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是加拿大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新晋导演之———我们所说的加拿大电影其实很多时候是指魁北克省的电影。
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但实际上除了魁北克省,其他地区都流通英语。
比起近邻美国,魁北克电影与同说一种语言的法国电影血缘更加亲近。
法国电影重视文字,直面哲学,喜欢毁灭性的爱。
出生于该地区的丹尼斯·维伦纽瓦在自己的电影中传承了这些的特质,其中《焦土之城》是他逐渐为人所知的代表作。
虽然作品数量并不算多,但丹尼斯·维伦纽瓦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囚徒》由一个缓慢的向后拉的推轨镜头(pull-back dolly shot)开始,萧瑟的风声在耳边作响,男主角Keller用低沉的声音念着圣经中的主祷文,与此同时远景的树林中出现了一只正在觅食的鹿, 它看上动作机敏小心翼翼。
笔直的树木好似一根根栅栏将这个脆弱的生灵与观众们隔离开来。
随着Keller喃喃的声音,镜头逐渐拉回至两人中景,画面中缓缓地呈现出端着猎枪的儿子和Keller一左一右的背影,当Keller口中的“阿门”话音落下,一声沉闷的枪声响起,画面远处树林中的鹿应声倒下。
通常,由于观众看不到景框外的东西,往后拉的推轨镜头容易因为突然显露这些位置信息而惊吓到观众。
而在这个开场中,镜头的移动缓慢而压抑,那支猎枪由枪杆到整体以一种无法抗拒的方式被拉入观众眼前。
这个开场十分重要,它带有丹尼斯·维伦纽瓦强烈的个人风格,也奠定了整部片子阴郁和残酷的基调。
相比《囚徒》,丹尼斯·维伦纽瓦在之前饱受好评的《焦土之城》里,叙事手法和影像风格要更丰富一些,由于是以多人的视角和回忆等方式展开故事,因此在镜头上使用了更多不同的机位,剪辑的手法也更多样。
在《焦土之城》中,他对于镜头移动速度的克制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鲜明的特点。
无论是固定机位还是手持机位,摄像机都以一种缓慢沉重的速度在画面中流动。
在《囚徒》中,讲述的是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遭遇,故事以线性顺序展开,叙事的手法也更加简约,整个电影的色调灰暗,阴郁,以冷色系作为全片的基础色调。
摄影界的无冕之王,大名鼎鼎的罗杰·狄金斯(Roger Deakins)虽然是初次与丹尼斯·维纶纽瓦合作,但他将后者风格强烈的推轨镜头(dolly shot)和自己考究的构图发挥到了极致。
摄像机的运动方式往往能够暗示一部电影的主题。
罗杰·狄金斯在《囚徒》中选择了大量的推轨, 这也是对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之前作品中个人风格很好的延续.电影的前半部分大概有20个向前或向后的推轨镜头。
这些运动镜头在《囚徒》中象征了暗流涌动的罪恶和悬念。
推轨镜头极其适合对观众施加心理上的效果。
罗杰用缓慢且沉重的推轨逼近某个场景或者人物,用一种渐进而不明显的方式暗示我们将要有可怕的事情发生。
在电影开始不久案件即将发生之前,摄像机诡秘地穿过屋外的树木,对准在两家人欢度圣诞节的房门外,似乎一个窥视者正在锁定猎物。
此时的观众虽然不清楚危险的源头在哪儿,但预感到一定有不幸的事情将要发生。
推轨镜头往往是导演经由角色或者场景向观众说的话。
当摄像机缓慢地推向某个角色时,总会给观众带来对这个角色些许的期望,无论是好是坏,在镜头离开他之前,这个角色充满着神秘感。
警探Loki出场的时候,电影同样用不易察觉的推轨逐渐拉近他的背影,在这个布置复杂,光源丰富的场景里,他与女服务生闲聊着关于十二生肖的话题,但缓慢的镜头一点一点推向Loki,观众一直看不到他的正面,便会猜测他的身份,引发更多的想象,增加更多的悬疑。
屏幕上的空间被一点一点的压缩,与二人的轻松的对话形成了一种沉重并且不安的反差。
罗杰·狄金斯是一个及其讲究构图的摄影师。
他曾说过:“构图是电影摄影师工作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画面的平衡—演员与电影空间的关系是帮助观众了解人物思想的最重要因素。
我喜欢接近人,感受空间里人的存在。
