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其他的人性的揭露,这个电影还隐隐透露着同性之爱的思考。
真正的杀人犯的曾经是战地记者,他的同伴,他自己口中的重要的人——那个男性德国记者在他亲眼目睹下惨死,给他留下的心灵创伤无疑是巨大的。
正如“在战场上失去手臂的人,有时会感觉到失去手臂的疼痛”。
把曾经受到的痛苦加到别人身上,也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心理。
杀人犯的杀人经历也侧面印证了失去的同性伴侣对他的重要,在丈夫面前杀死妻子,女儿年轻杀死父亲,以及试图在兄长面前杀死妹妹……越是重要的人,越能得到杀人的快感,越是能把曾经受到的痛苦让其他人感同身受。
死去的德国记者绝对不是普通的伙伴,而是杀人犯的同性恋人。
每一种爱都是平等的,甚至有些爱表达得更加深切与热烈,电影深处所诠释的同性之爱,对这种爱的赞美和认同,也应当是需要被关注的。
看着自己的所爱在身旁痛苦的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痛苦会终身留下伤疤,而无法愈合吗?
失去自己的所爱,会让自己对所有事情都失去兴趣,唯有复仇这一个使命,可以支撑自己活下去吗?
如果我是你爱的那个人,我希望我死了以后,你会认真地与我道别,然后好好的替我活下去。
如果你一直沉溺在痛苦中,会让我心疼和不安的。
虽说提前猜到了谁是真凶,但不得不承认,这部让我期待半月有余的电影的确让人意犹未尽。
作为一名悬疑片爱好者必须支持,影片有一段為了營造恐怖陰森氛圍,用了一種特殊的配音。
是一種稍微刺耳的電音,聽特別的。
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果然無法理解。
但作为一名女性观众,让我给五星的关键因素是:我期待可以遇到自己的拓巳。
爱的如此深沉,优秀!
不想复习期末考,想去看电影,翻了翻上映的片子,就这部想看。
结果附近的电影院就一家上映了这部片子,而且一天就一场,所幸时间不错,二话不说买了票。
对于这个故事,我之前没有接触过。
节奏很紧凑,有反转,铺垫很好,叙事流畅,很有诚意的作品了,很奇怪排片为什么这么少。
凶手因为自己曾经在战场上亲眼目睹好友被勒死而留下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并把伤害加在许多无辜的人身上。
作为上帝视角的观众来说,这简直是个很变态的事了。
凶手让一个普通人眼睁睁看着自己至亲至爱的人死在自己面前,以满足自己破掉的内心,想想就觉得毛骨悚然。
把杀人过程录像,作为作品欣赏,卸下面具,在社会中还是留有一席之地甚至社会地位还挺高,战场上留下的心理阴影到底能让一个人的内心扭曲成什么样?
看完这个电影,其实很想上战场看看。
哪怕知道自己是个心理很脆弱的人,平时看到点小出血都会恶心的不行。
哪怕自己的心愿是世界和平没有战争,但心愿和现实还是有差距。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汗毛直立:《日本残暴杀人犯出书赚200万、欧美罪犯出狱变超模,看脸就能原谅他吗?
》 https://m.sohu.com/a/212908543_102101/?pvid=000115_3w_a 我们社会价值观是不是扭曲的让人害怕?
如果颜值即是正义即可为所欲为,那么法律的意义何在?
因为小明 又因为是悬疑类的题材,所以是一部很久之前就收藏必看的电影。
但相比起自己大的期待,相比日本同类型的其他片子,这个电影还是让我尤其失落. 剧情上直到直播时的反转“其实我不是杀人犯”,看了一下进度条…其实大概已经猜到了谁是真凶,只是还在期待着这么短的时间该如何处理呢?
