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道具走心,看到公交站牌想起了我学校门口。
古城的生活场景也太真实了吧!
而且剧组制作很用心啊,色调和光影的运用很走心,很有悬疑感。
剪辑手法具有悬疑感,古镇、窄巷、雨夜,悬疑气氛十足!
这部剧案件多节奏快,好久没看节奏这么快的国产剧了,良心编剧!
推理性强,最爱这种逻辑靠谱的推理剧,疯狂安利给身边的小伙伴。
越看越上头,想一直看下去,不弃剧!!
前两集看男主一个大学生独自查案,会吐槽他的冲动编剧的不现实,后来想到现实中确实有自己去追查凶手的,只是现实中的时间线拉了很长显得没有那么目标明确,整体故事情节让我很有追看的欲望,每个相关的人物都有故事铺垫,重要的是没有滤镜,演员脸上有粗糙感,这种感觉和故事很合,但是槽点不是没有,看了下集数,算了,冲着这集数跟着主线就不那么在乎了
这部剧的原名叫请不要为所欲为,改名的原因是什么我无从得知,但是我觉得编剧其实只想写最后四个字“为所欲为”。
这部剧花了四天看完的,四天没起来早床熬夜终于追到这个点,这会儿回想起来,其实编剧是个非常叛逆的人,他写的到底是要不要为所欲为,反正肯定不想是最后给我们看的那样。
影片从开头一直到12年前,连和付一直都处于无头苍蝇一样的到处瞎蒙,这个时候的连还是个大学生,他其实是没有能力独立查案的,虽然他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最后他都选择把知道的一点点线索告诉付,让付去核实,这个时候他是非常相信付的,但是反观杜,这个角色一开始就很现实,他讨厌连,且远不止一次对连表示我们很忙,你别浪费时间了,不得不说连真是打不死的小强,每集都在挂彩每集都能活蹦乱跳。
十二年后,连醒了,他又有了新的线索,这时候他依然是相信付相信条的,但是他又一次次的被杜指着训,杜是个信念感没那么强但是好在行动力不错,虽然最后和叶的那段实在没必要这么大团圆但是不重要。
到这里的时候其实连和条给观众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好蠢啊”一直到哲出现,他一出现,连也不蠢了,条也不蠢了,杜也不敷衍了,可是哲他不听话,他就为所欲为,到这里开始,配角一个个领饭,后半部分的盒饭密度实在有点高,然后就开始扣主题。
我觉得真的有点讽刺。
编剧你其实是来黑条的吧?
最不听话的那个是第一个接近真相的人,当然他因为他的一意孤行付出了巨大代价,可是你即使不给条特权,你好歹给连一点?
连到后期智商直线下降,你即使套再伟光正的对话,是哲把消息传了出去,是连最后布了局,最不可思议的还是叶让肖逃了,凑时长不能这么玩,编剧一定是写了个反派剧本最后含着泪一点一点的改,为了什么,为了明天吧。。
这部剧前15左右其实都是非常好的讽刺题材,难得一见,可惜最后只剩肖的演技爆棚也挽回不了的剧情
先说正经的,可以看出主创的用心,故事质感和表演上已经是很多国产悬疑剧中的良心剧作了。
开头12年前追凶这段虽然都在给人物和故事做铺垫,但反而觉得更好一点,故事紧凑,内容丰富。
12年后醒来确实也努力表现了时间带给人的变化,虽然连舟感觉还是非常容易就适应了社会,不过毕竟是为了讲追凶故事,也可以理解。
从尹哲出狱,兄弟俩合伙开始就有点乱了,一方面穿插着王健和光头强的故事线,虽然是表现了人的多面性喝古城风貌吧,加上连舟感情线有关联,但是总觉得和主线剧情联系不够紧密又着墨太多,而且居然王健才是古城最强的崽,警察都找不到的老肖也是他随便找到,被人捅刀也不死也没被抛......另外连舟尹哲哥俩这个报警吧我不报、报警吧我就不的故事来来回回也是大家看着着急,尹哲看起来非常牛结果只会硬着来,只有最后临死了聪明坑老肖一把,有点败笔。
