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及随之发生的福岛核灾难,令到整个日本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之中——这不仅仅是因为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受到影响,而且暴露了日本政府在处理这种规模的危机时是如此糟糕。
与1954年的初代《哥斯拉》类似,《新哥斯拉》就是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产物。
《新哥斯拉》并不是特摄大导樋口真嗣和EVA痞子庵野秀明为了挖掘和模仿近代好莱坞成功改编的灵丹妙药而进行的一次尝试。
恰恰相反,两位监督对整部电影,乃至整个哥斯拉的世界都有着非常深刻且明确的认识。
《新哥斯拉》没有试图在大场面和视觉冲击上一举超越西方同行,而是让属于日本的哥斯拉重新变成“属于日本哥斯拉”,即便此举会让一些缺乏相同的文化或历史背景的非日本观众感到无所适从。
事实上,《新哥斯拉》在高度可信的政治寓言和压倒性力量的现实恐怖两个方面都出色得令人讶异。
如果你期待的是一部典型而又刻板的怪兽电影——怪兽摧枯拉朽,人们跑来跑去的话,那么《新哥斯拉》一定会让你失望——因为电影的大部分内容都发生在办公室和会议室里。
《新哥斯拉》的主要角色都是政治/政府人物,其行为举止都聚焦于他/她们对当前灾难状况的利用和野心。
虽然这些政客们手中掌握了处理灾难所需的权威和能力,但每个人的决策都会影响到他/她的政治未来。
对于了解创作背景的观众来说,优柔寡断的高层形象及其官僚态度,可以轻而易举地和时任首相菅直人建立联系。
《新哥斯拉》让观众了解到国家在受到冲击时,日本政府仍然可能会在漫长的会议、指责、文书工作和缓慢的决策中间跛行。
这显然是功能失调的官僚主义的一个缩影。
即便如此,我们在《新哥斯拉》中依然见到了典型的日式坚定和集体主义。
全片中没有明确的英雄角色,只是一群身为专家的普通人,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将这场灾难结束。
和实实在在的怪物相比,他们必须击败最大的拦路虎——那就是政治。
但当然,故事的中心依然是哥斯拉:它在这部电影中真真正正地令人敬畏起来。
樋口真嗣和庵野秀明操刀下的全新哥斯拉,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形象——在整部电影中,哥斯拉先后被称为“真正完美的有机体”,“地球最先进物种”和“神”——起码在恐惧感上,《新哥斯拉》是不会让人失望的。
事实上,这种恐惧感的来源是双重的——其一,哥斯拉的起源与日本的核历史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其二,用最大程度的写实主义来展示巨型怪物在东京各个地标肆意破坏。
前者源于对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倾倒放射性废物一事的直接反映,更是当下对日本自己处置福岛核废料的强烈控诉。
至于后者,大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副导演/剪辑/视觉特效总监,著名特摄监督佐藤敦紀,充满创意地结合了老式特摄手法和现代CG技术,而整个东京都成了哥斯拉横冲直撞的游乐场:美日联合阻击和新宿市中心一战无比震撼,破坏力颇为惊人。
当这种肆意张扬的虚构成分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互为表里时,这就塑成了一部显然不会从好莱坞蹦出来的当代日本怪物电影。
《新哥斯拉》自然有它的缺点(如石原里美的卡通化纸片设定),但影片的影响和意义要远远超过它的不足。
日版的《新哥斯拉》有着这样一句宣传语:“现实(日本)对虚构(哥斯拉)”。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新哥斯拉》,其本质上就是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分界线。
作为54版《哥斯拉》的精神继承之作,《新哥斯拉》是1954年以来最严肃的哥斯拉电影,而如果抛去第一部电影的新奇感,这甚至有可能是最好的哥斯拉电影。
在电影中,哥斯拉是多年恐惧、仇恨和战争的象征和表现。
诞生于核废料并以惊人速度成长的哥斯拉对日本进行着毁灭性打击,其本质上却是一直在重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京大轰炸和两颗原子弹。
然而和以往的怪兽电影,甚至是绝大多数灾难电影都不同的地方在于,在电影的结尾,以日本政府官员为代表的整个世界开始意识到,他们将不得不学会与哥斯拉一起生活,而不是摧毁它。
这就是东宝连同樋口真嗣和庵野秀明为整个新·哥斯拉世界带来的最大价值和意义。
不再是人定胜天击败恐惧,而是需要学会与核能和平共处——因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在这颗星球上永远无法摆脱它的存在、威胁和阴影。
《新哥斯拉》不仅仅是一部怪兽电影,而是一部关于接受存在于我们现实世界的恐惧的电影。
