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永远是同志电影的母题。
没有非常极端的冲突,诸如众多欧美平权电影中展现的我们所面对的抵触、歧视、暴力;相反,电影温柔、平淡且疏离地描写——正如亚洲人的性格——所有关于他和他与他们和家庭的冲突,正如所有的普通家庭。
电影并未单一着眼于“我们”和他们的观念冲突,同时也提供了“他们”的视角,让我得以理解一些我未曾加以思考的问题。
以我们这一辈的视角来看,上一辈人当下是家庭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受老一辈人教育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同时也更直接地生活在这样一个诡谲多变的现代。
妈妈就是这个中坚力量。
她在丈夫死后操持家业,努力保证家的正常运作,她算是能把整个家凝聚在一起的人,不论这是不是“遗产”赋予她的力量。
所以,她的离开就会抽空这个家庭,本来靠着脆弱的纽带(年迈痴呆的奶奶、遗产和家业)联系起来的家族会在顷刻间分析。
通过各种财产纠纷所暴露出来的家庭矛盾也为主人公“抽走”这个中坚力量(即把母亲带到美国同自己一同生活)提供了理据。
生儿育女,就相当于接受了生活重心转移,自己将成为儿女的附庸的诅咒。
身为整个家庭的中坚力量, 妈妈不得不把所有都扛在自己肩上——如我的母亲那样。
结尾学车的情节,在我看来是她准备放下重担,把中坚位置让渡的象征:她自然愿意跟着自己的儿子去美国生活——这或许也不算诅咒。
老一辈人的生活实际上是被架空的,因为他们难以也不必要直接参与现代生活,而可以更多地依附在子女、孙子女身上,这也就是为何他们如此强烈地要我们“结婚生子”——这是他们秉信一生的观念,同时对于一个真正投入到家庭中的人来说,这是“理想”。
奶奶自然就是这“老一辈”人,于我,她也是影片中最动人的角色。
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她在丧失了大部分记忆之后、在甚至不能认出自己的孙子之后所保留下来的“理想“被健忘剥离后只剩下了“爱”本身,也就是“我爱你爱你爱的人(I love that you can love the one you really love)”。
卸下所有外壳之后,这个“理想”——或者说“爱”——的落脚点是在于此“爱”的客体而非主体,也就是“我爱”的“你”。
而如今所谓“变味的爱”,问题就在于语境的主客颠倒,此“爱”本来的主体把自己切身的权威带入进去,便导致了“爱”变成了“束缚”,变成了“绑架”。
而奶奶,她或许已经忘记了她的“理想”的外衣、家人的外表,但她却不曾忘记她爱自己的孙子,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我看见有个男的亲了你的额头” 不论如何,我希望在习惯了用思维惯性思考的长一辈人能稍稍清醒地真正地思考——这就是“理解”所在;我们的“理所应当”与他们的“理所应当”,他们所秉信的是他们认为正确的,我们也一样,所以化解矛盾的点就在于把“正确”的外缘扩大和模糊化,而这个过程也是“理解”所在。
而当家庭的爱的落脚点真正地落到了你所爱的对方身上,“理解”便自然达到了。
把你爱的人介绍给你的家人,这怎么都不是错。
不被一个社会接纳,你可以逃离;而家庭正给了你叛逃的勇气。
第一集我给满分。
有哭有笑。
生活就是这样不易,我陪着书雨妈妈,又哭又笑,她看着自己母亲隐忍在洗手间才能大哭,而为之动容。
(母亲演得真好,不亏是金智英的妈妈);看到丈夫从不愿祝女儿生日快乐而犯愁(小迷糊真是什么都能演);看到女儿因为自己的贪念而受到伤害后的恐惧;对于自己命运不公的怨恨。
像我这样没孩子的都要哭晕,不知道做了妈妈的看了会怎样。
这集节奏非常棒,交代过去的事情简洁明了。
剪辑很棒。
演员的表现也让人惊喜,因为金泰熙太美而被忽略的演技,这次真的不会被忽略了。
还以为她跟小迷糊会不搭,居然意外的搭。
书雨爸爸最后那一眸,惊为天人呐,我被这个眼神的层次感所折服。
从现在起爱上小迷糊,oh no其实从监狱那部就一见钟情了,这是二见倾心。
因为看过的同性电影不多,我觉得这个很好看。
先说一下母亲吧!
