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电影名字时我就在想,逃走的女人指的是什么,她在逃离什么,丈夫?
婚姻?
还是无聊的生活。
她有一个花店,但人很少,几乎全靠丈夫来养着她。
明明在女主人的口中,她与丈夫是那么的亲密,对三个朋友她都讲过,她不停的重复,五年来她们从未分开过。
但她真的幸福么,第二个朋友问你爱他么?
她竟然回答,我不知道。
她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是在欺骗朋友还是她自己。
最后意外见到了以前的恋人时,她的尴尬她的无处遁藏,几乎全部暴露在观众面前,最后她逃走般进了电影院。
可如果她当初真的和旧爱在一起,她会真的幸福么?
就像她的第三个朋友一样,我觉得也不会。
她要逃离的从来都不是什么丈夫什么婚姻,她要逃离的始终是自我。
这部电影是完全的女性视角的,这让我感到舒心。
三段式中都出现了男人,但他们出现的大多是背影,或是要求驱逐流浪猫或是骚扰或是油腻世俗的小说家。
而女性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传递则是构成了影片的内容。
早八后的早十听力课在看 看到第54min 先把这部分的感想记录了还好没在资料馆看 不然绝逼睡着但是挺好的 我现在已经慢慢适应了洪常秀 侯麦的这种慢速话痨电影了 甚至还有喜欢 因为让我平静 让我能够思考 而不是单纯地刺激我的感官 是留给我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甚至我都觉得不敢开倍速了 1.5倍有点太快了对于已经习惯这种慢速电影节奏的我依旧是超长对话式 超长镜头 很生活化的完整呈现第一段和第二段 从女主和朋友在第一座山上切到第二个朋友在可以看到这座山的窗台写作的镜头切换我很喜欢~~~谈话 吃饭 有客人来访主人与其在门口交谈 女主透过监控器看门外的她们的对话(感觉像代入了一个旁观者观察者的角色) 以及打开窗户和门看外面的街道和景色--前两段就是这样的重复洪常秀和金敏喜是情侣吗?
看电影真好 让我感觉人生都有意义了 心里都踏实了 感觉这个早十课我都感觉精神充沛不再空虚和焦虑和浮躁了电影让我的人生安定且有意义目前可以给出4星 还是很愉悦的 而且许多关于婚姻 伴侣 相处 自我的讨论还是很切中我的看完了最后的二三十分钟 感觉巨无聊也许这种电影还是适合我上专业课的时候需要保持警惕来注意老师而边分神来看3.5星
老公出差期间无意选的一部来看,没想到电影也是讲的女主老公出差期间的故事。
通过分别拜访三位不同的女性密友来讲述“逃”这个主题。
这一点也非常戳中我,其实每次能短暂获得几天独处时光的我是非常开心的。
终于可以不用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校准彼此的作息,忍受对方怎么也改不掉的坏习惯和恶趣味了。
一个人过的时候可以变得非常高效(可能也是急于找回久违的独处时光,把好多丢失的兴趣爱好补回来),还可以做许多两个人在一起不能做的事(比如看这部电影)。
这段时光也可以用电影里的“逃”来形容,轻松自在,远离男人的世界。
而当女主不断被问婚姻是否幸福时,她跟她们重复表达着自己跟老公五年都没分开过,相爱的人就应该永远在一起的话。
但当第三位同时也是前任作家男友的女友吐槽当初的他话很少到现在每次演讲都说着同样的话时,无意戳中了女主痛点:“把同样的话一点不变地反复说那么多遍,多假啊,那怎么可能是真诚的呢?
”所以最终能逃离到哪里呢?
女主最终回到自己经营的花店,忍受守店的无聊和连体婴般的婚姻。
这才是她的真实生活。
而我也将回到正常的生活,二人世界,有婚姻的庇护,同时也隔绝了世外桃源般的个人空间,长满想象力的奇异世界。
是否真实的生活也让我们无处可逃,唯有电影是我们最后的避难所?
看似极松散的几个场景,有隐有现、半明半暗地讲了一个颇紧凑的故事。
表面上女主(金敏喜)是一个对婚姻极为满意、好不容易从自己的幸福里抽身出来看朋友的女人。
她连续三次,对三个不同的对象重复一段同样的话:我和丈夫关系极好,每日形影不离,结婚五年来这是我第一次和他分开。
但是在第二段中宋宣美问女主是否爱丈夫,女主竟然答不上来。
她迟疑片刻,然后含糊其辞地说:“不知道。
这种事情不好说。
我只要每天能感受到爱就行了”。
每天感受到爱究竟是谁对谁的爱?