到了最后就有点崩坏了,说教意味浓厚地强调了好多遍早点报警有问题找警察也是累赘了点,王健被水警一抓,虽然总菊高兴了,但有点没意思。
另外凶手的发挥忽高忽低啊,韩莉就杀了,小刚就绑起来,这突然好心能说圆就更好了。
总之最后一集半有点注水解密的意思,前面还好,凶案过程虽然很多凑巧,但也基本说得通了,虽然警察废了点......国产剧里面已经来之不易了。
打分的时候在三星和四星间来回纠结,总的来说对于国产剧是个及格的表现,故事圆回来了,没有特别尴尬,节奏也不至于很缓慢,体现了人物的成长,人性的复杂。
很难得男主演周峻纬表现很好,基本比较好表达了男主前期的青涩,莽撞,愤怒,后面的执着,矛盾和成长,演技完全不尴尬不刻意很好融入剧情,简直在现在网剧年轻男演员里一股清流数一数二了,感觉要路转粉,而且长相也是可以的呀,,这一星主要加给小哥哥吧。
全剧大部分人的演技都是非常和谐表达的,但全部女性角色都弱暴了,除了房东大妈,邻居大妈这种老演员还是扛得住,其他女配那个女警察、女邻居陈雪,打酱油的发廊小妹什么的,完全都不仅演技尴尬,而且人设故事线也相当脑残,一个两个没脑子又莫名其妙,无法不觉得编剧的爱全给了男性角色......特别女警察那个瞪大眼的演法,简直忧伤......
那么热的夏天,少年的后背被女孩的悲伤烫出一个洞,一直贯穿到心脏。
无数个季节的风穿越这条通道,有一只萤火虫在风里飞舞,忽明忽暗。
——张嘉佳《云边有个小卖部》都说年少时的爱情,最是刻骨铭心。
年轻的少男少女,爱得纯粹,爱得炽热,爱上了就希望永远在一起,再也不分离。
这部剧的故事,就是始于一对年轻人的爱情。
男主人公叫做连舟(扮演者 周峻纬 ),女主人公叫做尹露。
两个人在一起很多年了,彼此互相扶持,同甘共苦。
为了给连舟攒出国的学费,尹露省吃俭用,打好几份工。
尹露是一个好姑娘,一个一心一意爱着连舟的好姑娘。
连舟也许诺过,这辈子都和尹露在一起,好好地保护她。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两个人也许会是一对幸福的小情侣。
虽然日子艰难了一些,但对彼此深沉的爱足够支撑他们克服生活的重重考验。
毕竟,这么多年,两个人就是这么过来的。
可有一天,尹露失踪了。
七天七夜以后,他还是那个少年,而她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
突如其来的打击,令连舟几近崩溃。
最让他受不了的是,尹露死得不明不白。
他并不是一个轻易许诺的人,承诺了就要做到,而如今他爱的人却不声不响地离开了。
为了给心爱的人一个交代,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连舟放弃了学业,放弃了宝贵的出国留学的名额,毅然地来到了尹露最后出现的古城。
他在这里租了一个破旧的房间,找了一份送煤气罐的工作,只是为了方便进入古城的家家户户查案。
张嘉佳在《云边有个小卖部》里写过这样一段话:那么热的夏天,少年的后背被女孩的悲伤烫出一个洞,一直贯穿到心脏。
无数个季节的风穿越这条通道,有一只萤火虫在风里飞舞,忽明忽暗。
小说里,得了癌症的程霜趴在刘十三的背上,两个四年级的小孩分担着生命随时都会逝去的悲伤。
而剧中的尹露也像一只萤火虫,飞着飞着,突然暗淡了,找不到原因。
她的死,在连舟的心里烫出一个洞,一个只能通过找到凶手来补好的洞。
这就是电视剧的背景故事,也是一系列案件的源头。
虽然侦办此案的付翔警官(扮演者 何晟铭)几次劝说连舟回去上学,但是连舟固执地不肯放弃。
尹露虽然深爱着连舟,但是她有一个秘密——每周三下午,独自前往古城。
谁都不知道她去古城做什么,包括连舟。
而且,和尹露同宿舍的姑娘也遇害了,凶手会是同一个人吗?
