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发达,头脑简单。
一直就是几个肌肉发达的肉男的过路过路。
背景做得飘忽,不说那过万的人,就是所谓的300勇士,看来也只是找了10几人在排队。
文戏可有可无(甚为牵强),就是一直的屠戮屠戮,闷不闷啊?!
(突然还感觉真像美国这种爆发户的姿态!
)波斯国王弄得像黑人巫师,笑死了
据说是个肌肉男炫耀胸大肌的故事,不过某没谱青年怎么看怎么觉得像是美国的主旋律片——还是唱砸了的主旋律,扯别人家爷爷的单子盖自己家孙子的屁股的主旋律。
莫非这年头合众国的主旋律已经变成胸大肌了?
主旋律片的“旋律”开始没多久就定下了基调,一帮连版衫都买不起的肌肉男(某没谱青年真不信但凡买得起背心有谁愿意见天晾着胸脯……又不是职业需要……),在大胡子肌肉男的带领下一口一个“为自由而战”——这不扯淡么,总设计师都知道穿不起背心儿不能叫社会主义……话说回来,穿得起背心也没耽误了人家总设计师当年打仗打得呼呼的,可见肌肉男不可用作缺心眼的借口。
接下来的故事就很顺理成章了,如果说议会的不靠谱表明了人民是靠不住的,那几个贪财好色的长老则颇有些影射最高法院的意思——居然用August不能出兵作为理由,您斯巴达大法官那会儿奥古斯都的爷爷怕还处在撒尿和泥的岁数呢,哪儿就August了……不过没文化归没文化,都是法律人,人家大法官们每天的工作简直了……女巫占卜那段香艳得……难怪现在LSAT那么火了,要是考中了就能天天看这个,某没谱青年绝对豁出去了……人生能有几回搏嘛…… 总的说来故事情节各种无厘头,根源就在于一上来就设计了一个既定的文化立场,凡是有肌肉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没头发的,我们就要反对——仿佛正义与否都是靠肌肉决定的,照这样下去国际法就没什么学头了,不过神明裁判到很可能有些死灰复燃的趋势——或者是健身班死灰复燃了,新东方改教练块儿了也有可能。
总之,最后的结局是肌肉男们在大胡子肌肉男的带领下终于战死沙场,新一拨肌肉男在一个长得很像梅策尔德的肌肉男的率领下整装待发…… ……插句闲话,说到底那个梅策尔德是捞到了最大的好处的,瞎了一只眼又没死成,甚至连儿子都没死,看样子王位倒是继承了,那个pp王后估计也一并继承了吧——以德国队的水平这两届世界杯都进了前四,看来长梅策尔德那样的就是有福气……考虑去染个黄毛…… 言归正传,估计那个导演自己也没明白斯巴达三百勇士到底是为了说什么,因此三百条肌肉男死得很苍白,那句“告诉后来的人我们睡在这里”也很无力——其实脱离了背景这句话适用于每一个为修建茅厕而不慎溺毙的民工兄弟,没有了故事的内涵,自然听上去各种无力。
某没谱青年猜想,估计那导演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创造了遮天蔽日的箭雨,让三百肌肉男丧命箭下,故事背后的寓意是:这年头,议会、法院或者肌肉男都是靠不住的,只有TMD和NMD才是王道啊!
(注:此处TMD和NMD分别指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还真不是脏话)
1、“斯巴达人是天生的战士”当300勇士在中途遇上底比斯的援军时。
国王莱奥尼达斯嘲笑援军尽管人多却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斯巴达的300勇士确实骁勇善战的职业战士。
可能观众会在这个情节感到震撼。
但实际上,正如片头所说的,斯巴达人把整个国家组织的像一个军营,体弱多病的婴孩被遗弃在荒野等死,只有体制好的婴孩才能得到抚养,男孩从七岁就住到军营训练,不满60岁的男子都得接受军纪的约束。
用这样方式训练出来的斯巴达人又怎么可能不是天生的战士?
