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版:http://plidezus.blog.163.com/blog/static/6659470200710183265852/edit/前言:老早就看完了秒速五厘米,迟迟没有动笔是因为总有种很难描述的东西在心头。
若说这是一部动画片,倒不如说是一部动画散文,或者动画诗更贴切。
抛弃了科幻元素这个新海擅长的卖点,却着实让人捏了把汗,毕竟我对于非SF元素的动画片普遍来说都不大感兴趣。
不过看了yahoo!
日本发布的第一部预览片之后,我知道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剧本方面:整个故事是围绕男主人公不同年龄的三个故事。
如果单从剧本来说,剧情可能是很老套的而且没有太多的吸引力,比起新海的成名作《星之声》来说确实差了一点。
但是剧本只是动画的一个方面,有很多情况下镜头的运用以及动画的表达是文字无法比拟的。
整个故事分为三段,很好的避免了《云之彼端•约束之地》那种长篇看了之后令人犯困的感觉。
三个故事单独拆开来看也有独立的剧情,连起来则更加凸显了最初的主题——心的距离。
故事很平常,平常到我们似乎每个人都会经历。
就是靠着这样没有距离的描写,使我更加被这个故事所感伤。
“我清楚的知道我们以后不可能一直在一起。
在我们面前,横卧着人生的漫漫长路以及无尽的时间长河……”“弄丢了明里的信这件事我没有对明里说,因为在那一吻的前后,我仿佛感觉到了整个世界的变化”“只是平淡的生活着而已,悲伤却四处堆积。
在白天晾干的床单上,在洗漱间的牙膏上,还有在手机的记录里……”“我现在仍旧喜欢着你——交往了三年的女生在短信中写到,但是我们多发了一千多条短信,大概仅使彼此的心,接近了一厘米……”在这里我只摘录一些语言的描写,因为不懂日文我不知道怎么翻译,但是通过字幕组的翻译我觉得还是描写的很细致很微妙,这个符合新海的一贯特色,依靠这些细致入微的语言描写,唤起我们内心的共鸣。
感言:整个片子没有靠美女和机器人来当噱头,整个故事就是简单而忧伤,适合我们晚上静静的品读这个片子。
从剧本上来讲,简单就是最好——这点体现的毋庸置疑。
分镜方面:这次有幸入手了导演的故事板。
新海诚片子的一大特色就是空镜比较多,而且很多空镜都是我们生活中不注意的细节,这样子更加能让人感动。
镜头之间,尤其是第三部的时候,采用了大量快切的手法来突出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这一点让人能在短时间内感觉到了沧桑的变化。
而第一部经常一个镜头从近景推到远景然后摇到全景,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时又很好的进行了转场,让整个片子更加连贯。
期间还有经常在一个人私语的时候切换镜头到一些其他的事物构成的蒙太奇中,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
感言:新海诚特色依旧,大量的空镜和旁白。
不过这次增加了大量的全景和摇移,使整个片子比上一作更加紧凑而且也有了情绪的高低起伏,不会让人一直看到打哈哈。
原画•动画方面:原画方面一直是新海诚的软肋,第一部星之声的人设我想很多人都是很无语的,他的片子也由此得到了一个称号——幻灯片动画。
这一次原画比起上一作提升不少,人物的动作数比起上一作来说也是多了很多。
虽然人物不是特别有个性但是至少看着顺眼多了,而且不是我讨厌的大眼系列。
这次动作个人感觉很多细微的地方很认真,比如两个人牵手,拥抱以及一些细碎的小细节。
从上面的图片也得知他们很多也是专门请人演过之后记录下来然后再回去一帧一帧描下来,这个样子对于很多动作把握就不会出现很多问题——毕竟比起那些原画达人来说新海的制作团队的原画水平只能说一般。
感言:相比吉卜力,studio4°C,Madhouse这些老牌制作公司来说,新海团队的原画和动画能力来说还是很薄弱,但是他也没有去追求那些夸张的动作和绝对足的帧数。
有很多人说他的动画已经不能叫做动画了,不过之于我,我还是觉得比较可行的,一点一点的来进步,而且为了主题服务,动作少一点但是精致一点也是可行的——毕竟技术和经费这两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色彩:新海的特色就是色彩很艳丽,艳丽到很多人都不敢使用。
这次人物在亮部和暗部之间的交界线还多了一条过度色带,这样子人物就能更好的融入到华丽的背景里面去。
相对于动作偏少的本作来说增加了可看性,不会觉得单调,尤其是一个镜头持续很长时间的时候——如果换成无影动画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效果。
场景:新海诚从第一作开始就是场景华丽到窒息。
看了《云彼》之后内容记不得但是场景依旧历历在目,这一次更加变本加厉的华丽,很多看似平淡的地方经过色调的修正后变得华美无比。
从幕后花絮来看这次背景都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相应的地方,很多人不屑这种制作方法,不过这样子从制作上来说会轻松一点,而且能做到更加写实,同时还能宣传一下当地和本国的优美风景——当然这是我瞎猜的。
尤其一提的是背景的光线,很多人都称之为无厘头光线。
因为他擅长使用哪种强烈的明暗对比而且光线出现的位置和时间不是很符合常规——不过带来了更加好的视觉效果。
音乐•声优对于声优平时不太关注所以不好妄加评论,只是觉得感情还是蛮真挚的,没有让人觉得不舒服和做作。
音乐这次依旧是老搭档天门作曲,相比上一作来说,这次曲调更加成熟,没有了特别激烈的曲子,但是独奏的钢琴却总是仿佛敲打在心弦上,加上这一次似乎是导演有意的淡化bgm,所以这次的曲目不多但是却更加让人牢记。
主题曲很让我意外,因为整体来说跟天门的风格不是很一样,后来查了查资料才发现这首曲子还是很有名的,尤其是看完第三部之后就会深刻的体会到导演的用意和这首曲子所传达出来的感情。
“呐,你知道吗?