来到古城以后,连舟的身边出现了一个新的姑娘陈雪(扮演者 习雪),他们两个之间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
尹露的哥哥尹哲(扮演者 蒲巴甲),还在监狱中服刑,对于妹妹的被害,他知道什么关键的线索吗?
这是一个由爱情引发的悬疑故事,但是故事里并不只有爱情,还有大学、青春、成长、友情、欲望等一系列元素。
总体来说,剧集还是蛮值得期待的。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被朋友安利去看了国产剧漫长的告别,首先这部剧只有22集,对于现在国产剧动辄60,70集的电视剧来说,22集太深入我心了。
整个故事很简单,连舟的女朋友尹露遇害,为了寻找真相,不顾所有人反对毅然搬到了尹露最后出现过的古城,以送煤气罐的工作为掩护,开始了大海捞针似的调查。
整个调查过程中,发生了一次意外,导致了长达12年的昏迷,在此之后,连舟也从一个年轻莽撞的青年慢慢成长变的稳重冷静。
区别于其他刑侦剧由多个案子组成,漫长的告别整部剧就只围绕了尹露遇害案开展。
随着调查的深入,后期开始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让我怀疑是凶手,直到最后可以说看着有点生气,不管是连舟,还是尹哲,甚至是十几年前的韩天林,如果把事情都和警察交代了,可能这些悲剧都不会发生,就如付翔最后所说的,太为所欲为了。
首先,肯定是要相信警察相信法律。
虽然这么说显得有些天真热血,但是事实上确实是这样,也必须是这样。
即使有些情况下觉得没有证据,觉得自己百口莫辩说不出,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
相信警察,而不是只凭靠自己的力量才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
荀子在《劝学》里也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如果连舟和尹哲能够相信警察那么一点点,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意外发生,连累那么多人。
所以弹幕上吐槽他们俩的话我也能够理解,是真的真的有些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如此一意孤行。
其次,为了所爱之人追凶12年(虽然中间有八年都是昏迷状态)(应该是先查了两年,然后又昏迷了八年,然后复健了两年)(也可能是查了近两年,昏迷了近十年,复健近一年)(这两种是哪一种?看到八九集时有点走神,我忘记了,我觉得还是前一种稍微合理一点,躺了那么久,复健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吧)。
说实话这句话也是我觉得想看一下这部剧的起因。
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二年,又能有几个人拥有这样执着的内心。
我觉得这句话说起来就还蛮带感。
可能因为我的年纪在这儿吧,我毕竟还没有经历什么事情。
人活一生短短几十年,普通人的一生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普通人的一生这个意义要如何计算呢?我觉得还是要用他的情感、他的行为、他的记忆、他身边的人来计算吧,所以为了所爱的人来活一生其实也挺不错的。
虽然主流观点所说要为自己活一生,但是真真正正能为自己活一生真的很难。
为自己活一生需要多大的勇气呀,而凭借他人的力量依附他人,或者是互相扶持,总而言之要更容易也更安心一些。
举例子比如搭伙过日子。
有时候人能活下去,就凭借那么一个念头。
这个念头完成了,要寻找一个新的念头。
一个人的一生是可以很容易就被毁掉的,只是被毁掉的那刻他还没意识到。
至少连舟有这样真挚的感情,十二年下来他也渐渐成熟。
漫长的告别,既是他对上一段感情的告别,也是对他青春的告别,对那个毛头小子告别,也是下一段生命的开始。
看到他为过去的人生付出代价之后可以好好的和陈雪过接下来的日子我还是蛮开心的,虽然这个结尾会被人吐槽太过于掩饰,太过流于俗套,但是人生最终会归于平凡,就这样平凡的幸福挺好的。
十二年的时间值不值得?
