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人生,是一个关于“年轻人了不起”和“中年人别放弃”的故事。
很适合那些,年过30,开始遭遇职场年龄歧视的一线城市80后白领,以及没黄景瑜家里有钱也没有黄景瑜长得好看,还一天到晚觉得上班没劲的95后。
看到豆瓣很多人说,这个电影东拼西凑很没水平,从专业拍电影的角度来说,可能是有一点,毕竟他确实想演啥演啥,逻辑啥的也没在care的。
但韩寒的三部电影,每一部我都很喜欢,我总感觉,韩寒每次拍电影,就随便一拍,好像也没太努力,但还老能戳中痛点~~~~这种,非常业余的四两拨千斤的感觉非常酷,就是那种“天赋”和“行活”的区别。
说实话比起被神话的《流浪地球》我更喜欢《飞驰人生》一点点。
为什么?
40岁了没工作,家里没钱,还借钱买好车,这不就是我老公本人吗?
我看的时候就一直在幻想,说不定有一天我老公也能为了名誉啊理想啊战斗一下子呢。
简直就是已婚中年妇女的安慰剂。
胖腾妹儿这次挺帅的,很man。
————————————我还看到很多人说,韩寒这次的故事,坎坷都不够坎坷,挫折不够挫折,逆袭一帆风顺,是因为韩寒自己过得太顺,已经编不出一个像样的励志故事了。
我觉得说这话的人,一定是家庭环境极其优渥的年轻人,就是那种从来不缺钱,上班纯为兴趣,人生主要追求是诗和远方的年轻人。
对正常的城市80后一代来说,老、失业、孩子,这已经是他们能经历到的最惨的事了,曾经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一代人,现在要面对的是年龄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父母老去的压力,国家经济动荡,未来看不到方向,每个人都在时刻紧张的学习,害怕自己被时代抛弃。
人们已经很脆弱了,你要敢再让他们过年看《海边的曼彻斯特》,可能出了电影院他们就得找车撞死自己。
每个阶层有每个阶层的焦虑,城市80后平淡的坎坷,就不配被关注吗?
在老家武穴的电影院看完这场电影的,基本上是坐满了。
倒是很意外韩寒在我们这样的四线小城市还是有号召力的(不过不得不吐槽一下观影环境的糟糕:小孩子特别多,跑来跑去;大人们刷手机,大声说话。
某一个瞬间,我感觉这些人是把这里当成自家的客厅了。
摊手。
)看完后走出来,我忽然想起当年读高中时,在离电影院不远的新华书店买《三重门》的场景。
韩寒大我两岁,当年退学写书的事情,对读高一的我来说非常震动。
已经很多年不读他的书了,他拍的《后会无期》《乘风破浪》我都在电影院看过,《后会无期》很像他的小说风格,散,松,“金句”时不时蹦跶;《乘风破浪》,小镇青年的生活,于我来说有些隔膜,感受不深。
那时候我在想韩寒一定会拍赛车的故事吧,毕竟这是他擅长的。
没想到到了《飞驰人生》,还真是赛车了。
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类型片的情节架构:英雄落难,泯然于众人久矣,但一直不忘本心默默努力等待东山再起,期间多少辛酸屈辱苦痛都可以忍,到最后终于重回巅峰……本来我以为结局是王者归来众人欢呼,结果并非如此,虽然对沈腾饰演的张驰来可能是完满的。
当时在电影院看时,我看周边的人都有些错愕。
不过先要说一下我感觉:如果能收一些就好了,往事片段闪回,加上歌曲《奉献》的响起,我没有被打动,反倒觉得尴尬。
如果这个地方,能够收一点儿,给沈腾更多表演的空间,让他的表演把观众带入进去,可能会更触动人吧。
我始终觉得本片的主角是赛车,但是单纯展示拉力赛,那不是电影,那是纪录片,也没有多人会看。
作为职业赛车手的韩寒,多次夺得赛车拉力赛的冠军,他对于这项运动的热爱自不待言。
他需要借助一个故事的躯壳,好把赛车装进去。
我感兴趣的是他如何展示他熟悉的赛车?