听说樱花飘落的速度是秒速五厘米哦。
” 秒速五厘米,那是樱花飘落的速度,那么怎样的速度才能走完我与你之间的距离?
从开始就注定要虐的镜头,切入点就是小学毕业分别后的一年,从7点到11点,像樱花一样飘落的雪花,挡不住我迈向你的坚定脚步,也无法动摇等待你的决心。
将近八个小时的车程,前半程是见面的喜悦,后半程是心疼与自责。
又是什么阻挡了我们?
最后的最后,远野贵树回头,藤原明里却不在原地...那个女孩,是他默默十几年的动力与支撑,他那么拼命只为了一个和她虚无缥缈的未来,她是唯一一个叫他贵树君的人啊!
总觉得一定会再有机会共赏樱花盛景,故事的最后,也只能擦肩而过。
我在想,如果他们,没有转学。
没有那么遥远的空间距离,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局,还会不会成立。
如果他们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地方,那么亲近地,如同往日般分享彼此的内心,然后一同走到成年的起点。
他们,还会是这样吗?
渐渐的。。。
淡了吧。。。。
写信,短信,电话。。。。
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变的少了信箱里,随着年龄的增大,空了。。。
于是过往所需要努力的,需要为之奋斗的理由,苍白了。
主角,一定是远野贵树。
相比起女主角,他是一个更加敏感和纯真的人。
我想,当他屡次打开信箱,看到空空如也的时候,心里,是复杂的?
无奈,难过,或者了然于胸?
这就是成长付出的代价。
最后,女主角要结婚了。
他依然在这个喧嚣的城市里行走。
那么孤单的行走。
与前女友的相处,三年里,彼此心灵的距离也不过靠近了1CM而已有些麻木,有些痛苦,然后有期待。
期待,是的,期待。
只有对纯真有美好向往并偏执着坚持的人才会将13岁时候的恋情融于血骨并作为衡量未来的标准只有对纯真有着偏执坚持并固执寻找的人才会在成年人的世界中这样孤独地活着。
如果说在鹿儿岛的贵树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内心感到迷茫的时候那个时候只是对失去目标的迷茫?
那么成年后回到东京的贵树,终于看清楚了自己吧。
有些人依然坚持着内心的坚持。
并在这个都市里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比如贵树,儿时车站擦肩而过的那一瞬间,他回头了。
有些人,如同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一样遵循着世界的规则继续行走在自己幸福的道路上比如明里,在两辆列车过后。
她离开。
时值春季,樱花飘落,就像下雪一般。。
我们约好再次看樱花,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在贵树身上看到导演新海诚自己的影子。
对内心的坚持,对自我的坚持,对寻求一条自我之路的坚持。
和这个世界上少数,为真正幸福而孤独地行走的人的坚持。
在看第一话的时候,不清楚原因,我流泪了。
13岁的少年跋涉数里只求离开之前再见她一面。
以及之后的一些细碎精通,也让我眼泪不止。
看完整部影片,我懂得了自己伤悲的原因。
因为那些纯真的过往,我们永远都回不去了。
我们都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寂寞地行走着。。。。。
《秒速五厘米》也许是新海诚最具个人色彩的一部作品,这种个人色彩已经浓厚到有人臆测这是一部自传体作品。
而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新海诚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现实系作品。
尽管在《星之声》中,科幻的范畴已经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但是,短信要用八年才能收到的设定毕竟不能被称作现实。
至于《云之彼端、约定之所》,尽管设定不算严谨,甚至难以自圆其说,整个故事还是无可否认地建立在一种背离历史与常识的设定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秒速五厘米》可以说是新海诚的一种新探索。
尽管毁誉参半,却有其无可毁谤的价值。
一般说来,观众对这部作品的不满,集中在过分仓促的第三部分。
不过这种不满的根源却超出了故事本身。
在我看来,对《秒速五厘米》的怀疑揭示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局限性。
如此唯美的画风能否承载这样一个现实而残酷的故事,这大概是围绕着《秒速五厘米》的种种争议的真正缘由。
这种争议同样也是笔者的困惑,即笔者苍白的行文能否承载评述一部绝美作品的重负,这大概也只能留给读者去评定了。
在一部动画作品里,连接画风与情节的是它的叙述模式。
而《秒速五厘米》的叙述模式依附于时间的。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作品的唯美与残酷都应该归于时间的特质。
将《秒速五厘米》定义成一部时间性的作品也许也会引起非议,毕竟它铺陈地叙述了十三岁的列车与十六岁的海浪,却以寥寥数笔就将男主角成人后的种种蜕变叙述于倏忽之中。
考察一下三个部分的长度和它所承载的故事中的时间的长度,就会发现,这样的分配是极为不平衡的。
然而,对于时间并非只有物理计量才是唯一尺度。
更确切地说,生命中的时间并非如时间的科学计量般“同质”,而是每时每刻都毫无重复、不可等同。
按照柏格森的说法,时间与生命,同属于一种无可度量的绵延。
更何况记忆的筛选将时间的异质性无限扩大了。
在回忆的相对论里,那些值得珍视的须臾因细节历历在目而显得漫长,并因一再重现而更加接近永恒;而那些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时间,纵然漫长,却很难在挑剔的记忆场所留驻。
在新海诚的故事里,叙事模式遵循了这一回忆的原则。
花瓣、逝鸟、霏霏鸿雪,种种细部特写,宛如一种普鲁斯特式的沉潜,在业已凋谢的韶华中竭力的挽回着某些生命的履迹。