2、“新的时代来到了...自由的时代。
所有的人都会知道300斯巴达人为了保卫自由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影片中我们似乎在斯巴达看到了雅典的光辉,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种杜撰。
实际上的斯巴达是个独裁的国家,斯巴达人穷兵黩武骁勇善战,与雅典的民主相比实际上是两位一种极端。
恰恰成为讽刺的是,斯巴达的存在正是因为公元前1000年前后,斯巴达人的祖先多利安人入侵了欧罗塔斯河流域,把原本的土著人全部变成了奴隶。
因此在本质上来说,斯巴达人本身就是奴役他人的自由的民族,并且斯巴达人的军事化组织正是为了控制大批受压迫的当地居民而建立。
3、波斯人《300》中的波斯人简直是魔戒中索荣大军的翻版,难怪伊朗国人都对影片对历史上的波斯人的“妖魔化”而感到不满甚至愤怒。
当然,作为普通的观众自然可以看作是忠于原著或者是美式文化对于异域文化的陌生和挑战,但这种意识形态对立极为尖锐的时间拍摄这种电影,还是给人有很多的遐想。
甚至有人说,这是给小布什的新年礼物。
但是,对于伊朗而言,这是不是也可以将角色对换一下,现在的伊朗不正是两千多年前的斯巴达?
4、真相300 勇士在温泉关抵挡波斯大军三天的历史的确是惊心动魄,并让人热血沸腾,而铭刻在温泉关的纪念碑上的“过路人啊,请告诉希腊人,为了听从他们的嘱托,我们长眠在这里”也毫无疑问的表明他们的那种誓死抵抗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世人数千年。
但历史上最后击败波斯军队的却并非是是1000名捍卫自由的斯巴达战士,而是海上的霸主——雅典的舰队。
但是斯巴达30勇士的浴血奋战争取了三天时间也是毫无疑问关键的一笔。
作为一部漫画改变的电影作品,其他地方确实无懈可击,油画般的画面凝重而深刻、血腥镜头也有另一种与吴不同的“暴力美学”。
原文见:http://www.tianya8.net/2007/04/300300.html
看完这个片子之后,没有匆匆写下评论,因为自己也处于矛盾之中,内心惴惴不安。
我开始翻阅别人写的影评,发现多数人持否定票,觉得300斯巴达人无非是300个肉饼,挡箭牌。
死了就死了,甚至有点傻。
是的,现在的主流思想就是如此,自由主义之风泛滥,个人价值被提的至高无上。
而在古代,可不这样。
有的人翻阅了史书,对这部片子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质疑,是挺较真的,毕竟导演只是想通过自己的视角把这场著名的战役呈现给大家,何必那么追求细节,导演是想刻画人物心理和战争宏大场面,宣扬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
还看到了科普文章,萦绕着迷雾的历史真相,真如史书记载吗?
还记得波斯王在片中说:“我会杀尽你们所有人,我会把史学家的嘴撕烂,把舌头拔出来,我会找到并烧掉所有史书记载,你们休想为荣耀而战”。
而国王在得知被叛徒出卖,失败将要来临的时候,立即派出一名独眼的壮士回国,为了保留故事,记录战争的惨烈,也为这300勇士正名。
说来说去,他们把故事、芳名看的比生命重要百倍的,所以他们无所畏惧,反而渴望折戟沙场。
中国有句名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若不是辛弃疾的诗句流传至今,即使你到了玉门关,能感受到战场的硝烟吗?
总结来说,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我所奋斗的和牺牲的包括我的生命,都是为了留在史书上为后人所咏赞?
“从不期望我们斯巴达人会有美丽的死法,我只希望,当全世界都反对我们的时候,还会有一丝曙光。
”导演对影片的态度在这句话里已经体现的太明白了。
豆瓣上不出我意料的炮轰,因为我原本也该是其中一员。
但是“300斯巴达人”看到了曙光!
是的,每个人都会拥有的曙光!
可以给这部影片挑太多的刺:美国价值观狂妄症、扭曲丑化的东方文明、过于平庸的情节、异常单薄的人物、等等、等等……但是,“300斯巴达人”从来都不准备是历史片、剧情片、主旋律片,他就是一部给300人准备的精神片。
人不需要所有的时候都那么理性,因为理性太多时候成为了我们的借口,我们所以懦弱的借口!
