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不错,节奏快,氛围还不错,有点吓人。
因为不是爱奇艺会员,只看了一集,肖央演技真棒啊,代入感很强,开始有点搞笑,有点怂,哈哈哈,有点唐探里的意思了。
耿乐一如既往的稳,就是下线有点快,可惜了。
夏木出场那个场景也有点吓人。
先来占个坑位,后续看了再更新,希望迷雾这一部把握好节奏,给我冲。
看完两集了,说说我的想法。
①关于三通电话:夏金兰在同一个时间段在家里接过两个不同的电话,所以我猜测这两通电话不是同一个人。
师父说打完电话再到夏金兰的家只需要几分钟,而夏金兰在挂断第二通电话之后还出去买了菜回家才被杀害的。
如果那通报警的电话是凶手的挑衅,假设在夏金兰出门之前被小夏木从窗户看到一个举着公用电话的身影和凶手的电话不是同一人,那么就有两个人用过那个公用电话,一个凶手,一个和夏金兰通过话的人,只是不知道哪个是手上有明显烧伤痕迹的人,或者两个人都有烧伤痕迹,这样会增加查案难度,假设两通电话是同一个人,那么凶手就是夏金兰认识的人。
夏金兰曾在第二通电话里问“你是不是又在我们家附近”,如果打这通电话的是凶手,说明凶手盯了她很长时间,如果不是凶手,也证明打电话的人时刻关注着夏金兰的动向,会不会凶手杀人的时候他也看到了,只是因为胆小或者其他原因没有上前救人而是打了那通报警电话?②凶手在给夏金兰注射药剂的时候,有镜头表示小夏木还在阁楼坐着没动,小夏木是听到警车的声音之后才躲在门缝里看的,看到了冷小兵持枪转着门把上的钥匙进去,他知道冷小兵没开枪放走了人却不知道老师在没进门前就已经被控制,所以他以为老师是为了给他留门,凶手才有了进入房子的可乘之机,从而导致老师被害,所以小夏木和冷小兵一样有负罪感。
③在警局当别人问小夏木是否看到冷小兵是空手进门的时候,小夏木一直盯着在一旁像做错了事垂着脑袋一言不发的冷小兵,接着镜头一转并没有表现小夏木有没有把事实说出来。
但根据后面师父临终遗言交代师兄让冷小兵走出来,可以知道师兄在师父死之前是不知道这件事的,所以初步推测,当时小夏木并没有告诉大家他看到冷小兵拿枪进去了。
(这里我不知道在小夏木单独质问过冷小兵之后却为什么不告诉大家,不过我前面提到过夏木可能也有负罪感,我觉得这可能也算一个原因)。
④小沈雨在拿照片时,照片背面有红色的疑似血迹的东西。
凶手杀人的时候也要拍照洗照片,这种照片不可能给别人洗吧?所以那个照相馆可能有问题。
然后在路过听到师兄描述犯罪嫌疑人手上的特征之时她特意回头领了张通告,所以有没有可能沈雨以为是凶手的那个人只是恰巧因为手上有烧伤痕迹,所以沈雨误会了。
然后之前谁是凶手的官博提到过沈雨找爸爸找了十几年,沈雨会不会进一步误认为沈爸是犯罪潜逃?⑤在剧里很我们可以看到夏木有很明显的pstd症而且还在吃药,冷小兵被告知的却是夏木没有心理问题。
联想到沈雨是夏木的心理医生,很可能是沈雨在教夏木通过心理测试。
沈雨帮夏木掩饰心理问题,她有什么目的?鉴于沈雨还没出场,暂且放下这个疑问。
⑥现在看来冷小兵没有开枪是因为害怕,不过真的只是因为害怕吗?凶手都把抢挪到自己脑门上了,他就不怕冷小兵一激动一害怕走火了?凶手就有恃无恐成这样就那么笃定冷小兵不会开枪打他?一切完成后凶手甚至回过头从冰箱上拿走了个猴,却没有去看冷小兵死没死也没有补刀。
结合之前曾看到的预告有夏木质问冷小兵不是真的想查海舟案甚至说他是帮凶的镜头,这一切的不合理会不会是因为凶手和冷小兵其实是相识的?⑦那个300路的站牌一定有什么特别含义,给了两次特写!但我想不明白关键点在哪里!期待沈雨的出场之后的剧情!希望剧保持住前两集的水平
今天两集赵丽颖就没有出场好吧,笑死我了,直接黑,真的是没有脑子豆瓣是真的没有公平啊我从来没有下过豆瓣,前几天看到热搜风起洛阳,尬黑的时候,我就觉得,阿这,豆瓣水挺深啊,今天看谁是凶手,赵丽颖都没出场呢,就直接评价了,什么演技问题,妆容问题啊妆容问题:从一月份出来的剧透就看到了妆容了,你那个时候怎么不黑啊,现在来黑,笑死我了演技问题: 赵丽颖的演技是有目共睹的好吧,我真的是无力吐槽,你看到他出场了吗?
