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深海浩劫》,一部一点也不高冷的灾难片,差点还就错过了。
从题材到中文片名,太容易让人联想起那些 B级特效片,比如《不惧风暴》《海啸奇迹》《庞贝末日》《末日崩塌》……而且作为周二上映,又没做特供3D(原计划是有,后来被憋回去了)的引进片,到周末排片占比就剩7%了,真是眨眼就在中国市场被人错过了。
《深海浩劫》确实是部特效灾难片,可跟上面说的那些又挺不一样。
影片取材自真实事件,2010年4月20日晚,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附近海域作业的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事故造成11人死亡,17人受伤,多数工作人员经营救逃生。
36小时后,钻井平台彻底坍塌沉入海下,并由此引发了震惊世界的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
《深海浩劫》的英文片名叫Deepwater Horizon,深水地平线,就是发生事故的这个钻井平台,专业术语叫MODU——半潜式移动近海钻井装置。
在维基百科上,与Deepwater Horizon事故有关的词条有十几个,包括爆炸、调查、诉讼、时间线等。
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更是旷日持久,除了持续87天的补救行动(永久封闭减压井要5个月),还有长达5年的诉讼、处罚、调节等法律程序,而其泄漏量超过56万顿,仅次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对环境、生态、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无法计量。
面对这样一个巨无霸型的公众事件题材,电影是如何进行取舍的呢?
这得从项目的开发说起。
2011年3月,顶峰娱乐(Summit Entertainment)、参与者传媒(Participant Media)宣布,他们获得了《纽约时报》特稿《深水地平线的最后时刻》的电影改编权。
这篇文章刊发于2010年圣诞节,参与采写的三位记者David Barstow、David Rohde和Stephanie Saul都曾是普利策奖得主。
没错,用中国电影界理解的概念来说,《深海浩劫》是一个非虚构写作开发出的IP。
基于《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深海浩劫》聚焦于深水地平线爆炸,故事集中在事故当天,主要场景就是钻井平台,很符合传统戏剧的三一律。
以我对类型片的认知,本以为导演会简化人物关系,突出英雄式的主人公,加快叙事节奏,再下力气弄好后面的特效场面就够了。
但是没想到,《深海浩劫》并不是这样的行货。
事故发生之前,电影用了很大篇幅来交代事件背景和人物,片中出现的公司、个人全都真名实姓,没进行杜撰或回避。
非虚构题材电影有一个长项,在讲明白故事外,还可以把一个行业的运作情况交代清楚。
比如《聚焦》能让你知道报纸上的调查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大空头》能讲明白次贷危机的成因,《深海浩劫》在这上面也用了心思。
事发油井位于墨西哥湾的马孔多探区,距最近的美国海岸线约48英里。
英国石油公司,也就是广告里说他们不仅贡献石油的BP,从2008年承租开发这一区域,租期为10年。
众所周知,BP是那种超大型跨国企业,截至2015年底,该公司员工近8万人,覆盖超过70个国家。
约翰·马尔科维奇在片中扮演的Donald Vidrine就是BP驻在钻井平台上的代表。
深水地平线属于泛洋钻探设备公司(Transocean)——全球最大的油气钻井承包商。
2009年10月,BP雇佣泛洋的平台和团队到马孔多探区开始进行钻井作业,原先启用的Marianas遭台风受损,到2010年2月才替换成深水地平线继续开工。
电影里的主要矛盾双方就是BP代表和深水地平线员工,有人说这是劳资冲突,估计是阶级斗争看多了,其实是甲方乙方的关系。
深水地平线造价3.5亿美元,每天的作业费约为50万美元。
马尔科维奇在片中反复强调,钻井作业已经超期43天,意味着BP光平台租赁费就要多花2150万美元,而不顾测试指标异常的赶工正是引发事故的首要原因。
《深海浩劫》的主体人物都是深水地平线的工作人员,留意一下细节,他们都身着泛洋LOGO的工装。
科特·罗素演的是平台负责人(OIM,海上装置经理),马克·沃尔伯格是电气工程师, 还有安全员、钻台作业工人……电影还有个细节,沃尔伯格和罗素一拨人坐直升机飞到深水地平线上班,刚好碰到一队穿蓝色工装的人离开。
他们是斯伦贝谢(Schlumberger)的工作人员,这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服务商,在地层技术领域保持领先。
在真实的钻井过程中,BP确曾邀请这家公司进行检测,又临时决定取消,但是在事故发生的前两天,而非电影里描绘的当天。
《深海浩劫》还用了不少笔墨来解释海上石油作业的技术环节,比如事发前进行的两次固井正负压测试。
我是从高中开始就没及过格的物理苦手(偏偏还学了理科),在这儿就不多显眼了,知乎上有专业人士详解,有兴趣可以搜搜看。
为什么一部商业片要费这么大劲来交代事件背景甚至技术问题呢?
