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现场观影的时候几乎都是从一个书粉的视角出发评价的,但电影结束后仔细回忆的话,单纯当成独立影片来说,其实跟几年看的一些港片(不是扫黑就是扫毒)相比,还是比较好一些的(尤其是前一个小时)。
电影将整个故事安排到香港,改编得还是相对自然的(个人偏见——大陆警察总有种粗犷的感觉,香港的阿Sir们精英感好足hhh,但其余的本土化得都很融洽)。
整体故事安排得还是很紧凑的,因为原著故事线埋得就是很深、跨越的时间线也比较长,电影100分钟的时长里塞进去了五次杀人案(十年前的爆炸案、郑郝明、韩少虹、彭广福、邓骅),案件之间衔接有些快但还算流畅合理、案情推理的线索(两分钟时间差、狗、三个按钮、邓骅的伪装等这些,虽说有些马后炮,但)电影镜头语言给的强调还是比较足的,哪怕当时没看出来,事后回忆起来,也没有生硬勉强的感觉(比较合格了)。
接下来就要从电影和原著的对比角度来说一说啦!
(趁记忆新鲜赶紧记下来!
)(原著全评印象!
)一、情节/故事就像上面所说的,整个《死亡通知单》系列,除了第三部是讲小E在监狱的故事之外,剩下的三本书涉及的人物故事和时间线比较广泛复杂(记忆中基本把这些故事都混在一起了)。
看完电影回看了一下原著的目录,原来单单第一本书就有好几个故事(而且并不涉及小E的),所以电影能把这些案件都拍出来,十分感谢!
每个案件捋一遍:(一)十八年前(电影中是十年前)的爆炸案电影中的回忆基本是还原原著了(你别说,陈国坤和古天乐还真有点像hhh)(二)郑郝明警官的遇害在原著中其实是作为袁志邦和小E引出十八年前的爆炸案的引线(记忆中好像并没有给郑警官发通知单)电影中应该是为了简化,衔接邓骅和薛大林的涉黑情节,将郑警官的人物设定做了改动(看原著的时候郑警官是一个连数码相机都不会使用上年纪的老前辈,所以脑海中一直是目暮警官的形象hhh)第一个案件还是罗飞的出场和人物性格和故事的铺垫——电影中也有——罗飞精确地记下了自己从发现疑点到上楼到追逐凶手过程中所有的时间:一个对于时间和各种细节非常注重的人(这个也铺垫了那个两分钟的时差,其实电影有镜头语言比原著中提示明显好多)(原著中罗飞是一个自己的包离开前拉链拉到第几格都能记住的细节“狂魔”,这一点我记了十几年),罗飞这样一个严谨慎重的性格形象在电影开场树立地还是比较充足的(大声开麦拉踩电视剧),但不满意的一点——电影后期进程太快,所有人物塑造展开地都不足够。
(三)郑少虹的设定整体上变动还是比较大的(估计编剧也是想塞进去但又想和主线衔接,所以做了改动)。
但其实郑少虹原著中是一个富商,其遇害也是为了展现罗飞和小E的第一次交锋,两者互相较量和打探(好像应该和主线关系不大)。
原著中罗飞一行人推理出凶手是一个手部受伤的小个子之后(根据郑警官案发现场的痕迹推理出的,但其实是故意伪造的,电影中省去了),出现了一个嫌疑人,但紧接着更多的嫌疑人出现,手部绑着绷带,脸色紧绷地走向韩少虹,有一点被“僵尸”围攻的感觉(hhh)然后被小E趁乱在车中杀死的。
原著中改成狗狗带的炸弹(为什么要伤害小狗!