整部电影就是为了让观众感到强烈的不适,强迫他们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正视身边的恐怖和威胁,而不是盲目自大和自掘坟墓。
如前所述,《新哥斯拉》的视觉效果很好地融合了结合了动画技法、特摄手法、现代CG和现场特效,以颇高的水准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体验。
新版哥斯拉的外表一直是大量争议和讨论的主题,但作为首个完全由CG打造,而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哥斯拉来说,刻意追求的复古和不自然效果还是很令人满意的。
这种不自然的特征,使其在真实意义上更接近于怪物,而非异形怪物天使心。
《新哥斯拉》剥夺了其智力、情感或意识的表现,使其在恐怖效果上更具表现力。
这一版本的哥斯拉以一种缓慢但具有破坏性的步伐践踏整个城市,同时始终没有明确的目标。
而当它遭到恶意攻击时,又能演变出一整套致命的防御系统。
整体来讲,《新哥斯拉》要远比2014年的美版《哥斯拉》更大,更丑陋,也更具破坏性。
或者换一种说法,加里斯·爱德华兹的《哥斯拉》只能算是个海外同人作,《新哥斯拉》才是完全继承了60年前的精神与意志的直系后代。
从开场复古的东宝LOGO到片尾经典哥斯拉的主题曲,《新哥斯拉》是一部充满了力度与惊喜的优良制作。
《新哥斯拉》不仅回到了过去追本溯源,不仅用现代的舞台取而代之,同时令其焕发出了强大到令人恐惧的生命力。
哥斯拉从来都不仅仅是一套怪物电影,更不是什么英雄——它只是一个怪物造型的、对人类社会的辛辣讽刺。
《新哥斯拉》遵循了在漫长的60多年中丢掉的原始精神,虽然全片对白吃重,有时甚至没有多大意义,虽然整部电影的结尾有点反高潮,但这并不能阻碍其成为一部充满隐喻而又令人满足的灾难史诗。
樋口真嗣和庵野秀明不仅满足于毁灭级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起奉上了紧张压抑的政治戏剧。
《新哥斯拉》迎来了哥斯拉的新时代。
这不是完美的哥斯拉电影,但它已经准备好提出一些大问题,也准备好向观众索取他们深思熟虑的答案。
在这个意义上,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它都将是最有价值的哥斯拉电影之一。
7.5/10 相比于美国版哥斯拉,庵野秀明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日本真实感与理性。
实际上是一部“人类应对哥斯拉手册”与“哥斯拉进化大全”,庵野秀明的政治乐趣与政治控诉已经再明显不过,以至于变成一部规规矩矩的框架,舍弃了人物的建立与发展。
三段武戏位置不错,只可惜受到了无趣的政治影响使得节奏的缺失,导致中间一大段的昏昏欲睡。
其实细细看来,庵野秀明在里面隐藏着的想表达的有点多了,例如“法律拖沓”,“美国作风”,“官僚主义”,以及最后镜头的“广岛哭诉”。
哥斯拉其实就是日本,在核爆后重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又被各国“联合绞杀”。
庵野秀明对日本的同情,对主旋律的表达,似乎有点不讲道理。
但也正如哥斯拉一样,“出头就会挨打”,打的那个就是美国,假设没有最后日本的救赎,说不定再一次核爆就发生了。
本想当傻逼电影看着玩儿。
没想到触目惊心。
讽刺政府?
在日本人看来是吧,但在我们看来,是打脸吧。
人家那叫苛刻。
科技水平、工程水平、应急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堪称牛逼。
群众的组织性、纪律性...堪称牛逼。
政府的流程拖沓的确是一个可以嘲讽的缺点,但这种缺点换哪个政府没有?
恐怕其他政府只会更冗长和低效。
片中大多数政务人员都是能力强、理性、坚毅果断、责任心强勇于担当的工作狂。
如果日本都是这样的,恐怖,无敌于天下。
节奏明快,对话也是语速极快且干脆利落。
不一样的日语感受。
片尾的哥斯拉尾梢特写堪称造诣极高的雕塑作品。
庵野秀明称不上大师,也是有才。
依照故事的发生顺序——漠视自杀的调查员们——来自于组织的压力使得自杀普遍化首相到来前主角的强势——作为公务员的场所起的作用——日本第一流的人是公务员(东大法学部)乱流般的路人——被组织压榨后极度需要个人空间的日本人或者是抛弃了日本的外国人总理简报室开始的对话甚至不知道谁是总理——交给空气决定总理简报室的讨论——权力中枢无责任的第一幕——缺乏调整能力总理简报室——一切决定的作出不在正式会议上,早就决定好了的移步主会议室——保留程序的外在形式前辈的教诲——权力中枢无责任的第二幕——来自于组织的同调压力回到总理简报室——没有决断力的上级开始讨论未知生命体的结局——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缓急的事项清单那么该由哪个部门负责这件事呢——全世界都存在的官僚主义似乎无用的生物学家们——严谨的学阀们优秀的环保省公务员——并未脱离作为公务员的场,甚至比生物学家还高效环保大臣——作为环保省社员对口出狂言同事造成各位的困扰万分抱歉。。。
空气的流向——无用的学者大于第一流的公务员新闻发布会——一切都是做完决定后的表演发布虚假消息后气势汹汹的总理——我也是为了安抚民众——权力中枢无责任的第二幕——耻止于组织内突发灾害控制中心成立——场的变换带来了决断力——并不是没有调整能力最大限度的准备完成。
为什么还没有避难指示?