”好的构图有助于故事的展开,并且可以进一步传达场景索要表达的意义的。
心理学家及艺术理论家认为构图的特定部分有其本质上的重量。
在《囚徒》里,罗杰·狄金斯实用的将高反差的人物剪影和巧妙的景框运用到了每一个镜头之中,形成了视觉重量平衡、且不易察觉的景深。
人们在观看电影时,眼睛会本能的以一种规划过的点线面的方式搜索银幕上的信息。
通常我们的眼睛容易被对比最强烈的部分吸引,之后再次沿着有主到次的顺序扫视银幕内的区域。
罗杰·狄金斯喜欢交代场景中的光源,并且用色彩和反差强迫观众的转移注意力,赋予光源在电影中特殊的意义。
在一部电影中,导演和摄影师必须用不同的镜头来决定空间的大小,景框(frame)内的空间则是重中之重。
因为在电影中,空间是一重要的沟通媒介,而景框也能被导演转换成多种隐喻。
在《囚徒》中,罗杰·狄金斯的实用主义得到了极好的发挥。
几乎在每个镜头中都能够利用场景中的物体巧妙的制造景框,利用水珠、反光和倒影构图,借用色调和纹路制造特别的景深。
但在有些场景中,灯光被刻意隐藏,只在构图中暴露出很少的细节,令观众产生遐想,加深了电影的悬疑感。
丹尼斯·维伦纽瓦的电影一向关注的都是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角色都是在“处理生活中最困难的主题”。
在《迷情漩涡》中生活不如意的Evien意外撞死了路人,从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理工学院》中的女大学生Valerie成为校园屠杀的幸存者,但她必须要面对创伤重拾活下去的勇气;《焦土之城》中,历经磨难的母亲Nawal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儿子,然而命运给却安排他们以一种残忍的方式相遇.....在《囚徒》中,人们面对的是生活给中最骇人最令人不安的遭遇,Keller和邻居的女儿突然失踪,平日里彬彬有礼平易近人的他发生了强烈的转变。
在以往的作品中,丹尼斯常常会涉及到宗教与人的关系,相比于《焦土之城》中的宗教冲突,在《囚徒》中无论宗教还是邪教,更加明显的宗教符号反而成为了一种复杂而模糊的慰藉。
Keller变得暴力和愤怒,宗教成为了他在实施私刑时唯一的避难所。
而警探Loki也因为自己的暴躁导致了嫌疑犯的自杀,但好在他最终发现了真相,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当那股如同暗流般隐藏着的邪恶逐渐浮出水面,罪与罚的界限早已变得模糊。
如同我们每每在向上帝祷告时祈求到“赦免我们的罪,如同我们免了他人的债”——但是假如我们面对Keller的遭遇时,我们会怎么做?
恐惧会驱使人们动摇心中的道德和信仰,即使我们坐在安全舒适的电影院中,我们心中纠结的道德观也会产生冲突。
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问题。
我们会问自己,为了挽回生命中的失去,我们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是否为时已晚?
如果我们有机会,会对我们心中认定的罪人做出怎样的惩罚?
这些关于人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也会让我们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
参考资料:《认识电影》、《看电影的门道》、时光网、维基百科
内有关键情节,未看完电影者观看,后果自负!!!!!!!!
和韩国电影《追击者》一样,这是一部让我看了愤懑无力痛苦莫名的电影,可以被绑架,可以去破案,但是咱们可不可以不要这样无脑?
那位警察你的脑子里是不是都是那啥啊?
除了表面现象不会思考任何别的事情吗?
就会找到各种线索,麻烦放到一起看一眼好吗?
傻子被发现会跑你不认为有问题吗?
他的姑妈是上帝,说什么你都信吗?
傻子被放出来,你们不会去监视一下吗?
这不是应有程序吗?
傻子失踪了姑妈不为所动,你不觉得有异常吗?
发现带血的衣服,都不会先检查一下人血猪血吗?
诸如此类,实在不想说啦!
白瞎了我的杰克·吉伦哈尔!!!!
设置悬念可以,咱们编剧可不可以不要用设置这样脑残的警察来达到目的啊?
看了两个半小时,就告诉我因为警察的无能脑残,让一个傻子枉死,另一个傻子被虐待,两个都是被拐卖的无辜孩子遭受这样悲惨的结局,你不会内疚至死吗?
