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告密者》根据联合国警察凯瑟琳执行维和任务的真实经历改编。
整个电影非常非常的压抑,女孩们被拐卖到了人贩子的贼巢就丧失了人权,何况又是在一个分裂战乱,法律形同虚设的国家。
看到女孩们被虐待真的太残忍了,这时候觉得以暴制暴的存在不是没有道理的。
被拐卖的女孩拉亚除了被亲戚害了以外(这谁也没想到人贩子还会祸害身边的人),自己的防范意识也不强,亲信他人的话,幻想通过违法的途径(做假护照)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打工挣钱。
越是文化程度低,社会层次低,越容易被骗。
弱势群体无法发声,即使有人发声了,也会被反向势力所打压,抹黑,威胁,否认。
看到带有立场的新闻的时候,都不知道该相信什么,就算相信了,也无力改变,一个人的话语权真的太渺小了。
只能Try to be influential. Voice for the people who are in need.
联合国的维和部队也真是搞笑,部分人打着维和的旗号,实则仗着维和人员具有国际豁免权无法被起诉的身份做着十恶不赦的事。
一个国家因为战乱被摧残的法律制度都不完整了,要几个维和警察去有什么用呢?
看到警察局那里真是笑了,老警察介绍说以前的办案方法就是把受害人遣送回家,打着维稳的旗号助纣为虐。
就算施暴人有罪,也没有人帮着被害人上诉。
合着弱势的一方就直接被自动忽略。
弱肉强食,真的是这样。
竟然看到了Benny,虽然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iДi)。
联合国把维和的任务承包给美国的私人公司,私人公司为了赚钱,招人都没什么门槛,只要高中毕业,年满21岁即可。
最可笑的是维和部队的内部出现了蛀虫,领导层不想着怎么解决,只一心想着要怎么把丑闻盖过去。
毕竟还要继续收会费,吃联合国这碗饭,口碑坏了还能怎么吃的下去,只能想尽方法威胁恐吓真正发现问题的女主。
这么一类比,打着正义的旗号派军队去帮别的国家推翻政权都是一种变相的侵略。
因为军民地位的差距极度悬殊,成功推翻政权后的大兵因为缺乏法律制度的约束很容易去欺凌当地的百姓,百姓自然是毫无还手之力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所谓的“暴政”被推翻后,老百姓的生活更糟了。
不仅要面对国家四分五裂战乱连连,还要面对外来侵略势力的迫害。
缺乏正义和法律,这些地区自然也就成了贩卖人口的重灾区。
充满暴利的行业都是黑暗而血腥的,前有贩卖人口卖淫嫖娼,后有传销组织。
靠剥削而发财的人太可耻了。
最后希望能多一些女性领导人,关键时刻可以为弱势群体而发声。
看完这部治郁片2个关键词:Democra security;trafficker2个感悟:感动于Girls help girls;同时深知权利约束的重要性能探究到的黑暗,从来都是冰山的一个角,这种恶超越了国界和国籍,是人性光辉的对立面。
女主大部分时间都没有笑过,唯一的笑容是面对女上司表面坚定追查下去的时候,以一人之力对抗世界。
纵观那些被我们知晓了的恶,正是他们无名英雄历经千难险阻披露出来的,其中遭遇的种种难以估量。
弹幕里还有指责莱雅叛逆遭此罪的,不去怪施暴者,反而受难者有罪论?
看过之后,感触颇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原以为的世界,是和平的公正的,但是这种现象可能只存在于你的国度,通过影片,我们知道原来世界并不如你想像的那样,原来人性也不如你想像的那样,当你感受到那是一种非人类所能干出的事情,却被很多人干了,当你以为世界女性在新世纪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时,你却被现实所打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现实是如此的残酷,人性被无情的践踏,所谓的世界和平卫士,在背地里干着破坏和平的事情,当有人想打破这一现状时,才发现,不是上级不知道,而是上级从一开始都知道,这难道不是在讽刺吗?
