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堂之路是由玫瑰花铺就的,那我宁可永远在地狱里呆着。
我是在当爱迪和马塞从电梯里出来幸福地踏上酒店走廊上那满地的玫瑰花枝的地毯时开始清醒过来的,这与什么隐喻不隐喻无关,就是看了不舒服。
那一刻,我从影片氤氲迷离的色调、伤感的手风琴声和闹哄哄的小酒馆怀旧格调所营造的巴黎幻象中摆脱了出来,我看见一个残破的人生,如同一朵干花,被人使劲揉捏,直到成为一堆碎末也榨不出一滴浓稠的汁。
没错,其实这就是一部苦戏,几乎苦不堪言,甚至惨不忍睹。
一个残缺不全、支离破碎的生命及其可怜巴巴、悲惨兮兮的命运,它甚至还没有积聚成一股伟大的能量,就悄无声息地涣散了。
这让我倍感同情,甚至落泪,却没有感动——不是针对那个真实的爱迪本人(那个曾经沿街卖唱的歌手有着怎样的人生我一无所知),而是因为电影里的这个被塑造的角色。
影片似乎想要赋予她一颗多愁善感的心,但我却被她神经兮兮的夸饰搞得晕头转向;影片很是执迷于她的颠沛流离她的自我任性她的古怪乖戾,但却不小心丢失了她的灵魂;影片还不出所料地祭出了爱这杆大旗,她甚至有点像爱的布道者那样絮絮叨叨了,但一个没有灵魂的玩偶拿什么去爱?
深埋在那些歌声的背后那个真实的生命究竟是什么样的?
电影演完了,演出落幕了,可是从这两个小时的光影变幻中,我真的不知道爱迪的一生,究竟是什么让她“无怨无悔”?
电影拍得很讲究很艺术很法国,但我没有从中感到一丝的温暖,也许爱迪真的有一个很棒的人生,但在这个片子里却被编剧导演和演员们绑架了。
我悲戚于这段人生,却没有看见玫瑰。
不,没有就是没有,不,我无怨无悔,好的也行,我欣然接受,坏的也罢,我全无所谓。
不,没有就是没有,不,我无怨无悔,付出代价了,一扫而光了,全都忘记了,我才不在乎TMD过去。
我用回忆点燃了火苗,我的哀伤,我的快乐,一扫而光。
那些爱不爱的,永远一扫而光。
我又从零开始。
不,没有就是没有,不,我无怨无悔,好的也行,我欣然接受,坏的也罢,我全无所谓。
因为我的生命,因为我的喜悦,从今以后,从你开始!
这家伙的精气神儿全在这首歌里了,只要她还能站在台上再唱这首歌,就永远还能浴火重生。
小麻雀,祝你在天堂还能大声歌唱。
和小山冒雨在周六晚上去看电影节参影的法国影片
所以只能说,
因为影片采用了童年到成名、50年代以后两条线同时叙述,交叉跳换的手法,看得实在只能去混淆。
毕竟仅为了解生平,可寻求万能的Google帮助。
影片中,成名后的Eidth Piaf红的惨烈的双唇,黑色丝绸睡衣上绚丽牡丹,强烈对比的色彩映出性格强烈和嚣张。
她让乐队干等她三个小时,就为了一首新得曲子时双手插腰,自信和肆无忌惮地对歌剧院老板说:“不然成为Edith Piaf有什么用?!
”可是,最让人惊心动魄的,是她在临睡前给Marco电话,说她离不开他,希望他回到她身边。
后和衣睡下。
等清晨在他亲吻中醒来后,跑去厨房端咖啡时,一脸欣喜的她对比着旁人惊恐痛苦的眼神。
等到猛然醒悟,悲痛欲绝嚎哭不止的的Edith,则是发狂一般的不断寻找,穿梭于公寓的各个房间,再渐渐沿着公寓走廊走向深处,最终消失在一片漆黑中,也许这个黑暗隐喻了从今后人生里再也没有遇到这般刻骨铭心的人.往后的日子里Edith再也没从这段打击中出来。
可这啷跄的脚步最终到达的是灯火辉煌的舞台。
因为歌唱/舞台,才是她生命的终点。
生命的戏剧性在她的一生中撞裂着火花四溅,在起起落落的激荡中,演绎出一段比烟花寂寞的歌剧.