印象深刻的有两处:一处是张本煜饰演的修车工记星,他在给沈腾和尹正算修一辆赛车需要多少花费时,像相声演员报菜名似的报出各个部件的名字和价格,我觉得这对韩寒来说是“如数家珍”;另外一处是巴音布鲁克赛车拉力赛的比赛过程,车辆、装备、赛规赛制和赛场解说,既要做到专业,又要大家看得懂,这一块我觉得韩寒做的是到位的(毕竟是他的本行)。
我本来预设紧张感的营造是来自于沈腾与黄景瑜的对抗,你追我赶,像以前这种类型片所呈现的那样,你的车别我一下,我的车挡你一下,双方情绪极度亢奋,追逐的场面也分外刺激……但在这部电影里却没有出现这种激烈对抗的场景,当然这个也是由赛车拉力赛的比赛性质决定的:赛车拉力赛中每一辆赛车是载着两个人的,一个是车手,一个是领航员,车手负责开车,但是拉力赛的赛道特别复杂,单靠车手,很难记住所有的弯道和路况,所以要有一位领航员负责给车手读路书并且帮忙看路和辅助检测赛车的配件状况。
比赛也是自己跑自己的,不会出现两辆车正面对抗的场景。
黄景瑜饰演的林臻东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派角色,他成全了张驰。
当张驰开过终点线时,林臻东回首看的那个神情是复杂的:他被打败了,但胜利的人却有他的代价。
那紧张感便是来自于主人公面临极端情况时如何选择了。
片中的比赛地点巴音布鲁克,电影里介绍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赛道,而沈腾饰演的张驰因为领航员受伤未获得参赛资格,只能独自挑战。
电影的后半段,详细地展示了比赛的过程,一路上其他选手不是撞到树上了,就是某个部件出问题,最严重的是坠毁身亡,张驰一路开了过去。
赛车这个事情,就是不能犹豫,要全身心专注,把自己和车子逼到极限,体会到那种极致的快感。
这份快感,搁到日常生活中,说出来就很鸡汤了,但放回比赛的当事人身上,就是无法形容的幸福,正如结尾出现了《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
”此种体验,没有参与其中的人,很难体会到。
最后我忍不住在想:张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赛车,那他孩子该怎么办?
电影结尾车子飞了起来,张驰带着他孩子坐在车上,这个场景其实不能细想。
于是我设想另外一个结局:张驰没有选择赢,他选择了安全地冲过终点线,林臻东终于名至实归地成为冠军。
张驰带着孩子回去,继续过着平常的日子……电影可以编织出一个梦来,但梦醒后,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能敢不管不顾飞驰的人生毕竟是少见的。
梦想是一个非常容易惹人泪下的词。
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说起来有不同的效果,三十岁之前谈起来那是热血,三十岁之后说就有点狗血,三十岁之前那是激情,三十岁之后那是矫情。
因为三十岁后的梦想必须接地气,你要养家,你要为人生负责,梦想两个字就显得不那么脚踏实地。
可是在电影《飞驰人生》里,三十多岁的赛车手张驰却一直怀揣自己的梦想,那怕因违法被禁赛了五年,那怕他只能在家里拿着锅盖、箅子当方向盘,梦想从未丢弃,奋力申诉,要求复出。
正所谓“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终于他……这说起来很热血,但搞不好就会变俗套,主角如果各种开挂,在对手的各种狡诈阴谋之中一路胜出,这电影的梦想也就成了狗血了。
但是这电影里的梦想让我觉得一点都不俗套,更不狗血,不矫情。
首先这电影里的对白不俗,我太喜欢。
韩寒不愧是以文章起家的,台词写得都有相声的效果,许多地方都藏着不俗的包袱,例如一开始当张驰骄傲地穿上赛车服,儿子一句话像送外卖的,一秒破功。
面对驾校教练各种吹,激情澎湃的时刻,我以为下一秒就是风驰电掣,然后以教练的呕吐结尾,但是迎来的确是砰的一声,差点让我一口水喷出来。
更绝的的是赛车手不需要女朋友,只需要赛车和手——仿佛看见一辆火车呜呜开过。
巧妙的台词配合着剧情的小翻转造成非常好的喜剧效果,让文戏看起来非常有趣。
其次电影里导演似乎故意在消融一切煽情的东西。
当张驰跑到动物园,搂住那绿色的恐龙一通激情告白,迎来的却是身后一句:你放开我老婆。
”当孙宇强面对破旧车驾那一通如诗歌朗诵般的抒情,还要张驰把手放在车驾上感受温度,两个人似乎已经被深情款款带到了云端,结果那边一句:“我可能搞错了。
不是那台是这台。
”瞬间让两个人跌入了地面。
让观众大笑之外也是对这种煽情告白的反讽,用自嘲的方式消解激情,不煽情,也就不做作,这电影第三故事的人设都非常接地气,那怕鄙睨赛场的冠军,离开了赛车,也沦落为芸芸众生的一员。
让他们也面临普通人各种人生困境。
从小人物的视角去讲故事去讲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人生困境。
例如张驰一个五连冠的赛车手,他竟然无法解决孩子的户口问题,甚至为了这个去赛黑车,自毁前程。
禁赛期间,为了生活,梦想只能藏在心间,大勺掂在手里,五年炒饭,攒了三十万,为梦想投资。
故事里还专门给他安排了一个孩子。
期初我以为这个孩子还会牵扯出张驰的一段感情戏,但是并没有,孩子就是个孩子,除了剧情上偶尔起到推动作用(例如为了孩子去赛黑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彰显主角的负责任,用孩子也衬托主角沧桑。
