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明显在给美国佬的滥杀辩护。
本片显然是在一个小的冲突中,本军被袭击,人员伤亡后发起的空中打击。
但就这样了一个小小的战斗,导致的平民伤亡却让前线指挥官陷入了法律的纷争中。
我想问如果每个一线指挥官都要上法庭。
军心怎么办?
所以明显丹麦在小题大做。
丹麦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美国佬辩护吗?
的确非常的像。
不过本片也反应了西方局部小规模战斗的特点。
1、情报 2、火力!
丹麦一支反恐小队驻扎在阿富汗某处,每天巡逻辖区,自从一名队员被地雷炸死后,年轻的队员们情绪有些波动,指挥官Pedersn决定亲自带队巡逻。
有一次他们帮助了一家的小姑娘治疗烫伤,通常夜里塔利班会来,威胁这家人,男人带家人来驻地求助,指挥官让他们先回家,第二天一早去那儿的平民居住点驱赶塔利班。
然而第二天这家人已惨遭杀害,队伍在民居内被塔利班伏击,有一名队员颈部中弹,生命垂危。
混战中无法确定敌人具体位置,指挥官呼叫了轰炸,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机,队员们得以安全离开。
但轰炸造成11名平民死亡,Pedersen面临军检方的起诉。
调查起诉六个月后,在队员“屠夫”有利的证词下,Pedersen被判无罪。
Pedersen自己也有三个孩子,影片在妻子照看的家庭与丈夫的营地房间切换。
一支文园社会的强大战斗力的队伍与野蛮的恐怖势力交战,而文明方却受各种军法和交战规则的限制,任何失误都会导致军事法庭的审判,而恐怖势力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及。
这本身就不公平。
同样的规则在《鬣狗之路》里也有体现。
电影节观摩北欧学院派导演作品《战争》至今将近一个月,一直犹豫怎么码字写点感想。
因为“学院派”这三个字把我难住了,尤其在电影领域。
好吧,我仔细品味下来,赶脚学院派就相当于服装中的黑色或白色正装,放在大部分场合都不会怎么出错(别跟我说特殊场合),中规中矩地把故事讲给你听,然后你陷入三观的刷新整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除非你有与生俱来的学究气质。
八卦一下发现,《战争》的编剧和之前的虐心电影《狩猎》是同一人,难怪“作案手法”雷同——结局都是事儿摆平了,但是当事人内心涟漪难平。
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着眼于一支驻扎在阿富汗某省的丹麦部队,学院派就是那么稳扎稳打,2小时不到的电影着力点越小越容易把故事讲明白。
画面没有太多夸张的修饰,因此视觉感受更偏向纪录片。
剧情走向基本是Y字型,前半段是阿富汗战场和丹麦家庭生活两条线,后半段主角被遣返回丹麦接受审判并行成为一条剧情线。
相对简单的线性结构,对于一般观众更容易理解,学院派也许不会轻易触碰烧脑片吧。
影片开头就让观众切实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巡逻时不幸踩雷的战士因为失血过多牺牲,而当时巡逻小队无法获得及时的医疗援助。
军心不稳,Claus作为老大不得不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到巡逻任务中。
此时,Claus内心对于生命的看法和态度一定有了微妙的变化。
因此在巡逻时面对当地老乡的求助,Claus带着士兵们冒着风险搭救老乡的女儿。
然而老乡一家由于接受Claus部队的帮助,被塔利班盯上了,可谓性命堪忧。
老乡提出要全家住在军营时,Claus这次没有选择相信老乡,而是选择遵守军纪,其实也是选择保证整个军队的安全。
但是第二天在老乡家看到的是一片血肉模糊的惨状,部队也遭到了塔利班的突袭。
士兵受重伤,这次Claus选择抛开一切顾虑,在没有完全确认6区是否为军事目标的情况下请求增援,结果造成6区的11名阿富汗老百姓死亡,士兵成功获救。
那边厢,Claus后院状况不断,妻子Maria一个人独挑大梁,不仅自己有工作还要负担起照顾三个孩子的任务。
