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我所知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好。
2小时48分的电影,对于三年前的我还能耐得住性子嗑完,我现在已经没那个耐心了。
可是这个电影,我就像被吸进去了似的,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小佛和劳伦斯待在一起的时候,她那种喜悦和疯癫,都像她嘴里喷出的烟雾,弥漫在嘈杂的空间里。
她一头不羁的红发,仿佛要将作为一个女性毕生的热情都在这段感情里榨干,我想起《暖暖内含光》和《罗拉快跑》。
他们一起抽烟,疯言疯语,听吵到爆炸的音乐,亲吻拥抱做爱,快活得上天。
她为第一天勇敢变装出门的劳伦斯买假发;她为因怪异装扮而被人殴打,在餐厅被服务生问东问西的他大发雷霆;她其实终究难以接受这样另类的劳伦斯,却又不能割舍对他的爱。
不得不提,苏珊娜·克莱蒙的演技太绝了,小佛的角色跟《妈咪》中那个端庄、克制的她简直判若两人。
劳伦斯,一个异装癖者,一个变性人。
他从小就有变装习惯,职业老师,35岁决定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从开始异装面对世人,到真正变性为女人这个过程,其实没什么好说的。
首先我不完全认同变性或者异装一定是一种变态心理,其次,一个男人并非同性恋却想变成女人并爱另外一个女人这种剧情,在看《新女友》的时候我的三观已经被颠覆,如今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
但是,“她”如此的深情。
和小佛分开的时间里,尽管和女友夏洛特同居,仍从未忘记过小佛。
有一年半的时间她甚至偷窥小佛的生活,还在她家的白墙上把其中一块砖涂成了粉红色。
她给小佛写了一千封信,全丢到马桶里去了。
这个痴情的种啊,人家都结婚生子了。
泽维尔·多兰,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尤物?
这电影的配乐比之前已经深得我心的《我杀了我妈妈》更带劲,我断定他必是嗑了很多药才拍得出这种神作。
慢镜就不说了,那种视听效果已经是他的专利了......然后小佛在客厅里读劳伦斯写的书,屋内有水倾泄而下的点子太神奇。
劳伦斯和小佛重聚,踏上黑岛的雪地的时候,无数件衣服从天而降;她俩再度分离时漫天飞的黄叶也是异曲同工。
原来这不是我头以为的另一部法语的《新女友》,在装潢艺术,造型设计,色彩运用,配乐,剪辑,用镜等等方面基本无不在电影艺术的先锋之列。
也许这种疯狂的艺术表达只有在多兰这样的年轻人身上才能迸发吧。
蓝色的卧室,墙上独独的蒙娜丽莎像,彼此朝思暮想的黑岛,幽暗巷子里的亲热......两个生命紧紧交缠。
他们最后一次相见,小佛撩了一下肩前的头发,劳伦斯深情款款地说:“我喜欢你这个动作,我有偷学你。
我喜欢看你的后颈。
你这样好像在对全世界说‘你们都去死吧’。
”酒吧里那面墙,又是蓝色。
我向来为那幽蓝的每一帧画面着迷,如今它们还烟雾缭绕。
从一九八七至一九九九,他俩分分合合,终要过着各自的人生。
影片末尾,经历了这一切风尘之后,镜头回到劳伦斯与小佛初见那天。
“我是劳伦斯·阿利亚。
”——“劳伦斯什么?
”“阿利亚。
”“不过......都是劳伦斯,无论如何。
”
5月24日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公开表示《民法》不保障同性婚姻乃是违宪后,好友项老师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同性婚姻合法地越来越近了,wuli Gay蜜还是单身。
问:他应该开心吗?
呃,还是开心吧。
”看到有人这样写:“我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婚姻,但我依然会努力捍卫每个人都能结婚的权利。
”最终并非所有人都求一定能够结婚,大家要的是婚姻平权。
于是人们欢快地在朋友圈转发彩虹旗,热热闹闹了几天,仿佛与有荣焉,仿佛看到曙光。
相信这个世界终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多元……仿佛,看不到同时还有那些堵在台湾司法院外怒喊:“释宪无效”的人们。
他们拿着打印了“释宪结果”的白纸,恶狠狠地撕毁,以示不满。
那股拼尽全力的怒气,看得人心中一凛。
吉田修一的小说《最后的儿子》里,男主的妈妈有次打电话来,被他同居的同性恋人接到,之后恋人非常惶恐地向他解释自己是以“男人说话的方式”在电话中称只是男主的朋友来玩的……吉田修一写说:“我想,到头来,痛苦也有两种,分别由无法获得认同的人与不得不予以认同的人各执一方。
从这个观点来说,以男人说话的方式和我妈讲话的阎魔(男主的男友),是一手揽下了我妈应该承受的痛苦和自己的痛苦。
”要么,各自痛苦,要么,一人承担双倍的痛苦……LGBT人群的前路,还有太多茫茫未可知的崎岖要走。
而更多的人只不过是在这茫茫中选择暂时性的盲盲,有人是盲于对方的身份,有人是盲于别人是否认同,大家都逃避……躲得一刻的欢愉。
电影《双面劳伦斯》中,大学教授劳伦斯对他的学生说:“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路易·费迪南·塞利纳(法国小说家)不会获得现在的地位……在今天,他的才华已经凌驾于他真实的自我之上,这就是人生。
因此一个人的作品足够伟大,能帮助他免受排斥和孤立。
”看过电影《伊夫·圣·罗兰传》的就知道,人人都贪慕伊夫·圣·罗兰的时尚才华,渴望穿上他设计的华服,渴望与他结交,渴望和他一起纸醉金迷,渴望得到他时装发布会上的一席之地……因此愿意也只能忽视他是一个同性恋者。
可是这样的忽视是毫无用处的,在伊夫·圣·罗兰被男人揍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人对他施以援手。
皮埃尔·尼内演的伊夫·圣·罗兰真的绝了。
《双面劳伦斯》中一开始,当画面还没有出现,就有画外音,是记者在采访变性后的劳伦斯:“劳伦斯,你在找什么?
