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凌晨,我并不是不眠不休,只是时刻错位。
在手机上窝被子里看了个电影,现在很饿。
是韩寒的一座城池,电影真的不好看,全是旁白完成的,像个微电影。
如果是导演缺乏能力用镜头表现出来,而用语言直接告诉观众电影的意图,那真是对观众的侮辱。
不过似乎我们常常作为观众受到侮辱,只是大部分人习惯了。
但我不是要批评这部片子,我的心情已经超出了要去对这部片子的调侃和赞扬。
我笑了,带着湿润的眼角。
我感觉心情沉重呼吸困难,我看哈姆莱特时没有哭着笑了,听国歌的时候只是崩溃了,可是今天,看的时候笑了,看完了怎么也笑不出来。
喜欢的女生,梦想的事业,现实,小说里的最现实。
今天的欢笑、忧愁,等你不在思考时就等于一粒尘埃。
人的生命的长短用你思考的时间来衡量的话,你我活了多久?
你我都只是一粒浮尘,何必自命不凡。
如果世界在我活的时候毁灭,我想睁眼看着它崩塌,就像我想看着你。
今天,我终于坐对了车,看上了电影《一座城池》。
人很少,整个厅加我一共就三个人,我坐在最后一排。
在等待开场前的那几分钟,我不断回忆着三年前看过的原著,回忆着那时的我是如何痴迷韩寒和他的城池他的国。
我不得不自觉地将这次观影作为对过去那个热血的我的一次缅怀,难以分清是时间淹没了他的世界,还是成长清洗了我的观点。
但无论如何,我像曾经一样爱着韩寒和他的书,并且在他所有的书中,我最爱的当属《一座城池》。
然而不幸的是,电影就这样开始了。
如果不是因为左小的配乐,当我看到银屏上的动画时,我以为我是在看李献计而不是林夕。
再而更不幸的是,整部电影都穿插了这样拙劣的动画,毫无美感,僵硬无聊,在我看来就是纯粹为了节约经费:动画多好啊,摔个胳膊断个腿画几笔就是啦,流血了涂成红色就好啦,多省事。
但我没有被吓倒,我可是连小时代都挺过来的人。
但是结果两部电影不约而同地都靠着旁白梳理情节,一个叫林萧一个叫林夕,一个操着腻心的杨幂腔一个操着结巴的港台腔。
我耐着性子看下去。
筷子叔的表演让我感觉我是在看加长版小品,各种场面布置以及拍摄方式让我感觉我是在看大学生拍的微电影,我看得很凌乱,一度有想把筷子叔的眉毛和睫毛拔下来的冲动。
筷子叔演的不好,这个角色本来是很适合他的,但他定错了位,我觉得这是建立在对原著的完全误解上的。
他错误地解读了原著中那些人生艰难而搞笑的段子,把健叔这个角色定义为"恶搞",以至于他的每个表情都让我想起了赵本山。
就我看来,健叔这个人,是自嘲的存在,是无奈,是反抗无力。
健叔的那种叹气望天,就应该是真正的叹气、望天,而不是故意让观众注意到的傻呵呵的眨眼挑眉毛。
房祖名和那个艺术雄演的很好。
后者的表演是最出彩的,他的角色也是最难把握住的,要演好阿雄这个角色,得不动声色地在疯癫之中透露出坚定,这点我觉得李长江做得很到位。
还有一点很出彩的就是左小诅咒的配乐,虽然当在骑单车凑热闹的那幕响起了熟悉的《野合万事兴》时我还是微微抽搐了一下。
那首你喜欢我我吻你啥啥的,真他妈配的好。
左小的音乐为这部没啥实质而显得苍白无力的电影加了点分,但总之,电影还是很烂。
我觉得,韩寒的小说真不适合改编成电影,他的小说讲的不是故事,是感觉,而这是电影做不到的。
此类电影给人以直接的画面,就必须得满足画面的连贯性,而韩寒的小说从来都讲不清楚一个完整的故事的。
当你读完韩寒的书,然后问我他妈的这本书讲了个毛啊,那么恭喜你你答对了,真的就是讲了个毛,剩下的皮和肉,你得自己去感受。
凭借书中巧妙的意识流的语言,你得自己去想象。
韩寒的文字只是看似很白话,简洁易懂,真正他要说什么他也无法表达给你,他写的是他的一座城池,就像一场他的梦境,不通过你同样无意识的想象,是很难感受到什么的。
黑色幽默不等于冷笑话,这部电影的编剧应该就是败在这里了。
我挺后悔没听劝告执意去看了电影的,但现在我又想通了,这部电影的失败,完美地证明了我心中某个世界的不可现实化性。
这让我感觉很安全——我的一座城池只属于我了,你的,但愿你躲在里面妥妥的。
而韩寒的,还好,就不属于任何人了。
我想,我还是需要一些思考。。。
6月份毕业到现在工作5个月了吧,对于电影,似乎少了很多的思考,差不多只是把电影当做一种普通的娱乐方式,我想这样,是不是衰老的很快?