是她对丈夫的爱吗?
是丈夫对她的爱吗?
如果是前者,那么宋宣美的问题她为什么答不上来?
到了最后一段,我们才发现女主的感情生活似乎并不像自己宣称地那么美好。
她曾有一个前男友(权海饶),但疑似被另一个女人(金玺碧)插足抢去了这个如今十分显贵的潜力股。
此事发生以后女主突然完全退出了从前的朋友圈(金玺碧说其他朋友她都常见到,唯独多年没见过女主;而且她在陌生地场合突兀地上来道歉,可见当初金敏喜是突然完全退圈,根本没给他们解释的机会)。
那个突然逃走的女人,原来就是当年的女主。
接着女主和金玺碧谈了一会权海饶。
金玺碧说权海饶从一个不爱言谈的人成了一个演说家,“把同样的话一点不变地反复说那么多遍,多假啊,那怎么可能是真诚的呢?
”她并不知道金敏喜逢人就一字不变地摆一遍“五年形影不离”论。
多假啊,那怎么可能是真诚的呢?
谁想这段批评权海饶的话恰好戳到了金敏喜的痛处。
经过这一番打击的金敏喜接着见到了前男友,她想云淡风轻地打打旧情牌,可对方的毫不在意令她处处落在下风:金:“你给我打过电话吧?
”权:“哦,是呀,很久以前了。
(我都不记得了。
)”金:“你以为我是为你而来的吧,其实并不是。
”权:“不是吗?
不用放在心上。
”金:“你讲个不停,那些话真诚吗?
这样不行的。
试试停下来吧。
(这是在规劝对方,还是在规劝自己?
)”权:“你是这么觉得的吗?
”金:“我倒也不是很在意。
”权:“那你为什么要来?
”完全败下阵来的金敏喜只好和当年一样落荒而逃。
她应该逃向哪里?
照理说是她那“五年形影不离”的极为完美的现时生活。
可她完美的生活里究竟有些什么?我们明明听她说了又说,竟完全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也不是完全不知道,我们知道她开了一个花店,但是没有客人,每天坐在店里无聊极了。
是了,那才是她的生活。
这个急于从尴尬和失败中逃走、奔向那种生活的女人最终选择了折回电影院,再看一遍之前的电影。
于是我们知道,她其实无处可逃。
一再重复的虚构(电影/据说“五年形影不离”的完美婚姻)是她最后的避难所。
而洪尚秀又为什么一遍又一遍地讲这种男欢女爱、自欺欺人的故事呢?
“把同样的话一点不变地反复说那么多遍,多假啊,那怎么可能是真诚的呢?
”而我们又为什么一遍又一遍地看这些故事呢?
是否真实的生活也让我们无处可逃,唯有电影是我们最后的避难所?
男性是值得被辩护的吗?
两个女性是否可以构成一个乐园?
三个女性是否可以构成一片乐土?
这些问题似乎都得到了回答,但总希望这样的结论,这样的图景都不是在静观得到的。
这一切对于演员们是切身的吗?
这很重要。
所以,导演与演员的交集就不仅仅在生活中体现着意义,更在电影中,这里那不合适的静观才可能被舍弃。
而这种,不知情者的不解,知情者的混乱,不知所云者的不知所云,才最终使得要表达,和可能被表达的一同传达出来。
视角多选在谈话之所以可能的场所——桌子的另一角。
一种不仅单可以被理解为静观,同样可以理解为参与的一角。
意义的模糊,模糊的传达,使命的完成都在这个桌子间,作为一种准备被给予。
摄影机在一个场景的反复移动,镜头的反复推拉变焦,场景似乎就慢慢的不再被把握为图像,而是一个个空间,越移动,越调整,这个空间就越立体,事情的,意义就越在这里发生,切只作为众多立体空间的联结,构成一个更大的意义空间。
它任我们挑选意义,也任意来到我们身边。
似乎有两种力量在驱赶女性,如胶似漆的理想爱,粘连不断的禁忌爱。
都让她在逃,也让她每时每刻都体会到爱。
但在时光的运动中,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有些东西是作为阶梯来呈现的,它们在渲染,在准备。
使得更有力的压迫,更无声的压迫得以可能。
能够使得你在某种不思考的时刻中领悟你应该领悟的东西。
雄鸡,总被领会为洋洋得意的,以至于成为了最明显的,甚至已经不能称之为隐喻的字面意思。
夜里独坐抽烟的女性,甚至是监控中只能被显示为孤魂野鬼的女性,一边是昏睡,一边是几个母亲拥抱。
巧合中,使得激情与应该有的激情都难以成立,纠缠着的和应该去纠缠着的在眼下成为了绊脚石,时间凝结在了那里,被提供的只是一遍又一遍的鼓励,但感动也在这里出现。
雄鸡,但已经温柔了很多,它是被疼爱的。
又再次出现,踱步在讲台中,一遍又一遍的不是别的,只是两种力量的融合,只不过他陷在里面太深,出不来,而她也滑走的太快,这里似乎有一些愤世嫉俗就显得更合适了,毕竟场子已经搭好了。
我在逼迫她。
复杂的男人在挤压她,她选择走另一条路。
天真的男人在追逐她,她理应走上空无一人的前路,迎接他?
