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病、死,在国人看来是很可哀的,如非必要到无奈的境地,老病身死是最好别接近的事。
片子过了四分之三才开始阐述0.5毫米的含义,于是此前许多人就费尽心力地去猜测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在弹幕掠过一串串擦边的黄色玩笑后,忽然大家陷入了一种集体困惑:这些人,究竟在做什么。
安藤樱饰演的佐和,是护工、万事屋和欺诈师的多重身份绞合。
非此非彼之间,她和这一路上人们的勾连变得非常奇异。
其实这片子更像生活场景纪实,是依据她的动念而实时变化的没有脚本的真人秀。
哦,不对,是没有秀。
三个小时里,佐和近乎打开了自己的全部,但就在这种全然暴露下,她竟然还可以令人捉摸不透,这教人总要跳到《百元之恋》里面的气息:一张寡淡到近乎难以引发性欲的脸,却永远有着出其不意的情节制造能力。
她同时变动与不屑。
看日本电影,很多时刻的感受像挥拳打在棉花上,你要少问“为什么”或“怎么会这样”,接受设定后只需要融入就好,这就像一场推拿的过程:开始酸痛的是你自己,当然会觉得对方力道太猛,等进入节奏,怕是欲仙欲死。
另一方面,日本电影的架势也总像乍看直接发力,掌到眼前,却只伸出一根手指头,轻轻在你最瘙痒处微微一挠,即刻,那种如过小幅电流的酥麻感让你震悚,这才会有弹幕里无数被戳中的“是我是我”。
是的,日本人太会玩儿了,或者我们确实应了桑格格那句“不留心,看不见”,从宏大叙述的指缝间簌簌落下了太多可被放大的枝节,他们以拣芝麻的耐心将它们一一拣起,放到牙尖舌苔上研磨咂摸,才会有这么多戳中心窝又绝不廉价煽情的存在。
最近在读《拥抱战败》,现时日本的许多国民性被二战及其“余震”深刻地形塑了,他们在西风东渐的过程中更多地体味到了对个体的补偿式关怀。
那位反复絮叨自己战争观的老人在给佐和的磁带里说了那番点题的话:“国与国的战争,是个人与个人的冲突,再乘以好几万倍,这是,站在国家与人民之上的,权力者强行施加的,是恶,是罪行。
这之中的每个人,都有其生活与善恶,爱憎浑然一体,被逼至极限的人的光辉,会超越极限,从而作为自我存在而觉醒,这会成为足以移山的力量。
这座山就是指每个人的心灵,虽然可能只有0.5毫米,但这些毫米聚集到一起,朝同一方向移动时,就成为革命的开始。
今日的日本人,还存有这样的精神吗?
人背负着生死而全力奔跑,在瞬间的觉醒与刹那的解放中,或许能找到永恒的光明。
于是,就找到了应该守护的爱。
”佐和听完这番话,木然的面容被深刻地打动了,她闭上眼,流下泪来。
这段箴言很容易令人想到那句著名的:战争不是死了几百万人,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几百万次。
偏激的人自然永远不满足于日本人的反思程度,但在这些影视作品里,我们却分明看到日本处处细密的自责,无论形式是以哀伤、以意外,还是以平淡或点到即止,都在缓缓倾吐他们努力理解二战的结论,是,的确有很多方面不够彻底不够刮骨削皮,但我们是希望看到背负着军国阴影的今日日本人民嚎啕大哭芒刺在背才快活么?
还是双方都别太扭曲,让历史余波荡回到个体,让每个经历者消化再吐出内心的隐秘,让记叙如纪录,让创作者与观看者,都向着平和的世界,前进0.5毫米。
人老了什么样?