然而名曰时间的“亚努斯”并非只有一副面孔。
在它供给着如梦的回忆的同时,也在为梦与回忆的破灭埋下业种。
毕竟《秒速五厘米》情节的残酷性也是时间的产物。
“在我们面前横亘着庞大的人生与漫长的时间。
”这句台词之于《秒速五厘米》就像“To be or not to be”之于《哈姆莱特》,有着足以概括整部作品隐伏矛盾的尖锐与直白。
仔细想想这是何等可怕的事情。
自己人生反而变成阻碍人生之物,而时间本身把生活在时间中变得难以忍受。
这是生命自身的异化。
就像第三部分那段令人瞠目的蒙太奇所描述的那样,起初分隔男女主角的只是距离,然而真正疏远他们的确是时间。
空信箱与从未发出的短信都是时间的罪证。
伴随着《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近乎绝望的歌词,一系列孤寂的画面被连缀成孤寂的人生。
除了那个青涩的吻,他们从未同时出现在画面里。
他们在各自的只有一个人的场景中寻找对方,然而找到的只是破灭。
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像两列疾驰的列车,它们在某处相遇,然后擦肩而过。
这是一个比安德烈•莫洛亚的穹顶比喻更具现代性与现代节奏的类比。
迫入窗棂的樱花瓣是绝无仅有的超然于时间的存在物,它把男女主角带向街道与回忆。
他们几乎要在铁道路口重逢了。
然而时隔多年的回眸一瞥却被飞逝的列车无情阻隔了。
在这里,列车被寓言化了,是随意拾得的象征物和喻体,它的所指连接着被异化的人生与时间——当初男主角藉以去和女主角见面的列车,如今却阻隔着两个人。
列车这一寓言符号因此如人生与时间般讽刺且残酷。
而对此,我们除了接受并隐忍而笑,别无选择。
以上只是笔者对《秒速五厘米》的管窥锥指而已。
然而对于这部作品,也许管窥锥指就已经足够了。
因为《秒速五厘米》本身,即是将个人视点的管椎置于浩瀚时间的产物,并由此昭示了人生的双向度。
我们的人生,恰恰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与摧毁。
生活在构建某些东西的同时,也必然在摧毁某些东西。
这一生命过程如此盲目,以至于被摧毁之物竟然比被创造之物更珍贵。
我愿意把这类悲剧成为凋零。
也许繁英散尽才能结得果实,只是谁又情愿承受如此残酷的代价呢?
只是谁又能拒绝时间把死亡加冕、让所有珍贵凋零呢?
只是希望之花凋零后结成的果实,为什么却名曰“绝望”?
“那个,听说是每秒5厘米哦!
” “哎,什么?
” “樱花花瓣散落的速度是每秒5厘米。
” “嗯……明里这方面知道得很多呢!
” “那个,你不觉得很象雪花吗?
” “是这样吗?
” 毫无预警就突然跑动,就这样在粉色樱花的花瓣雨中渐渐离开的身影,想也没想就追过去,前方传来平交道特有的铃声,徐徐落下的屏障将两个小小的身影隔在平行的铁轨两端。
“贵树君,明年也能一起看樱花就好了!
” 奔驰的列车,阻断了年幼的视线。
那时的他们,十二岁。
收到明里的第一封来信,是在小学毕业之后半年,普普通通的信,字里行间如闲话家常般说着自己的生活,夏天到了,枫叶红了,头发剪短了,下雪了,那么平常,平常得好象从来不曾离开——那个和自己一样喜欢看书,总是独自一人的明里。
决定在自己转学之前去见明里是开始写信之后半年。
整整一年未曾见面,那么多那么多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化成两个星期前就开始写的长达4页的信,装进信封好好地收进自己的口袋。
下午四点从豪德寺坐小田急线出发到达新宿,转乘埼京线到大宫,再换乘宇都宫线到小山,最后搭乘两毛线,到晚上七点左右可以到达明里所在的岩舟。
虽然很远,可是至少还能乘电车见面,比起下次要去的鹿儿岛,还是要好很多…… 但是约定那一天,从午后就开始下雪。
两个从小就习惯随着父母的工作而转学的孩子,他们没有选择,因为总是转学,所以很难将自己溶入身边的人群,加上体弱多病,所以只好投入那蕴含着无限宝藏的图书馆。
慢慢贵树发现自己无论是心灵还是身体都和这个叫明里的女孩子很象,两个人可以一起照看迷途的小猫,也可以快乐地讨论40亿年前的历史,就算被同学们开玩笑,也因为是两个人在一起,所以没关系。
本来以为从此能够在一起,不再分离,却在同班两年后得知明里又要再次随着父母转学,就算请求留下,也因为自己只不过是个小孩子而不被允许。
听着明里不断说着“抱歉”,她的悲伤透过紧压在耳朵上的话筒传达到贵树心里,可是年幼的贵树除了将自己的头埋在膝盖里什么也说不出来,说不出任何安慰的话,也说不出任何明里想听的话。
第一次独自乘车的贵树,想到马上要和明里相见的贵树,红扑扑的小脸埋藏不住心中的亢奋。
终于,终于可以去见明里,凭借自己的力量。
等车时一直站在最前面,在车上也一直站在车门边,那样的话,车一到就能上,车一停就能下,就为了能早一秒见到她。
在那之前一直没想过电车会晚点。
首先是列车晚了十分钟,可是这只是一个开端,车站与车站之间的距离难以置信地遥远,每站停留的时间也是难以想象地长久。
列车越走周围的景色越荒凉,人烟也越稀少,整趟列车上似乎也只剩贵树一人。
已经到了约定的七点,可是贵树还停留在距离岩舟不知有多远的地方,分秒流逝的时间,越来越空的胃都让贵树开始焦燥,自己的不安,明里的不安,就这样压在身上。
可是无论如何,只能继续前进,前往约定的地点。
总算到了最后一次换乘地的小山,饥寒交迫的贵树忍耐了许久,终于决定买一罐热饮,冻僵的手没能管住已经在口袋里捏了许久的信,毫无预警地被寒风吹到铁路的那一端,忍不住的悲伤瞬间蔓延直到淹没自己,等了良久的列车却偏偏在这时抵达…… 雪越下越大,开出站的列车无限期的延迟,在野外的风雪中停留了两个小时。
虽然自己还在车上无奈地等待,可是明里……请……务必回家就好…… 那时的贵树感到时间分明带着恶意,从头顶流逝。
或许那时的他,第一次意识到距离与时间的残酷,认识到自己的无奈。
当列车停在岩舟站时,车站的钟表指向十一点十五分,距离约定的时间迟了四个多小时。
走下列车,不抱任何希望地踱向那个小小的站台,递出自己的车票,关上门外的风雪,映在眼中坐在火炉边那个小小的低着头的身影冲走贵树所有的不安,说不出任何的话语,只能感受到浓浓的情谊。
“Akari……”慢慢抬起头的明里,拉着贵树的衣襟,忍不住哭出声来。
晶莹的泪水从眼里滴出到紧握的手背上,还有那抽动的瘦弱的肩膀,一下下敲进贵树的心。
温暖好喝的烤茶,无比美味的饭团,是因为饿极还是因为明里在身边?
