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笔记#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又是一部罗马尼亚电影,我看到导演拉杜·裘德(Radu Jude)巨大的野心。
导演在影像上的实验性尝试非常大胆,黑白部分是女主安吉拉真实忙碌毫不停歇过劳的生活,过曝使画面呈现一种失真感,我只能从台词和安吉拉驾驶汽车,光线打在她身上的变化判断她漫长一天中的时段。
彩色由虚构的三部分组成,一是一部东欧解体前的罗马尼亚电影《女出租车司机》,二是女主安吉拉在TikTok上用滤镜换脸扮演一位满嘴下流黄色段子厌女反同好战支持普京的极右翼青年男子,三是被选中的工人家庭为500-1000欧的拍摄费不得不在镜头前一遍遍重复受伤经过甚至被迫放弃诉说事实,而这段录像的作用仅仅只是作为公司生产的安全宣传片。
拉杜·裘德将黑白两部分剪碎交错在一起,用对照呈现的方式同构指向一种虚无,即罗马尼亚从齐奥塞斯库时代经历巨变转变成了民主国家,历史遗留的诸如腐败、贪污、不讲法制、形式主义等等问题并没有解决。
加入欧盟进入全球化体系后,罗马尼亚成为欧洲事实上的廉价劳动力和文化产业的基地,作为被剥削链条的最底端走入后极权时代的资本社会。
电影出片名后开宗明义用日本诗人与村芜谢的一首俳句点明了主旨:“一床旧被/我该盖住哪里/头还是脚”。
后文有一幕做了回应,安吉拉接机资方代表歌德女士,这位著名思想家歌德的曾曾孙女告诉安吉拉一则野史,世人认为歌德临终说的那句“Mere licth(更多的光)”,其实是“Mere nichts(更多的虚无)”。
前后无论是哪种社会形态对普通人来讲并没有出路,就像车上闲聊时安吉拉告诉歌德女士,布加勒斯特去往布泽乌的方向有一条公路,因车祸死亡的十字架数量比公里数还多,250公里有600个十字架,十字架后面是数量更多的人。
这一段长达数分钟没有声音各种十字架的空镜头垒成十字架坟冢,是拉杜·裘德对未来社会的悲观想象,即“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电影分为A、B两面。
A面展示了超负荷工作的制片助理安吉拉为一家奥地利公司收集拍摄素材的经历。
她东奔西走、长时间坐在驾驶位上,对每一位接受采访者都面带微笑,显得矜持而友好。
但与此同时,安吉拉在网络上却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她借助虚假的滤镜,将自己变为一个粗俗的男人,大肆地抱怨生活中的困难和炫耀着不存在的优待。
影片中出现了滑稽的一幕——“烂片大王”导演鲍尔,真人出境,为自己所受到的批评发声。
而他却在安吉拉的手机屏幕中变为tik tok中的笑柄。
影片中颜色的设置也不失深究之处。
将现实生活化为黑白,转而将电影和短视频变为彩色,更加深化了这部喜剧中的讽刺意味。
观众们观看过安吉拉拍摄的短视频后,不免会会心一笑。
但微笑的同时,也会发出一声感慨——无聊的生活、平淡的日子、社畜的辛苦,也许能够通过这些蹩脚的娱乐得以舒缓吧。
B面的故事则侧重于在安全生产视频中出镜的受伤工人奥维迪乌,在公司的诱导下,不断改变对受伤细节的描述,以致最后做出完全让步。
B面整体使用彩色画幅,采用固定机位一镜到底拍摄。
期间完全展示了奥维迪乌一家的真实反应状态。
工作人员对奥维迪乌的说辞不甚满意,最后竟然让奥维迪乌手持绿幕板,以完成差事。
由此可见,网络信息时代甚至会谋杀人的话语权。
无论你身在何处,一旦被记录下来,就存在着观点被扭曲的风险。
这不仅是存在于虚拟和现实之中的一种混沌化,更会演变为资产阶级对底层人民的打压、利用以及剥削。
电影中出现了tik tok短视频、zoom会议以及绿幕等疫情时代的元素,令人忍俊不禁。
zoom会议中的虚拟背景,很容易让观众们联想到史云梅耶的拼贴动画,从而带来不真实之感。
而更值得让人思考的是,这些虚拟的新时代产物,正在逐渐取代我们的现实。
在电影中,虚拟的事物比现实生活更加多彩。
这个事实让人胆寒。
从刚开始到这个,这个女人的表达都在说,因为乌克兰战争物资的涨价。
但是他却回答,涨价并不是因为这样真,这是个谎言。
壳牌还吹嘘去年的利润增长了500%。
所以评价和攻击加上恶意揣测女性对路人都用这种粗俗不堪的话,真的很让人反感。
(我后面才看懂,这个就是她用了一个特效,其实是她本人。
使用另一种方式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发泄吗?
