可以不用照顾我了。

谁说亲情之间没有算计?

可能一直都有。

爱都怕比较,我们都怕在比较当中成为失败的那一方。

《姥姥的外孙》这是一部泰国片子,剧里的姥姥的设定是潮州人,会偶尔说潮州话,而孙子则是地道的泰国人,虽然是华裔的身份,却完全不懂国语的方言。

它第一次抛掉了中国电影里要么母爱如山为你奉献终身,要么父爱如苏大强气你半死的这种脸谱化的设定。

它第一次把很多中国人不愿意展现的【家丑】,搬到了桌面上。

对这种片子还有类似印象的是很多年前我看的一部赵丽蓉老师演的《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幕,父母最多端上来的团圆饭的盘子里,放着一沓一沓的钱,对着儿女说,吃吧,你们不就是为了这个来的么?

如果《姥姥的外孙》是这样一部最后拆穿亲情的作品,那我最后也不至于在电影后半段哭了很久。

是因为人性里的复杂,在短短的120分钟,展现的层层递进。

我无法分辨外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唤醒了对姥姥的真爱,而不是等着她百年后把房子留给自己。

当他把爷爷的银腰带送给二舅,让他去偿还赌债,我还能感受到,他觉得自己从第三位跃居到第二位。

但当他在许愿卡里写下,希望姥姥中彩票,我其实已经分不清,这是他的真心,还是他演给姥姥看的。

剧里的姥姥,到了疾病后期也在坚持卖粥,像极了到生命尽头也不放弃工作的社畜。

她是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觉得只要有事做,自己就有价值。

她也是真的爱钱,十块二十块的攒,把卖粥的钱放到饼干盒子里,当她发现盒子空了,第一眼看向外孙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她愤怒了!

谁动了我的钱?

不论他是谁,哪怕是外孙都不行。

最后外孙调出了监控,原来是二舅偷走了,姥姥就一下子泄了气。

她会在周末穿得美美的,坐在巷子口,因为周末是儿女来看她的时候。

她会把衣服的下摆最后一颗扣子不系上,因为觉得坐下来很憋。

她还会穿着当年大儿子给她买的彩虹鞋,哪怕不合脚。

你说,三个儿女她不爱谁,那是不可能的,但你说她有没有偏爱谁,那一定是有的。

当一无所有的姥姥被外孙从养老院接回去住,当外孙不知不觉学会了潮州话。

当他看到姥姥穿的衣服,不自觉帮姥姥解开下摆最后一颗纽扣的时候。

爱就突破了算计,变成了爱本身。

爱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没人能说得清,没有一个标准能够度量。

我不知道当姥姥看到大儿子一家三口的许愿卡,没有一个和自己有关的时候,是不是感受到了已经被这个小家所抛弃。

当她说,我想换一双鞋的时候,是不是内心也放下了这份感情。

当姥姥像女儿当初收拾自己冰箱的时候一样,也开始在女儿的冰箱里翻翻找找碎碎念,告诉她不要吃过期食品,会得癌症。

女儿说出那句:我知道,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

我相信那时候姥姥对女儿表达的爱,也是真的。

最有趣的是,姥姥自己做为女儿,当年她就眼睁睁的见识过,自己照顾父亲直到去世,而父亲最后还是把房子留给了哥哥。

当她自己患了癌症,想要买一块墓地,去找哥哥要钱的时候,哥哥则直接拒绝,觉得父亲留给自己的钱,是理所应当。

是的,即便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当事人,即便自己也遭遇过这样的迫害,但她到最后,依旧还是放不下自己对二儿子的心疼和担忧,选择把房子留给了【最需要】,而不是【最爱】的人。

哪怕这个做法可能让她万劫不复,她依旧也这么做了……这是才是这个电影展示的【亲情里最大的癌症】。

我的姥姥是胰腺癌晚期走的。

据说临去世前的大半年,都是她的四个女儿在照顾。

我妈说,那段时间每次照顾完姥姥,她回家都要大哭一阵。

姥姥临终的时候,把自己戴的金首饰留给了自己的几个女儿。

她其实不知道,她手上的那枚金戒指其实是铜的,是那年她遇到了拍花的骗子,被人骗走了,大家买了一个假的,骗她说戒指找回来了。

我妈就主动说,这个金戒指留给我吧!