这里有个观影细节,当荧幕上Maria带着最小的孩子去医院洗胃,并且淡定得让老大照顾弟弟,影院里爆出了赞叹声。
中国家长可能是三、四个成年人围着一个孩子还忙不过来,大家看到了差距或者说是奇迹,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在这里,我用拙劣并且不合逻辑的算数来总结下Claus的功过得失:士兵踩雷而亡-1,Claus无能为力;救助老乡女儿+1,Claus尽心尽力;老乡一家被杀-4,Claus有心无力;士兵负重伤得救+1,Claus倾尽全力;无辜平民丧命-11,Claus始料未及。
最终有十六条鲜活的生命消失,挽回了一条性命的同时误杀了十一条人命,这笔生命的账算是一笔坏账,而Claus可能终生都要默默偿还这笔账。
从Claus救助他人的过程来看,在最后一次救助时他是最费心力、最义无反顾的,当然他也绝对没想到反而因此造成了更严重的伤亡。
两次成功的救助,第一次救下了小女孩Claus是完全站在正义一边,第二次救助士兵他是站在相对的正义和绝对的仗义之间。
最后出庭的士兵更改证词,Claus无罪获释,对于无辜的十一条生命,正义已经哑然。
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小脚丫子,第一次是老乡的女儿脏脏的脚丫,第二次是被误炸的平民血淋淋的脚丫子,第三次是Claus获释后帮自己孩子盖被子时看到的白嫩脚丫,这其中的对比大家都能get到。
在多次庭审之间,Claus备受心理煎熬,其中有一次瘫坐在阳台上,把帽衫的帽子耷拉在头上,这样的侧影有点像耶和华。
同样影片《狩猎》男主备受冤枉,在教堂那意味深长的回眸,也是用到了宗教元素。
我个人YY可能是编剧惯用这样的表现形式来突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
战争的殇是看得见的,而正义的痛却是隐匿的。
战争是残酷的!
1、军队不相信当地一家人的话(塔利班威胁要杀害全家)赶他们回家,结果一家5口全部被杀,看到这里让我深深的感到悲伤。
2、班长远在家乡妻子每天独自一人带孩子,一天其中一个孩子误食药物,立刻能接受治疗。
战地的女孩胳膊的烫伤差点丧命,接受了军队的治疗后,却因塔利班不能容忍接受敌人治疗的背叛而杀害了全家……影片用这2个家庭的类似的境遇,鲜明的对比了战争中的残酷,和塔利班的无人性。
真是让人悲伤、愤怒。
3,男主被控告杀害11名平民,当导弹攻击过后,如何确定死了几个人?
现场的情况又是如何确认的?
4,男主是否有罪关键在于是否发现敌人,同伴差点死了,还不能证明是发现了敌人,难道要全死当场才能算发现敌人?
5,男主说我不能说谎,我要承担责任?!
我去,男主脑子是进水了还是短句了,还是正义感爆棚了,即使真是因为导弹攻击炸死了平民,那也是敌人攻击的后果,在四面八方受敌的情况下选择空中支援是情理之中,不然等全军覆没??
说回男主,你坐牢并不是承担了责任!!
人死不能复生,你的坐牢与否对无辜死去的平民没有任何意义,顶多是让你减少负罪感!!
男主应该把精力总在照顾妻子孩子身上,她们才是你应该放在首位考虑的!!
哎,男主这种想主义者真是让人生气!
6,重点说一下那个诉讼方的女律师,律师有时真是一个毫无人性的职业啊!
义正言辞的说什么知道当时情况紧急,但也不能无视交战准则,什么不能凌驾法律,哎…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啊,讲起理论来好像真事似的,不就是为了你的业绩嘛,装b!
法律大部分时候并不能维护正义,也不能真正的惩治恶人,更多的是钱权强势一方的工具而已。
女律师这样道貌岸然的主,真让她处于那种险地没绝对会用平民换自己的命,一点没跑!
这种人就该死啊!
现代文明的产物!
交战准则是要遵守,但真正打起杖来还不是各种阴损奸诈,胜者为王!
就像最后提供伪证就了男主的战场兄弟一样,生存下来才有资格发言。
平民的伤亡让人心痛,但真的不能怪男主,况且男主真的不知道有平民在,因为男主一行人进到民区后发现了被屠杀的一家后就收到了全方位的攻击…
看完电影后,马上来看影评,剧情分析什么的已经有写的很好的了,在这里也不再重复,从看的时候到结束,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主人公是自己,究竟会怎么做?