——未完成的完成——不容许任何改变的特定工作模式居民不得不自行避难了——权力中枢无责任的第三幕——政府完全失能,原因是没有先例下的最优解整齐排列的车群、人群——日本人的同调——常年培养出的文化性基因积极行动的消防员——工作的完成度决定你是否光荣家人的催促——家庭的场——家事的内容母亲担任,家庭的安全父亲承担总理作出了决定——空气代替总理做了决定进入紧急状态——继续做场的变换——继续提升决断力收过美军训练的自卫队——到头来还是组织——高效但回避一切可能会威胁到组织的军事行动没有详细作战计划的任务、鲜有人员报名——上级指令的虚无、逐渐崩毁的日本基因总理的决定被第一线的队员阻止——权力中枢无责任的第四幕——下级的高度自主权上级无法控制这就是《新哥斯拉》仅仅前二十分钟的故事!
后续的内容更多地去和美国结合了,但这仍是日本。
列阵以待的直升机群(找找看)VS哥斯拉
在国航飞迪拜的飞机上看了这部片子,有一种荒谬的冲突感。
几个看点:1.开会占据了影片的很大部分,在哥斯拉上岸开始疯狂破坏之后任何动用自卫队的行为,都要进行逐级汇报然后总理决定。
动用军力之后还跟感慨的说,这是二战后第一次出动自卫队。
一方面讽刺冗余低效的行政体系,一方面对战后体系的不难,对日本动用军队的困难和复杂的不满,可以看做是右翼势力对于恢复正常国家而对普通民众的一次启蒙运动。
一次虚假的哥斯拉登陆,唤起民众对于国家军权的需求,为以后废除和平铺平道路。
2.对美国的看法。
在自卫队第一次攻击失效后,美国的钻地弹登场,重创了哥斯拉,但是没能消灭哥斯拉,哥斯拉还是恢复了战斗力,在安理会决定使用氢弹的最终倒计时来临前,通过凝血剂最终杀死了哥斯拉。
暗示日美安保协定是靠不住的,最终的安全还是需要靠日本自己。
特别是最后美国同意联合国使用氢弹,但没有能够给足够的撤离时间,影片表达说,难道日本要第三次遭受核武器攻击吗,表达自己也是二战受害者。
3.动用核弹之前的倒计时里,没能准备足够的凝血剂,通过联系法国推迟了攻击时间,而中国俄罗斯不同意。
点明了,中国俄罗斯是日本的敌人,而欧洲大陆的国家,法国是日本的朋友。
一部日本的爱国教育片。
浓烈的庵野风格,熟悉的BGM,通过更加繁复的细节烘托出仪式感,好恶因人而异,我还蛮吃这套的。
与好莱坞商业片完全不同的味道。
新时代运用上更加精致的CG特效后也让特摄片焕发了新的活力,更加期待明年的新奥特曼了。
自卫队装备大赏,都是真家伙还是挺过瘾的。
10式大小姐被平成废物所驾驭,倒挡保命好评。
美中不足就是特摄音效有点出戏,要是真实音效就更有代入感了 。
不过,抛开拍摄层面,单看情感线,就让人觉得不太对劲。
从现实来讲,官僚集团和自卫队装深明大义讲人道的样子仿佛就是打自己脸,也是挺搞笑的。
虚假的核灾难:因为我被炸过,所以我很可怜。
我封建官僚形式主义贻误抢救时机,我贪生怕死还贪财,我虚假瞒报编纂故事,我推脱责任一流,出了事只知道鞠躬谢罪斯米马赛,但我知道我是个精致的亚撒西的充满“工匠精神”的好国家。
真实的核灾难:第一时间拿人命填坑阻止了危害蔓延,但我已经死了,所以他们可以尽情黑我。
就和“什么都敢拍就是不知道问题原因”的韩国电影一样,只在银幕上讽刺下反省下,现实中该倒的核废料还是得倒,至于后果?
