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西藏

回西藏,老孔和久美,孔繁森前传,Kong and Jigme

主演:宋洋,金巴,索朗旺姆,丹曲,陶海,益西旦增,次仁旺姆,索南曲扎,卓玛木,旦增多杰,巴桑,旦志,达杰丁增,刘胜,玄忠一,扎西达杰,尼玛洛桑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回西藏》剧照

回西藏 剧照 NO.1回西藏 剧照 NO.2回西藏 剧照 NO.3回西藏 剧照 NO.4回西藏 剧照 NO.5回西藏 剧照 NO.6回西藏 剧照 NO.13回西藏 剧照 NO.14回西藏 剧照 NO.15回西藏 剧照 NO.16回西藏 剧照 NO.17回西藏 剧照 NO.18回西藏 剧照 NO.19回西藏 剧照 NO.20

《回西藏》长篇影评

 1 ) 《回西藏》,一部色调和情感都很温暖的电影

1979年,汉族干部老孔到西藏日喀则地区支援当地工作,与懂藏汉英三语的“翻译”久美结下深厚友情。

还好,没有拍成那样那样的。

在海拔5000多米的岗巴县村子里,工作和生活徐徐展开,琐碎而忙碌,真实又细腻,那些自然而然的呈现如同茶与乳的交融。

老孔是真正把自己融入这里了。

没想到这么快就看到拉华加导演的另一部作品(与陈国星导演合作)。

有拉华加,我就知道这部电影会把镜头对准真实的生活,缓缓道来。

更没想到电影中有一个大彩蛋,竟然看到了阿木(优秀藏族演员卓玛木)。

他在其中客串了一位翻译,那种来自拉萨而与岗巴县乡村有所隔阂的感觉,出镜不多却特别传神!

金巴自不必多说,非常好的演员。

每部片子的模样甚至气场都差不多,但就是放在哪儿就是哪儿。

在这里,他就是久美。

还有曲珍奶奶,当她躺在羊毛褥子上,面容含着微笑,什么都没说,就那么安祥慈爱地看着老孔,我却瞬间泪流不止。

他们的身心都在这片山河草原,一直在。

 2 ) 第一次写影评,献给《回西藏》,求别吐槽我絮叨

《回西藏》首先,因为我买的《年会不能停》是在20:12结束,《回到西藏》是在20:10开始,导致“年会场”看完立刻冲进“西藏场”时,还沉浸在“年会场”的幽默与感慨中。

但落座没几分钟就被电影《回西藏》的摄影吸引到了(爱摄影的同志们一定要看)先从故事内容讲起:电影主线是歌颂老孔修水坝的伟大壮举,克服了百般困难造福于老百姓。

老孔的故事最早在中小学课本里有所提及(PS:不装,我是真的不记得这篇课文,是和我同行的学霸紫郢同学在开场出现主人公时跟我说在中小学课本学过)可能很多人也都知道,如果是忘记了的学渣建议和我一样去百度复习啦~本片最让我动容的地方就是老孔对人民的热爱和藏民对信仰的虔诚。

抛开主线,第一个让我有所感触的地方,偷马。

(看过的朋友可以忽略我对剧情片段的表述)有藏民盗窃了久美的马而不承认,久美和他们动手,老孔制止了久美,老孔认为久美没有证据不可以随意污蔑别人。

久美直接拽着他们到了寺庙面前,说:你敢对着寺庙发誓吗?你说出来我就信。

窃者低头久久不语。

久美对老孔说:这就是证据。

我想,信仰大概就是比道德更能约束人的东西。

小偷有了信仰,也会敬畏神明。

突然想到了我对佛教敬畏之心的起源,发个牢骚(在文末)。

针对故事本身,窃贼有了信仰(不只代表宗教),那这个人可能也真的坏不到哪里去。

电影中还刻画了主人公与久美的最大矛盾点,来自于曲珍奶奶病逝,我觉得也是两个民族间思想的碰撞。

藏族老人希望安静的离开,也是他们想要的方式,久美认为顺从也是一种孝顺,而老孔的观念是一定要送曲珍奶奶就医,这也是全片老孔与久美的最大矛盾点,导演拍的也并没有偏向,真诚而平等。

还有一幕,很多人花了几年时间三拜九叩去朝圣,让我瞬间想到了去五台山时,数不清的人三步一跪拜走上了黛螺顶,我为之震撼,第一次亲眼见到如此多虔诚的信徒,当时那一刻,只愿他们所求皆所愿。

