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experiencing the crash with people in the movie, some part of me died with the dead and the other felt more alive like being reborn.It’s so heavy that I held the breath with them when they were buried under. I clenched my fingers when the planes kept passing and missing them. Each one of their passing away broke my heart. When they were found by the helicopters, I felt so joyful for them.I can’t help imagining if I would be able to survive in this scenario. The answer is probably no. But I’ll happily concent to donate my body as food. “What’s greater love than giving your life to the people you love?”I saw they climbed mountains after mountains, only to found there were just endless lifeless snow. I was in awe of the nature. It’s so cruel and ruthless that our life doesn’t actually mean anything. Yet the view was so beautiful and sublim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it tho? What does it mean to live or di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everything? Respect to the survivors and the people who supported them till the end.
根据真实事件展现的绝境求生电影,通过电影感受到了坠机过程的可怕,深陷雪山的绝望以及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有多渺小…前段飞机失事的过程看着真的实感到窒息,以及冰天雪地下的各种瑟瑟发抖的入夜煎熬和雪崩活埋的场面也让人印象深刻。
在极端环境中无法用道德约束和文明制约,求生是第一要务,生的意志最终会强过各种挣扎与罪恶感,而在那种情况下无法指责也不该指责,很难得的是即便是这种绝境,他们依旧互相拯救扶持,作出允许对方用自己的尸体延续生命的允诺,不放弃自救和为团队挺身而出、以身试险…每一个失败的时刻以及摆在面前的致命危机都让我不禁想到底是多么坚韧的生命力和信念感才能支撑这么久!
电影因为真实故事为基调,所以一切以反映真实为主,表达相对客观且克制,没有太戏剧化的呈现或煽情式的表达,但时长还是太长了,感觉可以再紧凑些,以及由于人数不少,因此在人物展现上不可避免地会让观众分不清谁是谁…作为“我”的叙述者在影片后段中的境遇反转倒是有点出乎意料…
各种灾难片层出不穷,然而真正能震撼人心的往往是真实事件改编。
因为真实,更容易引发共情,面对同样灾难的时候,我能不能活下来?
我会不会比他们干得好或者一样好?
恐怕是会浮现在每个观众心里的问题。
把一群人扔在一个隔绝、艰难,没有救援的空间,真实地模拟了人原始社会的场景。
那些茹毛饮血的原始人面临的就是类似环境吧,结果就是,最健康、强壮的人留下来了,他们穿的那么薄的衣服,在零下几十度的天气里面待了那么长时间,真是让人佩服。
这架飞机的主要乘客都是一个运动队的关系,看来都不错,在碰到绝境的时候,不是斤斤计较,互相算计,大家同心协力,共度难关,甚至还有为别人奉献的意愿,这也是他们能够存活的重要原因吧。
在雪山顶上的时候,他们讨论是否前行,说的那句话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如果一样要死的话,还是走过去死更好一点,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意志如此强大,才能在明知没有救援,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那么多天吧。
当然他们也有很好的运气。
同样是灾难片,绝境盟约和nowhere相比更加真实,也确实能够更打动我。