私密马赛有小礼而无大义真是很准确的评价。
明明都知道现实里是东电是日本政府的锅,片里煽情还是那么让人膈应。
不过有一说一,人家的文娱宣传确实做得好,占据国际舆论上风,国内自己文化输出不行吃了哑巴亏,所以有时候真怨不得其他国家的人喜欢。
国内某些部门再不反省下如何正确引导还是懒政搞一刀切,那将是中国在复兴路上一个很大的累赘。
7/29号日本上映,8/1号去的电影院,但是周一的下午三点几乎满场的状况让我有点吃惊。
可见得,哥斯拉对于日本民众而言,有相当的招牌特性。
2个小时的电影,如果要我先给这部电影定一个性质的话,那我会说这是一部「政治色彩」的灾难片。
而且这个「政治色彩」是「正向」的。
1、开头的官僚作风--国会没错,这里讽刺了日本老派的官僚作风,和「严谨」的责任划分制度。
或许电影里面搞笑,但是这是政治正确的。
因为现今日本的政治家有年轻化的倾向。
比如说,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儿子,小泉进次郎,今年只有35岁,但是在前几日的议院选举中,随着现在首相安培一同出现在了电视上,两人完成了自民党的选举介绍。
再比方说,电影里面有个桥段,写道,日本市长(知事)说:「尽管上面政府什么都没做,但是我们还是要做点什么」。
给人一种雷厉风行的感觉。
而这个市长的原型很像是最近因为「政治资金问题」落马的舛添要一,其在任前在东京有很大影响力,也确实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
新哥斯拉剧本定好的时候还是明星官员,可惜了。
日本现在的问题,不是电影里面所讽刺的「年长为尊,论辈份排大小」,而是「无人可用」。
没有出色的政治家是日本现在最大的问题。
又或者,日本现在问题,已经很难给出答案了。
2、说说特摄哥斯拉刚上岸的时候,吃了一惊,为何2016年了,日本的特摄还用模型摄影(非专业人士,非专业词汇)。
上岸以后的哥斯拉简直就是一个有着硕大的塑料眼睛的塑料玩具。
(听说是致敬第一部),而第二次上岸以后,已经改善了很多。
所以我觉得不是用什么手法的问题,而是「接受不接受」的问题。
整片中我最最最喜欢的就是哥斯拉第一次开始暴走的场景,配合神圣感十足的BGM,一瞬间就被感动的流下眼泪。
试想,如果让好莱坞来拍的话,哥斯拉会很灵活,很耀眼,很真实。
但是,在整个日本断电的时候,又如何拍出那种绝望的感觉?
或许,特摄的问题,只是日本人用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解决了而已。
3、进入正题一。
日本的「安保法案」影片中,首相有两个作用。
一个是,「因为有人」而「暂停攻击」。
二是,「批准所以武器可以使用」。
其中定义了一个问题,到底「自卫队」的作用是什么?
作品给的答案就是,维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在当下是非常正确的一个回答。
因为反「安保法案」的很大理由就是,自卫队究竟是为国而生,还是为民而生。
别笑,这种矛盾基本就是这个影片构成的基石。
既然是为民而生,美国军队到底有没有用?
第一次攻击起效的导弹--美军。
送来哥斯拉研究资料的--美军。
联合国决议射核弹的--美军。
最后冻结哥斯拉里面提供火力支援的--美军。
美国军队有没有用?
影片定义了这个问题。
回答是,有,而且很有用。
为什么要定义这个问题?
因为美军在日本近年受到很大排挤,比方说冲绳的「反美军基地」的行动造成很大的问题。
影片中的敌人是哥斯拉,现实呢?
如果你看到影片最最后面的话,你会发现长长的列表出现了自卫队海陆空三军的名字和其所属部队。
没错,如果现实的敌人打过来了,影片里能给你用的坦克直升机飞机已经是最高配置了。
结果就是不痛不痒。
换句话说,这是在给国民提醒,不给自卫队发展空间的话,后果会是如何。
当然,和平年代发展军队本质并不是为了打仗对吧。
但不妨碍用这部「政治正确」的影片来引导国民。
4、核问题日本的核问题分为两个。
重启核电站和核武器。
一,虽然电影提到了哥斯拉是吃废弃核物质长大的(影片还说是世界各国投放的),但是没有明确反对核电站的使用,更没有让哥斯拉往核电站跑。
诚然,这也有「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
只不过,只字不提核电站只会更让我觉得这是一部矛盾的作品。
另外让我确认这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的表现是,冻结哥斯拉后,有说核弹投放延迟了一个小时是因为「法国」压下来的。
这就有点添油加醋的味道了。
要知道法国自体80%以上是核电供应,为什么最后法国出头帮忙?
难道不值得玩味吗二,核武器。
日本肯定是很反对核武器落到自己头上的。
而这部电影里面关于核武器的,句句都值得玩味。
(1)「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纽约,他们(联合国/美国)一样会这么做」。
这句话为「核武器」投放行为正色。
也就是说,其表达的意思是核武器不是万恶,如果该用还是得用。
这个解释我们理解很容易,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就有点痛苦了。
其实这句话,套在日本自卫队上也是一样。
(2)飞机上,看不见的美国官员「日本的外交,也开始变得狡猾了」。
这句话其实说的是,日本战后几十年来的外交失败。
最后这次日本选择在核弹投放的两周内采取自己的行动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而这个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行为,可惜是多年没有在日本国家里面看到的。
就想到那么多了,打字累。
最后说一句,石原说自己想在40岁当美国大总统何尝不是在讽刺美国政治?
