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 love about Nicole:She makes people feel comfortable about even embarrassing things. She really listens when someone is talking. Sometimes she listens too much for too long. She's a good citizen. She always knows the right thing to do when it comes to difficult family shit. I get stuck in my ways,and she knows when to push me and when to leave me alone. She cuts all our hair. She's always inexplicably brewing a cup of tea that she doesn't drink. And it's not easy for her to put away a sock, or close a cabinet,or do a dish,but she tries for me.Nicole grew up in LA around actors and directors, and movies, and TV,and is very close to her mother, Sandra, and Cassie, her sister. Nicole gives great present. She is a mother who plays, really plays. She never steps off playing or says it’s too much. And it must be too much some of the time. She’s competitive. She’s amazing at opening jars because of her strong arms, which I’ve always found very sexy. She keeps the fridge over-full. No one is ever hungry in our house. She can drive a stick. After that movie, All Over The Girl, she could have stayed in LA and been a movie star, but she gave that up to do theater with me in New York. She’s brave. She’s a great dancer. Infectious. She makes me wish I could dance. She always says when she doesn’t know something, or hasn’t read a book, or seen a film or a play, whereas I fake it or something like I haven’t seen it in awhile. My crazy ideas are her favorite things to figure out how to execute. She's my favourite actress.What I love about Charlie:Charlie is undaunted. He never lets other people’s opinions or any setbacks keep him from what he wants to do. Charlie eats like he’s trying to get it over with and like there won’t be enough food for everyone. A sandwich is to be strangled while devoured. But he’s incredibly neat, and I rely on him to keep things in order. He’s energy-conscious. He doesn’t look in the mirror too often. He cries easily in movies. He’s very self-sufficient. He can darn a sock, and cook himself dinner, and iron a shirt. He rarely gets defeated, which I feel like I always do. Charlie takes all of my moods steadily. He doesn’t give in to them or make me feel bad about them. He’s a great dresser. He never looks embarrassing, which is hard for a man. He’s very competitive. He loves being a dad. He loves all things you’re supposed to hate, like tantrums, the waking up at night. It’s almost annoying how much he likes it, but... then, it’s mostly nice. He disappears into his own world. He and Henry are alike in that way. He can tell people when they have food in their teeth or on their face in a way that doesn’t make them feel bad. Charlie is self-made. His parents...I only met them once but he told me there was a lot of alcohol and some violence in his childhood. He moved to New York from Indiana with no safety net, and now he’s more New Yorker than any New Yorker. He’s brilliant at creating family out of whoever is around. With the theater company, he cast a spell that made everyone feel included. No one, not even an intern, was unimportant. He could remember all the inside jokes. He’s extremely organized and thorough. He’s very clear about what he wants, unlike me, who can’t always tell.
你在我的房子,与我的家人同处, 本以为一家其乐融融亲密无间,到最后我们却恶语相向,曾经的回忆都化作利刃刺入我心。
比翼鸟会离散,连理枝会摧折,有情人能成眷属,却难成知音。
你不读我的字,不看我的表演,你不在乎我的荣耀,你只是爱我,却不理会我灵魂的出口。
我们的爱因诉讼分崩离析,昔日的包容因孩子抚养权的争夺层层瓦解。
法庭上任何生活细节都被夸大,唯独爱没有。
请的律师不存在体谅与理解,只为胜诉。
当婚姻沦为利益的交易,离婚也就成了合作的破产。
为什么婚姻源自爱却终于恨,为什么夫妻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后才理解彼此,为什么同样一封信闹离婚时读和离后一年读滋味天壤之别。
如果说人生是一面白墙,婚姻就是一个用拳砸出的黑洞,离婚不是把洞补上,而是把洞挖得更深,更深。
婚姻故事 (2019)8.52019 / 英国 美国 / 剧情 爱情 / 诺亚·鲍姆巴赫 / 斯嘉丽·约翰逊 亚当·德赖弗
(本篇影评涉及剧透,建议观影后再看!
)十一月底的芝加哥,天气已经冷的能让人感受到冬天的到来了。
两周前刚去Music Box电影院看完《灯塔》,听闻《婚姻故事》将会放映,还是35mm版本。
顶着冷风去了。
在电影院看35mm版本是很难的一件事。
暑假时候去好莱坞,在arclight看了35mm版本的《纪念品》。
现在数码已经成为主流,越来越少的电影仍然使用成本高昂的胶片拍摄。
其次电影院也得有相应的设备和技术人员,35mm版本才可以呈现在观众眼前。
35mm的电影投影仪当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出现在荧幕上,我已经感受到35mm的魔力和它带给视网膜瞬间的快感。
在这里感谢导演依然选择胶片作为拍摄媒介!
