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演员的自我修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深度体验。
简单来说,就是真真切切进入角色,体会角色的一丝一毫,最终达到忘我境界。
这得益于演员对角色近乎完美的理解和把控。
02韩国电视电影在近几年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众多这样优秀的演员。
最近一部讲述智障儿子与母亲艰辛度日的影片悄悄上映,电影的名字叫《准备》电影中智障儿子的扮演者叫金成钧。
金成钧,喜欢看韩剧的小伙伴一定知道他,即便叫不上他的名字,也一定觉得这个人熟悉。
或者几乎想都不用想的就可以叫出他的另外两个名字“三千浦”、“金社长”。
《请回答1994》中,金成钧扮演一位来首尔读书的17岁土包子乡下大学生。
外号“三千浦”来自他家乡的名字。
在家乡小有名气,而且因为长得太帅还被称为“张国荣”,小编守在屏幕前面,苦苦等待这位盛世美颜,结果…………
梳着早就过时的中分,小眼睛,胖嘟嘟的脸型,瞬间让老娘吐了一口老血,不知泉下的国荣哥哥看到这个赝品该作何感想。
GIF刚刚在父母面前夸下海口说自己长大了,结果第一天到首尔就被啪啪打脸,不认识路,不会坐地铁,分不清方向,同一个地铁口进去,出来倒腾好几个来回。
无奈最后还是叫了出租车,就在小编觉得这货终于要到家的时候,结果还被送进了局子里面。
GIF可怜我们的三千浦全程保持一张懵逼脸被舍友戏弄,看那气急败坏的小脾气。
《请回答1994》中,三千浦负责了该剧的大部分笑料,而同时也是让观众收获最多感动的角色。
他辗转N次把车搬来搬去最后终于去找润真的妈妈,给他喝自己专属的冰咖啡,用纸条陪她聊天一起等润真。
润真酒后吐真言,说到自己妈妈只是哑巴的时候,三千浦捂住了润真的嘴。
徐太志退出歌坛,润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三千浦给她搬来了徐太志的马桶。
………………金成钧的表演把我们带回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
那种刚刚来到大城市读书时的懵懂、小心翼翼以及小小尴尬。
他强迫症,他大男子主义,他有很多小缺点,他可能是我们周围最普通的朋友,塑造好了人物,同时也把观众带入了进去,这是金成钧的成功。
但是,要知道,1980年出生的金成钧在拍《请回答1994》的时候已经34岁了。
34岁的大叔演17岁的鲜肉,难度很大,因为需要演员完全抛弃自己本身年龄的世界观价值观,转而将年轻时候的那些稚嫩,那些不成熟的状态重新捡起来。
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观众在看待这个角色的时候,丝毫没有在意扮演者真实的年龄。
金成钧演的很自然,行云流水的走进了角色。
03扮小不容易,那扮老呢?
2015年上映,获得豆瓣评分9.6高分的《请回答1988》又出现了金成钧的身影。
35岁的他在剧中扮演了拥有两个18岁上下的孩子的父亲。
45岁。
金边眼镜,别致的小胡子,无时无刻挂在脸上的乐呵呵的笑,是金成均扮演的“金社长”的日常。
而日常搞怪,讲老掉牙的段子,风格怪异的搞笑动作又让这个角色成为了该剧的搞笑担当。
比如,和德善互相打招呼,那句观众耳熟能详的“哎,一古,金社长”
第一次出场时的尬舞
GIF在凤凰堂面前表演老掉牙的过时段子。
冒着“生命危险”去捉弄豹纹女士。
当然,这个角色能够深受小编喜爱的最大的原因还是这一秒他逗得你哈哈大笑,下一秒可能就让你哭的稀里哗啦。
生日那天,破天荒的高兴不起来,原来是想念自己过世的妈妈。
对儿子正峰正焕的爱
…………如果说,《1994》里的三千浦是呆萌,那么《1988》里面的金社长是搞怪。
两个角色最接近的地方就是无时无刻秀智商却无时无刻被秀一脸的尴尬。
轻微的傻里傻气。
傻到可爱。
而在最近上映的电影《准备》中,金成钧扮演的仁奎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智障青年。
自小与母亲相依而生,离开母亲便不能照顾自己。
智商还赶不上幼儿园的儿童,被儿童拿着水枪追着跑。
GIF说话的时候,身体不由自主的扭动。
GIF不分场合随地打滚撒野。
GIF就是这样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脑子不健全的人,最大的爱好却是吃。