所有的一切源于纵容,在公众的心中,这个机构是如此的为人民着想,为世界着想,但背面却是如此的肮脏与不堪,这部影片在暗讽但也在警示,不要欺骗我们,因为秘密不会永远都是秘密。
同时,这其中也有女权思想,女性被贩卖呗迫害,为什么男性没有,这是影片所表达的,人人都应收到尊重,人人都应该平等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制片人希望能让观众受到片中那些被迫卖淫女性受到残暴对待的镜头影响,所以增加了拉亚一角,来给予这些受害人一张真实的面孔。
电影首次在多伦多放映期间,一位观众因片中的暴力镜头晕倒,大部分强奸的镜头因此遭到删减。
对此薇兹表示:我完全理解,让人看这些东西的确太痛苦了。
真实情况还要惨烈得多。
我的意思是,第一个接触这些青年女性的人的故事中我能够告诉你的还只有这个“低调”的版本,如果你能够接受这样的内容。
不过,这不是纪录片,你不希望(在里面)毁掉谁。
你只想阐明一些事情,它的实际情况还要惨上百倍。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主持了电影的一次放映,并承诺会采取措施,防止联合国工作人员参与色情人口贩卖活动。
对此波克瓦克回应:“不幸的是,恐惧已经广泛散布。
纠正之路将会很复杂,并且无法速战速决。
”她还表示,除波斯尼亚外,维和人员在尼日利亚、科索沃、布隆迪、塞拉利昂、刚果、利比里亚、柬埔寨、伊拉克、阿富汗、海地、哥伦比亚、几内亚和苏丹都存在侵犯人权的行径。
康达基对此表示自己打算保持乐观,希望电影的放映能够“让人们对联合国参与性交易人口贩卖及其它犯罪活动展开真正的讨论和思考。
”但她也担心电影可能不会产生预期的持久影响:“我知道我们会听到很多说法,说自本片上映以来都已经采该了哪些措施,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都还只是说辞。
实际情况已经出现升级。
”《告密者》在院线上映后,《卫报》报道称有联合国官员试图淡化电影中描绘的事件,并且打击波斯尼亚境内人口贩卖的行动已遭中止。
戴阳国际发言人阿什利·伯克(Ashley Burke)称:我没看过那部电影,所以无法对其内容作出评价,但是我可能告诉大家,我们联系影片发行商试图了解电影的更多信息时得知,影片不是改编自波克瓦克女士的著作,而是是受到她经历启发所做的‘虚构戏剧化呈现’。
我们也没有威胁采取法律行动来要求他们不得在片中使用公司的真实名称。
很抱歉,以上是我转载的内容,我觉得这更有一定的说服力首先,电影里出现的公司名称戴阳国际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戴阳国际也一直在参与联合国的各种事物(业务),最终联合国秘书长潘也组织观看了此片,相信会有所动作!
但.....弱肉抢食
2011年传记剧情片,根据在联合国担当维和人员的凯瑟琳·波克瓦克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一个女警察陷入美国当局一桩丑闻事件的种种遭遇的故事。
开头有些闷,但随后剧情变得越来越紧凑深刻,看了让人心情十分沉重的电影,那些表面光鲜的人性背后隐藏着极其恶劣的兽性,一个黑暗到无以复加的世界!
真实事件改编,真相黑暗震惊,结局沉重残酷,最后对人口贩卖相关犯罪数据的科普让人触目惊心,使整部影片的意义得到极大升华。
美好欢乐的电影固然是生活调味品,揭露真相与黑暗的电影却是让你了解世界不同真实面的机会。
告密者我是在B站看的,同時有許多彈幕伴隨,有的在劇透,有的在高能預警,有的在解釋事件背景,有的在罵女主角空有滿腔熱情不懂得理智待人。
對於這樣的評論,我只用一個細節便說服了自己它依舊是部好電影——在女主角一直想拯救的被拐女孩萊雅因為曾經的告密而最終被妓女酒吧老闆一槍爆頭之後,她開始沈思,反省,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正義感在利益團體面前微不足道。
拋開具體的時代背景,類似的事情一遍又一遍的發生在這個世界上,擷取任何一個片段,都可以找出許多類似的故事。
而我要講的,可能和這部片子的劇情並沒有太多關係。
看的時候,有很多人留下一些其中有一句飄過屏幕的話引起我的注意:“可以看看聶樹斌案。
”聶樹斌是誰?