我知道庵野版哥斯拉好看,不过没想到是超过我想象的好看。
哥斯拉是一个娱乐片,无论它的内容多么成人化,多么引发讨论,其实都是一部娱乐片,但是一部娱乐片好莱坞可以生产一百部,像庵野哥斯拉的话,大概日本要几十年才会有这么一部。
这个片子实际上也是宅的真骨顶,宅的真骨顶可以是用造大炮的技术来绣花,可以是用哲学泡妞,当然也可以是用对真实世界的理解来打怪兽,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我想大概是因为有手冢治虫这个医学博士开了漫画这个不好的头有关(笑)。
总之,庵野哥斯拉是一部虚构与真实绝妙融合的作品,但是又绝不枯燥,如果有人觉得枯燥,那可能需要的是补课。
由于信息量太大需要二刷,这里就随便写一下我有兴趣的细节。
1.四段变形本作哥斯拉有四个变形,也对应了故事的四个阶段,这种完全打破模式化的剧情安排一开始就让人眼睛一亮。
最开始海中出现到哥斯拉上岸卖萌,伪纪实手摇镜头,nico生弹幕围观,民众举起手机拍视频等等,都表现了完全民间级别的气氛,中段商量对策时无能内阁有能次长属于常态政治,完全是肉眼可见级别的“要坏事”,在第一次决定要不要攻击时的那个犹豫简直就是让我脑海里清楚的听到一个声音在说“这错误是致命的”。
接下来集齐各部门调皮捣蛋分子商量对策这种剧情我见一次爱一次,什么特车二课,公安九课,重案组之类的(笑)。
高桥一生在房间里跳来跳去我是笑了的www。
故事进行到到这时还挺轻松时不时有人笑一下吐槽一下,但是到自卫队被踹翻,美国爸爸扔穿透弹哥斯拉变镭射光模式时整个剧场里都安静了。
这个被剧情所表达的绝望所震撼的效果一直持续到了故事最后,到终于打完怪兽的时候我自己捏了好久的手才松开,一看旁边的人也是类似的表情。
然后最后那个尾巴上密密麻麻小怪兽镜头其实我的感想是,如果扔核弹,恐怕事情会变成不可收拾吧。
2.主旋律这片子其实很日本主旋律,到底什么是日本主旋律的话,首先故事表现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日本知识分子共识性的东西,无论是被谈的很多的政治方面,还是其他方面。
这片子涉及的方面太多而且基本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张,真要较真吵起来的话,放国内同样的情况是会打破头的,但是这是在日本,所以尽管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走向却是符合大家理解的。
说起来日本真是有把小事办成大砸,然后稀里糊涂的靠骨子里的团结牺牲精神把烂摊子解决掉的传统。
然后故事中几个内阁成员真是近五年主要内阁成员都中枪,小池百合子最近已经东京都知事上任,都民看了本片不知作何感想。
3.国际影响这一部分完全是fantasy是专门让人吐槽的吧(笑)武器肯定是美国爸爸先进不用说了,最后无人机诱导作战肯定也是美国爸爸上。
牧教授投奔了美国所以"godzilla"的初始情报也都是人给的,石原里美这个美国特使一个人可以打日本一个内阁(我乱讲对不起)。
在决定要不要核爆东京的问题上,天朝和露西亚当然必须保持统一的“爆”的立场上。
法国紧急关头卖了日本一个人情,德国帮忙计算了一下哥斯拉的能量情况。
其实超级计算器运行的场面还挺带感的。
4.音乐鹭巢诗郎+老版原声,不抢题又点题,不买亏大了,然而断货。
5.外来词石原妹子演的美国特使给长谷川的主角解释了半天Godzilla语源结果日本人音译片假名(还有对应的中文字),最后连石原都很嫌弃的跟着按照日式发音来,这个对外国人的我来说是笑点www不过我后来一想,这个也算是申明哥斯拉是“made in japan”的意思吧,这种弯弯绕绕的表达方式真是。。。
6.凌波一笑?
市川石日子那个环境省得女官员啊,长得不漂亮,说话像机关枪,面无表情一本正经一点都不给上司面子,一开始文部省大臣说冬她偏说西,文部省大臣投来仇恨的眼神,后面还吐槽主角太久没洗澡臭了,但是她真心很刷好感,故事最后把哥斯拉冻上她终于笑了一下,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啊她笑了,这种内心开花效果绝对堪称写实版凌波一笑。
7.电车无人在来线!