一个荷包蛋会让他欣喜若狂然而,作为仁奎在世上唯一的依靠,母亲却在医院查出已经是癌症晚期患者。
她不得不提前离开自己的傻儿子,所以,母亲开始教给仁奎如何自己生活下去。
教他做饭,帮他找工作,教他为人处世的方法。
最后,教他如何面对死亡。
母亲离世,他记得母亲临终的嘱托,笑着面对死亡。
所以,他抱着母亲的遗像面露微笑站在一群泪流满面的人群中间。
最后,留给镜头的是这样一张笑中带泪的“笑脸”
演一个彻彻底底的傻子容易,只要摒弃所有正常人的习性然后按照傻子的生活模式去表演。
演一个正常心理健全的人相比较也不难。
难的是像仁奎这样智力发育不健全拥有正常感情的智力障碍角色。
需要演员去拿捏,去平衡,去感受最终活脱脱的表演出来。
金成钧做到了。
画面定格在仁奎抱着妈妈的遗像,泪流满面却又极力去微笑的瞬间。
这一瞬间,揉碎了观众的心。
我常常觉得一个演员的用心程度往往在一瞬间或者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辨别的出来,像之前《剩者为王》里面金士杰情绪时而高涨,时而落寞,时而会心的笑,时而悲痛地哭持续5分钟的独白,像仁奎贡献给观众的这个心碎的瞬间。
真正的用心不是去利用各种技巧去驾驭角色,或者只是简简单单的完成一个角色的扮演。
而是应该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最终达到与角色共生。
所谓大巧不工。
04所以说,像金成钧这样的演员,我们不能用演戏来简单概括他们。
他们不是单纯在演戏,而是在活出角色,从《1994》里的三千浦到《1988》的金社长再到《准备》里的仁奎,他们互相没有掺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
而作为演员,必须要做到的也就是像这样的角色分明。
每一个角色都是新生,演员与角色可以浑然一体。
这一点,金成钧几近完美。
32岁凭借《与犯罪的战争:坏家伙的全盛时代》中的黑帮二头目“朴昌宇”一角在影坛出道,金成钧算得上是大器晚成。
同年又出演了电影《邻居》中的连环杀人犯“柳胜赫”。
凭借这两部电影获得第48届百想艺术大赏、第21届釜日电影节、第32届韩国电影评论家协会奖的最佳新人奖以及第49届韩国电影大钟奖的最佳新人。
差一个青龙奖最佳新人奖,促成“五冠王”在韩国影视圈里,金成钧的长相并不突出。
曾经在一起采访节目中还自嘲过自己的长相,在拍摄电影《邻居》的时候由于尴尬的长相和表情的无焦点被警察叫住盘问。
虽然长相不占优势,但是金成钧在每一个角色塑造中都倾注了更多的努力。
所以无论是杀人犯,黑帮,智障青年,中年搞笑大叔还是乡下大学生,他都可以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同角色之间的的360度大转变见证了金成钧越来越宽广的演艺生涯。
实打实的演技派!
生活中的金成钧很低调,基本上把自己空闲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面。
这大概也是金社长能够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的原因吧!
祝“金社长”越走越远。
戏路越来越宽
推荐电影微米是认真的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
可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没有人知道死后的样子,因为死过的人没有再回过这个世界。
六道轮回,天堂地狱,终究只是尚且活着的我们的想象。
而其实,越长大我们心里也就越清楚:人死了,就不见了,就再也遇不到了……无论生前多么好的关系,多么亲近的人,其中一方死了就代表永别。
就像死去的人上了一艘不会靠岸的船,活着的人只能站在岸上挥手告别。
今天推荐一部关于“亲情”和“死亡”的电影——《准备》채비
豆瓣7.6,分数不高。
电影小鱼也看了,也没有多好。
故事是烂大街的故事。
患了癌症只剩一年生命的母亲,带着个智障儿。
母亲想在死前给儿子准备好一切,这是电影名的由来。
都说韩剧有三宝,车祸、癌症、治不好。
打从《蓝色生死恋》就用的这个梗,如今过去十七八年,梗早都被用烂了。
两位主演的演技也并非上乘。
高斗心饰演的妈妈,虽然眼神里都充满了对孩子的担心。
但和韩国同类型影片里演员的表演相比,她的表演并不出色。
《蓝色生死恋》里的两位妈妈那才叫演技好啊!