)我递了一把刀子给你,你伤了我一巴掌,抱怨我想在我们之间制造争端。
还是反映了很多很现实的社会问题,政府与清洁工的争端。
他们把垃圾扔在街上,比这里还要糟糕,一个个还自诩是文明人。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主角因为这份工作的疲惫,休息时间被完全压缩。
再到后面,终于选定拍广告的人,但是要让他修改说法,还蛮无奈的。
虽然回顾一下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关于坟墓,不一样的墓碑与十字架。
还有两方争执不下,最后变成了举绿色的板。
这个世界有时候挺操蛋的,你没办法用道理和事实争取或者反映一些东西。
所以关于政治呀,社会政一些问题不多多讨论,因为我看到运茶船的文章,他没有打字,甚至全部用了图片,图片里面好多这个字还翻译成了英文。
本文源自2024年HKIFF48《世界玩完,你咪当真》(《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映后谈,主讲人百老汇电影中心总监徐匡慈,语言为粤语。
文章全长3305字,阅读时长约15分钟。
声明:主讲人使用大量语气词,内容稍有删减整合,如有需要可自取录音。
另外德国导演未能识别出来,有了解的朋友可以联系我补充。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22cHmMeUhXQ-CCvY3Y7WA
安吉拉开了一天的车,我看她开了一天的车。
太话唠了,很久没见纯粹靠语言支持整部电影的作品了。
像看了一部两个多小时的脱口秀。
导演很有表达欲。
阐述罗马尼亚的后疫情时代的景观的同时,似乎告知整个世界的命运。
或者更加个体的命运,社畜的剧组助理,社交媒体上不记名的吐槽和恶搞,太真实了。
国内的人们用着反差的和安吉拉类似的西瓜头特效来吐槽琐碎的真实的生活景象,人人都成为电影制造者,制造者和观影者成为了一个人。
电影本身总是在提出问题,电影传统技术被打破,那么电影本身的挑战是什么,电影b面,最后的广告拍摄和安吉拉发短视频的吐槽成为了鲜明对比,电影工业制造被大集体话的利益裹挟,一个电影拍摄似乎不如短视频的叙述更加有力更加高效;那么在这种情景下,传统艺术电影或者商业电影又该怎么面对。
观众又该怎么选择。
导演旧事重提,发问所以观众,我们该如何选择。
A面的故事虽然冗长,但电影努着劲,给我们观众一些他的观点,女性在新媒体的利用下,在短视频中反串着好色的猥琐男性,更加黑色幽默的女性表达,我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唯一不理解的是,为啥其中给我拍了好几分钟的十字架,太抽象了。
安吉拉的困境是我们当代年轻人的困境,类似于“完颜慧德式”的审丑文化,虚无主义者对“意义化”的消解,短视频的情感爆炸。
我们怎么办,真的就只是用类似“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的话语进行精神自慰嘛?
短评写不下了,挪到长评里=.=1.布列松在《电影书写札记》里说:要去做那种别人做不了的电影。
拉杜不仅是记住这句话了,而且还实践了出来。
2.拉杜借片中导演调侃到:那些狗日的影评家甚至都不看我的电影就直接说太烂了,我想我只有用拳头和他们交流了。
3.影片真正精华部分就是最后40分钟的固定长镜头采访,你以为拉杜终于要稍微正经些玩儿长镜头了,No,No,No,拉杜要是正经那这年头就没有不正经的导演了,他在中间剪辑了一个明显错误百出且粗陋到不行的时间轴让天色瞬间由白天变成傍晚,但是演员们表演照样正常的一批,啊这。。。。。。
4.女主这个逗比每次最放肆的时候就是变卡通脸录视频的时候,这简直就是当代键盘侠的典范哈哈哈,她在采访人员后面调侃道:我支持普京总统对抗纳粹分子,泽连斯基就是一个廉价小演员。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笑喷饭的同时也极度认同她的观点)5.影片最神的一段是采访导演让受伤工人举几块绿牌子然后慢慢地一块一块切换,告诉他们就是活跃采访气氛而已(这时候我秒懂,因为导演肯定会在后期往牌子上加字幕,嗯你懂得,肯定就是正能量啊吧啦吧啦之类的哈哈哈哈),可是工人一脸懵逼啊,问这是干啥,怎么还要控制牌子的切换速度,果然底层人民的脑反射回路也是很长的,没办法被洗脑久了那不就迟钝了嘛,最后还天真的问:你不会骗我们吧?
