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作者:表姐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们在大街上浪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街边电线杆的小广告?
寻人启事、寻物招领、出租信息、医疗广告······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我观察统计过,除了治疗牛皮癣广告之外,最多的应该就是“重金求子”。
重金求子的广告,一方面是利用人对钱的贪念,另一方面体现了生育繁衍后代的传统思想。
其实,除了单身不婚主义、丁克家庭之外,西方家庭的生育观念跟咱们还是有相同之处的。
《私人生活》Private Life (2018)
《私人生活》描述一对结婚多年的中年夫妻,一直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
在漫长的求子之路上,他们越陷越深,经受了不孕不育、领养等各种的煎熬。
在即将绝望的时候,年轻的侄女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这给求子心切的夫妻重新带来希望。
然而,在艰难求子的历程中,夫妻被折磨的十分疲惫,婚姻逐渐出现裂缝。
这部电影是由美国独立电影女导演塔玛拉·詹金斯自编自导。
她将自己代孕求子的经历写进了电影,让这部电影具有了半自传的色彩。
她自编自导的《萨维奇一家》,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主角提名。
《萨维奇一家》剧照距离上一部作品,已经时隔11年。
她的重新回归,让独立电影的粉丝欣慰欢呼。
烂番茄新鲜度93%。
评论界对这部最新作品十分赞赏。
理查(保罗·吉亚玛提 饰演),一位身材发福、头顶地中海的中年大叔。
别看油腻、啤酒肚,人家肚子里装的都是才华。
他是一位小有成就的戏剧作家,拥有自己的剧院和小公司,也算是个小老板。
妻子瑞秋(凯瑟琳·哈恩 饰演)、两条狗和他,一起住在纽约城区。
年轻时候忙着打拼事业,等到中年危机来临的时候,他们才发现:没有孩子成为遗憾。
为了争分夺秒拼命生孩子,他们尝试过了各种方法。
为了提高生育成功率,他们尝试了N次人工授精,结果没有一次成功的。
之后,他们又尝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为了体外受精能够顺利,瑞秋前期做了十足的准备,每天吃大量的激素催卵。
然而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们又被告知:理查的管子被堵了,精液里没有小蝌蚪。
管子堵了怎么办,那就疏通呗!
但是,理查担心手术失败,把蛋蛋弄坏,因为他只有这一个蛋了。
在医生的保证下,为了获取蛋蛋里为数不多的小蝌蚪,理查一往无前地做手术。
一会儿要疏通管子,一会儿要挑选卵子,夫妻两个人在手术台上被折腾来折腾去。
令人遗憾的是,因为瑞秋的卵细胞发育不好,体外受精最后还是失败了。
各种各样的手术、高昂的手续费,让他们倍感压力。
但是,这并没有阻碍他们想要一个孩子的动力。
最后,医生建议他们选择代孕捐卵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怀孕的成功几率。
通过借助其他女人的卵子,与理查的小蝌蚪结合受精,然后这颗受精卵装到瑞秋的肚子里,让瑞秋体验做妈妈的感觉。
最初,瑞秋是反对这个代孕的方法。
她不能接受丈夫跟其他女人生的孩子,她想要的是夫妻二人一起创造宝宝。
在理查德的鼓励下,争执的两个人还是从怀孕生子这个终极目标考虑,接受了医生的建议。
那么,这颗卵子去哪儿找呢?