根本无从分辨。
趟着几乎要没过脚背的雪,在雪地里留下深深的足迹,走到明里曾多次在信中提到的樱花树下。
虽然约定了要一起赏樱花,可是这是无奈的3月份的天气,虽然有同样以每秒五厘米的速度飘落的雪花,这样能不能算实践了诺言呢?
毫不犹豫慢慢靠近的脸,贴到一起温暖而湿润的唇,随后紧得仿佛想将对方揉进自己体内的拥抱。
第一次接吻,以及第一次拥抱,却带给贵树难以言说的悲伤。
那一瞬间,仿佛得到了心灵和灵魂的存在之所,仿佛看到了永恒,仿佛把这十三年全部的自己都给了对方,可是明里的温暖与灵魂,他该如何去珍藏,又能带到何方呢?
此后他们无法永远在一起,阻挡他们的是巨大无比的人生,隔离他们的是浩瀚无垠的时间,谁也无能为力。
“我会写信给你,还有电话……”贵树与明里,还有未说完的话语被关上的车门隔在两边。
就算想得到守护她的力量,可是渺小的他们又该如何?
那一年,他们十三岁。
总是在做同样的梦,梦里的自己不知和谁一起登上山顶,四周环绕的是环形山,天上看到的是五彩的星云,从天边升起的是巨大的蓝色天体。
可是在我身边的人,为什么总是看不到她的脸?
高中毕业,要决定自己的去向,毫不犹豫选择了已经离开五年的东京。
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了在手机上写没有收信人的短信,连自己都不记得。
天天射着不知道想让它射去哪里的箭,到底想让自己的心情传向何方?
心中有无数抹不掉的迷茫。
每天都会碰到那个象小鹿般可爱害羞爱好冲浪的女孩子,有时候还会一起回家。
“听说是每小时五公里呢!
”当碰到运载火箭的大卡车缓缓前进的时候,身边的女孩子这样说。
心中突然有一根弦被拨动,发出连自己都没有意料到的涟漪。
只能愣愣地看着她,然后不得不离开。
那一年,十八岁。
虽然一直向前走,虽然一直想得到遥不可及的东西,可是连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就算一味地工作,也只能过着这平凡的生活,处处累积着悲伤。
当到达忍耐的极限,就辞去了工作,和交往三年的女友分手,可是仍然不知该去向何方。
从窗口飘进来的是粉红的樱花瓣,突然就想到外面去走走,走到十几年前熟悉的街道,尽管原本土坡上成林的樱花树如今只剩下一棵,可是整条路上仍然是樱花炫烂。
不远处是熟悉的平交道,响起的是熟悉的铃声,和某人擦肩而过,然后被隔栏挡在两端。
我心里清楚的知道,如果这时回头,马路那边的她也一定会回头。
果然…… 在飘零的樱花雪中列车奔驰而过。
等到一切沉寂,平交道的对面,已经没有人影。
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 No more time, no more chance. A chain of short stories about their distance, 一串由三话构成的关于他们之间距离的动画,新海诚的新作,秒速5厘米,不期然敲进我们内心的深处。
两个命运相似,爱好相似的孩子,蒙蒙然产生了那种可以称之为最美丽的感情。
本来以为从此之后能幸福的一起生活,可是却由于父母工作的调动而被迫分开。
很平常的故事,似乎有点情窦初开,却青涩得连自己都不知道其中的味道。
所有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也许也是从这里结束。
当贵树和明里终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见面的时候,在第一次接吻,第一次拥抱之后,就有名为时间和人生的巨大障碍阻隔在他们中间。
那时的贵树很清楚,他们不可能永远在一起,就如同那封想要交出却无法交出的信。
就算自己想要变得坚强,就算自己希望得到能守护她的力量,可是时间和距离的车轮却会将他们两人死死地隔开,而时间和距离的残酷,他才刚刚体会到。
无能为力。
这就是贵树的感觉,想抓却怎么也抓不住。
比起贵树,先放手的是明里。
比起贵树那封想交却无法交出的信,明里的信是能交却没有交。
到底是没有必要把信送出,还是给出了也没有用,答案很明显。
樱花再度开放,可是两人已天各一方。
在贵树搬家后,两人应该也鸿雁传书,也许也象初一那年一样,写些日常的生活,季节的变换。
可是终于有一天,当手机已经开始普及,摆好信纸拿起笔写好称谓之后却痛苦得不知道再该如何写下去,结果到最后也没能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对方,写信与收信的习惯慢慢的也就淡下来了吧。
冬去春来,空空的邮箱再也没有收到对方的来信,那种收到信的快乐从变成再也收不到信的失望甚至绝望,可是谁也没有再度拿起笔来。
饶是如此,每次经过红色邮筒时为什么还是忍不住失落呢?