斯巴达从来不准备是全世界称道的伟大的文明,那是雅典期望做到的,他就是为了斯巴达人的生存,斯巴达人需要生存。
看看伟大的雅典吧,她和斯巴达一起覆灭,理性、温良、智慧,她一样会覆灭。
那么,死亡来临之前,不如战斗!
战斗!
战斗!
用恶魔的鲜血收集自己的灵魂!
伟大的古希腊,决不仅仅只有雅典!
我看着脚下厚重的土地,上面承载着太多的沉重、辉煌、屈辱、和奋争。
当人们在枪口下为自己挖坑的时候,当人们噤若寒蝉的跳下坑去的时候,当人们不敢出声的等待活埋的时候,当人们出卖灵魂期望魔鬼施舍的时候,我看到的只有一个民族的毁灭!
难道有谁能在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看到希望?
30万人这个时候,我只希望看到300勇士战斗!
“耐心、自信、请君入瓮,他的双手稳如磐石,他的力量完美无瑕”,是这样,那个民族才生存下来。
“耐心、自信、请君入瓮,他的双手稳如磐石,他的力量完美无瑕”,是这样,这个民族才生存下来。
这一刻,我不要强调理性,不想上兵伐谋。
这一刻,我只要赞美,只要讴歌。
暂时忘却一下雅典的海军吧,原谅美国人的狂妄,忽略电影的瑕疵,为300勇士激动一下。
忘了那么多政治背景、道德符号,斯巴达勇士首先是人。
岳飞、文天祥、于谦、袁崇焕、杨靖宇…….他们只是代表,300人只是符号。
存活至今的民族都应该感恩,因为他们都出现过那300勇士!
去他妈的教科书,去他妈的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当魔鬼前来的时候,所需要的做的就是“耐心、自信、请君入瓮,他的双手稳如磐石,他的力量完美无瑕”。
战斗吧伊朗!
战斗吧艾哈迈迪-内贾德!
“从不期望我们斯巴达人会有美丽的死法,我只希望,当全世界都反对我们的时候,还会有一丝曙光。
”2007-4-6
《斯巴达300勇士》:死于腐臭的政治阴谋 □ 文/火神纪 选择悲壮地死去;或者卑微地屈服。
或者,根本连选择的余力也没有。
从古老的岩石里走来;是用悲情点燃了的疯狂。
向前。
是已经躺倒在血泊里的胜利。
——火神纪。
题记。
从《斯巴达300勇士》到伊朗总统的文化顾问对这部电影抗议以及伊朗举国上下对这部电影的抵制行动,如果抛开了伊朗的核问题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不说,也许,可以从侧面看到这部电影对波斯世界的冲击和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功。
且不说这部电影所做出来的那些繁美的杀戮是否真的包含着可怕的政治暗喻,如果这只是一部平平无奇的电影的话,也许,伊朗人会不会连去抵制也懒得呢。
总统的文化顾问称“该片侮辱了波斯(伊朗)文化,是美国针对伊朗文化而打的一场心理战”,这样的大罪行一下子砸下来也许没能把这部电影给砸死,反而把这部电影给砸得更火了。
很多人都在度测着这部电影所包含的政治暗喻,假如电影里的古波斯代表着的是现在的伊朗,薛西斯代表的是现在的伊朗核问题的话,那么,也许这部电影也许就真的不言而喻如同司马昭之心了。
可是,电影是否真的是如此复杂呢。
现实中的政治问题之所以会投射到电影里去,不过是现实中的人们对于民族自尊心的过度敏感罢了。
电影,纯粹地看电影以及爱电影,也许,一切会简单明了得多。
他们有他们的谈判桌,我们也有我们的电影黑房。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于我丝毫不能引发起电影之外的任何波澜。
而我们既非谈判者,那么就可以放心地对着这顿视觉大餐大块朵颐了。
这部电影从婴儿时期的里昂尼达开始,讲述了他悲壮的一生。
如何为了保家卫国而奋勇抵抗着波斯帝国的进击,如何带领着他的三百勇士利用地势之利抵御浩浩荡荡号称有数百万军的侵犯,直到最后勇敢地战死。
因为整个故事带着厚重的民族感和为保家卫国而战的荣誉感而给整部电影染上了一层悲戚的美感。
电影保留了漫画原著里的唯美悲情的写景和对人物服饰上的更改,于是,本来应该身穿着沉重战甲的斯巴达勇士们全部赤裸着古铜色的肌肉在战场上为了自己和族人的荣耀而战。