不光主角,所有角色都面临着生活的压力,领航员孙宇强只能在公园靠扮演绿色恐龙来过生活,还有修车师沦落为仓库管理员。
生活如此不易,他们还要追求梦想——当三个人聚齐,梦想却并没有起飞,他们很快发现自己一个更严峻的现实问题——没钱。
拉赞助的过程也是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制造一个又个笑点。
从只会夸夸其谈的成功学大师到借酒浇愁的企业家再到电视选秀节目,最后搞笑的是一个KTV大哥大哥给他做了投资人——大哥戏不多,但显然也是有故事的人,他大概有一个深爱的人,多年不见,或者碍于别的原因无法相见,被一首《大哥你好吗》感动,他要通过赞助向无法相见的女友——朱春娟告白,大概这也是他的梦想,所以他理解张驰,给了他赞助。
当一切铺垫完了,电影进入最后的比赛阶段,这是梦想冲刺的时刻,这里是另一个韩寒,赛车手韩寒。
作为专业赛车手,作为曾经的全国冠军,韩寒拍起来非常得心应手,用专业的视角呈现一副充满激情的赛车场面,曲折的赛道让人看得目眩,悬崖和绝壁之间的险途让人心悸,当赛车经过一个个急转弯,飞驰在峡谷之间的狭窄道路上,或是呼啸而过,一骑绝尘;或是中途抛锚,望洋兴叹;或是撞树车毁,徒留遗憾;甚至冲出塞道,在山间一路滚落,让人扼腕,也让人敬佩。
这是速度,这是激情。
梦想路上无坦途,你可以人前自嘲,你可以日常搞笑,但在骨子里你必须认真,但在最后拼搏的那一刻,你必须燃起来。
看完这部电影,你会发现整个故事没有反派大BOSS.主角赛黑车——以为有阴谋,但就是一个黑车比赛。
主角复出——你以为当年被他挤兑过的手下败将万和平会为他制造障碍,但万和平说出最不祝福的话大概就是一句:“你也尝尝拿不到冠军的滋味” 主角遇见现任冠军——以为会有金钱收买,会有各种黑套路,但是没有,对手反而在最关键的时候施以援手。
整部电影里最大的敌人是主角的处境,孩子没户口,自己没钱,没人帮…… 其实一个人实现梦想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现在的处境,但身在泥潭之中,也不要忘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怀揣梦想,为了自己热爱的事,拼尽全力,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
张弛有度。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作者:女神的秋裤转载请注明出处
探长在大年初一去刷了《飞驰人生》。
如果评价,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前半段不及格,后半段了不起。
沈腾:给你个眼神自己体会《飞驰人生》讲述的是一个过气车神复出的故事。
沈腾饰演一代车神张弛。
因为非法飙车,他被禁赛5年,身败名裂,靠摆摊卖炒饭度日。
5年后,他恢复参赛资格,重回赛场。
但此时,他要面临一位年轻强大的对手,林臻东(黄景瑜饰)……
整部电影,可以用比赛前,和比赛后来划分。
比赛前的60分钟完全就是业余导演的水平。
影片为了搞笑而搞笑。
故事凌乱,完全就是为了凑段子而存在,剪辑更是只接起了段子,但出现了情节和情感上的断层。
张弛是个车手,但前60分钟你完全感觉不到他的车手身份。
一会裸体过安检,一会去偷车架,一会去KTV尬唱尬舞。
搞笑的段子一个接一个,但这些段子仅仅是为了刺激观众心里的胳肢窝,对于角色形象的塑造没多少帮助。
从隔壁借来的沈腾依旧长在观众笑点上至于角色。
除了主角,都是没有灵魂的人设。
比如林榛东就是个富二代,尹正的角色纯搞笑,腾格尔就是个有钱又俗的大佬。
这些角色一个个都太脸谱化,没有任何层次感。
因为他们也全都是奔着搞笑去的。
影片的最后30分钟,比赛开始,片子才进入状态。
作为一名职业赛车手,韩寒将拉力赛的硬核操作、车手对比赛的热爱表达的非常精准。
紧贴内道弯沿的飘逸过弯,以及漂移时车手的神操作看得人惊心动魄。
这么精彩专业、难度系数高达10.0的镜头。
探长上次见,还是在14年前的《头文字D》里。
紧贴内道弯沿
漂移时要随时调整方向比赛的镜头基本都是实拍,一些镜头甚至是韩寒亲自操作。
4000多米的海拔,环境的恶劣,每场戏都有救援直升机待命……
剧组很苦,但电影之间剧组比惨没意思。
有意思的,是最后完成的镜头既专业、又刺激、还热血。
最后的30分钟,能燃到让人泪目。
而影片的结尾,甚至还有些人没有看懂。
因为看懂的人,基本都会笑不出来。
张弛和林臻东对决的,是巴音布鲁克拉力赛。
这里都是天然赛道,赛道里不是石子就是砂石,赛道外不是悬崖就是大海(真实的巴音布鲁克有河没有海)。
而每位赛车的选手,就是要在极度危险的环境里将速度发挥到极致。
张弛对拉力赛有种单纯的热爱。
介绍赛道时主持人说这里有1462个弯道,没人能记得这些弯道,任何情况都可能随时发生。
而赛道上的张弛最后摘下和车队联系的耳机,独自驾驶。
因为这5年来,他每天都会在脑海里练习比赛,每天20遍,一共36500遍。
1462个弯道,每一个弯,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赛道109公里,张弛为了达到最快的速度,每次过弯,他都是逼近最后的刹车点。
最后他完成了比赛,但也突破了赛车的极限。
刹车失灵,他飞出赛道,而赛道下面,是悬崖下几十米的海面。
而只要超过40米,水面就会像水泥一样硬。
张弛的好友发疯似的冲向他跌落悬崖的地方,直升机也朝那边飞去……他死了吗?