不能不提到花苗,那个小鹿般可爱又一心爱着冲浪也只想着贵树的害羞女孩,贵树在鹿儿岛的五年是用她的眼睛来确认的,他的心灵状态也是。
虽然贵树一直对花苗很温柔,可是也仅仅只是温柔而已。
总是在手机上写着不知道要发给谁的短信,就算和花苗一起回家,也只是自己走在前面,从来没有想过要回头看一眼,还有那种一旦认定了某种饮料就不改变的习惯,这一切对花苗来说都太过残忍。
就算想在高中毕业前告白,可是面前的是那个温柔却只看着远方的远野君。
是的,远野君,这就是花苗和明里间的距离,怎么也无法接近的距离。
动画是以贵树的角度来拍的,虽然贵树心里明明知道他和明里之间绝不可能,可是每次走在路上,看到和明里相似的背影时还是会焦急地多看几眼。
因为一直记得和明里心灵相契的感觉,所以无法放下,无法放开,只得让心里充满迷惘,就算一直看着远方,一直想前进,可是前方有什么等着自己?
因为贵树有着希望得到力量来守护明里的希望,也许是这个原因,所以就算明里的身影已经开始渐渐模糊,可是想守护某人的心总是在那里,就算再交了女朋友,可是那个人不是自己想守护的人,就算发一千条短信,两颗心接近的距离也不超过1厘米,心中的空洞怎么也无法填满,这就是贵树总是觉得悲伤的原因。
所以,先放手的是明里。
明里是女孩子,女孩子的愿望总是很简单,只是希望有个爱自己的人,能让自己得到幸福的人。
作为女孩子来说,一般不需要守护些什么东西,也就没有贵树那种坚持。
从另一种角度来讲,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加坚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的那种坚强。
并非从此忘记了贵树,只是因为知道隔在两人之间巨大的鸿沟,所以知道放弃。
虽然有过一次接吻,有过一场拥抱,可是在电影里两人最终也没有互相告白——也许那两封无法送到对方手里的信中写着告白的话语,可是毕竟没有送到它们真正的收件人手上。
有时候女孩子的幸福很简单,所以明里找到能让自己幸福的人,幸福地成为某人的太太。
在整理东西出发去东京准备婚礼前,明里因为找到当初没有送出的信而做了一个梦,一个遥远的梦,十三岁的自己,被白雪掩盖的辽阔田园,远处点点的灯光,只有两个人的脚印,巨大的樱花树,毫不犹豫的吻……那个曾经无比接近却渐渐远离的人。
没有遗憾,只是,什么时候再去一起看樱花?
就算知道那头的人是他,可是已经嫁为人妇的自己该如何和他见面?
甚至连如何打招呼都不清楚。
就算被隔在两端,也算是一起看过樱花了吧?
见到你,知道你在这里,已经足够。
对于这样的结局,怎么也无法释怀,如果当初他们交换了手机号码,如果当时明里把信交给了贵树,如果贵树的信没有被风吹走,如果那天没有下雪,如果他们的父母没有调职……太多的如果,太多的遗憾。
第一次看星海诚的动画,明亮的画面,炫目的光线,完美的细节,除此以外就是那淡淡的忧伤,尤其是表现两人间时间和距离的在列车上焦急等待,完全抓住了我的心。
可是没有后面的情节,那也只是普通的精致动画而已。
是啊,有几个人能抹去看完第三话后的那种惆怅呢?
多么希望在列车过后,两个人能够见面。
可是镜头一下子拉回从前,那一年的正月,明里出发,去准备典礼,在列车上翻书的左手,无名指上的戒指闪闪发亮。
心一下就被揪住了。
本来还抱着希望,可是最后什么希望都没留下。
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的歌声响起,中间闪过的画面将他们这几年的生活交待清楚,过去的,现在的。
心渐渐往下沉,没有希望,一点都没有。
只余惆怅。
每秒5厘米,樱花散落的速度,人与人心接近或离开,速度又是多少?
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 No more time, no more chance. 片头的平交道,当列车过去,两个小小的身影又走到一起。
片尾的平交道,当列车过去,面前只余在空中飘零的樱花。
(一)据说事情开始起变化是自分开那刻。
无数FFF团员高呼“异地必须死”,笑看情比金坚化作一滩脓水。
你的感情封存在令人颤抖的那一吻,枕上还留有凌乱的痕迹,猫被吓得躲在屋外静静做出狩猎的姿势。
但这都是余波荡漾,剩下的只有各自脑中的速写。
你会在未来的三年,四年,五年里铭记这一刻的温存,用它做五饼二鱼,填补空虚,逃避着,幻想着。
小孩子做出承诺,然后背弃之。
无聊的大人干脆不给出承诺,这真是精致的平庸和心照不宣。
死了,睡着了,一切就结束了。
记忆是生命的坟场,存在的见证,开始回忆就说明已经没什么好再创造,再争取的,唯剩一遍遍倒带,回味美好的梦罢了。
相信承诺与/或未来就不要回忆,否则只是平添一层自欺欺人,这是社会人的常识。
但顽固地做一个小孩子顾影自怜,则是舞台的必须。
毕竟每个人都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演好恰当的角色。
(二)有一种句式叫“我连XXX都不要了”,多用于威胁和表白。
“我连倒追的白富美/元气妹子/萝莉都拒绝了……”,凭空而出一股悲壮和自豪,于威胁是你若不从,我便立刻血溅当场;于表白则是你知我心中有你千金重。
但这也是非常荒谬可笑的。
比如,举例来说吧,“我连节操都不要了还是没能考公”,听起来已经略诡异;“我连JJ都割了钓鱼岛还不是中国的”,简直是神经病了。
没错,用机会成本的眼光来看,被选择之物的重量,以被放弃之物来衡量:损一山以换一毛,则一毛重于一山。
无奈一人所放弃之物,未必为另一人需要之物,一人有所失,未必另一人有所得,雅典与耶路撒冷何干?
U型锁与尖阁列岛何干?