如果你只能想到类似身体机能下降、思维僵化、活成了一个树,这些比较宏观概念的词汇的话,我建议你看一下电影《0.5毫米》,来一场真实的心灵震撼。
《0.5毫米》是一部由女护工佐和串联起整个故事的老年群像戏,它将视角对焦在了更边缘的老人身上,并将这一切融入到了社会、道德和人性中,通过导演现实主义镜头折射出一系列有关老龄化的社会问题。
《0.5毫米》有点类似公路电影,女主佐和是有心理创伤的女护工,因违反护理中心的规定被开除,无家可归的佐和被迫开始流浪。
影片中佐和一共遇到了4位老人,每个老人的故事都代表着一种现实中真实发生的荒诞。
但就是这些被抛弃的边缘老人,用人性撕开了边缘的裂缝,让光透进了佐和封闭的内心,在一段段风趣、悲凉的晚年人生中,与佐和上演了一幕幕自渡与渡人的救赎故事,并将“自渡”与“渡人”之间的因果关系给出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老年人的“隐痛”,人类社会的悲哀人老了,最没尊严的便是生活不能自理,自己曾经坚持的那些对身体的隐秘,一一暴露在人前,以最有智慧的模样遭受最严重的来自身体的羞耻、尴尬。
影片中的片冈昭三就是如此,衰老让他的身体机能下降到失去了对身体的控制权,现在的他是一个连抬手都困难的垂垂等死的老人,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别人帮忙。
影片中佐和在给片冈昭三换尿不湿时,老人控制不住当场尿了出来。
影片中安藤桃子给了片冈昭三一个长达3秒的近景来表现老人此刻的绝望。
除了身体衰老带来的“隐痛”外,影片中,安藤桃子将更多的篇幅放在来讲述情感缺失带来的“隐痛”上。
康夫的妻子死后,儿子每天为继承康夫钱财的事情争吵,弄得家里整天乌烟瘴气,孩子们看不到康夫痛失老伴的苦楚,也不关心康夫是不是快乐,唯一在乎的只是老人的钱财。
厌倦了家里鸡飞狗跳的日子,康夫离家出走。
在大家眼中,石黑茂是一位脾气古怪、神神叨叨的孤寡老人,看人不顺眼就扎他车胎,看人顺眼就偷他自行车。
在他的世界里,女儿、女婿对他不闻不问,快节奏的社会中,也没人愿意分心去聆听一个老头的内心世界,除了骗子。
长期孤寂、被周围隔离的生活让石黑茂对人产生了认知偏差:愿意认真听他说话的就是好人,哪怕他是骗子。
和上面两位老人相比,真壁义男的孤寂更深,他参加过二战,和大多数国人的信仰不同,他对战争深恶痛绝,时刻被内疚折磨,而家里的妻子至死深爱的都是“晋一郎”。
人到晚年,他无儿无女,除了瘫痪在床、精神失常的妻子,以及觊觎他财产的侄女,他什么都没有。
双重折磨,孤寂无人诉说。
关于孤独,卢梭说:“就这样,我在这世界上落得孤身一人,没有兄弟,没有近邻,没有朋友,没有社交,除了我自己,什么都没有。
我原是人类之中最乐于交际、最随和亲切的一员,却被所有人弃如敝屣。
”影片中,佐和遇到的这四位老人几乎包含了社会中全部的边缘老人,导演安藤桃子有意按照佐和流浪的时间线,将老人的“隐痛”递增。
从身体崩溃到情感溃堤,一步步撕开那些被我们忽视、默认的社会处境。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760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2.6%,按照联合国的标准(7%),我国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影片中老人的哀怜,或许也是未来老龄化社会我们的哀怜。
亲人对老人的态度,以及周围人对这一现状的默认,好像都在诉说:不被看见的心理孤独以及被封锁的情感需求,是社会慢慢在抛弃边缘老人。
彼此靠近0.5毫米,便是完成救赎影片中的佐和算不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好人”,她有着自己的恶趣味,尤其在拿捏老人上。
但不管是她对“性”的随意态度,还是对老人的“恶趣味”都源于她的自我认知缺陷,她先天无子宫,分不清自己的性别划分,就好像一个介于阴阳间的人,她在不停的寻找自己的定位。
影片中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佐和的自渡之路展开,佐和与老人的相遇是“渡”的叠加,每遇到一个老人,佐和的内心就积累一些打破牢笼的力量。
影片中,安藤桃子对救赎的处理很具哲理性,它根植于人性,将“渡”变成了彼此成就,而真壁义男对佐和一段剖析自我的忏悔,在点题的同时又升华了“渡”的主题:这之中的每个人,都有其生活与善恶,爱憎浑然一体。
被逼至极限的人的光辉,会超越极限,并作为自我存在而觉醒。
这会成为足以移山的力量。
这座山就是指:每个人的心灵间距,虽然可能只有0.5毫米,但这些毫米聚集到一起朝同一方向移动时,就成为革命的开始。
今日的日本人还存有这样的精神吗?