然而最后感觉只是匆忙的交代了一下杀人犯变态的原因(战争时恐怖分子在他面前杀死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眼睁睁看着却被放走)22年逍遥法外,甚至想证明自己才是真凶时还找替身来.现在却奇怪的接受个采访,奇怪的就想去死.反正看了后心里空落落的…比较失望的一部电影。
不过看了影评讲日版《我是杀人犯》,主要目的是表现原谅自己,开始新生活,对应男主在和妹妹求婚时说的“这不是你的错,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
”这样设置最后一个反转——诉讼时效没有过,男主没给犯人私刑。
也算是比较合理 开一下脑洞…[很纠结一个点,影片有在强调凶手是一个完美杀人犯,每次作案手法都是让受害者家属亲眼目睹亲人被害的全过程,然后放掉家属。
也曾引出过警察妹妹不符合一贯作案手法的话题,但最后也没给出解释…] 于是,就在脑子里改编了下。
妹妹并没有被杀,而是被杀人犯囚禁在自己的别墅里,因为妹妹误以为自己哥哥被杀了,所以内心也很痛苦。
而杀人犯就是变态的留和自己有同样遭遇痛苦的人在身边。
直到影片后来 男主也就是妹妹男友去了别墅见到她,却因自己整容加上妹妹22年被囚禁精神有点失常,没认出男主 哭泣这样好像也有点俗套且不符合想要表达的主题了😞(。•́︿•̀。)
刚看完这部电影,影评中有少许剧透,这部电影秉承了日本悬疑小说的优秀传统,即有本格推理派注重的逻辑推理,在此基础上又让剧情出现了多次反转,案件最终追溯的根源就是杀人动机。
与以往的杀人案件不同,被杀的对象多数都是与杀人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又或者符合凶手锁定目标的某些特征,这一次,凶手的目标是随机的,没有特征,没有仇恨,没有一丝一缕的关系,完全就是陌生人,大概唯一有指向性杀人的就是针对牧村警官的。
日本的悬疑电影早已跳脱出找到凶手就完结的圈子,电影里更想传达给观众的是社会现象、人性和人心。
本案涉及了日本关于一件案件的追捕时效,在时效内未能抓捕凶手,那么,凶手将可以真正的逍遥法外,死者已逝,但留下来的人却一辈子活在仇恨阴影中。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能感受到被害人家属的痛苦和仇恨,为了能手刃凶手不顾一切,但恰恰,这个也是凶手作案动机。
因为,凶手也是经历了这一切的被害人。
他目睹了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本以为也是命赴黄泉了,自己却是幸存的那个,活下来的人带着所有的经历和痛苦的记忆孤独地活下来,没有人能够与他感同身受,除非,这世上有人与他有相同的经历。
他需要同伴,他需要同病相怜的同伴,所以,他亲手"创造"了他的同伴,他的目标并不是被杀的那个人,而是,留下来的那个人,就像狂犬病一样,一旦发作,无药可救,黑暗在心里滋生,愈演愈烈,疯狂吞噬。
故事的最后,凶手被正法了,但按照日本同类型悬疑电影的尿性(参考恶魔蛙人),结局依旧令人细思极恐:回归动机。
灰色地带依旧是灰色地带,早一天的牵强只是对此案的机械降神。
霓虹真的很爱这种灰色调。。。。。
傻人动机很像《冰冷热带鱼》那种只是想毁灭美好。
看得挺压抑的。
不过反转挺多的,爱看不是男主一个人care全场的,而是双方协作一起真相大白的。
值得夸奖的是反派也不会来的太突然,反派智商也挺好的,就是丑了点。。。
不过算了,主角也不帅。
斜刘海的推理过程太干巴了,bug很大,视频中都拍了戒指了为什么还说只有凶手知道呢。。。。。
只要认真看视频就知道了吧。。。。
本来以为电影是要挽救没有强制法律的灰色地带,结果却是强行推理到此案件合理。。。
这就没意思了。
还有演员感觉都不太好看,除了那个小男朋友,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和斜刘海对比之下就显得帅了。。。。
女孩子因为头发太厚重了不适合刘海,真的显得人中好长像rensuxi。。。
还是很喜欢片子里的反转的,还有把媒体作为枪来使用,鲨人犯被众人追捧的讽刺真的和社会很适配。
正确与否不是大众所关心的,剧情的高度转折的支配者才是获得支持的那一方罢了。
除了最后让我猜到了凶手之外,其它都是完美。
完美的双主角,伊藤和藤原,都是我喜欢的演员。
以我就是杀人犯为开头,真是赚足了眼球,中段转折也很到位。
后期,发现凶手过于突兀,但也能解释得清,只因为说漏了一句话,让人捉住了把柄。
讲真,亲眼看着亲人被杀,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形容吧。
最后警察确实很无能呀,22年都捉不到凶手。
这个影评是驳一驳那个先入为主有失偏薄的影评。
你说韩版的杀人动机没啥逻辑这种人设是简单化处理,日版加个ptsd人设解决杀人动机就变成人设对不上准心?