对于血腥的交战,电影运用了大量电脑制作出来的特技,飞溅的鲜血,慢快镜的快速切换,在视觉上合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华美效果。
只是,这也给这部电影留下了一个致命的BUG,所有的战士们似乎永远不会在战争里染上敌人的鲜血。
如何把战士们训练成天底下最骁勇善战的军队,电影用里昂尼达的成长详细地讲叙了斯巴达人那种近乎残酷无情的教育方式。
而为什么要那样子把自己心爱的孩子都变成不仁慈不后退不害怕的英勇战神呢,也许,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电影用一种相对极端的方式控诉着自古以来人们对欲望和权力的追求而引发的疯狂的战争。
用一种更理性的方式去疼爱自己的孩子。
如何才能给他们一个更好的生活呢。
严厉的训练让他们足以抵抗强大的敌人和野兽而保护自己的族人和家园,不对敌人仁慈的麻木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世事残酷,只有把自己变得强大的时候,他们也许才能保全自己美好的生活。
这也许就是斯巴达人对于自己那种无情的要求最理性的处世方式,也是他们对于孩子最有远见的保护方式。
与其在战场上被敌人俘虏或者奴役甚至落荒而逃,倒不如在出生的时候不够强壮就将其舍弃,在野外和野兽抗争的时候死于野狼的尖牙利爪下。
荣耀。
尊重荣誉。
对于斯巴达人来说,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本身的懦弱。
所以,战死沙场才是斯巴达勇士最光荣的归宿。
太多的苛刻条件和意外让仅存的斯巴达战士成了世界上最可怕的军队。
然而,出师未捷却身先死的里昂尼达,并非死于战争或者薛西斯的百族军团,而是死于斯巴达人自己内部分裂的政治阴谋。
我想不通的是,那些远古时代里年老丑陋的祭司们也是生长于和里昂尼达一样的教育模式下,是不是到了年老的时候就忘却了斯巴达人的荣耀和年轻时嗜血的战争而转化了财富和女色的欲望呢。
以至于他们会收受薛西斯的贿赂而忘却了自己身为斯巴达人的传统。
腐臭所谓的法则和神谕,这些安享一切的老人比波斯的数百万众的军团更具杀伤力和穿透力。
里昂尼达和他的三百勇士最终死于沙场,在死去之前他们曾用他们的躯体抵挡了薛西斯如洪水般疯狂的进攻以及证明了自己的勇敢,可是,再骁勇的战士们也只能死于自身腐烂而落后的政府。
如果不是这些祭司们贪婪的欲望,也许,里昂尼达完全可以更完美他在希波战争中的荣耀。
只是,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除了他们疯狂的战斗和勇猛的威名之外,也许,就仅有那声幽幽的哀叹了。
铺天盖地的飞箭射不穿斯巴人厚重的盾牌,奔驰而来庞大的怪兽冲不破斯巴达人坚固的方阵,里昂尼达不死的军团打不散三百勇士的固守;然而,他们再强悍,却也抵制不了身后那贪婪的欲望。
所有的战争源于征服和贪婪的欲望;而战争背后所有肮脏和暗地的腐臭交易也同样源于贪婪。
三百勇士可以在温泉关抵制住最长驱直入的进攻,能杀死最高大凶残的敌人,可是,他们无力抵抗的依旧是那种可怕的欲望。
悲壮地死去。
所有的人们都战斗到最后,可是,这依旧掩盖不了电影背后关于丑陋人性的人文思索。
不管电影把里昂尼达和他的三百勇士刻画得如何悲情和荣耀,在我看来,他们的死,不过是那场政治闹剧下注定了的悲剧。
他们必须死去。
然后,一万斯巴达大军,一万个比里昂尼达更疯狂的斯巴达军队才能出击,这时候,里昂尼达对于胜利的预言以及对于光荣死去的预言才能兑现在波斯人飞溅的鲜血里。
为了族人的光荣,也为了自己的光荣,为了已经为国捐躯的国王,为了斯巴达的荣耀。
杀戮只是为了不被杀戮不被奴役。
也许,也只有在这一刻,里昂尼达的死才显现了巨大的荣光。
他曾说过,如果那些波斯人不够运气把自己杀死,那么,整个斯巴达的军队都会为了他和他的三百勇士的死而倾巢而出。
里昂尼达死于那场腐臭的政治阴谋,而他所能选择的是,用他的死亡来燃起整个斯巴达的疯狂。