打怪兽一定要向对方投掷新干线,实在不行电车也可以。
说起来大怪兽虐电车是老梗了吧,就算是我这个非哥斯拉饭都有印象。。。
8.折纸没想到打怪兽的秘密藏在折纸里,这个设定很有趣,而且折纸理论本来也很有趣。
不过这个应该跟三浦模型没什么关系。
9.野村万斋二刷的理由之一,因为虽然知道哥斯拉是他,看的时候却完全没空注意。
倒是难民前田敦子和自卫队斋藤工一眼就认出来了。
二刷感想1.还是有台词没抓住,不过这回看到了很多细节也发现了更多演员,再次确认本剧最爱的角色是高桥一生的安田和市川石日子的尾头(这一点似乎和我同感的人很多)。
2.长谷川游民的名字叫矢口兰堂,其实一开始我对这个有点中二的奇怪名字是拒绝的,不过后来才知道原来包括竹野内的角色以及好几个角色的名字来自安野梦洋子的漫画角色,难怪字幕说安野梦洋子的协力我一直没找到到底协力在哪里。
3.这不是部拍给女性观众看的片子,但是这片子里仅有的三个女性角色塑造的都很好,职场这一战场上战斗着的女性形象,如果是家庭主妇大概是不会明白的。
4.主角是个政二代,某种意义上,他是长大了的碇真嗣,但是这回并没有什么功夫去纠结自己的内心,因为光是要对抗未知的恐惧就已经拼不过来了,其实有时候对抗烦恼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绝望,面对足以压倒自己的绝望时,谁还有空没事烦恼一些有的没有的东西(笑)。
今夏日本上映的两部最热门的两部电影是庵野秀明导演的哥斯拉和新海诚导演的你的名字,这很有意思,第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1954年夏天上映的最热门的电影名字,也叫哥斯拉和你的名字,这种轮回一般的巧合简直让人觉得像是宿命了。
第二个有意思的地方是两部作品里对东京描写的截然不同。
在哥斯拉里,东京市被哥斯拉给毁了个稀烂,那些熟悉的街道和建筑变成了火海和废墟,而在你的名字里,东京则美得不可思议,甚至令生活在东京的人感叹明明是熟悉的景色,也可以是这么的美。
庵野秀明和新海诚都是比起人更善于描写物的导演,但是两人所描写的东京所展现的差别,就像是两个城市一样。
也许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庵野秀明是60年代的人,新海诚是70年代的人。
庵野秀明出生的1960年,越战正激烈,日美安保合约生效,法国成功的爆破了原子弹成为第四个核武国家。
而在不久以后,东京的大学校园里学生们举着燃烧弹与警察对峙。
这个时代的东京,在暗默无声中凝视着火焰与赤旗的颜色。
新海诚出生的前一年1972年,中日重新建交。
这以后越战很快就会结束,朝韩展开了第一次板门店会谈。
西新宿开发计划正式实施,超高层建筑将要鳞次节比的矗立起来,不久之后东京就会成为后来的人们所熟悉的流光溢彩的超级都市的模样。
庵野和新海其实就是代表了两代人,前者都明了,却无从回应,唯有寄托于物,而后者则一开始就不明了了。
在这个夏天,我想东宝大概想要交给所有观众的是两个时代的东京模样。
几天之前,日本电影学院奖(也就是日本的奥斯卡,简称“日奥”)举行了颁奖典礼。
与美奥不同,日奥没有用闹乌龙这种自掉身价的办法赚取收视率,因为最佳影片本身就已经极具话题性了——它就是《新哥斯拉》,一部怪兽片,一部怪兽片的完全体。
事实上,上一部拿到日奥的怪兽片,已经是……其实,还从来没有过。
要知道,在日本电影学院奖历史上,连动画片都已经拿过两次最佳影片(毫无争议的影史经典《幽灵公主》和《千与千寻》),此次该片能够登顶,无疑为沉寂已久的怪兽片挣足了脸面,也给日本电影工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事实证明,《新哥斯拉》不仅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而且在哥斯拉系列甚至整个怪兽片的发展历史上都足以占据一席之地,堪称“哥斯拉的顶配”。
总结起来,《新哥斯拉》最大的特点就是史无前例的全方位焦虑和不信任,这其中既包括哥斯拉系列一直以来传承下来的“核焦虑”,也包括全新的政治性指涉,而后者甚至比前者的表现更加强烈,成为了这一部哥斯拉讨论的主要话题。
比如从影片一开始,日本政府就被描述得效率极其低下,面对突发事件,几十号人坐在一起完全没有解决办法的头绪,所能做的只是从一个房间蹿到另一个房间(讽刺日本政府在面临灾难时的无能)。
接下来,日本自卫队开始对哥斯拉进行攻击,但没想到打了半天不能伤其分毫,最终只能求助美国进行支援(对日本国防的忧虑)。