四年的感觉积累,会在这5个月抛得一干二净?
对于这部片子,感觉不多,也曾想在上映的时候支持下票房,无奈只有可怜的晚上10点有一场,本以为他是不同于其他小成本电影的,后来发现,只不过我不属于大众那一部分。
模糊的记忆是高中那年哪一本稍微比书本有点意思的文艺意识流读本,也因为前一段看了一些更加难以下咽的垃圾片,比如说《小时代》,才对这部片子有一定的期待,当然结果不出乎豆瓣分数的意料,也就是这个分了,大量的旁白掩饰剧情跳跃的断层,前半段甚至使用动画的形式,初看以为意识流的表达,结果这种手法在后半段无影无踪,没有前后呼应,也就不知所云了。
一些静止镜头本人是很喜欢的,大学时期的拍的短片也曾大量使用这种镜头,用申佳的话是这片一看就是你的菜,因为这种镜头私以为是最大的阐释一个平面所表达的厚度,给你思考的空间,可惜意识流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好把握的,多了就是精神病了。
这个片子,似乎不需要演员怎么样的表演,房就不用说了,他老爹那么硬的荧幕形象传承到他这软的像条虫,不错,这也符合本片的设置,至于王的感觉,不管他长得急不急,或者演的年轻不年轻,如果这样的戏路下去,必然沦为三流打酱油的觉得,旭日阳刚?
《老男孩》的才气哪里去了?
不要慢慢的让人反感。
他讲了二个年轻人的故事,结尾的时候,他们成长了一些,走出了所谓自己的城池,但这样传达了怎么样的意义呢?
需要观众去感觉到什么?
又有什么价值观给予观众?
统统的没有,分比小时代高,可能仅仅是韩寒的人气比郭正面了一点点吧,不知道和身高有木有关系。
一座城池,前不如后。
说实话原著就过于碎片化了,这也是我认为韩寒小说一直不如杂文的地方,也就难为导演了,本来天马行空的表现力却被另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束缚了,很矛盾。
也许就是这样导演才加了那么多的旁白吧,这其实也是一种不自信的体现。
我发现今年的新晋导演均比较钟情于旁白。
旁白这东西就是这样,对于新晋导演来说,除非你真的能够把火候掌握的恰到好处,要不然就中规中矩了,尤其是一部有点黑色幽默的剧,这是一种表现力不足的体现。
当然,它能防止你走向彻头彻尾的烂片的队伍,但绝对不会成就你的事业。
很喜欢片头的动画,窃以为一座城池要是制作成动画可能表现力可以更好。
我觉得这电影挺好的。
我没看原著。
电影本身,轻松的配乐和荒诞的剧情外加没有暴露镜头与绝对大腕的出境,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开头的小漫画,跟后来陆陆续续补上的一些漫画镜头,虽然很好的丰富了画面感和整部片子的幽默感,但画工略显粗糙。
自己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画的过于精细过于Q,会跟整个片子简单的风格不符,但现在又多少有点儿充数的嫌疑,如果做成现实背景和手绘人物能不能好一些?