”“我在找一个听得懂我的语言,同时也会说我的语言的人,一个不被社会排挤的人,不光会单纯质疑社会边缘人的权益和价值,还会质疑那些号称自己是正常人的人。
”
泽维尔·多兰加拿大同志导演泽维尔·多兰在完成他第一部自传式影片《我杀了我妈妈》后,在蒙特利尔的乡下和他团队的人一起聊天。
其中有个人倾诉了一段感情经历:有天晚上,她的伴侣告诉她,他想要变成一个女人。
这给多兰开启了一个故事灵感,当晚回家他就一气写了30页的剧本。
这就是2012年问世的《双面劳伦斯》。
1989年,劳伦斯·阿里亚35岁,事业平顺,和妻子弗蕾德的婚姻也平顺。
原本他可以像很多直男一样坦然地消失于婚姻、生子这样平凡的生活中。
然而就在这一年,劳伦斯决定要变性。
和《丹麦女孩》的故事一样,没有哪个妻子能够一下接受丈夫变成另一个女人。
《丹麦女孩》弗蕾德与劳伦斯争执。
劳伦斯说自己是困在男人身体中的女人,他指着自己胳膊上的肌肉说:“这不是我!
”指着身体:“这也不是我!
”拉开短裤:“还有这个,也不是我!
”弗蕾德绝望:“所以我爱你的一切,你都讨厌?
”劳伦斯更绝望:“你就爱我的这些吗?
”也和《丹麦女孩》一样,弗蕾德最终还是决定与劳伦斯一起面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
弗蕾德相信他们这代人已可以接纳变性人了。
是的,当劳伦斯第一次化女妆、穿裙子走进教室,原本闹哄哄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
在一片令人害怕的静默中,终于有个女生举手,她说:“第八页第三段?
代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是很清楚。
”劳伦斯度过了他的第一关。
后面再有险峻的高山,也总归积蓄到一点力量了,会好爬一些了。
因为后面真的就是重重高山,谁让劳伦斯就选了一条艰难的路走呢。
人人满口都说着“这是一个自由的世界”,然后,学校迫于学生家长们的压力将劳伦斯开除了。
校长还伪善地表示:这下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写小说了。
你看,接受你,也并不代表会为你与利益、权贵、人群……为敌。
这算什么接受?
这样的接受,得到也要像劳伦斯一样写一个“eccehomo”(拉丁语,“瞧那个人”,带有极度轻蔑。
)掷还他们,扬长而去。
弗蕾德是高估了她自己。
泽维尔·多兰说:“这样的变故,尽管对于每对夫妻和个人无疑都有所不同,但……我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过往还没有被完全抹去……”弗蕾德和劳伦斯无疑是深深爱着对方的,那些美好的过往支撑着弗蕾徳,她心中难以舍弃。
可是她也一样无法设想未来。
如果她还没有爱上劳伦斯,也许她可以义无反顾离去。
如果她可以轻易就不再爱劳伦斯,她也可以不管不顾离去。
偏偏她就身处其中,爱是真的爱的。
然而爱,又不足以支撑。
终于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弗蕾徳离开了劳伦斯。
她在舞会上认识了新男人。
那场舞会真是被泽维尔·多兰拍得绚烂无比,他自己也化了妖艳的妆,在镜头前一闪而过。
舞会上惊鸿一瞥的多兰。
劳伦斯很快就知道了弗蕾徳的背叛,他们实在太了解彼此。
“你和他约会多少次了?
”“大约…一个月吧。
”“多少次?
”“五六次。
”“五次还是六次?
”“六次。
”“那就是七次。
”他们实在太了解彼此了。
伤人,同时也是自伤。
时间走到1995年,弗蕾徳有了新的婚姻,有了孩子,有了新的房子……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
劳伦斯终于出书了。
他也有了新的女友。
可他还是寄了一本书给弗蕾徳。
弗蕾徳看着劳伦斯的书,突然之间,大雨就从天花板上瀑布一般倾盆而下。
她发现,原来这么多年,劳伦斯都一直在暗处默默关注着自己,依旧爱着她……在弗蕾徳家的墙上将一块砖涂成了粉红色。
当年,就在劳伦斯要变性的时候,他们还是夫妻的时候,弗蕾徳在劳伦斯背上写道——“在被摧毁了的隐身处,在倒塌了的灯塔上,在我的无聊厌倦的墙上,我写你的名字……”这是保罗·艾吕雅的诗句,诗的名字叫《自由》。
弗蕾徳和劳伦斯又走到一起,双双抛下现实的生活,各自无辜的伴侣,他们出逃了。
当年他们的爱情没有能让他们守住婚姻,而今他们的爱情又让他们从婚姻中私奔。
好了,如我们所知的那些妄图从僵硬的婚姻中逃跑的情人们一样,固守在婚姻中时总想着爱情的浪漫,但一旦出逃,开始想起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来了。
世间哪得两全法?
