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且都是后半部。
第一次看的时候,感动于两位老师对孩子的爱,对于教师这份执着,却执拗于导演处理安妮感情故事的处理上有些俗套。
第二次看的时候,理解了导演和编剧对于女主感情情节的安排,想真诚的对他们道几句感谢。
青春的电影,自然要聊到爱情青春的爱情中,充满着诱惑,迷茫,坚持,固执有我们推崇的,鞭挞的,不齿的,彷徨的关于各种的情绪,电影中,无论是从情节的处理,人物的演绎,情境的剪辑,各个角度都将青春的气息,青春的情绪,诠释的十分到位,堪称完美。
看他们,似乎就是在看二十来岁的我们。
生活可不就是这样么?
如果二十岁看这部电影,看到的估计就是上面的东西了。
可作为三十几岁的我,仿佛可以看到,可以理解导演真正要表达的东西。
他想穿过青春片的视角,戳中我们内心的柔软,提醒我们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只有“我”,只有自己,只有空虚寂寞,还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人生的价值,除却“副校长”的价值外,还有我们给予社会的回馈。
该剧真正打动我的,是安妮对于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桑老师对于老师这份职业的憧憬、敬畏与责任感。
桑老师,最初来这里,只是因为,这是一份工作,工作而已么,用不用心无所谓,赚钱的手段,糊口的工具,而已。
可是在跟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在读安妮老师的日记时,他的社会责任感被激发了。
暴风雨来了,保护孩子们;用心跟孩子们讲述“火车”的样子;去辍学的孩子家里,帮工,只为了,他以后到社会上不被骗。
那样的环境中的孩子与大人,所谓那样的环境是,孩子不知道何为“理想”,长大了也只是要照着现在大人的方式,“活着”而已。
大人甚至于觉得读书,还没有捕几条鱼来的实在呢。
看到这个场景时,我被噎住了,有种“欲哭无泪”的绝望感。
桑老师,没有绝望,他坚持他认为对的事情,他按照他们的想法来解决问题。
你不是说,读书耽误捕鱼么,好办啊。
少的鱼,我来捕,我来替他捕。
你只要同意他去读书就可以了。
后来,每次看到安妮和阿聪忸怩的表情,我猜想,他们肯定为此争执过。
安妮渴望解决的问题,被桑老师用质朴的方式解决掉了。
安妮心中,是否满怀感激呢?
最后,安妮不顾一切的跑回去,为的就是见一面那个跟她同一战线,帮他解决问题的同事。
这份心情,我可不想理解成为小女生懵懂的爱情啊。
当她看到他,他看到她时,桑老师用喊的方式的打招呼,安妮老师,你好。
清澈,纯净。
响彻夜空。
被揪着的心,忽然松开了,嘴角咧出了笑容,长吁一口气。
被“遗弃”的学校,被“甩”的老师,从不孤单啊。
谢谢充满了爱与期待的老师,谢谢单纯的孩子们,谢谢一直记挂他们,并为之努力的所有人。
教师日记是泰国全民偶像,巨星bie小清新爱情片,bie能歌善舞演戏很优秀。
bie《伤痕我心》在CCTV1和CCTV8播放8次,《爱在旅途》在安徽卫视反复播放收视很高被称为神剧。
《铁石心肠》在安徽卫视反复播放收视很高。
希望早日播放老师日记,收视一定很高。
支持bie,喜欢bie的人很多,喜欢看bie剧的人很多。
该电影沿袭了导演尼提瓦·塔拉吞清新唯美,温馨感人的创作风格,虽改编自支教故事,却在保留故事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将影片打造成一部既有励志内涵,又有动人爱情故事的青春爱情喜剧片。
一贯注重娱乐性和商业价值的泰国电影的创作特点在《教师日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片中两位老师与不同学生的相处,生活习惯的错位,已经足够为观众制造出轻松的氛围,身边小事的细节积累,逐渐影响到男女主角的选择,故事和情感都够动人。
佛说有缘终会相见,我不信佛,但我信这句话。
倘若将所有的遇见都打上天意的标签,一切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偶遇都有了很好的解释。
于是你再也不会辗转反侧的纠结命运为什么要让你看到前女友,也不会抱怨上次游乐园偶遇的美女还来不及说话便以各自天涯。
没关系,是命啊!!!