好不容易等到美国钻地弹开始发挥效力,日本政府却开始发现事情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美国只关心哥斯拉死没死,根本不会顾及日本民众的性命安危,于是双方又展开了新的博弈,美国也一直扮演着亦敌亦友的角色,给人感觉随时有可能把日本退下火坑(对美日盟友关系的焦虑)。
在此之中,一众政府最高层官员还被哥斯拉射出的光束扫了个死无全尸。
更惨的是,没有常任理事国地位的日本被联合国一致裁定,要对哥斯拉进行绞杀,临时政府毫无办法,只能坐以待毙,英法美中蠢蠢欲动,大战一触即发(国际关系困境)。
好在最后关头,出自民间的高手们用凝血剂冻住了哥斯拉,在无人机的帮助之下,灾难终于宣告结束。
可以看出,在整个过程中,唯一受到信任的就是日本本国的民间机构和生化技术,而从现实角度来看,这两种事物也确实是日本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的竞争力。
为了增强对本国现状的指涉,导演庵野秀明(和樋口真嗣)还特意采用了一些纪实性手法来凸显现场感和真实感,影片危机意识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新哥斯拉》的焦虑指数确实史无前例,但哥斯拉系列并不是从2016年才开始焦虑的。
从1954年本多猪四郎的第一部《哥斯拉》开始,核焦虑就已经是哥斯拉系列的一大母题——因为哥斯拉就是随意丢弃核废料造成的后果(与奉俊昊的“汉江怪物”有异曲同工之处)。
只不过在超过六十年的时间里,哥斯拉系列的娱乐化和低龄化属性日益加深,焦虑逐渐被淡化,以至“神魔对战”日益成为了哥斯拉系列的固化模式。
《哥斯拉之怪兽大战争》、《哥斯拉之机械哥斯拉的反击》、《哥斯拉之怪兽王复活》、《哥斯拉之魔龙复仇》……这些从题目上看完全没什么区别的电影,实际上铺满了日本整个二十世纪下半叶电影史。
事实上,日本各大制片公司在五六十年代纷纷使出看家本领,推出了各具特色超长电影系列,比如东宝的怪兽-哥斯拉系列、大映的剑戟-座头市系列、松竹的家庭-寅次郎系列等等。
这些系列中的每部影片虽然不一定都是一个导演、一拨人马拍摄的,但情节往往数十年一个套路不变,而且还能叫好又叫座, 堪称一大值得探讨的奇观。
及至1998年,哥斯拉首次登陆好莱坞,终究被纳入了西方电影制作体系,直到2014年,哥斯拉不仅挣起了美元、欧元,还赚起了人民币。
登陆好莱坞之后的哥斯拉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了1954年版《哥斯拉》,比如人类线索再次凸显,核反思意识重新出现;比如哥斯拉的“守护神”作用淡化,“破坏者”形象增强,变成了人类要消灭的对象。
在这种趋势下,2014版《哥斯拉》就变得十分有趣了:一方面,哥斯拉以保护者身份出现,赶跑了“宿敌”(也不知道是哥斯拉的还是人类的)穆托;另一方面,人类当然也不希望哥斯拉在陆地上折腾(虽说狂奔的民众一直是哥斯拉系列最好的配角),于是想尽办法要把哥斯拉赶走。
一来一去,哥斯拉不仅被还原成英雄,更成了“悲剧英雄”,走上了好莱坞电影一贯的“英雄之路”。
相比起来,这回东宝出品、作为正统的《新哥斯拉》出乎意料地作了一次“删繁就简”和“领异标新”,除掉了保护-破坏的内在矛盾,去掉了“神魔对战”的戏码,更专注于哥斯拉与人类的关系。
导演庵野秀明在一些访谈中还提到自己对东宝制片人“各种要求”的不满,最终在多次博弈之后,完全删去了初稿中的“人间戏剧”部分——也就是“明快的恋爱还有家庭戏友情戏”(听着都觉得可怕)。
结果表明,庵野秀明的选择是明智的,他不仅让《新哥斯拉》整个故事更加紧凑有力,找回了到哥斯拉系列的初衷,更将这一系列拉回了现实语境,借福岛核泄漏事件的“东风”把哥斯拉所代表的内涵进行扩充和完善,避免迎合东宝想象中观众的低级趣味,使之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从视觉上讲,《新哥斯拉》最大的创新之处是在同一部影片里描绘了哥斯拉的四种形态。
虽说哥斯拉初次登场时的模样确实不怎么霸气——大鱼眼略显违和,四只脚着地爬行,动起来也蠢得像提线木偶一样,但这些无疑都是对哥斯拉设定的进一步细化,而且,这种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也对人类进化史进行了隐喻,表明了人与哥斯拉、生物与自然之间的普遍联系。
至于哥斯拉为什么要上岸扰乱民生,《新哥斯拉》这部影片并没有给出解释。