《男与女》中的孔侑演的男主,在婚姻中时,对同在婚姻中的全度妍演的女主那般主动,那般深情。
私奔也是他提出来的,结果最终没有出现赴约的人,也是他。
《男与女》弗蕾徳和劳伦斯私奔成功了又如何?
不还是要回来。
两人再一次的大吵一架。
劳伦斯带她去看自己的一对朋友,他们原本是一对女同情侣,后来其中一个决定变性为男人,两人依旧还是相爱,在一起生活。
是劳伦斯和弗蕾徳的完全相反版本。
劳伦斯的本意一定是希望给弗蕾徳一点信心吧——看,他们可以!
我们也可以的!
但结果却是活生生血淋淋的让弗蕾徳看到了和劳伦斯在一起的绝望——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乡下,抽着廉价的鸦片,完全沉浸在精神世界里,无关现实,只有彼此。
不是说这样的生活不好,只是,普通人弗蕾徳何必要过呢?
她对劳伦斯说:“你这个自大的男人!
”劳伦斯:“是‘女人’!
你也一样!
”劳伦斯:“那你到底要什么?
”弗蕾徳:“一个男人!
”她只想要一个男人做他的丈夫,和他生一个孩子,组建一个正常的家庭。
但她的丈夫有一天突然就要变性了,她无法接受,不知所措。
甚至,她堕掉了两个人的孩子。
原来当年,她堕掉了和劳伦斯的孩子。
她从一开始就对这段感情失去了信心。
多年之后,劳伦斯接受采访,对方说:“你可是个自信的男……女人。
”他说:“自信?
我没有。
我只是坚持。
”
我起先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可以主动选择的那个人总是幸运的。
因为,就在他失去的时候还能每天早晨想到自己的得到,总有得到。
惨的是那些被动要做选择的人,怎么选,都是失去,都是错。
可后来我又想,劳伦斯他也并没得主动选择。
1999年,又过了几年,眼看一个新的世纪就要到来。
劳伦斯又和弗蕾徳见了一面。
两人终于可以平静地聊天。
平静,没有了激烈的争吵,也没有了激烈的情感。
只剩死水一般的平静。
聊到中途,弗蕾徳去洗手间。
外面的劳伦斯想了想,没有等她出来,就推门而走了。
而弗蕾徳也从洗手间那边推门离开。
终于有一次,他们是心意相通的。
而心意相通的一次,是分离。
《双面劳伦斯》是泽维尔·多兰一部野心颇大的作品,跨度十年的爱情史诗,长达两个多小时。
多兰很擅长在电影中使用奇妙的动物意象,比如《只是世界尽头》最后那只钟上的木鸟突然飞了起来,在屋子里盘旋,处处碰壁,终于落地而亡。
《双面劳伦斯》里,当劳伦斯第一次和弗蕾徳分手,突然有一只蝴蝶从他的嘴巴里面飞了出来。
要看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当年劳伦斯见到弗蕾徳第一面,就是拿了一只回形针做的蝴蝶,说:“我赌20块钱你会收下这个?
”这是他们爱情的开始。
后来,当劳伦斯挣扎于要不要变性时,拿回形针卡在了自己每一根指尖。
再后来……原来当他们第一次分手,蝴蝶就已经飞走了。
摧毁我们爱情的,终归永远是我们自己。
摧毁我们生活的,终归是我们自己。
最近知和翻译组翻译了一篇Michael Hobbes的文章,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在同性婚姻2001年就合法化的荷兰,男同性恋患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是异性恋男性的3倍,进行‘自杀性自残’的可能性是后者的10倍。
瑞典在1995年允许同性民事结合,2009年立法完全保障了同性婚姻,而在那里,与男性结婚的男性的自杀率是与女性结婚的男性的三倍”。
文章里有个研究人员说:“在过去,男同性恋者的典型特征是在柜子中忍受着保守秘密的孤独,但现在你可以看到有数以百万的男同性恋者出柜,他们仍然感受到同等的孤独。
”就算婚姻平权,就算社会接受了LGBT,那也还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而不管多少人给你开道,路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下去。
而往哪边走,也终要靠自己判断,自己坚持。
我们如同双面劳伦斯,哪一面都艰难。
当年,曾有人写信问连岳:“我选择大条条地告诉别人我喜欢他,我选择放弃我认为是屁事的其他事情和情人约会,我选择出柜,我选择让周围的朋友知道我是同志,我选择一个人千里迢迢来美国泡洋帅哥。
每一次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但困扰我的是,我选择这么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生活,但怎么还是孤零零一个人。
”因为,你的努力只是跟自己有关,努力的回报就是:你告诉别人你喜欢他,别人就知道了你喜欢他。