————————————————————过了些年回看这个,实在偏激了。
汗颜。
但是也不改了,曾经内心的想法,就放着吧。
我看到有人说这部电影的节奏好。
那就谈论一下这部电影的节奏。
从虐待Alex之后的每一个镜头都冗余拖沓的让人崩溃。
这种崩溃的心情实在太强烈了,以至于让我这种看电影几乎不到逼不得已、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都不会快进的人,在最后的半个小时里不得不快进看完整部电影。
这种感觉不叫营造悬念,这种感觉是你明知道下一秒你前面的人会迈出左脚,结果他愣愣的把这一步拖了1分钟才迈出去。
我无法表达我对导演的痛恨,痛恨他考验、甚至折磨我的耐心。
我想跟导演说,悬念不是这么营造的。
就像恐怖不是把你放到黑暗里几分钟一声不出,然后突然用超级大的声音吓你一跳就叫恐怖一样。
然后来谈谈这部电影所谓的探讨信仰对人起到的作用,以及人是否有权利超越法制去审判和维护自认为的正义的主题。
我觉得这部电影根本没有讨论这一切的基础,因为电影里的罪犯甚至根本称不上虔诚的基督教徒。
不是你说你信任上帝,你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也不是你自认为扮演了上帝使者的角色,你就真的具有高尚的品格。
从始至终,我觉得aunt和uncle都不是一对真正具有信仰的人。
他们信奉上帝,不是信奉大爱和善良,他们只是期待通过这种信任,可以得到上帝对他们的庇护,可以得到比别人更多的保护,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这种愿望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而是通过一种交换——我信任你,你帮助我,如果你不帮助我,我就报复你。
我觉得这种狭隘的人,这种纯粹在乎个人得失的人——这种人不配称自己是有信仰的人,他们自认为自己是,但是他们并非是;这种人,不论有没有信仰,不论信仰什么,他们内心中都存在一种邪恶,一种伪善,一种利己主义,任何的人文关怀,其实说到底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直到有一天,他们的家庭,只不过不幸运的承受了跟其他不幸家庭所承受的相似的痛苦的时候,在他们的祷告和之前的奉献,没有得到他们期待的回报的时候,他们背弃了自己曾经的誓言,暴露了邪恶的本来面目。
然后导演,或者说有些影评人,期待我从这里看到,有信仰的人有时候会做出更偏激的事情。
但是,我看到的只是一个本就偏激的狭隘的自私的伪善的人,在一个契机下暴露出他们人性的弱点而已。
他们终于回归自我了。
他们终于不必再假惺惺的装作传递信仰和爱的使者了,他们终于找到释放自己邪恶和懦弱一面的借口了。
我读不出这是有信仰的人背弃信仰的过程,我读出的是一个伪君子回归邪恶的过程而已。
它完全不会带给我任何关于宗教的思考,因为从始至终,我不觉得宗教真正意义上走进过他们的心里,他们只是找到了上帝,想买份保险。
至于囚徒这个主题,我感慨于编剧的用心良苦。
他期待这样一部作品可以让我思考,"在意外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自己的心魔占领,怒戾之气无从宣泄,只能作出极端之事,这怕是最大的囚徒" 这一主题。
我确实可以感受到他想传达这种想法的急切。
但是我觉得他的这种讨论,远没有蝙蝠侠里面诺兰对法制的讨论深刻,甚至这种讨论,我已经在各种电影里面见得太多太多了。
因为缺少证据而被释放的嫌犯逍遥法外,最后被害人的家属或者爱人不得不选择自己对他施以暴行进行审判。
我看到有人拿这部电影跟“谜一样的双眼”来进行比较,但是我不得不说,在这方面的主题挖掘上,囚徒这部电影比“谜一样的双眼”差太多太多。
它没有带给我震撼,只是让我捶胸顿足的感慨,为什么警方不能和家属分享信息,为什么狼叔会这么自大,自大到拿女儿的生命冒险。
而终于发现关押女儿的老太婆的时候,又居然表现的极为克制。
与“谜一样的双眼”最大的不同是,谜一样的双眼,让我感同身受,让我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惩罚,什么是真正的正义,让我颤抖,让我同情影片里所有的人,让我甚至期待宽恕,觉得宽恕何尝不是一种自救。
而这部电影,让我痛恨狼叔的无脑和冲动,让我为警察的平庸抓狂,让我十分的不能理解影片中的每一个人,更谈不上思考了。
我觉得自己没有必要为一群无能无力的人思考。
我觉得都无法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同情,更谈不上很多观影者提到的震撼。
震撼在哪里?