夫妻俩开始从医生推荐的网站里寻找一些合法的代孕女生,最后都觉的不太合适。
直到一个年轻女子的出现,重新点燃了他们对怀孕生子的希望。
正青春的萨迪,大学刚肄业,考试还挂了科。
她有一个自由散漫的性格,特别想当一名自由写作的作家。
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理查的继侄女。
拥有作家梦的她一直崇拜和羡慕理查德和瑞秋的家庭生活,她简直就是理查夫妇的迷妹。
网友说,她是朱诺·坦普尔和西尔莎·罗南两人的孩子。
与其找陌生的女人,还不如找身边熟悉的人。
夫妻二人开始将代孕的想法告诉了萨迪,准备向她借个卵子。
令夫妻二人惊讶的是,萨迪很爽快地答应了他们。
她认为,捐卵会给理查和瑞秋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捐卵子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非常有争议的事情,更何况捐赠人还是侄女。
萨迪的母亲对于这种做法严重不同意,她极力反对女儿做出这样的决定。
虽然捐卵这种事情有伦理和道德上的问题,但是萨迪是一个独立思考的成年女性,她自己做出的选择,任何人已经无法干涉。
最终父母还是尊重了她的想法和选择。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萨迪和理查、瑞秋决定完成卵子捐赠的手术。
然而事与愿违,这次的代孕捐卵还是不太顺利。
治疗的一次次失败,希望总是被现实击破,这对中产阶级夫妇的生活开始面临更多的危机。
面对怀孕生子这条路走不通,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领养一个宝宝呢?
其实,身为局外人的我们并不知道领养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
如果你尝试去领养一个孩子,你就知道,从道德上、情感上、经济上、社交上,领养的程序和问题变得十分复杂。
为了实现做父母的梦想,夫妻二人尝试过领养的方式。
他们曾经与一个未婚先孕的少女取得过联系,最后被放鸽子而领养失败。
一个蛋的男人和一个不孕的高龄女人,为了圆一个父母梦,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最终,夫妻俩重新回到了领养的道路上,继续等待着上天的恩赐......
电影的名字叫做《私人生活》。
但是,所谓的“私人生活”变得不那么私人,这就凸显了一份尴尬、一种荒诞。
为了怀上孩子时,你在做非常私人的行为。
但是,一旦出现怀上孩子,或者怀不上孩子问题,私密的一切都会成为谈话的一部分。
例如,不孕不育、领养等一些隐私的东西被拿出来讨论。
在拥挤的小候诊室,许多人都在安静地坐着,鸦雀无声。
导演多次用拉镜头,让你体会到这种私人问题被公开、被审视的感觉。
在电影中,导演布置的镜头和转场特别生动有趣,这融进了她对生活细腻的观察。
上一秒还在骂娘,下一秒就不失礼貌地尬笑。
本以为瑞秋是因为怀不上孩子在哭,结果镜头一转,原来那是被洋葱熏哭了。
关不掉的小黄片、失控的遥控器,就像理查失控的生活一样。
对任何一部电影的解读都取决于你分析的角度,《私人生活》也是如此。
首先,细细回味这部电影,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怀孕求子的无脑喜剧。
实际上,它是借着中年夫妻“求孕生子”的故事来解读婚姻生活、中年危机,让我们看到婚姻的裂缝和修复。
虽然没有被逼生孩子的问题,但是“求孕生子”对西方家庭来说,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缺乏沟通、消磨对方的耐性,婚姻中的潜在问题都被“求孕生子”激发出来。
夫妻二人等待孩子的过程,也可以看成“等待戈多”,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让人感觉有一丝丝荒诞和存在主义的悲剧感。
肿么突然想起了一句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趁年轻,赶紧要孩子,不然等老了,就生不出来了。
其次,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导演指出当代女性在事业和家庭中遇到的不平等。
当萨迪对抗母亲的时候,她直接指出,女人选择婚姻生子就要牺牲很多,事业和婚姻之间必须做出牺牲。
就拿导演自己来说,她有11年的时间没有拍电影。
这么长时间的创作空白期,折射出美国电影产业女性地位低下、不重视女性电影制作人的问题。
塔玛拉·詹金斯也曾经说过:我曾以为只有我拍片找投资困难。
后来,我环顾四周,看到派蒂·杰金斯(《女魔头》《神奇女侠》)、黛布拉·格兰尼克(《冬天的骨头》《不留痕迹》),我知道并不是只有我遇到这种困境。
塔玛拉·詹金斯与主演在片场。
《私人生活》是一部生活化的小品。
它充满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情调,温暖惬意,幽默风趣,让人笑中有泪,喜悦中夹着苦涩。
就像结尾理查和瑞秋的等待和憧憬一样,失败面前依旧怀揣对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这所有的一切味道组合就是生活,C'est La Vie!