“我不想把自己的照片留在世上”来源于久美对于家庭的自卑,最终,还是在老孔的再三邀请下,拍下了久美的唯一一张照片。

每个人都有自卑的地方,内心底的自卑大多都是对自己的心理暗示:我不配。

真诚的友谊真的是可以化解自身的很多不足,就像老孔和久美。

当然我也希望我和我朋友都可以一直真诚下去(但是,看完了《年会不能停》,我对里面的Magic的情商大为赞叹,我现在,此刻,即将的23:00,我也想学一些人情世故了,所以刚刚的这个“一直”先待定哈哈哈哈)电影的结尾,我觉得非常“浪漫”,久美与老孔相遇,寺庙的钟声响起,终究是自己的梦,是隐喻,是结局,也是遗憾。

我个人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对电影的喜欢起源自19年,以往的看电影可能就是一个闲暇时的去处,开始真正喜欢了看电影,还要感谢张京墨同学的带领。

关于这部电影,无论你是电影爱好者还是电影人,还是摄影爱好者,又或是信徒,或是喜欢文艺片的陌生人等等,我非常推荐!

《回西藏》整片主线虽然在歌颂老孔援藏的伟大壮举,但结尾表达的是老孔对久美的情谊,也是对剧情的升华,大家所看到的英雄,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有血有肉的人,这也是我觉得导演精妙的地方。

音乐,也是我不得不称赞的地方,那种特色民俗音乐一起,感觉燃起了我逝去的炙热的灵魂,文化有限,大家可以进院细品。

最后说一下主角,宋洋,第一次看宋洋的影视作品是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因为我家离学校比较远,大概要走二十分钟的路程,每天早晨五六点就要起床,起不来,自从我的母亲发现,每天早上打开内蒙古卫视,看儿女传奇,成了我瞬间可以起床的开关,并且,小时候不知道真名,只觉得他好帅哈哈哈哈。

后来也相继看过宋洋老师的一些影视作品,但跟身边人提起时,宋洋这个名字依旧并未被很多人熟知,但,我相信,无论从演技,形象,我觉得就是下一个刘德华。

近一两个月看的很多电影,我觉得无论是《涉过愤怒的海》《三大队》《一闪一闪亮星星》《非诚勿扰三》《前任四》《动物园里有什么》,看完都没什么感觉(仅代表个人意见),但《年会不能停》和《回西藏》五星推荐,期待陌生的朋友进院观影~Ending……第一次写影评,写完后自觉像一个流水账般的分享,便想找一个文笔不错的朋友,想让他帮我修色修色,他看后:你这一点都不是影评,这简直就是一篇观后感。

哈哈哈哈哈哈哈,他继续说:观后感也蛮好的,我觉得你写的很真诚,这一直都是你最能让人动容的地方。

so,没有修色,现在我就准备发出去了,后面的牢骚是他建议我放在最后,所以我剪切到后面啦。

不忙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的牢骚,也是唤起了我的一段记忆。

在2022.7.17我的师父,释演相师父给我赐名“妙”,在市井中,可能修佛中老年人群偏多,我可能算是当时我的师父接触到了解佛学较小的女性,师父赐名“妙”有2个寓意。

第一个寓意便是“妙”字拆开的字面意思:女少。

第二个寓意是取了“观世音菩萨”在之前俗家的名字,取“妙”,大概师父是希望我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慈悲。

可惜,我还做不到“慈悲”二字,目前我依然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俗人,希望我在未来可以成为师父所希望的样子。

但在师父赐名时,我还没有真正的了解、接触过佛学,只是单纯的对佛家的一些理论表示认同和感兴趣,真正的到敬畏、信仰,是在我曾经在寺庙许下的三个愿望,直到第三个愿望实现之时。

这里,我并不是在宣传迷信,也许有科学解释,可能我的认知有限,我的解释就是:心诚则灵。

还愿,寺庙的香客排成了长队,有的来往虔诚,也有的欲望满身,我踏入殿门,我心里无比平静,三拜后,我向佛菩萨发出了我的祷告。

我好像跪了很久,身后的人也没有提醒,谢谢陌生人的慈悲,起身时低头的刹那,眼泪像珠子似的掉在了地上,我怕别人看到,走到旁边摆放的“挂饰”(可能不太礼貌,但我确实不知道如何称呼),假装欣赏,快速的擦掉眼泪,扭身走出了殿门,写到这儿,眼泪又止不住的掉了下来。

分享这段经历的缘故,可能是首次看到有涉及宗教的电影,让我有所感触,还有一方面原因,是来源于我为什么会对佛学产生如此的敬畏,当然,这里一定要感谢智定居士一路以来的指导。