随便杀人这种人设可以接受,ptsd想让人感受自己的痛苦人设就跟自我陶醉型人格冲突?
恕我冒昧,您这逻辑怎么推出来?
还有你说简单化处理杀手,就可以过多描述受害者和警察。
过多的描述受害者,这是韩版的故事好吧,和人家日版的故事大相径庭,描述什么受害者?
受害者的作用都不一样,日版为啥要多费笔墨去描述托节奏的内容,还说人家拿自己的节奏讲别人的戏,戏的重点都不知道在哪,还说节奏,您配吗?
“杀人犯→受害者家属”这个前置,请问你是跳过了医院打架那一段,还是跳过了发售会救人挡刀子那一段?
至于什么真凶是路人这种搞笑想法,还是看书好一点,电影看一下卡司阵容基本就猜出来了,别强行为了贬而贬。
反转不让你那么吃惊只不过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结局,而后面一个反转的设置,正是日版的独特之处,韩版故事的节奏你是找到真凶并绳之以法,所以那个反转是让观众爽到终于有结果,反转的目的是让凶手绳之以法。
而日版的处理的目的是,防止勇者变成恶龙,前面的家属所采取的方式,包括反转之前,都是因为法律无效,所以我采取私刑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在日版看来,手段什么的已经无所谓,凶手死才是结果,但是日版中凶手再被揭露之后,却是一心求死,这就是韩日版故事的差距,日版的记者本身因为ptsd想让人感受他的痛苦,这是他的动机,所以男主杀了他就真正意义上完成他的愿望:1、他不想苟活下去,2、让男主因为自己的苟活无法原谅自己 3、杀了自己男主就跟自己一样是杀人凶手,真正变成最好的作品。
所以这时候日版来了两个反转,第一个反转就是告诉他灯塔的事,这样私刑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这是前提,第二个反转就是之前,男主在和妹妹求婚时候说的,“这不是你的错,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这是直接原因,这两个要素让男主放弃以私刑的目的去惩戒凶手,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而且这里男主人设的目的是他就是个普通人,他对法律之类的意识的没有哥哥那么强烈,所以反而坚持却不亲手杀死,对主题也算是一种升华。
所以韩版讲的是复仇记,而日版的故事重心更多的在后篇表达对自我的调节和矫正的重要性,人已经死了,凶手也会被绳之以法,调整自己不被仇恨犯下同样的错误,“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这就这么几个讲烂的话,做到又会有多容易呢?
七宗罪里面皮特最后杀死凶手,看的是爽啊,但是生活还要继续,那让它更好的结束,也让自己有个好结局。
PS:最后的彩蛋正好说明了自我调整的重要性。
(所以日版和韩版看似是一个故事,但讲的真的不是一个东西,不要踩一捧一,这片子也有些问题,但是瞎乱杠就算了)
問題在於在有目擊者在場的情況下怎麼用攝影機記錄整個殺人過程。
在电影院看真的値回票价诶!看完你就知道为什么早就身负命案无数的饼哥哥就是冒着被日本观众审美疲劳的危险也要接这部戏了!!