震撼为什么Alex比特务都嘴硬,有了他这种事不关己还可以这么卖命、挑战人类可忍耐折磨极限的精神,或许抗战和内战早就结束了;震撼狼叔的无知自大和冲动,而在一个老妇人面前却丧失了之前全部的坚定;震撼警察的执着,不停的追踪没有一条正确的线索;震撼这个老妇人啊,明明是精神分裂,还硬要说自己是在挑战上帝的神权。
说到底,她的家庭只是千千万不幸家庭中的一个,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
丧子之痛实在是人类可以面对的最过难以接受的悲凉。
但是她无法接受现实、无法走出伤痛的懦弱,实在看不出跟信仰有毛关系。
她需要一个借口维系自己原本黑暗的内心,让自己的邪恶有所依托。
我觉得,恐怕世界上每一个恶人都有自己的理论,都从来不觉得自己是邪恶的,都认为事出有因,都是固执的,自以为是的,都在遵循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但是这一切跟信仰无关。
因为她如果不信上帝,她也会找到别的借口做同样的事情。
或许这一切发生都是必然,她生命里曾经经历的、受到过的影响、成长的轨迹、接受的教育,注定了有一天她会成为这样的人。
只不过痛失爱子,触发了这个必然,或者加剧了这个必然。
无关宗教。
无关信仰的丧失。
无关觉醒。
总之,这部电影让我看完很崩溃,挠墙感、抓耳挠腮感、捶胸顿足感,都被编剧和导演恰到好处的唤起。
这种感觉比我看小时代来得更加强烈。
或许是因为我对这部电影曾经充满过幻想。
我觉得导演对节奏的把握欠缺,对主题的挖掘不具说服力,故事后半段太冗余,包括迷宫蛇男。
我至今不知道迷宫是什么意思,蛇是什么意思,猪头是什么意思,或许是导演想要制造多重反转的一个道具。
导演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毕竟一重反转已经被玩烂了。
再拍也很难超越电锯惊魂了。
但是我想说,导演,急功近利向来是成功的最大绊脚石。
我始终觉得,一次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就很难了,在技巧不够成熟的时候,想着一锅端各种复杂的哲学命题和悬念设置,会让人觉得抓不住中心,很困惑究竟要传达什么。
究竟要探讨什么。
究竟影片中的现象是一种必然,还是导演自己的意淫。
是一种社会问题,还是编剧的异想天开。
如果都是后者,我感觉我被导演和编剧玩了。
至于这部电影和“十二宫”的对比。
好吧,都有杰克•吉伦希尔的参演,都让人有看不下去的感觉,看着看着都会有想把鼠标放到进度条下面看看究竟还剩多长时间,暗暗期待,该结束了吧;结尾都没有留下绝对的答案等等这些共同点。
但是“十二宫”还是要比这部电影更成熟,虽然十二宫叙事更庞杂,线索更凌乱,时间更长一点点,但是大卫芬奇营造悬疑的能力还是更胜一筹,至少不会让我抱怨太多调查者的智商。
他在冷静客观的叙述,虽然没有答案,但是让人觉得可以理解,可以感受到它的真实,一个漫画家的执迷。
但是囚徒,实在实在实在节奏太慢了,这种慢表现的毫无逻辑毫无意义,只是单纯的拖延。
我还是想说,悬念不是这么玩的。
最后,这部电影还是有闪光点的。
比如休杰克曼的给力表演。
我看,好像有很多杰克•吉伦希尔的影迷,觉得他表演的如何如何给力。
但是抱歉,这部电影里我实在在他单一的表情里看不到任何让人感动的演出。
相反,杰克曼对于失去女儿的挣扎的内心,为了寻找女儿、遵循自己认为对的道路不得不对Alex施加虐待的挣扎的内心、看到照片里女儿沾满血迹的袜子表现出来的痛苦和绝望,都让我感受到一个父亲在面对女儿失踪之后的焦虑,痛苦,挣扎,责任感,无奈感,迷失感。
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的父亲,一个冲动却让人动容的父亲形象。
尽管后面他见老太婆表现的克制与前面的冲动的对比,让我非常困惑,或许出于剧情需要。
但是这一系列对父亲形象的刻画,很饱满,很鲜活。
比较他之前的金刚狼2,我觉得这次出色的表演赢回了我对他的关注。
总之,编剧和导演的野心勃勃和雄心壮志,带给了我这次极其不愉快的观影。
看到很多很多人,都对这部电影给与了很高的评价,我希望这评价来自于内心真实的感受,而非豆瓣、Mtime和IMDb的综合评价,而非人云亦云。
这样,对待演员,对待作品,对待其他作品,甚至对于导演、编剧,才更加负责。
囚徒:准备看《降临》前对导演有所了解,之前只看了《边境杀手》,于是找《囚徒》看,感觉错过了好多年,这就是教科书级别的经典悬疑电影啊!
那种节制和探寻,痛彻心扉又接近触及哲生存思辨的干净,正是导演的功力和追求。
超五星推荐给推理迷,有这种美感享受的,我回忆起来是阿根廷的电影《谜一样的双眼》,故事的魅力差不多,但处理上一个浪漫,而导演的节制有种伊斯特伍德的感觉,其实是他自己的专属风格,此公的电影都是硬桥铁马的真家伙啊。
换个角度,他是亲民一点的《绝命毒师》风格向。
故事非常扎实,更好的地方是在导演的节制之美,表演和色调节奏,都上佳。
高分影评第一条写得很好的。
咱们也不用整得很麻烦了。
片子节奏紧凑、压抑,非常抓人。
意图也太明显了。
剧中人无一不被囚禁于自我之笼。
balabala……没有问题。
剧中警察能力低下也有影评专门批评了。
氮素,我就想说一件事啊。
如图。
开篇这个二愣子警察第一次去老妖婆家就进了卧室,拿着老妖婆老公照片一本正经地端详了一番的啊。
那鬼头头脖子上的吊坠少说直径五公分二愣子楞没看见?
后来在牧师地下室发现干尸,干尸脖子上那么明显的吊坠就没看见?
真心这都没什么寓意好说了。
这二愣子真心不适合干警察。
你瞅他内眼睛眨巴个没完,估计是快瞎了。
好心网友猜测最后狼叔有没有被救,我猜是没有,二楞这瞎劲儿的。
哎……
相信大家国产亲情电影都看腻了吧?