另一方面,如果有人能因为我的这段经历而对佛学、寺庙产生了敬畏或想接触的心,也算功德一件了嘿嘿嘿,好了,不嬉皮笑脸,各位球友们(Earthman),希望大家快乐,这是我最诚挚的祝福。

我是大宝耶✌好了,雨露均沾,顺便去写一下“年会场”吧~

 3 ) 《回西藏》——写给藏地生活的散文诗

这部片子和传统主旋律不一样,没有说教,没有刻意煽情,没有故意制造矛盾,就像缓缓流淌的小溪,向大家娓娓道来藏地文化与汉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生的琐事、趣事。

服道化讲究,剧情不悬浮,配乐很感人,可解读的空间也蛮大。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感谢导演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一部特殊的、优秀的主旋律藏地电影。

PS:映后的分享会,导演表达欲非常强,蛮有意思的。

《回西藏》映后见面会

导演认真回答影迷的问题

和导演、制片人合影

团队小伙伴和导演合影 好开心

 4 )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

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 这首藏族诗歌展现了当地人的生死观:身体空是一副躯壳,对躯壳的消灭从不抱憾,但智慧(组建的文化、文明)若随着躯壳一同消失,那才让人倍感惋惜。

西藏是一个有信仰的地方,人走了要天葬,几只秃鹫盘旋在天空就是最好的留白。

老孔找久美要证据,小偷面对寺庙的惶恐与不安就是最完美的证据。

藏民不愿活埋感染瘟疫的羊群,理由是生病是注定的命运,我们应当尊重命运。

满天飞撒的青稞,让人分不清是青稞还是尘土,熟悉的旋律响起,藏民随着《格桑拉》的音乐跳起锅庄舞,久美和妻子微微曲颈,接受老孔献上洁白的哈达,此起彼伏的“扎西德勒”飘荡在婚礼上空。

这是老孔亦真亦幻的梦境,镜头转一圈,热闹的场面转瞬即逝,老孔独自一人游离在久美充满神性的房子中间,镜头再一转,老孔在现实中醒来,即将去向阿里,这也预示着他的死亡命运。

影片像一篇散文,形散神不散。

没有戏剧冲突的张力,只是娓娓道来。

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回西藏》是充满艺术表达的主旋律。

观众看到的只是老孔接触、尊重、逐渐融入藏文化的过程,像一条小河在静静流淌,散落的情节被一个主旨串起来,就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此过程中老孔与久美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影片最后俩人真实的合照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它提示着电影中这些人物、冲突、风光、死亡,都是真实存在的。

 5 ) 短评不够短09

🐤影片以援藏干部老孔入藏后必然发生的汉藏文化碰撞为主线展开叙事,以汉人的视点带出高原反应、饮食差异、处理瘟羊、寺院起誓、磕长头几起事件,以便呈现两地文化差异。

在第一幕结尾处,以马代车的行为标识了老孔对藏文化的初步认同,即对命数与信仰的尊重。

进入第二幕,在经历了曲珍奶奶因拒绝接受治疗安然迎接死亡的决定后,老孔陷入巨大的困惑与孤独。

在如何处理瘟羊的决议上,或许由于镜头规定着老孔的视点(也可能是我看完电影拖了两周才写评论好多细节早忘光啦所以没想明白),观众未曾获知曲珍如何完成了转变,直至曲珍被送往天葬台,我们如同被排斥在外的老孔一样,对一切藏地仪式都无权目击。

(影片首映在2022年,似乎无法忽略在“瘟羊”在当下获得的特殊意涵,倘若以政治惊悚片的思路诠释瘟羊情节,村民与老孔在瘟羊处理方式上的纠纷——埋或不埋便影射了清零与否的舆论争议,再往后琢磨曲珍奶奶这位藏区领袖式人物的行为,答案似乎昭然若揭。

不过“羊来了”的寓言诞生于今年4月,既然远在影片拍摄完成后,那就是我想多啦~)中场某处空镜,藏地浓重的深蓝夜色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唯有画面左侧一处房屋照出暖调灯光,屋中传来老孔对远在山东的亲人的问候,这是身在异乡的老孔心理上最孤立无援的时刻。

尔后,老孔第一次造访了久美的住所,我们看见无处不装饰着藏族符号的空间,或者说我们发现空间的主人久美其实是一个浸泡在藏文化中的人,在烛光、经文与倾斜镜头营造的眩晕气氛中,老孔的某种心理代偿机制被激活,把藏文化的渴求投射在此地唯一能与之沟通的藏人久美身上,由此便出现了第三幕为人乐道的与久美的浪漫旅行,正如导演于影片尾声才令老孔再访西藏,以一段漫长的梦境作结,点题的同时也完成了命题——回西藏的证伪。