人背负着生死而全力奔跑,在瞬间的觉醒与刹那的解放中,或许能找到永恒的光明。
于是,就找到了应该守护的爱。
影片中老人与佐和的救赎与“渡”,其实都是在讲述,聚焦能量朝同一个方向移动。
不管是佐和,还是老人们,他们的目的刚开始都不是自渡,却又都在靠近中完成“自渡”。
佐和将分不清卡拉OK店和旅馆区别的康夫,拽进卡拉OK包厢,在陪康夫唱歌发泄的同时,也解决了自己的食宿问题,而康夫也因为这片刻的欢愉、放松,对离别的佐和给出了温情:1万日元和一件大衣。
为了解决食宿,继续流浪的佐和,又拿石黑茂扎轮胎的把柄成功混进石黑茂家里。
刚开始石黑茂对佐和各种挑刺,但佐和依旧以一种嬉闹关心石黑茂,做饭、收拾家务、和老人一起把偷来的自行车还回去、和骗子斋藤硬碰硬。
没有谁的心是坚冰,哪怕是刚开始各种讨厌佐和的石黑茂,情感干涸的石黑茂在佐和的润物细无声中敞开心扉。
离别时将自己的宝贝车和100万日元送给了佐和,而影片最后100万是击碎佐和忧郁内心,完成“救赎”的金钱支持。
佐和完成自渡的精神支持来自真壁义男。
告别石黑茂后,佐和在流浪的过程中,又用同样的把戏住进了真壁义男家。
面对来自真壁义男升级版的厌恶,佐和一面选择继续无视,一面关心老人,不许老人买不适合吃的食材、满足老人对“性”的一些小心思、帮助老人照顾瘫痪的妻子,消除老人与妻子间的隔阂,不揭穿老人白天不是去上课而是消磨时间的谎言。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也没有谁的心不被爱温暖。
离别时,真壁义男的对自我的剖析以及对人性的理解让佐和的自己真正觉醒。
其实影片中,三位老人对佐和的救赎是不断递增的。
与康夫分别后,佐和目送他远走;
与石黑茂分别后,佐和开车离开,把车停在林荫道,趴在方向盘上,感受阳光照在脸上的暖意;
与真壁义男分别后,黑暗中的佐和坐在车里,神情中有着无法诉说的哀痛。
周国平说:“一切终将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渡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佐和带着从老人那里唤醒的自我,拯救了另一个迷途的灵魂——真子。
真子是外公强暴母亲生下的孩子,她的出生带着原罪。
为了真子不被外公伤害,母亲从小把真子当男孩养,严禁真子靠近外公。
母亲不能和他人诉说的苦楚,让真子一直恨母亲。
外公意外死亡、母亲自杀后,真子就和名义上的父亲生活,但了解乱伦丑闻,从未相见过的父亲,不喜欢自闭、只知道吃东西的真子,一次激烈的冲突后,父女撕破脸。
佐和用从老人那里收获的温暖和治愈,治愈了真子,在一段堤坝上,真子拿着佐和留下的那件外婆的红连衣裙痛哭流涕,而佐和抱着刚发现的石黑茂留给她的100万大哭不止。
在哭泣中两人完成了自我救赎,真子明白了母亲的苦心,找回了女性身份,而佐和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在影片中,佐和和真子都完成了自我救赎,驶向未来,但老人的结局却都不圆满,康夫继续离家,要在死前花完自己的钱;石黑茂一个人住到了养老院;真壁义男老年痴呆,被觊觎财产的侄女接管。
或许影片也是用此在告诉我们,人年轻时有无限可能,但年老后的结局却只有一个,关爱老人的生理需求、情感需求不是那个人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毕竟在这个老龄化普遍的世界中,老人面对的困境,可能也会成为将来我们的困境,只有每个人都朝一个好的方向努力才可能改变结局,迎来大团圆,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文 | 阿嬷在所有的事物中,除了死亡,我最怕衰老。
我不止一次向人说起自己对于衰老的恐惧与厌恶,平日里看见地铁或路边的年迈者心中都会兀自生出一丝悲悯来,不是为他们,而是为终将像他们一样的自己。
千万不要相信「优雅老去」的鬼话,衰老从来就不是一件优雅的事。
无论你妆容如何精致不可挑剔,衣着如何得体光鲜,举止谈吐如何得体怡人。
但只有你自己知道,一切附加外物褪去之后,下垂的乳房和松懈的皮肤是多么让人绝望。
而比这更绝望的是,身体衰老了,欲望却生机勃勃。
电影「0.5毫米」便是这样一部诚实可爱的片子。
浮草一般没有家的少女纱羽,有一颗捉摸不透的心和一张性冷淡的脸。
在一场意料之外又冥冥之中的灾难之后,流落街头的她邂逅了有着各种各样怪癖和坏毛病的老年人:搞不清卡拉OK店和旅馆的康夫、专门在停车场扎自行车轮胎的阿茂以及在书店盗窃少女写真且定期看色情电影的退休教师义男。
