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應該直譯叫做「第三度殺人」。
因為殺的乃是自己,不存在嫌疑人之說。
對比福山雅治曾出演的「嫌疑人X的獻身」,這部嫌犯最開始就在獄中,著眼於犯人行兇之後怎樣隱藏動機而不是犯案手法,並且隨著調查的推進才放出被害者的罪孽,剝離了觀眾前半段對犯人的同情,平鋪的情感收斂許多,留下的謎與力量則更雋永。
是枝裕和一反往常表面可感的沈靜流淌,這次述說了一個需要理性挖掘而極具張力的故事。
我想這也是豆瓣上分數不高的原因。
就算不考慮片名的暗示,如果人不是役所廣司殺的,片頭燒屍片段只是在誤導觀眾的敗筆;可見86‘福山雅治推測廣瀨鈴的參與也當屬實。
看過19‘和66’插出去敘寫福山雅治和女兒的關係,再回頭看46’令人費解的三人玩雪場面,就明白這是在福山對女兒做出「你有麻煩時,我會在」的承諾後自己感情的投射——他和役所廣司一樣,在可憐的廣瀨鈴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女兒。
想通了這些,對真相跟個人行為動機就可以解釋了:相比於廣瀨鈴抱著救自己的希望與發洩隱藏的苦悶而揭露出部分真相,而在庭訓面前撐不住保守最後的秘密,承認了自己的殺人罪行,而毀掉這個孩子的人生(如同自己的早年);役所廣司寧願承受所有人的不信任,吞著真相結束生命,不過他留給了廣瀨鈴一個沈重而困惑的餘生。
而其實福山雅治知道役所廣司在騙自己,但他為了自己和廣瀨鈴相似的閨女,為了同情役所廣司捨命也要守護孩子的悲願,也是為了尊重委託人的意志,而選擇了「相信他」的謊言,哪怕結果是違背委託人自身的利益。
法庭有如戲場,只要表面作得像,掩蓋掉了真相,也可以達到更隱秘的美善。
遠承了「不被他人理解,為了大義死去就是最好的宿命」的悲劇性浪漫的武士道精神,福山雅治和廣瀨鈴配合役所廣司完成了對自己的第三次謀殺。
19‘福山的魚缸似乎和役所的鳥籠共享一種隱喻,役所自己殺了五隻鳥,福山的魚則是在女兒處全亡。
(是女兒殺的嗎?
魚是禮物還是棄之可惜的累贅丟給女兒去養?
女兒是因為缺少父愛而殺魚嗎?
沒有這些信息,不好推測魚在福山家的象徵意義。
)役所則替鳥兒們解除了殘酷環境下生存的痛苦,他必然悲觀,但仍然有意留下了一條活口,就好比拿自己的死和謀殺成全廣瀨鈴日後嚴酷的生活。
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沒想通:役所廣司若是為了救廣瀨鈴,為何不自己殺死她的父親?
這樣廣瀨鈴就是沒有犯罪,她也不用在未來背負這麼沈重的負擔了。
殺人不會是突發的,因為他提前付過房租。
所以是兩人提前謀劃好一起犯罪的嗎?
還是役所挑在河邊父親強姦女兒的時候下手(可役所爲什麼不單獨下手)?
或者說廣瀨鈴察覺到異狀蹲伏在一旁,在役所計劃外參與了殺人?
如果廣瀨鈴正面回答福山雅治的「雖然我沒有參與殺人,但是三隅先生應該感受到我希望他殺死父親了吧。
」不是謊言的話,所以仍然是役所廣司一人的作為,他只是不想要廣瀨鈴接受訊問的煎熬而已?
這也不太說得通。
今年的日本电影学院奖,被一部片子包揽了六项大奖,而且都是重量级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剪辑。
导演是枝裕和,日本青年一代最不可忽视的导演。
他是世界级电影节的常客。
《距离》《无人知晓》《如父如子》《海街日记》四部代表作品,均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尽管未能斩获大奖,但也创下过历史记录——《无人知晓》年仅14岁的主演柳乐优弥,凭借这部作品成为了戛纳史上最年轻的最佳男主角。
在日本奥斯卡上大杀四方的作品,就是是枝裕和的新作《第三度嫌疑人》。
该片同样登上了国际大奖的舞台,得到第74届金狮奖最佳影片提名
片名乍一看很难理解,其实是指围绕真凶动机与犯罪事实与否的三次反转。
《好莱坞报道》给出好评:“虽然不像《比海更深》,有着日本导演对家庭题材敏锐细致的观察,但在思想的澄澈与画面的精致上,它表现了是枝裕和一贯的高水准。
”与其在官方评价上获得的好口碑相比,观众的反响不容乐观。
IMDb6.8分,豆瓣评分7.0,评价以绝对量集中在三星四星。
如果说,造成这样评价分化的原因,有可能是文化隔阂造成的,那么日本雅虎电影的评价则更能说明问题。
3.6的评分,其中大部分好评给了“配役”一项,即演员表现,而这也是国内观众大为赞誉的一点,“物语”(故事)则以较小的差异五项垫底,看来本土观众也并不喜欢它的故事。
故事为什么这么不讨喜?
因为作为一部悬疑片,它把案情讲得模棱两可,不清不楚。
依靠嫌疑人推翻供词制造反转的悬疑片=====剧透预警=====主角是律师重盛(福山雅治饰演),他要为他的委托人——一个供认不讳的杀人犯三隅(役所广司饰演)辩护,最大限度减轻他的刑罚。
三隅被指控杀害的是他的老板山中,他在河边将其杀害后盗走钱包,并一把火烧了尸体。
开头三隅火烧尸体。
这位委托人极其麻烦,他不仅不断推翻自己的供词,还会在不知会律师的情况下向媒体爆新料,第一任辩护律师摄津疲于应对,没办法才请来了重盛。
前面提过,《第三度嫌疑人》的意思就是,这起案件的作案动机和真实与否的三次反转。
最开始,他说,他杀害社长的原因需要钱去赌博。
重盛问,喝酒了吗,喝酒前想杀的还是喝酒后想杀的。
他答,喝酒后一时冲动。
摄津一脸已经见怪不怪的表情,淡定问:“咦,上次问你的时候,你不是说‘很久以前就想杀他’?