影片里重点有三次出现脚的特写,一次是寻求帮助的一家人被杀害,小孩子被裹在被子里露出的一双小脚,还有苍蝇不时地在上面叮咬;第二次是法庭上的证据,被炸死的平民中孩子的断脚;第三次是男主给大儿子盖被子,还是露出被子的一双小脚。
男主在看到儿子露出被子的小脚后,呆滞了一下,相比是想到了之前那两双脚了吧…无论直接或间接,都是男主造成的。
这时我又想起了男主在劝说来寻求帮助的平民父亲时的场景,男主说我有三个孩子,我了解你的处境。
你想要我们帮助你,你就要回家。
平民父亲说可是你的孩子的生活没有危险,如果我的孩子回家他们就会被杀。
男主还是因为遵守军营里的惯性规定拒绝了他们就在这住的请求。
还记得有一句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不记得出处是哪里了,好像是奥运会的宣传语吧,在记起这个场景后突然觉得这句话很可笑,你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我生活在战乱的地区,怎么可能有同一个梦想呢?
不能细想下去,越想越觉得悲哀。
回到最初的问题,你会怎么选择?
如果是我的话,我跟男主的决定是一样的,选择撒谎来脱罪,或许这样的选择会更痛苦,囚禁四年或许就赎罪了,起码负罪感会轻很多,像是这样逃脱了处罚,却要将这责任背负一辈子,每当深夜无人之时,接受灵魂的拷问。
可是我还是会这么做,因为我有我的家人。
正因为拥有着,所以才更害怕失去。
这样说虽说很自私,但我不想失去家人,我的家人也不能没有我。
就像我一直很想到偏远的地方去做义工,帮助处于贫困和战争中的人们,可是无奈家里境况也不好,不可能丢下家人一个人离去。
或许都是不勇敢的借口吧,我不知道,真是无奈。
尽管世界上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公、无奈之事,我还是相信着活着是更好的,起码第二日的曙光就是一个新的希望。
以上都是个人的观点,看完就忘了吧(ง •̀_•́)ง
丹麦电影。
看这没硝烟成本的战争题材电影毫无意思,有意思的是拍这种反战题材背后的国家情结。
里面所透露出来的极度疲惫消极的意思反倒让我想起很多。
现在的北欧“发达”国家都已经僵化,尽管表面看起来秩序,内在却已经毫无国家动力。
当曾经的世界警察USA罢手不干了,这些小掌柜们不得不出来收拾世界烂摊子的时候,我可以看到有些国家如土耳其沙特倒是愿意,大多欧洲国家都表现的跟他们的国家机器一样僵硬拙劣。
这里面包含的世界格局之悄然变化,才使人深思且有趣。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丹麦驻阿富汗军队的一名连队指挥官,这部电影的线索我认为就是选择,影片中,主人公一共经历了三次这样的困境与选择。
第一次是关于是否接纳一家四口进入军营庇护,这一家四口之前已经受到了塔利班的多次恐怖威胁,当时的主人公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我们可以自然地想到其中的原因,让平民和战斗人员生活在一起这显然不妥当,收留一天可以考虑,那么平民如果要求长期收留又该如何处理?
考虑到这种规则或者说是惯例,也是自己内心中的侥幸心理在作祟吧,男主人公选择了拒绝收留。
可以想象后面的剧情,那肯定是侥幸心理被击碎,一家四口均被杀害,男主人公的心里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他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想法和做法,自己在律和情之中选择了律,但结果却有点不能令人接受。
虽然这是电影,肯定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但我们抛开这些想一想,是什么使得主人公面临这样残酷的选择,是战争。
第二次的选择出现在军事行动中,男主的一名下属中弹生命垂危急需抢救,但此时,己方火力被压制,战场的形势无法得到有效的观察,在这种情况下,却只有呼叫空中支援才能脱离险境。
主人公再一次面临选择,这一次,他选择了不顾规则——坚持要求空中支援不管是否可能会造成平民伤亡,为此不惜进行欺骗,谎称自己确认了作战区域。
此时的男主人公,也许是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这一次的他,将规则放到一边,先把眼前人救活。
但同样的,这一次依然还是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平民已经撤离战场。