)这块其实跟原著的一大设定差别还是蛮大的:因为袁志邦教导道,任何凶器都有可能留下个人痕迹,很容易被追踪,所以只用剃须刀片抹喉这个手法也算是小E的标志之一吧。
我想电影可能不想这个角色登场,所以删掉了。
(四)彭广福的案子是为了铺垫韩灏过往的秘密,韩灏后期性格(也不能说是转变,应该负面部分的放大和被逼无奈)和立场的转变是整个系列后期的一个重要支线(关于电影中韩灏的角色形象等会儿再讨论)。
整个电影其实已经比较还原了,线索提示得也很到位,镜头语言和文字还是有差别的,电影中无论是收到通知单后打给韩灏的镜头、还是三个人同时按下按钮的场景时没有韩灏的镜头只有声音,这些已经显得比较可疑了,观众是可以看出韩灏有问题的。
(已经不记得看原著的时候有没有怀疑过韩灏了)(五)电影中邓骅的形象不想是流氓混混出身的黑社会,霸气有了,但更像是继承家产的精英少爷(hhh)(个人偏见)。
但其实整体感觉上邓骅和阿龙的氛围还是跟看书的时候有一些相似的。
机场小E借韩灏之手杀死邓骅的情节跟原著并无差别,但电影同时双线并罗飞和袁志邦的打斗戏(没记错的话,原著中没有这个的,因为袁志邦是真的残了)导致拍得有一些着急了,时间真的是不够,紧张的氛围也没渲染到位;如果从电影的角度看,起码应该多几个镜头给到韩灏心理(忘记原著这个时候韩灏有没有暴露,但电影应该可以对比原著铺垫得更加饱满些),否则最后一击稍显有些仓促。
二、人物设定/形象(一)罗飞罗飞在原著中(印象中)是一个很警察的警察角色:认真、严谨、思维缜密、虽说有记忆创伤但很坚强。
这样一个几乎正面的角色其实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其实有一点点缺乏魅力——因为太正常,你不太会在他身上期待什么“突变”——人们大多喜欢一些“怪异”、亦正亦邪的形象,这是角色身上矛盾之处所带来的的鲜活之处。
但作品中已经有这么一个“黑夜执法者”,再来一个跳脱的角色,个人觉得会失去平衡,所以罗飞这个稳重的形象是很好地和小E形成了呼应。
而且罗飞这个角色是有成长的,早期在警校,正是他和袁志邦和孟芸三人创造出了Eumenides这个形象,只不过在正义的路口,罗飞选择了和袁志邦不同的道路。
张智霖的选角从年龄和外形上还是比较符合,没有过于突兀,虽然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对(早年贴吧中讨论影视化的楼比比皆是,大家也没讨论出一个满意的),罗飞这个角色是要一个很正气的演员来,但又不能太硬朗,凌厉冷峻中带有一些些柔和(突然想到宽叔演得加贺其实从角色设定上也有一点点像,宽叔的形象再少一点异域风情就好了)。
但智霖已经很好了!
感谢编剧!!
没有把罗飞变成《暗黑者》中的罗飞(哭了!!
谁懂当年打开电视剧看到穿着红袜子的罗飞在搞怪!!
我就看了这么一个镜头,但它却伤害了我好多年!!
)可是受电影体量的影响,前期故事的铺垫和展开明明还是很不错的,但真正到案件的破解的时候,需要和小E和袁志邦暗中思路和智慧的较量的时候(啊!
突然想起,原著中好像是说过罗飞和袁志邦是硬币的两面って类似的话)三者之间那种暗流涌动,你追我赶的博弈对峙完全没有体现啊!
更准确地说,是所有的推理过程都一笔带过了,这部分有些不满意。
(二)小E(Darker)虽然电视剧和电影都把Eumenides改成了Darker我有些不满啦!
但是也能理解,毕竟原著这个英文音节有些多,且拗口( > < )虽然电影中小E没有正面形象(555)但也是省事儿啦,毕竟这样就不用找演员了,而且今天去重看第一部的目录,小E的故事线要等到袁志邦下线后才展开,所以电影省去这个角色也是可以理解的啦……但!
我严重怀疑电影中第一场记者发布会那个最后站起来提问的男记者就是小E,虽然我记不得原著中有没有这么一个出场,但是小E后期是由伪装成记者的!
而且这个记者电影完全没有给到正面镜头!
这难道还不能暗示点什么嘛!
虽说我觉得电影不会有第二部,但这个镜头肯定有他的含义!
小E啊!
我命运般的小E啊!
就这样留在脑海中就挺好(555)想当初十多年前看的时候还是看的网络版,我们小E第三部结尾被救下来了(有没有人也记得,哭,开始发疯)(三)袁志邦其实电影中陈国坤和古天乐两位演员演得还是很不错的,形象放到电影里也很合理,两人竟有一些相似(神奇)。
形象上其实问题不大,主要是设定上——谁来帮帮我,原著中袁志邦不是真的残疾了嘛!?
(我记忆混乱了?
)电影中最后和罗飞两个人从智力上的对决,竟然变成了枪战(不愧是你!
香港电影!
)原著中十八年之前的袁志邦是阳光帅气的,很有魅力,因为有很多女生喜欢他(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聪明版185体育生);而十八年后的袁志邦已经完全陷入黑暗中,一个阴鸷(有点过?
)智多近妖的感觉(因为第二部小E死后都被袁志邦控制)(啊!
想起来第一次在这本书中看到尼采那句关于深渊的名言),袁志邦此时就是一个完全被深渊吞噬的这么一个形象——所以整个角色反差超级大,想象不出哪个演员非常适合。
(四)韩灏韩灏出场让我意识到香港电影的演员现在真的是青黄不接,每年的电影都是熟人聚会:古天乐、任达华、吴镇宇这三位一部电影里至少能出现两位!