《教师日记》是一部关于“遇见”的电影,全片所有的插肩而过都是为了辅助最后偶遇时的相逢一笑。
当然这里面加入了师生情这一伟爱的命题,让剧情更充实紧凑,不至于像单纯情爱片那样被限制住手脚无处发挥。
又见泰式小清新里出现这样的剧情是很正常的,至少说明这个主题还有着广阔的前景可以钻研,换言之还没有拍烂。
时空穿越的题材电影已经永远的解决了时间悖论的问题,至少很多欧美大片已经给出了很好的范本,依样画葫芦总不至于太离谱。
而利用剪辑手法造成时空穿越的错觉这种剧情设置正在越来越普及,远的如《记忆碎片》,近的如最近很火的《夜魔侠/超胆侠》。
泰式小清新誓将这种手法变成感人至深的武器,于是在整部电影中充满了寻找和寻找未果。
女主的日记是线索,让乐天派的男主在惊慌失措的教师生涯中找到了坚持的理由,并且踏上了寻找美女的旅途,可惜路途坎坷,搭讪不易。
而女主作为前任教师也有太多想说的,于是我们透过日记看到了回忆,透过回忆看到了依山傍水的漂浮学校以及若干学生课间课后的日常。
一个字:美;两个字:真实。
这个回忆其实很能打动人,师生之间的友谊诚如影片这般纯粹,给该片在小爱与大爱间构筑了桥梁,迅速提升了影片的主旨和逼格。
同时,男主所带的学生日常也充分说明了男女老师对待孩子的不同,这种对比让整部电影充斥着欢乐的节奏。
男主女主终究是要相遇的,怎样让这种遇见更加出乎意料夺人眼泪感人至深耐人寻味是导演需要考虑的。
影史上有很多经典的相遇,但我们更愿意看到平凡大众的偶遇,那种“你我初次相遇时超过三秒的目不转睛”,我便已经知道你是我要找的那个人。
可惜生活总不能一帆风顺。
男主知道女主是他喜欢的类型,也知道两人是一类人,却无能为力,毕竟死缠烂打多是无用之功,威逼利诱往往无疾而终。
于是剧情只能从女主的视角再次展开,“现在的生活很充实,可惜不是我想要的”“我的教育理念和城市节奏不符”“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走吧。
在两人共同记忆的地方,顺理成章的遇见 and fall in love 。
影片并没有太多关于爱情的感情戏,但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爱情片,这便是泰式小清新的讨巧之处,它喜欢用暗恋、偶遇、意外、搭讪这类主题,制造一个个单纯而纯粹的爱情,这也是它能迅速俘获人心的地方,至少无数个人会认为这里面有自己的青春或者逝去的青春。
它触及了观众内心的一个点,观众给予的往往是两行泪。
不涉及结构、主旨、教育意义,不讲大道理,只谈小爱情,就这么轻易的攻破观众内心柔弱的部分。
也许明天我根本不记的这部电影,但昨天我曾感动过,这就行了,不是吗?
P S:影片风景很美PPS:女主是我喜欢的类型
平凡不简单,这个标题应该很多人看过吧。
就像校阅一样,教师是一份平凡的工作,但却是一份不简单的工作。
教师,教书育人,老师是除了父母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人生引导者。
但是现在有多少老师会做到育人这一块呢?
即使只是教书,又有多少老师能做到因材施教?
鄙人不幸从小遇到一堆对着答案念答案的“语文老师”,从此文学是路人。
再者,现在有几个老师会怀着“我是孩子的人生导师,我的教学对孩子的未来影响重大”这样的觉悟去教书呢?
大部分是冲着这个所谓的公职去的吧。
身边有两个朋友在当老师,一个学校要求成绩达到一定的水平老师才有绩效工资,另一个学校老师之间在明争暗斗,各自打对方的小报告,想把对方给踩下去。
这样的教学环境老师也很难有教书育人的神圣心理吧!
--分割线-说说电影吧,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泰国就能拍的如此清新美好,要是换做国内导演,简直不敢想象。
泰国以小清新、恐怖电影闻名,印度以宝莱坞、阿米尔汗的电影闻名,日本以爱情、漫画电影闻名,韩国也通过一些爱情、真实故事改编等电影出名,而我们国家呢?
我们国家的特色电影是什么?
估计现在外国人对我们的印象还是停留在90年代的香港武打片吧。
但如今香港影视业已然衰落,即使国家已经对外国电影进行了一系列限制来帮助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内地电影却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反而有一大堆众星云集的“大片”出来圈钱。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电影事业发展如此畸形呢?