这个答案只有连舟自己知道,作为观众没法评判。
我还真的蛮喜欢偏社会派的推理的。
毕竟那种本格派的推理我稍微走神一点儿就感觉连接不上了,而且我并不是想通过本格派来学习推理的思维。
但是我很喜欢社会派的这种要么让人感叹,要么让人唏嘘的感觉,虽然也感叹也唏嘘,但也很舒服,脑海里的故事平行宇宙又开辟了一个小小的板块。
絮絮叨叨写了几百字,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个啥。
整个片一下午看完了。
从名字被吸引到大结局感叹名字起的好。
就来说说自己对漫长的告别的感受。
13年的破案过程(03~16)也是中国21世纪初社会文化变化的过程。
片子很接地气,完全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写照。
03年的时候,房租一月才500元,男主与大学舍友关系也是有什么热闹事都完全摊开来讲,很会搞事情,在外赚钱打工,普遍对社会充满憧憬,现实的眼光,宿舍友也很稀奇,稀奇地搞饭局,没有现在这么含蓄,男孩子喜欢女生就大大方方表示,送礼送的是格子👔和山寨小灵通,女孩子都也是单纯懂事的,很容易满足幸福。
每天吃的也就是自己煮的白面和榨菜,没有蛋白质也照样练出肌肉,要是有女孩子送红烧肉就是人间天堂一般。
家中聚餐吃的也是中国式的卷饼,里面夹着炒的各种素菜,大家吃的也都开开心心,还是有新鲜感的。
16年,技术水平都提高了,打车都是很普遍,手机也普遍用的高端,打扮也更加干练时髦,吃牛排都不值一提,人们追求音乐与艺术,人们之间感情不再直接溢于表情,用词也更加酷。
这些变化,男主都接受了,来一个接受一个,可以说大家都是告别的高手,来时不以甚喜,去时报之以曦。
用片中的台词:回家吧,哪怕什么都没有了,你还有明天。
也许不管怎么变化明天就是我们的归宿我们的家。
这场告别归根结底是重返三摩地的一种感觉,过程再怎么样是你以为幸福成功好的,终究也要告别就是从幻想中跳出来,又开始另一个新的所谓的幻想。
这是漫长的,急不得,就像男主10年的植物人生涯,我以为也是一种同等地位的磨练。
12年后,你将如何回忆我 “曾经拥有的东西被夺走,并不代表就会回到原来没有那种东西的时候”——东野圭吾
这句话意味深长,不仅有“再也回不到从前”的色彩,也有“捉摸不透的未来”的论调,《漫长的告别》的男主角连舟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别看有着一个很温和的名字,其实是一部很“硬”的悬疑剧。
而吸引俺的还在于两点,其一在于跨度长达12年的追凶,其二在于男主角,承担“追凶”任务的,是一位还没有从大学毕业的学生。
未毕业的学生,与12年的追凶?
这是怎样做到的?
所以说才是《漫长的告别》的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少年追凶故事发展在南方一座小镇,一起女学生凶杀案牵扯出了多个角色,男主角连舟就是其中之一,他是被害者的男友。
一方面,他对女友的被害感到自责,血气方刚的他恨不得一下抓到凶手,一方面他也开始责怪警方抓捕不力,所以最终他决定自己去古城小镇寻找线索。
故事由他而起,只因少年心气。
为了改变羸弱的身体,他从零开始学习了搏击;为了长期呆在古城,他租了一间破烂的房子,而为了能够接触到更多人,他找了一份煤气站的兼职,挨家挨户给人家送煤气。
但你以为他至此化身“穷人版的蝙蝠侠”?