导演回答的简直不要太善良:天哪,我们怎么会那样做,我们可是世界一流的企业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全文完。
2020 年,一场新冠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影界同样蒙受巨大损失,不少电影人的创作备受影响。
不过,也有人另辟蹊径,从疫情时代抓取灵感,创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罗马尼亚导演拉杜·裘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三年前,他凭一部惊世骇俗的《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巧夺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熊奖,足可见其捕捉时代特征的尖锐角度与超群能力,尽管不乏一些耍小聪明的手段。
去年,拉杜·裘德带着新作《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再次震撼影坛,在洛迦诺电影节获得评审团大奖。
新片撇除了上一部作品的狂欢氛围,回归到冷幽默的腔调,却依然不失其尖刻的讽刺力度,接近 3 小时的作品俨然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这个浮躁、混乱、不安的时代。
相比起《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因素材匮乏而采用取巧的三段式,这部新片可谓信息量与话题庞杂、技巧手法纷呈,却坚持讲述了一个核心完整的故事,体现出拉杜·裘德标志性的作者风格,以及愈加成熟的导演能力。
▲拍摄团队与资方的视频会议裘德用后现代拼贴手法将视频会议、超时加班、抖音网红等最炙手可热的时代印记汇聚在情节线上,再透过平行剪辑有力突出歧视女性、资本霸权、劳动者饱受剥削的社会现象。
用导演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后极权资本主义”社会。
随着疫情的消散,人们逐步回复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然而俄乌冲突的爆发又给整个世界蒙上了战争的阴影,这一点似乎预示着世界末日的逼近。
不过,在导演看来,活在后极权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围绕资本运转,为满足资方(往往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要求,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与强度不断增加,而其切身权益却远远无法得到保障,这才是最糟糕的。
▲冗长催眠的驾车场景许多观众抱怨影片花去大量篇幅描写女主角驾车,让人昏昏入睡,细想之下如此冗长的镜头是很有必要的。
导演借这个人物的境遇,点明了罗马尼亚劳动者为生计不得不超时加班的现实,出现交通事故自然在所难免。
其中突兀插入一段女主角经过的车祸现场画面,在这个现实中真实的事故发生地,以触目惊心的静态影像素材提醒观众发生在劳动者身上的悲剧。
这种运用纪录素材的手法在导演之前的《野名留史又如何》《火车出站》等论文电影中层出不穷,在此准确呼应了那位惨遭工伤的工人,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对劳动者的压榨与剥削。
而女主角没日没夜驾车奔走,目的是为了找到合适的人选拍摄一部关于安全生产的公益短片,更是将讽刺资本的意味提升至荒诞的程度。
除了运用纪录素材的手法,裘德还在前半段将一部彩色的老片与黑白叙事影像并置。
据导演所说,那部老片是 80 年代罗马尼亚的一部传统剧情片,描述一位女司机的日常工作情形。
在对比剪辑之下,我们会发现在社会空前进步发达的当下,女性的工作环境与生存压力似乎比东欧共产主义年代还要恶劣。
导演更有意让老片中的女演员与本片女主角相遇,混淆了历史与现实,当年的女演员成为了本片工伤人员的家属,他们一家为拿到报酬配合拍摄,最后被迫接受资方提出的荒谬要求,由此再次强调了资本在当下商业社会运转的主导核心。
▲抖音网红的日常自拍直播可想而知,在如此高压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唯有借助社交媒体来喘息与发泄。
于是,继《疯狂性爱,发狂黄片》后,裘德再次将注意力转移到视频影像上。
在画面粗糙的黑白叙事中,导演突兀插入不少彩色的手机视频短片,这一方面展现了虚拟世界对苍白现实的入侵,另外,也暗示了社交媒体对个人创造力的空前解放。