看到有评论说金融危机曾经沉重的打击了泰国电影事业,导致泰国当年电影产出只有10部,但就是这个打击却给泰国电影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泰国电影开始重整旗鼓,进入良性发展直至有了今日的良好成绩。
难道我国电影也要先有个衰落的时期才可以有良性循环的开始?
前段时间有个韩国明星在微博上求推荐中国电影,我却一瞬间想不起来有什么好推荐的,最后想起来的是93年的霸王别姬。
你们呢,会推荐什么?
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下午打开了这部电影,恰好画风也是风景如画,小伙伴说看了这么多年电影,不如写点影评试试吧,于是乎,多年之后动笔,选了这么一部平实的电影开启我的影评生涯。
关于教育的电影有很多,但这一部绝对不是属于优秀的。
关于爱情的电影就更多了,但这一部绝对属于无厘头的一部。
豆瓣上的7.8分中,有那么一两分是因为山水如画,俊男靓女加上去的。
尤其是男女主角坐着小船飞驰在河面上,简直美呆了,一点儿也不输大片中俊男靓女坐着豪华游艇飞驰的画面。
于是导演在整部电影里放了无数个这样子的画面。
故事的主要情节中关于爱情的部分,大概就是美女教师被发配边疆一年时间以后写了一本朋友圈,然后跟着副校长未婚夫去城里混了,中二男主角随后被发配边疆,因为被劈腿失恋了,然后因为女主角的那一本朋友圈爱上了女主角,寻找女主未果却发现女主角已经订婚了,然后又失恋了,然后离开边疆去进修。
然后女主角被劈腿(PS:副校长搞大别人肚子),女主角痛彻心扉发现最爱的还是边疆那些淳朴的孩子,于是回到边疆,看了男主在自己朋友圈里留下的留言而爱上男主,最后他们相遇整个故事就结束了。
关于爱情的部分实在是无法跟《触不到的恋人》相比。
这部电影值得一看的,就是美如画的风景,美如画的女主。
至于教书育人的部分,只是蜻蜓点水似得带了一下读书的重要性以及男女主角更倾向的教学方法,(PS:大家看看体育老师是怎么教数学的),实在谈不上深刻。
除了教育还有爱情,我想剩下的就是在最前面提到的,风景!!!
泰国真的是好山好水,看完这部电影我只想去那样的山水中浪一圈。
我给这部电影的整体评价是:差评如果是作为一部爱情片,毫无吸引人的地方,男女主角莫名其妙就相爱了。
像我这样代入感极强的观众,也只是因为女主的美貌而爱上了女主,而影片却非要说男女主角是神交。
像《爱在黎明》系列,看着听男女主角的言语交流,有种句句入心坎的感受,无论代入男女主角,你都会爱上对方,但是关于这部电影,非要给个理由的话,我只能说是因为寂寞的男主和被伤透心的女主在意淫中相爱了,而恰好两个人都长的很好看,于是一见如故(长的好看的人就叫爱情,要长得难看你去试试??!!
那就是见光死)。
而如果作为一部阐述边远地区教育问题的影片,实在是不够深刻,男女主的莫名其妙爱情的戏份太多。
总体评分:三星,其中的一颗星来自于山水如画以及漂亮的女主角。
先说我最喜欢的两个画面,一个是暴风雨来的时候,song一边用手臂护住孩子,那本日记被风雨吹走,他只能看着日记掉到水里。
我猜想,应该是一种取舍吧,你要保护一个东西,可能也要失去一些。
第二个就是song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做火车的感觉,用船拉着房子在水坝绕了好几圈,画面又美,还是一件特浪漫又酷的事情。
就像Anna男友说的那样,song一直是个充满活力的人。
单纯来看他们经历的这些事,其实就是一部成长史,男主在雨中护住孩子没有去捡日记,当日记中读到那个男孩子放弃读书,他用自己的方法又让再次回来,一方面完成了Anna的心事,一方面自己也变得不一样了。
后面知道她要结婚,开始漫天的失恋,决定辞职后再去学习,男主就是一路成长,当然是受那本女主的日记。
女主一样,开始自己一个人留下来教书,和男友跑去清迈教书,因为种种原因让她觉得,水上学校才是最适合她的地方。
又回到水上学校,最后在火车前面,说出了那句话,因为我们都没有好好了解过。
决定回去留在学校等song。
也是一部成长死还有两个感悟。
幸福就是一件件有成就感的小事组成的,这个道理我很早就知道了,只是我没有刻意的去提醒自己,只要每天有做到一件觉得有意义的事,就该是快乐的,毕竟女老师每天教乘法不也是幸福嘛。