金成钧饰演的智障儿看得人容易出戏,实在是因为他在《请回答1994》里的表演太深入人心。
甚至,电影也并没有多催泪。
不是没有感人的桥段,只是导演像是在刻意不让观众哭,每到一处感人的戏,绝对不到1分钟就转换了场景。
喂喂喂,我的眼泪都在眼眶里了……
最后,只能硬生生把它们憋回去!
小鱼之所以推荐这部电影,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和对死亡的感悟。
妈妈到底有多爱孩子呢?
只要仁奎喊饿,妈妈哪怕身体不舒服,也会起来做饭。
在仁奎二十几年生命里,妈妈几乎帮他包办了一切,帮他刮胡子、洗头洗澡、穿衣、吹头发……
走到哪,带到哪。
讲真,妈妈这是“溺爱”。
从仁奎的日常表现来看,和普通小朋友相比,他只是智力水平发展较慢,其实并没有多傻。
在他的世界里,饿了知道喊妈妈。
他也会看着电视上的节目说自己想出门旅游。
他还会嫌弃妈妈唠叨烦。
也有自己喜欢的姑娘,会在望远镜里偷看女孩。
对他友好的人,他也会回以友好。
当然,他目前的傻已经让人头疼。
好好走在路上,非得妈妈陪他玩剪刀石头布才肯走,就是个乱发脾气的小孩。
会抢外甥女(姐姐女儿)的零花钱,跑去买吃的。
别人说他是傻子,他会毫不犹豫冲上去把人打一顿。
这些都是正常人不会做的事情,他都做全了。
但是妈妈就是爱自己的孩子啊,因为太爱才会“溺爱”。
更何况,对于仁奎,妈妈还带着愧疚。
怀仁奎的时候,丈夫病重,还要照顾大女儿,妈妈忽略了肚子里的仁奎,没能好好养胎。
也因此,妈妈总在想,如果不是当初忽略了他,仁奎就不会是现在这样。
明白终有一日会先仁奎而去,她把所有的积蓄留给仁奎。
不舍得给自己买一件高档衣服穿,以至于别人说她整天穿的像信号灯一样。
她却说是自己皮肤颜色好看,所以适合这种颜色。
先前那个艳羡的眼神早就出卖了她。
她从不信宗教,认为那是骗钱的。
她对宗教的人说,就算信教了,自己也只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和儿子同一天死掉。
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的如此快!
她晕倒了,被送进医院,查出脑肿瘤三期。
即使手术,治愈的可能性也不高,不做手术的话,最长也就是一年。
在这之后,她才真的认识到自己死了,儿子怎么办?
送仁奎去专为残障人士设置的机构找工作,结果编制不够,其他机构也都排了好多人。
又想着送他去残障人士之家,那里就像监牢,出入都没有自由。
她也想过带着孩子自杀。
但仁奎一句“妈妈,明天给我做荷包蛋”,她终于还是于心不忍。
是啊,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自己死了,还要带走孩子。
最后她决定教会仁奎自己生活。
从前不信教的她,跑去教堂哭着求耶稣救她一次。
可怜天下父母心,直到自己死都在为孩子操心。
这部电影对死亡的感悟又是什么?
古有秦始皇为长生不老寻遍天下,直到今天,我们很多人心里也都做过长生梦。
长生不老诶,是不是想想就很拉风?
所以古往今来,才有大量关于长生不老的文字啊。
往后退一步,就算不能长生不老,我们也给自己幻想出了轮回和天堂。
然后对自己说,死了没什么大不了,我还有来世啊。
又或者,死后我只不过到了另一个世界。
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活着的人对离开世界的不舍,对自身消亡的恐惧。
而妈妈却把仁奎带到丧礼上,告诉仁奎没有天堂,死了之后就再也见不到,也遇不到了。
戳破了活着的人对死后的美好幻想。
但仔细想一想,生命有限也不全是坏事。
正因为生命有限,我们才懂得珍惜啊。
珍惜身边人,爸爸妈妈,亲人朋友。
珍惜这个多彩的世界,过好每一天,才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
影片讲述了一位母亲在不久于人世之际, 为智力残疾的儿子做准备的亲情故事。
他母亲和他做的约定,即使去了天堂,也不要哭,因为所有人都在哭,他一哭就更显悲惨。
希望多一点这样的地方,可以让这样残疾的人工作,毕竟这种人总是存在的,总是要过活的。
……他母亲和他做的约定,即使去了天堂,也不要哭,因为所有人都在哭,他一哭就更显悲惨。
演员演技在线,生死离别的戏非常感人,因为和妈妈的约定脸上是笑着,心里流着泪送走亲人。
妈妈为了孩子能看到穿的像信号灯一样,为了仁奎付出太多,为了教会他一个人生活耽误了做手术,最大的愿望是和儿子一起越久越好。
关于母爱的电影,适合和妈妈一起看。
仁圭30岁,智能水平像是10岁的孩子。
他的母亲爱春每天照顾他,虽然日子有点苦,两个人的生活时常充满笑声。
直到爱春被检查出癌症末期,她知道自己无法一辈子照顾这个大孩子。
她决定为儿子做准备,在这一趟又笑又泪的告别旅途上,仁圭要学会自己摺被、煮饭、搭公车、找工作……他必须学会长大、学会跟妈妈说再见。
金老板的演技真的是没得说了,母亲也是!