正如女主角一样,普通人也能以唾手可得的影像素材与换脸技术进行创作,以此博取关注度。
值得注意的是,女主角在视频中以一个猥琐的光头男人形象出镜,满口贬损女性的段子笑话,充斥着偏离传统道德的低俗话题与不合主流的价值观,却引来海量疯狂的点击关注。
这无疑是社交媒体给普通人带来的机遇,每个人都能成为虚拟世界里的明星,享受万人围观崇拜。
▲人工智能换脸技术然而,导演却对此有着深刻而悲观的思考。
表面上看,高速发展的技术与社交媒体的普及突破了阶级壁垒,让大众进入到一个扁平化的社会,每个人都可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见解,事实上这种环境反而更有利于资本家与统治阶级。
导演最后以一个长达十多分钟的长镜头给出了结论:资方要求那名工人在镜头前承认是其过错导致工伤才能获得拍片报酬,而工人无论如何也不想违背良心撒谎,于是摄制组让他们举起几块白板,就此完成拍摄。
▲长达10多分钟的高潮长镜头这个啼笑皆非的结局不免让人有可怕的联想,凭着权力优势,资本和统治阶级可利用技术与影像炮制出谎言,再利用社交媒体传播错误(仇恨)的意识,给不明事实真相的人们洗脑,以达到其商业或统治目的;另一方面,这也令大众的价值观愈趋激进与分化,促使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的因素出现。
导演穿越了欣欣向荣、势不可挡的社交媒体浪潮,清醒地看到了视频影像具有欺骗性与煽动性的一面,而其蕴含的力量更足以毁灭整个世界……也许,这才是这部电影片名暗示的意味。
黑白的生活,彩色的短视频,并行的女性电影,拍摄的宣传短片,属于生活的一切压抑和忙碌都是单调的无色的,而一切被修饰被表演被装点设计过的影像都是彩色的,丰富的,抓人的。
从一开始,导演就在极力的提出这个问题,世界上还有真实吗?
单调的无聊的真实,正在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吧。
所以我们跟着女主一整天,从早上不到6点起床开始,开着车在城市奔波寻找受访者,目的是为了让受访者说自己的故事而刨除原本公司的责任。
探访会议拍摄,不断录制的滤镜评论尖锐粗鲁,因为不用坐班而无法计算工作时间中,她选择把生活散乱的加入到工作中途,即使已经如此匆忙仍然会面对甲方保证只上8小时的班。
大量的对白都在用文学和历史去讲述现在国家的境况和民众的困难,也让我们看到罗马尼亚的一角。
影片虽长,却并不觉得难熬,相反因为影片设定的并行两条线和剪辑节奏得以让观众进入到环境里并跟随女主的节奏去完成这一天。
并置的影片是当年躲过国家审查的女性主义影片,导演说这是他找到的唯一一部。
它和主线的女性并行交叉,同样是安吉拉忙碌开车并且面对着对女性的恶意和生活的困难。
他们相遇,最后合作拍摄,这样的连接或许也在延续的是社会的困境,就像原片的慢动作里所给出的眼神和记录在讲述那个时代和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的一切。
这也是让A篇变得长却有趣的原因,一切都向着一个中心一个表达去交叉讲述推进,丝滑丰富。
影片并不靠剧情去讲述什么,却将一切暗含在一天的工作中。
女性的困境和国家的艰难,尖锐粗鲁的语言却只能掩饰在虚伪的特效后面,而她真实的生活只有劳累和虚假。
最后的b面更加讽刺和尖锐,不管是大家在拍摄时瞎聊的一切还是最后准备的诸多话语都只成为了一张一张的绿幕,和它最开始吸引我的海报一样,又荒谬又幽默又尖锐,喜欢!
(大量剧透预警,且因为仅在影院观影一次,不能保证细节记忆无误)某种程度上,《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164分钟时长中的前130分钟可以被视作一部独立的公路电影。
只不过与一般跨越极大时间与空间距离、交通工具仅仅是新地点附庸的公路电影不同,《末日》展现的只是主人公安吉拉从早上六点开始到深夜,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宽街陋巷中匆忙奔波的一天,大多数有意义的情节都在汽车中展开,伴随着似乎永无止境、时时显得荒腔走板的堵车、路怒、车内一首接一首的快节奏金属乐、汽车行驶时的白噪音,与时时响起、预示着新工作的手机铃声。
到了最后,我甚至担心起安吉拉的安危来——她看起来随时都在危险驾驶导致事故的边缘徘徊。
虽然她一天的行程并未以悲剧收场,但导演裘德无疑为我们做出了这样的暗示。
接近结尾时,当安吉拉在一次谈话中提及当地的一条路因为出过太多意外而在两公里的路段边上插了六百个象征逝者的十字架时,镜头毫无征兆地从黑白切换为彩色,在沉默的空镜头中连续不断地为观众展示了至少几十个在当地实拍,或新或旧的十字架。
为什么安吉拉(和那些十字架代表的罗马尼亚人们)要如此忙碌地在城中奔波,似乎永不止歇?
