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也写得好。
现在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It is now that my life is mine这短暂片刻属于我自己I've got this short time on earth我的渴望把我带到这里and my longing has brought me here无论是得是失all I lacked and all I gained这都是我选择的道路And yet it's the way that I chose通往天堂的道路很遥远my trust was far beyond words但是我的执着与信念that has shown me a little bit必然领我走上正途of the heaven I've never found我要感受我还活着I want to feel I'm alive在我活着的每一天all my living days我要自由自在I will live as I desire我要感受我还活着I want to feel I'm alive知道我多么优秀knowing I was good enough我从来没有迷失自我I have never lost who I am我只是一时沉睡I have only left it sleeping也许我根本没有选择maybe I never had a choice但是我有活下去的信念just the will to stay alive我只要过得快乐All I want is to be happy做真正的自己being who I am坚强又自由to be strong and to be free在这里看着白天和黑夜to see day arise from night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I am here and my life is only mine我所梦想的天堂就在那里and the heaven I thought was there我一定能找到它I'll discover it there somewhere我想去感受我把握自己的生活I want to feel that I've lived my life
在“死胖子”终于忍不住爆发了内心沉寂已久的怨念,而贾布里尔拾起丹尼尔的乐章,与大家相视会心而笑的时候。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原来音乐只是很简单纯粹的一种力量,不需要解释,只是一种共同寻找。
在丹尼尔来之前,这个村子有自己的平静,却有陌生人看不出来的不平静。
在丹尼尔来了之后,这个村子大概没有了曾经的平静。
不知道丹尼尔走后,还能不能回复原有的平静
很久没有在看电影的时候开怀大笑了,而且是引得邻居敲门的那种笑声。
不是因为台词多么幽默,也不是因为绝妙的讽刺、夸张的表情,就是一段简单的学骑单车不断摔倒的戏,我笑是因为演员完美还原了小时候学单车的场景:推车人渐渐松开的手,不要回头的嘱托,骑车人忍不住的回头,这些都让我体会到了简单的欢乐和美好。
男主是从小被校园暴力威胁的,志存高远的天才音乐儿童。
为了不受欺负,母亲带他搬离乡村。
14岁参加比赛时,母亲在他亲眼目睹下,车祸身亡。
凭借热爱、天赋、努力最终成为著名指挥家,而他却在这个时候选择退隐,无他,因为他还怀揣单纯美好的音乐梦想,创造发自内心的独一无二的音乐。
熟悉的场景不是嘛,就像武侠片里高手退隐江湖。
在村里人的邀请下,他半推半就成为了唱诗班的指挥,这么一个单纯,想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指挥家,终于找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土壤,或者没那么长远,运用自己的专长,让大家感受音乐纯粹的快乐。
故事有3条主线,1条是唱诗班技巧的成长;2是丹尼尔内心的治愈;3是整个唱诗班及周围人,精神的成长和变化首先说第一条主线。
和传统指挥家不同,他没有上来就让大家练习曲目,而是让大家先感受自己独特的声音,再根据他的才能给大家排出高中低音,之后才是磨炼技巧,用他天才指挥家的激情去燃烧大家,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智力障碍者的加入,他听到丹尼尔鼓励每个人发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他也开心地跟着做。