(关注影探yingtan,后台回复私人生活,一起来看片儿)
可能是我自己气压比较低,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居然没有觉得这其实是个喜剧。
我看到的,就是狼狈不堪的中年夫妻,和他们的一地鸡毛。
没有惊喜,没有捷径,没有上帝的眷顾,两个人就这样平静又无可奈何地接受生命里每一个突如其来又合情合理的结局,很写实,可是很抱歉,这就是人生。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人生吗?
或者,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生?
我会停下来的段落是侄女儿在餐厅里讲自己的叔婶儿艺术上的成就,觉得这两人依然住在曼哈顿治安较差的A街租着固定租金的房子,这是侄女儿心里最art的方式,自己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当下对面的中年夫妻面面相觑,前一秒的沾沾自喜立刻变成满脸尴尬。
这种不相称的尴尬,才是我看到的主线。
只言片语间,男女主都是产出颇丰,获得过专业领域小水花的创作者,他们一定渡过过特别过瘾的日子,获得个人成就,智力被认可,无数充满抽象对话的夜晚,满屋子挂着画家朋友的画,连早上吃个早餐,侄女儿都觉得这是ins上的生活吧。
就这么仙儿的过着日子,忽然在过了四十几岁的那么一天,却怎么都要不上孩子,老被人骗,接受的社工访问,弄个试管要花一堆钱,还要继续花钱,但就是一而再再二三的搞不成。
所以到底是求子难,还是更纽约精英式的“凭什么”。
当他们选择在城里,全身心投入文化精英生活,他们就可能放弃了牙医大哥那种郊区中产日子,只是文化精英心里,人生有什么是不能重头开始追寻的,偏偏生育年龄不可逆,给了重重一击。
这个生育窗口交换的可能是一本书,一部剧作,或者是一些了不起的舞台,反正都是好东西,现在交易无法撤回了,到底还要不要坚持。
男主在深夜戳了楼上地板,特别无力,他是有点不想继续了。
他们送侄女儿去了自己曾经待过的writing camp,又一个年轻人或者一对年轻情侣可能踏上这条路。
而他们自己,没几个月又开车去了弗吉尼亚等待命运的眷顾。
这种无聊的循环和摇摆,才是生活最真实的纠缠,所谓的“纽约文化精英”也没有多一点点洒脱。
影片开头和观众开了个小玩笑,先是一段令人想入非非的对白,随后出现了一个很香艳的场景,一具女性身体横卧床上,内裤褪下,露出裸露的肌肤。
随后,镜头后缩,观众至此看到了景框之外的内容:原来并不是什么闺房趣事,而是丈夫在给妻子打针,从后面的剧情可知,注射的是促孕针剂。
这个开场几乎是对这对中年夫妻生活的精准概括:不艳情,不性感,时常成为生活戏弄的对象。
电影从一个偷窥的视角,去展现一对家住纽约中年夫妇的求子历程。
47岁的Richard, 曾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演员;41岁的Rachel是一名作家,年轻时秉承事业优先的原则,一直笔耕不辍。
两个人忙到中年,开始忙于造人计划,突然发现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在家和医院间辗转,生活像一团乱麻,无法开解。
Richard现在做着酸菜的生意,居住在老式、狭窄、阴暗的公寓里,就像蜷缩的一条狗,或许只有在遛狗时感觉像一个人。
按部就班地执行老婆的意见,口里说着钱不是问题,转而就给哥哥打电话借钱。
面对医生的口出不逊,暴躁地打翻宣传架,也只好自己重新摆好。
楼上深夜开派对,他也只能用书砸砸楼顶,似乎生活总是在针对无助的中年男人。
25岁的Sadie是Richard兄弟的继女,无法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自己想当一名作家,迷茫的她在妈妈的追问中不知所措。
她崇拜叔叔和婶婶的曾经,生活在大城市,从事着高雅的艺术。
她决定到叔叔家,重新开始自己的写作,远程完成自己的学业。
在尝试人工授精、体外授精失败后,医生建议他们试管婴儿,考虑到Rachel的年龄,为提高成功率,建议捐赠卵子完成助孕。
不接受现实的Rachel在丈夫的劝说下,开始积极寻找捐赠者。
当年轻活力的Sadie搬来同住时,他们提出Sadie能否支持他们的“助孕计划”,她欣然同意,因为她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捐赠卵子对找不到生活方向的Sadie意味着很多。