你爱我,又与我何干?
对倒贴的妹子视而不见,故意伤害,彰显本人高风亮节,守身如玉,痴心不改,和对方半点关系没有,唯自我感动入戏过深耳。
抬高身价脱离现实,难免流出“女神为什么不再爱我一次”之叹。
忿怨刻毒,大半生于此。
(三)找个人随便过,谈不上讨厌也谈不上喜欢。
生活与物理的时钟一路向前,心理的时钟则还停留在过去,似乎达成某种奇妙的均衡。
往事不再过问,大有搁置争议面向未来之意。
但正所谓到底意难平,说到底分裂的灵魂对现实只有三心二意的忠诚(我匪对东海南海和平亦如是),暂时服膺约翰·格雷的“权宜之计”。
永远一只脚踏在“当下”这条船上,另一只脚则幻想从过去的死尸一步迈向希望中的明天——这是对人的唯一拥有物“当下”何等的大不敬,而被辜负的又何止是枕边人,简直是对一路走来的自己的无耻背叛,对理智和经验的双重蔑视。
当然了,过去的涟漪肯定会触动痊愈后的伤疤,但绝不该再掀起滔天巨浪。
精神幻肢症患者不值得同情。
在他一厢情愿驻留过去的时候,曾经与他一起的人早就大步流星走出老远了,只剩一个人,茫然无措,四下惘然。
(四)剧本可以再演一遍,也可以砍掉重练,至于到底会怎样,只有演员自己知道。
如果不能回到最初 最美最纯洁的爱恋 那么就让我们错过 不再相见——夕颜花苗再也无法压抑 哭泣着对男孩说:请不要对我这样温柔了的时候 心里难过的发疼 请不要再这么温柔地讲述这终不能圆满的感情一小时零二分钟所有微妙的情感都熔化在无声的细节里 每一个画面 每一句简单的对话 每一份细腻 每一份柔软 都如同细细密密不断落下的雪花 在心中层层累积 堆砌出汹涌的情感 无声而盛大 光影不断变化的画面 轻轻地勾勒出那些温柔旧事 一幕幕不会凋零的细节樱花瓣下互相追逐的小小身影 两张相依相偎的借书卡 数封穿越距离亲笔写下的深深想念 话筒两端彼此的隐忍与无助 黑暗与大雪中永远看不大尽头的长长车轨 14个小时等待的孤单漫长 候车室里女孩将头埋在他的衣袖里忍不住落下的眼泪 13岁在漫天飞雪中的青涩亲吻 极光飞舞的浩瀚星空男孩说:我会写信的 也会打电话的没有说再见 可是却再也不曾再见时间与距离 总是让感情消逝的最大敌手 想起静茹的这句: 所谓的天长地久 也许只是时间的荒谬巨大的人生 茫茫的光阴 无情地抹去了以为深刻而不可磨灭的一切 我们一路 一直在走着 也曾想要回望 试图抓住些什么 可是背后只剩一片空寂 于是只有想念 没有我的日子 你是怎样的孤独于是只有怀念 回不去的那天 你是否快乐如初 喜欢这样的结局 男孩转过身释然而轻松的微笑 好久不见 所以不如不见 就让你成为我模糊记忆中只见其美 不见其真的私藏片段 然后相忘于江湖寻得到尘封小店 回不到相恋那天 冷暖自知 何必打扰 一幕幕 缓慢累积的情绪 最后 听着这首歌的时候 眼泪终于可以落下来: 我一直在找寻你的踪迹,对面的房子,小巷深处的门边,虽然明知你不可能在那里,若能实现愿望的话,我想马上飞到你身边,已经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了,我会放下一切抱紧你 如果只想找一个能驱赶寂寞的人,找谁应该都可以的,但在这个就连星星都快要落下来的夜里,我骗不了自己,one more time,不要让四季如此匆匆走过,one more time,在一起嬉戏着的时光 我一直在找寻你的踪迹,在四岔路口,在梦中, 虽然明知道你不可能在那里,如果能发生奇迹的话,我想马上见到你,从新一天的清晨开始,我会说出我一直没说出口的"喜欢你",夏天的回忆在心中回旋着,霎时消失的悸动我一直在找寻你的踪迹,在明亮的大街,那樱花街上,虽然明知道你不会来这样的地方,若能实现愿望的话,我想马上飞到你身边,已经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了,我会放下一切抱紧你,我一直在到处搜索你的碎片,周围的小店,抑或是报纸的一角, 虽然明知那里不会有你,如果能发生奇迹的话,我想马上见到你,新一天的清晨,从此的我会说出我一直没说出口的"喜欢你" 我一直在寻找你的笑容,等电车时的空隙,看看铁路的转角,虽说她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那里,如果还有来生, 我无论如何都要来到你的身边,我已经没有了其他想要追求的东西,因为没有比你更重要的了,---转自时光网 原文地址http://movie.mtime.com/52398/reviews/2532157.html 不妥删除
先来写写杭州的景色。
我有好几次发现杭州美得我不能接受。
有一次去秋游走到曲院风荷,我看见夕阳照在汉白玉上,白的底子上翻滚着红色,而且那是乡下人的红色,他们的红色是掺了毒的。
立时就想着溅了血的帛。
这对于我来说基本上是致命的感染,而且我的世界里恰恰是没有青霉素的。
还有一次去报名,快走到建国南路的时候接电话,下意识的走到一个花园里,后来挂了电话的时候,我立刻走不动了。
我仿佛听见这个城市的动脉在跳动,仿佛摸到所有没有成型的干瘪花朵,我仿佛看见秋天那种特有的暗红的绿色翻江倒海的朝我扑过来,而我站在着巨大变故的中央。
眼前青色的运河在阴天的气氛里显得沉闷而有力。
就像是我的被逆境几乎掀翻在江水里的姨父,浑身上下都是铜色的腐朽的肌肉。
他让我想起布尔什维克,让我看见斗争的姿态和世界是怎样的不合作。
人是会变的。
每一年他都温顺一些。
我又快回家了,我要准备接受他老了这个事实。
回过神来的时候我已经走过了一条街了。
杭州的阴天都这么好看。
我看见仙蒂雷德的大玻璃幕墙里面透出那种人世间的光辉,趁着刷在天和地的灰白水泥色,就好像所有的褒义词全部镶在那栋大楼里一样:包括正义,和平,还有爱。
我快步的走了过去,满肚子的嫉妒和怒火。
我有时候会希望迷失在杭州的一个陌生地方,找不到路,伸手能摸到的只有江南转折的景致。
就是报名那天回来,我又看了一遍[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
我觉得我已经真的不能再看了,不仅有审美疲劳,这部片子已经明显的开始让我怀疑人生的所有意义。
包括八竿子打不着的正义,和平,还有爱。
也许不管什么都是这样,你再喜欢的东西都经不起你的反复推敲。
我就决定一定要写篇文章,结束了这个梦魇。
有人写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觉得很好,非常真实。
这个故事唯一的卖点,就在于对于距离的把握。
贵树和明里的恋爱,就是折磨人心智,让人胸闷气短的赛跑。
穷尽一生,也无法到达终点。
故事开始的时候很普通,游离在画面里外的樱花,淡淡的孩童的对话。
“明年再一起看樱花吧!