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希望孩子快乐的,她们是最不在意世俗的那个,也是最支持你的那个,当然母亲的艰辛也是很令人心疼,自己一人撑起家,还要处理满地鸡毛的家中关系应该很是头大,没法想呀!
这可能就是母亲的伟大吧!
永远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可能。
love is love.自己母胎单身到现在,可能对于此的见解会过于直白,但或许我的直观便是他们爱的体现。
彼此守护,害怕对方受到伤害,在对方难过时陪伴,因为你被揍,我会很气的和别人打架,很是心疼的给你上药,然后在你熟睡时疼惜的看着你,默默的吻你,我看到那就觉得这就是爱呀,这样的人只要遇到就是幸运,还哪里去管性别。
看到那里的时候真的是好幸福,看到别人幸福的幸福,我已经粗浅的认为这就是爱了。
总得说,观感很好,值得看!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bridge电影(电影资源自取),欢迎关注 ^…^我们东方文化体系自古就讲究“家国情怀”,大丈夫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我们对于传宗接代是十分重视的,有了下一代,家族才得以延续。
“家”的凝聚力让我们和西方文化有了根本的差别,西方文化中更注重“个人”,他们强调自由,家人之间也是只能适当干涉的。
《再见,妈妈》这部电影是越南拍的,越南的文化传统和我们中国是类似的,现在的越南相当于2000年左右的中国,也把家族传承看得很重。
影片主角是两个同性恋,他们打算从美国回越南探亲,顺带着把他们两的关系告诉妈妈。
“出柜”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这意味着与家族文化背道而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生活遇到的很多人对同性恋本能的反感,都是一代接着一代的思想传承起到的影响。
影片中的阿棕和伊恩的“出柜”不能代表多数同性恋的“出柜”,我只能说他们是十分幸运的。
在伊恩对奶奶说他们是爱人时,那个得了老年痴呆的奶奶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跟他说“傻孩子,带自己喜欢的人见家人,永远是没有错的”。
同样,在阿棕对妈妈坦白时,妈妈也没有责怪他,而是花了一些时间来理解儿子。
奶奶和妈妈显然都是“开明家长”的典范,但是现实中这样的家长太少了。
更多的家长会试图矫正同性恋的性取向,想尽办法让他们“不正常”的孩子分手。
这也就说“出柜”意味着面临家庭关系危机,而这使得我们东方文化体系中很多的同性恋,选择了隐瞒,时间跨度长的也许一生也没有承认过自己其实是同性恋。
那些迫于家族压力娶妻生子的男人,被称为“形婚gay”。
电影里的妈妈和奶奶能不能让我们有所反思?
到底是家族传承更加重要,还是孩子本身更加重要呢?
我认为孩子本身更加重要。
电影里只有妈妈的儿子阿棕摆脱了小乡村的束缚,到了美国留学,这和妈妈的思想和教育是脱不了干系的。
在儿子对她坦白自己是同性恋之后,她选择了认同和包容,我们不难想到她在其他方面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反观现实,我们东方文化体系中很多家长在听到这种消息之后,不是去接受,而是去否认,甚至挖苦孩子。
在涉及到孩子和家族传承的选项中,更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牺牲。
这道选择题本来是不应该存在的,对于父母来讲,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爱自己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不应该是你更关注的内容。
我们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传承是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过程。
对于“男女结合,家族延续”的观念,也许可以更进一步说成“有爱就有家”。
也许家长需要更懂得什么才是爱,更加理解自己的孩子。
不管他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认清楚我爱他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承认我们存在的问题,是变的更好的第一步。
一味地逃避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为什么越南比中国落后,都能够拍出这样的同性电影,引发我们对于同性与家庭之间的思考,而我们还在执着于往“耽美剧”中加女主求过审?
改变是很痛苦的,固守己见最容易,用在个人恰当,用在家庭恰当,用在国家也恰当。
我们不能说立马就立法承认同性恋合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媒体需要有这个能力来引导大家慢慢认可这个事情,如果出个同性电影都过不了审,不应当奢求着真正的“爱”出现。
「再見,媽媽」這部劇是講的越南背景,一對從美國回來的同性戀人💑。
其實故事真的很簡單,就是在愛情與親情,社會與個人的選擇!
我很喜歡奶奶的設定,得了老年癡呆的奶奶誤以為朋友是大孫子,在客人面前出櫃,替「孫子」撐腰,忘掉了很多世俗眼光,過的簡簡單單,「你把你的愛人介紹給你的親人,這怎麼都不是錯!