Richard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愉快地给气垫床充气,陪同妻子侄女转战医院家里,协助吃药打针。
Sadie也憧憬着自己的卵子能在婶婶的身体内发育成长,并给忙碌的叔婶庆祝纪念日。
但事与愿违,Sadie的卵泡数量不够,她私自加大药量促进,不得不住进医院,最终援助失败。
Sadie搬进艺术创作室,这是由一对失去孩子的父母捐赠,她重复起两人曾经的生活,日子也在人们的焦虑中春去秋来。
候诊室的窗户上,一个吊着怀孕母亲图案的饰品,有意无意地敲打着窗户,像似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纷扰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裹挟着往前走,就像万圣节如潮的人流。
陌生的收养来电给了两人新的希望,虽然他们曾经被放鸽子,但希望也许在下一个路口出现。
很真实的电影,中年人的日常吧。
私人生活,或者说真实的生活远远不是想象中的那样。
01被胚胎移植手术耗尽心思的理查夫妇,在某个小孩的生日聚会上展现出标准的美式笑容,要是他们有孩子,也有二十来岁了吧,可是她连怀孕都怀不上,还要笑着生活。
02感恩节两家人相聚的场景是多么温馨,问候、拥抱,快快乐乐地进屋。
Charlotte的母亲还特别感谢理查夫妇,在女孩说要捐egg的时候,气氛瞬间僵硬,美好的关系就此破裂,一点防御能力都没有。
Classic lines:If you want to be a writer writer, like professional, you have to be driven and disciplined.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专业作家,你必须自发自律。
I’m just waiting for you to tell me that in the real world,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incomplete”.我可能只是在等你告诉我,现实世界里是没有“延误”这回事的。
I’ll work, I’ll waitress. It’s not gonna cost you a penny, I promise.我会去当服务员,绝对不会花你一分钱,我答应你。
You guys have always been such role models for me, you’re supportive and not judgemental, You’re gonna be amazing parents.你们一直都是我的榜样,你们非常支持我,不批判我。
你们会是很棒的父母。
What’s done cannot be undone. 过去不能重来,而且,你所经历过的,永远不会消失,它会存在于你的记忆中,伴随你一生。
可以把死人的嘴里的牙拔出来装到活人的嘴里,听上去恶心,但没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妥;捐一颗卵细胞给自己敬爱的人,给他们生活的希望,但还是会受到阻拦;从生理上讲,捐血捐肾捐精捐卵,都是一种细胞的赠予,这种赠与和物品的赠予不同,比如你送了某人一把伞,伞的样式,价格等等,你都一清二楚,你会记得这件事,因为你不再拥有它;捐助器官则不是,你甚至没见过自己真正的卵细胞长什么样,它就像你掉了一根头发像一样,除了手术的疼痛,你很难感受的到你少了什么东西。
无关痛痒的东西,每个月都会冲到马桶里的东西,捐给亲人就遇到了阻拦,其中原因,无非伦理道德云云。
两性关系是建立文明社会的基础,是能让社会关系趋于有序化的一种规则,在这种规则之下,每个人都是获益者,夫妻彼此都是稳定的伴侣,父辈是子辈安全的依靠,叔/婶/姨/舅与其子女之间重复了这样的关系,于是家族再大也能有条不紊的划分关系,家族也能像大树一样分枝开叶。
所以作为受益者,每个人都不愿意改变这种已经成型的规则,乱伦成为最不耻的一种行为,每个人都不敢光明正大的支持,不管这事是因为什么原因。
比你大两岁的人,不是你的同辈哥哥,而是你的长辈叔叔,这种是一种听上去奇怪,其实很常见的现象。
这种关系里,年龄是异样感的来源,每个角色都顺从了这种规则,所以没人会觉得不对。