或许老孔从未理解过西藏,只是将与个人的亲密作为文化的代偿,这一情感倒错在老孔的藏地梦境中得以复证:梦中,如老孔所期待的首次参与了独属藏民的庆典,而非汉藏合作主旋律工程的剪彩仪式,也并没有被一句“你不懂”再度拒之门外,久美的邀请、藏民共舞、以及与久美住所拐角处相似的运镜与构图,无非都是一种记忆与渴望的混合物。

第三幕任务线不展开了,好美好美的风景线

 6 ) 并非中国版“绿皮书”

本来对这种民族主题电影不是很感兴趣,但沙丹老师诚不欺我,很庆幸没有错过这么好的电影。

观看过程堪称享受,抛开情节逻辑和故事脉络不提,单单藏区风景镜头就足以让我乐意为这部电影打上五颗星。

当然,情节也非常不错,不同于市面上大多民族主题电影,《回西藏》摒除了高高在上的“援藏”视角,不刻意煽情,以一种尊重、远观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间的差异。

或许有观众会觉得情节比较平静悠长,不够剧烈和精彩,但映后陈国星导演说,这部电影在剪辑的时候剪掉了几场戏剧冲突较大的戏份,如久美遭遇抢劫,老孔出手相救。

就成片来说,我觉得完成度已经非常到位,再加上这些未免冗长累赘,难以免俗。

本片Highlight我觉得是久美在草原上哼唱Danny Boy这段,Danny Boy是一段爱尔兰民谣,讲述的是父子间的感情,诠释了老孔和久美两个男人间互相依赖,惺惺相惜,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

 7 ) 回家,回西藏

1月12号,腊月初二,大寒将至。

家门口十八线的小影院居然有此排片!

一月历来是个不讨喜的月份——新年历已开卷,节气却仍停在旧年,手头尚无可无不可地拨着去年余事,心头却已然盘算上了春节假期。

一个青黄不接的时节,一个只能蛰伏的时节,偏偏挑这样一个沉寂的日子上映,唔,有点意思。

本片镜头语言极美,甚至于,它对美的描摹已突破视觉壁垒,片头虚焦跟片尾的慢镜头便精彩得足可喝彩,光凭一张银幕即可将人带至水草丰茂的高原:湖泊鳞鳞闪烁有乍暖还寒的温润,马蹄扬起半边黄土尚裹着太阳的气息,皮大衣旧得与土地同色却让人心生向往——它下面似藏着可令人当即入睡的恬适温度。

藏地的苍茫,散落在破晓时分蓝灰色的晨光里,也被揉进暮霭中遥远凄清的狼嗥里。

至于故事嘛,明面上是老孔与久美结伴而行共克时艰的故事不假,但我想,这并不足以让这部电影命名为「回西藏」,更重要的,是借老孔的眼睛讲讲藏地自己的故事,讲讲何以他魂牵梦萦地想回到这里。

