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

寒假,Winter Vacation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寒假》剧照

《寒假》长篇影评

 1 ) 无节奏、无叙事、无情感,差点儿看睡但不妨碍我喜欢它

导演不是唱摇滚的李红旗,配乐不是不张口的左小诅咒,“无叙事”不是无叙事的无叙事。

它有叙事有事是虚无事无叙是叙无事。

这是怎么搞的,一天又一天,日子怎么也过不完。

你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

你说我活得不耐烦了?

我没说你活得不耐烦了。

他刚才是不是说我活得不耐烦了?

我听见你们俩都在说不耐烦,但我搞不清你们到底谁活得不耐烦。

我听你刚才说的口气好像活得很不耐烦,所以我就问你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但是我没有说你活得不耐烦。

你说话啰里啰唆的样子,让我越来越不耐烦了。

年轻的面孔你来我往吐出无意义的字句,渴望用一场争吵来联袂一场革命。

可北方的冬天更无情呵,我操你XXXX的。

袁哲生在《寂寞的游戏》里写道:我想,人天生就喜欢躲藏,渴望消失,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事。

我想这是一个人的孤单;那么一群人呢,把狂欢比作孤单烂俗,人一多便无处栖身,只好暴露在冰天雪地的破沙发上,思考“天为什么永远都是空的”,渴望得到回答。

我们似等待戈多的虔诚惆怅,却只等来开学,于是怀念寒假:在百无聊赖时回想起曾经的百无聊赖,我操你XXXX的。

“这些无所事事的人,生活在那个沉闷的,似乎什么也不会发生的地方,最后,果然什么也没有发生。

”我可以保证,有无数人已打定主意要离开这片土地,又有无数人愿意埋头在现在生活的轮回中。

 2 ) 五偿

我要去当一个孤儿只要走得够远仿佛一种自我与自我的不断对话凝视下的是正在凝视的自己又似乎能感受到人物的欲望逃离的欲望离开的欲望当我们正处寒假 我们都在干什么依旧是无常中的波点吧现在也正值寒假,碌碌日常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人物似乎毫无表情,眼神看不到太多。

依旧还是凝视。

要说有什么感触依旧还是 继续在生活中摆烂吧

 3 ) 55

人物成为发声的机器,是通过面无表情、朗读腔调和文学化语言。

唯一的正常是寒假结束之后,坐回课堂的他们恢复了灵动。

年龄差异、长幼之别已经消解:两个小屁孩可以说出超越他们经验的老道话语,而老人则会被电视上的爱情桥段感动落泪。

两个非常有趣的段落:①男女青年的恋爱质询,是通过一种严肃的、辩论式的方式展示出来的,滑稽在于它脱离了我们对学生爱情的惯常理解,一本正经僵化了青年男女在爱情中迸发出来的激情。

尤其是当男孩点出女孩每次都考倒数第一,还要因为恋爱影响学习而与他分手。

实在不能再好笑了。

②买菜这一场景,通过大妈一次次地得利和菜农一次次的让步(重复)而获得了滑稽的效果。

这个过程分为四步:刨叶—砍价—去零—取叶,结果是大妈让菜农一分不挣地买到了白菜。

通过重复获得滑稽的还有那两个勒索钱财的镜头:交钱—验钱—掴掌—交钱—验钱—掴掌来重复。

至于那萦绕在小区上空的人声(配乐),不断地让假期的幽灵浮现。

寒假已逝,但并无新事。

这是多么无聊,多么困顿的生活!