」媽媽的角色其實很不容易,守寡多年,替丈夫收拾一堆爛攤子,一直希望兒子回到越南成家立業結婚生孩子,但是最後知道兒子的事情之後還是毅然決然站在兒子這一邊,所以回家的車上在哭泣,但是結尾她要學會開車的鏡頭,是真的很打動人,母愛真的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情!
裡面有一個片段是兒子蜷縮在目前前面,看著媽媽的鏡頭——不管你多大,在媽媽面前永遠是孩子!
其實我沒有講兩個人的故事,因為我覺得大同小異,但是我很喜歡裡面有一句話「你為什麼陪我回來,你知道會面對什麼啊!
」「我怎麼忍心你一個人面對這些東西」愛情應該相互支持,相互靠近,而且好的家庭真的對一個人的影響太大了,溫柔而有力量!
雖然一點點淡淡的憂傷,但是結局還是很好的!
值得一看
故事虽然并不新颖,但剧本的打磨颇为精致,暹罗之恋碰上家族之苦,本作的体量更加丰富,从两个男主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有关向家人出柜的清纯爱恋,小清新、内心戏、纯爱,而从母亲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有关找到自我概念的家族故事,展现家庭,家族矛盾、家庭和解,如何将这两个维度的剧情融合进一部电影,并且在表达上达到一致不失衡是很难的,而本作做的很好,其安排了一个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外婆的角色在暗处巧妙连接着两个维度的剧情,同时将两个维度的剧情进行明暗轻重的划分,在整个片子的前中段都是从两个男主的角度出发着重呈现给观众的都是两个男主的内心戏,时不时的通过一些饭桌上的亲戚的台词、母亲的眼神、家庭的工作等等克制的穿插,在暗部巧妙的铺陈有关母亲的剧情,明线暗线相互交融,轻重分布的共同发展,直到后段剧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再一起迸发出来,达到剧情的核心表达,因此观众能清晰的感受的剧本的重点与整体所有的表达,你能着重的感受到两个男主的纯爱,也能了解到家庭的矛盾纠纷下母亲自我的建立,剧本着墨丝毫没有浪费,两个维度的剧情能十分融合。
外婆这个角色绝对是点睛之笔,这个角色的设计巧妙掌控着整个电影的氛围与剧情发展。
原来向家人出柜可以处理的这么清新,这么自然。
我太喜欢那个护工小男孩了,温暖可爱亮晶晶的眼睛,趴在石桌上向爱人的奶奶介绍着与爱人的第一次初遇,带着点委屈,还有数不清的雀跃。
和恋人争吵,说我不该陪你过来,说是我自己愿意来的我没有被强迫,我陪你过来,是不想你一个人面对。
怎么会有那么温暖可爱的人啊,请问存在这样的直男吗?
哪里可以领?
每天定了闹钟从恋人怀里重新睡回自己的床,怕被人发现;只敢在独立的浴室里接吻;被无数次的当面询问,什么时候结婚;在衣橱里发现妈妈重病的诊断单……有人说这是抓马,我却觉得挺正常的,躲避害怕担忧,生活突然降下的极其操蛋的折磨,成年人每天不都在对着这些顽强抵抗吗?