每当我们谈论“西藏”时,有几个词总是会被反复提及——神秘,禁忌,执拗。

苍苍高原磅礴而孤绝,日头灼烈,大地赤条条无遮无挡,只有成片成片的螺青黄栌皂色叠在一块儿,恢弘有如明珠,却时时潜伏着致命一击。

究竟是宗教还是极端环境使然已不重要,藏民对天地、生死的敬畏,赤诚得近乎天民,极之谦卑。

抵制活埋瘟羊因“如果得病是它们的命运,那么就不能因金钱而违抗生命”。

曲珍奶奶久病拒医,弥留之际颞骨深陷,执意天葬,即使不懂眼前的年轻人何以悲泣哀切,却依旧朝他袒露笑容,眼神澄明笃定。

这个地方的人,并不把“身而为人”置于大自然之上,他们如何为瘟羊选择命运,便如何为自己选择命运,一视同仁。

从不妄图驾驭生灵,但归顺造化。

此前在迪庆转车时,后排的小妹子一路数着纳帕海边各家栅栏里牛羊,换算可换几只LV包。

你看,人被城市豢养久了,对财富的认知竟被拘禁于精工细作的鳄鱼皮包,富有山川湖海之辈,岂囿于区区履丝曳缟。

多可笑,夏虫不可语冰。

八零年代老孔再度返藏,久美婚礼后,归途上有南柯一梦。

梦中老孔在空无一人的寂静小楼下闭着眼睛独自起舞,皱纹舒展,笑意盎然,你独可以在归家游子的脸上瞧见这种安然恬淡,这也是本片最扣题、最具神性的一幕。

诵钵与金刚铃清鸣之际,你也会明白这个最初插着鼻管干嚼糌粑粉的异乡人,缘何会露出这样眷恋的神色。

这部电影与宗教无关,但它确在讲述信仰——我们每个人都被准许理解大地的永恒含义。

在你们路过时,从拥挤的城市中取用所需,此后不管你们到什么地方都带上屋宇和街道。

在和人们相遇时从他们的头脑中采集智慧,从他们的心中采集友爱,尽管你们把你们的情人留下来了,还是要带着他们一同上路。

要认识宇宙本身就是一条大路,是许多条大路,是为旅行着的灵魂开辟的大路。

(上图均源预告片)

 8 ) 回西藏是我们的约定

《回西藏》我觉得这部电影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西藏第二部分是回西藏我们重点放在第一部分:在西藏影片开始提前下了公车的老孔,在高原下昏迷,被牧民所救开始。

电影原型是孔繁森。

这个从山东来的干部,又怎么去理解藏族,理解这个高原的文化?

在岗巴县的县长欢迎仪式下,就因为不懂糌粑的吃法而露丑相。

这也算是融入这里的开始吧!

而那个救他的牧民,后来成为他的翻译,两人在一同工作中彼此成为好友。

(久美)影片中有两个印象深刻的内容:对于得了瘟疫羊的处理,在孔的意识中认为藏民们是希望补偿,所以不舍得把羊活埋掉。

长久的在内地的生活环境下,我想就该是这样。

可后来藏民们,把死羊燃烧,活羊放进无人区自生自灭,这时也出现一个重要的人:曲珍奶奶。

在藏民眼里得瘟疫是羊的命运,活埋掉藏民们是无法接受的,在电影中,我好像明白了信仰到底是什么:不是金钱,不是对那虚无缥缈的抽象,是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包括其中寺院起誓:小偷偷久美的羊和马,被发现,他们所需要的证据不是图像,视频,而是在寺院前起誓。

在藏民眼里,寺院就是那个行为准则。

这就是证据。

后来曲珍奶奶病了,这是很突出藏地文化不同的一件事:我们对待死亡,好像需要就医,拯救。

久美却说:不要去,要尊重曲珍奶奶的选择。

老孔请来了医生,却没救活奶奶,孔是没法接受的,默默的望着,久美安稳住他,说:你不懂。

还有另我特别感动的一件事:曲珍奶奶没有家人,她的生活是全村人照顾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曲珍奶奶能带着大家把病羊解决了。

在那时候的西藏人们更愿意去相信天。

如果讲他们是无知的,我觉得是现代人的一种无知。

与其说他们不懂科学,更觉得他们是相信某种东西对生命的选择。

现在朝圣依旧存在,是人们对美好的祈福和祝愿。

是这里的人们对生命的一种祈祷。

他们或许因为迷信,所以更加尊重和理解生命,他们把养的牛羊不只是当做牲畜。

所以他们是更通生灵的。

后面有一件就是现代和过去的一个冲突的画面表现:因为旱灾,人们商量如何解决,在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就分出了两个声音:老人觉得修水渠是觉得改变自然环境,会得到天的谴责;年轻人则认为修水渠是更好的选择。

这是导演表现过去和现代的一个很好的表现吧算是。

整部电影是通过孔和久美的视角来延伸出藏地文化的逐渐理解和认识,没有直接一味去表达和输出,通过具体人和具体事情让观众看到不理解和理解。

电影虽然有些混乱,但这种片子本身就很难完整表现完整的故事,一个小时是不能够表达一个人的一生的。

所以在看电影时,我觉得我们应该抛弃对剧情的指责。

孔在日记中,记录了很多次他对藏文化的感动和敬畏。

自己来拉萨这些天,看到了无数来这里朝圣的人们,我始终没有那种感同身受到他们心中所向往的,或许是真的不够了解,我在电影中,找到了一些自己想找到的东西,也让有一种快要找到自己的感觉。

我们所应该相信的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这才是信仰的本质,在藏民眼里就连每一粒种子都有属于它的生命,丰收都需要祈福。

这里的文化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到来对他们是一种冲击,我们破坏了一些属于这里的安静,就如同曲珍奶奶对待生命的选择,或许安静的离去要比救活她更伤害他。

第二部分:回西藏这像是一个收尾,导演用一个梦结束,也意味着这就是对结局一个象征:孔和久美没能好好道别。

梦醒了,孔问司机自己睡了多久,司机说三根烟的时间。

孔说梦里的画面好真,好像又回到了西藏。

我想这只是一个象征,因为司机最后是开向了公路,那个不知道去往哪里的公路。

单从电影理解,可能没能再回西藏,回西藏也成为了一个遗憾,没能好好和久美道别更是一种遗憾。

片尾讲西藏死后整理东西,久美只留了和孔的合影。

片子很少讲回西藏的事,更多是在西藏。

不过这个像是一种期待吧!