尼采说过,上帝独独只把天使的语言留给了法国人。
在今天法国成为一个敏感话题的时候,电影的世界仍然在它自己的艺术圈子里面翩翩起舞。
我依然希望学习法语。
今天是个收获的日子,我学会了“Chanson”,香颂。
其实我并没有对巴黎夜色或戛纳海岸有什么向往。
那些是法国人自己的东西,我不会向一个乞丐一样拍过去嗅一嗅那些所谓的香气。
地球上能称得上天堂的地方已经被人类发掘殆尽,而真正的天堂在历史中,在过去,在电影里面。
《玫瑰人生》是传唱巴黎大街小巷的歌曲。
Chanson名人Edith Piaf的传奇一生也如带刺的玫瑰,歌喉与鲜血让人陶醉并惋惜。
在这里,Piaf不是为了名利。
她并没有说她有多享受舞台上的灯光和观众的掌声,她也不安逸于成名后富裕的生活。
让她兴奋的还是那些描述的生活与真爱的歌曲。
她爱唱歌,爱她一生的真爱。
心上人意外死亡,爱却满溢,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她爱的歌唱。
女主角Marion Cotillard完全使Edith重生了。
给与她的褒奖,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似乎都稍欠分量。
给与她的奖励,应该正是Edith所追求的,正是Marion本人所体会到的:Life and Love。
"Oh -- thank you so much. Olivier, what you did to me, Maestro Olivier Dahan, you rocked my life. You truly rocked my life. Thank you so much to Picturehouse for your passion, members of the Academy, thank you so, so much. And -- wow. Well, I'm speechless now. I -- I -- well, I -- thank you life, thank you love, and it is true, there is some angels in this city. Thank you so, so much. "据说:Thank you life Thank you love也是Edith的一首歌名。
影片中描写Edith发现自己的情人Louis死去的场景非常厉害!
她宿醉醒来,看见Louis在身旁,欣喜不已,为他准备早餐,而家中个人神情异常低落,她发疯地要找送给Louis的手表,家人告诉她,Louis的飞机坠毁了。
一切是她的臆想。
她无法接受,疾首呼喊,在走廊的尽头,她来到了舞台上,灯光下,观众前。
小Edith唱的《马赛进行曲》,让我震惊不已。
着了迷似地喜欢影片看似随意、零碎的叙述方式,有些片段反复看,爱不忍释。
比如皮雅芙和马赛尔初次约会的那段,后面一小截,皮雅芙对莫莫奈如痴如醉地讲述约会的情景。
讲述与约会的画面交叠在一起,水乳交融,台词与画面的切换简直妙不可言。
这样的叙述方式,无疑起着放大镜般的效果,将恋爱中男女的幸福放大到纤毫毕现。
这种放大镜般的功效,推及全片,被放大的便是一切——粗砺,浪漫,悲怆,欢颜,贫悴,丰硕……那些无章可循的剪接,随性的时空切换,将皮雅芙一生刻骨铭心的悲喜忧乐一一呈现。
最感震撼的是马赛尔飞机失事消息传来的那场戏,一气呵成,没有任何转承与衔接的长镜头,将皮雅芙的惊喜、幸福、急切、焦虑、恼怒、疑惑、震惊、悲恸表现得淋漓尽致;亦幻亦真的处理更是将皮雅芙五内俱崩的哀痛推至极致。
马赛尔明明依约从巴黎飞来了,明明就在皮雅芙的卧室,刚刚他们还甜密热吻,怎么说他遭遇了空难?
我和皮雅芙一样如堕五里雾中,也随她瞬间跌落谷底。
卧室里的马赛尔,是皮雅芙思念心切的幻觉,还是马赛尔将要远行的魂灵前来诀别?