电影复现了50年前那起真实的安第斯山脉空难事件,初始侥幸存活的29人在冰川雪原度过了艰难的70天,逐渐凋零至最后的16人。
电影工业再次展现了极致的细节再造能力,瞬间的灾难如何吞噬人,持久的灾难如何雕刻人,到达了纤毫毕现的程度。
碎片击穿人的躯干,冲击波折断人的骨头,极寒温度冻住人的血液,雪崩掩埋人的呼吸,伤口感染缓慢腐蚀人的表皮和内脏,这场命运浩劫被分解成无数个小的灾难事件轮番上演。
做足仿真功夫之外,电影也让这帮兼具教徒身份的橄榄球队的年轻人,在绝境中完全袒露自我。
求生欲始终被道德压力拷问、缠打,此消彼长,一边是饥饿和死亡,一边是以朋友亲人的尸体为食。
在漫长的斗争和等待中,求生欲似乎摆脱了道德乃至宗教的胁迫,又在绝境一次次卷土重来时趋于覆灭,在摇摆中生长出一种崭新的神性,活着醒来的每一天皆因生命的献祭和赐予而起。
所以一息尚存的年轻人们彼此把对方的脚揣在怀里,作自己以为的诗,许下自己死后的尸体可以利用的承诺,有的同时带着必胜的希望和赴死的信念翻越雪山,寻找山的边界,有的看到快要逃离躯壳的灵魂,对这样的生命萌发了深刻的爱意,而电影的主视角虽然没挺到最后时刻,但他依然用灵魂在旁白。
这都是对灾难中孕育出的神性的直白勾勒。
电影制作人喜欢生存故事,尤其是那些真实的生存故事。
但所谓的「安第斯奇迹」却给这部灾难电影带来了特殊的困难,因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不光事件发生的细枝末节尤其是那最骇人听闻的求生手段也已经为观众所熟知。
导演J.A.巴亚纳(J.A. Bayona)不愿去真实的展现生还者食人的场景,而是用一种更加隐晦文明的方式来让观众默认这一仪式的存在。
看上去即便是那些有着最虔诚信仰的基督徒,也抵不过求生的欲望,所有人都沦为了行尸走肉,在绝境中丢失了自己的灵魂。
哪怕他们最终成功获救,可他们的内心深处已经死在了冰雪覆盖的高山上,而与之对应的观众,自然也无法获得人性的救赎,毫无波澜地度过了全片的144分钟。
1972年10月13日,一架飞往智利圣地亚哥的乌拉圭飞机在安第斯山脉坠毁,机上载有45人,其中包括被称为「老基督徒」的橄榄球队员。
在忍受了72天的风雪和饥饿之后,仅有16人幸存下来。
他们是通过智力、耐力、信念以及著名的决定做到这一点的,主要是通过在没有食物的白雪皑皑的山区环境中生食死者。
对于灾难片而言,伏笔和背景介绍是多余的。
《绝境盟约》只花了十来分钟就推进到全片最精彩的部分,像J.A.巴亚纳这样的灾难片老手,坠机反而是最容易的部分。
雪、碎片和大风在敞开的机身中盘旋。
一排排座椅像手风琴一样塌陷,当场就刺穿了一些乘客。
571航班意外的快速下降和与山体的碰撞被演绎到了可怕的高度,所有乘客在尖叫声和痛苦中硬着陆了。
幸运的生还者们靠着搜集到的食物熬过了最为轻松的前一周,可接连而来的雪崩让庇护所的环境变得更加脆弱,而得知官方的搜救行动会暂停到来年春天时,这些年轻的球员们再也不能坐以待毙,让自己活活饿死的结果,是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的。
尽管这个故事的任何版本都没有将幸存者食人的决定描述为草率的决定,可《绝境盟约》却有种大家都在期待这一刻到来的微妙氛围。
不管是背着众人去分尸,还是高尚的带头表示自愿进行遗体捐赠,这些有着重大情感冲击力的场景都被轻描淡写为友谊和爱的贡献。
真的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事吗?
接着《绝境盟约》进入了漫长的毫无希望的生存时间。
其实电影的视效和音效都有很不错的烘托效果,但导演在捕捉饥饿、寒冷和持续时间方面的工作却做得很差,除了用不时出现的字幕和旁白来提示观众进度,大部分时间观众是无法分辨他们过了几天以及还能熬过几天。
其实让电影来涵盖个体在经历灾难时的巨大影响是不切实际的,当镜头爬升,幸存者化为雪山上隐隐若现的焦点时,观众更可能会感叹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渺小,而不是去感伤人类在遭遇不幸时的磨难。
尽管J.A.巴亚纳抓住了事件的真实性,并试图将幸存者的故事重新定位到一个恰当的南美背景下,但他也想继续吃他的灾难蛋糕,那些可怕的、骇人的场景,无论多么朴素,都有一种剥削受难者的感觉,或者至少是一种同情心与本能格格不入的矛盾感觉。
不过J.A.巴亚纳明智地避开了剧集《迷失》的模式,即介绍团队中的每一位受困成员,然后及时回顾他们的背景故事,这一做法是他为数不多的高招。
但《绝境盟约》本可以让部分更重要的人物多增添一些心理分量,而不是让幸存者们聚集在一起成为松散的美食团体。
尽管观众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看去听他们做出这一决定背后的苦衷,可带来的效果却不是理解支持他们的行为,而是会怀疑他们事发之后的愚蠢。
如果没有浪费时间苦苦等待救援,而是一开始就主动向外翻山越岭求生,那么事情真的会走到最不堪的终点吗?