 4 ) 零星的枪声

关注红旗的写作,慢慢变成关注这个人的生活轨迹,总是带着那么点遗世孤立的念头。

这种想法里,不乏仇恨的少年对于“英雄”这个模糊形象的迷恋,同时也是决绝地要与大部队分道扬镳。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标识出个人的存在。

这是极端的,也是纯情的。

记得有一次和红旗讨论到“心碎”这个词,他认同这是极美的一种景况,一切都已破碎、残缺,连秩序井然的事物都如同废墟的堆砌。

他说,在那之上,一个渺小的声音,才可以被理解为“心碎”。

他喜欢说天使,喜欢说毁灭,不喜欢说理解。

而他口中的天使,不是用来拯救的,是美丽而淡漠的一个旁观者,是身处滑稽和悲惨的境地时,人们可以从低处抬头望见的想象之物。

看这电影,是在周日的一个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来,坐了近一小时的地铁,再走了半小时,去到南大仙林校区的小剧场,接受一场陌生的洗礼。

而之后,是浑身战栗,寒冷将临,多好的名字呵,寒假。

如今,身处三九,我不禁回忆起电影中的那个场景:一个人被另一个手握钞票的人煽着耳光,不停地、麻木的,还继续把自己口袋里的钞票掏给对方...你不妨将其看作是人际关系和现实的一个真相,一个缩影。

没什么可多说的,若你心中没有那个渺小而尖锐的声音,这电影将只能是一部电影。

由一些意象组成的电影,荒诞中的抒情,凸显出思考的价值。

如果这世界上大多数人因寻求相互理解而聚集甚至拥挤到地球的一端去,气候变暖,万鸟鸹躁,冲突和灾难频起......大船将倾覆,而在另一极,一些零星的枪声是美妙的奇迹。

得补充说,结尾是我去年一年来看过的电影中,最令人惊异的,也是毫无疑问最棒的。

另一个让我好奇的问题是,红旗已经在这部电影里,把他近些年所有想说的,都说完了,接下来,他该干点什么呢?

 5 ) 优越感

昨天下午去看了《寒假》讲述的是漫漫冬日里几个无聊少年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

平平淡淡的,甚至于有些无趣的影片。

荒诞的镜头语言和台词将片子脱离现实生活之外,两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场景一是老包她们一行人坐在荒凉雪地里的沙发和椅子上,有人问老包,你寒假作业我帮你抄了吧?

明天要开学了。

回复:不用你帮我抄,我总不能一直这么作弊下去。

这句话落音,场景里沉默了一下,我看到的却是长久的无尽的反问和沉默,我们是从哪一步开始放任自己作弊下去的呢?

是哪一年的假期我们放任自己在开学的前一天把一整本快乐假期抄完,理所应当的享受扔掉负累之后的愉悦?

我说的不是关于作业,就,你的生活里好像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你学会了逃避,在那之后对生活的逃避你屡试不爽,十几岁看似永无止境的人生,怎么就到了如今的二十岁?

你开始思考,逃避给你带去的坏处。

电影里的话,反弹到自己身上来了。

北方白皑皑的寒假,对应的不就是你在南方度过的几个暑假,那些炙烤和蝉鸣,在你身上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呢。

结束后想要拿话筒说的感慨,到了日记里也不够逻辑,当时想的是,我也绝对不要再放任自己度过在漫无边际的时间里了。

心里有个声音对生活说;我不要再作弊下去了。

还有一个是:女人来到买菜摊前,所有的小贩依次在蓝色的铝制挡雨棚下排开。

整整齐齐摆的是白菜,萝卜。

很荒诞吧,就当即想到了政治书里讲消费那一章节里的插画,不记得是否真的有这样的插画了,总之它应该是在那样的课本里那样出现的,或者是一本数学书,教小孩子算数之类的。

那个场景,被我在心里悄悄命名为,教科书插画场景。

还要讲讲的是,观影结束之后的导演问答,恨不得小鸡啄米式点头的我。

记下了这样的观点。

“现在的年轻人,只要还保留着独立感受世界的能力,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你知道那个电影最后那一幕是从一种无知坠落到另一种疯狂的无知”“要本分 要踏实 千万不要自我感动”“小心所有事物的煽动”就,听上去太抽象了。

但都证实着我心里的绳结。

所以我们要的优越感有何作用呢。

好想是:你想干什么?

你能干什么?

你想怎么干?