青年演员没几位能顶的上。
个人观点,韩灏这个角色其实像那种警队精英,30代中,有能力、有领导的气魄,但同时又有些强势和傲气在身上的(一种过刚易折的感觉)。
这样的性格其实是为了其和罗飞的冲突、多年前的秘密以及他后期的转变做铺垫的。
因为有些年轻的气焰,所以一开始对于罗飞这个从地方来的前辈其实有些冲突(记不得原著是否有准确说过韩灏的年龄,但印象中好像是这样的)。
吴镇宇身上警察的精英感固然是有的,但真的年龄有些超……否则的话,几年前的误杀就不会发生的感觉(?
)毕竟不是新手警察。
(五)其他角色警队几人:穆剑云这个角色似乎电视剧里也给删掉了,是因为在影视作品中这样的主角团队女性角色只能有一个嘛?
为了给梁音这个角色?
可以理解要加入一个法医的角色啦,但其实原著里大家死的其实挺直接的,法医的作用好像不明显?
感觉干的更像是法证的工作?
虽然当时穆剑云这个也被吐槽有些鸡肋来着,但其实个人觉得这是一个用来向观众解释,在罗飞和其他警队成员以及袁志邦小E冢调节的角色来着(个人瞎说,这么说确实作者一个女性角色塑造弱势)个人看书的时候觉得曾日华是一个白瘦干净的形象,电影中的中分中长发是不是有些过于宅男啦!
尹剑真的是很符合啦!
为啥要加刀疤七这个角色(原著中有么?
)三、其余的细节&一点点遗憾1.电影的开头真的还是蛮不错的!
楼顶跑酷的视角作为开篇还是能够抓住观众的;放到香港这个背景下也挺适合的,毕竟是香港特色(?
)2.罗飞和穆剑云(梁音)第一次去找黄少平原著好像就是在雨天3.不知道为什么感觉电影后期制作有一种比较粗糙和仓促的感觉,100分钟真的很短,而且现在电影放后期字幕不都得十好几分钟嘛,这部真的是故事结局就要到100分钟了,是有什么业务要求嘛4.期望有后续,一直以来都希望能把几本书拍出来,不论是BE也好还是开放结局也好,都想看到这些人物在银幕上活一遍;但一直以来都有更新、更新颖的剧本,也找不到适合的演员,就这样留在脑海中也挺好。
再引用一下当时重温原著后的想到的那句话吧:舒尔茨的说过:“每一本这样的书都有一个瞬间,在那一瞬间它会像不死鸟一样呼啸着翱翔飞翔,所有页面都燃烧起来,发出光芒。
为了那个独一无二的瞬间,我们之后会一直爱着它们,即使它们转眼化为灰烬。
”有遗憾才能永远记得吧。
拍了一辈子的垃圾,却依旧有投资人给他钱,然后继续拍烂片。
每部电影他都能增加一些新的抄袭的故事抄袭的特效抄袭的点,然后驴唇不对马嘴的接起来,和钱雁秋一样。
都是基础知识很差的导演。
他们如果暑期报个班学学摄影,寒假报个班学学色彩,也不会这么烂这么多年。。。。
唉。
想和缝裤子一样是没戏了,看看能不能变成王宝强吧,基础很差但是愿意学
从上世纪就进入电影圈的邱礼涛导演,多年来虽然没有像徐克和王晶等人那般名气响亮,但是在香港电影圈也是一流电影人的存在。
早些年的非主流经典电影《人肉叉烧包》、《伊波拉病毒》和《阴阳路》系列皆是出自他之手。
与很多香港电影人一样,现在的邱礼涛也加入了北上的行列,尤其是近些年他在商业方面屡创佳绩。
2017年执导的《拆弹专家》累计票房4亿;2019年与周星驰联合执导的《喜剧之王》累计票房6.2亿;2019年执导的《扫毒2:天地对决》累计票房13亿;2020年执导的《拆弹专家》累计票房13亿。
进入2023年是邱礼涛的创作高峰期,因为截至到目前他执导的影片已有4部上映,而且其中的《绝命追击》和《莫斯科行动》还处在热映期。
就其余两部来说,最先上映的是《扫毒3:人在天涯》,不过这部影片票房不理想,仅以2.3亿收场,远不及该系列第二部。
很令人意外的是,随后上映的另一部影片票房表现更是不尽如人意。
这部影片就是汇集了古天乐、吴镇宇和张智霖的警匪片《暗杀风暴》。
影片故事改编自周浩晖的悬疑小说《死亡通知单:暗黑者》,也正如小说剧情,片中因为出现了一个叫嚣着维护社会正义的神秘杀手DarKer,他不定期的发布死亡通知单,并标明对方该死的原因,由于太过神秘,所以警方在侦破过程中面临着巨大困难。
这种剧情放在当下的电影市场来说,并不能算得上新鲜,因为想要在玩转悬疑上搞出新花样,已经是难度非常大的一件事,所以该片的悬疑度只能说是一般水准。
看影片的宣传海报,英姿飒爽的古天乐赫然出现在中央位置,不过他在片中实际只能是男配的定位,并且还是毁了容的反派,真正担当最多戏份的是张智霖,本人感觉影片海报存在误导观众的成分。
除去悬疑的元素,影片中其它的段落还是走着香港警匪电影中的老路数,也实在是提不起观众太多的兴致,催眠效果显著,倘若不是有三位主演演技的加持,恐怕该片的局面会更加惨烈。