就说她演的不好?
皮肤妆态不好:麻烦你看到她在评论好不啦念台词都念不好,眼神无神躲躲闪闪 都没出场呢,你预卜先知啊海报抄袭:赵丽颖等剧组主演可以左右海报吗?
海报抄袭,请问关赵丽颖什么事情,赵丽颖都没有出场就直接说他没有演技
就你不是败笔。
剧都不看出来尬黑
赵丽颖出场了吗?
妆容是剧组安排的好吧,谢谢
国产剧的悬疑天花板: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一个疑问是:一个有着体面职业(医生)的中年男子,为什么会在早上出门的时候身着蓝色连体工装,戴上黑色口罩,背着工具箱。
莫非是在兼职?
撞衫连环杀手成为故事主线,这是个什么鬼逻辑。
国产电视剧打着悬疑的招牌招摇过市,却从来不懂,所谓作品,首先需要的是讲好一个故事。
灯光,摄影,服化道甚至演员演技其实从来不是普通观众所能一眼看出的问题,问题在于:在“讲好一个故事”这个环节中,你不能这样肆无忌惮的侮辱一个普通人的智商。
夏木的出场其实蛮屌,蓝色短款夹克配浅绿工装裤,驼背垮肩,让这个小个子短发青年不明觉厉。
但是走完全剧,实在不知道这个男二对剧情有何作用。
是不是没有他,这个烂故事也能讲完?
甚至看到后来,每次看见他昂着头,瞪着一双无知的小眼睛忿忿不平的时候,都恨不能用手指在电视屏幕上将他的小脸抹去。
赵丽颖全程面瘫的演技倒在意料之中,毕竟首次看到花千骨的时候,还以为看到了一部重播的80年代的TVB,后来的大火是证明了我的无知。
肖央的故作神秘却让人败了因翻拍剧《误杀》而积累起的好人缘。
永远深沉的语调,莫名其妙响起的背景音乐,是为了悬疑而悬疑,是为了阴谋在奏乐。
问题在于:整个故事讲到后来全无悬念。
整个故事讲到后来只证明了一点:警察叔叔真是无能。
夏金兰的照相馆收据居然会在十多年后由夏木翻出,一个连环杀人的案发现场,原来没做彻底搜查。
诸如此类的逻辑硬伤太多:比如一响就全屋震动的手机。
就算有这个原理,好歹也可以交代一下那个pua妻子的男人的职业背景,就像《越狱》里的迈克,可以是个结构工程师。
不再一一列举。
《迷雾剧场》在豆瓣上备受好评的另一部影片《沉默的真相》同样让人无言以对。
是什么样的惊天大案可以让一个大律师去地铁站抛尸,冒着被当场击毙的危险?