永远是哭哭啼啼的煸感情,没有半点艺术价值。
那么有没有不俗套的亲情片呢?
当然有。
说到这里,我不能提到一个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
就是今年科幻大片沙丘,那个被人称为牛蛙的导演。
虽然说最近他一直在导演科幻风格的电影《降临》
《降临》剧照
同上《银翼杀手2049》
《银翼杀手2049》剧照
同上《沙丘》
沙丘
沙丘都是科幻界的神作。
但是他以前的风格是犯罪。
那么跟亲情有什么关系?
他的两部优秀作品:《焦土之城》,《囚徒》其实也是亲情电影一部是追忆母亲的往事,一部是父亲找女儿的故事。
《焦土之城》我先不谈,我来说说求图是如何表达亲情的。
本片的主角“狼叔″休.杰克曼在本片中,演的是一个为了找到自己女儿,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父亲。
休.杰克曼影片的重要人物警探由杰克出演
导演和杰克第一次合作一天,主角的朋友带着自己的女儿乔伊来主角家玩没有想到一不留神女儿安娜和乔伊不见了,怎么找也找不到机智的主角马上报警,由杰克出演的警探找到了一条线索他发现了这个事情跟对一个睿智有关系可是因为证据不足,这个睿智被放了主角悲痛欲绝,于是抓了那个睿智,和朋友一起严刑拷打,但是没有什么效果警探那里调查的时候突然被突击,发觉这个人跟案子有关系,于是发布追辑令让所有人看到他以后立即通知。
主角滥用私刑举动让朋友和妻子产生了不满,于是朋友和妻子退出了,让主角一个人制裁睿智大家都认为睿智失踪了,于是警探开始跟踪主角,而浪费了跟踪以及他的那个人的时间主角一直努力的躲避警探,并继续严刑拷打,但仍然没有什么反应。
过去了几天请饭突然发现了袭击他的那个人,他成功抓捕了他,关到警局里审问。
但是疑犯什么都没有说只画了一幅迷宫一样的图。
请看,因为一时冲动让疑犯拿到了手枪,疑犯自杀了。
警探很自责,发泄一阵情绪后他发现这个图跟拐卖案有关。
很有可能是把小女孩们关在那里了。
随后他在一个地方发现了乔伊。
这时候主角从睿智口中知道了乔伊和安娜被困在一个迷宫,乔伊在医院里也说出了迷宫,主角决定向睿智家的老太太问一问。
没想到老太太就是幕后黑手,是她发两个小女孩抓在一起,关在迷宫里他们想法逃生。
袭击警察的那个人,只不过是得了妄想症的人,而睿智只是目睹者而已。
老太太拿枪射了主角,把他逼进一个土堆里,主角到这里差不多也ko了。
警察紧跟着来到老太太家里,老太太拿枪和警察反抗,警察马上将他击毙。
故事的结局安娜回到了母亲身边,而主角却没有回来。
主角最后究竟死了没有?
我们不知道,影片的结尾并没有给出答案。
看着就是一部犯罪片,除犯罪外,还加入了多种元素,为什么说他是一部亲情片?
大家想想故事的主角,他是伟大的。
为了找到自己的女儿,不顾坐牢和死亡的危险,最后以为自己的女儿死了,还生死未卜。
知道自己可能找不出女儿还要努力,黑人朋友同样丢失的女儿却没有像他一样。
主角因为冲动而成就了他伟大的父爱,这何尝不是一部伟大的父爱电影??
今年的《误杀2》也是一部亲情犯罪片。
但是因为最后煸感情严重,导致不能和美国版相比,不过也体现了伟大的父爱。
这些犯罪片既体现出了犯罪的高智商,又体现出了亲情,这恐怕是国产亲情片不能比的牛娃最近在导演科幻片,当然我也很希望他能回归犯罪片的。
原以为是单纯悬疑片,和凶手较劲。
可是导演好像意图并不在此。
从焦土之城的1+1=1呢?