公众号:DUETS杂志
看到坠机在智利隔壁的安第斯山脉,众人被困雪山腹地的绝望感顿时回忆起了2023年12月在whistler山顶的一次雪境求生濒死经历登顶whistler的peak后的温度骤降,刮大风冰雹大雾,视线模糊雪镜被冰雹冰渣糊的前方的路几乎什么都看不见。
山顶野雪和常规雪道的区分只有一面小旗,我和另一个朋友走了旗的左边,不曾想直接脱离常规路线。
一开始以为只是幸运的滑到了粉雪区,还没开心多久雪板头就被厚厚的粉雪压实了,根本滑不动。
粉雪厚的到腰,完全走不动路,跟沙漠一样,脚才下去完全踩不实,下面不知道还有多深。
我和和朋友被粉雪淹没,一开始是半开玩笑的在斜坡上雪板被厚厚的粉雪压着滑不动,然后两个人一屁股坐在粉雪里,雪淹没到腰部,我们坐着大喘气尝试站起来,但是每次都失败,好不容易站起来后发现距我们偏离的常规雪道有起码100米的距离,山上看上去出了我俩没其他毛人,我这个时候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好巧不巧我朋友的手机丢了,只有我的手机仅剩40格电,还有2小时天黑,半小时缆车停,whistler的雪道天黑后也没有任何亮灯我们仅存的粮食就是半瓶可乐,连水都没有。
幸好在peak这里还有信号,环顾四周刚才一眼望不到头排缆车上peak的人都不见了,就剩我俩和呼啸的风声。
我俩疯狂尝试把腿和雪板从大腿深的积雪里拔出来,我们先尝试下坡,再尝试从右边上到常规雪道,我俩尝试往上走,但是太吃力了。
他问我“你可以吗,怎么样能走吗” 不断回头查看,我尝试站起来但是不行,一直深陷雪道里,他往前挪动后再回头发现我还在原地,就有爬回来逞强的接过我的雪板让我踩他踩过的脚印,他留下的脚印形成了一个雪做的空心圆柱没过膝盖,我俩走5步趴着歇着,太累了。
我心里很慌,看着天快黑了,各种恐怖的结果在脑海里上演,一方面又强撑着恐惧告诉自己不会发生,我们一定能走出去。
到最后我们就是在往斜上方爬。
我们最后用尽力气,两块雪板并在一起往上蹭又往前爬了50m,才终于,终于回归到正常雪道上。
太累了。
我喘着气,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我现在想,幸好和我朋友在一起的,如果是我一个人,那我会发生什么,能否在天黑之前找到他们。
下山后我们四个人在黑夜雪山腹地一路高歌,车里点歌sugar,wakawaka,immortals,各种经典欧美英文老歌,特别特别高兴,和设想的只有我朋友开车我们倒头就睡完全不一样,生死之交后肾上腺素都猛猛飙升,丝毫没有任何困意。
回程山路变得没有那么遥远了,山路飙速比预计提前了半小时回到Vancouver的dt,车上我朋友还一直开玩笑说“yxr第一次我以为她往前走了了,结果一回头她还在原地起不来。
第二次我以为她没动,结果她一个人扛着板已经走出去了300m远” “我永远忘不了yxr坐在那一动不动跟我说你看松树下面的是不是郊狼🐺我说那就是一坨雪!!!
但是一开始看确实还挺像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听着 Matter of Time,极度清醒体会着劫后余生肾上腺素还飙升的感觉。
脑海里只剩一句话”活着真好啊。
”
为了活下去。
理性,无奈的选择。
令所有成员,令所有观众最难以接受的部分,就是关于蛋白质的摄入。
不知当年的幸存者,是多么艰难的做出这样的抉择。
矛盾又痛苦的体验。
被惊到,无法理解。
因为一旦讨论起细节来。
可能每一个细节都令人震惊。
“如果我撑不住,死掉了,你们可以食用我的肉活下去”一部分成员当众做出了这样的告白。
先驱啊以上是对于逻辑主线最震撼的部分。
剩下很有创意和亮点的,就是开篇不久,几分钟的一个镜头,飞机失事撞毁,里面乘客发生的各种冲击变化。
一个灾难片爱好者,市面上好的灾难片都看的差不多了,这是我第一次在灾难片里感到绝望和惊悚。
不是因为吃人肉和相继死亡什么的,纯粹是大自然带给我的绝望。
两个人坐在山头,远景。
我看的时候内心真的是“不如就这样死去吧”。
最泪目的是结局大家刷牙抹脸迎接姗姗来迟的希望和脖子上挂了不知道多少个人的十字架。
第一篇影评给了这部电影看完一搜,原来是《海啸奇迹》的导演,A.J真的把人的感官拿捏的死死的,两部关于惊悚或者说灾难镜头少的屈指可数,却总能让人触目惊心!
必须先说,这部的配乐审美也是很赞,不是说曲调多优美,而是与剧情的配合、情绪的拿捏,特别是经历万难煎熬到最后获救的背景声音,无论是音乐的起、停,抑、扬,音乐在直升机关门的瞬间,停在幸存者看向飞机的那一下:音乐的暂停告诉我们他们这次终于安全,与之前两个月的地狱生活就此告别;而那个注视的眼神又似乎预示他们即使离开也永远走不出那片雪峰…像人生,即使我们跨过一个又一个的困境,最终还是会面对死亡。
那么这一切挣扎、争取的意义有是什么?