这一幕让我几乎泪目,智力障碍者当然有权力去享受音乐的快乐,但整个社会的刻板印象觉得他们是社会的累赘,“不配”做这么有挑战的事情,会拖大家的后腿。
但丹尼尔同意了,在他看来,音乐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声音是唱诗班需要的,只要可以唱好歌,就是不可或缺的唱诗班的一份子,这种孩童般的善良让人感动,引发我的深思:残障人士并不总是被保护的对象,他们的潜能也需要被认真对待,创造价值,满足其人格尊严。
最终,在奥地利赛场上,在没有丹尼尔指挥的情况下,唱诗班几乎是自发地哼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声音,而整个现场的观众和评委都慢慢被感染起立跟着哼唱,这一幕体现了音乐独一无二的感染力。
同时,也回归了音乐的本质,找到自己,用自己的特质去感染别人,大家一起感受此时此刻的美好。
第二条主线。
丹尼尔童年饱受校园暴力摧残,少年时亲眼目睹母亲车祸身亡,成名后承受比赛的巨大压力,最终使得他跟随自己的感觉回到童年的小学,过一种与名利竞争隔绝的乡村生活。
但他的梦想还在,激情还在,当看到唱诗班的人之后,他的梦想就被点燃了,他总是想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些。
几个标志性成长的里程碑:1. 他看到家暴,敢于上前阻止,虽然最后被胖揍,但他突破了自己的恐惧。
虽然之后他还是害怕、冷得瑟瑟发抖去泡脚,但他已经走在了战胜自己的道路上;2. 面对爱的人,他开始的时候,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爱意,也不敢给对方任何承诺,是因为他内心的恐惧和丧失母亲的痛苦,让他觉得自己无法给对方快乐,也害怕对方不能跟自己长久地生活。
随着丹尼尔内心的成长,他最终还是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可爱之处,愿意和自己爱的女人真正地融为一体;3. 面对大家的不理解,乃至一些人的中伤,他以自己特有的单纯和执拗,坚持自己的做法,不理会外界看法。
第三条主线。
盖娅一直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让她自卑对生活失去希望。
但唱歌本身的美好感受和唱诗班伙伴给她的鼓励,让她重获新生,最终有勇气独唱,还能在最后比赛关头带领大家一起哼唱。
可以说参加唱诗班之后,盖娅的人生都发生了变化。
牧师:牧师为什么恨丹尼尔?
争风吃醋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
最后关头,牧师终于说出了真相:你来之前,我在这里还算是个人物,大家都尊敬我,听我的。
是啊,丹尼尔,你的魅力这么大,让另一个人跌落神坛,焉能不恨之?
莲娜从本质上与丹尼尔是一类人,但与丹尼尔离群索居的方式不同,她采取的方式是广泛与各种人交往,尤其是频繁交往男朋友,企图这样来麻痹自己。
最终,她遇到丹尼尔并且获得甜蜜爱情,两个孤独的灵魂可以互相慰藉,说这部电影是甜甜的爱情片也不为过。
思想解析对宗教的批判:左手告诉世人你们都是有罪的,右手售卖赎罪券,这不就是某些宗教人士的做派吗?
上帝不需要人们赎罪,但牧师需要,他们依靠人们对上帝的虔诚和恐惧获得利益。
牧师在和妻子做爱之前,还要去角落里看花花公子才行,牧师本身就不是虔诚的教徒,却又装出假面,维持表面上的尊严和对上帝的尊敬,这不就是贼喊捉贼吗?
对残障人士的关怀:对大多数人来说,对残障人士的关怀还停留在经济帮助和公共设施上。
但这个电影里的关怀是对智力障碍人士心灵和尊严的关怀,让我感觉很温暖。
平等不是居高临下的慰问,而是尊重个体,如果你的声音合适,你有能力唱歌,不论你其他方面,你就可以加入唱诗班,也不会因为你的残障对你降低标准。
也许大部分人都觉得残障人士是累赘,但他们的潜力可能真的被忽略了。
对霸凌暴力的态度:丹尼尔在音乐方面无疑是天才,但童年被霸凌,忍受暴力给他带来长期的心理阴影。
盖娅遭受的家庭暴力也是,几乎摧毁了她,让她的人生失去了色彩,活在自卑和恐惧中。
应该旗帜鲜明反对任何暴力行为,施暴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社区和政府也要严格约束。
群体氛围行为:莲娜有1个曾想共度一生的前男友,但他却在别的国家有家室。
最令她气愤的是,镇上很多人都知道,但没人告诉她,仿佛是她在勾引有妇之夫一般。
群体的冷漠是慢性毒药,可能会杀死人群中的特立独行者,仅仅是因为她和大部分人的行为不一样,虽然她没有伤害任何人。