军事行动之前对村庄进行侦查的结果(村庄异常安静,预判平民已经撤离)无疑也为这一选择增加了砝码。
结果是他们被救了,死了11位平民,那么6区里面到底有没有敌人呢,如果有敌人,那这11位平民就是官方可以存在的战争的牺牲品了吗,事实上,无论有没有塔利班在,平民都已经是牺牲品了,杀死他们的与其说是男主人公,不如说是战争。
然而,回国后妻子的一番话让主人公第三次面临选择:为那11个平民8个孩子赎罪,还是为了活着的三个孩子逃避。
如果拒不认罪,诚然,逃脱法律制裁的机会很大,但是随之而来的精神上的制裁——无尽的自责与负罪感构成的心理包袱将无时无刻不压在主人公的心上。
如果接受制裁,诚实的承认,做一个敢作敢当的人,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岁月,主人公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只能独留妻子一人照顾孩子。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到,由于男主人公的工作,孩子们很少见到父亲,很想念父亲,男主人公几乎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如果他认罪,那么意味着他就再也无法弥补,无法对妻子、对孩子、对家庭尽到亏欠已久的责任。
战争带来的创伤是挥之不去的,本想着认罪的男主最终选择了接受律师的安排,已无罪释放为目标。
而在法庭上,当他面对律师咄咄逼人的发问时,男主的自我辩护也包含了面对困境和选择两难的无助,彷徨与负罪感交织而成的情感宣泄的成份。
最终的结果是无罪释放,但是,主人公凝重的表情与战友欣喜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疑,虽免去了牢狱之灾,但男主的心灵惩罚才刚刚开始。
被塔利班杀死的一家四口,被空袭杀死的十一位平民以及逃避制裁的负罪感将成为伴随其一生的精神枷锁。
一生都无法摘去。
人情与军纪,保命与规程,战场与人权,在战争这个极端的情况下,这些冲突的存在都显得理所当然了,这个故事没有谁做错什么,只是这样发生了,如果真要找一个谁错的话,那也许是战争吧,战争的开始就是最大的错误。
而当战争开始,当卷入战争的那一刻起,这一切便注定无可逃避,无论如何选择。
cueb
味道在后面,片头软趴趴的巡逻软趴趴的军营气氛,是虚晃。
当然,片头各种解释为何来战,似乎要么是洗地资本主义价值观要么是大兵真蠢。
70分钟已经可以给男主贴上程心的标签。
这价值观,真是成心啊。
easy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既不完全世俗化也没有完整、平衡哲学心的男人,简直了。
7.2铺垫过去,重要的笔墨展开来。
我明白这里在试图刻画心里天平、文明天平(平衡性,进化的可能性),可是有些东西太不适合刻画。
这样的刻画与描写,我在杰克伦敦的文字中体验过,往往,文学家能够创造一个隔离的环境,全心全力去描写影响人心影响选择的变量、轨迹。
而带有人际关系的日常社会太复杂,每个人每件事都被多条隐形的线牵扯纠缠,没有绝对的好 没有绝对的坏,刻画起来是卖力不讨好,多数观众也看不清楚。
甚至这一部片子的导演已经尽力弱化了许多因素,凸显出来的内容还是不够清晰,弹幕的撕扯就是极佳明证。
激进的讲,这类片子在价值观上有倾向表现文明优越性的嫌疑。
文明的平衡是一回事,文明的健康是一回事,文明的进化是一回事,可是,文明规则适用范围一定不是无穷大,为何基督教子民还是顽固、可爱的如百年前千年前传教士一样,推广自己呢。
你们的文明有其价值,你们的文明有活力在进化,你们的文明没有短板?
你们的文明洁白无瑕?
金玉、庄严的外皮下,吸收、同化其他文明(文明也是资源,这样看)的手法手段非常aggressive。
人的弱点,人类的弱点,也毫无疑问是文明的弱点。
欲壑难填。
这里再讲几句。
生存没有面临危机,人们就会去追逐(面临生存危机的人看来不切实际的)东西。
对完成原始积累并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这样的潮流更加清晰吧。
然而,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文明的任何一个进化阶段,力量,才是支配一切的。
弹幕里开始探讨法律的存在,我发上一条弹幕「法律完美么?
法律适用一切人一切事么?
法律不必进化么?