姥姥出殡那天,我妈哭到晕倒,嗓子都哭哑,我陪了她三天,听到她用沙哑的声音讲了这个故事。

我做为姥姥的外孙,在后来两个亲孙子出生后,我也被教导着要让着弟弟妹妹。

从小就见识到,他们有鹅蛋吃,我只能吃鸭蛋。

那时候我就知道,亲情里也有不平等。

成年后我一度要做一个不婚主义者,因为我对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心如死灰。

每年上演的一场和和睦睦的家庭大戏,我坐在后台,看到打得沸反盈天。

我的姥姥反而是忽然过了某个年纪之后,开始变得轻盈了。

也许是因为她终于知道自己其实管不了谁了,那就任他们去吧!

所以我对她最后的印象,她不再刚强,不再愤怒,甚至不再有力量感。

她进化成了一个笑意盈盈的老太太,不管别人的事儿,包括子女。

甚至她都不管多余的事儿,结婚离婚,生不生孩子,都不再过问。

姥姥晚年热衷养猪,甚至我一度觉得她在把猪当做孩子养。

她养的小动物都出奇的茁壮,不知道是不是也吃下了许多的爱心的缘故。

如今,我的妈妈也在这条进化的路上,但她依旧还有那么多的愤怒、操心、不如意,总希望自己主导。

电影里有一个特别不起眼的情节,是姥姥把房子留给了二舅,房产证是妈妈交出去的,她甚至还为此骗了大舅。

回到家,妈妈躺在沙发上,儿子很自然的坐下替妈妈按腿,问妈妈,你就真的没想过要姥姥的房子么?

不然为什么你最近去的很频繁?

妈妈回答说,那是因为,我真的很想她,想看看她。

亲情,永远是复杂的,爱恨交织。

就像生活永远不可能只有一面,天气不可能只有晴朗一样。

所有的复杂,最后才能变成羁绊。

故事的结尾,外孙用潮州话敲着棺材给姥姥指路,走的那一路,我跟着哭了一路。

也许人生所有的爱,也就像这条路,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它可能复杂到最后你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词概括出它的名字。

最近暑期档,高分电影几乎没有,《姥姥的外孙》算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

 8 ) 外婆的外孙女

亮灯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有动,有的人等以为有的彩蛋,有的人还在抹眼泪。

一直到字幕结束,还有四个人坐着,我率先走出影院,摁了电梯,电梯门关了一下又开,走进来坐在我前面那对情侣。

男的说,这电影后劲还是很大的。

我想,后劲很大,可是刚刚在抹眼泪的是你女朋友,你看起来也没啥。

男人看完这部电影,会感到被冒犯吗?

还是会更加确认,只要我是男的,总还是有继承的优越性,总可以把孝顺父母的重担甩给姐妹。

不过现在大多独生子女了,事情变得不那么复杂。

看这部电影时我第一次明白,外婆的葬礼上,妈妈和姨妈为什么在争外婆生前对谁最好。

二十岁的我边哭边觉得她们可笑,我只知道外婆是对我最好的人。

而现在我陡然领悟,那是因为我对外婆根本没有什么付出,我只领受她对我的爱,她送我上幼儿园,她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书,过年她塞给我越来越多的压岁钱。

在她患癌症的大半年光景里,我也只在寒假看过她两回。

不像我妈妈,她在医院里照顾外婆,虽然被外婆抱怨动作慢总不能准点吃饭。

她会计较外公外婆留了多少东西给舅舅,也会在外婆被火化时哭得喉咙沙哑:“我没有妈妈了。

”这是中国人的亲情,混杂了利益与真情。

多子女的家庭里,孩子会衡量父母给了自己多少,又给了兄弟姐妹多少。

姐妹不能觊觎父母的遗产,只能凭着一些点滴给自己安慰:父母是爱我的。

所以我很理解男主阿安在得知姥姥把房子留给了不成器的小儿子时的质问:“我在你心里为什么不是第一位?