好好想想。

 6 ) 等待寒假

对话都太有趣了。

场景一帧帧很像刘小东的油画。

非常喜欢,放寒假前在学校组织观影了这部。

第一次知道这部片子是在一个展览,里面的介绍是“中国北方,冬天,内蒙古小镇,九个少年,两个儿童,一群隐隐约约的成年人,生活在一个似乎什么也不会发生的地方。

果然,最后什么也没有发生。

”里面的人物似乎都在处于一种痛苦又百无聊赖的状态下。

小孩子期望着长大以后可以成为孤儿;早恋的青少年劝提出分手的女友“你一直都是倒数第一,恋爱不会耽误学习。

”;成年人发现棉裤被女儿拆散了给对象织了帽子,拉着孩子去要回来。

在离婚时工作人员问想好了吗时候回答都听她的。

;老年人对着电视里讲述分手的剧情留下荒诞的眼泪。

作为东北小孩很能get到那种冰天雪地下与朋友在寒假做一些无聊的事情的感觉。

不知道是什么的恋爱。

烂掉的白菜。

甚至家长骂孩子的打孩子的一些话都亲身体验过。

感觉童年的我就像等待戈多一样等待跟上学一样无聊的寒假。

等待父母离婚,等待尴尬的恋情结束,等待妈妈喊我滚出来,等待在冰天雪地的户外跟一群跟我一样的小朋友聊一些“为社会做贡献”“不想上学了一点用都没有”的话题。

在一个房子都很低矮的东北县城里。

 7 ) 红旗下的蛋

黑眼圈第八观影日,李红旗的作品《寒假》。

先说说调门高的吧,这片子拿了洛迦诺的金豹奖,但是第一遍真看下来,一般观众应该是懵逼的状态比较多。

书面语式台词,SIRI式的念白,面瘫式表演,站桩式肢体动作,凑合着用式布景,基本靠太阳式布光,管你听没听愣上式配乐,看导演心情式剪辑。

如果说唯一还有点意思的就是对白写的有的还挺有趣,尽管也带着浓重的尬聊意味。

不过看过李红旗片子的观众应该还能理解,蛋还是那个蛋,味儿也还是那个味儿,这家伙就是偏要十个菜都给你整成一个味儿。

与其说是荒诞,不如说是憨和钝,内在的千沟万壑,外面表现不出来,堵在那儿,人家慢半拍就够劲儿了,这家伙慢的是论小节,或者是论乐章的。

片子不再多提,喜欢的喜欢,不喜欢的不喜欢,萝卜、臭豆腐各有所爱,也不必强求。

说几个由片子引出来的点,片子的配乐是左小祖咒和顶楼马戏团,这俩可都是国内棒棒的家伙。

顶楼马戏团的音乐非常有趣,用沪语唱,把沪语的边界拓展了,成为了他们音乐中一种独特的声音元素,很有意思的乐队,值得一听。

另外特别要提提左小祖咒,说实话整个片子就最后《阿丝玛》响起时我听的最认真,看的最安详。

遥想第一次听《阿丝玛》还是在97年,那时我刚刚开始听摇滚,表哥给我开蒙的那21盘磁带里唯三没打口的都是中文乐队。

一盘是狴犴,早期国内的极端金属,专辑名叫《狴犴之声》。

一盘是磁带翻录,封面油印的Bootleg,盘古的《摇滚圈(音:juan)》。

一盘就是左小祖咒当时的乐队,NO的《走失的主人》,这张专辑无论是音乐制作还是专辑封面设计,可谓是形式上土法上马,但效果上做到了超英赶美,最少领先时代20年(看现在的音乐创作大环境可能20年还说少了,因为时代就没往他领先的那个方向发展,捂脸),而《阿丝玛》正是出自于此专辑,推荐听听,因为这张专辑基本每首歌都能上你上头,足够给劲儿,足够回味。

唉,话说回来可叹的是,现在的国内音乐创作大环境,钱是比以前挣的多多了,但是能留下来的好作品越来越少了。

关于导演李红旗还有一点可聊的,10年冬春之交天我们有过半日之缘,他来天津独立放映组织影迷幼儿园放过他的另一部作品《黄金周》,映后交流(喝酒吃饭)环节简单聊过,他说话的那个节奏基本跟拍出来的片子一样,都要缓一个小节(注意不是慢半拍),后来实在太累,而且也搞不太懂诗人是不是就这个气质,于是我们那群人就自己喝酒扯蛋了。

如今时光飞逝,影迷幼儿园也停了,我们当时对李导提出的那些关于独立电影拍摄,放映的问题,是不是也该有回复的答案了?