躲避他?
不知道谁给出的指引,路标已经被划好了,只不过还没有来到这一步。
时机对了,返回影院中,返回荧幕上,去做女演员,去做被导演执导的女演员,去做被观众观看的女演员,去成为海边空落落的黑石头,空盒子。
终于把自己交了出去,成为了一个意义诞生的过程,自己圆满了,安心了,充实了,开心了,每天沉浸在爱中了。
又化身成为一个为还没有找到自己位置的沦落人的指路牌,它不但是一种思考的路牌,也是找寻位置的路牌。
男性是值得被辩护的吗?
答案总归是要在疑问处去寻找的,这应该也是真正进入问题的入口。
我承认自己从来不是洪尚秀的铁杆影迷,尽管也曾着迷于他电影里那些饭桌上的烟火气,也曾效仿电影里那些烂醉如泥的饮食男女,在首尔大大小小的餐馆里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和朋友们天南海北聊着有的没的,每当坐在计程车后排望着窗外,就幻想自己是刚失恋的金敏喜,甚至还真的按图索骥寻去了北村方向,拍了一组自认为还很文艺的照片,还发现了加濑亮的自由之丘不在首尔,而在东京……尽管洪尚秀一直以来对我都有着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内心深处我却始终还是不愿意承认爱着他的电影,因为我总是不断在问:电影怎么能拍得这么容易呢,怎么能这么粗糙这样信手拈来呢?
好像上午有了一个点子,下午几个人凑在一起就能把片子拍完了,可电影,不应该是严肃认真的一件事情吗?
我承认,即便已经看过了十几部洪尚秀,也习惯了一开始认为比电视剧还要廉价的推拉镜头,但我对他电影中散漫的态度始终抱有一种偏见,尽管美国的伍迪·艾伦和法国的埃里克·侯麦似乎也都总在漫无边际的聊天,但至少他们的画面是精致的,台词也是考究的,而洪尚秀——我有段时间甚至怀疑他没有剧本,只有大纲,剩下的台词都是靠演员即兴发挥。
过去的洪尚秀就是这样,让人难忘,却没能真的让人着迷。
一切直到《逃走的女人》。
其实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也并不觉得这部和过去的洪尚秀有什么不同,还是一些人漫不经心的聊天,漫不经心的吃饭,嘻嘻哈哈吵吵闹闹,直到最后一场戏,金敏喜背对着镜头站在那里犹豫了很久,最终才决定转身回去,独自重看完一部电影,那一刻我才目瞪口呆,仿佛整颗心都被深深地击中。
电影中,面对每一个人对自己近况客套的询问,金敏喜的回答都出奇的统一:“五年了我们从来没有分开过,在他眼里爱人就要形影不离。
” 那这次出差为什么又会短暂分开?
那一刻,她多么想让人继续追问下去啊!