剧情确实俗了点,但不丝毫不影响催泪的气氛。
母亲带傻儿子去体验别人家的葬礼那段,卤煮眼泪直飙啊!
母亲从希望傻儿子和自己一起死到希望自己死后他依然能好好活着。
这两种想法都是出于极深的母爱,但角度却完全不同。
想着一起死是想要杜绝她担心的未来,因为她知道只有她作为母亲才会如此无微不至的照顾好自己的傻儿子,觉得没了自己,一直生活在她羽翼之下的儿子无法生活自理,被人嘲笑,在外惹事,活下去会非常辛苦,甚至完全活不下去,不到万不得已,谁会希望自己的亲儿子去死?
但最后去训练他生活自理,让他学习做西点,是希望今后能养活自己独立生活,那是为他一个人的未来做准备,母亲意识到儿子是他的全部,但她并不是儿子的全部,他虽然有智力障碍,但是他也有活下去的权利,周围有那么多善良的邻居和朋友,外面的世界除了残酷,也有温暖,何不赌一把?
从绝望到希望,逆转的改变,更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母亲离开后,我坚信仁奎一定会生活的很好,短评里直言希望他活不下去的人,我倒想着你是不是快活不下去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珍惜当下,请深爱这两位无条件爱你的人,每一次转身时都请你报以一个回眸!
仁圭30岁,智能水平像是10岁的孩子。
他的母亲爱春每天照顾他,虽然日子有点苦,两个人的生活时常充满笑声。
直到爱春被检查出癌症末期,她知道自己无法一辈子照顾这个大孩子。
她决定为儿子做准备,在这一趟又笑又泪的告别旅途上,仁圭要学会自己摺被、煮饭、搭公车、找工作……他必须学会长大、学会跟妈妈说再见。
………………………………
当初是因为男主才看这部剧的,非常喜欢男主在1988和1995中的角色。
剧情挺平淡的,在看到电影简介后本以为会拍一些社会对这种弱势群体的不公,事实上并没有。
男主所处的环境每个人都对他非常友好。
社会会帮助弱势群体为她们提供可以赚钱的面包店,面包店老板非常耐心教男主做面包也是让人让人感觉十分温情了。
母亲为了能够让儿子在自己离世后过上更好的生活,也是颇尽心思。
儿子在他离世后确实也可以自理。
片子还可以。
妈妈为着自己儿子着想,告诉儿子要微笑面对离别,每次看这种类型泪点都很低,感觉自己总会哭的稀里哗啦的,感性,母爱真的很伟大,人生会教会你很多,毕竟总有一天我们总要面对离别的那天,也希望那天到的迟一些,但我们要学会怎样面对离别,刚好这部电影会教给我们一些。
母亲与儿子约定要微笑的面对。
仁奎是一个特殊人群,比别人动作慢一点失误多一点的“普通人”。
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经营着一家小小的红绿灯杂货店,最喜欢吃荷包蛋了。
和普通人一样,不想学习会唱歌逗妈妈开心耍小心机避开学习,会耍小脾气,懒洋洋。
最重要的姐姐被人欺负人了会第一时间冲上去保护姐姐。
偷偷喜欢幼儿园老师还学着歌曲里无条件的爱,但是突然有一天妈妈说要他自己学习生活面给他独立生活逃避唠叨的机会,仁奎慢慢学习中,认识很多朋友学会了做妈妈最喜欢的奶油泡芙。
但是妈妈却突然说自己要死了。
而且世界才没有牧师说的天堂,吃好玩坐着飞机就会回来,妈妈说人死了就是什么都不剩了,听不到见不到了。
可是仁奎不要,如果没有天堂妈妈就不要死,后来牧师又说妈妈虽然不回来但是会在天上看着自己,那个天上圆圆的“荷包蛋”就是妈妈在看自己一样。
终于送走了妈妈,姐姐,老师,牧师区政府的大叔都在哭。
但是仁奎不能哭,因为和妈妈约定好了,要笑着送妈妈去天堂不可以哭。
和妈妈的约定一定要遵守,因为仁奎最喜欢荷包蛋和妈妈了。