裘德提出了很明确的答案与控诉:因为后极权时代的罗马尼亚处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断被剥削的边缘,在实体工业和文化产业上都成了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地,在过劳中为欧盟中心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
安吉拉的旅程中充满了对这个体系之荒谬和个体的疲惫无力的描绘。
当她去向想要迁走家族墓地的房地产开发商据理力争时,却被看起来充满人情味的代表以无懈可击的法律条款和“我们会出全资请最好的神甫以符合信仰的仪式迁坟”的话术忽悠的无话可说;当她试图拒绝新安排的跑腿任务,表达自己多么疲劳,想要回家休息一会再继续时,导演的回应只是“喝杯很浓的咖啡!
”“喝点红牛!
”“在路边睡一觉就好!
”,于是口头上坚称要回家的安吉拉最终还是“身体很诚实”地选择在路边停车刷起tiktok;不久之后,无情的给她安排工作导演自己却不断谄媚地在zoom中向来自奥地利的甲方证明自己工作得力,足以接替(上一任明显猝死的)导演继续拍片,在获得屏幕另一端含混的认可后弹冠相庆。
可悲之处在于,当独处时不断在口头上谩骂吐槽工作的安吉拉于深夜在机场接到奥地利甲方,在前往市中心大酒店的路上闲聊时,却也变得近乎同样谄媚,“有些人一天工作16个小时…但我们只工作8小时!
” 当奥地利甲方说“我刚查到…罗马尼亚是欧洲最穷的国家吧”时,她的回应是“黑山(或某个相邻的国家)比我们更穷呢!
”更加讽刺的是,安吉拉从早到晚忙碌奔波,所要完成的工作,是要在布加勒斯特的各个角落里寻找为甲方所在的德国企业工作,但因工伤造成残疾失业的当地工人们。
她用手机和三脚架为这些形形色色的残疾工人们录制素材,发给代表工厂的德国/奥地利甲方定夺。
因为要录制的是生产安全宣传片,所以这些多半因为工厂管理疏忽致残的工人们个个都要痛陈自己如何因为不当行为出事,并告诫观众们注意生产安全。
工人们踊跃录制采访,是为了被选中后可能会有的500-1000欧元“报酬”,而安吉拉总会告诉他们,“这件事情(你入不入选)要由奥地利人决定啊!
” 在影片的最后半小时里,安吉拉的旅途结束,故事的讽刺性却达到高潮:一位残疾工人和他的家庭终于因为“形象合适、有战斗精神”被选中后,因为拒绝完全合作、将工厂管理和漫长加班造成的事故归于自己的失误而被迫一遍又一遍屈辱地站在雨中修改台词,却又因为想要1000欧元而不肯离开,最终,他们精心准备的台词被一遍遍删改缩减,最后干脆(在德国人的远程建议下,带着绝望的疲惫眼神)沉默地一张张举绿色的、方便p上任何字幕的空白纸板了事。
这不是《末日》中第一次出现可以随机修改编辑任何内容的绿幕。
实际上,拟像时代视频的可塑性是《末日》除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批判之外的另一大主题,通过对各式各样影像的拼贴挥洒,裘德在实践上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工作与日常生活分别由zoom和tik tok构成,想象与真实的边界消融瓦解、充满了鲍德里亚所谓“超真实”后现代拟像的社会。
从影片开始,裘德就不断在安吉拉黑白的漫长奔波中插入一个由秃头、穿黑夹克的男性小混混(也就是宣传海报上的那张脸)在世界不同地方不断发表由变着花样的脏话和对资本主义的文化理论批判组成的胡话的彩色视频片段。
随着电影进度前进,我才慢慢通过越来越明显的提示意识到原来这个小混混就是Angela,她每有喘息的机会,都会在大楼门口、午餐桌前、卫生间中用滤镜变为新形象,录制一段不断穿帮、脏话连篇、无比可笑却又夹杂着愤世嫉俗的理论反思的视频,然后发上tik tok。
这个由滤镜实现的男性形象并不是安吉拉的隐藏身份,而是她身边的亲人、情人、同事都知道,甚至会评头论足的“爱好”。
它可靠又不可靠,虚幻又真实:当她背对镜子时,透过镜头仍然能看见滤镜形象的秃头背后的镜子中的金色长发;当跟朋友一起录制tik tok时,滤镜总是不小心从安吉拉这里转移到朋友脸上;最令人(影评人?