”问到最后,还浮现出嘲讽和无奈的笑。
三隅无辜又茫然:“是这样吗?
”
摄津:看吧,开始精分了。
经过一番调查,重盛决定把辩护方向定为“杀人与盗窃”,推翻检方“抢劫杀人”的指控,因为“杀人后顺走钱财”比“为钱杀人”罪孽轻,杀人的理由则往工资纠纷上推。
注意这里的用词:推。
重盛并不关心真相如何,动机、真凶、嫌疑人的内心世界,一概不是他这个辩护律师需要了解的。
只要在成功率高的前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就是他这个律师的实力表现。
重盛用过来人的神色教育后辈。
本来胜券在握了,重盛却被精分怪三隅的突发行为,打了个措手不及。
第一次反转来了,三隅的供词从激情杀人变为受到委托的计划杀人。
三隅自作主张向媒体爆料,杀人行为是受到了社长夫人委托,目的是骗保险。
虽说对这种擅自决定的行为,重盛感到头大,但出现了个主凶,更有利于辩护了,经验丰富的重盛不带任何被戏耍的情绪,火速展开新方向的筹备工作。
检方对他这种唯利是图罔顾真相的做法不以为然,重盛像听到笑话一样笑了。
左边后辈的表情耐人寻味。
重盛在调查中发现,受害人山中的女儿受到父亲性侵,且和三隅关系匪浅。
第二次反转是因为重盛,他打算再次变更方向,由受委托杀人变成了为正义杀人。
山中的女儿咲江承认了一切,并表示愿意为了减轻三隅的刑罚,揭开自己的伤疤。
重盛推测,三隅因为30年前就犯下过杀人罪,而被女儿疏远,他将咲江当作女儿的替身,产生了移情心理。
于是,为了解救咲江,他杀了山中。
第三次反转紧随而至,三隅忽然满含热泪,说他没有杀人。
从容澄清到激动自证,这一段役所广司的演技很养眼!
他说,警察告诉他不承认会判死刑,承认了还有希望判无期,摄津也如此诱导。
他多次说谎,让重盛已经难以接受这样的重磅消息,但一路以来的调查,隔着时光见证了他对女儿的牵挂,通过咲江感受到了三隅内心的纠葛,他已经开始相信这个人有苦衷,开始同情、理解三隅。
矛盾来了,在公开承认凶杀之后再反悔,将对辩护极为不利,不仅没有希望翻案,还可能直接判死刑。
但三隅激动地坚持,他没有杀人。
两人贡献了本片最有张力的场景之一,隔着玻璃,重盛的内心撕扯、三隅的无助孤独,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撞击。
“你是我的委托人,我尊重你的想法。
”三隅突然执着于真相了?
不一定。
重盛问:你是为了不让咲江出庭才改的供词吧?
三隅没有给出肯定回答。
抢劫、财产纠纷、受委托、替天行道、没杀人,五个可能性,最后真相如何,是枝裕和没说。
一部悬疑片,有悬念没收尾,绝对是不正常的,大多数对故事的不满就来自于此。
针对留白与社会问题探讨,评价两极是枝裕和结尾的留白,目的或许是让观众把关注力从案件真相转移开,转而关注他大力铺垫的那些命题:法律、人性、生命的价值……比如在重盛说可以把动机向工资纠纷上推时,对于仇杀比为钱杀人罪更轻,助手感叹:“法律真是不可思议。
”
重盛的表情一副习以为常、理所应当。
比如关于杀人犯该不该死、性侵女儿的父亲该不该存活于世,三隅、重盛、后辈律师等人各自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那种人不存在,你说的没有被生下来才好的人。
”面对这些,中国观众内部的评价,就像日本奥斯卡和日本雅虎用户一样,分化成意见完全相左的两极。
并且,这种分化呈现出了奇特的现象:把它贬到地心的,多数也下不了狠手,给了三星;夸上天的,多数只给四星,无法豪气地打个五星满星。
没有明确结局——讨厌的说:悬疑片失格,故弄玄虚!
喜欢的说:重要的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表达清了。
节奏慢——讨厌的说:拖沓,快睡着了。
喜欢的说:高级,徐徐渐进。
最好的评价和最坏的评价,同时给了这部影片。
片子到底怎样,倒不是没法评价。
既然是社会派悬疑,就从社会派与悬疑两点看的确,诸如“人性”一类的高大命题,总是被拿来给糟糕的故事遮羞,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式带出高端的概念,却没讲好一个故事,那么这个东西既不深刻也不精彩,差评是必然。
首先,《第三度嫌疑人》的故事表现,前面已经说过,作为悬疑片,它不清不楚的结局令人不满。
但也有精彩之处。
一个说谎精,连面对自己的律师都不坦白,律师与被告人、律师与检方,两方的冲突都足够精彩。
接见室最后一场戏,重盛和三隅重影对话是本片广受赞誉的画面。
更何况,如果故事的悬念制造得不好,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对于模糊的结局感到愤怒。
可以说,在故事上,它成功勾起悬念,制造了足够的矛盾,但最后的收尾不如人意,这是个硬伤。
这里要分清“没有真相”和“不讲出真相”的区别。
悬疑片无论有多少次反转,最终应该要有一个真相,哪怕这个真相最终没有直接讲出来,也会提供了大量线索供观众讨论、推理,并得出一个相对广为认可的共识。
《第三度嫌疑人》不是,它如果暗示了一个结局,哪怕在观众中激起唇枪舌战,它都履行了一个悬疑片的义务,但“没有真相”则是悬疑片失格了,不怪那么多观众觉得故弄玄虚、暧昧不明。
故事说完,那么问题只剩一个:内核够不够有料。
一般来讲,内核表现得好,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提出少有人思考的问题,一种是把常理讲得扣人心弦。
前者在于先见和睿智,后者在于观察和细腻。
《黑镜》备受好评的故事多属于第一种,是枝裕和一贯属于第二类。
《第三度嫌疑人》是是枝裕和的转型之作,此前,他的作品以家庭片居多,并且以其温柔治愈的风格、细致入微的体察、毫无匠气的叙事,在家庭片中自成一派。
他的故事都很简单。
《海街日记》讲述的,是三姐妹接纳并养育出轨父亲与小三的女儿,四个人的日常生活。
《比海更深》的主角是一位落魄中年作家,因为贫穷妻离子散,在一次难得的团聚中,一家人的感情再度碰撞,最终又回到各自的生活中,似乎什么也没改变,而生活在继续。
他的故事也沉重,但沉重得接地气。
《海街日记》,以父亲的死开始,邻居的死结束,关于人生的思考,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升华,一部电影像人的一生,走到最后一切都澄澈轻盈。
四姐妹感叹:(爸爸)这一生过得真好。
深刻吗?