想让观众体会回西藏的期待和怀念。

片子用两个人物来表达藏地文化的交融,和当年那批来西藏援助的人们的艰苦和挑战。

这是一部对文化理解的片子,是民族之间的理解,我觉得这才是这部片子最重要的。

我们不应该总用现代的视角来理解过去的仪式,即便确实存在一些现在看不正确的事,但在那时候,这些仪式却是一种救赎,是人们对美好的所愿。

 9 ) 只有跟随万玛才旦,才能真正回到西藏

我很失望。

影片中最值得挖掘的我认为有两点,一个是藏地文化与非藏地文化之间的碰撞;另一个是男性友谊。

对于第一点,影片里主要用如何处理病羊,如何面对人的死亡这两个部分浓墨重彩地渲染不同文化之间可能的冲突与和解的过程。

很可惜,前一个部分曲珍奶奶的转变是过于突然的,她为什么改变想法?

她一开始就打算撇开汉族干部这么做还是慢慢转变了想法?

她带领人们一起埋葬病死的羊时是什么心情?

人们把病羊赶到无人区时,人是什么状态?

那些连头都抬不起来的病羊立于无人区又是什么状态?

如果导演偷懒不将这些呈现给观众,那么电影的艺术特征就被大大地削弱了,这些景观只被久美用一句话带过,只服务于塑造一个“天真的”汉族干部?

真是太浪费了也太可惜了。

总之,曾经万玛才旦电影中的藏地灵韵不再现,这部电影中的藏地景观只是机械复制。

然后是面对曲珍奶奶的去世,这是全片中最生硬的部分之一。

我认为,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置身于那样的场景中,都知道此时甚至无法开口的曲珍奶奶最需要的不是医生而是安宁。

然而老孔一点也看不出来这一点,非要让久美叫医生,在听到久美“你不懂”的回应之后仿佛受气的小媳妇一样,策马奔腾去找医生(这个场景就设置在一片唯美的波光粼粼的湖边,我一瞬间以为老孔要浪迹走天涯了)。

老孔还觉得自己应该狠狠给久美几拳,请问他这样想的合理性在哪里?

就因为他是个汉族干部,就要“天真”并且“自以为是”到这个地步,来强化自己所代表的非藏地文化和藏地文化之间的冲突吗?

这一冲突是不真实的,太可惜了。

没有比生死这一主题更适合用来刻画藏地了,想想看那只嘴角流出鲜血的白羊,在藏地,人和众生灵具有一种平等的关系,一起经受生灭的苦,承当着彼此的罪孽。

再来说导演对男性友谊的刻画。

久美和老孔,各自有其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以及zz符号,藏地与非藏地,出身不好的民众和政府干部。

但导演显然没能认识到,两个成年人的友谊不是将两个背景迥异的人硬凑一起发生一些故事互相有一些思想交流就能缔结起来的。

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到二人是朋友的场景是他们求赵总办事的时候,他们一起坐大巴轮流用刀子割肉吃的时候,回程途中一前一后步行途中老孔虚张声势地开了几枪的时候,甚至是最初老孔向久美借钱的时候。

至于导演最后让老孔做的那个梦,那个漫花丛中让老孔露出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笑容,如果导演不加上情况介绍,我真的不知道这个场景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换句话说,导演或许也意识到这个场景生硬到需要加上文字性情况说明;更不用说,二人在星空下玩幼稚的“打手”游戏,这对于二人的形象塑造是纯粹徒劳的。

想想看《撞死一只羊》中金巴和复仇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两个男人各怀有自己的心事,就在卡车上那么短的时间里,一个人卖弄地唱歌,另一个人心事重重想着自己的血仇;两个人就这样干燥地行驶在藏地马路上,沙土扬起来,陌生的复仇者已经极大地施加了自己对金巴的影响。

如果有人想要追随万玛才旦,传承万玛才旦的藏地新浪潮的电影志愿,那么这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要求高一些。