我之所以说这是一部诚实可爱的电影,是因为它直白赤裸地将人的欲望呈现给你看。
年轻的纱羽一无所有,但她有年轻的身体,这对于男人而言就是无比美好的一件事。
我们无法回避一件事,那就是一个正常男人即使四肢瘫痪,性仍旧是他不死的欲望。
他们会想着摸漂亮女人的屁股,偷看女人洗澡时看到赤裸的大腿会血液上升。
甚至死到临头的最后遗愿,恐怕也是再睡一次女人。
这无关乎道德,而是动物本能。
在道德的归束下,我们常常需要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为老不尊」与「老不正经」这样的品质是万万不可暴露的。
导演偏偏要把它撕给你看,然后你会发现它们真实的很可爱。
当然,同时它也很残酷,要知道一个将死之人像动物啜食般舔舐少女的画面总会让人生理不适。
没办法,在我们的日常经验里,性只有与年轻的肉体相匹配才是美好的值得歌颂的,这真让人沮丧。
我很喜欢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流浪气质,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遗弃物。
无家可归的纱羽是流浪的,她需要靠抓住老头们的小把柄,借此寄居在他们的屋檐下。
老头们虽然有栖身之所,但也不同程度上是被抛弃的,这种抛弃有的来自家庭生活,有的来自对往日荣耀的不肯忘怀。
有一个桥段让人印象深刻,从唱歌房出来的纱羽与康夫两人道别后,走了一段路,康夫又转身向纱羽招手。
他将自己的大衣披在了纱羽的身上,然后独自走向了寂静无人的深巷。
从这以后,纱羽穿着这件不合身的大衣一直流浪。
据说,0.5毫米是一段肉眼几乎看不见,但真实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个世界本就是一座孤儿院,我们一直在流浪。
在一生中,我们与很多人相遇,互相取暖,然后各自上路。
讲的内容其实还挺浅显的,就是一前一后留了个不伦的悬念,可能没有那么明显。
就说个有趣的点吧:每个老人都给佐和留了点什么:1.片冈家:红裙子以及一个悬念;2.康夫:大衣;3.茂:车&100万;4.真壁义男:录音带及本片片名的由来;5.最后一个:一个女儿及解开悬念。
最后再次感叹,安藤樱的面相真心是充满戏剧性,俏皮/怯懦/憨傻/小确幸/不良/邪魅都能拿捏得无比到位。
第一眼会让人感觉没有美貌而惋惜,再看不得不感叹这么一张能剧面孔的浮世绘脸才是剧王的脸。
演技也是厉害,相比之下,同样不惊艳的苍井优,在四个谎言里也就有些单一了。
这部电影是导演安藤桃子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创作的,找来了自己的妹妹安藤樱来饰演影片中的护理人员,通过有些奇幻但却非常真实的几段故事,来剖析故事中的老人晚年生活的凄惨和悲凉,而安藤樱饰演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略显霸道但是却温情十足的悉心照顾,去抚慰每一个老人的内心。
当然故事里的老人有好有坏,有孤寡老人,有旧社会遗民,有病患,他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人关注他们的死活,他们像被遗忘了一样,通过安藤樱饰演的护工视角,看清了他们的内心,也看透了社会的冷漠,当最后她和小智一起驾车离开,影片也随之结束。
影片中涉及的东西很多,隐晦的提到了很多难以被接受的事实,包括小智的身世……太多的问题需要社会去解决,何去何从,犹未可知!
真的是很好的题材,很棒的电影。
《0.5毫米》是日本女导演安藤桃子的第二部作品,剧本由安藤桃子改编自己201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0.5毫米》而成。
据说这可以被称为一部“家族作坊电影”,不仅由妹妹安藤樱担任主角,父亲奥田瑛二任制片人,母亲安藤和津担任料理设计师,还有妹妹安藤樱的公公和婆婆——柄本明和角替和枝(另一演艺世家)分别出演了重要的角色。
《0.5毫米》于14年上映后在日本及海外的不少电影节都获得好评。
如果以主人公山岸佐和(一译纱羽)这一无家可归的前老人专职护工为切入,这是一个关于“相遇”的故事,算上原本工作和服务的片冈家,佐和总共遇见五位老人,同时进入他们的生活。
自佐和在第一户片冈家遭遇意外事故后,其后的发展相对模式化,甚至可以想象,如果佐和是位潦倒的家庭保姆,依靠着在单身男子家里做工维持生活,说不定也能因此发展出不少故事。
不过,正如本片叙事中黑色怪诞的成分一样,我们好像永远也弄不清佐和接近这些老人的目的。
仅仅是为了蹭吃蹭住或为了金钱?