死了。
最后他带着儿子跟同学爸爸飙车的镜头,其实是浪漫主义的手法。
就算汽车能和战斗机比赛,赛车也不可能变身,一跃飞天。
这一切,可能只发生在他儿子的幻想里。
因为这是他对儿子最后的承诺。
许多人看到最后可能会燃得热血沸腾,但有些人可能已经泪流满面。
《飞驰人生》中那种纯粹的热爱让人感动,但更让人感动的,是影片的原型——徐浪。
他是韩寒赛车的启蒙,更是一代人梦想的启蒙。
一旦你了解了徐浪,《飞驰人生》中的许多桥段就突然有了意义。
中 韩寒,右 徐浪,图片来自网络徐浪,1976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武义,他是一个传奇。
韩寒称他为”中国最好的拉力赛车手“。
2006年,他参加达喀尔拉力赛获得第19名,这是中国车手最好的成绩,至今无人超越。
2008年6月17日,在参加穿越东方马拉松越野赛时,他对陷入泥泞中的赛车进行救援。
不料拖车钩脱落击中他头部,他没戴头盔,当场昏迷,抢救无效后死亡。
那一年,他32岁(男主张弛达到人生巅峰,被禁赛时也是32岁)。
徐浪是韩寒赛车的启蒙老师,从徐浪身上,韩寒学到的不止是赛车的技术。
还有真挚的情义和对梦想的追逐。
徐浪去世时,韩寒曾发文悼念他:”我从你身上学到如何开车,我赛段里的每一个动作也许都有你的影子,你让我知道,有些东西是不会磨灭的。
“
徐浪和韩寒,图片来自网络而韩寒在自己电影中对徐浪的致敬,已经深入到骨髓里。
韩寒的第二部电影是《乘风破浪》,其中赛车手男主的名字叫做徐太浪。
他自打出生就没见过自己的母亲,这个角色也是在致敬徐浪。
《乘风破浪》,邓超饰演徐太浪32岁的徐浪去世时,他的妻子刚身怀六甲。
他的儿子没有见过他。
《乘风破浪》片尾,阿正(彭于晏饰)问男主为什么开车开这么好,男主说”遗传啊“。
只有了解了徐浪的故事,你才会知道这三个字的台词的意义和分量。
《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徐浪从12岁就开了摩托车,后来加入拉力赛,他也总是以个人的名义参赛。
他太热爱赛车,又总拉不到大赞助,所以他总是垫钱比赛(他说这样会更纯粹更自由)。
后来他组建组名车队,还给中汽联组织捐款50万。
而在《飞驰人生》中,张弛重返赛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钱。
《飞驰人生》
《飞驰人生》现实中,徐浪去世后给家人留下的不是巨额的财产,而是近百万的外债。
在生前他就说,”我为自己的梦想欠下太多钱“。
《飞驰人生》的内核,就是梦想,以及那一份最纯粹的热爱。
拉力赛中开放天然的比赛环境对车手来说,不仅是技术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磨炼。
为了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他们需要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将赛车的速度提到极致。
稍有不慎,一个失误,他们付出的代价可能就是生命。
喜欢赛车的人,很少是为了名和利。
他们为的只是纯粹的喜欢和热爱,不掺杂任何杂质。
很多人都会像徐浪一样,即使垫钱,也会去参加。
韩寒在接受杨澜采访时也说过,在拉力赛中,有上百人观赛,就已经是”山呼海啸“了。
现实中的拉力赛1999年,555拉力赛首次在中国举办,观众看到比赛时的反应和《飞驰人生》中说的一模一样:”原来赛车还可以这么开!