电影本身其实让人想起来很多电影。
首先是题目,让人想起来大师伯格曼的作品《婚姻生活》。
这部诺亚鲍姆巴赫的电影则注重于婚姻破裂之后。
鲍姆巴赫亲自写的剧本导演的电影,可以说是作者导演。
电影的核心在于冲突,这种冲突是来自各方面的。
主角Nicole和Charlie事业上的冲突,对于居住地偏好的冲突,个性的冲突,家庭背景的冲突。
这些冲突则是导致婚姻走向结局的催化剂。
Nicole曾是小有名气的演员,后来加入Charlie的话剧之后,和Charlie相爱结婚,生了孩子,还从西海岸彻底搬去了东海岸。
这里强调的还是女性的牺牲。
Nicole说:我是为了你的话剧事业,放弃了我自己的演艺事业。
这个其实是很多婚姻走向矛盾冲突的一个原因。
这个让我想起来几个月前看的一个电影《伯纳黛特你去了哪》。
很多事业比较顺利的女性,结婚后相夫教子,放弃了自己曾经的事业发展,开始向家庭靠拢。
而丈夫可能忙于事业,或者岁月累计,也缺乏了对妻子的一些情感上的沟通与关心。
这个是个社会性问题。
很多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事业的女性,几乎等同于脱离了社会,无边的孤独把人推进一个深渊 -- 一段不幸福的婚姻。
Nicole就很沮丧,她对律师Nora说,如果在一个瞬间,Charlie关心她了一句,可能事态就不会走到这一步了。
可惜Charlie没有。
电影有一个很重要的侧重点,就是居住地。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和导演自己的经历有很大重合,但是他的确强调了这个点。
Nicole来自洛杉矶,家人都在洛杉矶。
Charlie热爱纽约,自己的剧场也在纽约,家住纽约,从来也没有怎么想过Nicole喜欢不喜欢纽约。
Nicole终于爆发,决定离婚。
其实在另一方面,纽约象征着Broadway百老汇,而洛杉矶象征着洛杉矶Hollywood. Nicole选择会洛杉矶,一方面是对自己个性/voice的捍卫,另一方面是宣布自己再一次走向事业,勇敢地做出为自己的决定。
在车里和陌生男人亲热,很大程度也是心理上对自己强调,我不是为别人为丈夫活着,我是为我自己。
Charlie的“冷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亲,他不怎么提及自己的父亲,Nicole连他的家人都没见过几面。
Charlie自己都说,Nicole的家人就像他的家人一样。
感谢Music Box送的电影海报除去胶片的因素,电影本身的拍摄也很有趣。
我印象深刻一个Nicole的长镜头,对着斯嘉丽约翰逊的脸,背后是白墙,就像是Nicole透过银幕直接同观众倾诉心中的委屈压抑。
这是最靠演技的时候,斯嘉丽做的很棒。
还有一个镜头,就是Charlie在餐厅直接上去麦克风唱歌,那一段也很迷人。
电影的本质也回到了那个经典的问题:女性到底如何在一段健康的婚姻中实现做自己?
为什么自己要为了家庭丈夫孩子牺牲自己的事业和喜好。
对于明年年初的奥斯卡,我不确定这部电影会不会得到最佳影片或者导演的题目,但它至少会拿两个左右提名,我猜其中一个会是最佳原创剧本,另外一个可能会是最佳女主或者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就像是很多近些年离婚主题的升级版,很多有趣的情节和台词 -- 尤其是那段关于上帝和圣母玛丽的 -- 在电影院里能都惊呼导演的比喻。
但它同时也被这样格局的剧本限制住,很难成为一部留世杰作。
感谢您阅读我的影评。
我15岁去美国上学,现在在美国读高4. 自己也称得上是电影爱好者,最近拍完一部短片,刚刚提交到戛纳电影节。
如果您对我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Andysspace. 下面是二维码👇 谢谢!
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威尼斯电影节观影】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上看到的第一部电影。
诺亚·鲍姆巴赫(Noah Baumbach)过往的作品总是带走小清新趣味,出乎意料地,这部新作《婚姻故事》的剧本扎实而深刻,将美国婚姻制度里一整套的离婚流程展示得风趣幽默却贴近现实,当中的琐碎及纠结程度绝对不亚于伊朗式离婚,看过伊朗导演法哈蒂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就自然印象深刻。
这场美国式离婚不仅令双方生活节奏规律大乱,还令平时相敬如宾的夫妻最终撕破脸破口互骂,昔日的感情恩爱荡然无存。
剧中夫妻双方都是明星大忙人,只能各自找律师处理离婚事务,于是又引入两位律师斗法的线索,尤其大卫•林奇御用女主角劳拉•邓恩饰演的女方律师奉献出精彩绝伦的喜剧段落。
幸好地,在离婚程序里这种逐渐升级的紧张气氛和彼此的敌对态度并没影响到双方对小孩的关怀爱护,这一点也是美国婚姻制度里最值得赞赏和推崇的,而夫妻双方最终解除婚姻关系之后依然能成为朋友这一点在剧本也有充分表现。
也许观众会说,这不过是一部充斥着幽默与狗血情节的离婚庸俗故事,然而在我看来,我感觉到导演不完全是在讲述夫妻两人感情变淡而最终分手收场的故事,剧本里隐约可感悟到女性主动争取与男性平起平坐的独立意识。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生活中,无论是婚前单身女性,还是婚后的家庭主妇,都渴望享有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起初女主角倾慕男主角的才华而愿意结婚,婚后主动搬离原本的生活地洛杉矶,远赴纽约与丈夫一同过新生活。
但之后丈夫却较少考虑妻子的职业生涯发展,完全以自己百老汇的事业为重心,疏忽了对妻子的感情与理解。
而作为婚姻中处于弱势位置的妻子,女主角选择继续包容与忍让丈夫对自己的疏忽,另一边又抗拒被社会及家庭角色所限制,在这两种矛盾冲突之下,终于走上离婚之路,直至最后全面爆发宣泄对丈夫的怨言。
然而,剧本却不仅是将全部重点放在女方,令观众产生偏颇而倾向女方的想法。
在影片后半段又转移到对丈夫的刻画,导演勇于批判无意识的大男子主义,而女方律师关于父亲缺席类比圣女玛利亚与耶稣的对白,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在这个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女性想要争取自己的一点点合理权利,都是很艰难的,更别提要实现她们自己的梦想。
剧本由此摆出男女双方的观点和弱点,让人自行判断与思考这段婚姻为何会走到如斯田地。
这个心思细腻的剧本出自男性导演之手有点不可思议,相信绝对会在明年初奥斯卡颁奖礼上有所收获。
当然,最好的应属两位男女主角的演绎,斯嘉丽•约翰逊的造型有点像《三块广告牌》里的科恩嫂,愈加成熟而铿锵。
男女主角两人对手戏相当精彩,相信也会是接下来奥斯卡颁奖季里不可或缺的名字。
首发于电影公众号电影触觉CineTouch
Vol.30,Netflix新片《婚姻故事》。
本期观影团共28位友邻参加,均分7.3分。
Somebody need me too much,Somebody know me too well.Somebody pull me up short,And put me through hell,And give me support,For being alive.