)叫绝的是,安吉拉在工作路上同正在绿幕前拍摄怪兽片,以专门拍摄无聊而质量奇低cult片的德国导演乌维·鲍尔偶遇,两人共同录了一段破口大骂专业影评人的短视频。
似乎,这个短视频中的形象才是安吉拉的“本体”,他说的低俗又“高雅”的胡话才是她足不旋踵的劳累生活中的“心声”。
除了安吉拉在布加勒斯特兜兜转转的过程(黑白呈现)和她以另一个形象拍摄的短视频(彩色),《末日》还有另一重穿插全片的影像:一部拍摄于1981年,名为Angela merge mai departe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剧情/爱情电影,其中同样呈现了一位名叫Angela的女性出租车司机为工作驾车在布加勒斯特的不同城区漫游,与不同乘客和同僚相遇的过程。
由于时代和电影宣传主题所限,这部电影中的布加勒斯特在大多数时候都交通便利、社会秩序井然,全无2022年的Angela所处时代的拥堵、嘈杂、混乱,老Angela也总是从容不迫、彬彬有礼。
但是,裘德敏锐的发现了镜头中无意中流露出的旧布加勒斯特的隐秘、灰色一面,并有意在与它们相遇的时候放大并放慢镜头。
同时,老Angela和我们时代的Angela在驾车行驶中的状态与所处的城市地理也呈现出了一种互文关系,提醒着观众们罗马尼亚的历史与当下的联系。
当我们时代的Angela驾车驶过齐奥塞斯库铲除老居民区兴修的奇观式现代宫殿时,下一个镜头就切换到了老Angela将乘客送到那个老居民区的情节。
两个Angela的联系不仅局限于影像的并置和互文,而还有一个让我大感惊讶,并暗暗在心中鼓掌的“逢魔时刻”:当年轻的Angela前往一户家庭采访受到工伤瘫痪的工人时,应门并同她交谈的、和蔼而肥胖的老奶奶正是1981年开出租车的Angela,两人的闲聊之后是大量关于1981年电影爱情主线剧情的蒙太奇(我们得知,在老电影中醉酒出场、身穿皮夹克、严峻高冷的匈牙利裔男主角在2022年变成了一个崇拜乌尔班的滑稽老爷子),两代布加勒斯特的Angela于此相遇,1981和2022年的影像,电影中1981年和2022年的布加勒斯特“现实”的界限由此消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她们的相遇在彼此的生活中有任何特殊的意义。
老Angela因工伤瘫痪的儿子“幸运”地被选中参加结尾的工作安全宣传片,在结尾上演了前述充满戏剧性的屈辱一幕。
失去了“主角光环”,老Angela全程无可奈何、一言不发地坐在一旁,全然不知所措。
而年轻的Angela,尽管在之前130分钟中展露了那么多对现状的愤慨和精神上的反抗,在这里却没有对身边人展现任何同情,而仍然只顾着抓住空档录上一段奇葩的tik tok视频,在拍摄结束后老Angela一家想要吃上剧组的一顿免费午餐的时候,冷漠的急于驾车带她们离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影片中直接对接Angela和她的罗马尼亚同事、同胞们,以一种貌似有同理心但实则残忍的方式颐指气使的“资本主义世界”代表是德国人与奥地利人,但片中不断涌现、充盈全片的却是各式各样的美国文化符号。
这些符号——从巴斯特基顿到威廉福克纳——向我们暗示着美国才是资本主义-后现代的真正核心。
如果说同为反应欧洲人精神状态的公路片,文德斯的《公路之王》中美国文化作为主角在西德城市间穿行过程中时隐时现的隐喻,象征着“潜意识里的殖民”("The Yanks have colonized our subconscious")的话,那么在裘德的后极权-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罗马尼亚,美国文化就已经成为了明目张胆、肆无忌惮的入侵者。
在远程视屏会议时,决定项目生死的奥地利甲方的背景是芝加哥河上的市景,特朗普大厦上硕大的“TRUMP”字母熠熠生辉;而在结尾想出让受伤的工人举可以任意p字的绿板,而不让他说任何同公司意见相左的话时,德国老板提出的建议竟然是“让我们像鲍勃迪伦那样做吧!
”(讽刺的是,迪伦恰恰是在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一首表达对美国主流文化反抗的歌曲中用的同一种表达方式)。
这自然让我身边同在芝加哥电影节中观看《末日》的美国观众笑声连连,但也让我隐隐觉得,这种特意针对美国观影者的拍摄方式是否反而特意强调了美国的中心性?
那么,越过所有的戏仿、嘲弄、批判、无穷无尽的驾驶和层层叠叠的影像,裘德究竟怎么看待他所描写的这种人类境遇?