导演全篇都在贯穿这个问题,意义到底在哪?
如果说片中南多代表“信念”,努玛代表“信仰”,导演其实一直在给出自己的想法。
南多从一开始就每天坚持锻炼自己的双腿,坚信有一天能从这里走出去;努玛也从始至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希望自己能带领大家一起熬过这段地狱时光;然后关键的片段来了:【片段一】躺在床上感觉自己命不久矣的队友告诉努玛,“我不相信你的神,但我相信救我腿的罗伯特手上的神、我相信南多双腿上的神、相信为大家分好尸体不告诉大家尸体姓名的兄弟俩”。
【片段二】当南多终于带着罗伯特攀上最高的山峰时,发现他们面前时绵延不绝的更多的雪山。
两人坐在山巅出神想的的确实不同的事,南多说“真美啊”,罗伯特回头的眼神闪过一丝惊讶(也许在想这个时候还有心情欣赏美景?
)道“可惜我们就要死了(因为他觉得他们当时不可能再翻过那么多山。
南多听出了他的失落和绝望,径直说道“我不会再回去了,我安第斯山脉再绵延不绝也会有尽头,这些山的后面一定有海,你再看看我们现在已经在哪了?
”(言外之意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已经是前两个月不可想象的地方了)说这段话的南多,眼睛里闪着的光,甚至比一个正常生活的人还要亮。
那种坚定的信念感就是这群人最后活下来的定海神针,也是看到这个眼神才让本已绝望的罗伯特决定与他一起冒死走这最后一趟。
“信念是比信仰更强大的存在”这是这部电影给我最深的感触,即使是坚持信仰的努玛,给大家带来最大的帮助也是在被活埋的时候坚持不懈凿出来的求生通道。
不是说信仰不重要,但是在祈祷之外,人得有坚定的信念并实实在在的行动才有走出困境的希望。
就像僵尸世界大战里皮特说的“要动起来才有活命的机会”。
这是一部很适合“开年”之际看的电影,鸡血满满~2024目前最佳🤭
首先得说翻译,字幕做的是真好。
全片用了很多成语,并且都精准表达了原意。
然后是演员,网飞投资的影片大多都是新人或者说不是好莱坞大牌,名气没那么大 很多人不认识,而这一票演员最要命。
有好几位脸型都差不多,大家发型也都基本没差的同时,名字还很拗口,偏偏这又是一出群像戏,结果就是在看的时候根本分不出谁是谁。
影片一直是有旁白的,很容易就会让人觉得这个说话的努玛肯定是幸存者之一,不然怎么会用他的视角呢?
然而到了影片中段却让人大跌眼镜,努玛没了!
不过这些都无可厚非,努玛死后他手中攥着的纸条在众人手上一一传阅后,才终于展现在观众眼前:“世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为朋友舍命。
”瞬间明白为什么是努玛来讲述这个故事,同时这也是影片所聚焦的部分——团结和奉献,绝望与坚强。
面对绝境众人是如何克服,面对人伦道德众人又是如何自处。
这不是传记,而是这一群人在某个人生段落的真实经历。
它应该很严肃,容不得一丝戏谑。
因此影片中对于吃人这个事实只是单纯表达和讲述 ,没有批判和夸张,甚而至于是弱化了。
他们是如何分尸如何剔骨,如何张口如何下咽都一笔带过。
诚然,影片意不在此,而是更偏重于众人在绝境下的团结和坚强。
设身处地的想想,那段经历、那种食物的味道,一定会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
不拘你信仰上帝还是真主,是否受过良好教育,心中是否知伦理守道德,都不可能对抗身体的求生欲。
影片整体较为平淡,因为故事的特殊性,比较少艺术化处理。
而这样就导致缺少戏剧化冲突,缺少一个大的、爆发的、能让人共情的高潮点。
绝境逢生那一刻固然算得上,但那是可以预见的。
不妨可以把吃人再加工一下,有人吃有人不吃,不吃的人最后也不得不吃, 这当中的冲突、煎熬、争吵、无奈、挣扎、到最后妥协还是很有发掘潜力的,然后把时长再缩短。
对于影片摄影剪辑,鉴于事件发生地的自然风景,摄影真没什么好夸的,这样的自然景观相信很多导演和摄影师都游刃有余。
影片后段三人外出求援,终于攀上一直横亘于前的雪山之顶那一幕很震撼,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不免惋惜,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观却被剪成了几个镜头,并且还是淡出,当上下一幕画面与上一幕画面重叠在一起又久久没有分开时,对一个心急火燎的想欣赏自然景观的观众来说别提有多糟糕了。