“我这调色跟电影里明显不一样。
我想表现在婚姻的虚无与恐怖,但同时又有一点点光亮。
” by 德卡的羊尽管《小丑》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中以黑马之姿大放异彩,却也无法完全掩盖《婚姻故事》的光芒。
这部由NETFLIX出品的新作首映之后便博得全场一致好评,空降国际场刊第一名。
以一场离婚事件窥见全局,探讨婚姻与爱情:哪怕没有任何婚姻经历,那种被生活所消磨殆尽的情感却永远是共通的。
爱情难料,婚姻之后的生活也无法捉摸,留给人只是无限的唏嘘。
明明仍在相爱,但已然不再合适,今后我依然爱你,虽然它不再有意义。
这种深厚的情感,确实会敲碎很多人的心罢。
在3个月的漫长等待后,《婚姻故事》终于上线网飞;但同一个故事在大众面前,仍是展现出了不同的答案。
醇厚真实的“婚姻故事”婚姻故事的厉害在于它的醇厚和真实,温暖又心碎。
鲍姆巴赫结结实实地触及到了某种深刻的痛苦。
他延续讲述知识分子,将离婚这一带有戏剧意味的事件描绘的十分细致又与众不同,没有像其他电影那样塑造绝对的对立面,而是任由主角的争吵与彼此关心发生在前后两段,展现他们分裂的情感,爱情的难以捉摸也得以显现。
恋爱时的互相欣赏,结婚后的不对等付出,破裂后的相互斥责,相爱的时候有多甜蜜,离开的时候就有多狼狈。
我们的生活是从哪里崩坏的,不知道,失败的关系里到最后都是输者,一幕幕细腻的场景,一段段冗长的对话,慢慢撕开两人已腐坏的生活。
一个家庭的离婚过程几乎是由此全景展现了。
比较难得的是有素质的理智夫妻,却也不会免于面红耳赤的失控之搏,况且还有放大彼此缺点的离婚律师。
劳拉从女性角度说了很多帮衬金句,几场大小辩论戏都很有水准,对话语言凝聚有力。
在这样一个剧本下,斯嘉丽和司机有了足够的发挥空间,他们正对着镜头的争吵与泪目令人扎心,作为叙事视角的司机更是演出了那种在爱情中的挣扎与落寞。
除此之外,片中对于知识分子的调侃也很有趣,多处穿插的L.A.与NYC的对比是惊喜,还讽刺律师这一行业对于雇佣者的过度操控,文本上的细节很有意思。
剧本塑造有一种脱离故事感,更像是现实的一种呈现,尤其在法律制度层面,当我们把自然的爱情和人为社会性的婚姻绑定在一起时,就无法逃离道德和秩序的双重审判,只好不断地反思和自省。
另外从很多地方可以窥见时代性的思考,有关同性婚姻的几处点缀、女性自我的抉择,开放包容的答案呼之欲出。
重心的错位和偏离反而使得新颖饶有趣味,它摆脱繁复累赘的甜蜜回忆,也不像《革命之路》一样细数爱情的变味,激烈地争吵只作为短暂高潮空留余响。
中间那段长达十分钟的争吵戏直击灵魂,所有小细节转化为大怨念,内部的裂缝如何被外力扩大,这种外力又是多年积怨的合理出口,从到法庭上关系逐渐闹僵,再到最后两人破口大骂,一切都是快的那么让人束手无策,但又感觉如期而至。
所有的理性、克制与退让,都在最真实直接的情感表达前分崩离析;生活里那些不断累积的细微,在某一刻全部爆发。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那个瞬间撕裂、崩溃,也在同一个瞬间和解。
尽管两人又无时无刻不透露着爱,这种爱在细节中显现,尤其是在激烈争吵后的温情更为打动人。
虽然在拼命挽回,让结局看上去体面点,但可能是不太恰当的类比,就像朱自清的《背影》表达的其实是一种“至疏”:你看着眼前的人,他还爱着你,你也爱着他,可你已经跟他无话可说。
于是我们再次回到文章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爱情最美好的样子是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一切皆是惘然,我们所做的只有坦然接受,然后继续心里藏着彼此。
令人心碎的吵架戏稳扎稳打的“生活故事”鲍姆巴赫是个相当老派的导演。
在《弗兰西斯·哈》中就大玩新浪潮,这部更是完全变成一部上世纪的美国家庭电影,过于工整和老套。
从剧作到导演到视听,全都走稳扎稳打的路线,演员和台词扛起了关于现代婚姻危机的探讨。
放在鲍姆巴赫作品序列算不上多拔尖,倒是可以理解他在里面一个劲夹带私货,或许是迄今语气最坦诚的讲述。
虽然老气,但它是有温度的。
聚焦于中产家庭濒临结束的婚姻,从细节之处一点一点累加,从矛盾、争吵、和解到结束,完整的结构彻底攻破心理防线,到最后眼泪根本收不住。
不仅仅是共情,更让人充分理解了人物的行为。
或许本片没有什么惊喜,但一如婚姻,也从来不曾给你惊喜。
Being Alive乏善可陈的“离婚故事”中规中矩,无甚惊喜。
看似在挖掘婚姻的阴暗面,结果最后有温度的仍然是细节中的爱。
相比伯格曼的《婚姻生活》,实在是蜻蜓点水了。
整体来说不痛不痒的,更像是普法宣传。
在社会对于家庭关系中不同性别期待/要求的差别这一使人物关系分崩离析的关键上点到为止,使对“voice”的争夺成为架构在两人之间的虚拟的墙,过于浅尝辄止。
鲍姆巴赫一直工于细节,融合电影与其他艺术媒介等形式,通过给予人物以倾诉/宣泄的出口进而坦诚化影片的情感表达,本片配乐的优劣势也很分明,开头和结尾的温暖和中段的枯燥对比强烈,进入了情境,但获得的情绪体验反而是刻意而消极的。
代入Henry的儿童视角,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由亲密变得恶言相向,曾经的美好在破碎后成为互相攻击的利刃,看到了爱的瓦解和重建,将一切默契还原成误会后再度美化包装,于是我们轻易地流下了恐惧和被抚慰的眼泪。