——吾日三省吾身」。
以我现在的理解,法律管理着人类的混乱,细致一点说,是人性的恶,群体的恶,是止损工具。
法律是文明在人类社会的止损工具,不扬长只抑短。
当一个人玩法律玩到幽深,往往有失去自我的忘我感,迷惑在精细美貌的建筑里,忘记自己的出身、根源,忘记自己从何来、为何事、去何方,忘记熵有多么强大,忘记力量。
会这样的人,不仅数量不会少,格调、能力都相较《头文字D》中的馆智幸差不止一个段位。
再聊一聊心里落差。
前些天在浙江宁海,和大宝、小龙、林子的一次聊天中,几个人提到赛事体验。
我讲了港百,落差控制,尽可能将一落千丈(比喻义)变为100、200、300、400这样缓降的形式。
而在我的认知系统中,这一方面,西方文明是要弱于东方文明的。
其实人、群体、民族、文明都是不喜欢落差的,一旦感知到并意识到(落差)不会停止,会本能止损,采取各种工具甚至暴力。
同化、吸纳,这样看,也是存在于东方文明体内的基因,只是表现的更加柔和。
弹幕很能看到一些东西。
对立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也不少,比如“博弈困境”什么的。
时间所限,不能展开思考、讨论、分析。
资源留一下,b站3805754这片子还是值7.2的,没有奥利弗的反战片精彩,甚至难望《熄灯号》的项背。
<图片1>若非这部电影,世人恐怕很难将波罗的海沿岸的童话王国丹麦与万里之外的阿富汗战争联系在一起。
影片成功入围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激发了我一睹这部北欧文艺范儿战争片的好奇心。
影片的剧情结构清晰明了的分成前后两段,前半段采用双线叙事,彼得森是北约驻阿富汗军队中一个巡逻小队的连长,他一面要安抚因战争焦虑而情绪失控的部下,一面又忍受着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带来的孤独。
偶尔给家人拨打的卫星电话是这场孤寂战争里唯一的精神慰藉。
此时,远在丹麦的妻子要独自承受着儿子的叛逆,爱情的缺失、生活的重压令她日日企盼着丈夫的归来,双线情节的对照直观的反映出战争带来的家庭失衡,但又有些老生常谈的沉闷感。
<图片2><图片3>影片后半段情节突转,彼得森在执行任务中为拯救受伤的战友,下令轰炸一处据点,意外的造成十一名贫民的死亡,他因此被军事法庭控诉,提前解职回国。
影片至此双线叙事合而为一,故事的焦点脱离战场,集中在控辩双方激烈争论的军事法庭,这场审判戏构成剧情里最激烈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战争本身的残酷性与人道主义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彼得森内心懊悔却又渴望逃离法律制裁的心理矛盾。
两种矛盾构成了影片的主题——战争中的人性。
本片导演托比亚斯•林道赫姆曾是虐心影片《狩猎》的编剧,后者对儿童本性的“天真”与“邪恶”刻画的入木三分。
在《战争》中对人性的表现同样细腻,令人印象至深的是军营中士兵们一起观看受伤战友拉斯发来的视频,短片里拉斯用写满幽默词句的卡片鼓励着战友的士气,这一幕是残酷战争里不可多得人性闪光。
影片对主角彼得森的人性塑造更为复杂,当法庭宣判他无罪释放时,他的战友都在为他呼唤,此时镜头给到彼得森的特写,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张迷茫的面孔。
在人道主义者眼中,彼得森在战场上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是人性的自私,但对于他的部下而言,那一刻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为拯救小队而不惜一切的勇敢上司。
<图片4>战争片向来是好莱坞的热门题材,而本片虽为丹麦电影,但却讲述着一个极为美国化的故事,只是导演在题材表达上比较克制、内敛,缺少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性与娱乐化。
北欧电影向来疏离、荒凉的气质赋予这部战争片严肃、沉重的观感,这种观感恰好符合老成持重的学院派口味,但这种工整严肃的态度却也制约影片挖掘更深次的主题,对战争的反思依旧是老调重弹的讨论战争对人的影响。
或许战争会令人变得自私、冷血、残酷,但这并不能断定人性的自私与丑恶,因为本恶的只有战争。
太无趣平淡了 丹麦语听的难受 镜头晃的想吐 再手持摄影也好歹要点技术吧 这调度 这运镜 这构图 感觉这就是完全没有拍摄经验的人拍的 随便请个vlog博主手都比这稳 而且绝大多数戏份都是怼脸 怼身体半部分拍的 近的好像开了摄影2倍镜 这看的太难受了 而且非运动画面竟然也一直在晃动 拍静物都能抖 这摄影师是帕金森吗 这个手持摄影真的垃圾。
跟刚看完的科洛弗档案没法比 科洛弗的镜头语言设计明显的是花了心思的 晃的过程把关键的都拍出来了 啥时近景啥时远景啥时特写绝对都是规划好的 而且还是更难的第一人称视角 要塑造一镜到底的感觉 而且人家逃亡求生是一直在运动的啊 晃着就很真实 然而这部电影有那么多机位 大多数时候就拍个人物对话 却切到每个机位都那么晃 这个片子完全是占了题材的便宜 因为不管拍的多烂多平庸 人们都可以夸导演选题的品味和思想的深度 虽然片名叫“战争” 但这片却反传统战争片 聚焦战争之外的生活和庭审 特别符合西方圣母的口味 难怪入选奥斯卡 虽然选题很有深度 但拍的烂啊 这么平铺直叙 毫无张力的口水戏有什么看点?