至于他会不会喜欢你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同样,出柜的回报就是别人知道了你是Gay,千里迢迢去美国泡帅哥,就是到了美国了可以泡洋帅哥了……但,这些可能都和你会否找到知心爱人并无半点关系。
劳伦斯当年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完路易·费迪南·塞利纳后,说:“换一个时空,那可能就是我,或者你。
”他说:“我在找一个听得懂我的语言,同时也会说我的语言的人,一个不被社会排挤的人,不光会单纯质疑社会边缘人的权益和价值,还会质疑那些号称自己是正常人的人。
”
泽维尔·多兰在《双面劳伦斯》拍摄现场。
1989年,劳伦斯·阿里亚决定变性。
1989年,泽维尔·多兰出生。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
看到一半时 忽然间就想到自己洗澡时候想到的一句话:once people told you what is the truth and truth is what they wanna do,当Laurence决定要告诉Fredi真相的时候 其实他已经想好要怎么做然后他深爱着的这个女人却不理解他说这些事实他认定Fredi是soulmate,Fredi也自以为是他的soulmate结果现实面前 Fredi无法接受这样的真相她觉得被骗 觉得Laurence是gay她纠结了很久 骗自己可以接受这样的Laurence骗自己是最了解Laurence的女人其实她是最不了解Laurence的她介意别人的评论她介意Laurence的装扮她介意亲人的眼光她甚至介意餐厅侍应的玩笑而Laurence他喜欢的就是像Fredi这样的女生这个看起来狂野奔放却内心保守规矩的女人她了解Fredi 她愿意守护她尽管Fredi有很强的操纵欲 她甘心被操纵 被打理一切而一向自以为可以handle一切的Fredi却被这样一个不在预算范围内的真相彻底打翻了生活计划正如她说的:你闯进了我的生活 我的街道 我的城市她不愿意去面对 正如她无法真正了解真实的Laurence直到最后 Laurence告诉她 其实她一直很喜欢她拨头发的手势她甚至直言他在学她Fredi还是不明白 有些东西与性别无关Laurence是一个骨子里喜欢他认为美好东西的这么一个纯粹的人他喜欢浪漫 他喜欢文艺 他喜欢无所顾忌他喜欢不被理解 却总会有些人愿意听他喃喃自语所以他有了夏洛克这个最了解她的女人可惜他并不珍惜夏洛克 也不想去了解夏洛克正如Fredi不去了解Laurence故事还一直在渲染当时不被社会理解 甚至被歧视的氛围其实最讽刺的是自己深爱的人无法理解自己的一刻故事的最后Laurence告诉大家 做回他心中的自己 其实很美年迈的女记者问他 现在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去做女人他告诉记者:自信 不是坚毅这个词一出现我就想到了Fredi结尾重播当年两人相遇片段呼应了这句话他只是爱上了像Fredi这样坚毅的女人他在Fredi身上找到了自己而Fredi却迷失了自己早已被社会被时间磨平了当年的锐气她跟Laurence说讨厌听他责怪社会的言论了但其实是她面对这个不公平世界连反抗的勇气都没了她一直觉得自己可以操纵的命运却不及Laurence坚持的自我她向社会妥协了所以 她迷失了Peace and love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导演在捕捉演员眼神的几个小片段很绝还有当Laurence默默跟踪着Fredi的生活 Fredi带着孩子嬉戏时候播的完全走调的背景音乐这种违和感为整部片子增色不少
美丽相遇 说不清是哪里来的感觉 想要认识你 这里是结尾 也是开始 喜欢做的事情是 写清单 各种各样的清单 最讨厌事情的清单 最想做的事情的清单 他们俩个人一开始都是不羁的 他们都追求自由 他们很像 他们玩得来 他们在一起很久了 劳伦斯一开始告诉她这个秘密的时候 她有点吃惊愤怒 然后她想留在他身边 陪他 给他买假发 帮他准备 鼓励他 可是有一天受不了了 因为所处的社会 因为一些流言蜚语 因为担心他在外面会被怎样 她选择离开 过了清静的日子 他一直关注她 把自己的诗集寄给她 她忍不住了 所以叫他 他们又一次在一起了 但是又发生了冲突 然后他们有了一次很大的争吵 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 劳伦斯想做女人 他觉得女人是真正的自己 即使他仍然爱她 而她呢 她也爱他 但是她无法接受他认可自己的女人身份 她尝试过 后来失败了 她开始觉得那样平凡的生活 是一种平衡 她爱他 但和他在一起 会失衡 这一次争吵后很久没联系 后来劳伦斯遇见了她的姐姐 姐姐告诉了劳伦斯 她的手机号 她的手机号的尾号 就是他们相遇的那一年 她还爱他 可有的时候你知道么 爱与生活 是不能并存的 最后一次见面 劳伦斯说 也许我们的关系 