可实际上佐和不但负责老人的起居,也是唯一一个真正能和他们沟通并关心他们的人。
影片一开始佐和答应了片冈家女主人雪子在父亲昭三去世前同他共寝一次的请求后,却由于当晚老人的骚扰而造成一场火灾,并且老人昭三意外身亡,同时佐和发现女主人雪子的也上吊自尽。
佐和因此失业了,无家可归的她从自动取款机拿出了所有的积蓄,然而新的生活还没来得及开始,佐和弄丢了钱,如果不想当凄惨的流浪者,她必须找到栖身之所。
于是她陆续遇到了几位老人。
首先是受够儿子一家为遗产而争吵的老人康夫,老人在卡拉OK前台磨叽,显然他分不清卡拉OK和旅店到区别,这时佐和趁机“帮助”了老人,不明所以的康夫和佐和度过一个颇为愉快的夜晚之后(有饭吃,有歌唱,有地睡),向佐和道谢告别,既玩笑又调戏地抓了一下佐和的屁股并往佐和手中塞了一万日元。
之后佐和遇到了一位独居的孤僻老人茂,片中的老人都是怪老头,抑或说老人给人平常的印象就是各种各样的怪。
茂喜欢恶作剧,扎人家的自行车胎,偷自己中意的自行车,这已经成了他生活中有规律的日常消遣。
在扎人车胎给佐和抓个现行之后,佐和开始同老头一起生活。
慢慢我们觉得这个老爷爷虽然有些憨憨的,却很单纯善良,以至于他把唯一会和他说话聊天的骗子当成唯一的朋友。
佐和作为一个专职护工,生活上不但把老人照顾得服服服贴贴,还给老人带来许多欢乐甚至帮老人解决麻烦赶走了骗子。
经历了欢笑和温暖的日子之后,老人茂说还是要回到该去的地方,他们坐着一辆帅气的老爷车驶向了养老院,这是迟早要来的告别。
虽然养老院用隆重的排场夹道欢迎茂的到来,但是茂对佐和的挥手作别仍旧让人难过。
还记得老人茂对佐和说过,红色是活着才能看到的颜色,而养老院则是一处失去活力之所,里面的人和世界隔绝,等待着被遗忘,这一次作别,不也是和这个社会作别吗。
类似的,佐和以抓住了老人义男在商场书店偷(青山裕企风格的)制服写真为把柄,假装成老师的学生寄住下来。
先生家中有一已经卧床痴呆的老夫人静子,以及一位干活并不认真的护工。
自称有学习会的义男实际上只是在商场的休息位上坐上一天,因此我们不得而知退休的义男究竟从事什么教学,我们仅知道的是老人曾经作为海军参加过战争。
从这个宽敞的古宅看来,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和之前佐和遇到的不太一样,老人较为刻板,说起话来都慢条斯理。
但是老人心中有着或隐或现的焦虑,能感觉出这和他已经痴呆的老伴有关。
佐和的出现让一切有所改观,老太太不但会哼唱好听的旋律和歌曲,甚至能下床坐在轮椅上去散散心。
很难想象当义男再次听见老伴熟悉的歌声,再次被老伴紧紧拥抱,心中浮现了什么明媚的画面,追忆了多久远的往事。
但这也同时促成了他和佐和的道别,不仅仅因为侄女的到来打破了现状,似乎是义男老先生自己放下了,他给佐和留下一盘自己录制的磁带,第二天他也已经认不得任何人了——他把佐和当作采访他这位战后归国的海军的来访者。
在导演的长镜头下,义男诉说着,重复着自己对战争的记忆,不满和恐惧,他说“活着就是奇迹”,甚至为自己的幸存而愧疚。
这是全片非常令人难忘的一段。
最后佐和再次遇到了片冈家的“问题少年”小真(遇见的不再是老人),并且借住在他父亲的家里,然而这家人并没比佐和的处境好多少,除了有一间有屋顶的房子栖身之外。
父亲是个无所事事的酒鬼,更不要说还有一个辍学在家从不开口讲话就会蒙头看书的问题少年,父亲一度说片冈家尽出怪人,冲突迟早要在这个家爆发。
随着佐和的到来和父子关系的紧张,揭开了最初影片中的片冈家的秘密。
随后佐和带着真子离开了这个家,临近尾声的一幕镜头是,小真得到物归原主的红色连衣裙,佐和则发现了茂留在汽车后备箱的一百万遗产,她俩双双瘫倒在地失声痛哭。
或许,这也是她们开始新的人生的契机。
老人实际上也是本片所刻画的重点,而佐和是串起这组群像的要素。
片中的老人都有一些共同特点,《0.5毫米》里的老人是真正“无缘”的,他们似乎与世界无关,或者痴呆,或者无所适从仿佛只是等死。
随着人身体的衰老,似乎灵魂也会萎缩,人变得疏离孤立,偏执乖张。
老年人成为被社会遗忘之人(他们身边已无他者),同时恰恰是最需要他人照料之人。
佐和则连接了这两个无法沟通接触的世界。
老年人是被遗弃的,没有人愿意理睬他们也觉得无法和他们沟通,因为他们活在“曾经”的时空中,甚至越活越回去——只记得更早更早之前的事情。