我想片名似乎可以提供一些提示:“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没有轰轰烈烈的一声巨响,Angela们要面对的只是无尽增殖的拟像中的疲惫而缓慢的死亡。
而片中全程没有面对镜头台词的罗马尼亚导演则似乎可以提供另一种态度。
(可能像所有罗马尼亚电影工作者一样)他对德国和奥地利的老板们极尽讨好谄媚,驱使自己和手下们不断加班加点工作,但又在结尾的拍摄中不断向老Angela一家保证,“我跟你们站在一边…(p在绿板上的话)会遵照你们的原意的。
”他的这种保证当然是苍白无力的,很可能只是在敷衍被拍摄者一家好完成任务,但我却更愿意理解为是裘德自己——已经是当世最知名的罗马尼亚导演——的声明,“but I swear I’m on your side.”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斯坦尼斯瓦夫. 耶日. 萊克羅馬尼亞2022年《核磁共振》後,再一次的核磁共振,一個羅馬尼亞社會體檢。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Don't Expect Too Much from the End of the World*),是羅馬尼亞導演,拉杜·裡斯坎的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於2023年上映,延續了裡斯坎一貫的,社會批判風格,通過黑色幽默和荒誕劇情,揭示了現代社會的種種弊病。
#主要內容影片的主線故事,圍繞著一位年輕的女性艾麗娜,她在一家拍攝交通事故,安全教育影片的公司工作。
艾麗娜的工作,是開車在城市中尋找那些,曾經遭遇過交通事故的人,並記錄下他們的故事。
她駕駛一輛,標有“製片”字樣的面包車,穿梭於城市的各個角落,拍攝各種社會邊緣人的生活片段。
隨著影片的進展,觀眾會逐漸發現這些片段,背後的荒謬和社會問題。
#表達的內容電影通過艾麗娜的工作,揭示了許多關於,現代社會的深刻問題,如勞動剝削、經濟不公、媒體操控等。
裡斯坎通過,黑色幽默和諷刺的手法,對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展示了人們在面對,生活壓力和社會不公時,無奈和掙扎。
此外,影片還探討了,個人在機械化工作中,迷失和被異化的狀態,反映了現代社會中的普遍困境。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是一部,帶有強烈社會批判色彩的電影,通過幽默和諷刺,揭示了,現代社會的種種弊病,呼喚人們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和反思。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2023)7.62023 / 罗马尼亚 卢森堡 法国 克罗地亚 / 喜剧 / 拉杜·裘德 / 伊林卡·马诺拉切 尼娜·霍斯
拉杜·裘德还是准确抓住了媒介的特点,打工女孩的TikTok性改形象反差越大,越说明了媒介的虚拟属性。不过结尾长镜头还是更有力度,反复重拍篡改最后模糊现实。
3.5 构式生活一日游,这套东西换位思考,本土化一下会很有代入感。超时打工人偶有善德,但在“长途跋涉"的折磨中沦为乐子人,只想赶快结束这一天,享受5min性生活睡觉;跨国“贵族”嘴里挂着道家“无为”,歌德“虚无”,一晚喝掉2000欧;高级打工人嘴里挂着戈达尔、卢米埃尔、梅里爱,糊弄日子;大老板要为工人宣传片套鲍勃迪伦;工伤的工人在雨中沉默失声、前途未卜。想想也没必要,能花150min看这片子的是前面哪种人呢
电影很长,开头惊艳,但是所有的角色都像是导演的分身,开了tiktok滤镜在不停的蹦段子,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我在电影中段完全丧失了对角色的兴趣。不喜欢这种自我表达过于具现的电影。
延续前作对当今现象的即时观察与回应,以及对数字媒介丛林中电影表达形态的探索。主角的生活被呈现为粗糙的黑白画面,放弃了色彩的维度,是一片虚无的反光。而在短视频中,她又在滤镜算法的加持下化身为充斥极端言论、发泄戾气的男性,那是一个超真实的彩色世界。当影像不再能代表真实,而是被全球资本结构中的权利上游者用来伪造真实时,电影自身陷落在愈发的不确定性当中,导演同时给出的上世纪彩色电影中的世界又是多么安然自足令人怀念。
超级无聊的艺术电影,各大电影节似乎不给个顶级奖项似乎都对不起导演的样子,各大“影评家”们一定会超级喜欢这样的电影,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观众,sorry,它很无聊,浪费生命
如果不是3小时的话,我应该能看完这部神片。各种讽刺以伪纪录片方式呈现好绝,短视频变脸的桥段好有趣,从中透露出的一些女性互助甚至有点打动我了。但是,真的太熬人了。
卡壳的电影
前两个小时还是一如既往地无聊,还放了四分钟的十字架,最后半小时逗死我了,这么真实的镜头,演员现场是怎么做到不笑场的...