到囚徒的困境中的哨子再到降临中明知也不会放弃的清晨曙光,维伦纽瓦的重点好像和别的导演都不一样。
他是我见过最会讲故事的导演。
隐而不透,半诉半包,前情铺垫到稍稍冗长了,一个收笔,万种情绪就碰得涌上来。
连配乐都是一样,沉默,恨不得诉说千万山水。
听说摄影很棒,于是很注重摄影。
真美,真美。
没看过金刚狼,对休杰克曼的演技没成见,终是觉得他太棒了。
导演是一个把大家的情绪逼出来,隐而不发含在眼睛里的奇才。
吉伦哈尔的眨巴眨巴大眼睛蓝眼睛,一有事情就眨得更厉害,太可爱了。
被惊艳到了。
想到老年和幼年演员,可以轻易地演出一种他们年纪的纯真和静默,很容易得奖也几乎总落窠臼,而青年人的演技,需要诉说的事情也太多了。
支撑这个故事,引而不发的融入感情不能剧透,而且演员是美到可以承受特写的。
拍摄时候并不按线性拍摄,要立刻融入剧情,这也太难了。
我不知道啊,我看的时候太崩溃了。
这个几乎是一遍一遍打破人类希望又抢救又一遍打破希望,将恶演绎得已经不再是人的作孽,上天在作孽。
各个都是囚徒,都是困境,有些人有能力捶天问地,有些人只能制造一点裂缝,有些人却无力挣扎。
口哨的象征意义太深了。
还没看影评。
但是,我真的被伤到了T_T
我对囚徒的评分是高于豆瓣的平均分的。
作为一个大阅片量的爱好者,在不报期待的前提下看到一本好片那绝对有赚到的感觉。
首先为摄影师叫声好。
片子的色调阴冷灰暗,妥贴的营造出紧绷和压抑感;数字摄影拍出了胶片的颗粒质感,很多特写镜头是帮演员加分的。
在最后一段吉伦哈尔飚车去医院的戏份,一团色彩斑斓中忽然出现的EMERGENCY所带来的冲出迷宫的冲击力,回味起来意犹未尽。
大师级。
再来谈谈角色。
两大主角,杰克曼和吉伦哈尔,都不是高大全的设定,有着丰富的层次和实感。
杰克曼饰演的父亲,生活在温饱线,收入付完房贷之后,为孩子买个破车都余力不足。
虽然他经常祈祷,言辞敬畏上帝,但压力之下很容易走入极端,成为一个暴戾的发泄者。
他私自扣留和刑讯10岁智力的孩子,在我看来仅仅是因为不得不做点什么来填补自己的无力,自我怀疑,或许还有对上帝不公的反抗。
他在做这些的时候,其实已经抛弃了上帝教诲的仁慈,成为了魔鬼。
而这些,和真凶绑架孩子的动机是完全相似的。
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如果孩子最终没被救出来,他很有可能用类似真凶的方式去报复社会来反击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所谓我不幸福,你也别幸福,世界就均等,这个是很多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者的由来。
但是他心底的良知,还是让他在折磨孩子的时候留下了眼泪,这是对自己的厌恶和憎恨。
而最后,凶手们会自我放弃,就如真凶一样,早已想好了怎么埋葬,等着别人结束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们要警醒,自己是不是也会处在这样的憎恶和暴戾情绪中。
但是我觉得杰克曼在诠释的时候,暴戾和执着的一面刻画足够,但是柔软和挣扎的那面略显不足。
尤其是和孩子和妻子的那些戏份,本来应该可以有更好的台词和表演。
而他都是严厉和苛责的。
相比之下,吉伦哈尔的戏份安排使得人物更加立体。
吉伦哈尔同志有着辉煌的经历:从未有不破的案子。
出场镜头是和华裔服务员调笑生肖,这段其实就表现了他是一个相比更坚强的人。
能开别人和自己玩笑的一般都比死板的人要更有抗压的弹性。
虽然也经常把FUCKING放在嘴上,但是他很少大声怒吼。
他表现出激烈的情绪有两处。
一是当血衣哥在警局画了三小时迷宫后,哥哥终于HOLD不住了,进去狂殴,最后导致被血衣哥偷了枪自杀;二是之后不久他觉得已经不可能找到线索,狂殴键盘。
而这两处基本都是累积了良久之后的发泄。
血衣哥自杀后他叫法医的神色,动作,都演出了内心的激烈情绪。
他很淡定,对着家属的愤怒和怀疑始终不动声色,但相反他却是真有慈悲心的人。
这个在给父母们看血衣照片时候很容易看出来,也可以从最后抢送孩子去医院时候不断呼喊孩子的名字中看出来。
而这个对一个多年的警探其实并不容易。
还有一个精彩的表演就是当他发现真凶的丈夫那张带有迷宫项链的照片的时候,那个长吐气的表演,值得来回多看几次。
真凶的设计绝对太牛了。
当我发现这个端倪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就是杰克曼飚车打上门那会。
我真的被震惊了,一个面色白净的,带着魔法师圆眼镜的老大妈居然是这等变态人物,这个设置,哎。
反正我是很满足这个反转。
爽到了。
这个角色要注意她和杰克曼的第一次见面中说的那句:“我和我丈夫曾经十分虔诚”。
这个Were,就是一切的罪恶来源。
把一切寄托于上帝而最后却发现被骗了之后彻底堕落成魔头。