同样是絮叨现代爱情与都市男女,比起浪漫幽默的伍迪·艾伦,鲍姆巴赫时常更残酷写实,这次电影的感染力有所上升,但情感共鸣也随之变弱,输出全部靠极度用力狰狞的角色表演、刻薄的对话来制造情绪宣泄,技法上太外放反而令人觉得无比聒噪。
尽管开头的信将双方描绘得如此立体,而实际后面呈现的男女主角又是多么的刻板。
不过另一方面这种刻板又具有普世性,毕竟大多数离婚的男女在性格上,在实际行动上和电影如出一辙,而这一点使得整个电影显得不够大胆。
剧作上,婚姻产生裂变的原因仅借对话简单托出,并未着重于「为何」情感经不起考验,却只在「如何」打离婚官司上大费周章,分分合合时而理性时而感性的复杂多变,为了强调婚姻关系的不可解释与难以理解,完全将成人行为弱化成孩童思维。
斯嘉丽和司机的吵架戏几乎是笑着看完的。
导演压根就没想给你展现婚姻或者爱情的本质,或是给我们瞧瞧岁月是怎么磨平了这俩人的棱角,太柔和了,柔和到里面的情感几乎都在虚假的边界线上徘徊。
表演也未能赋予人物鲜活的个性,在没有对于两个人物前史足够铺陈的情况下,剧情发展也颇显不可理喻,几乎完全是站在男方视角对女方“婊气”一面的否定,而不时出现的动人爱情细节又将律师推到了反派角色的地位,也确实是莫名其妙了。
律师(及几乎所有人物)完全沦为附属的不必要存在,在片中像工具一样被随意引入或丢弃;甚至连两个主角的人物性格也是不明朗的,能做到的只有在重复堆砌细节,但从未正视过人物。
那场吵架戏的张力完全不足,导演非常之差,几乎没怎么依赖影像的作用,至少在技法上没有任何高明之处。
对白才是这部电影的第一推动力。
但尽管剧作打磨到位,包括对戏剧和真实部分的调和,还有纤微而动人的生活感抓取,类似的对话与情节设置已看腻。
甚至那段律师精彩的独白,已听过,无原创性。
完成度很高,工工整整,但属实无聊。
全片还是太散,缺乏一个真正的高潮,只落下无可奈何的失落。
以上长评部分由观影团成员短评串联组成。
以下是一些零碎的个人观点及打分:@铎mao猫:9 两位主演表现很棒,尤其是司机,影帝可以有。
@思路乐:9 竟让我如此心碎。
至于其他人所说的“电视剧”质感,在我看来完全没有。
毫无疑问,寡姐和司机都贡献了他们职业生涯的最佳演技,尤其是司机,哪怕在今年奥斯卡能战胜凤凰,我也不会觉得太可惜。
@妳的世界几点:9 十分钟吵架戏是电影力透纸背的绝好证明,看得我是瞠目结舌。
斯嘉丽贡献了她从影以来最棒的表演,明年奥斯卡必是她。
@蝇王:8 高于预期,绝佳的文本(台词)电影。
这是一个反传统的爱情片。
@幽幻:8 高期待下并没有失望。
但当我意识到这么一部伤心的电影可能就是我的未来的时候,还是不给五星了。
@香香菲舞:7看完久久不能释怀。
看之前有心理预期,却未曾想劲道如此之大。
@果樹: 7 满足了期待但没带来更多惊喜,有触动但仍不够满足。
在我看来这仍是一部有缺憾的影片,引入与淡出都能再处理得更好。
@法式曌影:7 寡姐真不是什么演技派,影后能有提名都烧香拜佛了;司机相对则表现的要厉害得多,但在这样一个影帝大年也只能沦为陪衬了。
@仲夏之门:7 比起被各路大号猛吹的寡姐演技,还是更爱司机片尾那首“being alive”。
@奔兔吉尔:6 两位演员的表演虽卖力却都痕迹太重,要我选演技奖我也给劳拉·邓恩。
@意识流螺丝刀:6 恕我实在缺乏这方面的经历,但是除了感觉男主好可怜之外实在难以达成任何共情,想到我还是抱着《德州巴黎》的期待来点开本片的,实在是哑然失笑了。
@DoubleFeature:5 以我丰富的美剧经验,《婚姻故事》在剧集里面应该还算不错,但会被《更美好的事》《不安感》等在动人程度与深刻深度上远远甩出好多条街;以我非常不丰富的观影经历,《婚姻故事》居然是电影?
@卡佛啪啪卡夫卡:8@德卡的羊:8@老滚:8@空地:7@松野空松:7@下次开船:6@身不在场:6@在流放地:5
仅打分:@不死者:9@🐟:8@Tous Les Jours:8@孤独的自由:8@路有冻死宇:7@无色无味的气体:7@空白岸:7@乍暖:6金羊观影团历期评分TOP5:1.《星际探索》8.52.《爱尔兰人》8.4;3. 《南方车站的聚会》《痛苦与荣耀》8.0;4.《同义词》《好莱坞往事》 7.7;5.《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7.6 历届金羊观影团影评
离婚这事,古今中外作品太多了。
婚姻里所有的背水一战实质上都是两败俱伤,看似已经没了说出新意的余地。
《婚姻故事》前半段里的女性牺牲,男权压制,出轨元素...对我而言未免就有点老调重弹,虽然必要但是无甚新意。
除了似乎有些陈词滥调的“离婚故事主旋律”以外,影片前半段甚至看似一碗水端不平,对横溢才华男主的狼狈着墨过多、表现过细,让人产生了同情。
而女主看上去不近人情,在出尔反尔的同时,甚至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软弱。
一方面往死里拖男主下水,一方面又瞻前顾后,表现得好像下不去狠手,也无怪乎问答里有人说女主婊里婊气。
然而,就在我不停地伸手看进度条的时候,导演却伸手甩了我一个猝不及防,把我毫不客气地扎在了椅子里。
事过境迁,男主过来看孩子,发现儿子翻出了当年母亲分居调解时候写的信。
他转而和儿子一起阅读,儿子念到有趣的地方他温情微笑,转到他自己念到“我立即爱上了他”嘴唇颤抖,声音哽咽,悲从中来不可抑制。
我也在这里跟着男主一起伤心,情绪沉到了谷底几近落泪。
然而情绪过去之后,我突然反应过来:“我见到他的前两秒就爱上了他。
我将永远爱他,然而这已经不再重要”这句台词在开头信件内容独白的时候出现了吗?