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老人是等死的行尸走肉,青壮年人的“活”和老年人的“活”似乎就这么刻意地被分割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况。
但实际上并被如此,好比片中的五位男性老人都有些好色,如果成年男性对性的欲望是合理的,就没有理由认为年老者的是羞耻、不尊甚至变态。
实际上他们所处的边缘状态,和社会整体并没有差别,(佐和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的人)。
人性中所具有的善良,纯真,欲望,懦弱乃至罪恶,是人所共有的,比如就像片冈家违背伦常的秘密一样,罪恶始终是罪恶,甚至罪恶照样悲剧般的延续下去,延续到子女的身上。
本片的配乐也十分有意思,溜冰圆舞曲多次作为插曲出现,以此曲起始,片尾字幕时同时以此曲结束,直到佐和再次遇到真子之前,始终采用古典音乐(交响,弦乐重奏,钢琴曲)配乐,这之后则响起了干净的电吉他旋律,似乎是是一次古老和新生的转化。
还有一点是那条贯彻始终的红色连衣裙,影片中对片冈家的交代最为隐晦,有人认为红色裙子象征着乱伦,有人说红色是暴力和罪恶的隐喻。
不管怎样,我们怎么关注红裙子都不过分,导演在片名标题的(0.5ミリ)由白染红小数点上明显提示了这点。
(甚至映画官网的字体按钮也是鼠标悬停便由白变红,当然这是过度诠释的笑言。
)让我们回想片冈家的老爷子和换上红色连衣裙的佐和扭抱在一起的“起舞”场面吧(彼时的配乐同样是溜冰圆舞曲),罪恶的降临不能湮灭生命的鲜活啊,人还要活下去,用各种各样的方式。
《0.5毫米》另一个让人意外之处是似乎让我见到了日本的另一面。
虽然导演在叙事上已经大量精简(据说若按最初的剧本拍会有5小时),但仍在一些情绪的展现方面欠缺节制。
不过0.5毫米不失为一部展现我们这个时代人与人关系的佳作。
6.9.2015谢谢@ken指出小文关于配乐的错误
因为长期照顾老人、及生活的种种压力,这家的女主人自杀了。
她完成了死亡前的愿望——让照顾父亲的女护工穿上母亲的衣服在家中留宿。
意外在这个夜晚发生,女护工因此丢了工作,又无家可归。
在流浪的途中,她发现一些孤独的老人,抓住他们的把柄,强行介入他们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从未体验过的关怀。
每一次她都能得到老人由衷的馈赠,但每一次,老人的结局都没有什么改变。
电影在故事的递进上有一些小的缺陷。
它先讲述护工流浪的愿意,再用与一个老人的KTV之行让主人公接下来的行为合理,然后主人公帮助了两位老人。
实际上ktv那段在全片的节奏上是很突兀的,但又不得不交代。
另外,电影的结尾也令人遗憾,许多道理通过老人的录音讲述,而结尾转回第一个家庭,确实让结构上闭合了一些,但最后的落点又显得离对老人的关怀远了一些——这本来是全片最动人之处。
人篇幅最长的两位老人身上,以及在主人公身上,确实验证了,突出的职业特征,让人物与细节也都很突出,修车人、老教授唱美声的妻子、主人公护工对待老人的方式都有一些细节是常人感触不到的。
女主佐和在影片中遇到了5个老人,每个老人都给她留下了东西。
瘫床的恶心老人,给她留下了一件红色衣裙。
离家出走的卡拉ok老人给她留下了一件大衣和一万日币。
专搞破坏的诙谐幽默老人,给她留下了一辆车子和100万现金。
受到战争创伤的老人,给她留下了一盘磁带和对于“0.5毫米”的诠释。
酗酒的码头工老人给她留下了小真。
而小真最后穿上了第一位老人留下的那件红色衣裙,和佐和一起离开。
做到首尾呼应,有始有终。
5个老人,我最喜欢搞破坏的那位老人,有些可爱,有些荒诞,最后他留给佐和的东西也是最值钱的。
最讨厌瘫床上的那位,当影片最后小真的性别真相大白之后,才突然把之前的剧情都串起来,怪不得小真母亲会向佐和提出那么无理的要求,怪不得她从小把小真打扮成男孩并禁止他靠近瘫床的父亲,怪不得她自杀了。。。
原来竟有这么变态的一位父亲!
真的很喜欢女主的扮演者安藤樱,感觉她真是演什么像什么,完全没有表演的痕迹。
比起那些高颜值,但演戏要么靠装嫩装傻白甜,要么演技浮夸的不得了的女优们,让人看着舒服多了。
最后我想说,当我们老了,如果瘫痪,如果痴呆,如果没有子女在身旁,我们会变成怎样?