生活有的时候更加抓马,但是依然有些什么可以抵御这种无穷无尽的消耗吧——分离了很久激动地冲出来抱住你的母亲,把你青年时期的照片随身携带的奶奶,拿小鹿般澄澈的眼睛深情地凝望你的爱人,大雨时被冲刷的植物与从窗户里透进来的泥土的气息,厨房里炒饭“滋啦”的油声,书包里放着的一本小说……这些镜头存在在这个电影中,除了服务于剧情,形成风格,可能本身就是种宽慰。
这部电影我私人非常非常喜欢,它有很多缺点,可能别人看来平平无奇,但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
太细腻太自然了,也太贴近我的生活了——从机场到家那段很漫长的车程,看着风景从巨大的广告牌,面包车,混乱的十字路口变成了绿色的田野,陈旧的三轮车,车子开进大院子里,一大家子的亲戚热情欢迎,表妹长大了不少。
我一直觉得自己相比于城里人有一种乡土的愚钝,虽然出生地算是城市,但我身边的大人都是一些“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很多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谈起什么过去的农家器物或者习惯,我的同学们大多一脸迷惑,只有我轻轻点头说知道。
我曾经长时间的为这种愚钝自卑,不懂怎么吃西餐,分不清各类甜点,没去过迪士尼……但是慢慢的我能够感受到这种乡土气赋予我的另一些东西,我对于平常人的生活有着更深刻的感知。
就好像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亲戚的纷争,明白了表弟的嫉妒,明白小姑子对嫂子掌家的不满。
这些家长里短的纷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苦闷,我仿佛一开始就置身于其中。
暑假去到贵阳旅游,随意走在街边,潮湿的空气,穿着汗衫的小商贩,摆在街头巷尾售卖我不常见到的热带,亚热带水果的水果摊,本地人讲着难懂的方言,我交谈了好久买了根冰棍。
这些我以为忘记的东西在看着这个电影的时候纷纷回到了我的眼前。
没错,这部电影的风景与人物都与我经历的太过相似,就好像我生命体验的某部分被变成了电影语言,写上了荧幕。
我太喜欢这种体验了,新奇而美好。
感谢这部电影。
难得是一部结局好的电影,为了父亲的移墓,定居美国长达九年的阿棕,睽违许久回到家乡。
他带了伊恩一起回来,但全家族并不知道伊恩正是阿棕的男友,而此趟阿棕也正打算与母亲出柜。
长久以来,母亲一直希望阿棕能够早点成家,让她可以抱孙子,就跟所有平凡的家庭一样。
阿棕一直找不到最适当的时机开口,就在此时,他意外得知母亲罹患重病的消息……
在去上海的动车上看完了这一部影片,是同志类电影,带有点哀怨、无奈,混杂着生活的艰辛,却也有着坚强。
故事从诺带着皖从美国回到越南开始,诺作为家族的长孙准备回来迁坟,同时带着男朋友皖,希望在合适的时机能将他们点故事告诉他的妈妈(函夫人)。
诺的奶奶患有老年痴呆症,她将皖认作孙子诺,并将对诺的爱全部都给皖。
在诺被堂哥科拉去喝酒的时候,皖因为担心诺,同时内心的苦闷也导致他将他与诺的事情告诉了奶奶。
奶奶虽然有老年痴呆,却同意他们在一起,并真心地希望他们幸福。
在迁坟后,在谢亲宴上,街坊谭先生想要撮合其女儿和诺。
奶奶因为老年痴呆害怕诺(此时奶奶把诺当做皖)被抢去,因此公开宣布皖是诺的男朋友,是要和诺结婚的。
于是,皖和诺的关系在不合适的时间公布于众。
当时越南的环境对同性并不友好,街坊邻居的异样目光和闲言碎语给了诺的母亲函夫人很大压力(尽管函夫人解释到奶奶是因为老年痴呆胡乱说话,但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
此时函夫人只是将信将疑,直到诺在厕所无意间对函夫人说出他和皖的关系时,函夫人才真正确认他的儿子是一位同性恋。
故事发展到这里,家族内的矛盾开始爆发。
起因是科和一伙人羞辱并殴打了皖,诺在得知皖的遭遇后,对科动起了手。
科是个类似混混的人,沉迷于赌博并输掉了许多钱。
同时,他一直认为家族的遗产他没有继承权,他似乎有些嫉妒诺在美国赚大钱同时又能继承家族的土地和金钱。
科的母亲也嫉妒和埋怨函夫人独吞了遗产(事实上家族并没有什么遗产,只有迁坟得到的一小块土地)。
在家族矛盾的公开化后,函夫人说明了家族的情况,并将家族的财产分配计划全盘托出。