感动。
食主肉,饮主血,珍惜身边的每一位活耶稣
看完才发现看过八十年代那个老版本 基本完全复刻呀
拍90分钟足够了
灼灼生辉的人性之光,这里没有英雄,也没有懦夫,只有对生的渴望。拍的太好了,既有故事也有画面,完美的灾难片。致敬努力活着的和没有活下去的所有人。
根据1972年安第斯空难事件改编。一架从乌拉圭载着一支橄榄球队员前往智利的客机 在安第斯山脉遭遇恶劣天气和机长误判 导致坠毁。经历了等待搜救、粮食短缺、食用尸体、同伴逐渐死去、暴雪活埋、小分队翻山求救的漫长求生,幸存者们在71天的苦难煎熬后终于获得了救援,有人称这17位生还者是英雄,但也有人诟病他们在危难时刻食用遇难者同胞的尸体来续命。据说西班牙送选了今年的奥斯卡,对于各位幸存者们的演技而言 冲击奥斯卡没毛病,但是对于一部灾难片而言 144分钟的片长真的太冗长了。花了很多的时间来阐述了暴雪和严寒下的绝望,那种寒冷让我在杭州的倒春寒天气里体会到了一种极其不适的感同身受。勇敢在雪埋中打破机舱窗户的努玛在严寒的败血症中死去,他临死前将一张纸条递给队友:「最伟大的爱,莫过于为朋友舍命。」他的意思是,你们可以吃我。
太长了点
太牛逼了 居然是真实事件
很多镜头像中世纪宗教画
为啥不生火呢!太拖沓了。
人生太短,足以被装进手提的箱箧。活着却沉重,雪山也不忍诀别的悲鸣。飞机残骸犹如一场鲸落,腹中寄托着万般生欲;趟过河流便可回到另个世界,冷水能否冲刷浑身罪孽。你的血是暖我的药,也让我染上无法治愈的寒疾;我的肉是归家的印,却将你留在世人遗落的山丘。我以为我是吃人的魔鬼,他们奉我上英灵的神殿,唯有你懂得我的沉默和泪眼,为爱牺牲是这悲剧唯一的答案。
就跟过了一个世纪那样漫长
事情已经太过震撼,电影还原也就始终差着意思
“我回来,是为了那些回不来的人!”——看完全片,脑海里回响的竟是联盟卡莎的这句台词。导演用几近文艺片的方式讲述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真实空难事件(1972 年,一支乌拉圭橄榄球队在安第斯山脉中心的冰川上坠毁,45 名乘客中历经72天后有 29 人幸存。)没有过往那些商业化的“精彩”处理,不依靠廉价的煽情,后劲却更大,令人有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般深入骨髓的震撼与悲伤。亦如男主死前留下的那句“最伟大的爱莫过于为朋友舍命”,也第一次觉得“吃人”不再只是一个负面且变态恐怖的行为。这支橄榄球队真的是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上演了一曲有关人类信仰和坚持的赞歌。
可惜了,直到现在很多导演都不会抄「萨利机长」的作业。。。★★-★★☆
绝境求生同类影片中比较狠的一个,各种触目惊心的吃人场面,对环境和人物的刻画很细致,最后走出大山碰见过路山民的一节简直让人想起《与狼共舞》中两种文明的遭遇。
影片的结构设计的不够好 吃尸体的部分太靠前 然后就是漫长的索然无味的等待
说理片,相当于议论文。
It’s just so fking long…
今年看到的唯二在工业技术方面让人震撼的片:《奥本海默》和《绝境盟约》,本片的音效、配乐、摄影、化妆等等层面的设计都很有想象力,飞机外壳在气流中的震颤声和反光的血液以奇异的角度倒悬滴落在脸上的镜头很难不让人拍手叫好。这是属于影院的电影,只有在影院才能感受到丰富音效设计和雪景在不同时候的狰狞和瑰丽。影片的节奏和段落划分实在出奇得好,对于这样一个灾难片来说,它一次又一次地打破观众对剧情走向的预期,同时也接连地摧毁观众作为局外人的冷漠。所有的危机迅速到来,正如最后的救赎也以极其有趣精巧的方式突然到来,尤其在对“旁白叙述者”的预期被打破后,观众就彻底被影片的情绪和氛围降服了。绝妙的也在于影片无意将戏剧冲突过多地置于人之间,这群人最大且唯一的敌人始终是自然,最终才能呈现如此动人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