不深刻,但多数人的一生就是沉重又稀松平常。
《比海更深》的主角设定,注定了基调是人活一世的辛苦,是种种力不从心,也仍然是是枝裕和式的举重若轻,把一个严肃、悲天悯人的话题落在了轻巧的携手家人继续普通的生活。
转型,转的是题材,但导演的思想与表达方式是很难改变的。
作为一个有野心的创作者,是枝裕和在《第三度嫌疑人》里毫无意外地注入思考,这回不同的是,他没法再做他擅长的举重若轻。
人性、死刑、法律,个个都不是可以落到地的东西,它们一旦被提及,必然走向严肃、深沉。
有没有天生该死的人,性侵女儿的父亲,法律和人情的平衡,他抛出一个又一个概念,但在任何一个普世问题上,给人带来全新的思考。
这些都走出了是枝裕和的舒适区,结果是枝裕和失败了。
有人说,这部片子是没结局的《嫌疑人X的献身》。
不是,《嫌疑人X的献身》的沉重到底来源于最日常的情感,我们想到的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是枝裕和是杨德昌的推崇者,纪录片导演出身的他第一部作品就是关于杨德昌,他也不止一次表达过对杨德昌的崇敬。
是枝裕和执导纪录片:《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真的很棒。
” “80年代,我大学毕业时,正好是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杨德昌的《恐怖分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出现的时候,他们的电影出类拔萃,我感到他们作为亚洲导演,竟然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
而当时在日本的同时代,并没有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导演。
当时受他们的影响很大。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用一个杀人案,带出一幅社会画卷。
《第三度嫌疑人》也想用一个杀人案,勾勒出日本社会的种种面貌。
可惜,不了解那个年代台湾的人,看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脑海中有了画,不了解日本的人,看完《第三度嫌疑人》,却说:“都是些老生常谈的问题。
”总结起来就是,死刑、法理与人情、性侵,这些哪一个地方都会有的思考,是枝裕和既没有针对一个普世的问题给出全新而冲击灵魂的答案,也没让它落到日本的根。
种种不佳的表现,直接体现在观众的评价上。
不满模糊结局的。
因为人性等宏大命题没有做到以上说的两点——全新思考或落地生根,观众根本不买深刻的账。
当然,也有人难以掩饰对此片的喜爱之情。
有人偏爱是枝裕和表达些什么的初衷,有人认可是枝裕和的观察和共情能力。
这也不是全无道理。
在表达内心世界和观察共情上,是枝裕和发挥得很好,只不过这些主要体现在了家庭部分。
《第三度嫌疑人》的家庭部分一如既往的突出,用一个简简单单的明信片撑起了全局。
重盛的父亲是个法官,30年前三隅犯下的案子,正是重盛的父亲审判的。
三隅在山中案之前,给重盛父亲寄去了明信片,上面描述了他与女儿在雪地玩耍的场景。
三隅寄给重盛父亲的明信片。
然而他的女儿早就离开他了。
与他一起雪地玩耍的,是被他当作女儿替身的咲江。
咲江与三隅没有一场对手戏,但一方愿意为对方剖开伤疤上庭作证,一方为了不让对方被架到舆论的解剖台上,自愿走向死亡。
其中,还有不少关于咲江与隐忍的母亲的冲突,咲江对父亲的恨意表达,也令人动容。
可以说,是枝裕和难以掩盖他在其他严肃问题上的无力,但却用他最擅长的家庭部分,挽救了整部电影。
糟糕的是,他最想表达的是前者,以至于整部电影的观感十分割裂,好的地方真好,差的地方也真差。
更糟糕的是,这是一部悬疑片,最出彩的地方却是家庭伦理。
值不值得看需要你自己判断,只能说,从观影过程到观后回想,整个人都被是枝裕和不稳定的表现,折磨成了一个精神分裂,那些不忍狠批的三星和不敢可劲儿夸的四星就是证据。
第一凶手应该就是役所广司,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角色完美地立了起来,也让这部电影更有质感和艺术价值,对得起导演是枝裕和的良苦用心。
这部电影其实有很多高明的表现技法。
传统的推理片,大家会推测凶手是谁。
或者有些指明了凶手,让观众去推测他的杀人动机。
这部片开头,便将役所广司杀人的画面公布于众,但随着情节的层层推进,观众会发现已经认罪的他,不断在细节上说谎。
随着性侵、造假等一系列事件的公开,凶手究竟是谁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役所广司也开始了惊为天人的表演。
推测他的说谎动机,成为了一个最大看点。
而福山雅治作为役所广司的辩护律师,两人的飙戏也异常精彩。
福山雅治代理这桩官司,显然在道德上要遭受一定程度的“审判”,但正如玲所说的“法庭上没人会讲真话”,法律终究不看事实只讲证据,福山雅治利用一切手段希望能够为役所广司减刑……在发现了性侵等更多证据的情况下,他们原本就胜券在握了,这时在那次开庭后不久,出现了一个“惊天大反转”…… 役所广司突然不认罪了!