答案当然是没有。
我这才惊觉这个结尾犹如《情书》一样,猛然补齐了故事的B面,让整个故事在结尾突然翻转倒置。
为什么女主一开始倔强拒绝念信,并非内心仇恨难以抑制,而是因为这封信坦诚了自己仍然爱着男主的事实。
反观男主气定神闲,大大方方,彷佛离婚可以拿理智控制,女主才失控暴走。
男女主分离前的舞台剧散场后,导演通过镜头暗示男主疑似婚外情,所以女主分外气愤,立即离席回家。
可就算这样,她仍旧在意男主对她的评价,并且借此掩盖自己想再多和男主相处一下的心情,转脸哭成泪人。
此时男主的情绪仍然只停留在沮丧层面,依旧头脑清醒地说出女主状态不够投入。
女主离开纽约,在寻求离婚律师的帮助时回忆幸福时刻,但也点明离婚是因为个人价值的埋没,男主对女主状态的漠不关心,甚至是强硬打击。
然而这段谈话也点出了女主突然决心找离婚律师的原因:她怀疑男主出轨。
故事走到这里,女主才在事实层面真正做到了反退为进,开始倒逼男主面对事实。
而多年生活习惯已经让男主习惯性以为女主会再次退步,所以一直倔强以为女主在演完洛杉矶的戏之后就会回到纽约。
常年来在家庭中的强势,也造成了他对儿子状态的一知半解,从后面的剧情里我们可以得知他不知道儿子更喜欢洛杉矶,不知道儿子已经不喜欢数学,不喜欢绿植,弄混医生和教练的名字,充分显示了父亲在家庭中的缺位。
此时的他懵懵懂懂被女主拖进了离婚,焦头烂额纽约洛杉矶两边跑。
而女主始终态度和行为自相矛盾,原因无外乎对男主还有感情。
第一个律师虽然看起来迷糊,但其实说的都对,也点出了问题核心:打离婚官司过程中大家都过于看重输赢,然而忘记了其实最终还是要男女一同解决问题。
也是在这时,男主对女主发型发色的评论让女主猛然意识到,男主此前对其毫不关注,也让她再次对男主失望进而彻底失去了信心。
这时第一次私下和解发生,在得知儿子有可能不能和自己生活之后,男主爆发,更换律师,双方和解可能消失进而撕破脸皮对簿公堂,出现了名场面10分钟吵架戏。
有人对此段名场面进行了分析,我非常同意。
但是虽然这段看起来男主更加自私,但是要考虑此时男主认为是女主将她逼入了绝境,难免狠话更多。
争吵说到底还是两败俱伤,男主崩溃大哭,女主黯然神伤。
也应该在这个时候,女主深刻意识到双方不可调和,伤害已经如此之深,以至于爱与不爱都已经无人在乎。
插句题外话,这一段其实算是故事的高潮,两次律师介入的商谈直至两人直面对方,故事真正走到了顶峰。
导演善用细节,在女主说“如果有人来事事审查我,我大概永远获得不了抚养权”的时候,男主若有所思点头,女主立马说我这是开玩笑。
双方之间已然充满了隔阂算计,裂痕不可弥补。
女主也情绪激动“宝贝让我说完,我总在说这句话”表现双方之前沟通不畅。
相比高潮戏里被扒烂了的细节,我更喜欢导演在几次小高潮里插入的片段,例如女主帮男主点菜,或者男主帮女主修门,互文手法看似只是表达“分手还是朋友”,为两人日后做朋友埋下伏笔,其实还起到了调节节奏的作用,内容手段两相宜。
接着来到了男主的狼狈时刻,为了应付观察员,和儿子言语磕绊行为不合,最后还弄巧成拙划伤了自己。
这时男主才意识到了自己在儿子养育过程中的缺失,也明白了儿子对自己真正的意义,他永远都不应该是一件战利品。
官司就在这时以男主退让告终,而女主依旧认为没必要赶尽杀绝。
此时导演又很妙的用了互文,女主和家人朋友一起在家开party开开心心唱歌,男主和朋友在酒吧买醉独自唱歌。
但不论如何,尘埃落定,双方都以一首歌开启了新生活。
镜头一转,男主再次到家,女主已经有了新欢,自己已经不是前丈母娘的最爱。
而男主也不再坚持,为了儿子搬到了洛杉矶工作生活。
男主看到墙上的照片,自己已经不再属于家人,却在这时读到了当年女主的“调解评价书”黯然落泪,女主在门框上也很黯然。
“当时只道是寻常",信里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纵使导演再次用系鞋带情节展示了男女主之间的情谊,最终双方还是分道扬镳。
整部电影是以男主视角为主,A面展示了离婚过程,但是却在故事末尾巧用心思,让人恍然大悟原来A面里还套了另一个女主视角B面故事。
等到你看完结局的时候,再回头看,却像看了一个新故事。
男主视角看起来是一个离婚过程,只有婚姻的A面,充满谎言和伤害。
但女主的B面却暗含了爱和挣扎。
AB相合,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婚姻故事。
男权也好女权也罢,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都并不想过多偏袒任何一方,它讲的,也仅仅是一个婚姻故事而已。
这可能是第一部我看完之后思考停滞的电影,即使演员的情绪还满满的附着在自己身上,却不知道该写点什么。
就像故事里结婚十年的夫妻,知道彼此需要好好谈谈,却完全不知道如何开头,也不知道怎样平静交谈。
上一次看电影哭,还是诺兰的《星际穿越》。
我们常形容好的夫妻好得仿佛是一个人,是和睦的利益共同体,是共同书写的同一个故事。
可是当两人最终走向离婚的时候,你才发现所谓婚姻从来都是两个基于同一时间线的独立小说,虽然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一样的,但很可能一个人写的是少女文学,一个写的却是鬼故事。
就像关在两间牢房的囚徒,面临不可避免的困境。
亲密的关系从来没有平等可言,总有一方默默付出,心力交瘁到承受不住,也总有一方自以为牺牲得多,永远理直气壮。
当崩溃的一方选择结束,开始漫长的离婚过程,两个人也终于开始当面对质彼此的口供,终于开始发现过去种种的假象,终于开始辩驳自己的真心。
畏惧婚姻,可能是畏惧离婚时的所有不体面。
不论事前再怎样文明的约定和平分手,无论有无过错,无论是谁的过错,离婚最终都会演变成血淋淋赤裸裸的肉搏,因为在最后的温情落幕之后,只有利益是真实的,也只有输赢是可以量化的。
一个无意的失误,一句无心的戏言都可以用来攻击对方。
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说出平生最恶毒的话去诅咒彼此,直到一方放弃投降妥协。
你们像恨得死去活来的仇敌,过去的相爱仿佛是一个笑话,共度的时光仿佛是一场骗局。
你亲手杀死了这段婚姻故事里的你,也杀死了陪着自己的对方。
不过影片还是很温情的,起码双方都想要争取孩子的监护权,因为这是这段婚姻里唯一真实美好的纪念品。
但是真实世界里往往是一方潇洒的放弃离开,多年后看着镜子里自己的白头发,才堂皇的希望重回孩子的世界。
大量的长镜头与自我剖析的独白是对演员演技的无声认可,两个主演都值得一个奥斯卡的提名。
邓恩饰演的律师更是神来之笔。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值得期待。
婚姻故事,没有好人和坏人,也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有过笑,有过泪,你们是在彼此心灵划下伤口的共犯,也是相互利用改变人生的同谋。
这部由寡姐和司机一起组合《婚姻故事》,如果你没有拥有过伴侣,或许这只是一部离婚官司的剧情片,但如果你拥有伴侣并且还有小孩,那么这部电影将会是一份礼物,收下它并慢慢品味它,后劲非常大。