 10 )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回西藏》像一篇隽永的散文诗。

去过很多次藏区,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很熟悉。

比如天葬,比如磕长头,比如挤满了人的小客车……所以看着电影,感觉精神上也随它“回”了一次西藏。

我甚至都能透过银幕闻到屋子里那种混合着藏香的奇怪气味。

老孔和久美,都是有真实人物原型的。

老孔就是孔繁森。

所以宋洋要说着一口我一个山东人都听不出是哪里口音的“山东方言”(导演说是聊城话)。

有点别扭,但问题不大。

久美,一个表面粗犷但内心细腻的藏族汉子,也是唯一一个能在语言和精神上和老孔交流的人。

唱英文歌那段,很反差萌。

片尾字幕说他去世前按照习俗处理了所有的身外物,但却留下了和老孔的唯一一张合照😭看到这脑中某个“雷达”动了一下,但立马又被我掐断了。

是友情!

当然是友情!

片尾老孔的梦,导演说是在告别,也是送别。

每绕过一次柱子,就少一个人,最后只剩下他自己。

而那个在片头片尾出现的少年,陈国星导演说来自他的真实经历。

他年轻时在青海出过一次车祸,幻觉中就看到有个拉着马的小孩在看着他,他就觉得有人在救他,等醒过来人就已经在诊所了。

他觉得西藏很多人都是天使,会给予到那片土地的人很多恩情。

所以那个小孩,就是天使的意象。

观影时旁边有位大叔睡了大半部电影的时间,结果见面会结束后陈国星导演过来跟他打招呼。

原来是熟人😂

《回西藏》短评

这边风景独好。

4分钟前
  • 野凡
  • 还行

因为某观影群中画风清奇的安利视角报了首映观礼的名——远超想象!!!风景太好了,人物也非常落地。正巧前阵子在泰康美术馆看了刘窗的那部藏语旁白的片子,感觉非常妙。尤其是最后片尾,简直是彩蛋——耳熟能详的名字但从未意识到是援藏干部。请主旋律片都按这个标准和觉悟来!

9分钟前
  • Belle
  • 力荐

剧情太空洞

12分钟前
  • 在某天脱离实际
  • 较差

别样主旋律

17分钟前
  • 稀饭浇花
  • 推荐

感觉导演把藏汉民族情拍出了《断背山》的味道,荒原上篝火旁二人玩打手背游戏时真的觉得蛮好磕的。一个是旧贵族出身的藏民,一个是根红苗正的援藏干部,这俩身份放一起一股晋江原耽高干文的味。

20分钟前
  • 馥雅
  • 还行

文艺版孔繁森我真的差点以为久美跟老孔有点什么,结果你告诉我这是。。。明明是主旋律为什么宣发只字不提啊,我看了好久一直在思考拍这个片子是想表达什么,导演到底懂不懂感觉哪里不对劲一直在等一个点结果发现是主旋律宣传片的感受啊。。。主旋律也不一定就没人看但你得说啊,这么不自信吗

24分钟前
  • 谁家今夜扁舟子
  • 较差

主旋律这样拍才是符合现在的全球影视圈主流,关于人性的细微、尊重、平等

26分钟前
  • 天鉴
  • 力荐

又名《藏地での禁断の恋》。他无法理解他的信仰,却顺着他的指引窥见了神迹。他无法拥有守候在他左右的名分,却永远记得他为自己拔枪狂奔的身影。共吻割肉的刀刃,互为彼此的救赎,他却只能借游戏握住他的掌心,他也只能把情愫藏匿歌声之中。“Oh Danny boy, I love you so.”

27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原来看了个主旋律!怪不得陈星国导的。可是像又不像,音乐和画面、气氛营造真好,让我又想念西藏了,我也想再回西藏!12年了,再到拉萨我或许都要不认识了。那些短评说是cmbyn的,既没看过电影也没体验过人生!涉及藏族的片子绝对会多打几分,我们的文化风俗不同,但我们都一样尊重生命和大自然。最后的梦境原本稀里糊涂云山雾罩,人物原型一揭开就释然了。看时也还真动念闪了一秒会不会是孔fs但没在意。很明显是非藏族人拍摄的西藏,果然西藏演员除了金巴没别人儿了。排片一直很不友好,病了这许久又叠加乙流一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片子可还没看哪!马上一查排片儿嚯居然魔马还有太棒了!一周多没看电影,还真是略有续命之感。百老汇电影中心MOMA3号厅18:15场,7个人。要是像明天排19点的就好了单位加班赶来迟到几分钟。