他反问福山雅治,到底相不相信他,并在崩溃中说出了“真相”……那一段表演看得我都快窒息了,这样一种歇斯底里的挣扎,显然不符合所有逻辑。
相信观众看到此处,被折腾了大半天的他们,也会近乎崩溃,这简直不啻于在绵长的刀锋上踏刃而行…… 但这一段妙就妙在,役所广司用一种惊为天人的演技,几乎把观众都要欺骗了,让我们甚至误以为凶手另有其人,让我们真的以为他是冤枉的了。
个人觉得,这段表演放在电影史上,都堪称一次能够留名史册的演出。
这一出的设置究竟意欲何为,相信福山雅治和役所广司隔着玻璃的那段对白,给出了一个最接近于“真相”的“真相”,让这部电影有了一种令人沉醉的高级质感。
役所广司不是没有想过求生,正因为想过,所以才会动摇,才会在细节上说谎,才会让辩护律师想尽办法让他改判无期。
但他内心更大的绝望,来自于对这个没有真相的世界,以及个别人动辄就能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绝望。
在这种绝望下,他人性所发出的最后一丝光亮,便是尽全力保护好命途多舛的玲,不希望她再遭受任何一丝的伤害了。
也正是在这种想法的左右下,他最终说服了自己,用一种近乎崩溃的表演,骗过了所有人,决意赴死。
这不是一部推理片,这时一部人性和法律碰撞下,开出的一株绝望之花。
你用推理片去看它,可能不会很喜欢。
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它,会觉得是枝裕和还是那个是枝裕和。
那么玲有没有参与到这桩谋杀之中呢?
答案几乎可以说是肯定的。
各种细节上的暗示,都能让观众得出一个她在场的结论。
而后,结合役所广司的说谎表演和动机,也从另一个层面“出卖”了玲在场的事实……至于她在这桩谋杀案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就永远无人知晓了。
一开始被电影的低分吓了一跳,以为是枝裕和跨界拍悬疑片拍砸了。
然鹅看完,是枝裕和就是还是是枝裕和嘛,还是平静的讲一个故事,给这个充满冷漠、不公的社会一个高级黑,只是不同于以往的家庭故事,这次讲了一个案件。
什么反转生硬,什么真相,什么逻辑,那都是嘲笑这个世界,是一次次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在乎这些吗?
没人在乎。
而三逾,他胜利了,他不在乎生死,不在乎是否救了那个女儿,他在乎的是,他终于这一次掌控了这个案件,掌控了这个律师,掌控了这个世界。
一如他离开法庭时经过广濑做了个放生金丝雀的动作,是暗示他救了她?
还是他故意让我们认为他救了他?
谁是审判者?
谁是救赎者?
我们就像最后站在十字路口的律师一样困惑了吧。
这就是高级的是枝裕和。
《第三次谋杀》是今年的惊喜之作。
此前并未关注过是枝裕和先生的作品,多是道听途说。
今天所见,可谓震撼。
是枝先生作品从一个极小的切口透视出复杂的结构,层次丰富但表现出来却十分简练,仿若朝深潭中投下石子,瞬间的涟漪给你一个关于全局的提示,但所谓全局却深不见底,片子看到最后其实也只是给了观众一个可以一直思考下去的主题,而没有确切的答案。
以下是笔者一些个人拙见,并无意作出任何追根溯源的拷问,当然也无意自以为是解答疑点。
暂且不说影片的表现手法,先分析下剧情中的几条线索。
主线索一,嫌疑人三隅谋杀食品厂厂长,偷窃厂长银包,认罪,翻供,否认罪行。
主线索二,律师重盛起初旨在证明三隅谋杀厂长的动机在于钱财,且真正推动杀害行为的主谋是厂长的妻子,三隅只是帮凶,这样一来对三隅的量刑就会从死刑变为无期,这对于律师而言就是成功,似乎理所当然是被告一方都期待看到的结局。
重盛身为律师并不关注绝对的事实真相,有限的真相亦可带来合理的判决。
其他线索:厂长常年性侵亲生女儿,厂长妻对此视若无睹;三隅有谋杀前科,因此做过三十年牢,错失了女儿成长的过程,女儿三十六年未见过三隅几次,对三隅怨恨在心;三隅从小贫寒,直至中年依旧拮据,因此参与食品厂伪造食品标签、以次充好的欺诈行为中,并从中获取私利,此事只有少数人知道。
三隅一定杀了厂长,但不是为财,也不是剧中故意误导的为了解救被父强奸的少女,而是为了自救。
因为在三隅自己的观念里,他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不公正。
他的第一次谋杀,动机不得而知(片中并没有明示),但在律师重盛的父亲法官重盛的判决下,他得到了较轻的量刑。
剧中老重盛对此有解释:当时从轻判决,是因为那是1986年,人们很容易相信人性的堕落是社会造成的,失业者众多,黑帮用高利贷击垮可怜的人。
结合日本八十年代发生的大事,例如奥姆真理教事件,不难想见当时社会动荡的程度。
没有判三隅死刑,所以时至今日他又杀害另外的人,法官老重盛对此反省。
这是剧中第一次挑战现代司法中对死刑的避免。
后来借由三隅之口,一个人若是本不应该存在于世上,做了恶行却仍然可以毫发无损地活着,这对于那些什么错事也没有做却无缘无故死去的人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到这里,避免死刑的现代司法不足以实行正义的立论基本建立,但不止于此。
律师、检控官和法官三者的讨论和一个谋杀案置于现代司法体制中需要走完的流程才是对何为正义的第二次模糊。
犯罪嫌疑人被鼓励认罪,理由不是他应该认罪、更不是正义,而是这样做他可以不用死。
在这样的逻辑下,认罪成了一种手段,而不是一个目的。
认罪只能让法律从轻量刑,却并不能使嫌疑人真正忏悔并得到内心的救赎,因为事实上人们还是会认为他有罪。