希望是吧,哪怕荒诞的也好。

2020.7.30

 8 ) 寒假

真实得荒诞,荒诞又真实。

总能找到九十年代那种特殊的压抑感,人们总是低着头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麻木颓废的走着。

黑暗中两个盲人迎面探路,像极了那对情侣的谈话,互相牵绊着,方向并不一样,却并不想改变或是无力改变。

我们好像是活的不耐烦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继续活着或者死去。

压抑灰霾的笼罩下,时钟滴答声不曾停止,对称分坐两边的爷孙,去死,去孤独,窗外的一束光打在爷的脸上,孙背起书包出发,坚定和麻木好像是他们唯一的区别。

孙和小女孩的对话好像让人看到了生活中唯一的亮光,有的人已老去,总有人正年轻,哪怕只剩那两个人,有点大象席地而坐里的感觉。

老师忘记吃药了,不合时宜的出现,当人们习惯的认为生活应该这样,真理应该这样的时候,可能生活真的就是这样,真理就真的是这样,其他的,谁关心呢,人生不过是片刻的欢愉,抑或不幸罢了,左小和顶楼的歌恰到好处。

 9 ) 李红旗:真正的问题却从未被发现

最容易引起人注意的是,《寒假》的所有表演都像是人们面无表情地读着课文,哪怕相互打趣时也是如此,甚至到了一种明显刻意为之的地步。

也就是说,《寒假》从最开始就没想要这些人物行使一般意义上的表演功能。

稍微阅读这些台词,就会发现它们非常像是直接从小说中挪出来的,而演员只是被迫阅读着他们的提线木偶。

但如果直接当成小说去阅读,所有的障碍都消失了,尽管这些语言并不日常化,但出现在小说里就会变得可以理解,因为我们读过太多这样的小说了,而且我们也可以说,不论是我们还是小说作者,在多数情况下都并不指望小说会照字面意义地“如实”呈现现实生活。

电影要更加纠结一些,一方面有观影经验的我们在这一方面并不对电影寄予比小说多太多的指望,另一方面电影作为从现实中提纯,而非文学那样从一片空白中建立的艺术,注定要具备更强的现实色彩,至少要把人拍得像人,有人的反应。

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寒假》很明显没想把人拍得像人,而且在不像人这一问题上做得很成功,以至于从十分钟以后,我就不愿意再把这简单地想象成一种电影语言的简陋或者说失败了。

事实上,李红旗想表达的更多。

在文学中被作为一种前提接受的反生活尝试,在原封不动地搬到电影里以后,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

这种反常被放大并不断地重新加以审视,以至于最终超出了内容本身,可以直接作为主要的观察对象来挖掘了。

而最关键的是,这种形式还和这些台词所展现的内容相得益彰,一里一外配合得相当之妙。

可以说,理解了一个也就能理解另一个。

在一篇关于李红旗访谈的文章中,我看到这么一段:“《寒假》中青少年争执中互斥对方‘你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

这段对白隐含着中国社会对生命的消沉,李红旗认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分子,30到50岁这个阶层,有点能力的人,他们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吃喝嫖赌,无论是商人还是知识分子。

但李红旗觉得生命应该还是要有使命感的,许多人也许被自己的弱点牵着走,很早就放弃对生命的使命感了。

是否正因如此,他想在影片结尾提出‘如何在社会上做个有用的人’?

李红旗回答说,这里容易造成一个误解,其实他提出这个问题是出于反讽性质。

他解释说,当一个问题变成答案时,就应该质疑。

我们的父母总是告诉孩子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或是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把问题当作答案代代相传下去。

他更信任的一种提问,反而是如何建立自己的使命感就是对生命的使命感!