不能,那样就土了。
应该做成法国漫画那样简单小人的手法,远离日系,远离国内文艺系。
整个情节,充斥着房祖名不熟练的普通话作旁白,这个可能是很多人不喜欢的原因,毕竟现在好多年轻人宁愿一边炮轰杨幂一边希望她穿的再少一点儿,但我还是挺喜欢这样的处理,故事可以很好的被梳理出来,并且把韩寒的思想主线勾出来。
即使声音略显苍白,但冷幽默的效果,比唧唧歪歪好多了。
对“艺术”那段展示,做的刚刚好。
可能,太荒诞的故事用了太平和的叙述所以显得无力,这算是缺点。
1.无论被挑出多少看似显而易见的弊病,它至少成功的表达了一种感觉:对社会、对成长的惧怕,以及因之必然而然将遭遇的挫折和失败感。
这来自原著,也是孙渤涵自己的理解。
2.导演挑选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旁白、人物静止地直面镜头、左小祖咒的音乐。
数量上的过多没有影响到它们恰当地服务于营造影片的整体感觉。
因为一向对旁白有顾忌,刚开始还觉得挺突兀,文学化的语言往往只适合读,但后来便感觉到没什么了,它让你融入到电影的整体氛围中了。
3.电影画面中呈现的人与物:比如不好看的主配角、砖头堆、破房子、啃鸡腿,在院线大银幕上鲜见,但不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么,因此被称作“屌丝”是因为生活中也会见到的光鲜被人们假想和上述生活是决然割裂的。
我甚至想用不加矫饰这个词,不过本片还是足够矫饰,比如韩寒的文字时常就有些轻佻,又比如王太利不知节制的经过修饰了的表演完全不适于本片主题和风格。
4.房祖名演的很好。
5.“如果我吻你,你就微笑,我就吻你。
”《小莉》的歌词以前听的时候觉得真好但没细想,但这次想到,它打动我的这样一种条件句,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只有你微笑,我才敢吻你,是对生活怎样的一种不抱奢望呢。
6.对这个世界,韩寒当年甚或现在也怕的要紧。
这是被办公室生活逼得变态的我们之所以喜欢韩寒的理由吧。
两位主人公的遭遇告诉我们,我们又能拿“怕”怎么办呢?
也许只是能互相聚在一起抱怨抱怨罢了。
明天,还得早班。
7.主人公屡屡遭受挫折,但大方向上作者、导演、演员、角色并没有怪罪这个世界。
因为内容中表现出来的他们的挫折,全是他们一手造成的——王太利自己搞伤自己两次是再明确不过的一种理念化的表示了。
他们就是不适应,他们就是怕,他们就是选择了逃避。
8.看完意犹未尽——它这样就完了。
原因在于片子的故事太薄弱,在于它在完事之前没有铺垫,在于它无矛盾、无高潮吗?
其他:太原北营火车站雷海峰先生出镜的戏果然被剪掉了——从车牌看,片子应该有很多外景在山西拍的吧。
韩寒还是对文字挺敏感的,比如那些夸大其辞的店名,日常太常见被我们忽略了,他拈来便成就了一种幽默,就像永川的太明先生。
又及,看书的时候是在太原小马,好脾气的田先森家里没有空,在他同事租的屋子里看了半宿看完(又或者就是在田先森的小床上,记不清了)。
电影是在昌平史各庄村边大商场看的,出了商场门10点多菜市场叫卖声还是不断。
边走边走调地哼着“如果我吻你,你就微笑”,想打打电话给小莉。
但这些,真的不是为了说明什么。
该片以平淡的叙事方式,冷幽默的手法,貌似承载了意义重大、严肃沉重的人生世界大主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咋地咋地,可是我却没看到谁走入了啥城,也没见到谁出了啥城,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动画表现的镜头姑且不算),是导演编剧没整好?
还是我智商确实不高?
不晓得。
过去的电影要求有教育意义、有普世价值、有美学高度、有美德的弘扬、有智慧的情趣、有心灵的震撼、有精神的鸡汤。
现在的电影变了,追求单纯的感官刺激、无意义的苍白、低俗的桥段。
过去是加法,现在是减法,尽量减到比白开水还要白。
或许是现在的节奏快,压力大,观众在娱乐的时间里,不希望再承载一些负担吧。
还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导演只能做出这种东西?