论讲社会议题比肯洛奇差的远。更不是cue几个政治议题就有讽刺效果。结尾的长镜头、不断重复低俗的TikTok 内容真的很无聊。所以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好看的电影的原因吧:以前是文学/哲学等等和电影恋爱的时代,现在是短视频和电影恋爱的时代。
彩色是(镜头下的)虚假,黑白反而是真实,在最后一段彼此相融。无论是黑白和彩色,女主都是爱讲段子的爆梗王,太当代了。不过,“如果莎士比亚在世,没人会为费兰特出版小说”吗?#hkiff48
有颗粒度的黑白影像倒是挺酷,但剧情是个什么玩意儿,乱七八糟;15分钟弃剧。
很喜欢,很讽刺,一边做着被剥削的不按时发工资的“黑工”工作,一边在抖音上发大家爱看的那种笃定的精神小伙说大话的视频当作情绪出口,很符合当代部分现状。以及拍摄公司宣传片的那一家子受害者,很可能会被利用甚至影响他们的诉讼结果(加班,工伤瘫痪,发起诉讼),为了赚钱,拍了整整一天,最后还会被篡改表述(这种,一开始,或许应该签合同吧,写清楚只说实话,不得,篡改内容,只拍限定次数,虽然签了合同也不一定完全按合同走,但得签合同,后话了)。资本主义的傻缺,虚伪,坐在办公桌上讨论怎么正面宣传公司形象,而罔顾公司给无产阶级造成的伤害甚至是重大损伤。很讽刺很嘲讽,但看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越到后面心里越不是滋味。一切都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还是在被剥削。就很不是滋味。
大概其没有人会想到,我们“成功”地步入到了一个反乌托邦三部曲交织,热战冷战双管齐下,赛博朋克和宗教政派并行的混沌时代。我们仿佛隔着屏幕看到了大千世界,却又在信息茧房中作茧自缚,仿佛万物互联,却又自惭形愧。整个人类又像到了青春期,在自恋和自卑的横轴上反复横移,却始终没有锚定中点的自信,抬头感叹夕阳的瑰丽,却在被窝里埋葬了朝日的生气。看来,这场积重难返还是要通过一场席卷世界的变革推翻重来,方向在哪里?静待人类群星闪耀时重启。
拉杜·裘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戈达尔”——当然是仅指发轫于《中国姑娘》,止于“维尔托夫小组”的时期——在这里,“戈达尔”是一个中性词,它意味着一种电影中的政治,以及“政治”地拍摄电影的尝试,而无论成功地揭示出电影的虚幻本质与运动之真理与否。我们当然可以把“戈达尔”当作一种高效且精准的风格特征——的确,还能有什么比“跳切”、浅平式的广告构图以及对性与政治的热衷更“戈达尔”的呢——去描述裘德的,亦或者其他人的作品,但若是就此作罢,止于这种对于现象而非本质的粗略概括恐怕就并不足够了......待长评。2024.6.19
2.5 / 前两个小时完全不理解,还好最后半个多小时回到了熟悉的拉杜裘德。
有一个很形式化的结构:车轮上的安吉拉+两个被接在一起的长达20多分钟的广告拍摄镜头。两个核心部分各自被不断插入1安吉拉戏讽Tate的IG视频、2八十年代电影里的同名出租司机在相同地点的对照遭遇与档案影像中已然陈旧的升格处理、3诸如死亡公路墓碑的档案式长剪辑段落、4无数次毫无必要的抖机灵段子和文艺引用。最具喜剧效果的广告拍摄部分通过延长观影焦虑来塑造新自由主义无效劳动与虚假话语在现实时间里的荒谬与无法忍受还是成功的。斜杠Uber司机与社会主义时期的出租司机面临的处境异同具象化在了新自由主义跨国资本对具体人的生活的剥削异化上 却同时陷入了一种价值的虚无。批判的武器最终拜批判对象所赐 拼贴的现实自嘲取代了对现实的结构性分析
还挺超前的,适合几个人一边讨论一边看... 自己看有点费劲。
#67LFPreF# 道理我都懂,感觉也是我的type,但就是让我很难评📽️
罗马尼亚能在电影里谈操蛋的政治 某些国家不行
不大欣赏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