截稿前,《婚姻故事》已经拿到了各种奖项和提名,其中就以6项提名领跑明年金球奖最为风光,相信影片到时会有所斩获,而且估计也会在奥斯卡上同样大放异彩,影片有很多经典同类型电影的影子,比如英格玛博格曼的《婚姻生活》,还有奥斯卡最佳影片《克莱默夫妇》。
为什么这部讲述两人感情的电影这么好,因为这部电影正是讲述我们自身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以其说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婚姻的生活和故事,不如放远一些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对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思考。
故事讲述的是剧院导演查理和演员妮可多年前因一部戏走到了一起,两人互相欣赏,并最终走入婚姻殿堂,并有了一个可爱的8岁儿子。
原本幸福的一家人,但欢声笑语中,其实却隐藏着现实生活和时间的腐蚀,查理和尼克两人的亲密关系开始疏远,并开始分居,关闭彼此的内心交流通道。
在影片的开始,两人就互相“表白”对方的优点,让我们观众很好了解角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原来他们婚姻已经走到边缘,正在接受心理咨询。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是妮可因为一出电视剧想要去洛杉矶发展,原本妮可欣喜告诉查理这个消息时,没曾想却遭到查理的冷嘲热讽。
终于在这段婚姻中隐忍多年的妮可,选择不再去忍耐查理的一切,决定离婚。
在这场离婚的经历中,8岁的儿子自然成了两人难以达成的关键,于是两人不得不请了各自的律师,而律师才不会为对方的情面去考虑,而是把这场婚姻诉讼变成自己律师威望的对决场地。
这也最终导致寡姐和司机彼此也撕下了体面和尊严,从客气到互相辱骂再到诅咒对方,两人对这场婚姻正式走到了尽头。
他们这场互吵的戏份,也成了影片甚至是今年电影的荧幕经典,两人饱满的情绪和表演,让人折服。
如果《婚姻故事》只是一个简单的婚姻诉讼剧情,那我一定不会把这部电影推到这么高的位置,影片的厉害之处,是在两人婚姻被埋葬后,一切都看似好死不相往来时,两人的爱却都还在,那种:“我依然爱着你,但我总是不小心伤害你”的情愫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最后,一切的结果和答案其实都不重要,曾经许下守护彼此的同林鸟,最终还是回归到自我的个体,但这时候的本我,却饱含着泪水和爱,如果还爱着对方,给予双方最好的结果和自由,或许这也是成全自己和对方爱的方式吧。
"This movie gets divorse so that you don't have to".伦敦电影节。
于是居然提前在大屏幕上看到了Noah的新片。
个人觉得是Noah Baumbach最好的电影,高于The Squid and the Whale,也高于Frances Ha。
记得2010年第一次看到小报说Jennifer Jason Leigh files divorce from Noah Baumbach,非常惊讶。
那时候回想起Noah在宣传Greenberg的采访里盛赞Greta,他说, Greta came to our apartment to audition for the role of Florence. She was SO good immediately, that part of me just wanted to shoot her then. 那时候作为粉丝,也不知该说啥,只能感叹一下。
后来Frances Ha出来了,I felt the freshness, so dra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bitterness or bleakness in Greenberg or Margot at the Wedding. I thought, Noah has found a new muse. Good for him. Of course, who wouldn't love such as person as Greta.好像是他们离婚终于settle之后,大概2013年,Noah说,maybe some day there will be a film about this.我当时想,哇,太personal了。
估计要等feelings are settled才能拍。
结果居然来得这么快。
中间还拍了三部别的,While We're Young, Mistress America, 和The Meyerowitz Stories。
Noah还是挺工作狂的。
我非常感动的是Marriage Story基调这么温暖,there is a lot of love. I can see the conflict. But I don't see any bitterness.而且Noah对两个角色的视角呈现都比较公平。
虽然好像Charlie所经历的现实苦难更具体(找律师,纽约LA两头飞,布置房子etc),但能感到他对Nicole的角色是很欣赏也很同情的。
开头what I love about Charlie/Nicole的清单太美了,结尾又有呼应。
Noah写剧本写人物真是一流。
两位演员都超好。
我觉得Adam Driver胜一筹,说真的。
这两个人都光彩夺目。
每个人都是自己宇宙里光彩夺目的星星。
然而两个人在一起,就总要有一颗星星稍微黯淡些,无法独一无二地闪耀。
Noah是在用离婚的故事来探讨婚姻,和其中的he/she narrative。
说实话,我觉得Charlie的角色的确是有一点自大,Nicole相比起来是个更加无私的人。
Noah对女性的理解我还是很欣赏。
关于社会对女性/母亲的unfair expectation,Laura Dern的那段独白精彩绝伦。
Noah让我最爱的是他的幽默感和细节:Adam Driver的万圣节打扮,他的意外受伤,他拿停车票的尴尬,等等。
Wallace Shawn的段子太扯了。
哈哈哈。
很多细节都是有心者更能enjoy。
什么27岁拿Tony会mess you up —— Noah拍第一个电影时他才26岁。
Charlie的theatre company叫Exit Ghost —— Noah在reference他挚爱的作家Philip Roth。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Nicole去纽约看戏时遇到了Charlie——这也是Jennifer和Noah相遇的故事。
Nicole妈妈家的墙上有一副裱起来的杂志文章叫Scenes from a marriage——NYmagazine的确有一篇2007年写他们俩的文章,叫Scenes from an indie marriage.Noah用了Sondheim的Company也实在是不能再贴切。
我觉得这个他一定是想用很久了。
唯一不那么喜欢的是两人真正恶言恶语的那个scene。
真的会这样吗?