对普通观众来说,海上石油开发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行业,这个领域的专业性、技术性又很强,那种距离感要比科幻片里的航天技术还严重。
所以,电影用了大量细节来还原当时的场景、人物,为的就是增强代入感。
而对于这样一起后果惨痛、影响深远的公众事件,贴近真实也是最好的创作态度与方向。
制作环节自然也要追求真实,剧组在距事发地不远的Chalmette搭建了一个完整的钻井平台,来重现深水地平线原貌,这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电影立体布景道具。
影像上采用手持摄影,突出新闻事件的纪实感。
制片人是做《变形金刚》系列的Lorenzo di Bonaventura,除了请来沃尔伯格、马尔科维奇,也带来了参与《变形金刚》《星际迷航》等片的特效、视效团队。
因此,爆炸场面处理的非常有冲击力,突出了事故对人的巨大伤害,而且两起爆炸层次清晰,细节丰富,也是为了还原当时的情景。
《深海浩劫》是部在创作和制作上都挺用心的商业片,也基本保持了非虚构题材的严肃性。
电影在北美上映后,媒体的评价以正向为主,烂番茄好评率达到84%,比《萨利机长》还要高,而李安的《比利·林恩》现在只有45%。
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深海浩劫》却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电影追求非虚构题材的严肃性,本事折损了一部分娱乐元素,决定了这将是一部成人向电影(adult-skewing films)。
《好莱坞报道者》刊登了一篇分析,首周末去看《深海浩劫》的观众,67%年龄在35岁以上(电影市场年轻化真不是中国特色),这对一部大片来说,是个不利的数据。
在输出价值观、引领公众话题的能力上,本片导演彼得·博格确实没法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相比。
后者执导的《萨利机长》,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比《深海浩劫》早三周上映,北美累计票房已超过1.2亿美元。
《深海浩劫》9月30日上映,目前放映超过七周(北美电影市场的生命周期要比中国长出几倍),票房刚超过6000万美元。
《深海浩劫》的另一个问题,没能控制好预算,片方投入的制作成本高达1.56亿美元。
这个制作规模已经接近漫威大片《奇异博士》(1.65亿),后者上映两周,目前全球票房已超过5亿。
尽管《深海浩劫》享受到拍摄地路易斯安那州的优惠政策,投资方狮门影业收到近3800万美元的退税,影片的净成本还是接近1.2亿美元。
好莱坞业界存在一个观点,这种非虚构题材改编的电影,由于无法覆盖到青少年市场,预算最好不要超过6000万美元。
以近年来专接非虚构题材的汤姆·汉克斯为例,三年前的《菲利普船长》成本是5500万,《大梦想家》3500万,去年的《间谍之桥》4000万,最近的《萨利机长》是6000万。
前面提到的《聚焦》和《大空头》更少,分别是2000万和2800万。
当然,狮门和顶峰对《深海浩劫》的市场定位首先还是特效大片,类型上偏向灾难、动作甚至是惊悚,而不是主打非虚构题材的剧情片。
提到惊悚元素,必须夹带私货,这部电影的节奏有种很强的压迫感,突然喷出的可乐、撞上直升机的飞鸟,都是制造紧张的常见手法。
老而弥坚的科特·罗素一出场,总让人回想起约翰·卡朋特80年代的经典。
如果说去年昆汀·塔伦蒂诺的《八恶人》是西部版的《怪形》,《深海浩劫》就是《怪形》的灾难片版本,资本追逐下的能源最终失控演变成吞噬人类的无形怪兽。
拍摄新闻事件的非虚构题材容易引发争议,《深海浩劫》也不例外,深水地平线的工作人员多数反对拍电影,认为会对遇难者及家属造成不敬。
也有事故幸存者支持,沃尔伯格扮演的工程师Mike Williams以及迪伦·欧布莱恩扮演的钻台工人Caleb Holloway,不仅认可片方的创作态度,还为拍摄提供了指导意见。
还有一部分幸存者出于对媒体和电影的不满,通过众筹的方式募集基金,准备拍摄一部他们自己视角的纪录片,来还原真相。