最后再丹尼尔家大家共同奏乐、唱歌、狂欢的戏令我感动,有时候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游戏,只需要简单的音乐和舞蹈,欢乐友好的氛围就可以让大家嗨起来。
总结来说,这部电影很有人性关怀,故事逻辑顺畅,人物塑造令人印象深刻,无论一人还是跟伴侣看都很适合,既充满欢乐又可以引发你的思考,同时还感情充沛。
影片开始是音乐厅里面的演奏,随着指挥丹尼尔的激情动作,画面转到一大片的麦田,风吹过后,见到男孩在拉小提琴。
忽然旁边跳出两个大些的男孩,开始欺负这个拉小提琴的孩子。
这个被欺负的孩子正是丹尼尔。
因为经常被同学欺负,早年丧父的丹尼尔被母亲带离小镇。
经过音乐学院的进修和丹尼尔天生对音乐的才华。
他很快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但心脏病始终在折磨着这个人,在母亲也过世之后,丹尼尔离开演奏的舞台,独自来到孩时的小镇。
他买下了当初的学校。
镇上的人们在牧师呆板压抑的教导下面,始终活在一种冷漠的环境下面。
丹尼尔决定在教堂里面教大家唱歌。
音乐,这种最简单最朴实的工具,将人们冷漠的内心重新点燃。
影片平白的叙述,将表面安静下的生活表现出来。
女人被丈夫殴打,牧师从来不和自己的妻子做爱,人们知道女孩爱上有妇之夫却无人提醒,人们嘲笑胖人的肥胖和迟钝。
音乐,渐渐的将这些表面的东西抹去,人们开始放松心情享受音乐,歌声带给自己的快乐,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
终于女子离开了那个丈夫,牧师的妻子选择安静的生活,女孩找到爱情,先天有些弱智的孩子和善良的胖子和大家一起歌唱。
影片结束,大家聚在维也纳的剧院里面,歌声打动了所有在场的人,人们开始一起歌唱。
丹尼尔最终从扬声器里面听到了这些歌声,带着笑容离开这个世界。
影片的叙述和情节有些类似于《她比烟花寂寞》,《放牛班的春天》,都是用音乐作为心灵的开启钥匙。
北欧的影片叙述更为平淡,也包含着传统思维的压抑。
画面干净辽阔安静,而这样的安静下面潜伏着力量,那种来自于人们内心的力量。
在音乐的带领下,各种各样的人们可以站在一起,为了一个简单的目标而努力,这里无论男女,无论年龄,简单的站在一起,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个体,而这样不同的个体在一起,组成了合唱团。
喜欢里面的音乐,平直而简单,可以让复杂的内心安静下来。
缥缈的音乐如同春天在广袤绿地上面的春风,灵动的音乐仿佛是夏天山间的小溪。
喜欢这个电影,喜欢里面的颜色,音乐,对话,感觉。
淡雅的颜色让人感觉轻松,简单的生活可以忘记这个城市的喧嚣。
这个周末的午后,看碟。
《其实在天堂》是教我团体心理咨询(以下简称“团体”)的老师推荐必看的影片,我也站在团体的角度老老实实看了两遍,有一些思考,与大家共享。
一,知道方向的人。
主角丹尼尔小时候就想创作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2分47秒处),回到小镇上丹尼尔再次谈起自己想创作能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最终当他见到经纪人被问到“为什么是这群人”的时候(我理解为:为什么和这一群人一起能够创作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丹尼尔说“They love me”,话音未落,他就明白自己找到了答案。
丹尼尔是知道方向的人,他为创作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努力半生。
试想一下他知道答案是什么吗?
丹尼尔不知道能打开心扉的音乐是什么,他只知道已经演奏过的音乐都不是。
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如此,大家都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但很难确定喜欢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是知道方向的人。
找到答案的过程也很耐人寻味,丹尼尔是在回答经纪人的问题之后,才明白自己找到了答案。
此刻的答案,是诉说之后的明白,是做到之后的诉说,是一切都已发生后的确认和明悟。
答案来的时候静悄悄,回眸乍见而非翘首以盼时出现在前方。
假如命运中安排了一个属于你的答案,方案A某人告诉你通向答案的路径,你相信某人的说法于是上路;方案B某人陪你一起上路,谁也不知道这条路会途径哪些地方,走着走着某一天偶尔一回头,发现答案早就找到了。
你会选择方案A还是方案B呢?