科的母亲尽管知道自己误会了函夫人,却仍然咒骂着她,可见埋怨至深。
函夫人尽管心中有无限痛苦,却在皖带着曾要给她的见面礼去见她时,接受并认同了皖,她希望皖和诺能够幸福。
尽管有着不舍,但她仍然送诺和皖回去美国,独自承受着那份孤单。
影片和《暹罗之恋》有着同样的无奈:家庭和不被世人认同的恋人,只是有着不一样的结局。
结局的不同因为父母的想法不同,自然施加于子女的压力也不一样。
诺的母亲函夫人是一位优雅,温柔而又坚强女性,她很早就守寡独自拉扯大诺,并打理着家族的生意。
此外,她身体状况并不乐观,患有糖尿病。
但这并不妨碍她对诺的爱,像所有父母一样,她希望诺能够找到喜欢的人,结婚生子,幸福地度过一生。
她曾对诺说:她过早守寡,是一家人(指奶奶,姑姑,科的一家和诺)陪伴着她。
但从后面家族矛盾来看,维持家族的和睦,函夫人付出了许多精力,甚至是委屈求全。
在送诺回美国时,诺想再办好手续后将母亲一起接到美国,尽管母亲答应了,但她知道自己不会过去,或许是故土难离,或许是油尽灯枯,尽管不舍,尽管孤单,而爱是放手。
或许我们会为她感到难过,但函夫人是坚强的,影片的结尾,她想要学着自己开车,我认为这是她剩余人生新的开始。
诺在偶然间发现母亲身患糖尿病,他感到痛苦,他本打算在合适的时机告知母亲他和皖的事情,然而母亲的病使他害怕给母亲增加更多的伤害。
他以为厕所里是皖,于是将内心的一切一吐为快,却不曾想到母亲亲耳听到了真相。
在机场送别时,他想要将母亲接到美国,但或许他也意识到母亲不会离开故土,所以他抱着皖哭泣。
影片想要讨论的应该是同性恋与家庭以及世俗之间的冲突。
说实话,这是同性恋面对的主要问题,一个方面来自社会环境,一个方面来自家庭。
而原生家庭的压力似乎更为主要。
而自己呢,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我们都知道爱并不因为性别而被区别对待,但现实是同性之爱处于弱势地位。
我想,如果幸运的话,也许有人能够一起面对;如果没有的话,那也不妨碍自己一个人起舞,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提起越南电影,很多国人的印象想必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
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和《三轮车夫》,托尼·裴的《恋恋三季》,在中国都算有知名度。
《青木瓜之味》拿过戛纳的金摄影机奖、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三轮车夫》勇夺威尼斯的金狮奖,男主是梁朝伟;《恋恋三季》入围柏林的主竞赛单元。
然后似乎就是漫长的真空期,越南只是作为西方战争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地而存在。
直到2019年9月,国内院线上映过一部越南电影《二凤》,但毫无水花,票房仅60多万人民币,在豆瓣只有5.7分。
但它在越南电影发展史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是越南影史本土票房冠军,还成为了第一部登陆美国院线的越南电影。
而且烂番茄鲜度高达95%,爆米花指数也有86%。
IMDb数据显示,美国票房是约60万美元,全球票房是570多万美元。
我当时并没有去影院看,后来在腾讯视频上线了才看。
我可以理解,它为什么在中国遇冷。
一是国人都不熟悉越南电影,片名也很寡淡,没有吸引力;二是“孤胆母亲涉险救女、重返罪恶之城以暴制暴”的复仇故事,虽然是爽片题材,也顺应了女权的时代潮流,但制作上很复古甚至土气,如果不是选越南语的音源,像是在看二十多年前的老港片。
这份复古对美国人来说可能还有猎奇,但在国内,连香港动作片都式微了,更何况是仿港式动作片的越南片。
越南是我很喜欢的旅游目的地,我第一次出国旅行就是去越南,去了河内、岘港和胡志明市,破败又有风情,越南菜也不错,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旅行记忆。
但越南话和泰国话的难听程度有得一拼,除非是特别出名的高分越南电影,一般也是很少关注越南电影。
最近资源网站在推一部越南电影《再见,妈妈》,乍一看名字容易和今年一部高分韩剧《你好再见,妈妈!