不过仔细想想,这样留白的设定也并非没有道理:作为一种半人造的力量,哥斯拉本就有其未知和不可控的一面,而在今后的几百上千年里,人类需要对抗的,无非就是人类自己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创造出来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正如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所昭示的那样——抑或可说,就是人类本身。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chest(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21777/本片观赏需要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它是一部借喻于大型怪兽入侵时日本政坛各方面反映来讽刺现实的政治讽刺剧,带有大量的暗喻,隐喻,并不是单纯的怪兽电影,而是被评为社会派电影、政治幻想剧。
本作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暗喻,包括3.11大地震和危机管理。
了解安全保障、日美关系、核、核电站问题等。
该片在日本播出时一度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100分钟版本
客观评价,除了特摄之魂和EVA,代入政治隐喻就有点超纲了
一群無能的政府,在災難發生下,只會頻頻開會檢討,沒有實質上的作為,出張嘴巴隨便講講,看了30分鐘的哥吉拉爬上陸地又回到海底,最後被攻擊後終於抓狂,發射雷射光線打掉飛機,美國趁機想利用這機會炸掉東京,最後由一個能能之士站出來,做出決定冰凍怪獸,解決日本問題,他嘛的諷刺政府都只會打嘴炮
真无聊啊,这点破事可以拍俩小时,但是等等,谁演的哥斯拉……?最后演员表的时候万斋单列一行笑死我了。
猎杀很酷,这片够单刀直入,文戏剪得飞快也挺新鲜,动画影响?不过快成这样人物都是白纸
對特攝真是沒愛,只對庵野的節奏感有興趣,但是這個100分鐘的版本節奏太難受了,運鏡太二次元,環境音很棚拍,配樂成迷。演員沒有發揮的餘地,除了十塊錢一如既往地浮誇,野村萬齋又是怎麼被忽悠的呢?
绝不是一般的怪兽电影。从中可以探到日本民族焦虑的根源:介于无敌意的天灾和有敌意的敌国之间,哥斯拉是这么一个怀揣着“客观性敌意”的存在。哥斯拉是这种焦虑的具象,这种焦虑的由来,某种程度上是人类文明自身的去道德性。他们在害怕自己的理性陷入疯狂。当成政治喜剧看也很有价值。有趣的小蒙太奇
以为是个灾难片结果…… 十元那个角色真的很不讨喜啊 分分钟被发到北美吐槽你为什么不好好说日语…… 以及哥斯拉真的挺渗人的
1、策略计划作战,日本政权体制,核弹历史伤痛;2、一大堆专有名词穿插在冲锋枪般语速的对白里,嗖嗖嗖地朝观众开炮,这种制造紧张感的手法并不高明,且观影体验极差!3、讨厌石原里美。
日本人民在呼唤奥特曼
演得不差 故事太蠢。#看看人系列#
如此萌蠢的哥斯拉…
这个比之前看的日版的好一点,但只是好一点,仍不推荐观看!!!!!
为什么不更‘特摄’一点?不过哥斯拉也就这样了,粉丝拿情怀和政治隐喻唬唬人。我只喜欢伊福部昭的配乐,这片竟然用了EVA配乐的变奏,庵野真缺钱啊。
這才是我想看的那種怪獸片!日本味 復古味 不惡心 就打 不扯小家 領導全滅 鏡頭乾淨利落 不講廢話 所有部分都配合得很好 唯一差點意思的還是本子 要是在電影院看就更好了
这才是真的哥斯拉,但最后石化得太快了
说实话,有些朋友吐槽美式哥斯拉的点,用来吐槽庵野秀明这部哥斯拉也适用啊,作为怪兽片看不出谁比谁拍得更高明更好。无非是把美式弱智家庭戏换成了日式弱智开会戏而已。要是给小孩子看,大概都愿意把这些无聊的人类剧情和日本主旋律给换掉,让哥斯拉多来个30分钟的激光狂轰乱炸吧。当然要是把特摄当成灾难片和政治讽刺小品看还凑合,内涵了下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以及换领导比啥都快。
没仔细看简介,以为是特效结果是特摄。就特摄吧还做的不用心,哥斯拉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全片在看日本人自强奋斗(开会扯皮),然而明知打不穿怪物外表却一直无脑炸等到米国动手用钻地弹才拿到一血(黑官僚也不带这么黑自卫队的专业水平啊)。顺便黑了一下中俄,呵呵~美国爸爸也不care炸平你啊。
这造型是在逗我吗
哥斯拉简直就是一只行走的核武器啊!我可以接受2014年好莱坞哥斯拉的人物描写是为了交代哥斯拉的背景和故事进展,但这一部人物描写也太夸张了吧。电影一开场哥斯拉就登陆东京湾,我还惊叹高潮来得如此之快。结果整整2个小时一直拖沓的讲日本救援措施部署。我不要看小日本的内阁,我要看怪兽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