抱著好奇心我記下了他的名字。
從電影的故事情節看,也許又是一個官官相護體制下的得利者或犧牲者吧。
影片結束,我讀完女主角在真實世界裡那平淡而不出所料的結局(無法再復職),便進入聶樹斌和翻案刑警鄭成月的人生。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冷暖人生對鄭成月的採訪(http://news.ifeng.com/a/20161207/50377287_0.shtml)。
與女主類似,鄭成月在某一天被辭去局長的位子,給年輕人讓了機會。
我漸漸從聶樹斌案生出一絲對法律的真切感受,這是與在公司工作時接觸商法完全不同的感受。
法理人情,終於還是人占重頭,想要約束的時候,法似如來神掌;倘若想要無法無天,那真是自甘墮落為瞎子。
也因而我們還是脫離不了、也不能拋棄用道德來壓制邪念的途徑。
看完此案,我又輾轉搜索到了“山区人民告诉你,被拐卖到深山给人当老婆逃跑可能性有多大”。
這便是互聯網的力量,跑題不談。
最後的最後,雖然民主幾乎已經成為一個貶義詞了,但B站也許可以成為公共討論的新場所,激盪出新一批擁有共情與理性的新公民吧。
莫妮卡在里面看着好老啊,皱巴巴的T_T嗯,其实类似题材的电影看过不少,无非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敢于冒着生命危险揭露某些阴暗面,并且以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为结局,一句话,煞笔,但是这部片子亮就亮在结尾处的几行字啊,Kathy揭露了丑陋的现实,却没有人为这样的罪恶买单,这个邪恶的组织并没有受到惩罚,不过是把公司解散了而已,换个名字照样接单干活,鬼知道他们是不是继续这样的勾当,并且Kathy从此没有能再参与类似的工作,再一次证明“未被同化”的人是为体制所不容的啊!!!
哪里都有黑暗啊摔!!!
Following Kathryn Bolkovac's departure, a number of peacekeepers, including private contractors, were sent home. None faced criminal charges in their home countries.The U.S state department continues to do business with private contractors like the one depicted in the film, including contracts worth billion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Kathryn Bolkovac lives in the Netherlands with Jan. She has been unable to regain employ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Kathryn Bolkovac remained actively involved in human rights and gender equality work. She delivered speeches and conducted training internationally, sharing her experiences and advocating for increased attention to issues of sexual exploitation and human trafficking.Bolkovac authored a book titled "The Whistleblower: Sex Trafficking, Military Contractors, and One Woman's Fight for Justice," which provides a detailed account of her experiences in exposing human trafficking during peacekeeping missions. The book further highlights her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as well as her unwavering pursuit of justice.
这是一部“多方博弈”的动作片,远远超出一般警匪片和特工片。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表现,一般在对现实进行艺术加工时,进行简易化处理,不敢展示过于复杂的事件。
但我们知道现实世界里,可以是发现简单,也可以是非常复杂的。
之前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主演的特工片《统治权》,是根据真实特工故事改编的,故事简单,任务也简单,但是可以让我们体验到特工真实面对的危险情况。
而这一部却是“复杂”的情况。
主人公因为多年前对挑逗妻子的三个小流氓动手,杀了人而沦为罪犯。
FBI相中了他,以让他当卧底为交易,提前释放了他。
这对主人公而言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FBI的行为本身已经“玩弄了法律”,有点不择手段的意思。
因为这点“非法”的源头,导致了后面引起“蝴蝶效应”让人失措。
本来就要收网了,主人公已经获得信任,很快就要和大毒枭“将军”会面,FBI也已经就位。
但是没想到,在见将军之前,主人公还接到一项小买卖任务,而来买毒品的是纽约警方派出的卧底,精明的主人公从对话中发现了对方身份,为了确保任务(抓到大毒枭),就暗示对方赶紧跑,没想到卧底警察居然拔出枪来,结果被毒贩们射杀。
而另一边,因为要见大毒枭,主人公安排妻女躲藏起来,都是妻女躲了太久不见丈夫回来,居然在家附近转圈子(虽然主人公安排很妥当,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的问题),结果大毒枭“将军”既开始对主人公怀疑(开始把主人公的妻女给监控起来),也给了主人公更重的任务(让他进监狱,在监狱里建立贩毒网络)以作赔偿(毕竟杀了警察,会引起很大的波澜,对毒贩集团造成损失)。
主人公因为妻女被当作人质,只能同意进入监狱。
但是死了搭档的纽约警长,已经锁定了主人公,并且知道FBI与此有关。
FBI负责人为了摆脱是非,决定让主人公的直接联系人杀人灭口。
更糟糕的是,主人公进入监狱后,一方面受到毒枭集团的欢迎,另一方面也受到黑人罪犯的袭击(与纽约黑人警长也有关系,也与不同贩毒集团之间的竞争有关系)。
为了摆脱困境,为了保护妻女,主人公如何面对来自各方的复杂挑战?