那就错了,该剧风格硬朗写实,就像《少年的你》中尹昉饰演的警察郑易说的那样:“我和你不会,但他们还是少年”。
给前面的这位“无厘头”的动机一个还算合理的解释。
当然连舟并不是少年,这个词只是称谓而已,但他比那些17、8岁的孩子强不到哪儿去,从高中毕业到进入大学,虽然生理上已经成年,但在大学这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还没怎么接触过社会,在何晟铭饰演的警察眼里,男主角上依旧还是一个孩子。
男主角带着一种“疑邻盗斧”的心态前往古城,导致他对他认为的可疑人物都进行了调查,所以也就导致前几集的故事,在一片阴差阳错和伤痕累累中追凶中展开。
在雨夜的见义勇为,在陋巷中意外救下了一个落魄的中年人,再到对失踪女大学生的调查,甚至牵扯出自己的室友。
观众跟随着这位年轻且业余的“侦探”,也见证了他一次次的失败和受伤,见证了一个个隐藏在市井气息和光天化日之下不为人知故事,从而给观众展现了一众形形色色、活灵活现的底层边缘人物。
这就是单纯少年的一腔热血,你干倒我,我只要不死,有机会我就把你们都干倒,至于其他的不在考虑之列。
这对于观众被剧情提起来的情绪的释放是有极大好处的。
试问谁如果有巨多怨气的情况下,不想亲自出手发泄呢?
从而也带出了该剧的风格调性,写实且硬朗。
别看男主角长了一张娃娃脸,要的就是这种反差感。
在追凶中发现世界此外,“成长”也是该剧前半段的主题之一,毕竟只靠怨念与执念是不够的,所以该剧风格“硬朗”的另一个层面就是“惨烈”,因为每次连舟几乎都遭遇失败,在惨败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乃是人之常情。
但并不是你打架越来越强,思维越来越灵活,才叫成长。
但不同于传统犯罪作品,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去塑造一个英雄形象,反而着重于描绘人物的心路历程,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对角色的塑形尤为重要。
因为一开始,连舟还没有一个完整世界观架构,他的世界里就只有简单的爱与恨,只为了给女友报仇,一腔热血,完成着他自以为正确的事情。
可见故事一开始,他所有的行为动机看上去很玩笑一样,但没想事件竟然阴差阳错的发展了下去。
随着他真正参与到了案件和相关事件当中,他的世界观也在一点一点拓展和完善,他能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作为对当事人和事件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发现这个世界不为人知的一面,慢慢的学会责任感和担当,他开始懂得与警方合作,开始循序渐进,而不是只是依靠热血,他要保护他人,也要保护自己,这才是成长,当我们以为这个模式会贯穿始终时,该剧在第八集之后峰回路转,而且这一下就是12年。
12年追凶作为少年,就是因为记性好而把很多事情都放大了,自顾自的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看这个世界。
所以才有了连舟这样的一根筋的“铁头娃”。
长大的好处就是“记性变差了。
”我们看到过更多案件,都是经历了太长的周期,导致时间冲淡了当初的一切,比如《杀人回忆》就是这样。
所以遇到了《漫长的告别》中连舟这件事,就很特殊。
本来他一意孤行的行为,就让现实给他狠狠上了几节社会课,也让他逐渐成长。
但正当他逐步接受社会洗礼完成蜕变的时候,头部却受到重击,变成了植物人,12年之后才醒来,物是人非,只有他“没变。
”这可倒好,年龄增长了,时代也更迭了,但心态依然是12年前,当所有人都淡忘了当初的案件,只有他,还是那位一腔热血的“少年”。
所以该剧在案件的复杂度上并不算很突出,就是一起“无头案”,而故事中却将多个单一案件,用因果联系交织在一起,加之12年的时长跨度,带来一种宿命感。
、