可是无论姐姐、闺蜜和前任,没有人在意,更没有人真正去关心她的话和行为之间的矛盾之处,他们只顾着说着自己。
她们谈论着烤肉和水果的搭配,谈论着隔壁家养的鸡,她们向邻居的女儿嘘寒问暖,她们因为流浪猫和邻居撕逼;她们谈论着自己的存款和新认识的男友,她们用假装厌恶的方式,炫耀着自己的一夜暧昧;她们用虚伪的道歉来宣示着自己的胜利,她们用假装疲倦的口吻,炫耀着自己美满的婚姻…而这一切都与你无关,你只能云淡风轻地说着我很幸福,然后独自躲在漆黑的影厅里大口吃着垃圾食品,冷暖自知。
是啊,你想找一个人述说,却发现到头来却只能沦为一个聆听者,因为无论是热烈的,平淡的,纠结的,欣喜的,每个人都投身在自己的生活中不亦乐乎,而只有你是一个多余的旁观者,你为了排遣寂寞而来,却发现比过去更孤独了。
每个人都可以去冒险,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运气换来一份看似无聊而俗套的幸福。
而这些人看似轻描淡写的讲述,此刻在你眼里全是赤裸裸的炫耀,这样看似平静简单的生活最伤人,每一点都在不断像针一样刺向你,越刺越深,唯有逃走,才能解脱。
所以,这部《逃走的女人》最厉害的一点在于,最重要的也是它最想讲述的,反而是那些在电影里没有出现和被刻意隐去的部分,那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恍然大悟的微妙情感,这像极了某种报喜不报忧的新闻,你需要领会的,永远是那些没有出现在画面里,和没有说出口的东西——愈是喋喋不休,就愈是拥有更多留白。
你多希望自己的欲言又止在那一刻被看穿,你多希望有人真的能洞悉你的孤独,撕掉你伪装的坚强,轻轻问上一句:“亲爱的,你究竟怎么了?
”其实我们不必去过分猜测,金敏喜和丈夫究竟是短暂分开,还是遇到了感情危机,甚至她从来都没有结过婚,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三场会面中,她始终带着一种强烈的倾诉欲和深深的孤独感。
你可以想象,她不愿意回到家中,因为自从那个人离开后,空荡荡的家比过去更孤独了,所以她想要逃走,可看到别人按部就班的生活,她却比来的时候更寂寞了,这时候,她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寂寞,或许永远都逃不走吧。
24.4.18逃走的女人:早八后的早十听力课在看 看到第54min 先把这部分的感想记录了还好没在资料馆看 不然绝逼睡着但是挺好的 我现在已经慢慢适应了洪常秀 侯麦的这种慢速话痨电影了 甚至还有喜欢 因为让我平静 让我能够思考 而不是单纯地刺激我的感官 是留给我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甚至我都觉得不敢开倍速了 1.5倍有点太快了对于已经习惯这种慢速电影节奏的我依旧是超长对话式 超长镜头 很生活化的完整呈现第一段和第二段 从女主和朋友在第一座山上切到第二个朋友在可以看到这座山的窗台写作的镜头切换我很喜欢~~~谈话 吃饭 有客人来访主人与其在门口交谈 女主透过监控器看门外的她们的对话(感觉像代入了一个旁观者观察者的角色) 以及打开窗户和门看外面的街道和景色--前两段就是这样的重复洪常秀和金敏喜是情侣吗?
看电影真好 让我感觉人生都有意义了 心里都踏实了 感觉这个早十课我都感觉精神充沛不再空虚和焦虑和浮躁了电影让我的人生安定且有意义目前可以给出4星 还是很愉悦的 而且许多关于婚姻 伴侣 相处 自我的讨论还是很切中我的看完了最后的二三十分钟 感觉巨无聊也许这种电影还是适合我上专业课的时候需要保持警惕来注意老师而边分神来看3.5星
《逃走的女人》金敏喜主演,让我好奇,想起了《消失的爱人》。
同样是女性题材的片子,前者如羽毛一样轻盈,后者则错综复杂,阴影重重。
影片中呈现的是女人三次的闲聊。
每一场聊天看似很普通,就连尬聊最后也找到了自然的平衡点。
女人们都在不紧不慢的聊着天,真的很日常。
金敏喜各种角度都很美。
虽然她可能整过容,但是洪导的爱加持看上去安然,自在,从容。
将日常琐事和男欢女爱赋予哲学意味,借此挖掘人性的复杂与善变,据说一直是洪常秀最喜欢的电影主题。