日本还算是福利好的国家,放在中国,老年人的命运就更加可想而知了吧。
所以,如果我老了是那样没有尊严的活着,我宁可选择尽早结束。
在日本这样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国家,这部电影还是有相当社会意义的。
五个境遇不一的老人,或者说五个在不同困窘中的老人。
一个常年卧病在床;一个被儿子觊觎棺材本,带着氧气瓶就离家出走;一个被女儿抛弃,还险些被黑社会诈骗;一个轻度老年痴呆,每周三天谎称“学习会”,在外瞎逛;最后一个其实并非老人,只是我们依稀可以看见他一个人无依无靠、无亲无故,孤独终老的未来。
同时,导演将五个老人都设置成男性。
我认为,意在以“性需求”为突破口,探索老人在社会中位置的尴尬。
一个曾性侵女儿,并企图非礼纱羽;一个吃了纱羽豆腐;一个在书店偷偷看青山裕企风的少女写真集,偷看纱羽洗澡;其他也都有轻佻不检点的举止。
如果出现上述行为的是高中生,或者是青壮男性,情况可能会有些不一样。
翻翻少女写真集无伤大雅(个人也很喜欢青山裕企的几本衫女写真集);调戏、偷窥会被描述成春心萌动、好色、工口等等。
但是老人的话,则会面临为老不尊、不要脸、恶心等等要更严厉一点的道德指控。
我认为原因有二,意识老人被“去性化”,随着生理和性功能的衰减,老年人可能存在的性需求的漠视,被认为多少是不耻的行为。
二是一般地,老年人形体与面貌已经脱离了普罗大众对美的认识,面容失去美,身体不再性感。
相应地,老年人因此也被一定程度剥削了追求美、拥有美的权力。
这只是老人面对困窘的一个方面。
老年人被忽视的情况广泛存在。
这里我想说的忽视,不是独居老人无人照看,或者社会对老年人的冷漠。
而是一些作为青壮年稀松平常、唾手可得的人类基本需求,在老年人身上有时会成为奢望。
第二位老人的儿子对财产的虎视眈眈。
在东亚,似乎老人照看孙辈、将钱留下给后辈是理所应当的事。
一种大家的习惯,无形中给了想自己掌控财产的一部分老人以压力。
第三个,偷自行车也罢,上了假装热情贴心骗子的当也罢,都是内心、精神生活空虚,渴望被重视、害怕的遗忘、害怕孤独的表征。
(当然偷自行车还有猥亵女性身体的成分)第四个在护工来的那三天都会谎称有“学习会”外出一整天,实则无所事事。
他是很看重护工那句“这么老了,还从事教师工作。
”的。
同时他对自己随时可能到来的痴呆深感忧虑。
他于是心虚地可以在别人面前塑造一个自己依然能发光发热的假象,而不是一个等待别人照顾的无用之人,也在别人的评判里找到一丝自己尚未痴呆的虚假安慰。
所以,对老年人不仅仅是要尊重、正视他们的性需求,其他生理、心理需求。
而是要把他们当作一个正常的社会人。
“尊老”,我认为,是指对身体机能有所衰减的老人,予以相对的帮助。
而不是把他们圈出来,当做一个需求与青壮年有别,想法思维与青壮年迥异的群体。
老人只是“老”了。
但他们依旧有正常“人”的欲求,有社交需求、被认可的焦虑、自我认识的惶惑、对寂寞的恐惧等等。
第一个小节是蛮特殊的存在。
它不仅勾连起最后一个小姐,而且编织了一个复杂的家庭伦理故事,拓宽加深了电影表达的东西。
可以推断老父亲曾性侵女儿,而女婿可能察觉出异样,在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亲生女儿出生前离开了家,而妇人为了保护女儿免遭父亲魔爪,将她当成男孩来养。
这层关系,导致了兽父作茧自缚、母亲上吊、女儿内心首创、父亲酗酒成性。
如果其余的在某个角度可以归类为“老人变坏”。
那这个就是扎扎实实的“坏人变老”了。
被捆绑其中的每个人都受到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纱羽挣脱着逃脱了出来,还带上了片冈家的女儿。
一个生理不完整的女人,和一个心理不完整的女人,相伴开始了她们的旅途。
(其实,这段我认为还是有更深的东西,不过还没想清楚。
) “老”很可怕,也束手无策。
不过还是希望“老”只是“人”的注脚,而不会以“老人”的形象喧宾夺主。
把老人当做这个社会正常有序进行的一部分,而不是置于一个社会之外的养老体系里面。
是日本,也会是我国面临老龄化问题的时候的一个思路吧。
9分,扣1分给让我感到不适的老男人的行径以及不论是从情节还是拍摄手法上的性透露。
被逼到极限的人会闪烁精神的光辉战胜极限,作为个体而觉醒,那就是能让他移动大山的力量,这山就是每个人的内心,每个灵魂或许只能移动0.5毫米,但这些毫米聚集起来朝一个方向移动就成了革命的开端,人在逆境中堵上生死,一瞬间觉醒和解放就找到了永恒的光芒,然后找到了值得保护的爱。