影片于8月18日上映,首日票房仅仅勉强过2000万,而后则是严重后劲不足,至下档日,累计票房仅有8064万,与《扫毒3》相同,相较于成本来说,都是以亏损和扑街收场。
巧合的是,《扫毒3》的导演是邱礼涛,古天乐是主演之一,而在这部《暗杀风暴》中,两人还是合作的搭档。
《暗杀风暴》是邱礼涛今年的第二部票房扑街的电影,同时也是古天乐的年度第二部票房扑街的电影。
【END】
刚上映那会还在犹豫要不要去电影院去看,一方面最早期短评评价还不错,似乎配得上悬疑两个字;还有一个原因是看了萧定一的大力推荐,把这部戏夸得让我很有兴趣。
出了资源立马就准备刷一波。
结果是这部戏我看了三次才完整看完,当晚看了一半多实在困到不行,就弃了睡觉去了。
第二天才接着断断续续看完。
这也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节奏感真的不行,观众沉浸感真的很差,无法代入到这个故事里。
对比最近看的三部大陆电影,《孤掷一注》,《第八个嫌疑人》,《消失的她》。
当中最差的《消失的她》的节奏感也比《暗杀风暴》好太多!
节奏感,沉浸感不行,一般都是剧本的锅。
邱导责任当仁不让,把控剧本能力依然很差。
萧生说这次张智霖的表演很不错,演出了一个聪明人的样子,大概是这个意思。
看前半部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要找张智霖演一个侦探角色,开场一小段推理原本应该是精彩的,但最终呈现效果就是小学班,小学计算题。
后面的一次次的推理,也算不上精彩。
也是看过程中,我知道了为什么找张智霖,因为张智霖10几年前演活了一个著名的侦探角色,陆小凤。
那次是有古龙的优秀作品打底,这次我看下来只觉得是一般。
古仔的四个角色,连同吴镇宇一起来说吧。
大部分情节都还是tvb里的哪些套路。
几乎全部的设定,比起tvb的刑侦剧,都高不到哪儿去。
比如吴镇宇当年误伤同伴,比如张智霖跟陈国坤的关系处理。
甚至胡杏儿的这种陪伴,总是透露出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本来最后BOSS如何能干掉吕良伟应该能成为一个亮点的,但最后呈现的效果也很一般,虽然最后张智霖也分析出了吴镇宇杀人的动机。
但怎么说,就是没有让人拍手叫妙的感觉剧本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剧本好了通过导演的设计,能让一部戏有较好的节奏感,继而带给观众一些好的沉浸感。
目前邱导的这系列作品这一点做的太差了。
我甚至无法对国庆的《莫斯科行动》有好的预期。
希望刘华监制能多把把关!
在新片《暗杀风暴》中,邱礼涛收起了自己之前擅长的视觉刺激,几处凶案和烧伤做得逼真但不恐怖;爆炸和飙车场面也有,但并没有震天动地,喧宾夺主。
邱导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移植原著,周浩晖的《死亡通知单》案件上,这让全片显得充沛、快捷,信息量饱满,以往港片中拿来耗时间的感情戏和心理斗争一跳而过,或是伴随在破案推理的过程中(罗飞身边的孟芸)。
于是,我们在快速闪回和推进线索中目不暇接,要想跟上节奏,必须专注于每句台词,同时还要保持大脑运转,在持续烧脑中感受悬疑推理的乐趣。
然后,身为原著粉的我,坐在影院里志得意满,一方面享受着已知案情的快乐,一方面又体会着编剧移植案件的核心诡计,以及将三十年前的东北置换为香港现代都市的场景,也是独有一番乐趣。
01. 忠实复刻原著案情,精彩诡计重现周浩晖也参与了《暗杀风暴》的改编,所以复刻原著案件水到渠成。
角色设定上,除了将“Darker”从一个组织变成了一个人,其余的基本照搬原著。
确定“Darker”为一个人,主要目的应该是增加戏剧冲突,方便观众共情。
毕竟《V字仇杀队》这样的邪典之作,也都要用一个V怪客的故事来引领全部。
因为片中案件不是一个一个,而是一连串,捡比较精彩的三个说说。
首先是贯穿全片的爆炸案,罗飞心爱的孟芸在爆炸中身亡,也成为推动罗飞全心破案的动力。
凶手利用时间差,制造了虚假的尸体,孟芸以牺牲阻止凶手,罗飞还被当做现场证人,却到最后才明白孟芸的用意。
更多的诡计就不剧透了,整体而言,几乎完全移植原著,爆炸场面也不断出现。
第二个案件是混乱杀人案,原著的背景是放在闹市区,影片中移植到反拆迁集会现场。
原著是凶手假扮成便衣警察,直接带到汽车上杀害。
影片里做了细微的改动,没有小说那么震撼,而且也存在逻辑硬伤。
(那么大一坨炸弹看不到?