奇怪的是,该片苍白平淡,为啥还给人一种要承载很多东西的感觉呢?
这感觉从何而来?
喔,是从画外音的旁白来的。
场景切换无法,漫画来凑,情绪提不起来,音乐来凑,内容苍白,笑话来凑,主体表述不清,旁白来凑,必.....须的。
我也喊声好吧,虽然我没看懂,可这是名人的本子,我说没意义,显得咱们没文化不是?
英国文化很有意思。
和欧洲大陆讲求因果循环不同,英国文化有现世安稳、乐在今朝的意味。
或许源于莎士比亚。
并且英式文化也看重并且照顾阶层。
顶层的《是,陛下》、《是,大臣》,到精英《特工007》、《皇家特工》,到世俗化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福尔摩斯》,到青少年的《哈利·波特》,儿童的《小猪佩奇》,自上至下,看似薄薄一层,和日本、美国的人海战术相比东西不多,但是都有精品的感觉,并且往往刻意回避了宗教。
并且英国还有国宝,憨豆先生。
上至女王、下至小朋友,每个阶层都和他打过交道,他严肃,却又严肃不起来,显得好笑,但却始终自尊。
很像隔壁漫威宇宙里的“小蜘蛛”,特别是第三集电影的平行宇宙,和动画版《纵横宇宙》之后,就更像了,电影甚至模糊化了原本蜘蛛侠“错过救亲人”和“慈祥善良的监护人”等城市保卫者的配置,将新蜘蛛侠打造成一个有些无厘头的幸运的小子。
这不禁让人想起日本的《哆啦A梦》,平行宇宙在其中也是张口就来的程度。
而《哆啦A梦》的搞笑背后,是日本“漫画之神”手塚治虫的《火之鸟》,用一个象征永恒生命的火鸟,串联起各个时间。
前者搞笑的感觉,在后者看来,就像是三岁孩子在照顾他的家长眼中的一举一动。
《一座城池》看似零碎,但同样具有这种“时空、阶层”自由切换的跳跃性,看似没有正义,但始终走在远离犯罪的领域,包含一种不妥协,不同流合污的“抵抗”,这一点上,他们的每一天,都像是憨豆特工,在凭借“幸运”“存在”着。
如果说郭敬明在诠释并放大“工作者劳动获得收入”是很爽很优越的事情,那韩寒就像在把“自己无意中彩票所得”想方设法以古怪的形式花出去。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真实的世界对于人来说并不真实,就像多数人做不到医生对于人体的了解,也就带着一知半解过着一生一样,教条在生活中似乎同样不可或缺,而众所周知,西方世界里的《圣经》就是最大的教条。
《憨豆》、《蜘蛛侠》,到韩寒,或许就像《女王的柯基》、《夏洛的网》、《福贵》。
没看过小说,不过电影拍得还是有点意思的,有韩寒小说中的狡黠和夸张。
这座城不是真正的城池,是自己心中的避难所。
每个人都有想要逃避的时候,而这座城池就是提供庇护的。
建叔、我,面临的问题是,怎么面对这个世界界定的"我"。
既不想卑微的活着,又不能高傲的存在,只能不断地意淫,好在自己心中给自己一个高于他人的理由。
但这种意淫的基础是很脆弱的,一件小事就能够打破,比如——群架中以为杀了人!