”那不仅仅是关乎钱,还有爱与认可,是男主一家长期的付出需要被姥姥肯定。

但妈妈一定是被外婆爱着的,妈妈被爸爸家暴的时候,外婆亲自去爸爸家讨过说法。

妈妈与爸爸分居,外婆来帮着妈妈带我,在冬天用冰冷的自来水洗尿布。

生完我后妈妈被辞退了,等我大到不用整日看着时,她打算摆摊做点小生意,从外婆家拿了8000块本钱,回家路上就被人抢走了。

长大一些以后,外婆和我说起妈妈以前很苦,她说:“现在好了,苦日子过去了。

”我在她看不到的地方偷偷掉眼泪。

是的,很苦,连带着我童年的回忆也都是苦涩的,只有住在外婆家不到半年的日子,泛着金色的光泽。

与电影里姥姥的石榴树类似,外婆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樱桃树,是南方一种果实不大的樱桃,但水份充足,比大樱桃更甜。

它是在我有记忆以后种下的,前两年它结的果实不能吃,等到第三年以后,就能吃到美味的樱桃了。

因为樱桃的保鲜期极为短暂,所以每到五一,我最想着的一件事就是去外婆家摘樱桃吃。

那棵树也从小树苗越长越大,成了棵大树,自家吃不完,外公还要拿到街上卖。

到了高中,我学业压力增大,很少去外婆家了,但到五一时,外公总会送来大包新鲜的樱桃。

后来,樱桃树不知为何砍掉了,外公外婆也不在了,现在,外公外婆家也被拆迁了。

拆迁时,舅舅作为外公外婆的唯一儿子合理的分到了宅基地,妈妈的户口一直没有迁出,在她的一闹二闹下,终于也分到了。

而我再也无处去寻觅那棵樱桃树。

2024.9.9更新:评论区的一些男性认为电影不冒犯他们但我打女拳,首先我是背后蛐蛐了同场男观众,背后蛐蛐人还要你同意,你是我爹吗?

这么爱当爹活该看到女的发言就觉得挨打。

其次如果电影没有讽刺男的想着不劳而获继承家产的意思,我哪里有机会借题发挥,电影就是讽刺了重男轻女的华人传统,说重男轻女已经过去的请睁眼去闽南潮汕看看。

 9 ) 请停止“神化”母亲

剧透慎入看这个电影是冲着马群耀去的,加上“2024年泰国最高票房”的噱头,真的挺期待的,但是看完之后更多的是失望。

值得肯定的是,这部电影非常现实地刻画了家庭关系的疏远和空巢老人的孤独,人情的淡薄看得人很心酸。

儿子继承财富,女儿继承癌症。

这句话在整个电影里是非常犀利的存在。

有些男凝视角看起来很难受(阿梅照顾姥爷,从阿安视角给阿梅屁股一个特写??

阿安还看愣了神??

,别跟我说是为了暗示阿梅从事色情行业,明明有更好的表现方式,同时我也不理解为什么要给阿梅安上一个色情行业的职业,明明对推动情节一点作用都没有,圣娼二象性又一次体现了)。

过于神话母亲的角色,母亲也可以有七情六欲,有自私的一面,而非牺牲一切为子女,她们需要更复杂的呈现,而非是单纯被客体化,“圣母化”。

当看到姥姥一点都不计较小儿子偷钱,把房产都给烂泥扶不上墙的小儿子,知道阿安提前卖她的房产,她甚至没有直接地表达愤怒,她连表达愤怒的权利都没有,只是嚼下了心酸。

到后面姥姥去找表哥,对这部分亲情彻底绝望,被父母重男轻女的观念彻底浇透,她还是没有选择给自己的女儿留下什么,即使女儿最爱自己并一直照顾,这时候把房产给女儿是比给小儿子更保险的,因为谁知道他会不会又去赌,连姥姥这么大年纪卖早点的钱都偷,谁知道他的底线又在哪呢?

解决了暂时的危机,谁知道以后又会怎样呢?

不断地原谅不断地扶持而不管以后,只因为那是她的儿子,即使他根本没尽到儿子的义务。

其实是有更好的处理方式的,比如房产换的钱按自己的心意,成比例去分给各家,都比直接都给小儿子的方式要好很多(这种方式更多的是被母亲历来的高道德感裹挟的,而非按自己的意愿去安排)。

甚至最后自己辛苦一辈子的钱留给了生病前经常不来看她、不尊重自己的先祖和信仰的外孙,而且这笔钱还是她之前每月固定去存的(意味着持续了十多年),这真的有点过于魔幻了。

这种“神化”母亲的电影,无异于是对广大母亲的一种道德绑架。

她们有权力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有权力去释放自己的七情六欲。

整个片子很现实,但人性更复杂。

姥姥全片被放置于客体,更多的是为了衬托阿安的改变,即使这种改变非常突兀。

母亲的爱值得歌颂,但过分描绘并神化,以至于夸张到脱离现实的境地,只会让现实中真正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被道德绑架。