“马赛尔,马赛尔……” 皮雅芙一声比一声声嘶力竭地悲号着,面庞因猝然而至的巨痛所扭曲。
这时《爱之颂歌》(Hymne à l'amour)响起——“无论如何,如果你的爱是真爱,我也将随你逝去,我们将永远活在那浩瀚的蓝天下,在天堂,一切都是那么详和,我的爱人,你相信我们彼此相爱吗?
”皮雅芙痛哭着,抱着头,踉踉跄跄地在屋子里乱撞,她踉踉跄跄的背影,走向的是却开启着帷幕的舞台——那舞台就像是公寓的自然延伸——台下观众席里,桌上烛光闪烁,舞台上,聚光灯下,皮雅芙双手高举,歌声高亢而悲怆——“上帝会让过去那些相爱的人重合……”实际情况也是,马赛尔遇难当夜皮雅芙如常登台演出。
她告诉观众,她那夜的歌声全部献给马赛尔。
这种精彩到令人窒息的叙事手法,所释放的痛是扎心的,不管看多少遍,不知不觉间总是泪如泉涌。
伊迪丝•皮雅芙(1915—1963),法国最著名,最受爱戴的女歌手之一。
皮雅芙出生在巴黎一个贫困家庭,马戏团杂耍艺人和街头歌女的女儿。
夜总会老板雷伯格从道街角落里发现了她。
历经种种磨难,她登上了光芒四射的音乐殿堂:纽约卡内基音乐厅。
"Piaf",法国俚语中“小麻雀”的意思,这与身高只有1米46,却有着既浑厚又嘹亮、既沙哑又高亢嗓音的她,可谓形神皆备。
皮雅芙48岁时因肝癌去世时,法兰西共和国为她举行了国葬。
1998年龚古尔文学奖得主葆拉•贡斯坦说过:“我的成长10岁就停止了,一切都定格在童年记忆中,正如《将心比心》(其获奖作品)中几位女性探究自我时发现,所有的创伤都来自她们的童年。
” 童年的基调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都避不开的原色,无论你之后的人生情状如何,内核,骨子里的东西却是童年决定下的。
皮雅芙言语粗俗,行为叛逆,性格骄桀不屈,暴燥,纵情纵意……从其成长经历来看,其不少皆得赐于逞凶斗狠的巴黎街头,生存艰楚催生不出娇柔的花朵。
但追根溯源的话,恐怕还在其童年遭遇的大不幸——爱的溃乏。
皮雅芙其实遗传了不少她母亲的基因:好嗓子,对音乐的痴迷,桀骜不恭的性格,对孩子的疏离冷漠,甚至酗酒。
人生如若分为正负两面,一切我们称颂赞美的为正,与之相对的为负,那些负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一代又一代,不知多少代才能将之彻底消弭,才能转负为正。
而且,要一代一代趋正避负。
皮雅芙的人生璀璨无比,但其主轴,穿透其整个生命的却是痛苦,凌厉的痛苦。
宿命?
也许吧。
皮雅芙的歌声击玉敲金、穿云裂石、高亢艳绝,又凄怆。
她9岁开始唱歌,但歌如其人,她多数作品呈现的是她的悲剧人生。
弥留之际,她说她好怕,她失去记忆了,思绪混沌不清,想记的记不起,不想记的却总是浮现出来。
其实那些浮现出来的,皆是挥之不去的呀——马赛尔;童年时弥足珍贵的,给予她爱的妓女蒂迪内;从怀里拿出玩偶的爸爸;“玛孝乐,玛孝乐……”皮雅芙一遍遍呼唤着的名字,竟然是她早夭的女儿。
观众这才明白,她曾对手风琴手马丁说:“我从来没有给人读过童话”,马丁安慰她:“你没有机会”,她说:“我有,只是我没做。
”的意思。
“我没法回头了,我不能回头了。
”是啊,如果说生与死是此岸与彼岸,被河隔开的两岸,永远是两岸。
“一切往事都随风而去。
”(请勿转载)为她建了个相册-伊迪丝·皮雅芙的玫瑰人生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9414286/