因为12年前他追查凶手的时候,涉及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边缘众生相,并且参与到一个个事件当中,对事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当12年后他苏醒“重操旧业”,时隔多年再次面对这些人和事的时候,物是人非带来的震撼感,让他会更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为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带来什么样不同的意义。
《漫长的告别》,以男主连舟昏迷前后为分水岭,随着故事的发展,尹超连舟也从一个年轻莽撞、一意孤行的青年,慢慢成长变得稳重冷静、细思熟虑的成年人。
不要忘了,除了连舟之外,该剧还有其他角色撑起的主线,比如何晟铭饰演的警察,以及蒲巴甲饰演的被害人尹露的哥哥尹超。
前者作为指导力量,用标准的刑侦手段来规范着连舟的行为,后者曾经为了救妹妹锒铛入狱,出狱后他也成为了连舟的支援力量。
这场跨越12年的连环凶杀案,用时间的跨度,改变了很多案件相关者的人生,几位一直被此案捆绑着内心长达10多年的角色,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更让人对他们的命运感到唏嘘。
社会派推理《漫长的告别》,受限于真实性的表达,剧中并没有名侦探的角色的,这是社会派推理类作品的特征,或者说,即便社会派推理类作品有如《嫌疑人X的现身》汤川这样的思维缜密的角色,但他的任务只是引导观众发现案件背后的人和事。
而本剧,他们只是执念驱动的普通人。
所以,《漫长的告别》是典型的社会派推理作品,注重对人性的剖析与描绘,因此在呈现上往往充满生活气息,大篇幅的肩抗摇晃镜头,透过屏幕就能感受到南方小城潮湿的气息,也可以感受得到,导演是在用心的塑造一个真实的世界,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国人是有乡土情结的,这种扎根于原始文化土壤的环境展现自然而然的能够让观众产生亲切的现实氛围,而这种现实氛围营造出来的“杀人者即周边的普通人”的气息。
在剧情结构上,《漫长的告别》遵循了弱情节、强联系的创作原则,这是社会派推理常用的创作手法。
用22集的故事追查一个案件,而杀人案的相关人又卷入其他案件,案件穿插之后引出来越来越多的角色,这些角色织成了一个大网,网中捕捉的就是我们整体的社会环境,双方在困局当中博弈。
且为了强化角色,故事中更加深入的表现人物的情感,增加了情感在故事中的分量,使其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
比如连舟在雨夜救的那位女孩,她爱慕对方,跟随着连舟的追查脚步,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
故事所有的一切,都反映着和塑造着他们的内心。
每个角色又都带着鲜明的特征,比如复仇少年的孤绝、偏执和热烈;警察的小心思、缜密和矛盾;还有雨夜行凶的成年人身上的残忍、阴郁和冷漠。
归来之后还是少年可见,该剧中悬疑只是容器,却纳入了更丰富、更有质感的社会现实。
多线叙事、交叉影响、平行推进,在人性的纠葛和社会的应激反应展现之下,谜题本身似乎已经变得微不足道。
12前后物是人非的对比,人性本身的影子和主观作用被无限放大,越靠近真相就越意味着残酷,他已经无法再回到当初那个稚气未脱的时期了。
而成为这一切推动力的,就是这位12年前后始终如一的少年。
所以说,一部精彩的悬疑剧,要根植于现实社会的土壤,具有现实主义意义,同时也要有着个性化的表达。
《漫长的告别》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些强情节的类型推理剧,而是不急不缓,非常沉得住气,用22集讲述一个故事,跨度12年。
该剧的根本,不是让观众参与一个扑朔迷离的案件的解谜过程,而是将观众带入故事的漩涡中,感受剧中人物的内心。
“归来之后,还是少年”,大概也适用于该剧的男主角。
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微博:乌鸦·火堂
我喜欢里面的演员何晟铭,蒲巴甲,都是实力派啊,而且演的也很不错,拍摄的自然,演的都很到位的,。
剩下的我对他们不熟悉,但是他们演的也很不错,都属于耐看型,剧情也很不错,看了实在停不下来,立马开通了会员 。。。。。。
《漫长的告别 》📺谁是凶手眸中千万人,究竟谁是凶手?
真相被掩于迷雾,一追剧啦啦啦啦!