“遇上金敏喜之后,洪常秀的电影有了些微妙的调整,男性开始退潮,成为背景,更多的女性视角,动人的女性互助和友谊,她们真诚地提出问题,诚实生活,坦荡地体验着人这场悲剧和困境,并因此焕发出一丝动人的神圣。
”这样的电影虽然也是在吃饭喝酒聊天和抽烟,但是耐着性子看完是豁然开朗,逸趣横生。
电影没有章法。
夏夜9点之后,广场上跳舞的大妈,纳凉的大人和小孩渐渐散去。
玩滑板的妞,遇到了一起玩的小伙伴,看到广场空些了,舍不得离开,又去玩了。
洪尚秀的电影,往往都会在开头以直截了当的镜头切入某个日常的场景,结尾处则常常以一个情绪点作为蔓延,留给观众很大的“参与空间”。
如此任性的作者性表达,当然也包括他对于传统叙事原则的无视——像是在《你自己与你所有》之中,他以“一对可能存在的双胞胎姐妹”不断让观众游离在梦境(假想)与现实之间。
2016《你自己与你所有》同样的还有《克莱尔的相机》——场景之间的切换往往以非线性的跳跃、倒置,甚至是他标志性的重复进行。
2017《克莱尔的相机》因此,新作《逃走的女人》中采用的线性叙事,应该是洪尚秀近些年长片作品中的头一回。
2020《逃走的女人》而且不止是叙事结构的选择,影片的主要叙事情节似乎也被洪尚秀做了足够的简化处理,用一句话便能轻易地装下——女主嘉米(金敏喜饰)趁丈夫出差的机会,得空拜访了两位女性好友,并且偶遇了曾插足过她和前男友感情的另一位旧识;几段看似波澜不惊的对话,卷起了嘉米内心深处的情绪暗涌。
嘉米拜访女性好友的第一站是永素(徐永嬅 饰)和她的室友永济(李恩美 饰)。
在分享烤肉和烧酒的过程中,她们的谈话看上去有些久违,但也足够惬意。
这场谈话围绕着永素离婚后搬到郊外的田园生活和她们各自的情感生活,时不时地还有一些关于邻居、关于“灵与肉”和关于流浪猫的插曲出现。
第二次的会面在嘉米和她的艺术家好友(宋宣美 饰)之间展开。
同样是围绕着好友的近期生活和情感,也同样是自然而平和的气氛;而通过嘉米放松的身体姿态,这场谈话的距离感似乎被拉近了一些。
她们分享了部分私密的生活以联络情感,嘉米也坦率地承认自己开的花店生意惨淡,日子有些乏味。
第三部分则在打破了之前的递进节奏的同时,它也作为叙事的转向,向观众们揭示了部分的真相——嘉米意外地在一家电影院遇见了旧相识佑静(金玺碧 饰)。
虽然没有透露给观众具体的事件,但我们从佑静的道歉行为并不难揣测出她们两人与宋格(嘉米的前男友)之前的情感纠葛。
而当寒暄结束,嘉米又撞见宋格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似乎并不只是简单的偶遇。
除却情节和叙事结构之外,我们甚至可以说,洪尚秀这一次把减法做到了某种极致。
早从《剧场前》开始,他电影中的快速推拉镜头和对相同情境的复沓对比,便已然逐渐在他的观众群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这样的标志性手法也在本片中也被一以贯之地沿用。
2005《剧场前》至于影片中唯二的“重复性”时刻,其一出现在嘉米与三位女性旧友不约而同地谈到她和丈夫的情感生活的时候——比如那句,“这是我们五年以来第一次分开,我们总在一起……他觉得相爱的两人就要形影不离。
”但其中的内涵,很快被第三段中佑静的台词揭示——“如果一直重复着同样的话,那怎么可能真诚?
怎么可能让人信服呢?
”
只要你足够敏感,应该不难捕捉到嘉米内心的真实情绪,以及洪尚秀在前两个部分中所制造的另一“重复性”时刻——两次拜访的谈话结束后,都给了嘉米单独的镜头,两个时刻的嘉米不约而同地打开了手边的窗户——这充分地暗示嘉米想要逃离她的生活和眼前的一切。
洪尚秀的“减法”并不单纯地体现为简化,更多的是他在创作中关注点的转移,或者说是自我突破。
这一点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江原道之力》,那时的他已开始寻求风格上的转变。
1998《江原道之力》这在他遇到金敏喜后创作的七部电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中《这时对那时错》是对结构的玩转,精准传递了人际关系中微妙的欲望和疏离;《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中借助了多次莫名出现的黑衣人,猎奇式地外化了女主英熙的孤独心境;以及在后来的《江边旅馆》中的视觉化景象和灌注其中的诗意……