原来这样:最大的boss是市委书记的女婿,最大的凶手是县城的刑警队长。
为了过审降低boss的含金量可以理解,但你把荒诞故事讲得这么一本正经确实冒犯了观众智商。
《迷雾剧场》并非一无是处,《隐秘的角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黑色悬疑剧,没有之一。
我善意的理解,它用看似阳光的结局骗过了审核人员,隐藏了人性的恶,得以公映。
所以说没文化真可怕。
这句话送给guangdian总急。
《谁是凶手》前三集主要角色登场间距及匹配剪辑等小议
注意片头前后的时钟匹配剪辑之前网飞推出的游戏英雄联盟的动画剧《双城之战》采用了真人剧模式的40分钟+的时长制式。
多年前我就觉得这种加长时长的动画剧应该是一种开拓成年人动画观众市场的潜在趋势,可惜一直都没啥好的成功范本。
而这次《双城之战》最终表现不负众望,也确实是达到了里程碑式的品质与热度。
虽然还不知道这会不会是星星之火,会不会有更多效仿同样时长的动画剧面世,会不会是个起点,但这肯定会是一个原点。
相较而言,这次迷雾剧场的《谁是凶手》,单集就只有30几分钟,这似乎看似是因为随着手机的普及与短视频的流行、适应碎块化主流的一种表现。
但实际并不然。
也许一方面是因为审查导致的体量缩水,因此丢失了近三分之一时长——据称是从原来的24集缩短到了现在的16集,因此观剧的时候也可以察觉到,有些部分的剧情进展确实可谓显而易见的快捷。
另一方面,单就目前的30分钟+的时长,前三集应该也就100分钟左右时长,差不多就是一部电影标准时长,这么一个时长,对于一个故事的序幕来说,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我倒觉得是完成的不错的一个pilot。
实际上,现在的16集或之前的24集,如果是按照目前前三集这样的构成来操作,我觉得完全是一个六集剧或八集剧、单集时长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有限剧模式。
在英国,有限剧不在少数的,相当常见,一季六到十集,单集40分钟加,多数时候是连续剧情;或者三集剧,单集一个半小时——当然,多数时候会是单元剧,或者至少是有一条主线的半单元半连续的模式。
而韩剧呢,单集一个小时以上几乎是个观剧常识,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像同样是网飞出品的热门剧《鱿鱼游戏》,或者苹果流媒体平台出品的首部韩剧《头脑博士》,都是单集长达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长;另有许多韩剧,动折还会达到一个半小时时长,像《机智医生生活》第二季的某些集数甚至长达两小时——当然,这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该剧第三季遭取消、而导致的剧情压缩,但它完结后推出的真人秀《机智的山村生活》也单集长达一个半小时,可见这种日常意识的根深蒂固。
包括前面提到的这股韩剧在全球范围内的进阶潮,还包括因为疫情原因导致的院线电影的流媒体首发(或同步发行)的趋势,事实上已经大大改变了原来观众的观影生态。
这种改变,对观众的心态来说,与其说是被动的,倒不如说是一次回归。
从粗浅的碎块化的吸收模式,到深度吸收的一次回归。
这对市场来说,是一个势在必行的筛选过程,但因为是势在必行,那对作品本身来说完全也可以依势作为一个机会,作为去改变剧集形态的一个契机和动力。
流媒体的兴起,并不是让原来碎块化观众群转移了或进入一个隐密或消亡的状态,而是让观众得到了一个更多元化的细化机会。
比如就这次《谁是凶手》的例子,如果有机会卖给网飞或亚马逊这样的流媒体,感觉完全可以重剪成每集一个半小时的六集或完全版八集的有限剧,让它的故事能有一个更好的表现体量,特别是相较它所对应的题材和类型而言。
这样,就像我之前设想的,如果将前三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那么,它对主要角色的登场的安排就不会显得那么奇怪——按照原来的分集,肯定会有观众会质疑,为什么一个主角(演员)到第二集第三集才正式登场,感觉三合一完全可以避免类似因为分集造成的非常规的人物登场间距引发的不和谐音,同时加强了开场的整体感。
这么一来,我觉得它能找到更精确的观众群以及打入潜在的受众;另一方面,它还可以留有精力,去做别的建设,通过更加精进的视听语言去对故事进行更为细致的“包装”,从而让它引导观众产生一个更好的氛围体验。
当然,现在的《谁是凶手》,还是有许多不错的视听语言的,像前三集,就频繁使用了许多有意识的匹配剪辑来进行转场,来展示空间上的转移及时间上的流动,以此更好地连接、揭示人物关系……这里的人物关系,不仅仅是不同角色间的关系,它还更为重视某个特定角色在时间轴上的不同时段对观众的差异感知。
这个公告栏真冷清,十几年都没被覆盖!?