电影里丹尼尔走了方案B的路,也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常态,陪你走上一段旅程。
方案A也很常见,比如成功学和很多培训课。
让我们回到团体的视角,最后丹尼尔说“They love me,I love them”,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团体与带领者的关系恰如此。
有的时候团体是一种放大镜,会放大带领者个人议题和自我冲突,也会放大带领者的初心和他选定的方向。
丹尼尔作为带领者,他知道要去的方向,答案是团体一起经历这段旅程后,大家共同创造共同发现的答案。
我想这一点对带领者和团体成员都有点挑战,带领者要面对自己不知道答案的现状,团体成员也要接受答案必须共同创造的现实,大概会激发团体里的攻击和受挫吧,团体和带领者也一起经历着攻击和受挫。
二,衔接团体和这个世界的人。
丹尼尔第一次获得合唱团的指挥权,是他主动去找牧师争取的,后来牧师急不可耐得在丹尼尔吃早饭的时候就冲过来,宣布撤销他的指挥职位。
那一幕牧师站着,一身神父常服,丹尼尔坐在餐桌旁,看得出刚起床连衣服都没穿好,一高一低,一穿戴整齐一半身赤裸的双重对比,颇有审判意味。
丹尼尔第二次获得合唱团的指挥权,是团员们主动离开教堂来到小学校,再次失去指挥权是最后一幕,丹尼尔在卫生间听着合唱团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歌声渐起。
这里存在着一个抽象的“教会”,有别于牧师所领导的具体的教会。
须知小镇居民们都是同一个宗教信仰,在第一轮指挥权的得失过程中,丹尼尔积极主动配合(具体的)教会,按流程走,不争辩不反抗。
第二轮看似是被团员们所赋予的指挥权,换个角度来看,信徒们在哪里聚集教堂就在哪里显现,小学校有爷爷画的天使壁画,团员们在学校里一起唱诵圣歌,这不就是教会吗?
最后一幕的大合唱更像是某种教义的现实注解。
可以说两轮指挥权的得失,都符合教会(具体&抽象)的规则。
我们常说团体是社会的缩影,如果社会是奔腾的河流,团体就是这条河里一颗大大的水滴,而带领者是这滴水最外层的膜。
带领者既要维护设置把这滴水从河流中区隔出来,也要让大水滴里的水分子能自由得回到河流里做一小滴水。
团体带领者必须要让团体在社会大环境中安定下来,也要让成员能从团体中走出去回到各自的生活。
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心理咨询师要自觉纳税,这是咨询师在社会规则中安身的标志性动作,做到这一点咨询师才有能力让团体在社会规则中安身,先安身再谈立命。
三,改变的涟漪合唱团中最先发生改变的人是谁?