在我想要变成女人之前 就已经有裂痕了 他们的分歧越来越大了 劳伦斯说 社会 她说 别和我提什么社会 你能踏实一点么 劳伦斯很惊讶 他觉得这不该是她说出的话 在她去洗手间的时候 他走了 就是这样其实谁能说谁变了呢 不过是在各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然后有的人可以继续一起走 有的人不得不分开 这是与感情无关的 我们越来越像自己 即使之间还有感情 可是很多东西是化不掉的 它就在那里 像一块石头横亘在中间 无法视而不见 也许页无法释怀 只能俩相忘 只有两相忘 我不知道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感情 我不想说是爱情 这个世界上的感情不是只有亲情友情爱情三种而已 他们之间有一种羁绊 羁绊是一种很深的感情 它叫 放不下 可是很多事情 不是放不下就可以在一起的 在一起太难 我爱你简单多了 结尾 她剪了短发 俨然一副普通女人的模样 没有了肆意妄为 没有了无所畏惧 这没什么 她不过是长成了她自己的样子而已 劳伦斯 他说 我不是自信 我只是坚定 是阿 他真的很勇敢 真的真的很勇敢 还好他遇见了玫瑰一家人 他们是一样的人 他们是一样 愿意勇敢的做自己的人 还有那个女人说的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拉拉 我只知道谁是对的人 性别是肤浅的 管它是亚历山大 亚历琳 总会告别一些人 遇见另一些人 很多东西是不分时间先后的 人也是
“confiante? Non. Mais déterminée.”特别喜欢laurence和fred最后在小酒馆见面的那次,两个人最后分别都提前离开了。
他们已经不再合适,是时候放手啦。
很喜欢laurence,刚开始的时候真的觉得fred超级勇敢,超级爱他,但是其实fred并不能接受laurence变性,她自己都一直觉得这不对或是奇怪、不正常,她认为一直以来她只是在骗自己接受,内心深处其实她无法接受。
而对于我来说,那回他们在黑岛遇见的那一对夫妻,是我心里的理想状态。
爱一个人不是只爱他的外貌、身材等等,而是内心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确实很难遇到两个人都这么想,并且能够在一起那么久。
laurence没有错,变性没有错,我们可以成为任何我们想成为的人。
那些无法接受的人,我能理解,但是那些伤害别人的人,那是他们的错。
laurence和fred,即使内心上的分歧这么大,也一直在尝试在一起,他们真的很相爱。
可是,相爱也不一定适合在一起呀。
能够看到fred是真的很痛苦。
“合适”真是一件复杂的事,但“相爱”,什么东西也无法阻挡。
目光,一个接一个;近景,回头,错愕。
景象影片里还出现了两次:劳伦斯第一天女装教课,下课去食堂时路过形色各异的学生;劳伦斯在酒吧与人斗殴,带着伤口在雪里向路人祈讨硬币打电话。
可只有在学校那一次是目光是平等的,有轻松的音乐。
三十五岁时,劳伦斯决定要成为女人,应该说是回到女人的身份。
母亲不意外,起初只是以为他是同志。
女友芙蕾得因爱伤心,却决定面对,陪他化妆,送他假发。
到底她还是需要一个男人,尽管彼时的劳伦斯生理上还是一个男人。
分开了,劳伦斯的嘴里飞出一只蝴蝶。
芙蕾得轻易得到了一个男人,与他结婚生子。
可劳伦斯一直在她心里,哪怕与儿子的游戏都是他们的回忆。
一天,芙蕾得收到了劳伦斯的书,明白她在跟踪她。
挣扎后芙蕾得翻开了题为《她们》的书,写的是她们的爱情。
回忆像潮水般淹没了她。
于是她们重逢,又决定一起去向往已久的黑岛。
一切看上去都美,不是不爱,她们只是回不去了。
劳伦斯去了美国,多年后再回蒙特利尔,还是要见见芙蕾得。
看《幻爱》,只觉二十出头的导演有意思。
《左右劳伦斯》则让人钦佩其导演和编剧实力。
题材看似荒诞却源自真人真事,个中情感的细腻和承转处理得恰到好处。
导演的年纪不应该被区别对待,就像剧中的劳伦斯。
难怪导演说每部电影或多或少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劳伦斯的选择注定艰辛,可如芙蕾得所说,他一直活在云端。
对,人怎能没有自己的世界?
劳伦斯还鼓励母亲走出单调无趣的夫妻生活,重新拿起画笔。
母亲画了一个孤立山头的女性送给劳伦斯,称劳伦斯女儿,漂亮的女儿。
和父亲的关系让人会心一笑:父亲不转头地守在电视机前,回了一句你好。
之后世界安静到只听得见电视机的声音。
关于演员,劳伦斯、芙蕾得和母亲都异常出色,配角如五朵玫瑰也属锦上添花。
据说一开始找的是Louis Garrel演劳伦斯,想来没有Melvil Poupaud好。
Louis 太理所当然,却少了Melvil身上的平凡和冲突。
音乐和摄影也是不多说的好。
想起近日读的蒋勋:知识越多,成见越多。
回到电影标题,左右都是劳伦斯,为什么要在乎是左还是右呢?