》搞混。
豆瓣上评价人数还不多,但评分高达8.2,吸引人一窥究竟。
2019年8月在本土上映,2020年3月在台湾上映,台湾译名《我,最亲爱的》。
《再见,妈妈》既是一部小清新同影,也是一部家庭伦理片。
为了给爸爸迁坟,已在美国待了数年的男主人公Van返回越南,同行的还有美籍越南裔男友Ian。
Van是家中长孙,老家是在越南一个比较乡间风情的地方,是亲戚群居的大家庭模式,Van的妈妈守寡多年、操持家族生意,奶奶患了老年痴呆症。
Ian初来乍到,Van的妈妈、奶奶都一度把他错认成Van,尤其是奶奶,把Ian当孙子黏着不撒手。
Van自然是瞒着家里他和Ian的真实关系,只说是好朋友。
一开始,Van和Ian体验着很小清新的乡村生活,有私下的甜蜜,也有当着别人一些暗戳戳的互动,恋爱中人的暧昧是再怎么小心包裹也会泄露气息的。
Ian很讨人喜欢,Van的亲人们也和Ian相处得很好,尤其Van的堂妹Kim还对Ian一见钟情。
奶奶持续把Ian当成Van,对他非常好,还硬要给他零用钱,但也催促他结婚、生重孙,还说要把财产都留给他。
处境尴尬的Ian,在一天晚上和奶奶谈心事,讲述了他和Van相识相爱的过程,奶奶很可爱,虽然也纠结于男人怎么生孩子,但更多是关爱孙子的态度,并讲出了金句:你把你的爱人介绍给你的家人,这怎么都不是错。
Ian是15岁就移民美国了,读的是护士专业,他的成长环境和处事观念自然和成长于越南传统家庭、大学才去美国的Van有着一定差异。
Ian其实算是很贴心懂事的情人了,但Van对出柜的犹犹豫豫、周边人给Van做媒,还是让Ian很郁闷,两人的感情也受到一定考验。
戏剧冲突的高潮是一场公开逼婚。
Van的爸爸迁坟完成后,家里举办宴席,出席的除了全家人还有些父老乡亲和家族生意伙伴。
家族生意伙伴Mr.Tam在台上公开对Van逼婚,一定要Van对家人表态何时结婚,Van搪塞说很快了,Mr.Tam就强行解读成是年底,他一心想把自己女儿Lien嫁给Van,Van的妈妈对Lien也很满意。
这时奶奶突然跳出来了,上台抢了麦克风,说台上这个男子(指Van)是要跟她的孙子(指Ian)结婚的,说他们在一起很久了,还说谁要阻止就要overmydeadbody。
家人借口奶奶喝醉了赶紧把她架离现场,而逼婚还没结束,Van的妈妈接着强逼Van要他当众说说自己的人生规划。
Van的说法是要定居美国,并带母亲过去。
宴席在尴尬中不欢而散。
亲人可以是温馨的守望相助关系,也可以是世间最难缠的人际关系。
每个大家庭都会有些糟心事。
Van和堂弟Khoi小时候亲密无间,但长大后命运走向不同导致关系疏远,Van出国深造还能继承家里土地,而Khoi留在老家混日子混成了酒鬼,还私吞家族公款。
Khoi的妈妈也非善类,做传销卖过期保健品坑了村里一些下线,还坑了自己的小姑子(Van的姑姑),村里人来家里索赔,Van的妈妈出面做了扛事人。
而在这时,Van偶然发现妈妈身患糖尿病,她也瞒着家人。
接下来在一个意外情况下,Van妈妈知道了Van和Ian是一对恋人。
母子连心,血浓于水,妈妈没有亲情绑架Van,而是自己努力做了调适,接受儿子的同志身份并出面保护。
Ian外出散心,路遇喝醉的Khoi和同伙,Khoi抢走Ian的手机,威胁他还殴打他,幸好被出来寻他的奶奶救下。
Van为给Ian报仇,和Khoi大打出手,Khoi的妈妈一番搅和,还逼着分家产,牵出更多狗血往事。
Van的妈妈一气之下决定和其他人做切割,搬离老宅,不再管家族的事。
编剧和导演比较善良,结局还算温情,亲人间虽然撕破脸但温情犹存。
Van和Ian启程回美国,Van的妈妈也开始学着自己开车了。
两年办好手续后,Van的妈妈应该会去美国和他俩团聚。
出柜的困难没有预想得大,家族的纠纷没有太残酷,这使得剧情为更多受众接受和感到温暖。
也许相比一些现实情况,电影有美化的嫌疑,但总归是给了人以希望。
Van的妈妈和奶奶,确实希望Van结婚生子,可最深层的希望还是Van能有人作伴、获得幸福,而这个伴,是不是女人,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
越南2015年就新修订了婚姻家庭法,废除“禁止同性婚姻”法规,可以举行同性婚礼,不过政府不予承认或针对纠纷案件提供法律保护。
近几年则似乎没见到进一步的报道。
但同为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已经可以全国上映同志题材的电影,这一点比起我国还是开明得多——据查资料,2011年的《迷失天堂》是越南第一部在影院公开上映的同性题材影片。
如果说《二凤》像港片,那么《再见,妈妈》则像台湾电影,尤其是李安早期的父亲三部曲。