一年前,我了解到这部电影,用驴子下了所有电影原声反复听了很久,曾经以为她是个众所周知的艺术家,自然也有与众不同的人生,09年的第一天,我看到她的人生,尽管简短的两小时二十分,尽管我很冷,尽管这一天让我不开心,抛开所有的尽管,她还是让我看到了爱,看到了选择艺术的悲壮人生泥泞的法国小镇,嘈杂的生活,混乱的童年,我爱上了这个踩在青石板上蹦蹦跳跳,唱出自己人生的姑娘,她决绝,孤僻,古怪,偏执,但是她迎着夕阳,靠在海边,她说,我相信爱,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她是法国香颂最完美演绎者,她的声音让所有法国人深信距离无法抵抗过那份热爱"你的声音,让我今晚重新回到Paris,回到Paris的天空下,走在Paris的街道,由衷的感谢你",我想这是对一个深爱chanson的艺术家最大的赞美,或许Edith不需要任何赞美,她说rien de rien ..rien de rien rien de rien Non,rien de rien 没有就是没有,人生不再去遗憾,不再去回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当Edith一个人蜷缩在午后的阳光里,什么都没有了,这一刻从零开始,圣特蕾莎,上主耶酥注定结束你的受难,结束你的爱,结束你的玫瑰人生,这是我所能想到最温暖的结局,但是日本人非要残酷到最后一刻,暴烈的美会令人窒息,是我不够成熟吧,我受不了,我受不了看着她充满空洞的双瞳,我受不了她将回忆从生命里根除,我受不了她说,我不怕死,但我害怕寂寞..别抛弃我好吗,小Edith一直都是耶酥的孩子,是来人间受难的天使,她唱出了最凄美的香颂,她让世人看到耶酥赐予信徒们的光明,是的,她自私,暴力,靠吗非坚持演唱,走不出爱的阴影,但是她相信爱,她说我每天都做祷告,因为我相信爱sans amour, on n’est rien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我喜欢她跟从心的勇气,我爱她那张印在夕阳里,被海风吹拂的脸,她笑着回答女记者的提问给女性的建议:amour给少女的建议:amour给孩子的建议:amour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不同于德兰姆姆的光明,她从一生坎坷的回忆中醒来,她让所有法国人重温那个时代的一切,她让人爱上Paris,她让人相信,耶酥正俯视着受难的人们所以,她说Non, Je Ne Regrette Rien
如果不晓得艾迪特・皮雅芙(Edith Piaf)是谁,那或许知道《玫瑰人生》(LaVie En Rose);即便记不得歌名,对不上号,肯定也在哪听过这歌―――在克莱德曼的钢琴曲里,在《天使爱美丽》、《两小无猜》里,甚至在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里―――片头那首歌,正是小野丽莎翻唱的《玫瑰人生》。
传记电影《玫瑰人生》讲述的,正是歌曲原唱者、法国国宝级歌手艾迪特・皮雅芙的传奇一生。
她的艺名“Piaf”是巴黎人称呼“麻雀”的俚语,这个名字不仅是因为她性格爽朗,有副好嗓子,更是因为她身高仅有146厘米。
在本片导演奥利维埃・达昂(Olivier Dahan)之前,克劳德・勒鲁什(Claude Lelouch)在1983年就拍过关于皮雅芙的电影,名为《莫忘今生》(Edith and Marcel),讲的是皮雅芙和拳击手马塞尔的爱情际遇。
在《玫瑰人生》里,这段情殇也成为影片关键章节。
《玫瑰人生》长达140分钟,完整地再现了皮雅芙颠沛流离的童年,从街头初啼、酒吧卖唱的少女到正式登台、歌喉迷人的明星,到情感受挫、每况愈下的晚年,再到弥留之际。
达昂成功地打乱皮雅芙人生的各个阶段,一会还在懵懂困惑的孩时,一会就跳到肢体僵硬的老年,营造转瞬即逝的人生悲喜。
为了不至于让观众觉得含糊不清,导演用文字交代了时间、地点;只要细心留意,前后故事还是能串在一起,看出皮雅芙从法国到美国的人生轨迹。