看了安藤樱的《重启人生》和《百元之恋》,在这部片子里真正get到了她的美。
我并不关注所谓的里面社会现状,我更加关注的是女性角色在经历三个老男人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那个为了保护自己而女扮男装的女孩以及她的妈妈,我看到的是女性在这样的社会下所受到的男性的压迫和伤害,原来日本男人老了之后还是这样可怕。
确实,性是本能,它可能不分年龄,这让我想起最近的一则新闻,云南动物园将流浪猫放进猴子园而被蹂躏折磨,作为动物的猴子对流浪猫所做出的行径令人咋舌,如果想要探索人最底层最黑暗最本能的东西的话,倒不妨可以找找离人类系族最近的动物,也许人类最深藏不露的本性在它们的身上有具象以及无需掩藏的体现,但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不需遭到人类社会所制定的人伦道德的谴责。
最后羡慕两个女孩还能有一辆车,在《末路狂花》中也是如此,我也希望能有一辆车,但是我希望这辆车只需坐得下我和我的爱人。
躺在想看列表接近十年的片子,觉得后怕的是如果十年前就看了,不知道那时的自己会不会朦朦胧胧被裹挟在各种“深刻影评”的洪流里,忽视自己的不适,还要教育自己这是不是就是好电影的样子。现在可以对自己诚实一些了,这样充满着男权臆想的乐色不喜欢就要说不喜欢,多一颗星仅仅献给安藤樱的演技。
【4/10】太冗长了,而且剧情完全不顾现实逻辑,而且某些片段也很刻意,结尾更是莫名其妙。影片的主题到底想表达什么呢?倘若为了呈现不同人物的孤独与苦痛,完全没必要创造山岸佐和这么一个人物去介入他们的生活。当然,佐和的作用可以将不同家庭的故事串联起来,但也可以让佐和当一个正常看护就好,非要用些乱七八糟的理由寄生于别人的家庭吗?再者,佐和这么做的行为逻辑何在?真如她所说是只是兴趣吗?还是因为她的家人与个人生活?但这些在影片里也毫无交代,实乃一大败笔。退一步讲,其他角色的孤独与痛苦是呈现出来了,但佐和的呢?除了没有子宫,别的一无所知。
安藤樱人设似乎定型了,就演这一类人了。日本片都很生活,平静的叙述着故事。几个老人都刻画的很生动很真实。
一群糟老头子
给四星以上的只能说好不记仇。导演想表达的太多想玩的太多,即冗长又无聊,没重点,像yub说的 这是一部看了之后非常窝火的电影。不喜欢导演可以让女主很贱很假的去干嘛,有些动作设计的太夸张,可见双鱼座的女导演真的很可怕!!!
安藤家族齐上阵,奉献三小时巨作。从老龄化社会切口套入,以戏谑的手法,展现老年人与社会的龃龉之处,环环相扣,不堪变可爱,笑声掩不住鼻酸。后半部有所收敛,转以形而上,容留历史反思的同时,剖解当代日本的精神实质。遗忘,欺骗,骄傲,阴阳不和,社会顽症遇良医。
安藤小姐真是可爱,浑身都是生命力的茁壮感。
勇敢又现实的电影。但是说实话我是两倍进速看的....
又是安藤樱!两部影片之后,她已经是我心中最好的日本女优之一。非常态的临终关怀,透视了日本社会老龄化的困境与暧昧。该片的导演是安藤樱的姐姐安藤桃子,80后,这是她的第二部长片,但已经可以肯定,她是日本未来最值得瞩目的女性导演之一。
从一个不太好带入的奇怪视角切入,描绘出日本老龄化社会众生相。分段式的设计有特别强的日剧感,而风格相对阴暗的最后一段反而是比较平庸的。
…慢慢变成鬼片
#SIFF# 影城三厅/七成。安藤一家拍的电影。题材独特,安藤樱的表演既怪异又仿佛沉浸于内心世界。个体的孤独感与对于战争及集体性的反思在后半部分融入私人叙事。感觉应该是本届最佳新人奖电影!
作的我肉麻
??
题材本来很有趣 然而太日本重口味 这压抑扭曲的生不如死美学真欣赏不来
故作有深度 但功力远远不足 主题很做作地出现在录音中确与整部电影联系不起来 196分钟对观者来说真是煎熬 看的安藤姐姐第一部电影失望结束
主角设置很侠气,真正是用切身行动在追求弱者也得到尊重的思想。
杰作。从前半段的都市温情小格局,以直抒胸臆的警句猛然转入现代人关于爱与身份的大寓言,在子宫缺位和红裙出身的道路尽头,搏出了例假与百万日元的大和谐,年轻女性突出老年男性重围的结局竟然有了些thelma & louise的革命意味。
四星半 争议性主题 高完成度 日式荒诞情感 安藤樱天使大美人 结尾第四段与前三段相比稍显做作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