有时候,生活没有那么多原因,更多地是突然降临为什么。
女老师问他想干什么时,男孩很笃定的说只是想帮父亲打渔,并不觉得读书有什么用,包括剩下的六个孩子,他们眼里没有火车,也没有除了那个水坝之外的世界。
女主在婚前三个月发现自己男友居然出轨,生活就是这样猝不及防,毫无缘由。
没法解释。
女老师教的时候有七个孩子,男老师最多只有5个。
所以啊,生活的无奈到处都是啊。
不过总归是幸福的,假如真实,这些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生活也就是一段段好回忆在老的时候发光。
不要轻易掐灭一个希望,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泰剧的手法,拍部小清新喜剧片,都要带点恐怖和出轨之类的狗血剧情,还有标配的宽肩一米八男友力爆棚的“男主”,摊手无奈脸。
不过不影响啦,很有特色,照样五星。
泰国小河上的木屋小学,等价过来就是咱们这边各地留守儿童上的乡村小学吧,大差不差,条件艰苦,自力更生,全凭信念。
看了这部片子,越发能与小时候村里小学的老师感同身受了,那时的老师们也挺不容易。
八九十年代经历过高考考出村里和十八线小县城的他们,真的希望教过的一批批孩子和自己一样考出去。
但回想起来,也能体会到见识过大城市之后,他们偶尔也会对自己在村里教书略感落寞。
原因呢,主要有二吧。
一是两相对比,村里的孩子先天没有大城市孩子的优势,唯有经历千军万马的高考,才能站到那批同龄人面前,还带着前二十年田野的尘土,可又不能不拼,老师不是不知道出去也不一定会过多好,而是不出去就肯定离不开世世代代的务农生活,学习已经算是最公平的一条捷径了;二是孩子走出去了,老师自己也变老了,毕竟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六年呢?
送走一茬茬的孩子毕业前往城里的初中,他们仍然在那个乡村小学里教书,燃烧了自己的青春,换得后来人的希望,点亮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泡泡。
任职时间长的老师真的把庄户人家的穷苦孩子当作了自己的孩子,这里面的感情渗透到了每一个用粉笔写的黑板字里,希望坐在老旧平房里读书的孩子将来一定能活得工工整整、顶天立地吧,因为考出去终归是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宿命的一条康庄大道。
或许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也与小学老师以女教师居多有关,女性天生的母爱也会投射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吧。
如果没有一份爱,真的只是因为钱和职称的话,完全不足以支撑他们在那所城乡结合部的破旧小学里干上个十年八年。
纵使世事皆有物质因素驱使,也还是要有点希望和信念的佐料来充当生活的调味剂,这才是人生这道菜的灵魂吧。
托举起孩子的希望,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一道念想,一本日记的隔空对话能够点亮一群孩子的多彩人生,真好。
喜欢泰国的这种小清新爱情。
看老师和那一群孩子打闹时,突然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放佛回到了小学四年级,穷乡僻壤的乡村小学突然来了一位城市的实习女老师,幸运的分到了我们班教课,我们第一次了解到了晚自习,虽说可能是老师一个人在学校害怕让我们去陪她的,也知道了小组学习,老师大晚上一个人还到各个学习小组了解情况,上过山爬过岭,真不能想想一个城市的女孩子怎会有那么的毅力和胆量。
记得很清楚一个场景,那天周日,老师从家到学校,周五说让我们周日晚上在学校见,那天晚上大家都在学校大门口等着,连岭上的同学也不例外,一直等到天黑老师的到来,虽累虽苦但情愿。
随着剧情的发展,突然想起了前几年看到的另一部电影,向左向右走
看了几天严肃/悬疑题材的电影,昨晚东东为我们放送的这部可以说是轻松而有趣味、看完可以让人放松下来好眠那种电影了。