————二编从三星改为四星在这几天和评论区的朋友交流后,了解了关于潮汕的一些文化背景,以及一些不平等现象曾经存在,现在仍旧非常普遍。

电影里关于母亲的表现,也许并非“神化”,而是在结构弊端的压迫下,让她们被迫变成“神”,在这一角度下,电影的现实意义或许更加深刻了。

我们呼唤在大荧幕上能看到更为进步,有自己的欲望,主体性更强的女性形象,但也不能忽略那些仍在水深火热中生活的母亲和姥姥们,并且,她们或许更加需要我们的帮助。

PS:阿梅照顾姥爷的部分有可能因为导演的拍摄方式和不同理解有歧义,不过这也不是讨论的重点了,瑕不掩瑜。

关于阿梅疑似从事风俗业这一部分,评论区有不同视角的理解,个人认为都是可以的。

 10 ) 太真实、太现实。

(全文含多处剧透)所以我很难不对电影毫不遮掩的姿态感到佩服。

它很冒犯地用半现实、半戏剧的手法,摆出重重比对。

太真实、太现实。

先说说这部电影的剧情。

真正要让人感动,大概就是要这样,要让人感觉真实。

朋友的女性视角更提醒了我,这是一个典型的东亚家庭, 外婆本身已经遭受了太久的重男轻女陋俗的折磨,而在自己的家庭下,她还是选择了延续这种折磨,虽然最后跟女儿说:“我不知道我最喜欢谁,但我最想跟你在一起”,但房子还是给了最不争气的小儿子。

这就是足够真实的东亚家庭:家庭观念永远大于个人观念,而随之而来的就是与家庭息息相关但如霉菌一般附着其上的封建习俗。

但外婆也没错,小儿子要是没有这笔钱,他真的可能撑不过去,她的儿子跟女儿,手心手背都是肉,她只能救最该救的那一个。

除了剧情,人物塑造也足够真实。

两位主人公,外婆与外孙,都足够真实,他们都是好人,但都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和脆弱。

先说外孙,他给我的感觉就是典型的狮子座,敢爱敢恨,有想法就做,喜欢打游戏就直接辍学做游戏主播,看到表妹照顾老人就可以获得巨额遗产,刚好自己的外婆也查出来身患癌症,便马上抓住机会,甚至直接住过去照顾外婆。

但他也足够真实,他并不讨厌外婆,他不会为了讨好外婆假惺惺地改变自己,他会主动做一些自己身体力行的家务,而对于外婆的病情,他也直言不讳地告诉了她。

虽然他声称觉得这是外婆自己的身体,外婆应该有知情权,但更主要的原因应该也是他的小心思,因为他不知道怎么让外婆觉得自己的突然借住感到合理,倒不如告诉外婆,也好让外婆为自己的到来做好准备。

在后面第三次化疗之后,医生说外婆的身体并没有对化疗作出反应,但阿安跟外婆还是撒谎了,最后还是身边的啜泣不止的妈妈让外婆知道了一切。

而外孙的企图从来也不藏着掖着。

他第一天来外婆家就对着房子一顿狂拍,然后把它挂到网上准备出售。

当外孙得知外婆的房子最后给了最没用的小儿子时,他真的敢恨,直接跑去跟外婆对峙,质问她“你的第一名是谁”,然后跟外婆赌气,妈妈让她去帮忙收拾要搬走的外婆家,他说东西都丢掉就好了,结果被妈妈吐槽,简直跟那个阿强舅舅一模一样。