像第一集结尾这个从2000年到2017的完全图像匹配剪辑,它同时在剧情构成上也与这一集开场形成了一个不错的对称结构,做了一个比较好的避免叙事碎块化的时间越层的处理,同时呢,一举两得,又安排了人物(主要角色)的登场顺序,以及他们恰当的登场时机。
开场的孩子,在片头作为转场隔断之后——当然,前后仍通过“时钟”这个物件来进行了有效的匹配剪辑,但因为片头的长时长隔断,有意识地在观众的观影体验中弱化了这个有意思的细节点——肖央登场,加上“大大的”年份暗示(但实际上这个年份数字2000是重复了一遍的),在潜意识中误导观众,这是一个大时间尺度变迁的转场,而肖央就是开场长大后因为那个杀人事件立志成为现在的警察身份的孩子。
然而并不是。
我们紧接着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只是做了一个局部倒叙,两段故事都发生在同一年(它甚至一开场也确实标识了确切的“小小的”年份),只不过一前一后……而马上进入的衔接环节便立刻让观众的预期落空(还没反应过来这种失落感是怎么回事的那种落空);但是,到了这一集的结尾,观众却又发现,这样的预期其实并非完全踏空,确实存在着这么一个时间上的转场,只不过被推迟到了这一集的最后,而长大的开场孩子(真的立志成了警察)——董子健登场了。
她学法医的理由是什么?
而另一个主要角色,赵丽颖的登场,同样使用了匹配剪辑。
当赵丽颖的学生形态登场的时候,它就像今 敏电影中一闪而过的钥匙,她的照片收纳袋上的名字,或是同学对她叫“小雨”的细节,观众并不会“很用心”地去记住它们……直到第三集,正式登场的赵丽颖被唤去局里的那段匹配剪辑闪现后,观众才会恍然大悟,将两个不同时间轴上的相同角色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反过来去注意那些被忽视的细节)。
这个场景看起来,凶手当时应该是在照相馆里,她跟凶手有过直接的接触(手)。
今 敏,匹配剪辑的教科书!
一组(不同角色)人物关系,进行了刻意的关联,另一组(同一个角色)人物关系,则刻意进行了忽略……从而展现了不同人物身份的揭示。
这点,完成的就挺有意思的,对角色的辨识度也有很高的加成。
对角色辨识度的进一步追加,还包括肖央的狄仁杰护身符传承、董子健的PTSD、赵丽颖的磕巧克力等等的小细节。
如果说肖央是狄仁杰或福尔摩斯,董子健是华生,赵丽颖大概就有点性转莫里亚蒂的意思。
赵丽颖遇事不决磕颗巧克力的小细节,挺让人想起狂磕维柯丁的豪斯的(《豪斯》虽然是医疗剧,但角色命名和一些细节也倒确实致敬的《福尔摩斯》),第三集最后,她通过将董子健引入市集整猪吊挂存储区引发PTSD以脱身跟踪,而这段主视角虽然是董子健,但这个戏份(中的智斗)却是对赵丽颖所饰演角色的一次侧面加成。
对角色塑造,类似“反”着来的操作,无疑会让角色在观众那里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当然,意图大家其实都能意识到,但本剧在各方面,不管是视听语言也好,演员的表现也好,其实应该还能做到更好。
这个楼梯转角遭遇戏挺让人想起《七宗罪》,包括同样以起床戏开场的肖央以及第一个?
案件中被杀害的忏悔者现场。
这个楼梯转角场景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对应戏份……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七宗罪》其实有摩根·弗里曼是幕后大BOSS的解读法……呃,我不是在暗示什么。
我们不可以对演员人身和样貌攻击!
但是女主表演能力差有目共睹!
扑克脸无表情不代表有演技啊,浓妆艳抹的偶像是心理医生?
男主流里流气与深仇大恨少年遭遇不测背道而驰。
剧情拖沓冗长,风格借鉴迷雾剧场不代表你就是悬疑!