《深海浩劫》片尾,用影像资料交代了几位主要人物的后续经历,最后逐一列出11位遇难者的名字,并且配以他们生前的家庭录像,大多是他们和伴侣、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构成全片最让人泪目的地方。
最后得说下非虚构题材在中国的前景。
基于新闻事件的非虚构写作,原本资源集中在国内几家大媒体的深度报道部,记者往往会花费较长时间关注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调查、采访、取证,最终以特稿形式刊发。
这两年,有些非新闻类刊物也打了擦边球,有的还会效仿外刊常见的模式,聘请自由撰稿人做这类的选题,基本不求新闻时效,只求采访挖掘的深度。
今年,有两件事助推了非虚构题材在中国的热度,也吸引来电影界做项目开发的热情。
一个是年初告破的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这桩持续近三十年的悬案被视为中国版《杀人回忆》(其实似乎已经拍了好几部了)。
另一个是已经过去五年的“鲁荣渔2682号”事件,有两部以此为题材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叫《太平洋大劫杀》,另一个叫《太平洋大逃杀》(我就呵呵了这样的标题想象力),都卖出了电影改编权,还开了发布会跟研讨会,似乎是在宣传非虚构IP时代的到来。
作为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多年的前新闻工作者,加上对中国电影生存环境的理解,我还是对此保持“谨慎的乐观”吧。
借用杨德昌的话,世界上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虚构不会是,非虚构也不是。
共勉……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高冷门诊部(ID:highgossip),感冒的同学可关注,转载联系微信pigyeah。
电影还原了墨西哥湾的那场灾难,也成功再现了当时惨烈的场景,但是电影并没有表现出想要表达的意思,更没有真正的将主角的作用发挥出来,仅仅以马克.沃尔伯格为切入点来引入故事,显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意义。
就是这种毫无重点没有剧情的设置,让电影给人的感觉十分混乱,尤其是马克.沃尔伯格所引入的家庭元素,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更没有突出什么家庭观念与情怀,毫无重点的叙述故事让电影缺失了价值观与是非观的营造,电影更像是为了展现灾难而故意添加进入的人物关系,也是因为如此,让电影难以找到重点更将剧情塑造的乏善可陈,不知何意。
电影想要为我们追溯灾难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想将钻井平台工人们对于挽救这场事故所做的奋力抗争,只是片面的刻画出BP公司领导上层的巧舌如簧与平台工人们的极力抗争,显然有一种片面刻意的行为,尤其是当灾难发生了以后,所有的人员都乱作了一团,没有什么人与人之间惊心动魄的故事,更没有什么值得讨论与话题性的行为,仅仅突出了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让人难以看到影片当中那种发光发热的地方。
电影一开始就咄咄逼人的用一种横加干涉的方式来指责公司将前来检验的人员撤离的行为,从主观上已经造成了一切原因都是公司高层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而当后续情节展开的时候依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主观意图在里面,让个人感情的发泄完全渗透到了电影里面,这样的做法显然只能证明导演是有意的将自己认为谁对谁错的观点强加进去,也就忽视了我们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样一场事故,不得不说导演的这种做法太过偏激。
作为电影的主角马克.沃尔伯格显然没有作为第一主线的存在,更没有发挥出力挽狂澜的作用,他并没有真正的成为电影的核心,反而变成了一个支线的存在,就是电影没有真正的选准主线的存在,于是就随便找了一个可以彰显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物来担当主角,而至于所谓发生整个灾难事故的过程,并没有真正的找准人物去进行叙述。