今天轮到这部《双面劳伦斯》,这是加拿大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第三部剧情长片。
电影讲述大学教师劳伦斯和从事电影行业的女友弗雷德是一对甜蜜的文艺情侣。
有一天劳伦斯突然坦诚他内心其实是女性想要以女性面目示人,弗雷德很痛苦却说服自己努力接受。
但现实生活中众人的想法依旧很传统,劳伦斯穿着女装上课后被学校辞退,女友正遇到工作问题,于是争吵下分手。
多年后女友结婚生子过上平静生活,劳伦斯依旧关注者她并送上自己新出的诗集。
弗雷德旧情难忘,两人出走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她还是发现他们的爱情依旧虚幻,最终两人还是分手。
导演泽维尔·多兰作为LGBT者,他的作品也一直关注这一小众群体。
这是他的第三部长片,但我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
电影名《双面劳伦斯》我以为讲的只是主演劳伦斯对于身份认同的万般纠结,但接近三个小时的故事主体其实是他与女友弗雷德跨越十年的情爱故事。
所以电影里一半故事是劳伦斯的性别叙事,另一半故事是弗雷德的爱情谜题。
不得不说多兰对于影视艺术确实具有一定的天赋。
他对于明艳色彩的把握、构图表现情感张力、配乐的呼应让本片的试听之美在大银幕上格外凸显,也呼应了劳伦斯对于女性着装的不断尝试和弗雷德的内心激荡。
但我觉得这样五颜六色充斥过多,甚至有些审美疲劳。
个人更爱阿莫多瓦的工整。
电影的美另一方面来自饰演劳伦斯的法国演员Melvil Poupaud。
这是我第一次看他主演的电影。
Melvil眉眼柔和,当他短发着男装时是一位平和的文艺男人,但月光从窗内洒下扫过他的面容,他的眉眼和身段忽然有了丝丝媚意。
这媚意是内心的释放,是孤芳自赏。
他第一次忐忑走入人群,勉强面子好看。
20世纪结尾开放思潮在小范围艺术者之间流行,但大众依旧保守。
于是面对劳伦斯深思熟虑后的坦然,弗雷德不得不骤然迎接两种思潮的冲击,然后需要解答她需要爱情的基石到底是什么?
是诗与梦想的遥望?
还是与生活的世俗连接?
可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劳伦斯和弗雷德虽然具有一定思想的同频,但他们灵魂的锚定天上地下。
劳伦斯不顾一切的渴望向上飞的自由,而弗雷德则一次次回归安稳家庭。
所以他们的相聚每次以激情开始,以分别结束。
结尾落叶纷飞,劳伦在窗户凝望,他的爱情盛大终结,谁知道一开始不过是一次蝴蝶翩然。
我喜歡《雙面勞倫斯》不斷閃現「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的遺憾。
片尾,勞倫斯和Fred這對分分合合的戀人,多年後再度重逢,Fred問了勞倫斯一個問題:「妳後悔嗎?
」勞倫斯說:「後悔什麼?
用失去妳作為代價?
」「你/妳後悔嗎?
」的提問彷彿陣陣困惑回音,飄蕩在他們之間。
只要做出抉擇必定會有一方受傷,不是自己便是對方,世上沒有真正的兩全其美。
勞倫斯決定「做自己」的當下便有放棄Fred的心理準備;而Fred瞞著勞倫斯拿掉體內小生命一刻,也已道出她對兩人共同生活的未來感到質疑與徬徨。
勞倫斯問過Fred:「妳要什麼?
」,Fred回答他:「我要一個男人!
」Fred始終愛的是「男性勞倫斯」而非「想要成為女人的勞倫斯」;勞倫斯始終愛的是「想要成為女人的自己」,而非「想要我繼續當男人的Fred」。
「我愛你/妳勝過一切」畢竟是個過於理想的願望;這對戀人在糾纏十年後才聽見彼此心底最誠實的答案,只能放手、只能繼續前進。
很悲觀嗎?
不,我覺得這個答案才誠實。
我喜歡《雙面勞倫斯》一再強調眼神的重要性,不管是路上行人或餐廳客人或學校學生觀看扮妝後的勞倫斯時,眼光總是飄移、好奇與充滿不確定性。
電影尾聲,成為作家的勞倫斯接受一名女士訪問,兩人話不投機,語氣中多是針鋒相對。
女士對勞倫斯說:「妳太驕傲了。
」勞倫斯跟她說: 「妳難道不驕傲?
打從我們見面開始,妳就沒有正眼瞧過我。
」女士說:「正眼看著妳很重要嗎?
」,語畢,女士緩緩抬眼看著勞倫斯,她看著他/她微微笑開。
這一幕很美,說著只要「正視」那個與我們有著不同抉擇的陌生人,便會發現彼此外貌、性別或許不同,但內在情感卻是如此相似。
《雙面勞倫斯》真正打動我的主因,在於勞倫斯和Fred的雙生(對照)關係。
導演Xavier Dolan刻意凸顯勞倫斯和Fred的相似與相異性;一如勞倫斯幼時的憋氣故事象徵著他的壓抑,而Fred在讀到勞倫斯的詩集時也出現大水畫面(同樣象徵她的壓抑);一如勞倫斯與人發生爭執後,他急著打電話跟母親訴苦(母親拒絕了他的求救),Fred則在和勞倫斯出遊到黑島時,忽然對逃家行徑感到焦慮與不安,她趕忙打電話給丈夫只為聽見對方的聲音(丈夫因為發現Fred偷情而語氣冷淡);一如勞倫斯曾跟母親說:「妳不再愛我嗎?
」,Fred也問過丈夫:「你會討厭我嗎?
」;一如Fred的姐姐問她:「妳後悔結婚嗎?
」,而Fred亦問過勞倫斯:「妳後悔嗎?
」;一如勞倫斯對訪問他的女士說:「妳沒看著我的眼睛!
」,Fred也跟餐廳服務員說:「妳看著我的眼睛!