作为线索的,自然是皮雅芙不同时期的歌曲,有特殊意义的、偶然抓住的,皆成就了舞台上的皮雅芙。
皮雅芙仅在人世间驻留48个年头,这一大半可能由于她无节制地注射吗啡、醉酒纵情,挥霍健康导致生命透支。
但皮雅芙之所以为皮雅芙,就在于她不可复制的偏执,或者如评论家所言,是一种“法国的基因”。
幸运的是,在《玫瑰人生》外,她还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歌曲。
在这部电影里,你还将听到《爱的礼赞》、《我无怨无悔》等名曲。
片中,皮雅芙遇见传奇女星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激动得有些失措。
事实上她和电影的交集还有不少,比如法兰西奇才让・考克托(Jean Cocteau)是她的好朋友,为她编过戏剧。
更叫人感慨的是,在听闻好友去世消息后,考克托在同一天离去。
作为2007年柏林电影节开幕电影,《玫瑰人生》在法国上映后取得惊人票房。
这也许是在1963年皮雅芙的国葬―――成千上万民众走上街头为她送行―――之后,人们再一次用行动怀念这位“小麻雀”,还有她不老的歌声。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587208/
你带给我了幸福,却换走了加倍的牵挂。
但是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哪怕再多疼痛,我知道我不会有一丝的后悔。
我不想因为懦弱放弃追求,我不要永远活在众人生活之中。
玫瑰人生,Edith Piaf。
这个女人,无双的歌喉,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态度,直率坦诚而又任性,令人痛心的童年,却从不刻意保护自己,“怎么了?
人总得玩点儿什么吧!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神情让人心疼。
似乎有些歇斯底里的疯狂,风趣而不羁,具有天赋又固执,有点偏执又敢爱敢恨。
可以说,她的性格是复杂而又单纯,而在主演玛丽昂·歌迪亚和导演的共同努力下,立体而形象地替我们重现了Edith从童年到青年,从街头卖唱到被伯乐发现到辉煌成功最后英年早逝的大半个传奇人生。
时间转至Edith Piaf的最后一晚,她躺在床上,心绪飞到童年,父亲沉默地将手伸进衣服里,掏出一个可爱的洋娃娃。
这是电影的结尾,却犹似《百年孤独》的开篇。
导演从她的未来,回到她的过去,再回到她的未来,再回忆。。。
她的一生也正是如此错杂繁复。
凌乱的叙述方式是她在接近生命终点时回忆起的点点对过去的记忆碎片。
一会是儿时在妓院受妓女们的爱护,眼盲重生,一会是父亲马戏团用嘴巴喷火的杂耍艺人和火中见到的圣母,一会是人生中第一次演唱时的紧张和兴奋。。。
渐渐回忆起来的是那最忠诚挚爱不舍不弃的好友,是巴黎街头无法无天的小酒馆,是年轻青春时洒脱恣意地随街卖唱,是和最爱的那个男人共度的那晚纽约的夜空。。。
是无数次的演出,是成名路上饱受的艰辛痛苦。。。
最后,回忆起的是最爱男人飞机坠毁的那一天,是自己孩子夭折的那一晚。
在痛失爱人的那个片段中,导演用一个完美而奇幻的长镜头来给观众展现当时Edith的感受。
她深情地爱着他,狂热地想着他,在他答应坐飞机赶来看她以后她幸福地吃下小药丸,在一觉之后的清晨迎来男人的到来和热吻。
为他端来美味的咖啡,“让我来服侍你!
”想送他准备好的手表却找不到。
却在找寻之时被告知,飞机失事了。
马赛死了。。。
我们跟着Edith在房间里穿行,跟着她的情绪从最美天堂跌入世界末日。
原来,马赛的到来只是一个美丽而又残酷的梦啊!