剧目名字起的好low啊,小学生作文题目,生怕观众不明白这是悬疑片。
去年这会儿,我坚信《迷雾剧场》上热搜的原因绝不会是“烂”。
然后,我被打脸了,还打了两次。
然后,迷雾的新剧《谁是凶手》上了热搜:还没等剧集上线,海报就被扒出像素级模仿《李狗嗨》。
海报的事儿还没整完,又曝出剧组拿宋茜的照片当道具。
并且,在没有被授权的情况下,就给人标成了死鬼。
捎带手还在同一块板子上,给了于和伟和王丽坤露脸的机会。
剧情还没展开,四天内连发三封道歉信,就有点尴尬了。
(图源网络)当然,这种乱搞物料的事本身比较魔幻,如果小伙伴们感兴趣,得空我单开一篇聊。
今天,我们暂且抛开这些拉胯的场外信息,先聊聊剧本身。
谁是凶手
可喜可贺的是,《谁是凶手》终于摒弃了《致命愿望》贴地皮YY的花活。
老老实实回到现实,拍起了警匪探案。
话说本世纪初,海舟市流窜着一位变态连环杀人魔,也就是剧名中的“凶手”。
凶手在几年时间里,连续杀害数名女性,手法还极其残忍变态。
每次行凶,他都会用麻醉剂和肌松剂(即肌肉松弛剂)麻翻死者,随后将其杀死。
由于肌松剂的原因,受害者去世时,都会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微笑状态,供凶手“拍照留念”。
除了出手下作之外,凶手的反侦察意识也极强,每次作案都几乎滴水不漏,这导致警方追捕数年,却毫无收获。
这天,凶手再度出手,以类似的方式杀死了一位老师夏金兰。
在凶手作案的同时,刚入队一周年的警察冷小兵接到报案。
作为一个第一次出外勤的菜鸟,冷小兵意料之中的失败了。
不仅是失败,而且是在案发现场撞见蒙面凶手、且掏了枪、且对准了凶手,却因为恐惧而忘了扣扳机,被歹徒下了枪的那种失败。
作为警察,冷小兵这回羞耻度爆表还在其次。
关键是放跑了近在咫尺的歹徒,并导致赶来支援的战友被凶手杀害。
自此之后,冷小兵就做下了心病。
直到17年后,已经晋升市重案组老大的冷小兵,依然对此事耿耿于怀。
而同样跟冷小兵一样做下心病的,还有夏金兰遇害现场的小孩夏木。
单亲孩子夏木彼时就住在夏金兰家,他似乎目睹了夏老师遇害,也目睹了冷小兵怂成个蛋的全过程。
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夏木种下了心魔,患上了PTSD,见到血和尸体就会发作。
也是因为这块心病,夏木发奋努力,成了一名优秀的警察,并调进了冷小兵的警队。
目的呢,自然就是要亲手调查夏金兰遇害的“海舟案”。
也就在同一时刻,平静了17年的海舟市,又一次发生了命案。
一名死者,被以处决的方式,死在了森林公园里。
通过夏木和冷小兵的调查我们得知,死者十分热衷于虐杀小动物,并且还要拍摄视频。
根据这条线索,他们很快注意到一位患有心理疾病的狂热爱狗者肖华军。
按照惯例,主角团正式亮相的第一起案件,基本都是刷智商的开胃菜。
所以他们没有查错,肖华军就是凶手本手。
根据案卷记录,肖华军其人非常复杂,种种迹象都表明,他很可能杀了他爹。
此前还因为有人撞死他的狗,卷入过一场汽车纵火案。
但是,肖华军每次都能顺滑的脱罪,他脱罪的原因很简单:背后有高人指点。
而那位指点他的高人,就是咱们的女主,心理医生沈雨。
肖华军父亲去世时的口供、汽车纵火案的不在场证明,似乎都是沈雨提供。
最终肖华军杀人后畏罪坠楼,似乎也受到了沈雨影响。
更有趣的是,早在17年前的夏金兰遇害案那会儿,小沈雨跟案子产生了某种联系。
*注意这两个血指纹,可能是海舟案的关键比如,上图的这个照片信封上的血指纹,目前在沈雨手中。
第一集放出的内容来看,凶手手里就有个一闪而过的关键道具——相机。
同样的,第一集凶手离场时,曾经顺手拿走了一个被害者家里一枚冰箱贴。
第五集开头,就指出这个冰箱贴是沈雨爸爸的东西,如今沈爸为了躲避某种灾祸逃门在外,而冰箱贴则被沈雨掌握。
至于这些信息,对案情后续有啥影响呢,咱们暂且未知,等我看完后面剧集再给大家好好讲。
故事先讲到这里,接下来谈谈感受。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谁是凶手》,我觉得应该是“有迷雾剧场内味儿了”。