“许多人因此会做梦了,中国人开始有了梦想,徐浪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2000年,他以个人名义参加了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
在福州站,第一次参加比赛的他拿下2升杯第二名,N2组第二名。
2001年,他在韶关站又获得2升杯和N2组的第一名。
2002年,他成为1.6升杯飞车王。
……2006年,他在达喀尔开出中国车手最好成绩,成为全国著名的”飞车王“。
比赛中的徐浪徐浪成为赛车届的传奇,他的无畏和坚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钟爱赛车的林志颖跟徐浪也是好友。
在拉力赛的赛场,你总能看到一些车手衣服上印着”浪“字。
每每提到徐浪,他们都会哽咽。
因为徐浪让他们学会追逐梦想,而那个最勇敢的人却死在了追逐梦想的路上。
当年葬礼上为徐浪抬棺的有两个人,韩寒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纪念徐浪,武义县特批了一块20多平的墓地。
每年,徐浪的墓碑前都会有人献上鲜花,甚至有人献上奖杯。
韩寒在徐浪葬礼在他葬礼上,武义县万人空巷。
200辆车把小小的县城挤得水泄不通。
前来悼念的无名车队家庭不算富裕的徐浪当年还资助一个云南的贫困女孩,两人一直书信往来,从未蒙面。
当有人打电话告诉女孩,徐浪再也不能读她的信时,在电话那一头的女孩哭着不停地问: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
……
徐浪去世后,每年韩寒都会去武义。
徐浪的父亲说,儿子的祭日韩寒从没有落下过。
如今,在韩寒的电影里,也总能看到徐浪的影子。
《后会无期》而他电影中的小人物,也总在为梦想不断地奔跑。
他的电影也总是纪念一个人。
那个教会许多中国人做梦的人。
《乘风破浪》《飞驰人生》虽然前面凌乱不堪,但最后对梦想的阐释还是让人肃然起敬。
只有真正追逐过梦想的人才会有这样的领悟。
《飞驰人生》人都会做梦,但追梦的人屈指可数。
坚持到最后的人更寥寥无几。
《飞驰人生》这就像人生,大部分人的生命都普通而平凡,只有少数人的一生光辉而灿烂。
因为不凡的人生,是从追逐梦想开始的。
而人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自己热爱的事情。
文/女神的秋裤【飞驰人生2】影评直达——《我为什么热泪盈眶——看懂这些梗你才真得看懂飞驰人生2》
飞驰人生给了这么一个,不那么悲惨的悲剧结局,最后冲出赛道,明显张驰已死,赢了比赛,破了记录,献出了生命。
至于最后那段与飞机赛车,是浪漫主义幻想,让悲剧色彩没那么浓重,和一步之遥里车祸后,汽车飞上了天空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这个结局设定也更适合春节观影。
飞驰人生电影还是挺感动的,值得一看。
这部电影个人觉得是韩寒的电影里最好的一部,电影中有几点我比较喜欢。
一、男主的性格(未禁赛前):嚣张、自信、不把对手放在眼里;却为了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去飙车;(当然有一点点突兀) 二、重返赛场,没有领航员,五年没碰过车,可能有些人会和我一样有疑问,这样的情况还能拿冠军吗?
这样的疑问导致我后面特别喜欢:连续五年,每天20次的在脑海中重复着开这段路 这一段情节,因为从未放弃,所以才让卷土重来成为可能; 三、和孩子的关系,(其实我不是特别喜欢孩子不是男主亲身的这个设定,因为并没有任何给男主收养并为了孩子断送职业生涯的铺垫,不过,emm..如果是亲生的还要交代孩子的妈妈为什么把孩子送到这里,这一系也挺麻烦的)我很喜欢他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尽管那么喜欢赛车,可还是带着孩子过着平淡的生活。
个人很喜欢“这句话里有个成语”、“灭了林臻东”、“去把这句话抄20遍(记不清到底是不是20啦)”这一段情节,感觉幽默且温馨。
四、在拉力赛途中看到旁边的正在燃烧的赛车,这一幕无疑会让正在比赛的车手们心里产生很复杂的情绪,不过也告诉我们,拿到冠军不仅是技术,还有心里调解方面,正如男主所说“比的就是在这条路上谁犯的错更少”,也更能凸显胜利的不易; 五、到了终点以后刹车失灵冲出悬崖,我觉得在这之前林臻东到终点的那一幕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更好的科技、数据、产品,尚且达到极限,加上中途那颗石头导致车出现的一些问题,不禁让观众对男主的情况更加的提心吊胆,这种不确定性使紧张更上了一个层次(我在看拉力赛的时候紧张的简直要跳起来喊加油啦)。
我是大年初二去看的这部电影,当时看完了第一反应就是想来豆瓣上给大家推荐一下。
经过两天的平复,没有了刚看完的那种激动,不过一些喜欢的细节还是清晰的浮现。
个人觉得这张电影票还是花的挺值得。
之前也看过沈腾的一些作品,不过这部电影是最让我喜欢这个演员的一部,很喜欢沈腾塑造的这个角色,也很喜欢那句“我不是想赢,我只是不想输”。
哈哈,这也是我第一次看黄景瑜的作品,不错啊,长得挺帅的。
最近韩寒上了高晓松的《晓说》,其中回顾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他总结自己的文字之所以曾经那么受欢迎,靠的一招利器,就是灵活运用谐音梗。
这一招对于杂文和博客尤其有效,会给读者一种阅读的爽感。
而这种玩文字游戏的能力,是那些知识储备过人的学者大牛所不具备的。
这才是他成为首席公知的关键。
我不觉得这是调侃。
这就是事实。
韩寒的长项,其实和李诞池子王建国是一路。
只不过韩寒比他们多了价值观的构建。
有这么个招人喜欢的长项,当然舍不得不用。
所以在《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中,韩寒在台词里加入了大量招牌句式,大玩谐音梗脱口秀,所以这两部电影明显带上了他的作家属性,是典型的“作家电影”。
没想到,《飞驰人生》让我彻底忘记了作家韩寒。
这一次,他就是韩寒导演,不是跨界,不是触电。
他更加顺应电影本身的逻辑,更加注意镜头语言,注意叙事节奏,台词也更加自然生活化了。
作为喜剧,笑点都不尴尬,包袱基本都抖响了,这一点尤为难得。
我觉得韩寒已经可以列入专业电影人行列了。
《飞驰人生》是一部纯熟流畅的运动题材喜剧片,不管从哪个角度考量:故事、节奏、台词、表演、场面调度、视觉效果、喜剧包袱,都不出差错不掉链子。
唯一的问题,可能就出在“类型片”上。
按照类型片规律严丝合缝设计起承转合,让沈腾引领招牌的喜剧风格,韩寒作出这种转变,老粉丝会接受吗?