2015《这时对那时错》
2017《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2018《江边旅馆》虽然总是离不开日常的一些生活场景的拼接;离不开男女之间的爱情主题;离不开借助大段的角色对话来揭露他们的生活境遇,并捕捉他们内心的真实,但洪尚秀似乎每次都在他“不变的命题”之中自我精进,寻求一丝突破。
本片同样不例外。
洪尚秀以往的创作,经常赋予女性角色某种主导的力量;男性角色则往往作为被剖析和讽刺的对象而存在,他们身上时刻流露着直白的欲望和缺失的道德感。
但到了《逃走的女人》,男性角色似乎连被剖析的价值也被彻底地否定了,三段场景中分别“乱入”的男性角色都以负面的形象被呈现——要么是没有同情心地要求驱逐流浪猫;要么是猥琐地骚扰;要么是油腻且世俗的中年作家——而且绝大部分时刻,他们只能以背影出现在镜头之中。
可以说,男性角色在这部电影中成了完完全全的边缘人,影片的核心情感完整地被女性角色所占有和传递。
我们不得不将视线定格在嘉米和三个女性的关系中,一方面透露出嘉米对前两者独立自主的生活的渴望,同时又把她内心的情绪暗涌在第三幕中分享给我们。
洪尚秀似乎在描述一种仅存于女性与女性关系之中的情绪境遇,这在他的前作中是未曾出现过的。
洪尚秀的电影大多是对生活场景的提取,他很少去制造“戏剧性时刻”。
他的镜头像是在冷静地对一些日常的琐碎进行道德凝视,然后将其中能凸显人物内心“真实”的瞬间加以重复,继而呈现给观众。
这些微妙的时刻不仅蕴含着一种整齐中又不乏参差错落的魅力,同时也兼具了幽默和酸涩的味道。
熟悉洪尚秀的观众群体,早已将它概括成了专有名词——“尴尬美学”,这也成了他电影里被普遍感知的一层趣味。
另外一种趣味或许不容易被察觉,大概可以形容为洪尚秀在多部作品中为特定的几位经常跟他合作的演员所创造的“刻板印象”。
从他每部电影中必定会出现一个导演/作家的艺术家角色来看,洪尚秀创作的人物属性并没有太大的偏差。
洪尚秀在片场这使得观众会不知觉地把接二连三出现在他电影中的演员和这些“固定”形象进行对位——例如权海孝和“经历情感危机的成功中年男子”;徐永嬅和“刚刚经历离异、搬迁到偏僻住地的中年女士”;宋宣美和“女主的好友”(早期是金相庆和“失意的青年导演/演员”)——使得熟悉他的观众好像能从他的电影中找到“连续性”,下意识地把类似的角色在以往电影中的经历拼凑成连贯的生活图景,对当下在观看的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逃走的女人》中的直观体现,应该是在出现叙事转折的结尾。
当嘉米撞见宋格,你或许能立刻把《之后》中金敏喜、权海孝和金玺碧三人的情感纠葛联想代入而默默一笑。
2017《之后》这种趣味似乎并不能够被简单地定义成影迷情结,因为它某种意义上好像成了洪尚秀在一部作品与另一部作品之间的“重复”。
同样的“互动”瞬间,还有给流浪猫的推镜头特写(《江边旅馆》),还有临近尾声嘉米注视着银幕上的海滩(《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给流浪猫的推镜头特写
嘉米注视着银幕上的海滩严格来说,这些跨作品的“重复”显然已经渗透到了你对当前故事的感受和理解之中——当你和嘉米一同凝视着那空阔的海滩,你恐怕很难摆脱掉英熙曾孤独地走在海滩边的身影。
因为此刻,嘉米想要迫切地逃离而去追寻的,或许就是英熙那种追求真爱的、自由又孤独的状态。
作者| Kieslowski;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若要谈论起洪尚秀中后期作品序列的话,似乎《逃走的女人》很容易被轻易归到与《这时对那时错》、《克莱尔的相机》、《任务清单》、《叠叠山中》等此类看似信手拈来没有太多巧思的精致小品集中间去,然则事实上在洪尚秀的中后期作品中,《逃走的女人》可以算是十分特别的一部。
与《北村方向》、《之后》中渐进的发散探索,构筑严密,在偶尔抽去控制力的瞬间制造局部松动并从松动中提炼出情绪,再由情绪反哺秩序的方式不同,与《草叶集》张弛有度的结构中充满节奏感也不一样,《逃走的女人》是极度松弛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异国》与《自由之丘》,后两者则由于过度工于结构,而失去了轻松的乐趣,外部异质的侵入并未能及时转化为发展动力和观众的进入时机。