明明都是很文明理智的人,却说那么难听,那么伤人的话。
也许Noah觉得没有爆发的divorce是不真实的。
我想他是对的。
但个人觉得这个scene有点way over the top。
这是一个很modern的divorce。
为了实现自我,追求另一种生活,只能把爱搁置。
和很多事情比起来,爱情不那么重要了。
像Nicole写的, I'll never stop loving him, even though it doesn't make sense anymore.October 2019
第一次觉得豆瓣的影评里这样充满人间烟火。
或许讲到婚姻,讲到家长里短时,大部分的中国人才有着相同的价值观。
这个故事的冲突本身,并不高级,也不特别。
冲突最明显的地方在于charlie对nicole感情的忽视。
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关于男女在婚姻中地位的话题,像早前《致命女人》中三个年代女性的故事,就有无数人为这样的女性视角的作品欢呼。
但这套路还是无法逃脱在父权社会下,或者从男性视角描绘的婚姻生活。
真正让女性觉得畅快的自由,或许不是“你是否有在乎我的感受”,而是“我是否仍觉得你足够吸引我”而继续下去的婚姻。
(相比之下还是会觉得《shameless》给我营造的大姐故事,才是人生赢家的典范。
为生活,为了家人也为自己工作,遇到过渣男也渣过别人。
不过她一直在寻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能够共度一生的伴侣。
轻松的暧昧也可,承诺一生的戒指也可,尝试过再放弃,那些痛苦也可,甜蜜也可,终将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感受。
)剧情过于冗长,本来应该看到层层递进的好莱坞故事模版,但剧情就在不断重复中展开。
charlie大概是在第一次去LA找妻子的时候,才觉得这段婚姻遇到了麻烦事,其后的种种剧情,是让人无法理解的一团混沌,从第一次找的律师,到第二次找的律师,都没有清晰地交代charlie的情绪变化,或许是charlie本质上没有变化。
charlie从第一幕开始就没有改变过对nicole的忽视态度。
从离婚到上法庭,情绪的变化只在几次争吵中体现,人物的心绪复杂没有体现。
这段铺垫过于冗长,观众已经非常明白,但导演在试图累积矛盾数量级,等待后续的爆发(直到nicole试图和解,两人在房间吵架这一幕)。
故事情节挺多,人物塑造体现太少了,一个即将离婚的父亲,不应该是单纯地沉浸在无法接受现状的痛苦中,电影开头nicloe信中charlie优秀的特质,也没有能在矛盾累积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不过电影中单幕剧情的设计还是可圈可点。
像是是nicole第一次找nora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层层递进的情绪和让人感同身受的台词,真正的故事仿佛从这里才开始,观众才第一次知悉nicole的悲伤;以及两人吵架时,几度回转式地冲突,真实地可怕:两人希望能和解,纷纷试探,一方向前,但是另一方不愿意让步,激怒了对方,另一方尝试控制自己,最后防线崩溃,恶言相向……这几幕都给人以强烈地冲击感,只可惜情绪没有随着剧情累积。
以及非常喜欢导演在影片中故意制造的荒诞尴尬场景,比如charlie一人穿着万圣节服装在酒店看电影到睡着;以及调解员来访时不小心割伤自己,和最后charlie再次临时闯入nicole安排好的halloween时,只能临时扮演《鬼魅浮生》中的鬼影。
charlie在家庭关系中身份的缺失导致他看起来是这么的荒诞,当一切过去之后,这些只有缺失者“自己”在场的场景反而让人印象深刻。
跳出电影之外,觉得有趣之处,好莱坞也在开始学习讲一个平凡又普通的故事,虽然斯嘉丽和老司机的表演还是一如即往地好莱坞式夸张,但至少这是一个好的剧本。
的确,不是所有的悲哀和难受都只能用嘶吼、狰狞和眼泪来表达吧。
全片唯一坚定地试图依据道德准则行动的人是经历过四次婚姻的老律师Bert,毫不意外,他迅速地被踢出了局。最终,每个人都得到了他们的前途,只有可怜的小亨利继续做他的好孩子。所以,他们都该死的、他妈的输了,并且在很长时间里他们将怅然若失却不知起因。如果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温暖,要么他是在和卡萨维蒂那个道德沦丧的中产圈子比较,要么就是我生活在一个比那更糟的世界里。
?? white privileged ppl 无病呻吟,两位如此over the top的表演也可以领跑的吗?安排的几场骗奖(爆发)戏真实做作笨拙得辣眼睛哦 :-| 难看至极
它讲的是爱情,它讲的是婚姻,它讲的就是生活本身!这电影对于生活的呈现实在太真实、太细腻、也太残酷了。虽然已经尽力温和及略抒情的方式来处理这段关系,但还是看得人触目惊心。两律师激辩那场戏以及之后一场长时间的争吵,都看得人难过到心痛。从我们应该考虑分开,逐渐演变成我恨你、必须马上离开你。真是眼睁睁看着大家从相爱到仇视,甚至彼此恶毒起来,越发的狰狞。我们怎么变成了这样?亚当·德赖弗与斯嘉丽·约翰逊演得都太好了,各种小的情感细节:温柔的、善良的、愤怒的、尴尬的……每个细节的转换与呈现都特别棒,感觉也融入了很多自身的体验与投射。片子有非常多用心的小细节可以仔细品味,都很有用意。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这是一面镜子,照向每一个人。
鲍姆巴赫很厉害,这种题材的剧本,难免不让人想到伯格曼和《婚姻生活》,不过导演用了更纽约客的方式来讲这样一个故事,特别是女性角色的处理上,也更符号当下的主流价值。导演在视听调度上并不复杂,但调度、剪辑和演员的表演就像精准的三重奏,很多大段的台词节奏处理的层次分明,和演员的表演一起互相成就。大导演的掌控能力就是不一样,这部可能也是因为是婚姻题材,或者Netflix对大导演并没有特别多的要求,可以看到鲍姆巴赫导演这次在视听调度上更加的用力一点。当然这个走程序的离婚故事可能并没有代表性,这样的离婚也没有代表性,没法跟伯格曼相提并论,但这片子在视听上绝对是一种享受。
金球奖的品味真是越来越差了,废话水词太多,看不下去
从一半开始不停看进度条,不喜欢,进入不了。
i love u i hate u i love u i hate u i love u i hate u i love u i hate u……i'm with u. being alive.