是丹尼尔。
丹尼尔的改变体现在两个地方:①第一次跟合唱团一起排练,丹尼尔对大家说要聆听音乐,团体成员们面面相觑,听不懂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丹尼尔回去就联系智囊团帮助自己,于是第二次合唱团排练变成从肢体互动开始。
②有一幕丹尼尔为大家不专心而发火,下一秒传来热水烧开的声音,合唱团开始咖啡时间,这边气鼓鼓的丹尼尔还是先和大家一起咖啡时间再排练。
这两处都体现了丹尼尔作为指挥是跟随合唱团的情况在调整自己。
在团体中发生发生改变的人有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英娜和盖比埃拉,这两位妻子在团体中发生改变后,她们的生活也跟着发生骤变,无辜的丹尼尔因此遭到两位团体成员家属(牧师和康尼)的报复。
最后几乎人均改变的团体在赛场上带起全场大合唱,将改变的涟漪传递给更多人。
团体永远不会按照带领者的预期展开(也没啥好预期的),在团体初期经常是团体自然发展,带领者跟随着团体能做啥就做点啥。
当一个团体里的成员纷纷有所改变,这些改变被大家从团体中带回各自的家里/公司里,改变会传递给更多人。
这里是我看完影片留给自己的拷问,是否有信心传递这样的改变,是否能做到从自己开始让改变的涟漪振动起来。
我爱团体,我将永远愿意做出这样的改变,也愿意为促成这样的改变而努力。
带领者指出改变的方向,每位成员为共同的方向来到团体中,我们一起迈向改变,也将一起找到答案。
“真诚面对自我,遵循本性的召唤”,这种理想表面看似无懈可击,但实则有着巨大的隐患。
自我、本性太过抽象,对此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理解,如果说片子里人们所显现的善良,人之间的关爱是出自人的自我本性,那同样,那些暴虐、嫉妒、仇恨也是如此。
所以如果将个体、族群的价值体系建立在“真诚面对自我,遵循本性的召唤”的基础之上,那是极端危险的,那意味着共同的价值认同、信仰的瓦解。
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分裂。
我无法证明基督信仰、或是某种宗教信仰、价值体系的至高无上性,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族群是可怕的,不建立在同一性基础上的对立是可怕的。
现代文明有着巨大的成就,科技的发展破除了许多蒙昧,但另一方面却摧毁了共同信仰的根基(先且不论那些宗教信仰存在的根基:神学体系,他的真伪),却无法真正给出新的共同信仰得以存在的真正可靠的基础。
这是我看完片子后的一些忧虑。
神甫的妻子在揭穿神甫的伪善、虚荣时的那种义正言辞,受到家庭暴力的女性在众人面前勇敢地唱出自己的心声,这些似乎令人感到一腔热血、充满光明希望。
但这种忠于自我心灵的理想真的能够成为新的信仰的根基吗,人们真的能够因此而获得幸福吗?
在破除了旧有的禁锢后,似乎陷入了更大的黑洞。
但我想我可能忽略了影片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合唱。
片中指挥家常挂在嘴边的“懂得聆听”。
不光是聆听自我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聆听自我与周遭这个有机整体的声音。
我认为比起那些自信、慷慨激昂的话语与独唱,这些和声更加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特质,这象征着不同个体的个性,在和声里人是不能肆意妄为的,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突出自我,那有的只是尖叫、沉闷的噪音。
但通过彼此聆听,将自己的声音融入在整体中,和声有着独唱无法企及的美。
信仰总会存在,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否则如何制衡人永恒的自私贪婪、如何让不同的个性彼此共荣,而非一味对立竞争直至一起毁灭。
旧有的共同信仰,如果说是来自对于神的敬畏敬仰,以极端压抑个体欲求为基础。
那新的共同信仰则来自于一种因为生活在这片共同的土地上,基于一些基本共同点而形成的共识。
有点像片子里的那种和声。