只有被杀死,或者被判死刑,才能让三隅得到内心的平衡。
认罪本应该给人救赎,但是他认罪,却只能让他带着负罪感继续毫发无损却又备受煎熬地活着。
这不是能够拯救一个人的正义,而是制度定义的正义,这种正义下,人无法决定自己是死还是活,我们只知道想活的人被迫死去是不幸,却不曾意识到强迫一个想要死去的人活着也是一种不幸。
废除死刑对于一些人而言是人道的,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却是最不人道的折磨,甚至是对他实现自我救赎的阻碍。
除此之外,厂长女儿想要说出自己不堪的经历,免去三隅死刑的态度则代表另一种对正义的误解,即不顾当事人意愿的伸张正义只满足了自己的正义感而无益于当事人。
另一个细节亦印证了片中对正义的解读:三隅将自己所养的五只金丝雀杀死,故意放生了一只,尽管不知道这长期被关于笼中饲养的鸟重返自然能否成活。
后来已有一只鸟在最后飞到三隅牢房的窗前。
这里其实是一个隐喻,笼子象征监狱,金丝雀出去更加难以生活,看似是一条生路,其实是一条死路,但放生的人却会说,放生给了鸟重返自然的机会,但在笼子内比在笼子外好过活,就像剧中三隅所说,人在监狱里反而可以诚实做人,出去了却还得不断做恶才能勉强活着,这里既涵盖了三隅的第一次谋杀,今次犯罪,也暗指厂长伪造食品标签的行径。
为了活着,不得不做龌龊的事,甚至犯罪,这是现实。
犯了罪的人想要通过认罪获得救赎,但现代司法体制下,认罪成了某种策略和工具,成了一种权宜。
尽管结果都是犯罪者受到惩罚,但这样的体制所定义的正义,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公正和公平。
这便是三隅坚决认罪,却不断更改口供,以至于最后否认罪行的原因。
他所认定的正义必须给他足以令他感到公平的判决,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得到救赎,认罪导致的是不公平的宽恕,只有不认罪才能让他得到他认为自己应得的惩罚,也就是死。
他不能自杀,因为一个人自己并没有权利对自己进行判决。
笔者在回想剧情的过程中,生出一个大胆的猜测,或许厂长妻并没有说假话,邮件记录确实是厂长借用她的手机发出的。
所以并不是厂长妻子指使三隅杀害厂长,而是厂长本人和三隅说好让三隅杀死他,三隅之所以应了这场交易,是因为他通过杀厂长既可以对伪造食品标签、强奸亲生女儿的恶行作出判决,同时,更重要的是他的谋杀行为本身又可以使自己得到判决。
顺利的话,两个作恶多端却至今苟活的人都可以通过死得到救赎。
三隅的第一次谋杀发生在1986年,第二次谋杀是对食品厂厂长,第三次谋杀则是对他自己。
突然发现隐藏在片名中的深意。
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暗示了这个中心思想——认罪的结果应该是正义的判决,正义的判决应该带来救赎,正义即目的而不是其他目的的手段。
如多次出现的十字架:案发现场,金丝雀的埋葬地,影片最后律师重盛所伫立的十字路口。
除了以上关于内容的部分,是枝裕和作品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叙事视角和对基调的把握。
全片的视角极为客观,完全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这从一开始的俯瞰镜头,和三隅跟律师重盛对话的侧面取景中都看得出来。
同时,影片全部采用青灰色调,冷静、客观,近似纪录,这种处理使得作品的复杂性表现为形式上的简练和内容上的深彻,就像一杯搅动的浑水,沉淀后泥水分离,透彻而不单纯。
准备从金丝雀的意象切入讨论一下这部电影。
第一只金丝雀是死者的女儿山中咲江,父亲既从小养育了她又常年性侵她,父亲便是她的牢笼,而她是父亲的玩物。
与三隅高司一起杀掉父亲便是她的逃脱牢笼重获新生之路。
第二只金丝雀是犯罪嫌疑人三隅高司,他三十多年前所处的牢笼叫高利贷,失业之后借了高利贷的他,借款人既是他的帮助人又是他今后自由生活的牢笼,高利贷意味着永远在为人赚钱还的却只是利息。
所以他杀了追债者逃出牢笼。
杀了追债者的三隅高司并没有获得自由,进了叫监狱的牢笼,这里有饭吃有床睡还不用付房租,这会在他出狱后某种程度上想念这座牢笼的。
出狱后三隅高司来到死者的工厂干活,他知晓了这座赚钱机器造假的秘密,并以此敲诈死者,这次他终于翻身做了一回金丝雀的主人,然而直到他遇见了死者女儿......第三只金丝雀是福山雅治扮演的律师重盛,以及法庭上的其他人。
在一个迷雾和谎言中的世界里,如片中所言,真相对于这些司法界的从业者来说就是一次次的盲人摸象,每个人都根据自己摸到的那部分世界,坚定又激烈地向他人争辩大象的真容应该是怎样的,甚至添油加醋只说对自己有利的部分。
到最后发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们其实是一条船上的人,某种程度上都只是营生而已。
而这条船也可以读作笼。
这便是生而为人的苦难所在,既然生而为人,便必须被肉体所胁迫去营生,去为这具躯壳考虑,真相和正义在大部分时候退回成了第二步、第三步乃至更加次要的事情。
而对于所有的其他人来说,退回到次要,在牢笼中所交换和舍弃的,可以是其他的种种,很多很多。
最后吐槽一下大陆版的片名翻译,好端端的第三次杀人被叫成了第三度嫌疑人,看完只能用一头问号向译者问好。
我不知道那些激烈批评是枝裕和的人到底是为什么,或者说当看到是枝裕和这四个字的时候人们在期待什么。
难道真的是期待他拍了多部伟大的电影后去拍一部推理片?