)
第三个就是最后暗杀大佬邓骅,同样是采用调虎离山的方式转移注意力,在读原著的时候,觉得大佬用这种方式掩饰身份显得多么高端多么理性,电影拍出来,感觉透出那么一点傻气,如果豪横到有私人飞机,那不用多说。
没有那么豪横,就也犯不着一堆人都扮成黑衣人,低调点不更好么?
一滴水隐藏自己的最好方式,是落进海洋中。
即便如此,也是瑕不掩瑜,整体案情还是层次分明,线索清晰的,也足以让大家体会到烧脑推理的乐趣,包括将原著故事谙熟于心的我,也都全程跟随着罗飞各种猜测推断,忙得不亦乐乎。
02. 从东北到香港的错位喜感周浩晖的原作背景是在三十年前的东北,邱礼涛将其完全移植到此刻的香港,于是对白、风格、场景、道具来了个乾坤大挪移。
与此对应的又是几乎未变的暗杀案件,包括作案方式、核心诡计和推理逻辑,基本都是完全复原。
脑中的记忆同眼前的场景交叠对比,然后有了时空错位的奇妙喜感。
东北的澡堂子变成香港的酒吧,泥泞路变成立交桥,破砖房变成高楼大厦,黑网吧变成现代黑客。
东北还有煤老板、天上人间、大砍刀,到了这里是生日蛋糕、钻戒,熟悉的枪战。
铁岭普通话变成纯正港式粤语,肯定有人会觉得不适应,我本人还好,就是感觉在两种场域自由穿梭,很是有趣。
嗯,还有一架起着关键作用的无人机。
除了表面可见的部分,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交文化与生活习惯。
比如,香港电影其实很少见到大长条的会议桌,他们一般都是散乱各处,体现出开放自在的状态。
但是为了复刻剧情,硬是设置了一个长条桌的会议室,然后任达华表演的高层,就只会站在尽头用力拍桌子。
还有筒子楼、拆迁房等等,邱导还是用心找了每处拍摄场地,力求故事与动作流畅。
为了替代原著中的废弃角落,邱导找了一个偏僻渔村,然后设定为拒绝拆迁的态度,以此制造热闹场景,也铺垫出暗杀邓骅的剧情。
不过细想一下,这符合香港的真实吗?
在这座“李家的城”,还有人会抵抗拆迁,还敢于抵抗地产商?
哈哈更多的乐趣,大家可以先看一遍书,再到电影里去寻觅,绝对会其乐无穷,哈哈。
因为,除了场景,还有人物可以对比。
03. 老戏骨和小鲜肉的对比差异这次《暗杀风暴》还是吴镇宇、古天乐、张智霖担纲,几张熟悉的面孔,吴镇宇永远改不了那副豪横的劲头,古天乐则是什么片子都接。
唯一张智霖这次还算有些突破,略微收了些文弱气质,多了几分干练阳刚。
但是比起小说里面的那种落魄坚毅,肯定还是文弱了不少。
他在同吴镇宇回溯案情那一段,颅内建模,非常精彩,值得细细品味。
比起原著直接亲牙齿模型来得真实有趣得多。
胡杏儿扮演孟芸的戏份很多,甚至超过了在世的其他不少配角。
一直陪伴在罗飞身旁,确实是比较适合电影展示的设定,用在书中就会显得凌乱。
相反的是,另外一位梁音则戏份很少,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个人物,邱导下次也多分点戏份给她啊。
除此之外,其他几位演员实在是乏善可陈,让人感慨港片后继无人啊。
所有的演技都在脸上,而且做出来的表情浮浅得就像一张纸,还好在片中都是工具角色,并不影响故事推进。
看上去完成度还不错,最后留了凶手和罗飞直接对决的悬念,想来还会有系列几部。
还要说说小说改编的商业模式。
已成爆款的悬疑小说,以邱礼涛为代表的香港电影工业买过去,进行专业的商业化改编,最终呈现给更多的受众。
真心希望这种模式能持续发展下去,以缜密推理加上视觉效果,同时充满着我们自己熟悉的场景和习惯,随着电影工业发展,很可能反超日韩类型电影创作,甚至与好莱坞当面抗衡也并非幻想。
1、电影中客串的香港小“老明星”有点多,主打一波回忆杀,没办法谁让香港的年轻明星,都没什么知名度呢。
2、剧情主线还是有看点的,无奈细节的BUG有点过多,最不能忍的有两个:总要加个下雨天来衬托下主演帅哥们,头发不湿,衣不沾水的特殊技能;古天乐在里面扮演一个小角色是可能的事吗,当然是大BOSS啊,这是导演向市场妥协啦?