《逃走的女人》从一开始就定下了比以往洪尚秀电影中都更要轻松的基调:以往的洪尚秀电影中的情景确立大多由人物出发,无论是由单一人物开始的渐进式排布,又或是由群戏引出的双重情景更替,观众的情绪出发点都由某一相对宏观的客体承担,而不是《逃走的女人》中甫一开场便出现的几只母鸡。
这种略带俏皮的“新”构筑方法在之后给猫咪的Zoom-in中得以确认——这是洪尚秀在电影中第一次将情景的定锚给予了人以外的动物。
在植入一个微观发起点后,对话几乎是立即出现的,抛却了“进入”的动作,直接开始描绘情景,并随着金敏喜驾车的到来,情景迅速地开始建立起来,并未给观众留下过多的探索空间,在之后的烤肉、吃饭、喝咖啡等等的场景对话中,也更多呈现出一种盘旋的、可以被预见的发展,因此时的情景已在发展中逐渐成形,故而使观看也变得更为轻松:观众并不需要“进入”,只需要单纯地“观看”。
在洪尚秀的作品中,与观众的博弈占据了影像情景构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观看洪既往的电影时,观众往往需要通过逐步接受信息来建立起完整的认知,在这期间,洪尚秀可以通过玩弄对白与结构,也即通过决定要将何种信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给予观众,来造成一种主观感觉上的“时间差”,这也是他作品一贯的有趣之处,但在《逃走的女人》中,这种最典型的推动力被弱化了,仅仅在局部的单个情景中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
诚然,观众一如既往地需要从人物的对话、动作中获得信息从而拼凑出叙事空间的逻辑性,但叙事空间本身又是独立于这种角度之外自主发展的;这种自主发展出来的空间中轻松感的存在使得外界对情景的把控力被一再降低,因此,在《逃走的女人》中,情景的延伸和衔接不完全是由外部出发,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渐进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即具有自发性,这是全片松弛感和轻盈感的来源。
自发性在随后的多处场景中都在不断被强调,可以说,《逃走的女人》在绝大部分时间中是一部非常直觉性的电影,它的拓展不依赖任何外部凝视(角色?
观众?
),而是内在自主的,而 “外部视角”的缺失则由出现的不同介质影像来进行补足:监视器/银幕,通过模糊观看主体的客观性,使电影内与电影外的多重语气在此叠加,融为叙事空间中的同一体。
很多时候,洪尚秀的创作态度都可以说是锋利的。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与《在你面前》是他在创作姿态和创作主题上最为温柔的作品,但并不是松弛的。
这两部电影中的人物仍在或多或少的时间里处于一种“自然主义的编排”之中,某种强烈的核心逻辑仍驱动着一切构建和生成,在《逃走的女人》中,这种核心逻辑仍然是存在的,但不再是表面上的主要驱动力,它转而依附对白和不同介质影像的转换成为内在的一种姿态,让轻盈成为表层主要的观感,这种状态在洪尚秀的电影中可谓是绝无仅有的。
(《草叶集》或许也有吧!
)异质感是由第一场对话就开始植入的,“一直重复地说同样的事情,真可笑啊”,从文本上来说,重复讲述丈夫与自己感情的对话部分的作用与人物在某些时刻不如所处情景轻松的“异样”神态是一样的,它作为对观众预先暗示的一种,消解了大部分电影后半段建立起来的焦躁不适感(在洪尚秀的电影中似乎是很常见的不是吗),但在同时也成为导演划开貌似轻松的表层叙事的关键,显示出被包裹的人物内在紧绷姿态以及宏观影像中底层结构的本质。
轻盈的外表与紧绷的内在姿态,构成了洪尚秀作品序列中绝无仅有的松弛,一如金敏喜所饰演角色的那些小动作一样,举手投足间都是生活化的极可爱之处。
但若要说本片是否有更为典型的“洪尚秀瞬间”,答案却也是肯定的——莫过于影片的最后,当金敏喜坚决地回到电影院坐下的那一刻,镜头摇向银幕,是她在看着电影,还是我们在看着电影?
