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小的时候,晚上肚子饿了,姐姐就会把剩饭装起来放进锅里,打上两个鸡蛋,有时候会加上火腿肠或者榨菜,如果家里有的话。
到最后我们都是抢着吃的,那个点在星空卫视会放香港的喜剧。
现在回忆起那些时候,回忆起那碗蛋炒饭,都还是很清晰的。
长大了,糟心的事也越来越多了,但今晚在看完电影听着片尾曲,我给姐姐发了一条微信说,我很想念她的蛋炒饭,便觉得对现实,无论是多么不好的现实,都释然了许多。
结尾很矫情。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会觉得这样的结尾很矫情,无比矫情。
同样是三个小孩,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三个愿望?
就不能含蓄点吗?
但是现在我开始认同这样的矫情。
就好像吃完饭帮父母收拾碗筷,就好像对着镜头微笑的合影,就好像我坐在机场等待接机时看到各种拥抱忍不住热泪盈眶。
年少时,对感情的表述总是不屑的。
别过头,撇撇嘴,不在乎虚情假意的形式主义。
年龄渐长,开始珍惜每一次能够虚情假意的机会。
多拥抱一些,多照一些到此一游的照片,都是未来美好的回忆。
所以面对如此矫情的结尾,我喉咙还是有一点点哽咽,被一种叫青春的情怀堵住了。
近几年这类怀旧的片子很多, 打金婚电视剧开头, 什么山楂树, 钢的琴这些个, 还有很多, 反映这么些年以来, 发生在身边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也突出一种朴素的感情. 但是拍得多了, 看来看去也就越来越没意思了这个片子我看下来, 就是说改革开放以后, 老实人吃亏了. 最老实的, 就像傻子一样, 被卖了,还帮人数钱, 就像主人翁, MM在屋里被人睡, 还帮人看门. 道德最败坏的人, 发财了. 但是当这些道德最败坏得人发财了后, 碰到了经济危机, 又反过来要老实人买单, 影射了为这些经济危机最后买单的是平民大众.至于也反映深刻, 现在普遍这些女人啊都这样, 年轻的时候多半都会被小百脸骗了, 然后痛骂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其实根本就无视身边的好人. 完了都怀着明星梦, 都想当明星. 再然后一班都是要被骗的, 要么就是要被潜规则. 等到了最后, 真成明星了, 发现真爱竟成了传说. 最后还是得找个老实人跟他说:" 当初,我很傻很天真"至于结局, 希望大家静下心来做事情, 告诉大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是你的总归的是你的. 我个人觉得这个结局充满了理想主义, 犬儒主义. 如果改成:" 又一门绝技失传" 可能会更加引人深思.
去年暑假此片降生电影院,与其同一时间的电影还有像《哈七下》、《变形金刚3》以及《窃听风云2》这样的牛片儿。
作为一部百姓娱乐电影,在这样一个档期上映,确实是有够胆识的。
《钢的琴》的好口碑差票房的结果也是如此。
我叨叨这么些,并非是说这是一部同《钢的琴》一样的优秀电影,反而倒觉得是一部垃圾冲时间的烂片。
在影片开始的一大段,粗鄙地模仿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形式,当然也不能否认,在内容上面也有抄袭的嫌疑。
影片的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但是在时间点的掌握上却不够明显,经历过时代的人或许可以看得清楚,但是对于一大批九零后观众来说,一头雾水是难免的事儿。
看过幕后花絮,导演强调说《蛋炒饭》既像《美国往事》,又像《阿甘正传》,不禁哑然一笑,并非所有有时代感的小人物传记电影都能成为《美国往事》和《阿甘正传》的,顶多说《蛋炒饭》只能勾起一代人的回忆,而像《美国往事》和《阿甘正传》这样的影片,却是能激起每一个人内心的共鸣的。
导演还说“虽然这部影片包含了很多喜剧元素,但有很深刻的内涵,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对于此句话,我还是表示异议。
有内涵和蕴含人生哲理是每一部影片都该具有的,但是至于是否深刻又另当别论。
影片之中包含最多的是纪录片的滥用,并不是说这种方式在剧情片中不可取,但是过分应用的话,就有一种充时间的嫌疑了。
剧本的作用并没有在这部电影里面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让人感到烂的地方也是影片的笑料地方,对冯小刚等导演明星的隐喻,还有对于“蛋炒饭”走向国际的臆想,都充分说明这是一部意淫性质很浓的电影。
人们因为导演(或者是编剧)的意淫空想而产生后脊背冷战式的笑,多令人难受不堪啊!