但他也是真的爱外婆,看到外婆后来被小儿子安排到养老院,去看她的时候发现一个房间住着四五个老人,他坐在外婆的床边轻轻地跟他说,带她回去给她煮粥吃。

这一刻她只想单纯地给外婆好,并无其他目的。

而她母亲也是这样。

母亲好像是这部电影中看得最清的人,而她也成为了整个故事中的连接人,在角色迷惘的时候,她都来上一脚,发人深省。

外孙问母亲,之前倒夜班的时候不也是为了外婆的钱吗,母亲直言是想为了多陪陪外婆。

而外婆后面跟她说,其实最想跟她在一起的时候,她也只能吐槽:“儿子继承家产,女儿继承癌症”。

女儿一直是照顾外婆最勤的那一个,而且她毫无怨言,只会埋头苦干,照顾完外婆,还要挣钱照顾啃老的儿子。

让人觉得可悲的是,外婆也遭受了一模一样的遭遇,她的爸妈也是她照顾的,可到头来钱却都给了她的大哥。

大哥骂她还不是因为她的窝囊老公,可是她哭诉,那老公也是她爸妈给她找的。

什么她都答应了,她没有自己的人生,一切都献给了家庭,可最后她既没有得到父母的财产,也没有得到儿女的关心。

而这一切,她好像也无意识地复刻给了她的女儿,这个家庭中的女性角色,就和大部分的东亚家庭一样,都好像深陷泥沼,走不出来。

再说外婆,外婆的真实最让我动容。

外婆面对外孙突如其来的关心,一开始并不领情,让他睡一楼,让他去买最难排队的鱼,让他早起去卖粥,看似在故意刁难他,实则也是想让他知难而退。

这就是东亚家庭中长辈的形象,长辈往往代表着权威,他们习惯用严厉、指责与拒绝来回应他们的子女,以此给他们传递教训。

但这样的外婆,何尝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得了癌症,她也会怕,在外孙亲口告诉她患了癌症的时候,她忍住了;在知道外孙已经把自己的房子挂到网上去卖,她也忍住了;但是知道自己去做了化疗也没有用,晚上疼的睡不着的时候,她终于忍不住了,她顾不得面子,呻吟着祈求她的爸妈能带她离开。

外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对不成器的小儿子,没工作的外孙,成天工作却不陪她的大儿子,她也不知道该怎么让他们都更好起来。

外婆也只会默默地付出,她对每个人,都有单独的、独属于那一人的关爱。

对小儿子,她知道每次他来都是找他借钱,但她并不烦,她只是希望他来少点,这样他的日子就好过点;对大儿子,她一直很少见到大儿子,大儿子来接他过去住的时候她笑容满面,但最终还是因为病情回到了自己的房子(这里我去上了个厕所,漏了一点剧情,为什么外婆拒绝了大儿子,欢迎指正),小时候大儿子体弱多病,最喜欢吃牛肉的她便转信观世音菩萨为儿子祈福,从此再也不吃牛肉;对外孙,要不是说隔代亲,她记得外孙小时候说的每一句话,“冒失鬼”这个小名她从小叫到大,外孙出生的时候她就种了一棵石榴树为外孙祈求平安,外孙说这颗石榴树的石榴只准他吃,外婆就真的守着那棵树一直没给别人吃,外孙一年级的时候考了一百分,外婆就赶忙拉着他去银行存钱奖励他,每年都给他存,外孙就开玩笑说那他之后岂不是会有一百万,外婆说那你有一百万之后想要干什么,外孙就说要给外婆换一栋大房子,因为现在这栋太破了,很可怕。

外婆在知道外孙想卖她的房子之后,给外孙买了件衬衫,想劝他好好去工作,但被外孙说这个款式早已经过时了。

外婆总是这样,她只会用自己的方式爱她身边的人,纵然细水长流、润物无声。

导演的镜头语言有个有趣的地方:一个是阿安去医院拿拖鞋排队的时候,导演跟随他的视角到角落尽头,然后便定住,一直拍摄阿安逆时针绕了一圈,观众才注意到队伍的终点就在左边;外婆要赶阿安回去,阿安不让,外婆起身去外面的石榴树摘石榴给她的孙子,这里的镜头也一直未变,观众看着外婆从屋内的座位慢慢起身走到屋外的石榴树下摘下石榴再走回去,这两处长镜头都充满了表现意味,本来可以做剪辑的,但故意拖长的节奏更可以调动观众的胃口。

同时,导演的叙事节奏也并未想着一再煽情再煽情,全片虽然有多处泪点,但是多亏了阿安的妙语连珠,他的幽默让整部电影变得透气,而中间外婆突然出现给阿安吓一跳的“突脸”也很好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有点像大陆的贺岁片,什么元素都来一点,导演着实功力不小。

导演也很会call back,细节基本都有呼应,就是因为这个开头拍照发图的片段,外婆后来知道外孙的到来的确也是有其他目的。

但是外婆并不说破,外婆最后问他,你是不是有其他目的,外孙的回答是,他想跟他的阿强舅舅一样,当一个“全职外孙”。

这又是另一个很绝的点。

首先这个翻译很妙,整个电影的框架都很妙,把本来很严肃的赡养问题,搞成一个搞笑的噱头,电影的英文标题就是“ 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 ”,让人误以为此片是一个屌丝啃老的喜剧片,但其实让人不断泪崩。