唯一一个能够切入整个事件核心的公司高层约翰.马尔科维奇,显然已经将他作为反派一样的人物存在,也就很难在故事上以他为人物重点,于是乎在整场灾难来临的时候,就像电影当中表现的一样,约翰.马尔科维奇在事发现场被喷满泥浆,而马克.沃尔伯格则还在卧室和妻子正在视频聊天,则至于由老戏骨迪伦.欧布莱恩扮演的站长则还在澡堂里面洗澡,如此人物环境所在位置的确定,就已经证明了三个人的角色地位的重要性,如此再来一看,电影选择了一种以主观形式叙述的表述方式显然将电影的剧情带入了一种万劫不复的境界里去。
没有人发现了灾难的产生,也没有人阻止灾难的产生,更没有人能看出灾难的产生,但导演却一边倒的营造出来灾难的产生是因为公司高层的决策造成的,可是灾难产生的时候正是在做质量检测的时候,这个时候出问题并不能胡乱的指责到底是谁犯的错,就是因为导演用一种过于主观的思想,让我们看不到了事实的真相。
电影虽然没有为我们营造出来一个扣人心弦的好故事,但是整个场面营造与调度的却是恰到好处,正是应了那句话,剧情不够场面来凑,没错的,导演似乎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为我们营造出来了一个既壮观又惨烈的这样一个灾难场景。
在这个场景当中,电影全面的展现出来各种惨烈壮观的灾难奇观,不但让人感受到在灾难当中的无能为力,也突出了人性中那善良又伟大的举动,面对灾难时的人们呈现出来的样子才是最真实的自己,能够选择帮助别人更是人性中所展现出来的最美好的东西。
于是,在经过前一段时间温吞如水不温不火的苍白表述之后,在电影的后半节彻底的大爆发,用场景来震撼我们的心灵。
只是在这种灾难片中始终少不了主角光环的英勇救人行为的出现,不知道这种情节是不是真实情况下真实发生的故事,但在我们眼中看来,这种狗血的救人模式实在有点老套陈旧与太过平凡,在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场面描写以后还要在最后的时候在看这个,让人感觉很扫兴。
作为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追求当然是越真实越好,只可惜对于这部电影而来,真实事件改编很显然只是一个幌子,剧情人物改编给人的感觉反差实在是太大了,正面人物形象过度正面,反面形象又过度反面,总感觉电影当中弥漫着相当强烈的个人情绪,那种指责式的描述手法呼之欲出。
这一点明显没有真正的正视灾难所带给人们的不幸与痛苦,一味的指责式的描述只能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对企业管理的不满,而我们真正讨论与再现的是整个事件发生所引发的原因与带给我们的警示与思考,而导演挑起战争的这种做法相当的不可取。
这也是一部马克.沃尔伯格最没有主角光环的电影,电影里面的他可有可无,几乎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一点分量都没有,除了在一个重要的场合发表了一些专业观点以后,电影的其他部分就几乎是一个路人甲了,不但没有引导什么剧情内容,还过度的将家庭戏份分散了电影的剧情主线,这种故意渲染与煽情的人物在这部以灾难为主的电影中显得格格不入,而且对于马克.沃尔伯格来讲,充其量只是电影当中的一个小角色,分分钟远离电影的核心内容,更与故事发生的重点沾不上边,这种丝毫没有什么存在感的角色怎么可能在电影中得到人们的重视?
这也让他成为了最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男主角。
钻井监控室资方和工方因为钻杆和压管线压力不同而争吵是否停止工程的这一段, 镜头控制得真好。
狭窄的室内戏,镜头切换得很流畅,以及诸多窗外窥探视角,镜头一直在有意抖动,非常具有真实感。
用拍纪录片的方法来拍灾难片,极易代入观众视角,这个手法非常好。
此外看得出来电影对钻井平台工作的基础知识是下了功夫的,第一次接触这些内容的观众也能轻易理解。
电影里海底泥浆井喷以及火灾爆炸的场景做得逼真,人受伤的情形也都非常合理。
令人惊喜的一部片子,在一众巨物灾难片、自然灾害片、全球末日片中显得别开生面。
为什么打五星?