国产喜剧,或者是国产惊悚片,游离在体制之内,巴掌大的圈子,笑料变得没有趣味,恐怖元素也会变得没有亮点。
《钢的琴》这样的好本子,也就多年只出这一个吧。
试图模仿阿甘正传但限于水平不够只落得个东施效颦下场。
人家阿甘讲的是主角虽然智商低,却靠着坚持赢得了身边人的认可与上天的青睐。
你这个主角光智商低了,执着于做蛋炒饭并没有表现出他有什么可贵的精神,所以也得不到观众的共鸣和欣赏。
借了人家的壳子,却没有自己的魂,讲不好故事,要表达的东西七零八碎不知所谓。
故事本可以演绎的更好,但导演的水平就在这了,整个电影展现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几年特有的京式文艺,拍摄手法与叙事方式充满着电影产业起步初期的稚嫩感。
2011年居然还有这样时代感的作品。
ps:我一直很同意马前卒对文艺界的看法,现在的艺考形式,造成了太多文艺界人员,缺少社科人文知识。
再加上大部分参加艺考的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优渥的生活环境隔绝了真实的底层生活,让他们连某些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有限。
他们的作品就好像空中楼阁一样,看起来优美华丽,仔细一琢磨就露出空洞无物的内核。
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从厚实的底层土壤中汲取养分,是经得起琢磨研究的。
可惜的是目测我们文艺界很长时间内都将是这帮人把持着了,也不知道再过几代,还能不能积淀出孕育作品的土壤。
现在社会上到处都充斥着一种观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的关键节点,做好了选择,把握好了大方向,就会顺理成章地走下去。
但是这里的选择,于我们而言,不是投机主义的选择,不是从纷繁动荡的社会中找到最容易收获的那一条路。
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把各种社会的细节看得足够深入,有勇气铤而走险。
我们能决定的选择,是好好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事,怎么做事,如何取舍。
黄渤饰演的角色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大学室友,她总是去做一些看上去匪夷所思的选择,比如加入一些“骗子”组织去徒步旅行。
她待人极其真诚热情,总是毫无保留得付出,而且做事极其专注,虽然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骗子”组织上,但是也总能保持专业第一,这都是因为她的纯粹坚韧和专注。
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专注地做下去,或许就是最好的选择。
就算红兵和苏菲最后一个身败名裂,一个心灰意冷,只要他们付出过追求过,我不认为他们是失败的毫无意义的人生。
如果要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的话,那就是不要去追求那些肤浅缥缈的东西,而且少做些伤天害理的事。
“慢点,别人快的时候,你要慢。
”“你花了多长时间学会的?
”“我…差不多,30年。
”有学术科研止步不前的时候,有职业生涯一筹莫展的时候,也有追求梦想无路可走的时候。
《蛋炒饭》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
从前慢,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大卫慢,思维很慢,反应也很难,但一生却做好了一件事。
不要因为繁忙而忘记了生活。
急功近利,丢的不仅是生活,还有匠心。
看见黄渤我就滚进去了,看完我就滚出来了。
看影评的时候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阿甘正传》,我不得不说这个笑话有点冷,我都不需要用任何形容词,只需要想想看完阿甘什么感觉,看完这个呢。。。
我觉得这个电影跟励志压根就没有半毛钱关系,要是最后他让人坑死了还是不改本色能算是悲剧,要是他最后想明白然后玩命磨练最后把他那发小坑死了然后抱得美人归,能算是“基督山厨子”,可是这么个“傻人有傻福”的结尾绝着实让人有一种身体某个部位非常异样的不爽,换句话说,就是蛋疼。