洗完澡写了两个小时,把暂时记下的都写了下来,但肯定还有很多忘记的细节会突然想起,再度回味,这就是这种平静的电影的魔力。

我说他很像日剧的风格,平平淡淡,却让人百感交集,朋友说这样的电影才是真的厉害。

而这部电影探讨的问题也足够现实,让我思考以后总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怎么去做。

我不喜欢这个电影没有交代外婆死去时候的实况,只是用了一片掉落的石榴花来转场到奶奶的葬礼。

或许就是因为它平静的基调,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大喜大悲,最后阿安在灵车上由笑转哭的场景,真的很让人动容。

有种让人想再刷一遍以爱的冲动。

国内的国情外国来拍。

期待更多这样的作品。

谢谢。

《姥姥的外孙》短评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当阿安妈妈用开玩笑的方式说出这句话,母女二人相视一笑泯恩仇,这部片子神了。它直面了家庭关系中不那么美好的东西:姥姥去找哥哥要钱,说当年我给父母送终,他们却把房子和钱都给了你。哥哥说幸好没有给你,不然会被你那个没出息的丈夫全部败光。姥姥说,那个没出息的丈夫,也是爸妈给我找的。哥哥说我不可能给你钱,你应该去找你的后代要,你以后不要再来我家了。妈妈在葬礼上问阿安:爷爷留给我的银腰带呢?房子留给弟弟,她平静地接受了,甚至帮忙挡住哥哥。但是连这条银腰带都被自己儿子偷偷给弟弟还债,她甚至没有知情权。整部片子我最能共情的是她。阿安当然讨喜,感谢导演编剧把他写得这么丰满。跟表妹的关系里也许藏着一桩猥亵往事,他走出来了,表妹变成了自愿在成人网站出售视频的女孩。

2分钟前
  • 否极
  • 力荐

小巧玲珑的痛苦奇观,拒绝表达态度却导向了“亲情无法排序”的无味鸡汤,外孙的视角天然带有一种自我感动的情结,进不去,感动不了,横向比较的话,比云边小卖部好一点,不如本日公休

3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还行

过于超出预期,眼泪完全止不住。所有的一切都很常规,子女的不孝和老人的无私付出都已经成为了俗套叙事的一环,然而当观众再试着把视点往远处抽离,又能更沉浸于其中,并以此为镜鉴,反思自己的家庭。逻辑闭环,没有浪费任何一个伏笔,“姥姥的财产”是推动所有人,包括安自己采取孝顺行动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于,当一切活动都终将得不到利益时,这份心意是否会因此而变质。安沉浸在网络游戏的世界当中,所谓的“鬼”和“死亡”,都因为媒介的泛滥而让人感到习以为常,安去姥姥家照顾姥姥,本身也是一场给年轻人上的死亡教育课。重男轻女的问题没有悬停在遗产的落点,姥姥对女儿的一句“还是更高兴你来陪伴我”又算是一种对世代关系的和解,“女儿继承癌症”更是对现状的有力一击。“付出比得到让人心安”,总有些东西会比物质性的存在更为宝贵。

5分钟前
  • 高詩遠
  • 力荐

以墓地始,以墓地终,完成了东亚式家庭关系新一轮的循环。不过有趣的是,阿秀只有一个儿子阿安,阿强舅舅也只有一个女儿彩虹,新时代的环境已经不支持当年枝繁叶茂、多儿多女的大家族观念,也许这种带着温情但更多带着残忍和绝望的东亚式家庭关系和家庭矛盾,可以终结在阿安和彩虹这一代?至少他们的父母没有遗产怎么分配的困扰了,只生一个好啊。但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困扰,姥姥的孤独是新年结束后,那一大桌子菜怎么吃得完的问题。而阿安、阿梅和彩虹的孤独,则是作为原子化的个体,在大城市漂泊多年后依然找不到自己的根在哪。阿梅只能选择住在酒店,或者投身于下一个临终老人的家里。这种对传统家庭观念逝去后,那种既眷恋又憎恨的复杂情绪,我想不光是导演,也是大多数人的普遍心绪吧。想脱离原生家庭的桎梏,却只能投身于名为社会的新的樊笼。