之前刚和QD小组一个姑娘务虚对务虚地摆龙门阵聊LOVE、MONEY与资源交换。
姑娘就坚持觉得在爱里面早早就谈钱是界化门槛是筛选的必要之举;爱的核心本质是资源交换,尤其是用自己的优势(恰好是对方的缺失)换对方优势(恰好自己的缺失)的一种经济行为。
飘飘然以为爱可以不染尘埃的,终究会被淤泥溅满身。
其实我完全理解她的这种想法。
现代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网上可随意发声及变换身份的莫测性,很容易增加信任成本。
用上一代父母常说的话来说就是:完全没有办法做到知根知底。
想要一开始就了解对方的经济,大概也是因不安全感而引发的自我防护吧。
而且从理性层面来说,如果一个人真的很看重对方经济,那即使和一个穷人努力酝酿感情了解接触,结果也可能惨淡。
这点本身没有什么值得鄙弃的,不信你把经济换成美貌/好性格/好家世/共同爱好/专业技能,也是一样。
人不可能被自己不认同、不欣赏、甚至鄙弃(不愿意费力去了解)的人吸引。
但我不能认同的是资源交换和明码标价这件事。
若一开始就通过经济进行匹配,很容易失察内心和真正的重要。
因经济是内在及一个人各项资源的外在延伸。
从内而外看,可以明晰。
以外为标准,常常容易失察。
好比同样的收入。
做文化产业的/做餐饮的/做黑恶生意的,可能背后的人的内核是迥异的,而这份迥异才往往是决定我们会不会继续接触/会不会相爱/会不会幸福。
恰恰好《教师日记》这部电影就展示了什么是爱情&爱的产生并不是先匹配条件,再资源交换,再相爱而是,先被自己喜欢的吸引,再了解,接触的过程里发现越来越多匹配点,三观合,才水到渠成走进现实生活如果不相信爱情会萌生于条件匹配之前,也不接受可能的变化,怎么可能遇到爱情呢?
不同学术背景、家庭背景、成长背景、工作圈、人际圈、爱好特长、地理坐标下的我们,又岂是经济二字可以完全概括的呢?
在我看来,爱情不是用自己有的换自己没有的,而恰恰是两个灵魂契合的人发出了共鸣声,从而一起成长到更好之地。
势均力敌比实用主义重要。
自爱自立比靠他人之爱(庇护)立身重要。
你等着,我来了。
我来了,你等着。
同路前行,这才是爱情啊。
感觉也是为了浪漫而浪漫,拍的很空虚,感觉一切都很假(也不是表演做作,而是剧情的设定以及各个成分的比例分配不协调,感觉很空洞),又有点狗血,在泰国的文艺片里这个简直平庸至极。两星半。
7/10。用日记串起隔空爱情的结构颇为俗套,但俗得足够浪漫婉约,精心设计的生活小幽默包装后格外文艺,下河涝尸、水上火车、抱团躲避风暴和拿凳打蛇吓昏等,把[一个都不能少]中磨难心酸的贫困学堂净化成有梦想的世外桃源。女主角之所以甩掉温文尔雅的男友,恐怕是两性间无法完全达成沟通与体谅的悲哀。 @2016-04-26 00:45:14
好无聊的电影。。。
有一个同自己志同道合感同身受的人多么重要!
立意还是挺不错的。
爱情不需要逻辑?
时空交错的暗恋日记。泰国影视剧标配是不是都得有一个渣男啊…Bie宝好可爱哈哈哈
这么细皮嫩肉的俊男美女下乡去支教也太没说服力了。泰式小清新果然只能发生在花季少男少女身上啊,一移植到成人世界就各种狗血抓马...
爱情包裹下的暖心故事,当然内核里也呈现了边远教育的缺失以及教育方式等,叙事上有点像“触不到的恋人”,巧妙运用了时空错位造成的喜剧以及戏剧效果。其实,在开始大概就已经猜到了结局,最后也没让人失望,虽然俗套了点,但真的会让人咯噔一下的感动到以及为他们两人能在一起而开心快乐。
快进看完
还是熟悉的配方 还是熟悉的小清新的味道 一分扣在结尾略拖沓
是很小清新,可是这种爱也有点不可思议吧
很棒啊,泰妹很正,故事很棒
虽然一直到最后才碰到 但看起来就是很甜。有一种“我看过你看的风景 做过你做的事 是不是就能更靠近你一些”的感觉。Ps:老师和学生们也都太可爱了吧。190324看过
特别适合雾霾天的纯正小清新。
好在创新客观,不错是不错可惜没剧情,片段拼凑!
我想去那里支教!
真的很棒 给泰国电影点赞
好看 还是很喜欢这种泰国小清新电影的 中国的所谓纯爱电影比起来像什么?
其实编剧还是蛮有巧思的,但是也许是我长大了吧,这类电影感觉与我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