现在的香港电影,如果想看到一部叫好叫座又是年轻主演,大概是香港电影的不可能三角!
槽点好多:1、凶手应该不知道郑郝明会返回办公室拿东西,如何提前布置?
2、Darker,体力好,擅长跑酷、空降等极限运动,电脑水平达到黑客级别,可以轻易黑掉警局系统,精通炸弹制作,这样的人在香港估计应该不多,很好排查吧。
3、开记者招待会,屏幕被黑客控制播放视频,播完后继续若无其事地开招待会?
4、几个下大雨的镜头,都是耍酷不撑伞,神奇的是,进到屋里,衣服、头发、脸上根本都没湿……5、孟芸明明是臆想出来的人物,本来也就只能给老公鼓鼓劲,但竟然可以讲自己和闺蜜的事给老公听,难道真的是有鬼……6、iPhone4(或是4S)并没有防水功能,但孟芸闺蜜的这个4S从水里捞出来,马上开机解锁,居然一点问题都没有……7、女警员和罗飞的几处小暧昧,设置了情节,但没后文,那不是浪费胶片、浪费我们的感情吗?
是不是袁咏仪不同意张智霖在电影里拍拖啊?
哈!
8、罗飞被逮捕,马上又被放了,还说“我们从来没怀疑过你”,这是什么鬼?
9、最后的结尾真是无语到极点,竟然还没完?
我相信这是网友打低分最大的原因吧!
但和看最近的港剧一样,看到一众我小时候追着看的港星,还保持着不老的颜值和身材,身手矫健地在银幕上为我们表演着,已经是很感动了!
几个演员真是保养得好,五十多、六十多、七十的,外貌身材看都至少减龄十年。
应该说这部剧已经是很给力了,找回了这么多的明星,随便一个当年都是领衔主演,感觉像是在看港星春晚一样。
但也很悲哀,香港的演员真的是后继无人啊!
邱快手年内第三部电影《暗杀风暴》上流媒体了,没有去电影院捧场是被《扫毒3》伤的太狠,好好地热血兄弟情题材动作片,搞成了四不像,看得人无比尴尬,那就用脚投票,至少不家里看可以快进。
周浩晖是网络作家,最出名的是新闻史告别人抄袭,作品很多,没有看过,不好批价,不过能改变成电影证明是有一定读者群的,有机会找本书来读读。
邱快手用张智霖做主角,一众老戏骨做配角,随便出场的人物都是港片迷叫得出字号的老人手,表演方面没什么问题,推理设定就有点简单了,主角光环太盛,线索或明或暗,剧情推进都靠男主分析,走的是金田一的路线。
配角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主角我自岿然不动,最后还留一个彩蛋,暗示还有续集。
要是性急的观众走得早,也没啥遗憾,不用牵肠挂肚Darker是否落网。
按照最后字幕的用法,内地和香港版本可能有不同,有机会再看看港版结局怎么拍。
《暗杀风暴》讲的是一个以正义为名杀人的凶徒接连犯案,罗警官的女友牵涉在内被炸身亡,十年间凶手销声匿迹,罗警官颓废成了宅男。
某天,凶手再次出现,接连预告杀人,罗警官加入专案组侦查破案的故事。
情节设定方面没有太大新意,除了最后吕良伟被诱杀的桥段有创意外,其余的部分以往惊悚片中都有展现。
枪战、跑酷场面一如既往的香港风,有点小家子气,特别是枪战,穿防弹衣中枪就会冒白烟吗(希望有达人解惑)?