”我喜欢明里读她自己的信,那些画面穿插在贵树的初中的世界里。
上课的时候,课本下面压着信纸;体育保健课开着水龙头气喘吁吁,毫不删节地想着明里和她的信;冬天的早晨赶地铁,氤氲的白气和明里的早安......新海诚所有的画面都那么光亮,夹在那些光线里的软绵绵的温柔事儿,比预想的还要有力。
后来他去买新干线的票,穿越关东平原要去见她。
路程的中间夹杂了对他们过去的描述,小学相识,泡图书馆,一起回家,中途顺便去快餐店约会一下,沾着番茄汁的薯条拼出个寒武纪的小怪物。
很流水,但是很真实,非常非常真实。
11点他下车,走进候车室,发现明里还在里面等他。
两个人踩在松软的雪地里。
“哎,还记得信里那棵樱花树么?
” 其实两个人的一生,全部都生长在樱花树里面了。
季节变化带来树的变化,抽芽,长叶,开花。
而两个人的春天早在上一季的隆冬里,就已经全部绽放完了光彩。
我还记得树下那一吻,“我不知道要把明里温热的灵魂带向何方,”“将13年的情感分享给对方,在这之后的下一瞬,是无比的悲伤。
” “我明明知道,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法时刻在彼此身边,我们中间相隔着巨大的空间和时间。
”“但是这些不安渐渐消失,剩下的,只有明里温热的双唇。
” 也许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这将是他一生中最隆重的一段感情,虽然我们都无法为它命名。
它比爱情清澈,比友情深入,比亲情浓烈。
从那一吻之后,仿佛整个世界都变了模样。
以及后来的花掉他六年时间的鹿儿岛,再后来工作回到东京,不管用尽多少力气都是只是为了证明我们与遥遥无期时间和思念的斗争都只能是黔驴技穷和庸人自扰。
最后一话新海诚把感情推向了极致:迫于工作压力并察觉到感情麻木的贵树辞了职,跟前任女友也各分东西。
用时间治疗自己。
他没有想过,13岁时候那个跟生命一样重要的明里,也由于准备婚礼的原因回到了东京。
两个人默默生活。
最后,贵树再次走过影片开始时候放学走过开满樱花的的坡道,而长大后的明里就在下一个车站等车。
两个人相遇,在铁道口擦肩而过的瞬间都已察觉。
“我有种预感,这时候回过头去,对方也一定会回头来看。
”就在即将看见彼此的时候,两列车一次穿过。
这辆列车会车的时候我觉得他们会认出彼此然后结束。
结果,飞驰的列车驶过,迎面砸来的只有樱花,和不见人影的街道。
当时我就流泪了。
我知道这才是新海城的高明之处。
最美好的东西往往就是这样的,隔岸观火的时候,你会觉得对面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
而当我们隔着现实的河流,如履薄冰的望向对岸,其实什么都没有。
这就是我给你们写了这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我生下来看过的听过的最好的故事,我觉得它有那么多的颜色,铺开了都能染满我的电脑桌:白色的时候让我微笑,青色的时候让我沉迷,透明的时候又让我流泪。
而且这也改变了我执著的怪脾气——我不再一叶障目了,过去一片盖在眼睛上的小树叶就能遮住我的整个夏天,那些小美好过去了就让它们过去。
我们留在岁月永恒的河流里,任凭光阴把我们洗刷成温热的鹅卵石。
但是我也必须说,这个故事看得我很伤心,有时候我们执着那么久的事情,却往往得不到好结果。
只是就算这样,我们还是依然爱着这个世界,以及围绕着它日复一日旋转的残酷现实。
没想到到了新世纪,日本人的虚假爱情观至今未变。
而且一样在影响可笑的国人。
这种“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怅惘,对于很多国人再熟悉不过。
那些诗词,那些古代的小说,那些……没有飞机和手机的年代。
日本的爱情观源自于资本主义的西方。
在18世纪和19世纪那个年代,对于男女的交往有着严格的规定。
加之重商主义的统治,也就是女人以男人的钱财衡量他的才干。
致使文学作品开始呼唤浪漫爱情观,准则如下:1、双方很难相见2、没有性行为3、男女在不可能成功——通常表现为男女会有一位死去4、男方费劲艰辛去寻找女方5、在相爱却不得见的矛盾中永远怀念这是在压抑和金钱至上之下丛生出的爱情观。
可是,直到今天,日本社会的变化如此之大。
在日本街头有兜售女中学生内裤的自动贩卖机,有卖处女粪便的店铺,有各种未成年人的半色情产品在贩卖。
以及作为世界第一的av片输出国。
在这样的扭曲的社会里,却在鸣唱所谓的纯情之声。
这不得不会让人有种无视现实的感觉。
会有人说,正因为现实如此,所以我们才要呼唤不拉不拉不拉。
我想看看这些中国观众的评语就知道,作者根本就没这样的目的,观众也没得到这样的启示。
无非是,“想起我当年,真希望,那美好的,我感动”。
别虚伪了!