如果她既是你的妈妈,又是你的姐姐,或者既是你的姑姑又是你的姐姐,一个人占用了两种角色,这就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每个旁观者都会觉得可笑,每个当事者都会觉得愤怒。
这时候要是有人提问,你为什么会笑,为什么会生气,没人能说清,因为这种愤怒源自于有人打破了人类自建立文明社会以来就定下的规则。
故事的冲突点不在于这么表面,在这个知识分子组成的中产阶级的家庭中,每个人都了解,这是一件关于医学与技术的问题,无论是冷静的旁观者,还是愤怒的当事者。
冲突的尖锐碰撞中,女儿认为卵细胞和肾脏肝脏一样,妈妈反驳肾脏的捐赠是为了救命。
这段发泄情绪的冲突中,妈妈的辩论技术显然更高一筹,但他还是没有说明,卵细胞,和肾脏细胞到底有什么不同。
其实妈妈也了解,这不是乱伦,但即将出现的新生命将赋予女儿Sadie两个身份,这会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导演编剧造就的矛盾点比单纯的乱伦更复杂,于是破坏规则的人没法被定义为坏蛋,守护h规则的人没法被定义为英雄,在所有人的出发点都是善良的这种前提下,每个人都显得可怜。
影片的主题很多,我讨论的是其中非常小的一个主题。
这只是推动情节的一个事件,影片之后也没有更多的展开,但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寻味。
比如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同样是自己的身体,脸和屁股为什么好像有着地位差距一样,没人会在屁股上抹匀粉底液;又或者你会用洗脚的水在洗一遍脸吗。
心理上,我们似乎为身体的不同部分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这种价值似乎是和高度相关,与往下越没地位。
性器官也被赋予了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来源于上面说的:文明社会的规则。
为了维持两性关系的稳定,身体的这一部分将变得隐晦、羞耻,就像不得不用一块布把他遮起来一样,把代表了生存和繁衍两大生物需求的欲望之一的东西藏起来。
这短短的几百字,不是鸡汤,不是鸡血。
因为大多时候,我也想不通,这已经定下的规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看到了Sadie勇敢的反抗了禁锢她的规则,我很激动,然而我也注意到了其他所有的旁观者都默不作声,不知其中几分是笑,几分是怒。
欢迎私信我,告诉我答案。
Movie itself, how construct the story, the scene the shoot all looks perfect. The whole story,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just pathetic. The ending makes the whole story even more pathetic. After all this they still wouldn’t give it up. From the beginning, they just want to have a baby and this whole thing slowly takes big part of their life and it’s hard for us to figure out what the meaning of their marriage. The baby? Then they tried everything for the baby, or other words, their marriage. Like if they don’t have the baby, they have no other ways to sort it out. Okay then. Every time the middle-aged couple had a hard time on marriage then let’s have a baby! Strangely pathetic and deadly real
求子不得不能只怪女人,也可能是男人的责任。
据调查,超过40%的90后已没有性生活,就更不要提生孩子了。
孩子能吃么?