演员演的一般 剧本编的不行(无戏剧冲突 台词口水戏)摄影配乐也不行 就一个除了题材本身挑不出任何优点的平庸之作 这片子让我想起了国内的四个春天和二十二 这两部都是占了题材便宜所以拿了超高分 实际的水平根本到不了将近9分的和豆瓣tpo250的水平 这两部不但摄影技术拍摄手法没多好 而且留不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剧情和人物 更别提给观众带来精神共鸣和哲学思辨了 特别是二十二 明明是慰安妇这样好的题材 当年看完我就觉得非常平庸 过了这些年我完全不记得其中任何一个镜头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句话任何一种感觉 只记得当年看了一部很火的慰安妇题材电影 连名字二十二我都是刚刚百度关键词搜索出来的 所以这两部纪录片的导演再也没出什么作品 如果再操刀一部大众普通题材的作品肯定会暴露问题
没想到是这样的剧情发展.......好电影!
非常规战争下面临的道德困境
做了就做了,就不要表现的那么高大上啊,做了婊子立牌坊!战场上还谈什么人权,你都已经侵略别人的国家
故事很简单,角度不错。对有罪无罪的推定很有趣,最终男主没有获罪也比较贴近大家的观感。
缺乏新意的剧情和主题
一个为了营救自己的士兵而不在乎平民生死的军官,从人类的角度讲,这是可以被理解的吗?敏感有争议的题材,处理得不尽如人意。虽然故事背景,进程,结果不同,触及的主旨和《索尔之子》颇有相似之处,但后者从外部形式到内在核心都匠心独具,而本片只能用平庸来形容。
刚开始感觉是一部阿富汗战争片,但实际上是一部讽刺白左的片子。简单说吧,白左们要求士兵在战场上,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伤害平民。这听着很正常,很合理。但问题是在战场上情况复杂,士兵们面临的情况很多时候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判断,他们得决策是否会伤害平民。并且很多时候情况紧急,如果不做决策,可能会导致队友全部死亡。白左们坐在安全的地方,审判着在战场上用自己生命去执行任务的人,要求他们是神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做出错误的决定。白左其实还有一个我们比较传统的形容:当婊子立牌坊。
评论被官方移除了!那我就评论俩字:呵呵
编剧是《狩猎》的编剧?那就对了!编剧所讲的就是丹麦法治社会下社会的种种弊端,但是该片没有《狩猎》神一般的存在。什么蛛丝马迹、鸡毛蒜皮都放在法律的高度上掂量掂量,社会高度法制,民众高度幸福指数下的灯下黑,黑的漫无边际。
没什么高潮
三星半 鸡汤剧本 要是落到美国导演手上绝对会烂俗 好在Tobias小哥保持了怒海劫运的优点 摄影冷冰冰 叙事节奏一流 丰富的细节和适当留白 加上演员表演细腻又真实 最后效果还不错看 三个娃太可爱啦 索伦莫林也好帅
很多事情就没有对错之分,角度不同,立足点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但叙事和剧情的布置很巧妙,遵守规则和违反规则,肉体还是灵魂上的审判,对与错,好难...题材加手持造成观影不适
入那教不就完了,杀戮将变成荣耀,让内疚、负罪都见鬼去吧。
去帮助,是工作也许也有责任和义务,但如果必须选择,那选择的肯定是陪伴在身边的战友。面对错,是良心还是家庭,如果必须选择,那选择的肯定是至亲的家人。
一声叹息。非美国视角的现代战争,拍得很扎实,甚至有点像纪录片。立意和角度都不错。关于内容的感想还是不说了,有空自己看一看再下判断吧。
细节真实得简直像是拍纪录片,阿富汗的战争部分颇有些《拆弹部队》和《猎杀本拉登》的写实感再现,而让我较心仪的还是丹麦的家庭生活部分:三个小朋友的演技实在是棒棒哒;母亲接电话,跑到门边抽烟,烟都吐在门外,孩子醒后就把没抽几口的烟掐灭的细节,我这个「厌烟」的观众忍不住想夸她:好样的!…
看着挺累的。电影从1小时的地方开始看吧。
好吧,战斗场面少的可怜甚至可以说没有,剧情拖沓人物刻画单薄……但是,涉及到指挥局部战斗而被指控甚至上了法庭这种剧情有创意,冲这个给四星!
看了一会,都是对话,难看。看不下去,删除。
《公平与正义》中讨论的一个二律背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