」;一如勞倫斯看見Fred撥頭髮時,他說:「我好喜歡妳撥頭髮的動作,我還偷偷學妳這個動作。
」,說完,他做了跟Fred一模一樣的動作。
勞倫斯和Fred既是彼此的靈魂伴侶,也可視為「一個人」。
勞倫斯就是Fred,Fred就是勞倫斯,他們是同一個人,是平行時空的兩樣人生抉擇。
勞倫斯選擇對抗世俗眼光,儘管遇到許多困難與挫折,卻是越挫越勇,直到結尾他對Fred說:「我已經走這麼遠了,不想再走回頭路。
」相反地,Fred選擇結婚生子,過著平凡且相對安穩的生活;她對無悔的勞倫斯說:「那你就繼續待在那裡吧。
」對我來說《雙面勞倫斯》不僅是一部關於愛情起落、包容與接受的影片,更是一部關於「我要成就怎樣人生」的電影;生命裡有著無數叉路,我們無法預知路的盡頭會有什麼,只能大膽下注做出選擇;途中難免對自己曾經做過的決定感到惶恐與不安,一如勞倫斯和Fred的黑島之旅,試圖從這條小徑(人生)逃向另一個可能性,卻發現自己依舊「習慣」原先的決定。
然後我憶起勞倫斯和Fred的最後結局,秋風大作的午後,勞倫斯和Fred一個朝左、一個朝右,永遠離開對方生命。
Q:小弗與勞倫斯深愛對方,卻難能共同偕老。
站在勞倫斯的角度,你會怎麼看小弗這個角色?
小弗無法忘懷的是勞倫斯男兒身的過去,也是她在這段感情中真正的眷戀,所以她對後來他們走的路充滿懷疑,她擔心勞倫斯變性後,也將慢慢改變態度和心意。
相較於小弗,勞倫斯一直都是最確定自己要什麼的那位。
自始至終,小弗就是他想要的的女人。
而且勞倫斯是非常擅於操縱人心的,譬如說久別後寄詩集給小弗、甚至將小弗家牆上的其中一塊白磚漆成充滿象徵意義的粉紅色,種種擾亂小弗心緒的感情策略,就是想把她再奪回來。
這部片向觀眾拋出的其中一個提問便是:「為了愛,我們願意犧牲多少?
願意走到哪一步?
」其實這兩個角色的反應都很人性化、很平衡也具有說服力,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理由與選擇,像在片子中那對離群索居的愛侶,在男方變性後依舊可以照常戀愛,但在小弗與勞倫斯的情況中,勞倫斯的不坦白,讓小弗感覺不被信任、也像被騙進了一樁非她所願的戀愛關係中。
當然我們都不知道當自己真正碰到這樣的情況時,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也許我也無法接受吧!
所以雖然飾演勞倫斯,但我本身其實是比較同情小弗的。
Q: 無對白、抽離環境音、並搭上強烈配樂的慢動作畫面,似乎已成為導演札維耶杜蘭的簽名風格了。
請問在拍攝這樣的場景時,導演會怎樣帶領你們進入情緒呢?
看過導演之前的片子,就知道他很喜歡在電影中加入許多別出心裁的視覺效果,譬如片中從天而降的彩色衣物、天花板降下的水瀑等等。
拍攝這類特殊橋段時,導演一定會事先和演員討論過,尤其這種慢動作場景最忌張揚的演技,而特別要求內斂與細緻,否則動作一放慢就會變得很誇張。
拍攝時導演會在現場會播放強烈的音樂,讓大家邊看著monitor邊去看感受氛圍。
這是導演非常孩子氣的部分,他自己非常享受,大家也都一起都玩得很開心,就連團隊中一些年紀較大的工作人員也因為拍攝這樣的橋段而 high 得像小孩子一樣。
有時候有人提醒導演說:「欸,這個視覺特效在某部片可能出現過了喔!
」導演就會很任性地回說:「你給我閉嘴!
」「反正我沒看過那部片子,不管怎樣我就是要做我自己的!
」因為他認為就算是一個很棒的導演,也不一定看過所有電影,所以只要有想法、有能力就要盡力去創造。
相信自己的直覺,而不要過分自我省察與過度謹慎。
可以说题材很特别的一部电影,关于同性的电影已经不少了,关于变性的却不多。
如果仅仅是从个人的身份认同紊乱需要变形存在于世的角度来拍摄,那么这片的格局就小了。
然而年轻导演多兰却把这个变性的身份设定在了伴侣之间,而且是彼此深爱的两个人。
从影片里来看,即使没有变性这个主要素,情感之间的纠葛就已经很复杂很纠葛了,加上变性这一主要矛盾,且在当时并不为世人接受,确实让影片的张力更大更强了。
不得不说女主演得真好,这个并不漂亮的女人,非常有力量,但在所谓的正常生活面前,依然羸弱依然自欺欺人依然徘徊不定依然处于心理边缘化,数次大的爆发点真的很考验演技,以及那些隐忍的情感的表达。
omg,远超男主几条街啊。
第一次接触多兰的影片,大量晃动的镜头,以及采用经典老电影《欲望号街车》、《泰坦尼克号》等的拍摄手法,以及大段大段的情绪现实化的特写,魔幻般,要看懂还需要一些共情能力。
印象深刻的是两场突然倾盆而下的大雨,以及劳伦斯嘴里飞出破茧而出的蝴蝶。
我的理解是,“自此,我再无羁绊,妈妈不在了,你也不在了,我的世界里,空无一人。
”讲真,这片没有9分的耐心是看不下去的。
不信你可以试试~ 回到主题上来讲,关于变性,关于同性恋,我们身处的时代可以说是很宽容很open的了,难以想象在一开始的时候,这些人遭受着怎样的唾弃,被家庭,被社会所不接受。
我的朋友中也有数个同性恋,从一开始我都不惊讶。
这到底能改变什么呢?