影片开头是Van的妈妈在做菜,等儿子回家,有点像《饮食男女》开篇。
隐瞒同志身份这一个主要戏剧矛盾则像是《喜宴》。
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可以想到《推手》。
另外Van和Ian的骑车出游和湖边倚靠,也有点《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影子,而奶奶对国外回来孙辈的呵护则有点《别告诉她》的感觉。
当然,这些只是一些“皮”的勾连,说《再见,妈妈》像台湾电影更多是说“内里”。
比如带情绪的细节场景、细腻的情感描摹,传达的家庭情感也是华语观众很能共鸣的。
另外,《再见,妈妈》之所以好看还在于人物。
作为同影,Van和Ian颜值俱高,虽然都是电影新人,但好在演得真诚,对手戏有火花。
作为家庭片,妈妈一角演技在线,而奶奶一角更是全片最讨喜抢尽风头。
“有奶奶护着你,谁也别想欺负你。
”谁不想要这样一个奶奶呢。
就不能有点新故事吗…从下飞机开始,就能猜到结局。家宴越南菜看着也不太好吃。
368th 越南版《暹罗之恋》,对越南等同于柬埔寨缅甸电信诈骗地区的观点有所改变。这才是【外宣】的正确方式,而不是一边痛斥西方对中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一边又在各个领域无孔不入地加强刻板印象的铁拳。(特供结尾,阉割下架,“技术原因”,条目消失)
2星不能再多了
😏
清新中有深刻的力度。细腻的镜头,有几个调度非常自然。
一部关于出柜,家庭和爱情的影片。家庭的羁绊总是让相爱的两人历经坎坷,亲情的关怀总是令甜蜜的爱情横生波折,就算最终得偿所愿在一起,内心的遗憾还是会像大病初愈般的身体隐隐做痛。面对亲情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压力,面对爱情与孝道不能两全的处境,逃避只是短暂的止痛片,即便不情愿还是要做出抉择,因为害怕失去只会让你失去更多。
电影太真实了,除了奶奶,奶奶太艺术化和理想化了
电影终究是电影,在现实中,这种事情搞不好真的会家破人亡,尤其是在乡下。弱化了冲突,强化了情感,倒也不失为一部温暖小品电影。
这种高富帅经历了一点小波折最后出柜成功的故事真是毫无力量,一点都不感动。很多重要的情节都在靠巧合组织,借鉴别的片子的痕迹太重了。
颜值在线,故事也太平淡了
3.8 一看家庭人员就知道会发生什么戏码
1.-皖:你想做上面啊还是做下面?(伊恩偷笑)你想睡床上还是睡地板?-伊恩:你选啊!-皖:这床太硬,你不会习惯。但如果你想要,我今晚可以下面哦!-伊恩:你说得对,很硬了。2.-伊恩:但我爱他,这次回越南的旅行,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做对了?-奶奶:为什么怀疑?你把你的爱人介绍给你的家人,这怎么都不是错。3.奶奶:我要让你们知道,他是要跟我孙子结婚的,哪个要拆散他们的,先从我这老骨头身上踩过去!4.奶奶:有奶奶护着你,谁也别想欺负你,对吗?别怕,跟那个男的不成又怎样?大不了找其他男人。大海里全是鱼。5.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同志(情侣)因为自己的祖国同性婚姻没有合法化而选择移民?6.台灣版海報上宣傳語寫「當《愛在暹羅》遇上《東京物語》……」,而我的觀感卻是有點「當《喜宴》遇上《大宅門》……」。……
虽然从题材到故事到处理手法都很老套了,几乎没什么惊喜的情节,但稳稳当当还是拍得可以的。
男主角有一种正统老派的帅(毫无东南亚常见的油腻感),然鹅剧情老套弱智令人无语,不够细腻,完全打动不了本石女的心~
姥姥啥都明白
我怎么觉得这部才是19年最佳男同题材呢,它有更贴近东方语境的情感表达方式,有我们更熟悉的东方伦理/亲子关系,尊重血缘伦理的同时也不失批判。甚而让我想起《三心两性》。既然我把《三心两性》都搬出来了,当然也说明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影片啦。PS:小男主是护士出身,男人做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女性的细致和温柔,更需要莫大的勇气。看完你就知道他是多么甜蜜、暖心及勇敢。
Escape is the only way.嶺清🉑
扑面而来的热带气息。喜欢妈妈,独立坚强。
很普通。没什么剧情。
细腻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