因为我有切身的感受。
自我介绍下,我也是一名石油工人,来自海上。
影片开始介绍了几个主角的家庭,看似生硬,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他们就是普通人,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家长里短,再正常不过。
永远修不好的柜子,永远修不好的车子,这样的例子太多。
每次分离就是都充满了不舍,尤其是有了家庭,有了孩子。
对于外行来说,怎么形容自己的工作?
我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石油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储存于地下,所以更别说介绍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太难。
主人公就很聪明,易拉罐,轻而易举,简单易行。
坐着飞机去上班,看着高大上,其实就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已,和公交车没什么差别。
撞上鸟,或许是一个不详的开始,或者说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
到了平台,和同事交接班,顺带拉拉家常,吹吹牛逼,讲讲在家里的趣事,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钻工说自己毕业于哪哪哪个大学,获得全额奖学金,国内差不多都是这样,全是大学生。
事故原因,事故经过都讲的还算详细,画面处理的比较震撼,不做过多评价。
对我而言,这是个对外介绍的窗口,打分什么的肯定会多多少少有点片面。
最后有些人在质疑,只不过是死了几个人而已,算不上灾难片,真正重要的是后来的污染。
我感觉,说出这样话的应该都是坐在办公室的官老爷。
能侥幸逃出一命已经得感谢苍天了,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官老爷哪一天在遇到危险时能不能逃出生天。
这部电影是我拉着父母一起看的,我本来是想告诉他们我的工作环境并不是他们想象的多么轻松,而老爸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只不过是一个安全事故罢了,哎,我很寒心,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带他们来看这部电影的用意。
发生这样的事故,美国尚且如此,我是不敢想我国会是什么样子。
希望再也不会像渤2那样。
写的比较乱,想看就看吧,不看也无所谓。
深海浩劫 (2016)7.02016 / 美国 中国香港 / 剧情 冒险 灾难 / 彼得·博格 / 马克·沃尔伯格 迪伦·奥布莱恩
你要知道这部电影可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相对来说,我觉得电影里的主员人工可能还真的是配不上英雄,就是我感觉最后他其实并没有拯救出这个石油井吧,其实也拯救不了,也正常,毕竟他那可是毁灭性的打击吧,不过男主角还是把那个女主给救了出去,这可能算是他比较英雄的一面吧,相对而言我觉得这个事故还是挺惨烈的,毕竟这么出名。
影片故事讲述的是一队石油工人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人为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意志。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由于人性的缺失,利益的驱动,深水地平线油井在一次破纪录深度的钻井作业时,意外发生了井压不稳,压冲导致紧急安全系统失灵,随即引发连环爆炸,深海油井瞬间化身人间地狱。
由于火势太大,救援无法及时进行,126名钻井工人不得不困顿其中......作为一部视觉大片,影片对深海油井的惊天灾难,复制的非常精准。
据说,为了真实再现、还原当时的冲天大祸,弥漫硝烟,剧组按1:1的比例,搭建了深海钻井平台。
也因此,影片制作成本高达上亿美元。
影片后半部分的饕餮级视觉盛宴,将火灾的凶、狠、惨、猛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观众就好像置身火海一样,随着片中人物角色的希望而希望,绝望而绝望。