临近片尾的一幕,已有新欢的Nicole听到Charlie要搬来洛杉矶定居时两人相视无言,她随即又略有哽咽,此幕应该是全片最细腻又最有力的一幕了。它分别讲述了两件痛苦的事:当一个人已经停止她一直的期待时她所追求的事却意外地达成了,以及当一个人终于学会为她人牺牲自己时他想为之奉献的人却已经离去。电影在一次次的谈话中慢慢揭露双方的精神世界,女方在婚姻中有多退让在离婚时就有多狠毒,男方在婚姻中有多自私在离婚时就有多不知所措。到了结尾,无论观众更倾向离婚的哪一方,都不会觉得另一方是在无理取闹甚至还能共情另一方。本片和《蓝色情人节》在爱情破灭这个题材达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完美(一个始于相互欣赏的关系,一个始于不对等的恋爱关系。我想这也是Nicole最终还能和Charlie做朋友的缘故吧)。
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才是分开以前最让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导演正是用这些最刺痛人心的细枝末节让整个电影的故事显得扎实有力,形散神不散。两个主演在小格局的故事里被赋予了充分的发挥空间,他们也是与这两个角色最契合的人选。为了我寡姐多加一星,愿你早日封后。
#30/LFF,其实是《离婚故事》,觉得这题材没什么喜剧成分可言,看着没觉得编导多诚恳,只是觉得沉浸在悲伤,努力反省,但还是把自己包装为相对无辜的受害者,没弄明白为什么妻子会离开,还对其依恋着,也以为对方也依恋。现实中经历离婚时别说让对方剪发了,恨不得杀死对方,而且这俩人基本把孩子当筹码。形式上看到了《曼哈顿》的开场情书,《安妮·霍尔》的西装安妮和开场笑话,《汉娜姐妹》的室内调度,《我心深处》的神经质母亲,《人人都说我爱你》的即兴演唱和片尾格鲁乔马克思的眼镜,出演过三部以上伍迪作品的斯佳丽,华莱士,阿兰等卡司。这让我想到《昨日重现》,如果哪一天伍迪被抹去了,只有诺阿知道剧本,他启用这些演员一比一重拍,相信大家会惊喜不断,也不至于对此片进行如此盛赞。劳拉怒嘲第二性很赞,但也只是刻意笑点。
美式婚姻故事在最根本上居然是两个人的事业之间的battle(因此是一大堆律师之间的事务),而不是两个人之间的battle,跟lalaland一样。我还是喜欢伯格曼那种单纯的两个人之间要死要活,爱恨交加的那种苦闷。
他和Gerwig基本算是成一种纽约风新电影类型了 擅长扑捉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并加以纪录(注:这是一个非常中产小资的自反理念)用轻松的口吻去嘲讽生活的荒谬(比如定义美国式生活的“律师”风格,以敌对和对抗为核心的生活姿态)伍迪艾伦式的家庭剧情节。婚姻双方的和平解决还是需要中介或者一些事件引发的自我反思不然终究会沦为敌对战斗。用了不少极缓慢几乎不可见的zoom-in蛮有意思。//另外最后一幕意味深长...是“司机”驾车离开
虽然真实 不太喜欢
最Noah Baumbach也是最New Yorker的时刻,就是Adam Driver唱起Company的Being Alive,但那是桑德海姆的legacy,余下的部分,大概就是弱化的卡萨维蒂,放大镜下的美妙温水,所谓的timelessness其实也算一种讨巧吧。
拿了伍迪·艾伦的剧本,但小老头绝不会写出这么笑中带泪的结局。从纽约到洛杉矶,从一见钟情到咬牙切齿到互相凌迟到精疲力尽,离婚如同一场风暴过境,将所有心存善念的点滴化成冰雨。能够平静做成前夫妻的万中无一,讽刺的是——他们需要比经营婚姻还努力的经营离婚才行。我的年度最佳两性电影。
没看完,看到两人吵架觉得太假受不了了。感情部分好无聊,当法律剧看可能还行?
婚姻把人榨干把人逼疯让人绝望但又有致命的吸引力。
无聊的一批
这个婚姻故事的焦点其实是离婚撕逼,而且重点也只有撕逼,婚姻关系中的美好一面仅仅通过短暂的读信呈现,削弱了对比的强度,模糊了渐变的层次,所以代入感不够强。在我看来,同类电影中不算突出。
婚姻不易,即便不能维系,打输赢不如论和平。到最后他读到了她写的眼中的他,也读懂了她的所思所想。结果悲伤但不乏余温细腻,最激烈吵架那段值今年奥斯卡最佳男女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