7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都哭啥呢?华人社会与宗族、家庭、孝道文化里构造化的吃女。一代代华人女儿,边弯着腰抹着泪吃屎,边自我催眠这屎里有巧克力。温情在哪儿?讽刺倒挺讽刺,扎心倒挺扎心。谁付出多,谁继承癌症,谁不得好死。且更普遍的事实是,分割遗产之际,伺候爷爷的孙女一毛钱也拿不到,好大儿好大孙们永远会排位在她前面,甚至族谱上也未必会给她一个位置。除非她像全红婵一样拿几块金牌变身为没有屌的“耀祖”。

12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BC生日赠票。煽呗,但没太煽到我。类似的事身边人尤其上一代人天天在上演。我觉得我已经跳出来了,感想其实是“一个也不同情”。他们为一点保守的价值观和金钱利益活着发烂发臭。我未来独居一个人死也发烂发臭。我们都没有光明的未来 :D

13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字里行间都是中国,但片中人说的却是听不懂的语言。所以中国电影人在干嘛呢?

14分钟前
  • 旋转小火山
  • 力荐

令人匪夷所思的评分,同分的其他电影完成度别比它高出太多。或许这个时代需要这份温情,但电影的处理和过度太流于表面,且在老旧冲突上没有任何突破和新处理,七分出头的作品怎么会打到九分…….

17分钟前
  • 界外球
  • 较差

为啥她死的时候把所有的留给了儿子

18分钟前
  • 别惹我
  • 很差

最惨的就是男主他妈,真的继承的是惨和癌症,房子是给小儿子的,钱是给外孙的,女儿白白付出啥也没有,钱也没得,还得被画虽然我不知道我最爱谁,但我想你陪我身边这种饼😅

22分钟前
  • momo酱
  • 还行

我完蛋了,所有人都泪如倾盆大雨的片子我竟然无动于衷甚至感到一点点不适…

26分钟前
  • 小年左
  • 还行

非常细腻和直面。亲情界的《不够善良的我们》。

31分钟前
  • 噠噠噠
  • 力荐

有遗产的老人有儿有女,没有遗产的老人只有女儿

32分钟前
  • 鼹鼠种地去
  • 力荐

无论侯孝贤或是枝裕和的影子都只是一种表层的效仿,结尾令人绝望的代际传承中我实在无法感受太多温情的升华…另外拍男主被表妹性吸引的意义是(?

33分钟前
  • 驕傲的鴨子
  • 还行

刻画得最好的是一个女人被婚姻、子女和爱蚕食的一生。

35分钟前
  • 写真
  • 推荐

有遗产的老人有儿有女,没有遗产的老人只有女儿。

38分钟前
  • 毛大人
  • 力荐

评分很高,不过剧情真的很一般,就很普通的剧情。看了解说才感觉有一点感动。孙子问姥姥怎么今天穿这么漂亮,姥姥不回答,妈妈说,今天是聚会一天,原来你都不来。这里还挺搞笑。生这么多儿女真的没有生一个好啊,哎,一般妈妈都是最孝顺那个

40分钟前
  • 君奉天丶
  • 还行

比中国《我们俩》泰国的文化横向少了一些丰富,纵深多了一些简单的细腻。

43分钟前
  • GoldenSlumbers
  • 还行

?看得困得脑子发昏,一个纯养老vlog。并且毫无感动,每个角色都超出预期的极品,竟然没有一个出于道义或者感情维持这“亲情”关系的,假的要死。

48分钟前
  • Dead-Blue
  • 较差

說是孝道電影,我看出來是反孝電影。姥姥年輕時候給父母送終,房產給了大哥,大哥一舉成為富豪;有了子女後,大兒子只出錢不出力,小兒子要媽媽還債,只有女兒真心疼她,依然吃力不討好,經常吵架。女兒自己都調笑:財產給了兒子,癌症給了女兒。外孫子M確實是個好小伙,表面上照顧姥姥是為了遺產,但是兩個舅舅給錢他都拒絕了,姥姥給他存的錢他也用來買墳地。他是真正灑脫也為姥姥著想的人。但是M如果是女孩還有沒有這麼幸運呢?小梅倒是被爺爺公平對待,可是她的生活很快變成了給親戚送終的情感經濟學。一言以蔽之,真心應該留給真心對你的人。

50分钟前
  • Grac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