而这种对生命的使命感是否透过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出来?

李红旗强调,要先去认识。

现代人忙忙碌碌的那些问题,还有自由、和平、爱等等问题,这些都是支微末节,他觉得最基本的问题根本还没有被发现出来,但无数的答案已经出来了,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答案,但真正的问题却没有被人找出来过,这正是这个世界的问题所在。

因此他想透过电影传达出人应该先去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对既定知识产生质疑,然后自己主动去寻找这个世界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寒假》首先给人的感觉是造作的,但仔细想想,会发现恰恰相反,通过一种独特的形式,《寒假》反映了中国社会某一个层面的最真实状态。

这个层面首先是生活的,而且是最普通城镇的最普通人,包括年轻人也包括老年人的生活。

这些人并非没有娱乐,也并非对世界没有关心,用冷漠用落后用任何已有的词来形容都太不到位了。

但是就像李红旗说的,多数人从来不去怀疑已有的观念,人们不去体味他们真实的生活,而去从媒体中从网络中甚至从艺术中找,那么能找到什么呢?

李红旗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首先找到的就是一种错位。

话语从未缺席,但爷爷真的是在说话吗?

或者说电影里的任何一个人真的是在说话吗?

这种错位用文字来表现是被首先忽略的,用电影来表现又是最容易被曲解的。

电影中所有的房间都比演员说得更多。

我们不是见惯了这种房间吗?

中国典型的老气的审美,丝毫没有修饰的白色墙面,加上无比厚重的黑褐色沙发,再加上一盆绿植。

病房除了白墙和木床以外就几乎什么都没有。

再看看离婚的地方,无论哪里都被一种荒芜的冷感笼罩。

这些能用审美来简单概括吗?

或者是东北体制化的压抑气氛?

再想想中国农村的房子普遍什么样?

这些很难不令人联想到中国人普遍的一种精神状态,事实上说气氛更好一些,这种气氛难以用文字捕捉,只能用电影勉力为之,而除了李红旗还没人有兴趣这么做。

在《寒假》里,不能不注意到的是一种静,一种边陲雪地里的静。

你无法想象《小森林》那样的电影会在这种地方拍出来。

如果把这里简单化约为东北的话,或许可以更便于理解一些(内蒙有一部分确实也属于东北)。

《白日焰火》捕捉了一些,但弥漫其中的更多是一种恐怖,这种恐怖只能是延伸。

耿军的《镰刀锤子都休息》在表演方面和《寒假》更相近些,在那里东北人一样不像是正常人,但也仅此而已。

那么说回静,这种静是极难捕捉的,但又是广泛存在的,甚至是令人无法忍受地广泛存在着,因为正如生活的无聊一样,这是绝大多数人极力克服的事物之一。

没人会告诉你,事实上家庭生活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正是这样一种死一般的静。

而当人们走出房间,雪制造了一种更巨大的可怖,路上的人行色匆匆,远处总是不时有重工业气息的炮响,寒假的同学们聚在一起说着一些话,而他们的语言要么是学校教授的一套堂而皇之的话语,要么就是用来解决更加实际的男女问题的粗鄙嘲弄,前者没人相信但总被引用,后者不自觉地被艺术化的语言渗透着,但得到的只是一种僵硬。

这种僵硬或者说错位,不只在学生们这里有所体现,而是在各个年龄段都有着不同形式的体现——爷爷和女孩妈妈的对话、离婚办事处夫妻与工作人员的对话、小孩间的对话,还有跨年龄的爷爷和小孩的对话。

这些对话无一不体现了一种无所适从。

当人们处在一种孤独的状态中,而他们甚至对这个词都没有概念时,他们处在一种真正失语的状态。

他们只对攻击性的语言感到安全,因为它们简单有力,值得信任。

而一旦想要表达其他事物的时候,连自己都觉得太荒谬。

 10 ) 我宁愿再看一次《玉门》

英文字幕很妨碍观感。

收音效果很差,也许导演故意,但我觉得是因为剧组没有钱。

里面那些没什么人的场景,总让我想起玉门旧城。

抽耳光这个,是在致敬杜琪峰吧?