会让大家怀疑其表达诚意吗?
可我觉得,类型片不代表就是缺少诚意的行活。
恰恰相反,相比前两部,韩寒的诚意这次反倒体现得最充分。
虽然故事都和“车”有关,但《后会无期》是公路片,《乘风破浪》重点在家庭关系,直到《飞驰人生》,韩寒终于拍了一部纯正完整的赛车题材电影,献给自己十几年来的理想所系。
其中只有一条故事线,就是沈腾所饰演的赛车手张驰被禁赛五年后重返赛场,所有的细节都服务于这条故事线,没有任何旁逸斜出的废戏。
故事就是这么简单到纯粹,热血到中二。
片中有两场重头戏,一处是改装车,另一处是修车,都是历经艰难后的拨云见日,都用了大量电脑特效和快速剪辑镜头,身为车盲的我竟然也看得大腿微微颤抖发麻。
也许只有真正的赛车手才能拍出这样的镜头吧。
此外,还有两处设计突破了普通运动竞技类型片的俗套。
一是开放式的带着悲情气息的结局。
韩寒自己唱的《奉献》响起,简直是一大泪点,那是理想主义的赞美诗和挽歌。
二是反派的缺席。
黄景瑜那个角色虽然是沈腾的对手,但实际上是帮助沈腾成就自己的。
竞技精神由此彰显:你真正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一部成功的类型片,就是要既遵守前人开拓的种种叙事规律,又要有自己的突破和价值观。
韩寒做到了。
一直觉得,韩寒的电影目的性很强,手法却很业余。
他擅长使用高饱和铺满的配乐来填补影片自身的低完成度,习惯在在金句上面做足文章、耍尽小聪明。
(当然,韩寒骨子里的忧伤与悲观,使他写的台词比一般网络段子手品味都要高级些。
)所以,电影里的画外音絮絮叨叨,说的比唱的都好听,演的人则是牙咬切齿、情深义重、十分卖力,结果总算是把电影凑出来了,没有过犹不及,只见平淡若水。
水。
《飞驰人生》作为韩寒执导的第三部电影,依旧没有出现意外。
依旧是充满自我、自恋与自嗨的作者性格表演。
全片洋溢着他为爱好划分了流品阶级的骄傲,用喋喋不休的低语评述着生怕你们在座观众不能理解的鸡汤。
慢动作➕抒情音乐的搭配用作情节拖沓,将自以为恰到好处、戛然而止的高潮部分——那场意淫出来的酣胜拖到最后一刻,无缝连接本片的贴片预告。
“完整而又完美”,我估计韩寒心里一定这样认为。
叛逆、热血、乖张,一股劲儿的冲……韩寒拥有特别的,足以吸引一批青春少年的强硬性格,也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追求的东西,只不过,这样东西绝对不是电影罢了。
韩寒制作电影仿佛就是为了服务于他那些真正热爱的事业、人物和精神。
是给他自己的情感一个交代,给他自己的经历一个关照式的归属和总结。
当然,这样激情澎湃的表达,是富有感染力的。
所以由他点燃的情感火苗,多少燎到了观众心头。
即便如此,也不能说他创造的好,只能说,他把那份共鸣释放到了最大。
短暂的共鸣过后、以及短暂的共鸣来临之前,则是漫长的,无交代也无交流的影像内容贫瘠区。
那么,是不是可以将韩寒的电影导演行为,只看作是一种不为观众负责的自我宣泄与释放呢?
我相信他的真诚和热爱,却也在其一部部电影作品里不断印证着他对于电影创作与情绪积涌方面的混淆与混乱。
那些音乐、赛道、挫折和朋友,那些曾经,那些逝去的他都觉得好感人,好值得回味。
一定要分享给你们。
但是他十分的混乱,他不知道从何说起。
毕竟拍电影不似他以往的写文章、造故事,可以东一撇、西一捺的想到哪就写到哪。
很明显,他脑海里的东西全部掺杂在一起,捋顺困难了。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怪异情形:影片被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是我们熟悉的低俗过气段子集合,说出上句台词你在心里就能接出下句那种,又low又无聊。
后半部分则是自卖聪明才智的MV大片,高清晰全色彩画面,大漠孤烟豪迈无比,单独截出来还以为是发动机或者汽油广告。
这番分裂和混乱,搞不成笑和赛事直播,导致观众连着看了两部烂片,附加产品,买一赠一。
这是以往贺岁片都没能做到的。
就好像,拍了半部传统烂梗喜剧电影,实在连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只忙匆匆把重点放回在赛车上。
更进一步则是,韩寒这一部电影,灵魂根本就只在车上。
因为赛车被禁赛,因为赛车梦想才坚定不弃,因为没有赛车而苦难重重,因为赛车,他的人生和热爱得以充满意义……连沈腾这样一个承担热血任务的主人公都只在为最后那场拉力比赛造势。
其余人呢?