作为外国人的我看来,这个瑞典的小镇像是一个理想化的、虚化的社会,但是也有可能西方就是那个样子,他们的人那么纯真、坦率,接近于原始的样子(但并不是不聪明)。
音乐家回到家乡的小镇,有一句话是点题的:我要用音乐启迪人们的心灵。
大概是这么说的。
他小时候受尽的当地小孩的欺负,7岁时母亲带着他离开了小镇。
这里有点基督教的意思,他可能思考他的童年为什么这么悲惨,为什么缺少欢乐,思考的结果应当是人们的心灵处于蒙昧的状态。
人们都不愿意敞开心扉。
这一点可以佐证少女莲娜的遭遇,她爱上当地一个外来的医生,两年后才知道这个医生原来在布拉格已经有家庭。
而实际上镇上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事实,可以他们都没有告诉莲娜。
也可以解释卡百莉处于家庭暴力的苦海不能自拔的遭遇。
他的丈夫并不是一个“坏人”,只是自我无法解脱而将痛苦诉诸对妻子的暴力。
而每次他从唱诗班强行拖走英娜时,没有一个镇上的邻居出手帮助卡百莉。
他们就像鲁讯笔下那些麻木的看客一样。
他们在伪宗教的精神重压之下,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良知。
这是关键。
而音乐家丹尼尔成功的用音乐拨开了心灵的迷雾。
看到1/3的时候我曾经以为他是要回来报复童年时欺负他的那些人。
但是他因为要帮助卡百莉而再次被康尼(小时候欺负他的人)揍了一顿之后,他突然下决心要担任唱诗班的指挥。
因此我得知他选择了更高层次的行动,挽救,而不是报复。
几乎没有人不会哭泣,当看到卡百莉的独唱时。
我也只能强忍着泪水,不让它们流下来。
她克服了内心懦弱的东西,站在台上高声歌唱自由和幸福,让音乐打开她心灵深处的枷锁。
他的丈夫也站在远处泪流满面。
从唯心的角度来看,也许苦难乃是源于我们的内心。
解救我们的唯有我们自已。
音乐启迪了镇上压抑的村民,他们学会了表达自己,拯救自己。
伪宗教的教会集会没有人去了,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唱诗班的活动。
影片最后,唱诗班在奥地利的比赛现场不约而同地发出和声,达到最后的高潮。
全场的人皆受其感染,而自觉的站起来一起发出和声。
那和声就像来自天堂,来自不受污染的地方,来自我们的心灵深处。
Coolwinter2005.12.20
我欣赏的气质和风格,略带脆弱的表演和最后的死去让影片升华,依然有那种流完泪后,心中犹如拨开云雾重见阳光,被温暖浸肆的感觉。
音乐如片名,宛如天堂。
丹尼尔最后死了,也许只有死亡才是最好的结局,只有死亡才能更接近完美。
我看完也已经泪流满面,我是钟情于电影细节的人,我对大众所赞赏的感人电影一般没有特殊的感觉。
我陶醉与自己所领悟的不经意的细节。
小三又要说我个异类了,异于常人的欣赏眼光。
说我与时代背道而驰也好,毕竟是原版的,虽然没有字幕,不过仔细听说话的音调,嗓音就能感觉到在想什么。
倒是因为太喜欢,反而说不出什么了,当然也是怕自己生硬的文字给电影划上自以为是的印痕。
只能在角落里静静的回味。
大风吹散阴霾,历历晴日。
《Wie im Himmle》是部可以一看再看的电影,中文译名《就像在天堂》。
名指挥家丹尼尔的生活曾经丰盈炫目,却因为病痛选择放弃,他习惯了在众人面前关闭自己的心。
莲娜脆弱热情,声音清丽。
她出现在橱窗背后,偷偷哭泣,却因为老奶奶的到来,大声地讲笑话给她听。
牧师的出现很得体,居高临下,彬彬有礼。
杂货铺的老板阿恩粗犷霸道,不由分说地把丹尼尔带到了唱诗班。
丹尼尔教会了他们说出心中的不满,每个唱诗班的人变得快乐。
牧师阻止自己的妻子再去丹尼尔那里,因为妒嫉丹尼尔躲走了他在村民心中第一的位置。
妻子拆穿他的面具,嘲笑他,可怜他不敢去面对真正的自己。
脾气暴躁的卡车司机也不允许自己的妻子去唱诗班,因为猜忌妻子与丹尼尔有私情。
他粗暴的把妻子从唱诗班拖走,无人阻拦。
莲娜指责大家的沉默,却没有人回应。
丹尼尔在写一首SOLO,本以为是写给莲娜的,没想到却是给卡车司机的妻子准备的。
看着她的笑脸,音乐渐起,整篇的华彩。