他可以暂时地跪下,为了想起在家里替他担忧的王后;他可以除去他的头盔,因为头盔令他窒息而且遮挡了他的视线;他可以放下他的盾牌,因为盾牌太沉太重而影响了他身体的平衡。
他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把手中的长矛掷得更远去杀死那个最凶狠的敌人。
当他被千军万马包围着的时候,没有畏惧,只是无法平静,不再感觉害怕,不再感觉冰凉,呼吸平静。
安然地死去。
燃烧起了所有斯巴达人的熊熊怒火,彻底地把敌人烧成了灰烬。
这种悲情的结束最终所留下的是历史的悲叹。
而那些政治权术的阴秽欲望,足以掩灭掉所有的伟大。
这也许也是这部电影最终所传达给我们的悲愤。
战胜敌人也许并不困难,战胜自己也许也并不困难。
真正困难的是,如何战胜软弱的本能和领婪的欲望。
斯巴达的三百勇士必须死去,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战争。
可是如果不是因为贪婪的欲望,那么就不会有战争;如果不是因为贪婪的欲望,那么斯巴达会在里昂尼达的带领下倾巢而出涌向温泉关,而里昂尼达也许不会死,波斯军团也许会从此退出希腊的版图而不再侵犯。
也许,其实没有那么多的也许。
历史并不如我们所渴望的那样纯洁而美好,人性也本身就会永远贪婪。
在一场一早已经注定的悲情战役里,在一场早已经沦为历史的战争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我们所能祈盼的,也许,仅仅只能是自我那无力的救赎罢了。
2007-04-09;丁亥年甲辰月癸酉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300》 ■译名:《斯巴达300勇士》 ■导演:扎克·施奈德(Zack Snyder) ■主演:杰拉德·巴特勒(Gerard Butler) / 琳娜·海蒂(Lena Headey) / 多米尼克·威斯特(Dominic West) ■类型:动作 / 剧情 / 冒险 / 战争 ■国家:美国 ■语言:英语 ■发行:Warner Bros. Pictures Co. ■上映:2007年3月9日(该文字刊载于天津日报《假日100天》周刊293期77版《读碟》;非本报或作者授权请勿转载。
)
《300》列奥尼达率斯巴达300勇士死守温泉关的故事,漫改电影。
油画质感,暴力美学,慢镜下的胸肌腹肌,都可以是这部电影的注脚。
不过,电影将斯巴达过于浪漫化了,世人只记得斯巴达女人递给出征前的丈夫盾牌时“持盾归来,或躺在上面归来”的豪言壮语,却忘记了,斯巴达有着史上最反人性的社会制度(之一,因为还有红色高棉)。
斯巴达人,是南下征服了伯罗奔尼撒的多利安族希腊人,自诩赫拉克勒斯的后代。
征服者人数约仅1万,与随征服者来到斯巴达的其他少数部族,一起统治着10几万原住民。
为了防止暴动,只有征服者多利安人才有政治权利,以及服兵役的义务和资格。
原住民近乎农奴,没有公民权,只从事种田放牧。
多利安民族不健康的婴儿,从出生开始就被弃之荒野,健康男童满7岁离开母亲在军营中生活,成长过程中只学杀人技,基本不读书,因为斯巴达人认为知识无用,艺术无用,最看不惯雅典人的高谈阔论。
他们从成年开始服兵役到60岁,一生不脱离集体,即便结婚,每晚也一定要回到军营住帐篷。
女人,也要把健康的体魄放在首位。
与其他希腊城邦不同,斯巴达女人也会参加属于女性的运动会,且同样裸体示人,因为斯巴达人认为女人一生的最大意义在于生育,性只是生育下一代军人所必须的工具,没什么好遮掩的。
与雅典的梭伦改革相反,斯巴达在经历来库古改革之后更为封闭集权,甚至在铸造货币时取消了黄金等贵金属,采用铁币,这样做的动机匪夷所思:是为了断绝与其他希腊城邦的通商。
没有华贵的底比斯织物、雅典陶器等奢侈品流入,那么人民可以安于一贫如洗,军队可以适应艰苦奋斗。
再比如:为了不断以实战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斯巴达城不设城墙。
极端吗?