比起孩子,年轻人更热爱他们的工作(纯属胡扯)。
[私人生活]中的萨迪就说自己为了事业,不打算生孩子。
©[私人生活],萨迪要捐卵,与母亲起争执然而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人不想生,有人想生不能生。
对于影片中不孕的理查和瑞秋夫妇来说,人到中年,他们急得来多少发也怀不上孩子。
为此他们一边辅助生育,一边安排领养。
©[私人生活],男女主试图领养孩子,接受家访在数不清的受精实验中花光了积蓄,甚至来不及提上取精的裤子,打电话找亲戚借一万美元来救场。
这不禁令我想到古人们为怀上孩子,拼命吃动物睾丸,大碗喝助孕药汤的劲头。
其实在求子这件事上,从古至今,全人类的心态都是一样的。
使尽浑身解数,求神拜佛,哪怕转发100条锦鲤也心甘情愿。
人类诞生之初死亡率很高,生孩子,存香火是头等大事。
起初人们并不了解生育,但世界各民族的想法非常一致,都将女性单方面的作用视为一切。
原始社会中认为生孩子靠女人,十分崇拜女性生育能力,甚至达到迷信的程度,形成了最初的母系氏族。
当时欧洲大地所供奉的女神,并非神话中的神,也不是今天人们所认为的气质美女。
而是身材肥胖,E罩杯,肚子大,生殖能力强的女性画像。
面部没有特征,全看能不能生。
©公元3世纪勒达与天鹅的马赛克画像,出土于阿芙洛狄特神庙于是东普鲁士的女人裸体到田间播种,芬兰的女人用月经套装种子,意为丰收能生的祈福方式。
中非的巴干达人更甚,男人会因为妻子不能怀孕,而认为这将影响他们的果园不丰收,选择休妻。
但到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男性的生育地位明显抬升,求子供奉的不再是女性,而是男性生殖器。
古希腊人用木头和石头,打制出阳具模样的黑梅斯神像,摆放在街边、树下,如同我们的「送子观音」,被奉为怀孕神。
©公元前300年左右 ,希腊得洛斯岛狄俄尼索斯神庙中的雕像凡是想生孩子的妇女,都会去拜一拜,拥抱神像并用身体摩擦。
古罗马时期甚至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祭祀活动,有专门奉拜男性生殖器的庙宇,有热热闹闹的游行……担忧自己生不出孩子的少女,早早将阳具状的装饰品佩戴在身上。
©古罗马庞贝出土的阳具状风铃,现藏于那不勒国家考古博物馆密室馆不过古埃及女人求子的方式则非常诗意。
比起男性的生殖器,她们更相信月光的力量。
为怀上一个孩子,她们会在洒满月光的地面躺上几个小时,饮下月光照射的水,吃掉月光照耀的食物。
在她们看来,生育似乎不需要男人的精子,而是月光显灵将孩子送入腹中。
与古埃及一样,中国古代求子也信奉月亮,有「拜月求子」、「望月而孕」之说。
汉墓出土的砖画上,画着伏羲与女娲,伏羲捧着太阳是日神,女娲捧着月亮是月神。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女娲「造人」的故事,于是人们叩拜月神女娲以求子。
©刻画着伏羲与女娲的汉墓砖画并且古代中国人和古埃及人对月光的作用,有着出奇一致的观念,认为它可以使女人怀孕。
不同的是,我们是让月光直照女人的腹部,期待它像月亮一样,慢慢膨胀起来。
而在西汉文献中,则记载着又一位名为嫦娥的月神。
她留下丈夫后羿奔月,变成蟾蜍,居于月宫,肚大如孕妇,有求子的含义。
©月、蟾蜍、玉兔捣药的汉代石画像据后人考证,其实女娲、嫦娥、尚娥等都是用一个人,叫法不同,却都是位居月宫的送子女神。
所以说,中秋拜月除了求丰收,求团圆,还有求子的目的。
实际在求子的道路上,中国绝不亚于世界任何一个民族。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我们的求子方式相较于西方是含蓄内敛,充满象征性与想象感的。
求子的方式也不只有向观音和月神祈福。
《事物原始》中写道: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欢饮之后,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