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过度简陋的形式和贫乏的对话,让这部成了洪导最无聊的一部,我怀疑这片子是金敏喜自己写的,毕竟是百分百女性视角,镜头的运动已经懒惰到了极致,以至于优化过的洪氏推拉也丢掉了灵性变得庸常,侧面中景过度泛滥,没有了以往在人物取景角度上的变化,过于对等的访谈形式丢掉了视觉中心,让演员一秒变回了群众,三段式的剪接也是能省就省,两个相似景别就直接切下一段了,电影不能没有形式,电影本身就是形式,并不是话痨电影就不需要视听语言了
洪尚秀喜欢设置各种情境,来讨论“两个陌生的人之间如何完成真正的交流”,这次的情境叫“延宕”或者“周旋”,但如果真的像这样如实地呈现生活之无聊,就很难避免作品本身无聊了
洪常秀用动物、味觉打开了我们的眼睛和心脏,多么简单幽默,突然我们看到了一切,听到了同期声录制无与伦比的真实声音,而他的女主角姿态也愈加地猫咪化,在三段式的变奏中悄然变形着(第二段中金敏喜穿着蓬松的长裤蜷缩在沙发上),形成绝妙又神秘的感官体验,看到这样的作品,怎能说电影无秘密。
抱歉两星半了,一直挺喜欢洪尚秀电影的基调,很喜欢金敏喜最后又躲进了电影院,金敏喜整个人物发展方向我都认可,但她到访的每一位女主人,让我有一种太同质化的感觉,她们的个性被抹去了。
男人作为女性生活的闯入者等等这些小聪明看多了就觉得索然无趣。 我看到的是一个成功“作者导演”停滞不前的自负,散漫,矫揉造作,自以为是和顾影自怜。
男性话语权和露脸权全方位缺席,这种处理方法是否有露怯的嫌疑?即镜头中的女性并不充实、有趣、强大到某种程度,所以只能把男性安排处理到近乎失语的地位,勉强平衡。
“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将叙事空间无限缩减,但总能在有限的场景内捕捉最戏剧的部分。如同一把收束的折扇,从扇骨处截出的一抹色彩便可窥视扇面的全貌。
🙂️
那些曾经的男人们变成了女人们,洪尚秀内心里对女性的爱就没停过,越来越有一种trans的潜质了。“话一遍遍重复,怎么可能是真诚的呢?”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嘲讽。
好奇怪的电影,无法评价。因为导演有名觉得镜头语言似乎应该有意义,但似乎有一些是没有……困惑……演员们演得都很好,都在细节里。
2.5,纯聊片。一开始都惊着了“这样也算电影?感觉演员还挺尴尬”,后面慢慢进入有了些状态。大概洪在聊三段对话下所隐去的情绪、关系、真相等事,不过这对我来说有点无聊。金敏喜好看,一些镜头也好,仅此而已。
总之就是get到了导演想表达什么,但真的不太喜欢。即使只有一个多小时(一天三部中最短的一部)还是看得有点煎熬。
有人爱洪常秀,有人则不。
3.5 每次刚聚集起一些情绪来就会被洪式镜头一推就拉没了,真叫人如何是好啊!看上去很随意的拍摄手法,难怪不少青年导演的片里常会cue他,大约是很容易有种心理:老塔费费我学不了,你老洪我还学不了吗?!而且还不耗太多成本,啧啧;三段女人们的聊天记录倒是真心切题,仿佛代表韩国男人的自嘲:韩国男人,呵呵不谈了,然而男人们是隐匿的也同时是最彰显的,是女人们一切的重心,一次次重复自己幸福美满婚姻的女人寂寞如雪,金敏喜真是纤巧啊,举手投足都是导演爱的凝视,裙裤好好看;“影厅里不能吃东西”台词忒应景,全场窃笑声;所以,别难过了,还是看电影吧!
聊天电影,完全靠对话撑起来。金敏喜女神这次的发型太毁了,一言难尽
洪尚秀随意发挥的作品,没有新奇的结构,大约只是将内心关于男女关系的感想拍了出来,男人都在屋外,女人们在屋内畅聊人生
老娘累了 都啥玩意儿小聪明 我是猫我就拒绝出现在电影里
#ICA 长评-她的选择。展现了极强的女性主体性,三位女性可以看作是她心理投射,也可以看作是对于未来可能性的思考,逃走肯定不是离开,而是可以看作是内心的追求。女主是一个相对迷茫的状态,她被强调爱情不应该有分离明显带有着煤气灯的感觉。三位女性都比较有特点,已离婚的女性空间和身份上脱离了丈夫,生活显得独立且平静,但生活阐述体现了一种被动的无奈(洪尚秀妻子的影子?),第二位是女强人形象面临的问题也是存在。第三位女替换了曾经她的形象,对她有愧疚。以心理映射思考三位女性代表了脱离婚姻独立面临的挣扎,完全独立面临的孤独和那可能的未来。结尾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两次向右横移镜头进入影院仿佛身处一部电影,结尾处也是影片的结尾。影片几次转场都是用的山峰做转场,转场使用的音乐依然是失真的音质,也是呼应“在场”。
山景房地产广告推销片。
不理解为什么可以入围主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