除了珍馐美馔般的视觉饕餮,影片还恰到好处的呈现出了人性的美好,亲情的可贵。
比如,马科沃尔伯格饰演的男主角,与妻子孩子的浓浓亲情。
对温情的刻画和打造,让影片整体偏暗的色调,以及人性缺失所导致的大灾难所拥有的不寒而栗,都有了些许温暖的味道。
虽不是影视从业人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观众,但也能看出来这部电影的牛逼。
过多的赞美已经不需要了,只是想说,是因为前两天看了《烈火英雄》之后,才决定再复习一下这个电影的,然后就感觉到,国产电影的潜力,还真的异常的大。
但有点悲哀的是,我能预告后者的豆瓣评分会和前者相当,甚至超过。
呵呵一笑。
有点遗憾的是,看完电影之后没有能完全理解这次灾难发生的真正原因,虽然电影一开头就通过小女儿的简单对话,大致了解这群人的工作以及防喷器原理,但对于电影中出现的正压试验,负压试验,以及为什么压力不正常等等诸多细节,不甚清楚。
后续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
影评中的头条也有两个专业人士似乎给出了详细解答,但还是有不懂之处。
就像科幻电影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灾难电影,也有硬灾难和软灾难的区别。
硬灾难和软灾难,表现的侧重点完全不同,几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
软灾难重在写人,展现人物群像,讴歌勇气与智慧,赞美亲情友情爱情的伟大,或是批判人性和社会的暗面,灾难只是这一切的陪衬。
例如前两年引进国内的《庞贝末日》,以911事件为背景的《93航班》。
硬灾难重在叙事,讲述天人的两极对抗,今年上映的《深海浩劫》是其中的代表。
它改编自真实事件,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的一个钻井平台发生了一次举世震惊的灾难。
由于设备的老化失修,管理高层的敷衍逐利,以及质检工作的不到位,引爆了平台的安全隐患,最终整个平台被熊熊烈火吞噬。
毫无疑问,硬灾难是与之最合适的样式。
在这个故事中,歌颂被甩到了边缘,煽情被抛到了脑后,只有人和自然赤裸裸血淋淋的厮杀。
《深海浩劫》少有戏剧式的渲染,节奏平稳而坚韧,没有任何预判立场和道德批判,带有一种纪录片式的客观冷静。
无论是对管理高层的愚蠢和贪婪,男主与妻女的感情,还是石油工人的同袍之情,都是轻描淡写。
前半段,影片的矛盾围绕安全质检问题,后半段,则是灾难营救和逃生。
不难看出影片背后的考据工作扎实,画面中满是仪表盘、显示屏、结构图、压力指针,台词中也充斥着各种技术名词。
一方面,这是出于对真实事件的尊重。
另一方面,也是以此强化观众的入戏心理:看到了吧,这群家伙是来真格的,绝不是装装样子。
而淡化感情色彩的表现,非但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反而因为早就知道灾难将临,一步步将我们拉入了缓缓逼近的恐慌中,就像那管道缝中缓缓渗出的泥浆。
我们的情绪就像那渐渐增压的管道,在井喷的一刻瞬间爆发。
硬灾难从来不标榜英雄主义和主角光环,所以能承载更强的现实意义。
人类总是以为,科技昌明可以战胜大自然,实现人定胜天的宏愿。
但现实一次次事与愿违。
因为人类总是忘记,科技本来就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一点小礼物,任何科技成就都是建立在自然规律之上的。
拿科技跟自然对抗,就像一个学了一招半式的入门汉,跟精通功夫的高手单挑一样,不被揍得鼻青脸肿才怪呢。
影片开头展示了钻井平台的巍峨,它矗立在海洋之上,犹如一座堡垒。
借着当事人之口,电影赞颂了一番它蕴含的高科技含量,背后的工业实力强大。
但这只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很快我们就看到,在灾难面前,这座人类文明的结晶,脆弱到不堪一击,短短几小时内崩塌成一堆废铁,成了埋葬许多无辜者的墓塚。
当原油从海洋深处喷薄而出,看似坚不可摧的钢板螺帽,被像瓦楞纸一样撕开扯烂,惊恐效应也随之达到了顶点。
之后的轰天爆炸,犹如地狱的烈焰涌入人间,毫不费力地将人类叫板自然的堡垒,变成了一座炼狱。
最后,幸存者们丢下一群同伴的尸体,狼狈逃生,跪倒在甲板上卑微地祈祷着。
人类的自尊,被来自地狱的恶焰,践踏到体无完肤。
这是人类在学会与自然这头巨兽和平相处、各取所需的过程中,又一次惨痛的教训。