只有从前港片式微那几年,未压缩成本拍枪战片的时候,弹爆点才会做这么敷衍。
追车戏不多,倒是拍的很干脆,毕竟邱快手资历阅历在那里摆着,差不到哪里去。
古天乐真是打了酱油,基本没有发挥空间,这次的反派演的不成功,冷血不如《杀破狼2》,变态不如《危城》动作不如《扫毒》,不亏平平无奇的外号。
吴镇宇充满邪气的眼神导演没有浪费,在主角的想象中给了一个镜头,短短一瞬就能感受出影帝的实力。
吕良伟、李子雄、吴毅将、姜皓文、罗兰等都做了绿叶,毕竟很多人赶完工还要去大陆踢足球的。
片子不温不火导演应该背锅,拍悬疑动作片,剧情要够黑暗,动作要够火爆。
从前拍《埃博拉病毒》以为要大结局,邱快手还要拍一段老黄大闹香港街头,这才够cult。
Darker吹得五迷三道,炸弹看起来五颜六色,地标建筑都没炸一个,怎么像是邱快手的作品。
PS:全片最令人动容的情节是罗警官女友发现遭友人暗害,命在顷刻之间,冷静判断局势,为救男友直接引爆炸弹,差一点就和凶手同归于尽。
如此杀伐决断,搁古代就是武曌那样的人物。
胡杏儿来演挺合适,脑子里全是她《灭门》冷血的样子。
和家人一起去看的一部片子,本来以为只有我们包场,没想到快开场了又来了几个观众。
总得来说,这类的警匪片并不是非常惊艳,影片中的反转并没有我当初看周润发、郭富城《无双》当时的震撼,可以说仅仅是中规中矩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一直存在于男主的思维模式中,遇到一些关键点会在旁边用女主口吻解述。
最令我惊讶的是这样的片子竟然还有第二部,大反派还是没有出来,d只是一个打手。
当然我最后没购到票,因为很快就有盗版看了。
可能片方也有点不好意思,票房连亿都破不了,还不如干脆共享出来。
正文前先怼一把那些喜欢单列港产片说事的影评。
除了在这个概念上大做文章,你们是写不出其他内容了么?
总的来说,硬伤不少,因为没看过原著,也说不清是不是电影自己的问题,故也不以此上纲上线;以观感论,整部看下来还是舒服的,节奏不拖甚至有点过快,因为信息量还是很大的,2个半小时有点塞不进去。
剧情环环相扣,没尿点,新意也有。
伏笔多,结尾多重反转还是精彩的。
韩sir杀害钟广是个插曲,但这个插曲却造就极其精彩的结局,Darker的借刀杀人算得上精妙,比袁志邦偷梁换柱的诡计好上太多。
下面列一下看了两次后找到的 bugs 。
1.爆炸用冒牌货这个诡计挺水。
虽然冒牌货没有dna记录,但是袁志邦这个警察有啊?
难道不查警察这边确认身份么?
2.最后刀疤七和袁志邦的互换身份,显得假,也有点多余。
一开始互换的理由,说是担心别人经常来盘问,抽不开身,这个理由本身已经非常牵强。
而且也完全不需要做什么互换,因为最关键的人是黄志平,所以只要刀疤七足够顶替袁志邦就够了,袁志邦根本不需要去假扮刀疤七。
3.韩sir错手杀人那段,死者是从楼梯下来的,而犯人两个都在楼梯下和韩sir同一平地,韩sir为什么会射向楼梯?
这个行为完全莫名其妙。
最后忏悔的时候又说自己不是故意的。
而且杀彭广福的理由也根本不充分。
为什么?
因为当时现场活下来的只有韩警官和彭广福两人,光彭一个人的证词根本不足以指证,甚至彭自己也不一定搞得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杀到人。
目前豆瓣上此片才5.9分,但我觉得后面再涨的概率很高。
目前的影评都戴着一层滤镜去看待,然而在我看来本片诚意还是很足的。
感觉暗杀风暴会属于又一部被低估的港片,多年后将会被重新挖掘,有点类似同样由古天乐主演的山村老尸。
片外花絮是,最近张智霖本人也被真的被请去喝茶了。
有邱礼涛的风格,集齐了一大波TVB港星,佘诗曼我没有认出来。#20230917
程序正义vs.结果正义,电影借助这一一直被争论不休的辩题揭露了很多人性的黑暗面。看完心情很复杂,也想起罗翔老师讲的那句话:“人无法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标”。
(3.5/10)太难看了,还是别拍了吧。虽然知道是19年的项目拖到今年,但就算在19年这片子也太老旧了,有种看网大的感觉,各方面都太过粗糙