世界上不缺类型片导演,是枝裕和这次对犯罪推理片的反讽很有新意。
这两年看完了所有是枝裕和的长片,这是第一次有机会在大银幕看他的片子,很高兴。
很多人看了不喜欢大概是有了错误的期待,看片名这应该是个“嫌疑人x”那样精彩的推理片,但是枝裕和是不屑于拍类型片的,这是反推理片。
凶手是谁观众第一时间已知晓,而且凶手在电影一开始就已经归案,电影的悬疑点在于检方、被告律师方、法官三方各自的工作内容都不是追求真像,以至于案件看起来越来越扑朔迷离,在诉讼过程中司法制度的漏洞反而荒谬到让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远。
狠狠的讽刺了司法审判的所有参与者们,同时是枝裕和也没有丢掉他一直以来对家庭关系的探讨。
福山雅治演技还是被男二号碾压,日本黄晓明的帽子看他什么时候摘掉。
广濑铃倒是还行,这人物一直都是一个状态,也没什么可发挥的。
结尾处,福山站在十字路中央,抬头仰望.... 应该是导演寓意 司法将何去何从。
其实整部影片导演都有展现司法的各个方向,罪犯、辩护律师、检方公诉人、法官、陪审团... 司法的各个职能层面间的较量,导演都有通过各个人物来展现,可惜影片整个节奏过于缓慢和压抑,导致观众可能无法好好感受和梳理里面的脉络。
30年前,杀人犯三隅犯事被抓,当时的法官是桥爪功饰演的角色(辩护律师福山的父亲),他将三隅的罪行归结为时代的过错,提出问题 “人为什么会犯罪?
” 他的观点是一个人是否会犯罪从小就决定了,可能和我们的“3岁看到老”有点类似,他自责到如果那时候没有对其网开一面,就没有现在30年后这起命案了,从中不难窥探,福山的父亲,当年的法官是觉得一个内心藏着“杀戮”基因的人,第一次犯案,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应该被原谅,他们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但福山并不同意父亲的观点,30年前三隅还给他父亲寄过卡片,穷凶极恶之人是不会给法官寄什么卡片的,但是后面有给到答案:三隅自述当年寄卡片是听从了当时的辩护律师世津的建议... 从律师的角度,这么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争取从轻判决。
这里导演试图刻画辩护律师的形象,就像福山饰演的角色 重盛律师那样,他从一开始就不怎么关心案件的真相,而是怎么样的“故事”能帮助被告获得最轻的刑罚。
重盛的律师事务所,一次常规的案件谈论,同事间聊开,有人说道:“ 同样是杀人,如果受害者有过错或者劣迹斑斑,那么罪犯就会显得不那么十恶不赦,会很大程度上争取到轻判”,换句话说,如果受害者也不是什么好人的话,那感觉就是活该被杀,凶手反而有种替天行道的感觉。
至此,导演其实一点点的再给观众抛出问题... 一个接一个。
关于三隅一次次的改变口供的问题,影片一开始,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狡猾的罪犯,已经有了前科还去犯事,每次见律师都那么淡定,偶尔谈笑风生... 一定是个心理素质过硬的死变态吧。
但慢慢推进剧情,我慢慢明白了导演的用意:三隅只是一个载体,司法公权力的拉锯战,全通过他来直观展现。
30年前,辩护律师建议他寄卡片,他照做了... 30年后,他对司法流程更熟门熟路了,知道受害者的女儿 咲江 会当庭作证,免不了要说出自己遭到受害者(其生父)性侵的事实... 三隅觉得那会令其再一次受到羞辱,为了保护她不说出性侵的事情,三隅突然更改口供坚称自己没有杀人!
法庭方面突然乱了阵脚,因为所有说三隅有罪的证据也仅仅是他自己的口供而已,现在突然翻供,检方公诉人说,按流程是需要重审。
但突然有人在检方耳根不知说了什么,检方公诉人突然就顺着法官老头子的意思,不重审了维持对三隅之前的“抢劫杀人”的罪名来判。
我虽然不懂法律法庭的那些工作流程,但看到这里,不免觉得,想必他们也是有自己的“做事空间”的吧,真相怎么样,他们也不会太在乎,只想快快把这件案子了结,工作也好速速结束。
被害者是雇自己的厂长,虽然平时有克扣工资等剥削劳动力的问题,但退一步讲,受害人毕竟还是给了三隅一份工作,应当心存感激,不过在得知厂长和老板娘在赚脏钱:每月一次的面粉造假,以及性侵自己的女儿,简直禽兽不如。
在与三隅谈话得知这一点时,回到律所,连作为辩护律师的福山也突然失控摔起卷宗怒斥:父亲做成这样也活该被杀... (虽然说这样的话,身为辩护律师是相当不职业的)不过,导演这么处理,我觉得很妙,恰恰传达了无论是法官、公诉人、辩护律师... 虽然各自立场不同,但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情感的。
对三隅来说,法院怎么判决他也不怎么在乎,突然说自己没有杀人也只是为了避免证人咲江说出不堪的往事,对他来说目的已经达到,他心理也多半知道法庭方面也不会改变判决,三隅更多的有种自我救赎在里面,就像他自己最后自述的一样,他说只要有自己的地方都会有伤害与不幸,他不该被出生,能想到即使已经在狱中了,也要去拯救一个无辜的人,他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 (看到这里突然想到太宰治)。
不知道这个影片为什么分数不高,在我看来是个很棒的片子,其实本来没打算写影评,太沉重了,如果你把它当一个犯罪推理片来看,就输了。
导演是想展现一个罪犯内心柔弱的部分,人为什么会犯罪?
每一个犯人都是十恶不赦的么?
司法真的是像它的天平图标那样公平么?
是不是有一些人生来就可以决定另一些人的命运?