还行吧,能看。杀人的逻辑不是很清晰,我也不知道第六感能强到什么程度,看见老肖就感觉是凶手,莫名其妙的
还以为跟钱德勒有啥关系,靠演技撑的一部剧
男主花了十几年才完成这漫长的告别。破案剧情可媲美无证之罪,可惜,结局略烂尾,且三个主要男性角色要么演技不行要么台词不行……
画质质感很好,剧情也不显尴尬,节奏有序紧凑,相比于隔壁的《心灵法医》,同样是悬疑剧,这部要更好一些,值得一追。追就完事了😄
社会派推理,无论是环境还是演员都很能让人融入到一个偏僻又鱼龙混杂的小镇,男主被砸晕前的06年节奏很好,之后18年的部分太拖了过于漫长了反而悬疑感丧失了很多,主要人物仿佛就没张嘴不会报警说话说一半还降智…总体还行,女主前期微🍵男主后期略蠢
目前只看了一集,总体不OK。摄影一直在抖,不管剧里人物有没有移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抖了起来~~~部分剧情逻辑非常突兀,例如两男主突如其来的雨中交心最想吐槽的是演技,尤其男主的演技,前一刻还在富有感情、悲伤地背诵台词,下一刻就回到了日常生活的慵懒随意,时常让我觉得死了女朋友的人不是他
几条线剪的太乱了点吧 各种随机插叙
前几集,别着急,后面更精彩。后几集,什么玩意,太敷衍了,收尾好差。。
1、前面铺垫有点长;2、老肖的动机还是太简单;3、老肖为什么可以那么顺利的杀人?那么的专业?总的来说还可以吧,6.5。2020420
哎哟,这个剧真的是把我气笑了,整个剧的核心就是“打死不报警,就不在电话里说,我能抓到凶手”,关键时刻手机就是摆设,怪不得每周就更四集,就是要用这种时间间隔迷惑你找不到逻辑,联系不起剧情。然后要吐槽一下那个什么杜警官,之前是他跟连舟说因为连周提供的线索他们天天忙啊女朋友都没时间找,我*,你一个警察也不能这样说吧,这后面还怪别人不报警的呢
全然无脑
确实够漫长的…国产电视剧要都能浓缩到12集把故事讲圆了就好了。剧里人打死不报警,男的都有个念念不忘再见时都是孩他妈的红颜知己,民风淳朴的小镇能把整个省的凶杀案都包了…支线也多到令人乏味,结尾还来了波普法,不过也算道出真相:遇事为啥不报警???
剧情紧凑但临近结尾几集看得人好气,为啥都不报警,而且节奏忽然慢下来了绕来绕去的。不过最后两集又好看了全程紧凑紧张。总体还是推荐,虽然主要演员都不是特别有名感觉经费也不太足的样子。但我相信比较接近真实的破案刑侦,毕竟也不是所有警察都未卜先知提前全部安排好一切火速破案,其实好多都是辛苦找线索慢慢水落石出。
当时是被片花吸引的,莫名觉得喜欢但也说不清为什么。看了正片跟朋友讨论,我说“我才不是因为喜欢尸体才看罪案剧,我是喜欢少年啊!”不只是少年的外形,而是“少年感”和少年的选择。如果是中年人,你会放弃一切只为追凶吗?我想大概率不会。但少年就是不同的。他可以不信任警察而单独行动,他想以暴制暴—-当然这没什么用处。想看看他之后会怎样。
剧情有点慢
哪儿找的演员
各种蠢死咯~
走过路过别错过,这是一部好剧。
先给个3星好了,我是看了推荐去看的。为啥我觉得剧情稀烂,演技稀烂?
我觉得挺好看,说不好看的人真是没水平,完全看不出来故事中人物的魅力。那种只玩情节的悬疑剧才真没看头。有些人说摄影机抖,真是拜托,那是抖吗,明明是按纪实风格来的,拿这个评定故事的不好就很傻b。再说故事人物,一个男人敢为自己女人付出一切,这样的人物有什么问题?那个说不好的人,是不是从来没为爱牺牲过。我是女的,如果有这样的男朋友,是我最想要的。我一口气看完5集,我真心觉得不错,虽然说故事中有些地方跳,但吸引我的是这部剧从全新的角度去诠释,受害者家属的情感感受,为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是真的很喜欢,那么写实,那么真诚,独有风格,独特魅力,不同于其他剧……我会追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