他意外捡来的孩子,他会跳钢管舞的搞笑队友,他的帅气富豪比赛对手,别说人物塑造了,他们连出场的“硬核”作用都被怀旧金曲的光芒冲淡、抹掉了。
他们纷纷汇成一杯苦酒和一条饱载生命力的长河,融进最后那场汽车广告……哦不,赛车演绎里。
此际,韩寒等了一个多小时的梦幻时刻终才到来。
专业术语快速解说,亲自上阵表演车技,狂飙与飞沙。
韩寒热血澎湃,他绝对不相信有人看着这么惊险刺激的段落也能睡着,也会感到无聊。
所以说,他懂赛车的激情,却不懂电影的激情。
他懂赛车拉力,却不懂电影拍摄。
他根本不考虑整体呈现和观众视角与情绪的调动,他觉得他的赛车戏真实而勇敢。
他觉得酷,他觉得专业,他觉得热血就行了。
反正他是专业(玩赛车)的。
不能否认的是,韩寒的想法是很浪漫的。
并不是说,他人到中年了,我们就不允许他拥有十几岁时候、男孩子时候的澎拜激情和热血梦想。
正如他自己一再模仿的日本动漫式的幻想场面和失意调侃,那些都是值得歌颂的。
或者说,那些都是能与不断成长的我们,内心里单纯、热烈、不愿为世俗改变的赤子之心所对应得上的。
很遗憾的是,他的想法可以被少年时代的他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得以共鸣,也或许可以被拍成像样的电影作品。
但不适合被他自己用这样一个大杂烩的业余手段呈现出来,这样的囫囵吞枣、乱七八糟,在我看来,是将洁白纯粹付诸污杂混染,实在是有愧于他自己的那份热爱。
最后,韩寒这一次似乎被赛车的激猛冲昏了头脑,连标志性的金句都懒的想了。
除去自己电影里用过的、没用过的老歌金曲凑一凑时长和编不下去的台词空档,也就只有干巴巴的呐喊:“英雄不死、献给XXX……”了。
好吧,献给我们前排屏摄观众。
现场截图发票圈,还要搭配文字:燃!
如此直接、简短、突如其来的煽动,又何须在前面尬演那些无聊笑话呢?
想一想这些烂梗俗段还要被千改万改,出现在每一部急功近利,想要在大好节庆、阖家欢乐的日子里猛赚一把的各档喜剧片里,你们还激动的起来吗?
在我个人看来 最优秀的作品当属《后会无期》。
韩寒第一次执导电影是最用心 也是最没有功利性的。
也是一部我非常欣赏的文艺片。
《飞驰人生》《乘风破浪》都是在贺岁档播出。
播出时段就已经代表了一定的商业性。
在我个人看来,《飞驰人生》要比《乘风破浪》更加成熟,但热情程度有所下降。
但是既然是贺岁档播出的影片,我们就拿贺岁片的标准来衡量《飞驰人生》。
我认为《飞驰人生》是一部比较成功的贺岁片。
达到了搞笑目的,却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
相比去年的《祖宗十九代》,给受众留下的记忆点更深刻。
观众在哈哈一笑之后,会有思考甚至会有感动。
而《飞驰人生》的又一大记忆点,落在了赛车题材。
韩寒是在拍自己,却又不只是在拍自己。
一部电影能让大多数人开始了解赛车 关注赛车,是《飞驰人生》存在的意义之一。
韩寒片中设置的荒诞部分,是很多受众吐槽的地方。
但我认为并无不妥。
这就是艺术最有魅力的传播形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每一句看似玩笑的台词都举足轻重,句句道破每一个成年人会遇到的问题。
每一组看似违和的镜头都必不可失,让每个人在现实面前好好的照了一把镜子。
在所谓的原则面前,站着孩子的未来,为人父母不得不选择为孩子搏一搏;面对两极化的生活,每个人都会尽全力让自己重新获得失去的荣耀;面对梦想,一个心中藏满热血的人必定会奋力一搏。
但是这些想象,在“搞笑‘’的台词和“违和“的镜头中被各个击破。
钱,朋友,尊严,面子,靠能力撑起来的颜值,无处不在的当年勇…在韩寒设置的荒诞部分中被击打的粉碎。
这就是韩寒功力,在快乐中感受苦痛。
备受争议的结尾是韩寒留的开放式思考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对于张驰最终的结果,我所理解也是我想要感受到的,是张驰死了。
和张驰一起死去的是韩寒的赛车经历与年轻的自己。
而“英雄不死‘’。
不死的是张驰的梦想,信念,与赛车手的灵魂。
有沈腾那不就是搞笑的担当吗 而且韩寒导演太有保障了
没想到,有生之年我会看韩寒的电影哭得稀里哗啦。当一个人落魄、不再年轻、不再有荣耀的时候,靠什么活下去或者死去,我认同韩寒的答案。
整部电影有笑点有泪点,前半部分以搞笑为主,到了后面半小时,以赛车为主题,笑点不用说了,沈叔叔的搞笑能力一直很强,黄景瑜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居然也是包袱满满;后半部分导演画风一转,让这部电影不只是为了搞笑而存在,变得很热血,这时沈叔叔为了梦想而执着,林臻东为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帮助自己的对手,都让人感动,且热泪盈眶。整部电影导演完成度不错,演员演绎到位,是不可多得的喜剧电影。一定会去二刷。
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弄出来,给所有人看到,这个就已经很有成就感了。这就是热爱吧?