3.5
我挺讨厌给真凶套上一个可怜的背景的。而且这片子后半段节奏崩了,太日剧了。。
垃圾
#siff#开篇的蒙太奇很精彩。原来是韩影《我是杀人犯》改编的,怪不得那么狗血又那么蠢萌,增加了些伏笔和推理元素,设定也更加合理,可惜缺少朴施厚身世那么“传奇”的演员啊。藤原龙也夸张的演技终于有了施展的余地。
拖沓啰嗦的镜头比比皆是,而且很费周章。
真实案件不知道,反正电影是拍的很假,明明快追到了,故意放慢脚步,明明可以开枪打脚,快死了才开枪。有煤气味还进房间,进房间也不带手电筒,只能说日本警察是废物。时效性是真TM恶心的法律,杀人不用偿命,还TM能出书,真TM嚣张,TM就没个人伸张正义吗?这么多人为杀人犯欢呼,真是病态社会。警察男还救杀人犯,真是讽刺。真正的凶手太好猜了,看完之后,真没意思。
太做作了!太做作了!!!
看完最大的印象是伊藤英明确实无比英俊帅气啊,扑面而来的荷尔蒙!藤原用力过猛的演技放舞台上效果会很好,放电影里仿佛就是在告诉观众他在演戏。再加上凶手的登场设计和关键人物间联系的说明都非常隆重和刻意,可以说没什么悬疑可言。
原版没看过,也不希望我国翻拍,这种日本伦理梗,社会边缘人,人性黑暗系,讽刺的无脑粉丝流量文化现象,容易搞砸,会被站在道德高地上一顿口诛笔伐。饼哥还是声嘶力竭型角色,这造型不知道谁设计的,夜店达人秀?
翻拍韓國電影,個人認為本片重點偏向事件敘述和人物鋪陳,用很極端的故事來諷刺社會現況,在峰迴路轉的劇情,隱藏強烈的社會控訴,諷刺新聞媒體的盲從現象以及民眾的跟風現象,還有法律的愚蠢和警察的無能為力,不過可惜的是無法感受到高潮張力和震撼感,可能因為著重白話敘述,缺少了震撼衝擊
小明演得真好啊w
我有好多槽要吐啊 但我不能剧透啊啊啊啊啊
好看过韩国版。
电影其实钝感如我看到一半也就能猜到反转了,虽然差口气,但也不难看就是了。但在座的民那都不是我的菜,三星算完。
推理太弱,小明智商还是不在线。记住了一句话---“每个人都有出版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我没认真看,怎么办
默默地站了一秒小明和饼饼的CP。以及饼这么大岁数了还一身的少年感,太不容易了,至今没有被小朋友们叫“饼叔”真是太好了(独力撑住我们的青春)。悬疑方面其实不行,让小明那么毫不犹豫地一次次去救饼,又给一个路人那么多戏份,膝盖都知道谁才是真凶了。三星给两位主演的演技。饼饼超强的基拉气场!
本来以为是部原创悬疑惊悚片,结果居然是翻拍棒子的我是杀人犯,说来也有趣,韩版我是18年看的,17年都不知道有日版,本片给我的感觉,就如同今年棒子翻拍咱们09年的风声一样,全程画蛇添足、自以为是!电视台的抓马和最后的反转真凶,实在是难让我认同,且怎么戏剧感这么强啊!棒子版虽也抓马,但感觉还是比较压着写实拍的,不像本片一种人物思维逻辑特别清奇,藤原龙也在第一次见面且那么混乱的环境下竟然能洞悉到不对劲的地方,有点牵强吧!且不好意思他那牛郎杀马特的脸一出现我就想笑,伊藤英明的警察就是一工具人,全片除了工作无能与引导人物外没任何出彩点,这片里居然有龙星凉,德云社的张霄雷跟他长得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