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这短暂片刻属于我自己我的渴望把我带到这里无论是得是失这都是我选择的道路通往天堂的道路遥远但是我的执着与信念必然领我走上正途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要自由自在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了解我活得有多好我从没有迷失自我我只是一时沉睡也许我根本没有选择但是我有活下去的信念我只要过得快乐做真正的自己坚强又自由在这里看着白天黑夜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我所梦想的天堂就在那里我一定能找到它我想去感受我把握自己的生活牧师在盛怒之下,解除了丹尼尔唱诗班指挥的职务,他的妻子已沉默表示抗议,牧师动手打了她。
她搬到了丹尼尔的小学校住。
大家改到小学校排练,卡车司机的妻子突然出现,大声地告诉大家,她终于离开他了,带着满脸的伤痕,不再忍受他的暴力。
她提醒丹尼尔,卡车司机说会杀了他。
在河边,卡车司机将丹尼尔打得不省人事,三个女人将他拖了回来。
终于,丹尼尔也对众人说出了自己的秘密,他愿意相信别人了。
看到卡车司机忏悔的眼泪,我暗自感谢导演的善良,人的生命应该是丰盛而有缺陷的,缺陷是灵魂的出口,他给每个残缺的灵魂找到了出口,当然也包括丹尼尔,他懂得了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他说出他喜欢,他爱莲娜。
天堂就在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翅膀,一定能到达。
带着一种重游故里的伤感来推动整个故事前进的。
可以激发出无穷思绪的作品,但却很难归纳出自己的感受。
该片所讲述的故事虽为虚构,可被导演凯·波拉克用极为朴实的手法表现的犹如真实的传记。
类似的励志片通常都将主人公的命运放在核心位置加以展现,该片反其道而行之,它将故事的第一主角放到了相对从属的地位。
两星是给我的期待值的——为了看个开头的布二我容易么!我一直相信文泽尔的判断的,可这次大失所望。我就是来听开头布二的。每一个人物的个性都挺丰满但每一秒中无不在歇斯底里,当个唱诗班指挥比费城还难待,还得挨枪子儿,有必要吗?傻子演得最好。
就像那黑暗中的58秒一样,我们不再依靠眼睛,而是互相用心灵去感应对方,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很纯净,很理想,丰富的正能量。
wie im Himmel
很脸谱化和城市化,看得不舒服。
般般
一次突然来袭的心脏病迫使他永远的告别了舞台。为了养病,丹尼尔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在那里,他成为了教堂唱诗班的指挥。
音乐取代了宗教取代了信仰。
自私和狭隘看似可怖,其实可怜,只有勇气和包容是永恒的。中间绕弯子有点多,人物就显得钝 了。
一般
一部真诚,纯净的电影
有爱,有音乐的地方,就是天堂。
7.5。内核与“书店”类似,不过本片是温暖的、光明的。
就电影本身而言,我觉得非常精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无论是饱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嘉百莉的激情高歌,还是丹尼尔被暴打、然后讲出自己的身世后诗班(用英文)唱起的《奇异恩典》,还是最后诗班在比赛中那一曲无伴奏、无指挥、无歌词而引发全场共鸣齐歌的天籁绝唱,画面与音乐合力打造出的氛围震撼人心,催人泪下。
感人的触动优美的天堂
当他们一起唱起天籁一般的歌声时,我的全身都在颤抖,眼泪止不住的流淌。音乐真的可以抚慰心中的伤痛。在冲突发生后,每个人都给自己及他人留有空间。生活中充满了压抑、试探、欺骗、猜忌、愤怒,但我们仍勇敢去面对,真实而坦率的寻找自己的声音。只有真情的碰撞,才能寻回来时的路
见识了一种生活态度:坚强又自由;看到了一种电影情节:不出所料,却,不落俗套。
奥外最喜欢“归乡”类型,非常主流的音乐题材电影。有《情迷巧克力》《放牛班春天》式暖心气氛,可惜全片节奏和表达十分混乱,好在多数典型人物都有一个非典型结局,音乐改变不了最终宿命,但是能够诚实坦然面对心声何尝不是种幸福?开头和结尾做了完美的呼应,和过往的自己和解释怀相拥很动人,加分。
生活往往不是极好也不是极坏,恰恰中间状态,片子将人们痛苦抹去的太轻易,快乐又到来的不可置疑,为了天堂而拍天堂,往往含有做作之嫌
太燥了这个片。。
不能甘于现状,勇敢的跳出来,太多人对已经习惯的事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