如果我的爱人有一天告诉我,他想变成女人,哼,我会接受的,那以后可以买更多的衣服啦,因为可以一起穿,当然,生活不只是买衣服那么简单,说起来总是容易的。
且不说变性的问题,就拿现在人普世价值里的金钱观事业观来说,如果一个人工作不够好,别人是看不到他的勤恳和敬业的。
可是有什么所谓呢?
你拿着比别人多几倍的工资,站在制高点看不起别人,你才是那个很low的人。
呵呵哒。
1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选择在2022年的结尾打开这部片子,巧的是这也是一个跨越了十年的故事,从1989-1999.它的英文名直译其实是各种劳伦斯,我更喜欢英文的名字。
劳伦斯是复杂的,他是男人,身体里住着女人,他爱着一个女人,甚至到最后他都保留了他性征上的男人。
无论是他重生的1989还是全球都激烈的LGBT运动的今天,劳伦斯都无疑是特别的甚至边缘的。
但看完整个近3h的作品后,我想劳伦斯的故事可能只是使一些更普遍的问题极端化的一个载体。
故事里的问题甚至会让我想到最近看的《花束般的恋爱》,现实与理想,脚踏实地和在天上飞……所以爱情和面包真的是矛盾的吗?
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找到关于自己的平和和身份的认同我想是每个人在成长路上都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理想与现实,两个人的分分合合,断断续续的激情与爱,最后落成了一句“脚踏实地”。
我想他们都曾经因为理想爱对方爱得死去活来,最后劳伦斯坚定的选择了自己,而弗雷德可能也在不断地摇摆和选择中,找不到真正的方向了。
我爱导演的先锋表达。
很难相信很多意识流的表现和先锋艺术性的镜头语言竟然至今仍能使我们惊叹。
很多的镜头截图就是艺术,狂放又细腻,这对于观众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视觉享受。
4:3的画幅配合一些人物的特写和导演特殊设计的场景,真的是让人想疯狂截图。
掌控度明显功力大涨!导演我爱你!
每个人都自私残忍的活着 肆意的评断他人的生活 坚定勇敢地继续 也无从知晓获得和失去哪个更多 Melvil Poupaud很帅也很美 但被演技实在赞的Suzanne Clément盖了不少风头 Xavier Dolan镜头的运用很美 都让人感觉有卖弄嫌疑 片中的小浪漫耍得也很是高明 但剪辑还是有点凌乱 2个半小时对我来说有些冗长
红色和发型变化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左耳的羽毛耳坠、为取悦她而戴假发之情感隐患、分手时餐馆爆发与口吐蝴蝶、母亲举起电视机、戴耳机写作隔绝新女友的沟通、千里迢迢过门不入漆一块粉砖、桃花源Isle of black裙衫从天而降、紫风衣背影。精致布景空虚内涵。So artificial. 凌晨令他空着我的星空裙。
三部下来视听水准都很高 至于叙事反正还小 慢慢练吧...
色彩、服装、配乐都很好,一如既往的个人色彩。但升格、名言用的过了。挺平庸的故事。敢不敢短一点!
同性三步曲三。风格依旧只是完全可以抛弃1个小时左右的矫情造作的镜头剩下来的也没什么感到损失的,可惜了没看到导演那张小美脸。
C
最后两人的仓皇而逃,让爱情变得苍白残酷。
还能拍得再难看点吗?狗屁导演!!
细节比剧情美。
多兰是无论如何也要给自己一个镜头。
好喜欢劳伦斯啊!假如有活在空中的愿望,又有飘浮无所依附的勇气,那便不要降落,不要“脚踏实地”。
小帅导总算不自己演了,可画面里似乎总藏着一个他。冗长,人物轨迹欠奉,太惜素材剪出了高时长,却没什么有效配比。最有感的居然是那场争吵戏,你来我往的指责,又附带着你推我搡的爱意。升格用得太滥,出戏罪魁。
所有不喜欢多兰的人都跟我三观不合
都没看完了
transsexual lesbian. 男主角看的人挺窝火的 “你不可以让我因为你想寻找真正的自我就放弃自己的生活” 多兰有一出现一秒一带而过不过还是打扮的好帅,他的风格越来越明显了 真是长的要死的电影啊…
看了不到一个小时放弃了。套婊说得对惹,多兰的缪斯老女人真是观感奇差。又臭又长的能坚持三个小时的都是真汉子。
更多的意象元素加上原有的慢镜头使多兰个人风格化越走越远,但是节奏太太太成问题了,缺乏整合力,题材也没有太大的突破,不过厨房里争吵一场戏超赞啊
想法很多 手法很花 但是半天没说出个p来
又是一个美而忧伤的刺猬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