Edith悲痛而嚎叫,脸部扭曲,一瞬,眼泪就流下。
一瞬,我们的心也跟着她一起碎掉.。。。
Edith的自我放逐,很大原因是因为马赛的死去。
其实,不羁到有些偏执的她也只是一个简单的女人。
深爱一个男人,对他充满希望,为他编制一件毛衣。
没有了希望没有了爱,从小没有安全感得不到抚慰的她只好用放纵掩饰哀伤。
失去恋爱中的美丽她只有对酒精和毒品的依赖。
一个街头卖唱女歌手和杂耍艺人的女儿,一步一步地迈向国际巨星。
虽然拥有人们无限的爱戴,却始终无法得到自己的最爱。
她因为爱的缺失而孤独,却也因为她的天赋而用洪亮饱满甚至用力过度的歌声来弥补心中的那份空白。
所以在最后,Edith在海滩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女人、女孩和孩子的建议是三次淡定而有力回答--去爱。
“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
”Edith Piaf这样说过。
真实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率性的人生态度,是她比歌声更宝贵的财富。
玫瑰最终走向凋零。
最后一次演出,奥林匹亚,她已尽衰老,一脸惨白只有唇色血红,却好似一个孩子,带着些许羞涩和顽皮,内心依旧茫然脆弱。
是啊,除了歌唱,每当她爱上什么命运就冷酷地拿走什么。
尽管如此,她依然用尽自己的气力,诉说着:《Non, Je Ne Regrette Rien》(不,我没有遗憾)“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还有那些情谊,那些懊悔悲伤 我已忘记过去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爱主宰一切 慢慢逝去 步入迷途忘记吧 过去我用我所有的记忆 点燃了烈火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 都已扔进火焰逝去了旧爱 还有承受的痛苦逝去吧 我要从零开始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还有那些情谊 那些懊悔悲伤 我已忘记过去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我的人生 我的快乐就在今天 与你相伴……”突然感到人的一生就是由不完满组成的,爱是赚到的。
曾有人说,她的声音让人置身巴黎;也有人说,她的歌唱就使人感到爱情;她给予了香颂最完美的诠释,却一生起伏不定,犹如一直骑坐在过山车的巅峰,直到逝去。
她为所有法国人热爱着,她有很多名字,最为熟悉的一个叫做Edith Piaf.电影海报是盈满意境的一种——一个女人伸开双手的背影,瘦削的身体下,景深处勾勒着舞台下人头攒动,逆光的神采并未被掩盖,却尤然生出一种力量。
看过好几本让我欢喜崇尚的女性传记,邓肯的自由,弗里达的洒脱以及她墨西哥式的美好,伍尔夫的分裂与她不朽的文学;杜拉丝的爱情与她零落的人生,近来又刚开始阅读里芬死塔尔,碰巧遇见这样一部电影,当然是心悦,静下来,关上灯,就如Piaf每一次演出的开始——大幕徐徐拉开,她颤颤地从里面步出,站到舞台的中间,追光铺上她的脸庞。
怎样用一百二十分钟讲述一个充实而富有波折的人生,恐怕这是所有传记片作者坐下来思考的头一个问题。
而导演Olivier Dahan在处理这些繁杂的人生细节时,充分地调动电影的剪辑,段落的结构,以至于将纷繁而短暂的四十七个年头精炼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Edith Piaf,出生于1915年法国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是周游全国的马戏团演员,母亲则每天在街头以卖唱维系生存。
小时候,曾被父亲寄在祖母的妓院中,后跟随父亲四处漂泊,直到自己街头卖唱时被夜总会老板路易发现,一鸣惊人。
而就在她第一张专辑发行之时,路易被人谋杀,她卷入此个案件之中,受指控行凶,直到1940年,Jean Cocteau让她大放异彩。
这是她直到25岁的人生。