爷孙那家客厅的布置太刻意了吧?

家有小孩怎么可能那么整齐干净?

爷爷是个处女座不成?

最不能接受的是摄影机固定在那里,然后演员的走位、站位、座位非常地刻意,我还以为是在看小品、舞台剧。

飘雪时,几个男孩坐在外面沙发无聊地闲聊的画面,居然让我乱入某部AV!

《寒假》短评

三星半吧 台词绝了 回头写个影评

7分钟前
  • 小噢哩
  • 还行

这么厉害的片子我怎么现在才看!

9分钟前
  • 薯本华
  • 力荐

看-不-下-去-啊-啊-啊-啊-啊

14分钟前
  • tapeparty
  • 较差

超现实主义,前面感觉很好,后面有点漏气。

15分钟前
  • 恐慌性杀跌
  • 推荐

3.5 《寒假》是间离效果的彻底实践,摄影机、人物、情感好像都凝固在内蒙的寒冬中。 “长大后我想成为一个孤儿”

16分钟前
  • 老饼干
  • 还行

那种没有事可干,文娱生活很少,地方空旷,经济也不好,把这些导致人终日无所事事的环境拍出来了。大妈买菜那段戏真是绝了,导演那极致的洞察力,真的佩服,将大妈的吝啬,狡诈,贪婪的小人物展示的淋漓尽致。

19分钟前
  • 月光下的背影
  • 推荐

无望至绝望的生活,作为不足为外人和外国人道的真相,是地道又递刀的中特笑话,《寒假》的镜头语言着重于此,不过,维神所断言,语法笑话总是蕴含的某种深度充其量只是一个迷信,今时今日,夹浪、逼乎、后浪站等等地方,万千无望又厌世的人们体现出的是扼杀那套叙事之外的所有一切的道德激情与绝对纪律,李红旗展现的第欧根尼式“自然”,像他做作的台词一样,很不自然。

21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很差

神句频出的神棍片,用一种不真实来描摹了真实应有的质感。

22分钟前
  • 还行

忧愁…等待…虚无……

24分钟前
  • Lukøie
  • 力荐

倒吸三口凉气。

29分钟前
  • 竹箐
  • 还行

8。笑得想死。

33分钟前
  • Black sheep;
  • 推荐

罗伊安德森哈哈哈

36分钟前
  • 顽皮的板儿牙
  • 还行

特!别!好!走着

38分钟前
  • nahua
  • 力荐

洛迦诺就是喜欢把奖给那种不需要剪辑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假装艺术的长镜头,谁不会啊………调动演技难,就干脆完全僵尸脸讲话无演技不自然,骗老外看不懂中文假装更有艺术性。也是醉了,这可悲的艺术世道一句话概括,努力和回报成反比,越努力越被人嫌弃,越懒捧得越高。

39分钟前
  • Marblecake
  • 较差

有北欧电影的感觉。奈何导演功底太差,像抄作业抄错字的小孩

43分钟前
  • comet
  • 还行

抽象倒不至于多抽象,劲劲的

45分钟前
  • 撇顿竖折竖
  • 还行

很中国特色(像是专门拍给老外看的)。机械冰冷的书面语对白(像是有意为之),配之固定长镜,业务演员,摆拍的行为造型艺术,(低配版)神经质表演,有种冷冷的黑色幽默,反而有点罗伊安德森的调调。但看起来却非常刻意的虚假,讨巧的小聪明令人不适,火候不到只及皮毛,最后的课堂说教更是画蛇添足

47分钟前
  • 几点奔马
  • 较差

我不理解

48分钟前
  • 真露白葡萄酒
  • 较差

嘛玩意儿啊。。

50分钟前
  • 徐老爷
  • 较差

没有字幕,底噪大,说啥都听不清,看的头疼,别碰瓷罗伊安德森了

54分钟前
  • Aquusssss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