看赛车题材我这辈子第一次睡着,佩服
有幸参加了上海的全国看片会。沈腾始终是我的笑点,他就算站着不动我也会哈哈哈的笑起来。这一部不是典型的韩寒风格,融合了一部分开心麻花在里面,整体出来的效果和笑果还不错,尹正真的是惊喜中的惊喜,发挥得太好了。
韩寒拍给自己的吧
节奏很乱 和韩寒以往的毛病一样 段子凑了一部电影 讲大道理 很尴尬 再加上开心麻花 风格不一致 失望……
沈腾真的是个天生的喜剧演员,幽默的台词指数已经让我完全忽略他的这张老脸了,哈哈哈哈~
毕竟是他熟悉的赛车领域,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复出和找赞助的困难重重用喜剧形式表现,笑中透着心酸,透着作者对人情社会的观察,讲的虽然是赛车,但追梦的艰辛,每个追梦者都深有体会。后段赛车戏或许是因为拍摄难度太大且投资吃紧,效果不太尽人意,但做成赛况直播的形式又确实挺聪明的,结局收得恰到好处,完成度还不错,非常作者化,也是他三部片里最好的一部。7.5/10
韩寒三部片拍了三种类型,剧情不功不过,比赛片段很精彩,比极速风流差了不少,最后有守望先锋的天使小姐姐你们敢信哈哈哈哈哈哈
傻不傻啊。假不假啊。希望韩寒以后爱上高尔夫,多露个贵,露个专业呗。
沈腾不适合这个角色,前一半开心麻花式的小品段子集锦也很灾难,把影片节奏拖垮,也消减了运动励志电影应有的感染力。后一半的赛车场面完成得还不错,但整体风格割裂,显得不伦不类。
燃到炸裂!沈腾的自我救赎,黄景瑜的帅气自信,尹正的小鸟依人以及阿信的歌曲不断在脑海中浮现。韩寒、他的好友徐浪以及赛车手的人生,浓缩在短短的90分钟。最后赛车戏看哭了,那种为了热爱的事业,终极的梦想,付出一切的心情,太燃了!
bullshit
这个结局让我久久不能释怀。裹着喜剧外表的悲剧故事也看过不少,却没有这部让人更难受。所谓精神永垂不朽,为热爱奉献一切哪怕生命,这种如同飞蛾扑火的信念。可能是我这种小人物,感慨却无法做到的。毕竟,活着更重要。
4.5。你不會相信這是韓寒,雖然細節一直處理的很好,但各種強立flag,刻意煽情,強行讓賽車手犯錯。與其說他為韓寒,不如說是為迎合各齡化觀眾,就像一個低級商業導演拍出的高級商業片。但我看來就是一部諷刺片,一部缺少人性的諷刺片。還有,我想問日語歌買版權了嗎?
前面拖沓太严重了,剧本设定也有问题,还不如把《赛车6号》改成电影。韩寒还是太含蓄了,没有把一些家庭情感渲染一下,完全的执着于沈腾对赛车本身的热爱。最后的结尾也像草草收场。比《阿郎的故事》差一些。
为冲向天空的汽车并就此戛然而止的结尾鼓掌,仅仅因为这一幕,这部运动励志片就还保持了它的作者性,导演韩寒也就还是作者韩寒。这是属于一个男人的极致浪漫,率性洒脱,因为爱所以爱,“想飞之心,永远不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就像被外星人带走的关七,或者推开生死门的楚留香。所以那首配歌其实还可以再斟酌,它更应该是关于飞翔的那种,比如《带我去月球》或者《张三的歌》,又或者仅仅旁敲侧击,顾左右而言其他,总之,不关牺牲和奉献什么事才好。
克制金句的段子电影,模式化的故事,干瘪的人物,最后强行升华。韩寒电影的笑点设置,总比观众慢一拍,从《后会无期》到《飞驰人生》,没有任何改进。还去翻了一下《像少年啦飞驰》,文字也有这个缺点,永远让你笑不痛快。全片最震撼的是绿色赛车冲出赛道,跌落悬崖。赛车,真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