.... 太多这样的问题砸向我们。
关于真相,每一个观众心里都有一个版本,我的版本是三隅和受害者的女儿咲江共同犯罪,而三隅想保护她,自己一个人来担当了。
三隅家空着的大鸟笼,福山去家里找线索的时候发现了,三隅的说法是鸟死了就埋在了后院,小碎石摆成了十字架的形状,福山好奇用树枝扒开,发现不是一只鸟,原来好几只鸟一起死了... 三隅的解释是他觉得放它们自由它们在外面的世界也活不下来... 最后,透露心声说有放走一只金丝雀,这边导演是有隐喻有人逍遥法外了吧,放走的那只就是咲江。
END
要理解是枝裕和的新片《第三次的杀人》,得先来看看两位主演役所广司和福山雅治的关系。
现实中他们都来自长崎,而在影片里他们都来自北海道,这份实在的同乡之情是他俩走向互相理解的桥梁之一。
役所61岁,福山48岁,是一个大哥哥跟小弟弟的年纪,有一个可供扭转的交流空间;30年前,律师重盛(福山雅治 饰)的父亲帮了三隅(役所广司 饰)减刑,这份情谊也成了重盛与三隅之间的联结。
如此的背景关系设置,成为他们长达7次的密室对谈的基本铺垫。
《第三次的杀人》剧照,重盛与三隅密室对谈说起来,是枝从来都无意于把一个故事讲得多么惊人,他只是找到相对有代表性的时间场合,去探查人的状态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信认真看过他前作的观众,会发现看完后记住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其行动与细节只是帮助我们去重建这个人物的有形表现。
因而,本片根本也算不上推理片,拿它和其他推理大作进行对比是徒劳无益的。
对是枝来说,各个题材下包裹着的还是他一直最关心的主题:家庭亲人间的羁绊。
这个羁绊是决定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如何塑造的关键。
就像片中重盛的父亲,虽然只出现了一场戏,但他的言行很好地说明了重盛这个吊儿郎当的性格正是跟他学来的。
福山雅治平时上节目也是很爱开玩笑、很俏皮的人,所以他举手投足之间,那种一本正经里略带着不以为意的味道是到位的。
尤其是在事务所里,他跟同事们常常都是吃着小零食聊着各自的小喜好,只把律师的事当工作,而没有认真对待案子的真相及后果。
他对律师职业的看法,跟《胜者即是正义》里的古美门研介(堺雅人 饰)一样,只是性格没有那么夸张。
《第三次的杀人》剧照,重盛在事务所里与同事谈案子有其父必有其女,在这里说的倒不是吊儿郎当的性格,而是寂寞无助。
三隅的父亲因律师工作疏于和他相处,三隅也因律师工作疏于和女儿相处(也只出现了一场戏),并且还离了婚。
如此,做律师似乎并没有帮他实现什么价值,反倒还令他妻女相散。
这个状况与他和同事们精致的装扮一对比,让他看起来就是个“成功”的人生loser——与是枝以往作品里的男主本质上是相似的。
他在为高难度的犯罪案件做辩护的过程中,得到的是将法律作为游戏来取胜的奇怪乐趣。
这又间接指出,法律就像一位父亲一样,逐渐训导着它体系下的律师,让他们只见庭内的言语争斗,不见庭外的社会人性。
其他各式各样的规矩中,抹去人性都是最大的特点。
由此,才引出了本片两条真正的主线:规矩与实施者间的关系、代际间的关系。
本片名为《第三次的杀人》,其实是对于同一杀人案的三次不同供述。
其中第三次几乎逼近真相,即是被害人之女咲江(广濑铃 饰)常遭父亲性侵,三隅和她一起杀了这个父亲。
此后,实际上还有第四次的“没杀人”,三隅再度翻供,看似是为了保护咲江,不让她出庭讲出那难堪之事。
但我非常怀疑这四次供词都是掺杂着谎言的部分真相,片中也提到了“盲人摸象”这个寓言故事,它直刺重盛这样的人。
《第三次的杀人》剧照,被害人的妻子靠在女儿肩上在逼近真相的过程中,那两条主线关系是解密的两把钥匙。
每一次重盛调查得来的线索,在三隅口中都有了另一番解释。
而他根据自己信奉的规矩,每次都尊重这位委托人的说辞动机,从而又在法律的规矩中去寻求辩护的对策。
仿佛他是一个呆板的规矩实施者,没有“重盛”这个人本身的存在。
直到倒数第二次,三隅问他信不信自己而不是尊不尊重说辞,重盛颤抖了。
这一路探来,他身上僵化的东西如北海道的雪一般融化。
不管这一次三隅有没有杀人,我想说他都是一个好人。
因为三十年前,他杀人是出于贫穷,没有人性地屈服在社会运转的规矩下。
他感恩于重盛的父亲帮他减刑,使得他出狱后能碰到咲江,从她身上弥补自己身为父亲的未尽责。
明白过来的他,才有足够的力量逐步去扭转重盛的想法。
《第三次的杀人》剧照,案发现场,尸体被焚烧后留下十字架印迹这一把钥匙,又引向了第二把钥匙。
诚然重盛找到的一些线索是重要的,但最关键的能打开这个案子背后之门的还是代际间的关系。
在他幡然醒悟不忍落泪的一刻,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这整个故事。
是不是“有些人生来就是该死的”?