这便是「撒帐」,将象征多子多福的「五谷」撒入帐中,给予新婚夫妇生育的力量。
除了撒五谷,更多的是像《甄嬛传》中皇上为甄嬛准备的那样,撒五果。
©《甄嬛传》中皇上为甄嬛准备的撒帐,带有宠幸和生贵子的寓意即枣子、花生、桂圆、荔枝、核桃、栗子、莲子等,其中每一样都蕴含着生子的想象。
这种「撒帐」求子的习俗一直沿用至今。
谷物对于日本来说,同是求子的良方。
日本皇室举办婚礼,嫁进门的女人必须按规矩到神宫祭祖,祭拜过后露出肚脐,由处女在上面涂抹一层米糠。
©1993年日本皇太子德仁与雅子结婚,婚礼过程中有涂米糠求子一项米糠也就是米的外皮,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它就像女人的子宫一样,孕育新生。
特别是在天照大神面前涂抹米糠,多子多福。
但处于封建传统社会中,科学仍被挡在腐朽的大门之外进不来。
人们始终认为求子是女人的事,生不出孩子都怪女人的肚子不争气。
1677年,荷兰科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首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精子。
几乎是同一时期,人们又观察到卵子。
但发现卵子需要受精,变成受精卵,则是一个世纪之后。
也就是说,直至19世纪70年代,德国动物学家奥斯卡·赫特维希,用海胆演示卵子受精过程。
人们才意识到,求子不得不能只怪女人,也可能是男人的责任。
就像[私人生活]中,理查的精液中没有精子,瑞秋的卵子等一辈子也变不成受精卵。
©[私人生活],医生画图说明理查的生理问题可理论上来讲,受孕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容易,反倒像古代先民们拜神一样需要运气。
一般男性的射精量中有2.5亿颗精子,少于1亿颗不易受孕,多了又可能造成流产。
进入女性阴道后,它们又要像运动竞赛一样奔向卵子,最终只有一颗天子骄子获得成功。
©显微镜下,精子奔向卵子但它们往往不会立刻与卵子结合,而在其周围观察几天。
若精子质量不高,不耐活,极有可能在这几天阵亡,受孕失败。
一场正常的受孕过程已如此艰难,就更不要说生殖系统出现问题了。
除去客观的生理问题,夫妻的心理状态也影响着生育。
例如影片[港囧]中的徐来,因与妻子同房成为例行公事而神经紧张,迟迟怀不上孩子。
©[港囧],徐来帮妻子倒立,觉得可以增加精子存活率20世纪80年代,医生通过手术将精子注入女性腹部,人工授精使人类求子走到科学的轨道上来。
然而其受孕成功率也不过10%—15%,科学的手段仍旧需要神学的辅助。
求子,就像转发一条「锦鲤」,成与不成全凭运气。
这一点,先人们极有可能在几千年前奉神时,早就看透了。
-作者/小两岁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看完电影,似乎是觉得不得不说。
人类科技其实已经逆天,生孩子,生男生女其实都是玄学和充满了命理和偶然的浪漫主义人生活动,现而今又是稀松平常可以去实现的事情。
不用谈两个暗淡无关的中年夫妻的要孩子的过程和曲折,几乎是想到了的坎儿这里都展现了,而真实的场景往往比这艰难,又何止影片中展示的那样。
怪不得我们要说命运残酷呢,就在与他呈现的可能性达到了我们想象不到的程度。
往往你扭头走开,一切都不一样,但是你回头一望,却一切都一样。
你怎么选?
撇开其他,单单是在拷问为什么想要孩子?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怕孤独。
灵魂伴侣琴瑟相和都是在无数次妥协下形成了习惯,习惯之后暗自想,或许这就爱情?
还是不满足的。
大家都想着,要不还是有个孩子吧。
孩子是天使,这个不假。
他们永远在人生中做这加法,他们无邪的微笑隐藏长大后的阴影,但是此时此刻他们的一笑一颦都是吸睛的。
成年人往往忘掉失意和无奈,全身心的投入孩子的成长之中,投入自己的精力和爱——不然呢?