还是说励志这个词,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电影《让子弹飞》,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两部电影的结局都是主人公的胜利,只不过一部是“羊的胜利”,另一部是“狼的胜利”,姜文大哥和他的“张麻子”的胜利,得益于他们的坚韧,信念,果敢和智慧,他的胜利是踏在群狼尸体上的胜利,这样的胜利真实,血腥,甚至可以说又教育意义。
但是咱们这个伟大的厨子,是一只温顺的羊,狼朋友来咬他,他说咬吧,狼朋友说再来一口吧,他说没问题,狼朋友说那多咬几口行么,他说哎呀你怎么这么麻烦你自己看着办吧。
最后他用他绵羊般的高尚品格感动了冷血的狼,狼施舍给他自由然后说我不咬你了,他默默的祝福着离开的狼,然后他就成功了。
我已经不想再吐槽什么封建顺民云云的玩意了,只要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正常人都知道那是多么扯淡的思想,但是导演居然还真就TM表现的是这玩意。。。
难道这本身就是导演吐的一个硕大无比的槽么。。。
话说回来,大家也要宽容一点,明白怎么回事就得了另外,不推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成熟的孩子们看,如果家长发现应当及时阻拦,因为这电影的思想,至少是表面上的思想非常的不励志,孩子们要是都这样国家就完蛋了。。。
评论里两极分化,说是傻缺电影的有,吹捧极高的也有. 我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评论,不曾经历过的时代,也许能从这样的作品中体会一二。
如同外公给我讲他年轻那会儿的故事,我似懂非懂;就好像我永远不能体会,外公每天把毛主席的小像擦的锃亮,那种感情。
我爸上小学大概就是七零年代了,每个时段都有其幸运与无奈。
没有人让你去学习黄渤的以德报怨,也没有谁要来标榜你认为的“窝囊”。
故事只是故事罢了,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可以体会,能有共鸣,亦可不认同。
但是过激又片面的你,干什么?
陕西台播出时 调台时看到的 看影评有骂的 有赞的 其实我觉得挺好 但也有些瑕疵 比起这几年毫无内涵闹哄哄的烂片好很多 起码让我有欢笑 有感动 说大卫傻 其实我觉得他很多被人吭的时候都明白着呢 只是用傻去面对不想说出来 生活的残忍本来就是不堪入目了 我们又何必活得那么较真 那么明白 又何必揭穿 只要做好自己坚持的事情就好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 让我们很多人浮躁 急于求成 不愿意再静下心来做事情 大卫选择坚持做好蛋炒饭 而我们呢?
还有什么能一直坚持的事情吗?
把简单的事情能够做到极致,也是一种本事,美国不有家洗车公司,就把洗车做到人性化、精品化服务,收费高还人气旺,现在到他们家洗车那都要提前预约。
这片子真的是翻拍到了烂俗的极致,还整得像致敬一样。
浅,勉强四星
伪阿甘
就他么个中国版的阿甘正传~汤姆对不起我侮辱了你的神作。。。此片剪辑烂,表演烂。后半部分完全失控。
麻痹的好想给一星!
中国版阿甘正传
算是惊喜之作,怀旧的老北京画面和影像是一大亮点,调侃冯小刚周笔畅周杰伦等娱乐名人也让人眼前一亮,最牛逼的还是黄渤的表演,牛逼~
几乎完全照搬阿甘正传的模式,将先天缺失的小人物置于国家风云变幻中,黄渤主演,轻松可乐。可惜后半段喜剧忍不住要变成网络恶搞,励志又时隐时现难以单独立足。个别桥段还是很搞笑的,值得鼓励。3↑
我喜欢认真讲故事的电影。
中国式的阿甘故事...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却不给力
可惜了演员了 意义不明 抄袭太明显
四星半,真片真不错,上班看的
貌似中国版的阿甘。又有着中国独特的社会现实。浪漫主义中现实太多。确实欠缺了些火候。
又名: The Story Of David..
傻人有傻福,痛并快乐着。尘封两年的电影连字幕都木有,山寨《阿甘正传》但手法拙劣,技术有限。伪纪录片和泛黄调色用的忒多,时间太短进度太快不够延展历史篇幅,这种剧本在国内只适用于拍成电视剧。个别几处喜剧段子可圈可点,比如板砖破坏中美关系,冯裤子电影院里骂亲嘴等。
看到这个海报,今天中午的蛋炒饭全呕出来了。
想说的东西太多了,还好黄渤的演技撑住了,但是演傻子的人才太多了,单凭这一点儿,上不了台面
中國版阿甘正傳
慢一点,别人快的时候你要慢。当生活沉淀下来,就是白色的蛋炒饭。
导演有野心,但是太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