太极端了。
无论如何,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就没有在希波战争之后,那段刻在温泉关石碑上、感人肺腑的话:“过往的旅客啊,请转告斯巴达,我们阵亡于此,至死信守诺言!
”
影片结束得太仓促了,没有期待中的殊死搏斗,只有象征性的抵抗,没有英勇的战神,只有圣坛上的祭品,Leonidas和他的战士们转瞬之间就牺牲了性命。
可是据记载,战役的第三天清晨,300名腹背受敌的斯巴达人在Leonidas的指挥下与疯狂进攻的波斯军展开殊死搏斗。
长矛断了用剑砍,剑折断了用石头砸,用拳头打,用牙咬。
Leonidas奋不顾身,勇猛杀敌,终于不幸阵亡。
斯巴达人为了保护国王的尸体,击退波斯军四次冲击。
最后,斯巴达人在波斯军的前后夹击之下全部壮烈牺牲,以自己的生命掩护了希腊联军主力的撤退。
波斯军损失2万人才攻破温泉关。
当然,影片改编自漫画而非历史,所以我们无权因其与历史的出入来对其横加指责,但是,对照历史,我们却清晰地看出了,影片由于过分忠于漫画原著,并以完全以漫画式的手法驾驭历史题材,因而在表现复杂激烈的战斗场面时所流露出的力不从心。
根据一种通俗的欣赏趣味,本片的结尾应该运用吴宇森的手法,一面是血花飞溅、异常惨烈的格斗场面,一面是空灵神圣的音乐,以声画的错位甚至对立来体现一种所谓“耐人寻味、诗画交融的韵味”。
或者,如果觉得这样过于俗滥,而且为了保持整体风格,一定要用漫画式的手法把复杂激烈的战斗凝固成一个个瞬间也没关系,影片完全可以借鉴莱辛的《拉奥孔》,让斯巴达人的肌肉在视死如归的搏斗中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力量——在现在的影片里他们的肌肉更多的像是贴在肚皮上的装饰品。
但是,无论是俗的还是雅的,我们在影片中都没能看到,我们看到的只有几十个阳刚生命的无谓牺牲,以及他们被利箭穿透身体似的痛苦扭曲。
从某种意义上说,战斗越惨烈才越能表现某种精神,比如当年的《台儿庄大捷》,就是因为它,我们才知道原来国民党军队也是爱国的。
所以,如果《300》能够把最后的决战展现得更加壮烈,斯巴达人的精神才能更加鼓舞人心。
但是,尽管现在的影片已经足够血腥——以至于没能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可它却没能形成更加巨大的冲击力。
对于我来说,看《300》的感觉很像是在听单田芳的评书,无论《童林传》还是《十二金钱镖》都一样,前面的故事他可以说上一年半载,你会因此以为最终的大结局他也能说上十天半个月。
谁承想,仅仅一回书——三十分钟,他就草草收场了。
每每如此,我都会觉得非常之泄气。
这一回看《300》也是如此。
首先,我们都是网络共享或是盗版产业的受益者。
终于在尽可能早的时间段看见了这季的美国大片,还好没被全世界的大多数人落下太多。
撑死有半个身位?