这是现实世界里可能存在的“多方博弈”案例。
虽然世界可以“科学般进行简化”,也可能现实很多矛盾没有那么强烈,只显示主要的两方博弈,但也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电影展示了一种特别的构思。
不过,电影最终还是显得比较凌乱,而解决的方法也是比较勉强:主人公通过挟持人质越狱,保住了自己的小命;而FBI接头人,因为良知而与纽约警方合作,“出卖”上司。
最终主人公“有可能”洗脱罪名,与妻女重逢(很明显电影准备拍续集,留了一手)。
尽管解决方式不是很合理,但还算说得过去,也算是一种探索。
2020-01-13
美国女警到波斯尼亚执行维和任务,无意间发现最令人咋舌的拐卖人口罪行,大部份无辜少女惨被虐杀,为捣毁这个犯罪集团,她搜出如山血证,多个国家军官和外交官涉案其中,一时间已再难分敌我。
女主誓死公开所有证据,却反被革职处理,安全受到威胁。
故事很好,女主捍卫正义,逆流而上,全然忘我,彰显人性之美,观影中深深被打动。
有人的地方,就有邪恶,有邪恶就有斗争,有斗争就有希望。
愿我们都能捍卫自身的价值,虽千万人吾往矣!
片中人名还有点混乱:博克维莱雅佛雷莫瑞考夫曼酒吧老板坦尤罗曼贩卖亲人人性的至暗
很久没有看到Weisz这么痛快的飙戏了,尤其是在不朽的园丁之后,异曲同工,相比之下这部的结尾还比较能接受,这次的大佬是联合国,WEISZ在康斯坦丁中的演技再次加倍爆发了!
这个是怎么评到7.5分的? 我真是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的审美了。
电脑今天全面歇菜,看不了其它新片,只好扫了在手机上存了好几天的苦逼新片。。。薇姿姐的气场已然是顶级了,果断收藏影人;某缺又一瓶华丽丽的酱油,居然说得一口正宗纽约口音。。。莫妮卡贝鲁奇吗?老得都不敢认了。。。
题材很好很深刻现实,故事的引入触目惊心,结尾无奈悲情。若是想达到触动人心的力量不如拍纪录片,改编后让故事的真实信降低,虽然表演很好可是故事性减弱。作为电影的确差点。
2.5
任何缺乏监督的权力都必然会孳生对权力的滥用。有良知的好电影。莫妮卡·贝鲁奇老得让人触目惊心!
垃圾! 無計,為左睇Luke!
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腐败!
拖来拖去,不喜欢。
人性太丑恶了
没劲。
本片的题材很吸引我,这种揭露丑闻的真实事件的人物我也很佩服。虽然影片的部分镜头让人震撼,但整体来说还是缺乏力度。结尾也过于平淡~
虽然题材屡见不鲜,但真实事件投射到银幕依然令人受到冲击。可以认为创作者旨在将一种事实通过电影的方式公之于众,并非过多寻求艺术上的造诣。rachel和在不朽的园丁里的角色有相近之处,不过后者有拉叔和她共同作用,最终成就她的学院奖女配,一个人挑大梁还是些许不足。
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的政治惊悚片,观影过程却让人觉得平淡无奇,只因为叙事的平庸和毫无重点。
UN蓝色贝雷帽原来是这样的,啧啧
贝鲁奇老了。
从天堂来到地狱,与体制和顽疾作斗争,自己的力量终究太薄弱。非要等到自己最不愿意见到的悲剧事件发生之后,才会狠下心以非常冒险但极具杀伤力的举措(借助新闻媒体曝光此丑闻能产生的冲击波)回应。前提必须是自己必须分清黑白,要认清哪些人可信赖,感触最深的是解救拉娅时凯茜一个人嘶喊的无助。
实在是有点闷
fuck this world !! fuck the human being. 如果有一天媒体也不可信
垃圾,见怪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