也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吧。
希望往往比得到本身更加有吸引力。
中年夫妻两样放光的时候往往是希望诞生的时候。
过程永远是不尽如人意和自我怀疑。
失望和落魄的结局是人生必然的结局之后,不是毁灭而是重生。
影片的最后,中年夫妻仍然平静的生活下去,这个时候接到电话——我不禁要问,这倒是有多么的期盼啊,才可以禁得住如此的考验?
也是多么的想要逃避这平静的生活啊?
无论如何,他们还想去做这个事情,那说明生活还是有点劲头的。
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发现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
20岁的我可以体会30岁的Frances Ha对生活的焦虑与热情,但却无法与有强烈生殖冲动的中年资产阶级夫妻产生共鸣。太拧巴了,纽约客难道不是累了就放过自己,继续丧着拥抱生活吗?全片只喜欢Kayli,难得糊涂啊。
白瞎一个好故事
很纽约,很文艺,有点私人。
平整,亮点不足。
如果Frances Ha是30岁左右的纽约青年电影,那这部电影无疑是40岁左右的纽约中年最佳代表。作家夫妻因为种种原因要孩子晚了,收养、试管、代孕,样样都试试,焦头烂额甚至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两人的遭遇很让人心酸但他们总在尬笑面对,并且从未有任何一秒产生放弃的念头。没错,这里的知识分子说话酸溜溜甚至时时刻薄,聊天也喜欢掉书袋引经据典,年轻人又总是横冲直撞还老被各种思想带着跑,把生活落一边;但有什么能击垮纽约人呢?他们热情、真实、无所隐藏且从不停歇。最重要的是:演员全体爆表,段子一个个都太好笑了😂迫不及待想等Netflix上线重看了!导演的个人经历也融入了电影的创作里,她说在很艰难地试图怀孕时,和老公一起去看了电影《一夜大肚》。哈哈哈
困境设置有些反复和粗浅,想深入探讨的问题还是“想得却不可得 你奈人生何”的老命题,由此可延展开的丰富伦理问题并未真正展开,多少有些回避问题本身,试猜想如果是伍迪·艾伦笔下的两位知识分子会围绕这件事进行多么精彩的嘴炮。
人在三十出头的时候可千万不能看《private life》,会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冲动决定。
没事找事型
现代都市人的写照。现在的人要生个宝宝真是太不容易的一件事儿吖
把一个不好说的题材讲的诙谐幽默,男女主的casting非常加分
3.5。廣受好評的The Savages後十年。Tamara Jenkins才又推出新作。以一對紐約中年藝術家夫妻艱辛的求子過程為主軸,探看他們的生活與中年危機。過程其實充滿挫敗與尷尬,但導演用上佳幽默感調和了。有幾場真的非常好笑,像第二波女性主義躺著也中槍。還有姪女滿眼星星崇拜地說"我叔叔嬸嬸才是真正的藝術家,而且他們超過四十歲了還租住A大道的公寓。家門口有塗鴉和醉漢"對比對面瞬間凝結的藝術家本人,自嘲濃厚。不過我更贊同的是男主最後終於說出來的話。為了要孩子,不只經濟見底,精神壓力爆大,連婚姻都快要被搞垮,值得嗎? 但電影沒有解答我這個疑惑,為什麼女主堅持要孩子到這種近乎偏執的地步?
节奏太慢了,每个人想要孩子的原因都不同。
看这片的过程中,不断脑补着,如果是伍迪.艾伦来拍,这里的走向,这里的处理会怎样。
无论生活多艰难,我都选择坐在你那一边。这对夫妻还是感情很好的。
不喜欢这电影的节奏,可能因为我是个浮躁的人,不喜欢这些生活小品了
片尾蓦地把我打动了...两个人一路一起,多苦都不怕。
大概是因为我单身,所以不是很能理解这种为了要孩子而全面降低生活品质的行为
乱七八糟。
充满了大龄不孕不育中年男女的各种焦虑,尤其是女方,简直焦虑的歇斯底里。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