作为一部探案悬疑作品,我个人觉得《谁是凶手》虽然达不到前辈《隐秘》和《沉默》那种高度。
但整体基调四平八稳,确实有了“迷雾”的感觉。
整部剧的内容,目前来看有两大疑点:“谁是海舟案的凶手”和“沈雨是好是坏”。
海舟案凶手,大概率要放到最后,作为关底boss揭晓。
眼下能收集到的信息看,嫌疑最大的当然就是沈爸。
毕竟老哥手里一堆案发现场的物件,并且在命案发生后就离奇失踪,按常理推断,确实很符合凶手的特征。
以上这种判断,高潮戏份应该都是找到沈爸。
如果不硬扣所谓“改编自白银案”的背景去分解。
还有一种发生概率不大,但非常有趣的剧情走向:即所谓“海舟连环凶杀案”的凶手是两个人。
因为,以往案发现场都会被清理的很干净,但夏金兰案发生时,却留下了指纹、身体特征等一堆破绽。
尤其考虑到后面还有十集没播,就有一种可能,沈爸出于某种原因,模仿海舟案杀了夏金兰。
而犯下前几起海舟案的,则是另有其人。
如果这么操作,那整个案情的结构,就跟我以前讲过的《无证之罪》有些类似。
总之,不管未来的走向如何,破局的关键都在沈雨。
但沈雨的塑造极其复杂,一方面她有包庇,甚至教唆犯罪的“前科”,且具有很强的反侦察天赋跟法医学背景。
另一方面,按照国内惯例去看,把女主设置成“纯黑”又好像说不过去。
所以,估计后面会有大段篇幅,去拆解沈雨存在的意义,咱们还得再等等。
虽然就现在看起来,《谁是凶手》在探案线的排布还算不错。
但里面也有一些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的点,这里我一并写出来,求个评论区大神解答。
我最大的一点困惑,就是夏木的PTSD问题。
按照剧情介绍,本就家庭不太平的夏木,是因为目睹老师遇害,从此患上严重心理疾病。
严重到要靠具有一定成瘾性的药物续命的程度。
而且作为一个省级比武前三甲的警界新秀,夏木见到血和尸体就会病发。
这东西还不限于人,见到整扇的猪肉眼前也会出现幻觉。
那么,他到底是如何通过的心理测试进入重案组,就比较存疑了。
另外如剧中所言,警察办案有“当事人回避条例”。
夏木作为夏金兰案的半个苦主,很明显对海舟案乃至当警察,都抱有一些负面情绪。
那么,如何能让夏木正式接手海舟案,才能显得合法合规,这也是我看不透的地方。
至少就目前来说,关于夏木人设的两点疑惑,是徘徊在雷区边缘的。
如果接下来的剧情没能做出很好的交代,再加上海报和照片这堆事儿,《谁是凶手》的观感很可能要打个大折扣。
当然当然当然,剧集还没播完,这些问题肯定还得再观望一下。
只能希望开局不错的《谁是凶手》,后面能稳住吧。
还有,希望片方也能稳住,把后面的的物料、道具都检查清楚。
今年的迷雾剧场本来就比较水,再搞这些场外幺蛾子,实在太败人品了。
不过说归说,还是推荐大家去追一下原片,毕竟受篇幅影响,很多细节和剧情我确实没法展开聊。
啊,好久不推荐大家去看《迷雾剧场》,还真有点不习惯了。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阿翟
开播日的热搜和反向营销让人作呕,黑红也是红的营销伎俩学了个十成十,跟劈叉咖学的吧?
不认真拍片子做作品,并且在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抄袭日剧,影响了我辈民族自豪感,罪孽深重。
流量明星对于作品加成作用有多强?
浮躁的文艺创作氛围什么时候能够真正肃清正源,就看观众给不给这些作品眼神,是时候对没有演技的营销咖说不了。
五百年了,我在五指山下念了五年的经,我在昆仑山的雪天里玩了十年的剑,我在大润发杀了八年的鱼,我以为我的心已经和我的刀一样冷了,知道我看见肖华军和沈雨,直到我看见肖华军和沈雨!
白切黑的纵容型黑莲花温柔姐姐X讨好型人格偏执病娇被家暴少年,是谁!?
是谁的DNA动了?!!
沈雨是背负秘密注定独自前行善恶难辨的法律边缘犯罪分子,冷眼旁观所有人的痛苦和病症,并以此为陷阱利用人性(比如在电梯口先将一军让夏木洗血把自己放在夏木的同一侧,从而让夏木没法说出跟踪她去了屠宰场从而病发跟丢的事情,只是说跟丢了),却在警察怀疑她盯梢她的时候,还是设计出门去帮助肖华军,这!