再加把劲儿,下次出《黄金甲后传》的时候,估计还能超他们一个车身。
直接说片子本身吧,估计之前骂名听多了,所以期望值摆的不高,感觉片子可看的地方还挺多的。
从漫画改过来的电影有点夸张还是可以允许的。
人家《龙虎门》不是打斗也挺过吗。
有些镜头还是颇精彩的。
当然,那些飞溅鲜血的场面搞得太漫画感了,不刺激,更残酷些才能体现冷兵器时代肉搏的真谛。
关于那个核心的“温泉关”战役,导演感觉太对了。
真的,麻烦有心的仔细读读王朔《我的千岁寒》。
不用多,13页最后一段开始到15页第二段结束就行。
分析的太精辟了。
古代那会儿动不动几十万人查架,那里面混子多了去了。
绝对头一排都嘬上了,后面还30里外聊天呢。
压根就没那么大的接触面积!
真要是双方各50万人,都排成一字长蛇阵对冲,那大家有可能一对一的干上,可这能吗?
连马谡之流都没犯过这种低级失误。
想当年淝水之战,前秦苻坚人家就掉过百万号称还雄师。
他前锋都到淝水北岸了,中军还在长安打包呢。
而且这队伍里水的成份太多。
那会儿全国才多少户人啊,中国在哪个朝代都绝对是人口大国。
这号称几十万军队里面老弱病惨是肯定有啦,被不准还有女眷呢(当然像木兰姐那么猛的我们按男兵算)。
所以看史书里讲的都是谁谁谁带精兵3000大破敌军20万,不夸张。
片子里人家Leodinas不是问了他的友军了吗。
你们都是干吗的?
扛大包的,秘书,雕刻家。。。
我靠,忒不专业了,我们来的人少,可都是职业杀手。
平时你们早上胳肢窝夹一皮包上班的时候,我们就跟家练剑呢。
不会别的,就是体育生,一水儿的大牲。
其实这300人真要是在温泉关那个小缝里堵好了,我估计还能再挺一阵子。
那种刺猬式的步兵阵堵个角,勾个芡什么的应该绰绰有余。
当然前面还要加防护工事。
女儿墙至少应该有吧,要不就影片刚开头那个回合就挡不住。
毕竟对方人多啊,光排成队,就举盾牌跟推土机似的,推也把他们300人推出涵洞了。
另外Xerxes的人也是被写的太孬了,赶着犀牛,大象的居然踩不过去。
显然导演对波斯人有意见。
一看就是打911之后心里就没转过弯来。
人家波斯帝国的兵可猛着呢。
当年成吉思汗往西边攻的时候就属打花腊子模费劲。
可电影里面都哪儿跟哪儿啊,把人家中亚的搞成一帮牛头马面的怪物,都不是人类了,全改半兽人了。
几个传令官还给变成了黑人。
人家波斯帝国是什么概念,最早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第一个带头大哥居鲁士灭了米底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在小亚细亚站稳了脚跟,他儿子冈比西斯二世更是征服了埃及。
再后来,他们国内乱过一阵子,有个祭司带头闹过好几年分裂,结果大流士一世横空出世。
成了波斯的中兴之主(跟咱们的汉光武帝一个意思)。
片子里面的Xerxes就是大流士一世的继承者史书上一般叫薛西斯一世(或是大流士二世?
)。
这会儿波斯帝国东起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沿岸,并曾一度占有了欧洲的色雷斯部分地区,南有埃及,形成包括整个中近东地区的领土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大帝国,比咱们200多年后的秦国可大多了,世界第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国家(下一个是亚历山大帝国,即马其顿帝国了)。
你要看地图就知道了,人家波斯帝国基本上都是白皮肤为主,当然也有黑的啦。
不过我认为传令官,大使这类显示国威的活儿历朝历代都是挑精神的主儿去。
而且找人家希腊那边的敌人聊天,怎么也要找口语和听力靠谱的吧,我个人觉得那会儿搞西方外交的波斯人还应该是白人。
你再看看薛西斯一世,给人家身材整的倒是挺个儿的,得有2米1吧,可翻来覆去看着像个小同。
影片中后来的那些抒情聊天我都快进了,莫名的有点看不下去。
总觉得导演又开始灌那套美式的自由,民主。。。
的迷魂汤。
其实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在结尾点题上手法也没新意了。
这是一部诠释暴力美学的影片。
影片的受众应该是广泛的,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能在里面找到满足。
整场都是白花花的壮男小鲜肉,晃的人眼睛都快花了。
恰到好处的女性裸露镜头也给充满暴力的剧情添加了一些调料,食之不腻。
故事情节还算简单,为了荣誉而战。
虽然国家没有给予这个国王有力的军队支撑,但是他的身边还是有三百个忠心耿耿的死士。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斯巴达的战士们做到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勇士也!