在电影叙事当中,这一段被割裂开,分插在闪断的上了年纪的人生和岁月之间,偶有插入的讲述着。
电影从她1959年在纽约的演出开始,以她身体的日渐虚弱为线索,同时让观众感受她从未熄灭过对于歌唱的热情,对于感情的执着追求,剪辑上形成无形力量与质感。
而从上面前二十五年的经历当中,显然在处理时是有些过于强调这种剪辑上的形式感而因此丧失了部分故事的情节,直到近一个小时出现她此生最爱,而在1949年飞机失事中遇难的拳击冠军马塞尔这个人物,才真正赋予情节以意义,前段杂乱的头绪被整合,而Piaf波折不断的命运被牵动着往前步入更高的巅峰。
关于他们的爱情,电影中重点使用四个段落:约会,歌厅的演唱,拳击场的比赛与马塞尔飞机失事。
约会是一切的开始,两个场景,从小酒馆到豪华餐厅,后半段剪辑Piaf同友人的描述,两个人物之间动情的细微末节;歌厅,Piaf演唱英文版的“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表达热恋的美好与倾诉,而同时散落的叙事中穿插他们的种种,推进感情线索到高潮段落——拳击场马塞尔比赛。
这个段落中画外铺陈着Piaf满怀深情的歌曲“Mon Dieu”(上帝啊),整首歌曲同马塞尔的拳击竞赛一路同行——“上帝啊,我的上帝,让他留在我身边,只要再多一点时间。
”盈盈情愫将两人的感情戏推向高潮,而迎接他们的,就是悲剧。
马塞尔飞机失事段落处理得尤为精彩,长镜头几个来回表现充分实在,而之前铺垫她幻觉他来到自己身边,她为他送来早餐,更同后面悲惨的消息形成对比,给人巨大的冲击,女演员的表演更是使得这个段落催促着眼泪和心灵的震撼,这个段落结束在女演员面对镜头从悠长的房间走向镜头,悲痛着穿越狭长的走道,颤抖着直到延伸至舞台的前端,意向优雅而又哀愁。
1951年的一场车祸使她染上吗啡,而之后形成药物依赖,当然,这也是她生命提前终结的原因之一。
两次婚姻,一次是和同行的歌手Jacques Pills,1956年他们离婚,第二次,她的丈夫只有二十六岁,这个男人陪伴她直到生命尽头。
1960年,在她的身体已经不能经受巨大的演出考验之时,她争取却又要几乎放弃她在奥林匹亚的演出,经纪人给她推荐了一首歌,黑暗的房间,她仅是听了几句,双眼就放出惊异的光彩,她激动地说,这首歌我等待寻找了一生,说的就是我,就是我的生活。
就是这首歌,让她最后一次站在舞台,迎面满场的掌声。
影片对于最后一场演出的处理实属上乘,导演将临终的回想,同上台前她片刻独自的宁静,以及一次海边的采访交叉剪辑于一处呈现,临终时怀念此生的美好与遗憾,还有最后一次的荣耀,合上简单清静自我讲述的对此生的看法,融合出无悔而又激情满怀的女性歌手的生命终结。
在最后一次登台之时,她戴上自己的十字架,颤巍着缓缓步出,追光铺陈上她的脸庞,仍然还是那个Piaf,台下掌声雷动,画外却是那采访的结束:“要是您给女人一些建议呢?
”“去爱。
”“那年轻的女孩儿呢?
”“去爱!
”“那孩子呢?
”“去爱!
”在灯火通明的舞台上,她带着急需疲惫而又镇静的脸上,浅浅地扬起微笑,等着下面逐渐安静下来,跟乐队指挥点了点头,开始最后一次歌唱。
Non, je ne regrette rien不,我绝对不会不,我不会为任何事情而遗憾不遗憾生命中的美好也不为生命中的不幸而失望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不,我绝对不会不,我不会为任何事情而遗憾我清除、放逐、遗忘所有的过往我嘲笑过去伴随着我的记忆我点燃篝火我所有的忧伤,我所有的快乐我都不再需要他们带着颤抖的音符我将我的爱情遗忘常常清理往事我要从头开始不,我绝对不会不,我不会为任何事情而遗憾因为我的生活,我所有的快乐今天都与你一起从头开始
呀,为什么我只是为了Non, je ne regrette rien而落泪,当edith piaf最后一次站在奥林匹克舞台上,看着黑压压的群众,深吸一口气开始最后的颤音:Non ! Je ne regrette rien... 不,我一点都不后悔 C'est payé, balayé, oublié 已付出代价了、一扫而空了、遗忘了 Je me fous du passé! 我不在乎它的逝去 Avec mes souvenirs 对於过去的回忆 J'ai allumé le feu 我付之一炬 Mes chagrins, mes plaisirs 我的忧愁,我的欢乐 Je n'ai plus besoin d'eux ! 