好吧,两人真正的走到了一座城,不同于以往的一座城池,住进了一个叫做“长江大旅馆”的小宾馆。
这个宾馆和他们一样,不能好好的存在,也在 意淫。
旅馆的柜台挂满了世界各个时区的钟,老板说是为了和旁边的五星级大宾馆竞争,因为她的生意都被五星级宾馆抢走了。
至少,老板是这么认为的。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 他们终于不再卑微,因为他们是新的,对这座城市来说,而这就意味着他们获得了新生。
虽然他们还在为会不会枪毙而纠结而做噩梦,但是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开始新的生活,建叔开始准备找个新女朋友。
渐渐的,他们发现他们逃到的这座城市和原来的没什么区别,他们还是老样子。
这个避难所不能给他们任何东西,如果说有的话,却和以前没什么两样。
一年以后,勇敢的我决定回去自首,我要抛弃这座水晶城市,打破它,不再逃避,勇敢面对,去承担。
有意思的是,一年前混乱中的那个人不存在——那场群架中没有人流血。
这个世界和他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居来自建叔的小学同学的解释是那时他们俩由于紧张产生了自我视像催眠。
他们把自己抛向了那心中的城市,去逃避现实的痛苦。
建叔和我没有变,他们和一年前一样依旧卑微,抬不起头,所有的区别恐怕就是有了承担的勇气。
还有就是,时间一直不停的在走,长江旅馆依旧还有24个钟挂在柜台。
《一座城池》在脑海里应该如贾樟柯镜头下的世界,被人遗忘的小城镇,灰暗的冷色调,小武一样的彷徨。
少了戏谑,多的是一份对于自我的怀疑和对于社会的疏离。
我是耐着性子看完了小说,才迫不及待的观赏电影的。
情节上,加减法做的都不够,真如之前看的评论一样,像一部流水账的记叙文。
在很多可以出彩的点上要么一笔带过,要么限于资金无法彻底的完成。
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森林和围墙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具象,也是文本主题的物质化表现,不能单靠开场的动画以及主人公结尾时的的交代就带过。
这种迷茫、逃避是主线,离了这种时而间离的虚幻场景,电影的深刻力度就会减弱,变成段子的无聊拼接。
独白过于冗长,我们甚至可以不看画面光听声音就能差不多听完整本《一座城池》。
房祖名的普通话和人物气质不符,尽管他多了一种愚笨的气质,但少了小说中男主角这种痞气又带有忧郁的形态。
我觉得韩寒笔下的角色只有他自己可以胜任。
电影尽量接近小说的荒诞风格,在左小祖咒的配乐下勉强达到,场面的造型和人物的形象也努力做到配合。
结尾的改动是一个亮点,小说是一条走不出的路,人物依然困在城池里;电影比起小说的戛然而止更为给人一种出路感。
垃圾
行为艺术
颓废,
舞台剧痕迹明显 房祖名独白贯穿整部电影 台词密度大于小时代 前半部分剧情完全口述 谈不上表演 后半部分虽有了演戏的状态 但更像在堆砌一系列冷幽默小品 事件细琐 联系松散 人物形象同质化 处事方式怪诞而神经质 配乐用了左小等人的歌 整部影片以一种犬儒的姿态对艺术 司法 教育进行嘲讽 大众难以接受
韩寒的书看过不少,不过真没看过这本,没发拿来和原著比较。但是还是有韩寒的特点在里面体现的,淡淡的幽默,不矫情不拐弯抹角的语句,一个最普通的主角,很棒。看完也许什么都没学到,但却会感同身受。似乎说道书上去了,转回电影吧,其实这片缺点在于不像电影,更类似视频和时间长的微电影
小聪明,令人反感
韩寒 一座城池 / 这世上,什么事都会井井有条的发生。写的很好可是,没有表现的出来。很荒诞
左小配乐哟弄的全片一股猪肉粉条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当你想要逃避时就会躲进去。有的人躲的时间长,有的人躲的时间短,而我,好像一直没有走出来。
一星给韩寒,虽然剧本改了原作很多,片子被拍的很欢乐很搞笑,看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这甚东西啊?韩寒先生。
没有看过原著,但是从这部最初的小说就可以看出韩公子对这类题材的喜爱,虽然导演可能未成功地将所有人的意淫满足,于我的想像倒有几分相同。
三个字总结:呆蠢萌。真是应该把原著再看一看啦。
房祖名太没存在感了
整部电影显得特别刻意,而且主角还是一个普通话都不标准的房祖名,不知道韩寒自己看了有什么感想。
电影不是该说故事吗?怎么这个故事又没有,气氛也全无,实在无趣的很~
笑得岔气了~但是男主真的是房祖名不是健叔嘛??。。还有个妹子好像小车。
虎头蛇尾
结尾还乱改。。房祖名的旁白念得还不如幂幂。。。
这个电影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电影不一定要忠实于原著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