很多人看可能会觉得这部剧和《海洋天堂》有点像,但是题材相似却丝毫不减这部剧赚足观众眼泪的实力,情节上,仁奎的耍脾气小任性,甚至时不时蹦出来的机智让人觉得他好像其实什么都懂,做好了喜欢扬起下巴被夸赞,会看妈妈颜眼色老实对姐姐说出心里的话。
和妈妈约定好了仁奎都会做到。
金成钧充分吧这些小细节演的入味十足,躲避别人的眼神,对老师告白时候感受的心跳,都演活了这个角色,让观众为仁奎一起紧张告白,欣慰他交上朋友,还有点小埋怨他让妈妈幸苦的小性子和贪吃。
高斗心妈妈同样演技实力。
最后在教堂恳求耶稣救自己的画面,妈妈本身害怕着自己的死亡,但是比起自己的死亡她更害怕和仁奎的分离,如果上帝真的在的话,之前受得的苦,我没有关系都接受,就是现在救救我,能延长我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就好的恳切全部展现给了观众。
作为特殊人群的家属,可能和电影里的妈妈一样,刚开始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就想着自己撑着照顾孩子一辈子吧,但是最后实在无能为力才会想起政府机构或者送到看护医院,其实有多少家庭能够忍着性子慢慢教育他们呢,况且不是每个特殊人群脾气和仁奎一样好糊弄好教育。
但是即使这样拍这样电影的理由就是呼吁大众除了改变对这些人的看法之外还希望周围也就是我们能和家属一起改变着他们的选择,就像区政府的大叔,面包店的老板一样。
除了特殊人群家属经济实力条件选择看护兵病院还是能让他们自己独立走出社会,这些都和我们周围的人息息相关才能慢慢前进的。
所以总觉得对这样的电影没有办法批判,不是电影完美无缺,是电影里面展现的母爱的伟大和我们希望的社会关怀让我们超越了对电影本身质量的批判,的确好的电影确实需要扎实的功底,社会和观众们理性的评判,但是好的电影超越这些理性评论之外更让人感受感性的温暖和值得这部电影留下的眼泪和改变现况的决心。
看了简介和短评就知道又是一部催泪片电影中母亲对于智障儿子的心理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开始的时候,母亲照顾儿子,也许从来没有想过会这么早离开,所以,每天很开森,很满足的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即使守着小小报摊。
即使仅仅和儿子分享一个糖,即使只是织毛衣,也想着儿子穿上的样子。
即使是这样平凡的幸福,也格外的耀眼!
感动
一般
比《海洋天堂》好呀……
“根本不存在什么天堂,死了之后就再也见不到,也遇不到了。所以他们才会在那里哭。”
演技不错
如果只是为了哭一场,那只能看最后几分钟的戏了
前面都还好,但最后当仁奎一个人回到空荡荡的家,看着桌子上姐姐做好的大酱汤,说了一句“仁奎要吃饭了,吃饭”,不知为什么突然就泪奔了,从妈妈离开,一直都没有哭过的仁奎,其实是个很坚强的孩子呢。
海洋天堂的韩国版本?男主演得太差了。没什么意思,浪费时间,没看完。
娘的被感动了
人生就是不斷地告別。
挖的还不够深,没有给一个情绪的爆发点。所有埋的人物都被用上,稍显刻意。
整体还不错
七分
家庭的负担会很重啊,留他一个人怎么生存啊
个人不是很喜欢男主的演技。
看哭了,她过的那么辛苦,却说自己很幸福,这就是母爱吧。
韩版《海洋天堂》,两位主演都很用心去演绎,但就是因为演绎表演痕迹过重,整体节奏没把握好,不深入。妈妈死的时候才扎心
和海洋天堂太像了
挺好的
千言万语换作一句话:母亲,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