电影尺度够大,案件背后藏有阴谋布局,而布局过程又设有人性陷阱,看得相当过瘾。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实际上有着关键作用,每个人都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当揭晓他们背后故事的时候又觉得“原来如此”,很完整,也很立体。张智霖身为推理高手,他逻辑清晰,思维缜密,那场通过推理凶案现场的戏十分精彩,从诸多细节入手,还原凶手进入的位置、行凶方式、作案工具等等,很有说服力。古天乐的“毁容”新造型,完全不考虑形象问题,魅力点塑造全靠演技,演技值得信赖。而关键人物的几次反转,也点出了人性弱点等主题,值得看。
故事不错,悬疑感拍的也不错,剧情紧凑,节奏很快,以至于结尾都感觉很仓促。各位新老演员的演技都不错,古天乐为了人物形象牺牲很大啊,非常敬业。配乐和剪辑也都很不错,本片唯一最大败笔就是下雨的所有场景都是电脑特效,那么大雨人从车上出来都不撑伞的,身上也不湿,太假了需要批评!其实没必要拍第二部吧,这一部拍成精品就可以了,可惜啊。。。
没看过原著感觉信息量有点大。邱礼涛一贯简单粗暴加后面反转的观感还算可以。当然很大程度依赖加分的剧本,也就显得除了阵容之外的港片警匪的基本配置还挺普通的。节奏可以说是相当紧凑,以至于对感情的描写几乎可以省略不计。总体来说是一部观感酣畅淋漓且言之有物的港片。
【78】近年来能在影院看到的港片的质感并没有随着时间一起变化,所以看到龙标是2019的时候感到既意外又合理。可能是有原著兜底的原因,观影过程中产生的疑惑都有合理的解释和反转,就是缺少了一些铺垫,叙事也不是很流畅,但总体上还是会被剧情吸引住。尺度还挺大,时不时会被吓一跳,开场楼顶跑酷那段简直太刺激了。至于这片子里最大的漏洞,我觉得出现在选角上……@暗杀风暴·点映
紧凑有情节,路人都是港片大佬,但是真相本身没啥意思,无非就是换脸换枪换时间换人换地方再加巧合那些老桥段,而且老桥段还拍得行货,最后boss还没揭晓。作为一个电视剧的一集还行,但作为电影就缺点新意。
暗杀风暴真的是年度大爽片啊,各种港片元素完美集合,反转真是猝不及防,刺激
5分差评,即使抛开罗飞孟芸韩灏梁音曾日华尹剑一水儿的粤语与原著水土不服到让我这个原著粉崩溃,看国语又与一众香港演员的脸匹配不上违和感严重的问题不谈,其余也是缺点一大堆,叙事无聊得不行,全片基本做到了没有任何优秀之处。还有,各位叔叔大爷们一把年纪了,邱礼涛你发发善心就别让他们闪转腾挪了,动作戏看得人太累,满满的强撑感。20230818北京槐房万达影城
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些演员、题材、演技、套路,真腻了。
原著粉毫无惊喜。一众卡司也是随便演演罢了。
应该有比较大的删改,最明显的是姜皓文的角色名字和人物关系都不太一样了,张国强也消失不见,整个故事七零八落,在悬疑感的构建上是失败的。古天乐更是灾难,一出来就知道肯定有戏,脸上再怎么化妆都没用,这可能也是悬疑片选角绕不开的宿命吧。邱导出活儿的速度太快了,会败招牌的。两星。
北京首映礼上看的,感觉最大的剧透就是,古天乐怎么会是一个普通的拾荒者呢~
群星版劣质神探大战
这辈子没看过这么难看的电影……转折生硬核心诡计好猜,开局死老婆幽灵常相随这种漫威sb设定看得我想吐,所有人都是工具人冷漠地推着剧情,悬疑基本是指哪打哪,那么多对可以麦麸的也没卖,票钱就当给吴镇宇买咖啡吧……
80分的故事只拍出了65分的效果,最后半个小时的推理+反转节奏太快,前面的铺垫又实在有限,快感大打折扣。感觉古天乐那部分本应是亮点,可跟他共享身份那个什么刀疤,前面根本没提过啊!而且既然要用流浪汉这个身份制造反转,就不应该找明星演。吴镇宇的部分有不错的细节,比如最后利用吴的心理完成借刀杀人,可惜当初是他误杀队友从而被利用,这个动机恐怕稍微有点悬疑片阅片量的同学都很容易猜到。全片最大的问题还是陈国坤演的那个角色,完全没有塑造,无论是和罗飞的过去,还是对霏霏的感情,都应该有一些刻画,最后的假死整容一系列操作才有意义,结果整成为地产公司打工,完全让人想骂街。罗飞这个角色有点像收敛一点的神探,是有魅力的,张智霖能演出高智商,但那种颓废又略带疯批的感觉完全没有
被港片经典元素深深吸引了!枪战、追逐,还有那种扣人心弦的情感线,让我恍若置身于那个经典的香港电影世界,不禁为之激动。剧情十分紧凑不看到最后猜不到谁是大boss!
节奏还行,不拖泥带水。但总感觉起承转合不够完整,逻辑推理没有讲得很明白。
我还以为Darker是香港的谜语人,没想到还是因为私人原因。后面揭晓的节奏太快了,可以匀一点到前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