影片内容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王后为了救国王而献身于叛徒。
也许这是王后对国王的爱,也是她认为唯一能帮国王做的事情,但是王后太过于天真了,叛徒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国王去死然后取而代之,他又怎么可能出手相救呢。
国王在前线殊死搏斗的时候,他的王后却在后方与人通奸,虽然王后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她将国王置于何地?
即使她成功了,国王活着回来以后岂不成为子民的笑柄?
影片开头就说了,斯巴达战士视为国家战死为最高荣誉!
国王是真的男人,整部影片看过以后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贯穿全片的旁白根本没打算让观众深入主角的内心,电影只想塑造一个纸片人英雄列奥尼达,只会咆哮向前冲的蛮勇,实在太糟糕了。温泉关战役之所以能在希波战争中留下壮烈的一笔,恰恰在于列奥尼达作为“人”的选择:尽管斯巴达人在是否要参加希波战争时犹豫不决,尽管希腊诸城邦长年纷争不断,但是,当列奥尼达镇守在狭窄的温泉关,面临十余万波斯大军,外加由希腊叛徒带路从西面包抄而来的一万波斯精锐“不死军”,在这种必败无疑的情况下,列奥尼达以斯巴达国王的身份做出了选择,他为了掩护四千希腊盟军撤退,自己率领数百斯巴达人和一千一百波奥提亚人死守温泉关,与十余万波斯军激战,最后斯巴达人全部战死。列奥尼达的牺牲,为希腊盟军保存了珍贵的战力,确如斯巴达人一贯的训诫:要么拿着盾牌凯旋而归,要么变成尸体躺在盾牌上。
当年看到书里写斯巴达人把波斯使者扔进井里让他们自己去取土地和水的时候,就强烈地被震撼了。影像化后可更震撼哪!(ps.那井比我想象中的大多了...= =)
这片子的群众演员不好当啊,也得要八块腹肌才行。
色调光比极端,奇特的视觉风格,希腊王与波斯王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极其简约一个极其繁复的装束...先知太美了。
除了肌肉男,没别的了,还不如十几年前某些港片来的悲壮
吹吧,好看个屁啊
敬史上最强的国王!敬史上最强的王后!
论一群疯狗的覆灭。从开始就是一群不能称之为有人性的杀人机器在装逼,到了后来各种开挂,神马神兽都是过场不到两秒的浮云。我承认我只是为了法斯宾德才看的这部片子,所以多打了一星。除了胸和腿,其它的没了。所谓坏人个个都是fag加有色人种,这部片子其实是某个种族自大情绪的极致体现
全片就像一颗雄壮却疲软着的阳具,没硬起来,就无所谓高潮了。
this is sparta!we are spartans!we die for honor and glory!噢噢酷毙了
如果你没有那么多的钱,那就请向斯巴达300学习吧.
这一部在我眼中更应该被称为漫画电影。在我看来这应该是扎克对视觉追求的一个巅峰吧,说每一帧截下来都能独立成画完全不夸张。我发现他的电影有一个问题是绵延的高潮,情绪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迸发点。他真是个英雄情结很重的人,但他的那种情结并非一种单纯的崇拜和仰望
剧情无感,画面无感,色调无感,连肌肉男都无感。。
为什么要我看这种片子...汗
Only the hard and strong may call them Spartans
内容本身并不怎么出彩。强健的肌肉秀对我也没啥吸引。之所以四星,还是因为镜头感不错,喜欢渲染的色彩。
剧情不怎么 但是追求美学感觉的画面啊
漂亮的垃圾还是垃圾
我真不喜欢这种风格的片子,脏不啦叽的。
诗一般的战争场面,加上传奇的历史背景,虽然谈不上震撼却也算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