32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推荐

对于真人真事改编的主旋律来说确实令人意外。如果在毫无预期的情况下听到那首Danny boy我一定会惊讶万分,当然星空下那场戏依然很好看。除去翻译这个角色背景所承载的不可言说的重量之外,影片主旋律的基础不是歌功颂德,而是人最纯粹的善良与大爱。突然想到这就是跑电影节的意义,完全未知没有期待的情况下,一部电影带给你的最直接原始的情感触动与惊喜。 3.5

35分钟前
  • 张小晗
  • 推荐

基到无可救药他俩能从call me by ur name演到同志亦凡人再演到极品基老伴寡淡无味、毫无技术版断背山是吧这不就是公费恋爱吗?!这俩演员没真恋上吧我想知道西藏这些朴实的群众演员们知道自己参演了一部gay片吗剧情稀碎 像被大号笊篱过筛过的蛋花汤像用筷子分拣过的豆腐脑导演的脑子不是灌了铅 是灌了pornhub浇筑的混凝土我不花点真金白银升级个premium方案就能看这我都愧得慌他俩最应该做的是爱 是开个only fans以此创收不止水坝💰出来了还能再给西藏整几条盘山公路 添几口水井 买个百八十只🐑父老乡亲都能吃上小羊肉串子关键你要歌颂友情可以呀你打着拍西藏改革的幌子整了一席色情gay couple流水账算怎么回事 真是祸国殃民令人作呕🤢毫无公德心🙂

38分钟前
  • 葡萄躲进橡木桶
  • 较差

1/好像现在藏地电影就必须拍的节奏很慢很沉闷2/主旋律,却能拍得很个体微观,很不错的尝试3/旅行者视角很浓,整体而言全过程都是外部凝视4/因为有太多的能不能拍、能不能说,所以创作,欣赏,解读,等等都处在猜忌与斡旋之中,外部的凝视已经被限制了视角,更遑论藏地藏人的观点和表达,这种前置条件,让好和坏都无从说起,剥离了探讨复杂性的可能,电影只能去洞察一些细微的美好,同样,映后探讨也变得可有可无。。。

39分钟前
  • lucas流窜地球
  • 还行

主旋律拍成这样很好了,常看常新。

42分钟前
  • 劉圍觀
  • 推荐

胶片又tm搁这过度解读....

47分钟前
  • 熊27
  • 还行

演的真好,一生的友谊。

51分钟前
  • 好丑一头牛
  • 推荐

看一部难熬的电影比坐班还难受电影像是一堆碎玻璃渣,零零散散的一堆东西,拼不出整个故事的全貌。

56分钟前
  • 这样每天一一点
  • 较差

像是一位人类学家回访的咏叹调,经典主旋律电影向来会将国家主义带来的——“人定胜天”般的超强执行力贯彻到底,而陈国星的这部居然就大胆地反着来:藏区的矛盾外界不可调和、不可评判、不置可否,却可以自然化解,彼此接纳。这是只有都对大地敬畏的至交才能领悟的真谛。

57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很不错的尝试,主旋律电影,但除了最后的字幕以外没有任何主旋律的感觉。原来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的那么有美感,那么有电影感。尤其是开头和结尾的梦境的部分,拍的真的很美。整个片子节奏还算舒服,尽管还是有几个镜头感觉延展得不够。但是我觉得它最主要的两个点讨论得其实并不好,一个是文化的交错,也就是久美说的你那一套在这里行不通,一个是兄弟的情谊。不得不说一个藏人在那么美的西藏唱英文歌那个画面确实很美,但那场戏在那边其实挺突兀,靠这个去硬渲染兄弟情也是很突兀。文化矛盾的话像羊最后为啥同意赶走了,水坝为啥同意建了,都没有表现。当然可能这是出于从老孔主视角去讲述故事的原因,但就会削弱文化冲突的力量。 2024-1-18看

1小时前
  • 蓝色荣耀
  • 还行

3.5+ 西藏版CMBYN。

1小时前
  • 卷卷猫猫头🐱
  • 还行

三星半,看到最后才知道是主旋律电影,还有原型。片子拍得太浪漫了,氛围满满,星空下的篝火不要太缱绻,是一男一女的话就是私定终身的名场面了【bushi】音乐足够棒,乍看宏大叙事细看全是人跟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最后熟悉的万玛才旦风格的梦境蒙太奇,花海回眸真的让我大吃一惊……开头观众入戏还是会有点慢,别的都好,神奇的一部片。

1小时前
  • 冷淡鸡。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