重盛、三隅和咲江都觉得是,只是他们各自的理由有所不同。
同时还有一个人也是这样想的,那就是三隅并未真正露面的女儿,最后给他的一句话“希望父亲快点去死”。
他们三人的女儿都恨父亲,程度不一。
或许咲江的父亲也是对家人极度不好,以致咲江终于忍不住杀了他,留下十字印迹。
这个谋杀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那性侵的事可能是捏造,也可能为真。
《第三次的杀人》剧照,重盛在梦境中与三隅父女躺在雪地里被监禁三十年出狱的三隅,在咲江身上找到了父女般的快乐,这个快乐跟她与被害生父之间的不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同时,重盛在北海道查案时,梦中想象重盛与女儿打雪仗的快乐,自己也加入了进去,这又跟他与女儿之间的不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重盛、三隅、被害者身上的三对父女关系,在案情展开的抽丝剥茧中,让重盛从吊儿郎当的状态里开始认真重视起法与罪、爱与恨的本质。
更要紧的是,他意识到自己不该只遵循法律的、伦理的规矩,不该只在女儿出事时才作为家长的身份出现。
虽然称为父女,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应像一对亲近的朋友,有如最后重盛和三隅之间那样。
《第三次的杀人》剧照,三隅在杀人焚尸现场最后细想回来,在两位主演的滔滔不绝、貌似说了很多之下,被害人的妻女作为这三个家庭里唯一完整出现妻女组合,那不多的言语之中才蕴藏了最重要的看不见的东西。
(请在观看时一定要注意她们的戏份)当然,要看见这看不见的东西,前提是有那滔滔不绝的内容做比照。
片尾,重盛面朝艳阳,像三隅和咲江抹去自己脸上血迹一样,也抹了一下自己的脸,这是全片中他唯一一次触摸到自己。
原本要打四星,豆瓣评分这么低,只好打满,拉拉平均值。
以我入门尚不足的日语水平,也看得出是“第三次杀人”,何以翻译成这般读不通的片名?
不知道是不是野心促使,一个不太认识的是枝裕和,捧出一场罗生门似的戏码。
上来就是结局,一层层铺出去,一点点反转,却越看越不信任自己。
苦难、愤恨、杀戮、审判、救赎、怀疑,以为是黑泽明附体。
但还是熟悉的是枝裕和,互为支架,稳固的叙述线;绵密、饱满、也含蓄、会留白的台词,一如既往不多半句废话。
还有旁蔓而去的各条支线,互相纠缠变成爬满一座大楼山墙的藤蔓,数不尽的话题。
从女检察官、同所律师、退休法官、退休警官等等嘴里,不时蹦出一段金句,以为是要讨论的议题,然后发现只是质问和自问。
更不用说双主角之一,作为话题围绕的杀人嫌犯,役所广司贡献的是出神入化、深邃不见底的神级表演。
令人想靠近,又令人觉得恐惧。
不太理解评论一直的声音是在说是枝裕和如何走下坡路。
反正我看来,他的状态一直很稳定,且还在不断尝试新题材、拓展风格的外延。
不用在意真相是什么,是枝裕和用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为衬托提出了人性道德的审批或是救赎,应该是是枝这几年的又一个巅峰吧。几场隔屏对话,都张力十足又引人所思,不得不说役所轻松吊打福山。从没让人失望的导演!
盲人就算摸到了全部的象,也不知道象是什么样子。想知道象的样子,就非得要亲眼看到象才行。可谁能看到别人心里的象呢?
一般。 既没有他自己的水平也没有在日本悬疑片里有多好
跟黑泽明比,是枝裕和还是舒缓、清淡的。
让人不适的是枝裕和来了,如果没有役所广司完美到让人五味杂陈的演技,这部戏简直就是拖沓的灾难,至于悬疑推理片最重要的合理逻辑性,导演干脆通过模糊化处理将之回避,搞得像一切任由观众读解般假高级。
是枝裕和是不是与悬疑格格不入,从手法上来说难评价,但我本人不太喜欢是枝裕和拍悬疑,是枝裕和着重点不是在案件,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描写,如果代入了悬疑片的框架去看《第三度嫌疑人》,应该不少人会觉得失望吧···
作为是枝裕和第一次引进还是要去影院看有个仪式感。但这部太平庸了,旁边大叔睡到天荒地老,字幕一起我就站起来走了
没有做到"闭环",编排能力不够,是枝裕和的功力仅止于家庭片了吗?
就想说广濑铃资源真是好,各种大导演大作品,搭档一线男主,然而演技长期止步不前。
嗯,还蛮无聊的
是我喜欢的那种兜兜转转什么都没说,但实际又说了很多的故事。
作为一部悬疑片,太文艺了;作为一部文艺片,又太悬疑了。两头不靠,不太好看唉……
不好看
大概是枝裕和还是更适合拍家庭吧,一众熟脸还是看得昏昏欲睡...比较喜欢的是关于法律、量刑、辩护、人性的探讨:把犯罪诱因归结为时代从而免除了死刑、因贪财和因怨恨杀了人量刑不一、辩护律师的存在让罪犯拒绝正视罪行、“杀过人的和没杀过的永远有一道鸿沟”...其他就很拖沓无聊了,反转都没什么水花
还是熟悉的是枝裕和配方阿 只不过不适合用在悬疑片上 不出彩 也没失望
真是个无聊透顶的故事~
2.5|围绕镜子做的一切“容器”讨论我都懂但真的冗长且毫无节奏感,封闭叙事视角下突然插入广濑铃和役所广司视角让我迷茫,是为了增加人文关怀吗;明明是大量对白的室内戏为主却穿插室外空镜头有点散;探讨日本司法制度又不够深入。非常奇怪甚至连对话戏都中规中矩仿佛斯皮尔伯格。是枝裕和用役所广司的方法如同黑泽清附体,广濑铃不错。
非常惊喜的作品,是枝裕和用自己的方式拍犯罪片貌似自带反类型属性,剧情展开和摄影机位一样让人看着舒坦。当然鲁叔风格化的配乐也功不可没。最后站在十字路口的福山雅治,是不是像极了唐人街寒风中即将奔溃的杰克尼克尔森。
那这么说吧:节奏没问题,好看的,几场戏都很不错。主题重复了两次,关于“有没有人是不该出生的”,以及我们如果判决这一点。最大的问题是性侵这个梗用得太便宜简单,使本来摇曳的现实被廉价地固定了。如果只是一个冷漠自私的父亲会更好一点,甚至就像律师这样的父亲。
与其质疑谁杀了人,不如多去思考死刑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