影片旨在缅怀那起真实的惨案,还原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原油灾难(国内大概是怕影响观众情绪,用了个“原油泄漏事故”的弱化词组)的全过程。
这次灾难中,共有11人牺牲,片尾依次打出了他们的名字和照片,是怀念,也是警示。
我们衷心祈求同样的惨剧不要再上演,同时我们也希望,这样的灾难电影可以更多一些。
它们不断提醒着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远远不够完美,我们引以为傲的人性,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我们沾沾自喜的科技成就、文明成果、对世界的认知,在自然的伟力面前,渺小到几近尘埃。
而这样可怕的灾难,距离我们只有几个认知错误、几次无心疏忽、几分侥幸心理的距离。
只有不断被这样提醒着,人类才会更多地正视自己,更重要的是,懂得正视自己的必要性。
我其实很喜欢本片的叙事节奏,前半段明明知道是铺垫,还是会紧张。
有人一直在催怎么还不进入正题,其实这就是本片引起观者思考的部分,也是真正需要重视的部分——灾难产生的原因,人类的自大和狂妄。
也令我产生对石油钻井工程了解的欲望。
后半段灾难现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十分的震撼恐怖。
我最害怕的部分是设施内部救援的一段,人类的辉光也在此处展现,我看到撑着遍体鳞伤的身子甚至重伤的双眼也要去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关掉开关拯救所有人的船长,看到众人解救被压腿的同事那个惨痛的场面,大概都会被我铭记。
总之,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我会考虑把它推荐给朋友。
很拗口也很真实:总能找到一个方法,证明之前证明你错了的那个方法是错的!
人的记性容易断路,认知又总有偏差,只爱相信自己喜欢相信的东西。
所以多看看电影,多少也是有好处的;看完之后回头想想:原来,很多的天灾,其实全是人祸!
故事情节挺简单: BP(英国石油)租了个钻井平台钻石油,由于油压太大等等地质原因,需要用水泥封堵以保证钻探安全。
--已经提示很大的安全隐患了!
BP的主管急着钻探,工期已经拖了43天!
--已经损失了5000万美金,主管急着交差!
钻井平台的主管坚持要求做水泥压力测试,不确定安全就不能钻;做了测试,数据果然异常,一平方英尺的压力有1750多磅!
--果不其然,已经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有安全问题了!
眼瞅着不能开工了,BP的主管又想了个办法,做反馈管压力测试,谁知道这一侧结果又正常了 !(其实是喷涌的泥浆太多,反馈管被堵住了!
)--总能给自己找到一个满意的理由,而无视其他的风险提示!
--很拗口也很真实:总能找到一个方法,证明之前证明你错了的那个方法是错的!
于是果断开钻,结果可想而知,一切补救措施都是枉然,几十秒的时间都争取不了!
--平台主管向甲方低头;然而在喷涌的“绝对力量”面前,什么主管都是蝼蚁!
然后就是井喷,然后就是把整个钻井平台烧成了巨型火炬!
--一场本可避免的灾祸,就这么降临了!
【是不是有一种莫名熟悉的感觉?
】 126名工作人员,11人失踪(就是烧没了),7人重视,轻伤无数!
这次事故导致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
“BP”为了赶进度,省几十万美金,最后付出了208亿美金的罚款!
看起来巨无霸似的的钻井平台,在“绝对力量”面前,完全不堪一击!
电影改编自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忠于事实,所以没有很出彩的个人英雄,也没有力挽狂澜。
马克威尔伯格的主演也不过就是随手帮忙搭救了两三个人。
前半段有点平淡,后半段灾难场面太真实,还真有点看纪录片的感觉!
电影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然而现实却更加戏剧!
现实中:漏油事件愈演愈烈每天泄露数量约5000桶,是原先估计量的5倍!
封堵、泄压,各种方式接连失败!
舆论压力越来越大!
一个月后,日泄露数量升到2.5万到3万桶!!!!!!
(是原来估计得多少倍?
我有点儿算不过来了!