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
而肖华军,他是怯弱又自卑的讨好型人格,被家暴得全身是伤却一声不吭,第一次见面,佝偻着腰不看沈雨,左脚踩右脚无意识摩擦椅子腿,连接水杯都是避开她的手指“不喝 谢谢”
而到后来“姐,我杀人了”“姐,我求你救救我”,对沈雨有问必答,言听计从!
对沈雨的依赖和信任溢出了屏幕,整天妈都不喊,却给沈雨发无数条语音,被父亲家暴濒死也沉默着挨打,“肖华军,你还手啊,不然你会被打死的”,却在听到她的声音时本能的抬头撞他爸爸摔下楼。
从最开始左脚踩右脚的瑟缩到后来听到她"出来”二字就抬脚主动迈向她
烧车后少年在人群后藏起犯罪工具狠戾的掉头就走,人前沉默阴郁的少年在她面前收起阴暗,变成干净阳光大男孩抱起她送的小狗温柔亲呢,而他这样乖巧羞涩的样子只有她能看见
而沈雨,沈雨经常一个人去溜冰,说明她没什么朋友,背负秘密注定只能独自前行,而且她还那么有警惕心,对刀刀(对,就是那个帮她查资料的那个)熟稔,是因为他能帮她查资料造假还有犯罪,更何况人家把她当一条绳上的蚂蚱,她却对刀刀隐瞒还利用美人计卖惨找他帮忙,但是对肖华军呢,肖华军注定只是一个累赘,沈雨却陪伴帮助了他三年多,冒着风险帮他隐瞒,和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成为共犯者,还是一个完全带给她不了任何帮助的人,这对行走的诈骗机器沈雨来说,不是真情实感是什么?
是什么?
“又惹什么事了”“行,我知道了,我会想办法的”“我帮你”“你还手啊肖华军”,后来我二刷三刷分析了一下沈雨这个人,她就像阴暗版的王宽,只是因为没有人教会她什么是好,所以把人性本恶诠释到了极致,在最该被教育领导的时候,她父亲教会她的只有伪装和包庇罪恶,沈雨不是坏人,更没有扭曲着报复社会着想法,她只是淡漠,伪装和谎言都是本能罢了,她对肖华军有怜惜,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他,后来不如说她把他代入了另一个层面的自己,马煜死的时候她说“怎么搞成这样”,是不是可以转换成“怎么把自己弄成这么狼狈,把凶杀现场弄的这么多破绽”某种程度上肖华军的所作所为也有她的一部分意志,不管是杀人还是放火,对她开始都像是已经做的事一样,她从来不会质疑事件本身,而是第一时间想处理办法,到肖华军临死前,沈雨已经是明显的高人一等的姿态,轻飘飘一句“肖华军,出来”,还有多条语音不回复,上来就是冷冷的“你在哪儿?
”,不如说说肖华军是沈雨永不背叛的狗!!
像她的东西一样掌控的一部分。
在烂尾楼里沈雨一直在撒谎周旋,但我想有一句话是真的“没能帮到他,我也很愧疚。
”,还有最后丢下去的那朵冷百合,在沈雨把夏木诱去屠宰场不管他死活的对比之下,更显得我们冷血无情沈雨医生那么一点点可怜的恻隐之心难能可贵了起来
“不如成为我这样的人,我们一起当共犯者”——来自沈雨医生变态的关心
好本子用不着找明星做卖点,不仅省钱还省心恶心的是借明星的旗子扯谎的剧方,火了说自己帮人转型,砸了不仅能推锅还能收获粉丝空瓶,以后再看到这种恶心的“win-win”模式就跑。
镜头太拖沓了,老在演员的脸上特写来特写去,音乐代替情节引导悬疑线,有时候就差没把“此处有诈”打在画面上了,偏偏还要重复好几遍。
人物铺垫很悬浮,悲伤也好,仇恨也好,都像是强制的标签化程序,按流程在人物身上过一遍,感觉所有人都很闲,插科打诨装装样子走来走去,还要做出很忙碌的样子,看得人累得慌。
刚好前几天重温了非自然死亡,实在看不进去这种没有任何新意的废话本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