我再也不需要它们 Balayés les amours 扫却那些爱恋 Et tous leurs trémolos 以及那些颤抖的余音 Balayés pour toujours 永远地清除 Je repars à zéro ... 我要重零开始 edith绝不是讨人喜欢的女生,一副瘦小只有1.47m的云雀样,脾气古怪,眼神呆滞,嘴唇鲜红,还有被夸张的一双柳叶眉……我就这么惊叹这样一个女子怎会拥有那么好的一副嗓子的时候,我想起来一句话:上帝关上了一扇窗的同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她也失去了很多,包括仅有的48年不完满的人生,但她一直就那么挣扎地要起身去给观众演唱,唱歌是她到死都没有放弃的梦想。
我想edith就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女人,她才能够有不后悔的事情,即使她也要纠结于上帝先于她带走了人生至爱,打针依赖药物,能down到底的事情她遇上了,能飞上云霄变凤凰的事情她也摊上了。
edith piaf作为法国香颂象征被成就了,她是否真的不后悔,我们不得而知。
一部好的传记电影,看完了除了内牛满面,你得去动脑子想想什么,思考点什么,别没事就指着电影某个你不懂或者你认为导演是这么去理解的拍摄角度来大水一篇影评。
上千人推荐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东西,电影重来都是私人的事情,看完了,自己有收获,那就是好的。
我爱传记片。
歌迪亚演的很好,那首La vie en rose,太熟悉的旋律了
随缘消旧业 莫再栽新秧
看不下去,好难看。又臭又长
一直都不太喜欢这种混剪……传记片有时候就完全是看演技嘛
很棒
妓院长大,街头卖唱,酗酒嗑药,死时法国为她举行国葬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9116465没听说过这个导演。女主小时候长得还不错,越长越难看,像变了个人似的。唱的不好听,出身不好,文化程度低、道德修养差,既不优雅也不高贵,这样的女人为什么会成为法国国宝级歌手?在妓院、马戏团长大的女孩子大概就是皮雅芙这样吧,完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马塞尔有妻子为什么还要勾引女主?
听歌好了,其他就算了吧
补添加
剪辑东一榔头西一棒真是碎片化叙事了,本来是晚年回顾人生,弥留之际又再次闪回……好好捋捋能看得更舒服。本片能坚持看下去全靠玛丽昂歌迪亚的神演技,以及得知空难的长镜头。
确实跟想象中有很大差距....其实应该可以拍得更好的..有点浪费了marion的表演了..
剪得真炫,下次别剪了。
不喜欢这种任性的人,虽然有天赋,但仗着天赋的任性很讨厌。
有点乱~
重看。她的声音即是生命本身,拒绝悔恨,拒绝沉默,拒绝死亡。aimer! aimer! aimer!
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玛丽昂歌迪亚
这是一部历史类纪录片吗?故事讲得真烂
故事线真乱,看了三遍才看懂一共三条线。第一条线1918到1955。女主小时候流转于几个抚养人,唯一真心对她的居然是个妓女。长大后女主和好友在街头卖艺,被酒吧老板赏识,不久后酒吧老板被女主的黑帮朋友杀害,女主名声一落千丈。在作曲家的帮助下,女主第一次在音乐会演唱成功,工作满载。女主在美国演出成功,认识了挚爱拳击手,可惜他已婚而且死于飞机失事。之后女主虽然与他人结婚,却始终沉浸于毒品。第二条线1959到1960,女主因为吸毒和疾病,多次演唱会中晕倒,还遭遇车祸,她坚持演唱却再次晕倒。住院中的她因为一首《我不后悔》,决定再次举办演唱会,也是她最后一次登台。第三条线1963女主最后一个月,街头卖艺时的好友一直陪在身边,弥留之际她回忆了一生中的少数温暖,妓女,父亲,夭折的女儿,友情和爱情。
插叙插几段就好 没必要从头到尾一直在乱插(- -#)
法国国宝级歌手艾迪特•皮雅芙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