)奥巴马政府面临处置不力的各种指责。
经历过各种失败之后,2010年7月15日,BP终于宣布成功制止了持续近3个月的漏油!
引用360百科的原文:“美国政府与英国石油公司先后试过火攻法、化学分解、围栏沙坝、人工岛、引流法、人发干草吸附法、虹吸法、灭顶法、"小金钟罩"等等各种方法,均收效甚微或无果而终。
有关方面在网上征求了近7800条来自全世界网民的建议,最奇特的方法还有"核爆法"和制作长宽两英里的蜂窝水泥大盘法等。
在最后成功之前,人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耐心等待着试验结果,墨西哥湾已在"咳嗽"的海豚只好游走他乡,其他各种海洋动物和鸟类也只能听天由命。
”用围栏围住浮油烧掉https://baike.so.com/doc/3777184-3967687.html灾祸各不相同,诱因却往往相似!
还是那句话:“太阳底下就没有新鲜事儿!
”无论是什么地方的人,也许都面临各自的压力,面对类似的诱惑;然后愚村的心存侥幸,重复制造这各种各样的灾祸!
一方面人们总结经验努力提高安全标准和检验手段;另一方面总有人不以为然,人为小题大做,心存侥幸,再昂贵预防设备也变得一文不值!
电影中,约翰马科维奇演的“BP主管”自豪的说出了BP的市值,只可惜,在自然的“绝对力量”面前,多大的巨无霸都不值一晒!
所有剧照、海报均来自网络
如果你在前面一个小时没有睡着,那么恭喜你,后面的40分钟应该就更好坚持不睡着了。
要了解钻井工作的呀,后面还是蛮厉害的
舍己为人
文本之過。前半段囉嗦無趣,後半段核心的災難場面又敷衍了事。
乏味的灾难片
甩的一手好锅!责任全在BP!Transocean英勇的美国员工一个个都是模范英雄!开场的家庭场景真是直男癌大发作,然后大规模的爆炸与CGI火焰果然还是得爆炸贝才能驾驭得住啊,再然后死了11个人跟随后的生态灾难尺度比算得上什么,这Lone Survivor的导演真会把real disaster塑造成主旋律的弘扬。。。
灾难场面好逼真。
刚过去6年便如此遥远的人祸。1亿美元高额投资,却没有使它像别的灾难片那样兜售灾难。真实的惊慌失措,贪婪侥幸,真实的清醒和高尚,海洋的噩梦与人类的地狱重叠,意义非凡。对事故原因有最精简的比喻,保留了无法简化的专业术语。特效厉害、剪辑利落。表演不太自然,拍法略超前。
还原度很高,也很纯粹的灾难片,震撼力十足的视觉冲击足以弥补对人性刻画的不足。这种片子只有在影院里看过后,才给得出4星吧~
看电影不如百度事件
近十年来为数不多的干练直叙的灾难片,只有利益驱使没有脑瘫作怪,一气呵成
平铺直叙到简直和纪录片没啥太大区别。
公映
这种巨型机械什么的最恐怖了。。。
bp高层在贪婪的驱使下忽视了安全,deepwater horizon的员工有情有义勇救同伴。但是看完似乎感觉情节推进好老套。
要多精彩有多精彩的火灾爆炸场面,可这片除了灾难这个标签什么都没有,观众回想起来甚至都意识不到这个事件到底带来什么,最后导演居然还居心叵测的急吼吼的放出11位遇难者照片,你觉得你升华了什么我问你?
无论演什么角色、马克都是这一脸苦大仇深的表情。
只论观影体验的话还是不错的,标准灾难片,如看熔城烈焰,紧张悲情准确的细节和专业技术上的铺陈,可乐演示匠心独运,但是问题就出在灾难片模式与真实事件不能匹配,这毕竟不是自然灾害,爆炸情况罗列,旗帜飘飘,亲人拥抱,就这样混过去了吗!动作商业娱乐化的类型对不住这些人这些事
主旋律广告片,一般般
视觉震撼之余不禁想到对生态的破坏有多么严重,天津的灾难亦是如此,这些不是天灾而是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