好吗?
别装作你们很纯情!
好吗?
你们都是在睾丸和阴茎之间穿梭,在许多个早上醒来,不知道昨晚为什么这么干的人。
然后,大叫着:我是受害者!
我是受害者!
我是性冷淡!
如果你不满14岁,那么这是一部很适合你的电影。
如果你已年满14岁,请不要再纯情了。
因为在法律上,你已经不是幼女了。
看这样的故事总会有一瞬间心灵相通的感觉,不知不觉有些心疼比如男孩在大雪中孤单地坐了那么久的火车去看女孩雪那么大,列车不断播放着“对不起,前方无法通车,请等待”男孩心焦却无助,一面希望可以见到她,又不想她一直在车站等下去为什么见一面这么难呢,又是为什么那么想她,就因为她说想要再一起看樱花吗每一次停车等待的时间都是那么难熬,当看到她小小的身体蜷在候车室的暖炉前所有的委屈和劳累都值得了,13岁的他们在如樱花般的漫天飞雪里初吻了第二天放晴的天空下新雪闪闪发亮,他们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从没说过再见男孩就这样长大,鹿儿岛的夜空那么美丽,繁星点点的天空像是有极光飞舞他习惯视线穿越一切了,习惯跟不具体的人交流,没有发现身边一直喜欢他的人不明白,为什么她会流泪说“请不要对我这样温柔了”,温柔有错吗再长大,一个人在东京,繁忙的工作中迷失了自己,心已经没有弹性擦肩而过,却没发现,那个女孩就是13岁时无论如何都要见到的她是啊,我们都寂寞地长大了,而你,永远都会在我的回忆里吧,从不说再见
真心觉得连串小故事的电影真不在我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
2018.0*.**2021.10.013→5。世间最毒的仇恨,是有缘却无份。小时候的我看不懂这个故事,现在才慢慢理解了这是送给世上所有理想主义(虽然我信奉现实主义)的人们的一份礼物。我们曾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一切,但到最后我们依旧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被未来所改变,逐渐被时间磨去了内心锋利的棱角。相信爱能超越时空,能为了拉进与爱的距离选择暂时牺牲,但是到达终点站以后才发现,我们永远追不上樱花落下的速度。属于我们的梦,再也回不来了。
画面太美了,以至于我可以忽略部分不能忍的剧情→_→听说这个要拍真人? 吓人,这么美的电影可如何还原
真的爱就别放手啊……感动?感动你码!
动漫史上最煎熬的新干线乘坐经历。看之前以为会是被乐观主义歪曲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或是不知所云的故事,没想到整体还挺现实的。星全给画面,对这种作品只能接受到这个程度了。= =
新海诚的动画《你的名字》还没有上映前动画老师就给我们看过这部【秒速五厘米】老师的表达很简单 大胆创新 大胆用颜色 印象深刻
有些电影真的需要看第二遍才能咂摸出点味道……还记得第一次是被片名骗进来的,觉得剧情寡淡如水,有一种读文学作品的感觉,太多人物内心独白,不理解为何硬要影像化。今天再看,直到看完过后心里还有回响,有种想说什么的冲动,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只是想起曾经有人走进心里,停留在记忆的一隅,永远带着粉红色的滤镜,在日渐衰老,内心逐渐失去弹性的时候,因为似曾相识的瞬间想起曾经,短暂地获得安歇然后继续面对现实。
其实新海诚的电影只是在营造气氛~~~然后就没了~~~ 典型的一句话的故事讲了一个多钟头 为什么会这么空?
好吧新海诚你到底矫情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个完。星星之声看来是难以再超越了。
确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可能预期太高了吧。导演喜欢用特别琐碎的镜头表现人物的生活,音乐忧伤,色调阴郁,人物肤色暗黄,可能这是一种美学风格。然而故事也太平淡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爱情随着异地之后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逐渐淡漠的过程。然而心底总是残存了一丝忧伤,仿佛应该把13岁时的回忆续上。但其实想想,每个人未来的路都很长,不如忘却往事,给彼此各放一条生路。而且所谓“残存的旧情”其实也是虚幻的。哪里有旧情,不过是一些早已模糊的不太准确的回忆而已。所以,就这样,别回头,列车呼啸而过,各走各路,挺好的。3分。
画面是挺唯美的,但这种啰里八嗦的小故事真不是我胃口,好无聊啊!
这片真是够了。。。。。
那种纯纯的爱恋,已经是我不再相信的了
想起今天看的那篇豆文……你的婚礼,记得给我请柬,我来吻你的新郎……爱到某一种状态,是互不依赖,各自生活。 我想,我们有望能够如此。 前路虽远,可我们一直在路上,前面会有更好的人等你,也会有更好的人等我。
2 stars just for the technic.
看第一遍的时候居然好像有点看不懂。。画面很美,截图当壁纸
这片是不是就一男两女?已经无聊到不想看懂的地步了 & 又看到很多用片名做标签的怪人
动画的质感,色彩非常出色。也非常写实,仿佛里面的东西触手可及,很温馨。但是主题不大感冒。
人的成长伴随着残酷的现实,从每个景色的细节体现出日本
很多人眼中的神作。但年少的我,体会不了在故障的火车上,去见女朋友的不停看表的男主角的期待与焦虑,了解不到相遇相知和永远相错的无奈。我想,现在我能再看一遍的话,应该能有所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