他们当年四处传播福音,想来也没少祈祷孩子健康平安,最后孩子却死于癌症。
“这些失踪的孩子,是我们向上帝宣战。
”片名的Prisoner,我的理解是:不要把自己交给任何人或者神。
不然,他们就是你的囚笼。
而黑人夫妇的设计虽然很路人甲,但是他们是真实的路人甲。
看着杰克曼做的事,不反对,不赞成,反正结果有可能有利于自己。
人性的自私一面是那么的真实的流露出来。
虽然片长两个半小时略长了点,但是没办法。
剧情片要做到让人来回咀嚼,一些细节就得交代清楚。
片中一些涉及到暴力的镜头,是必须的。
不然不足以表现丑恶。
结尾结的赞。
用另外一位豆友的说法,掷地有声啊。
好电影要有好的剧本台词,好的摄影,好的导演,好的表演,好的情节推进。
这些,在这本片子里都做的不错。
话说回来,中国的电影市场,我一直觉得问题不在于导演编剧制作人投资方,而是在于观众。
这有个过程。
今天在豆瓣上买电影票的时候,我发现电影院又增加了好多,我想,这总是在往好方向走,虽然还是慢了点。
看完还行,虽然拖沓一点、急人一点,不过剧情是我的菜,可惜这个剧情摆CM的BAU小组也就一集的情节。
警方对细节太过疏忽,虽说狼叔演的爸爸有点冒失,但一开始抓住弱智小孩这条线其实没错。
世上本无那么多的巧合,所以当两小孩失踪,那个停靠的房车就成了最大嫌疑,且在警方找到房车后弱智准备逃走就可以更加肯定这条线无错必须深查。
弱智无法沟通,所以第一步就是找到他的收养人也就是所谓的婶婶家,杰克饰演的警察进行了家访,老太说自己丈夫死了,儿子也死了,他们收养的是丈夫兄弟的儿子,杰克看了老太丈夫的照片就走了。
按照BAU思路,回警局首要的就是查询老太说的是否真实,她儿子什么时候死亡的、丈夫什么时候死亡的,弱智是什么时候收养的,弱智的父母是不是像老太说的那样都已经不在了。
可惜,警方没有任何查证,这条线断掉。
随后,警方对社区有案底前科的人员进行了走访排查,从神父的地下室发现了一具尸体,死亡很久了,身上还佩戴着一个迷宫样式的项链,这条项链杰克其实见过,在老太家里她丈夫的照片上,可惜这个细节再次被遗忘。
神父说死的这人是来告诫的,说曾经绑架杀害过16个孩子,神父大概是看不下去了为了阻止再次害人处置了他。
如果上一个线索能查下去,能查到老太说丈夫是何年死亡的,再和这具尸体的死亡时间一对照,这两条线其实就可以连上了,但是警方丧失了两个细节而导致这两条重要线索断掉。
同时,按照神父说的死的这人是绑架杀害了16个孩子,那么对周围这几十年的小孩失踪案件是不是应该调取资料,此人的年龄范围也应该可以界定出来,同时,诱拐再绑架儿童一般很难独立完成,特别是成年男性想诱拐儿童就会更难,所以很可能有协同犯罪,夫妻或者以同龄小孩来诱拐会更加容易,那么对于年龄范围内的在这个时间段丧夫的独身女性或带着孩子的独身女性就更加可疑,而老太就是这个范围内的,可惜,线索还是被警方忽视。
紧接着,弱智被释放的那天对狼爸说了一句话,“我走的时候她们哭了”,这本是一句相当关键的线索,从这句话其实就可以判断出弱智见过两女孩,而且很可能知道两女孩关在哪儿,可惜狼爸告诉警察后,杰克认为是狼爸自己主观意识想出的一句话,线索再次被放掉。
接着,在邻居对两家人的祝福的那个晚上,一个行为异常的人进入视线,杰克也很快找到了此人。
从商场工作人员口中可以看出此人行为怪癖,买儿童服装,杰克查到他家里也发现了各种变态的行为,箱子、儿童衣服、血迹、蛇、迷宫图样。
这里,迷宫图样第三次出现,但杰克还是没有想起来。
调查得知,此人小时候被绑架过,再从他的一些变态行为几乎就可以肯定他在模仿绑架情节,可惜,这个倒霉蛋在警局自杀了,警方也没能将这些细节联系起来。
随后,警方组织了家属来识别那些儿童衣物,血迹还没有化验出是人血还是别的就开始让家属识别衣物,这是怕家属情绪还不够激动是吧,而且杰克在此还忽视了小孩母亲一个重要报案,她觉得有人进入过她的房间,杰克认为是小孩母亲吃了药物出现幻觉。
所以那一堆染着猪血的小孩衣物让家属认为这是小孩已经遭到杀害而情绪彻底失控。
至此,我真的觉得警方这不是破案,这是捣乱。
这期间,弱智被狼爸囚禁在老宅里私刑拷问,弱智说过一句,我不是艾利克斯;杰克走访了26年前一个失踪孩子的母亲家(这个孩子很可能就是弱智)。
都是线索,可惜都没串联起来。
如果这些线索都被挂出来的话,嫌疑人几乎就可以锁定了,就是老太,可惜警方硬是到最后等到两个小孩中的一个跑出来后还没发现。
然后狼爸倒是反应快,小孩的一句话提醒了他,不过狼爸反应快并不代表智商高,不跟警察讲然后自个儿冒冒然然跑去老太家,那么大一汉子被一老太弄到坑里如果不是最后那个小口哨估计若干年后也就一干尸了。
结尾部分Bug都挺多的,只能说,作为警察,作为专业人员,在任何时刻都要保持冷静,不能让情绪左右自己以免丧失了观察力,细节的观察尤为重要。
故事不错,就是对CM粉而言,那些细节线索的疏忽太明显了,看的急人。
看了影评,一堆睿智,男主虐待折磨艾利克斯的那么残忍,还一堆人在那为男主开脱,还拿男主锤子最终没锤在艾利克斯手上来说男主“善”???
真的把我逗笑辽,一个人把你掳走打一顿打的鼻青脸肿血肉模糊后关在小黑屋里拿开水烫,你要感激他没拿锤子锤烂你的手?
是斯德尔摩综合征在作祟吗???
不是,是男主,是曾演过金刚狼的男主的帅在作祟,想想,如果换成是低能儿艾利克斯折磨虐待帅男主,你们还会为低能儿艾利克斯开脱叫好吗?
我看你们八成就在那一边大骂艾利克斯一边叫着心疼狼叔了,睿智。
许多人拿男主折磨艾利克斯是他抓对了线索一直坚持下去是没错的,笑辽,哦找到线索在还没十足证据的情况下就可以折磨人了?
理智哪去了?
脑子哪去了?
孩子失踪是很痛苦,是会失去理智,但是!
确实是失去理智了就得承认,是个暴力狂偏执狂就得承认,抓错了人虐待错了人就得承认,错了要认挨打要立正,而不是开脱,懂?
艾利克斯不可怜吗?
10岁被掳走被喂药智商变低被迫与母亲分开,母亲过了26年了还常看鲍勃(艾利克斯)留存的唯一录像带,不可怜吗?
只是在你们这群脑残粉里不够帅罢了?
看了那么多评论就没看到一个为艾利克斯叫冤的。
诚然,我也很喜欢狼叔,特别喜欢他在致命魔术里的表演,他的演技是很好。
不过我更讨厌弱智脑残粉。
尼玛!!!卡司那么好!难看 剧情拖沓又让人看的压抑郁闷 我大男神居然老到演好爸爸 Jack也是胖的对不起观众!我旁边的猛男本以为是犯罪动作片 结果后半段一直在叹气
精彩的群戏。紧绷的神经。反转的故事。简直赞到不行。
7分,这其实倒像是韩国侦破片的一种延续。创新在休杰克曼身上【分数6-7分】
90分钟的故事拖成150分钟,真可以!导演想表现的那种超越法律维护正义的主题很显然在这部影片里被淡化了,编剧想模仿斯蒂芬金的作品来探讨原罪,结果弄巧成拙,其他的各种漏洞就不提了,休叔其实表演还是很卖力的,赞一个。这个故事更适合让大卫芬奇来拍。
四星半,接近《失踪》(1956)的故事和《公民X》《十二宫》的侦破,情节深刻而又保持观众紧绷的神经,场景设置与悬念技巧相辅相成。“囚徒”的概念不止存在于绑架者与人质之间,父亲和嫌疑人、神父和告诫者都构成了囚的关系。另一方面,它把模糊的道德界限摆在面前—虔诚的宗教徒堕落成无情的罪人。
你妹的这拍美剧呢还是拍电影呢
悬疑片拍得太拖就会失去一部分吸引力。
人均囚徒,剧情上很多坑都没有圆,迷宫,房车男单独对男主说的话,蛇,猪血,好像一堆为了悬疑而悬疑却没有收束的散乱碎片拼凑在一起,意义不明
这部电影所欠缺的是一般性的常识和逻辑,不仅仅是一点点。就好比一群神经病在痛苦地纠结,然而观众完全无法理解。想拍得很残酷,但关键是不合常理哈!!!我在电影院听到了笑场。。。。
我印象中美国警匪悬疑电影好久没有这样的力作了。
不错的美式惊悚犯罪片,将悬念留到最后,背后大坏蛋往往是你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甚至有点和善的角色。
剧本也太花哨了,时刻提醒你在看电影
红哨子丢了女儿,又让父亲得救,故事太精彩了!形式也做到极致,救赎与信仰交错,肉体与灵魂的折磨在监禁者和被监禁者之间来回拉扯,完美的作品!
过誉,狄金斯也扳不回。
看得好累,故弄玄虚- -就这么一个事儿至于拍俩半小时吗?! 摄影、气氛什么的算是到了,但是不喜欢表演。除了保罗达诺和蛇男,别人...不知道宇宙直男的hff怎么拿的...总之结合各种原因,不喜欢。
略拖
看的翻译版本有点渣,有很多细节都错过了
可以打负星吗?!
我觉得剧情太拖沓了 看的累死人
宗教意味很浓的犯罪片,好人是信徒,坏人是曾经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