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可能含剧透)1. 罪与罚导演Woody Allen有许多作品都与小说《罪与罚》的主题有关。
小说作者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讲的是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认为自己不是凡人,可以为所欲为,同时受生活所迫,亲手杀害了曾经欺负自己的高利贷老太。
不过,后来他精神崩溃,就主动投案自首了......Woody Allen之前的电影《罪与错》(Crimes and Misdemeanors, 1989)、《赛末点》(Match Point, 2005)、《独家新闻》(Scoop, 2006)、《卡珊德拉之梦》(Cassandra's Dream, 2007)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罪与罚”。
这些影片还都表现了“运气”这个话题。
比如本片中男主Abe经常去试自己的运气,答应自首前还要等等,看看运气如何。
不同电影主角运气不同,“运气好”的逍遥法外,“运气不好”的......这些影片均有谋杀,却同时又是喜剧,就连Bgm都十分轻快:无论是本片的配乐,还是《独家新闻》中的四小天鹅和波尔卡,都总是伴随着谋杀这件严肃的事情出现的......2.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本片片名Irrational Man来自一本介绍存在主义的著作《Irrational Man: A Study in Existential Philosophy》,是William Barrett(1913–1992)于1958年完成的,作者生前是纽约大学哲学教授。
男主Abe在片中提到的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鼻祖,海德格尔和萨特是存在主义大师。
这几位哲学家的主要思想都在《Irrational Man》这本书中有介绍。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对存在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男主Abe也有句台词表示自己很喜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据称,片名Irrational Man可能还和爱尔兰文学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的一句名言有关:“理性的人自己适应世界,非理性的人让世界适应自己,因此,所有的进步都得靠非理性的人。
(The reasonable man adapts himself to the world; the unreasonable one persists in trying to adapt the world to himself. Therefore all progress depends on the unreasonable man.)”3. 法官片中,男主偶然在餐厅听到一位妇女向友人哭诉自己与丈夫争孩子监护权却受到法官不公待遇,从而心生杀意。
现实中,Woody Allen于1992年曾身陷与前女友Mia Farrow的监护权官司中。
2014年一封来自养女Dylan Farrow的信,使其最近再次被“猥亵养女”的丑闻缠身。
当时州检察官以及法官判决书都表示WA可能猥亵过Dylan(时年7岁),虽然到最后也没有实质证据,WA输掉官司,丧失监护权。
不过,本片中,有一个镜头是由WA现在的养女Manzie Tio Allen客串的,就在女主石头姐钢琴表演的场景里。
她是WA和现在妻子宋宜(Soon-Yi Previn)的养女,宋宜曾是WA和Mia Farrow的养女。
1992年Mia Farrow之所以突然离开WA并和他打官司,就是因为宋宜。
4. 演员男主演员Joaquin Phoenix为了片中角色增重33磅(约30斤),肚子都是真货,这也是基于他对Abe这个角色的解读。
导演表示Joaquin可以表现出那种满满的情绪和痛苦,即使让他递个盐,也搞得像俄狄浦斯挖眼一样......女主演员Emma Stone与导演去年已经有过一次合作:《魔力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男主是科林费斯大叔。
5. 罗德岛电影是在罗德岛拍摄的(可能因为有税收优惠)。
当然罗德岛本身很美。
那里有著名的布朗大学,但是片中的学校场景是在萨乌瑞吉纳大学(Salva Regina University)拍的,这是一所私立大学。
6. 文青剧中男主送给女主的生日礼物是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Edna St. Vincent Millay, 1892-1950)的诗集。
她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得到普利策诗歌奖的女性,托马斯·哈代曾说:“美国的两大魅力:摩天大楼与埃德娜的诗。
”SourceIMDB: Irrational ManRogerebert.com ReviewDailymail.co.uk News
“非理性的人”引导我们思考“存在主义”虽然《无理之人》(Irrational Man 2015)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非理性之人的非理性行为,但说本片目的是为了“批判”的观点是很难让人认同的。
“非理性的人”是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主题,批判“非理性”无异于批判“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在西方知识分子中拥有广泛的市场,本片所提到的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他们都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巅峰人物,说本片编导伍迪•艾伦想通过本片来向他们致敬应当比较确切。
非理性行为,尤其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非理性行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但整体来看,本片的目的并不在此,而是通过非理性人的非理性行为来帮助我们理解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引导我们思考“存在”的意义。
本片的主人公埃布显然是个存在主义者。
他不仅践行着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而且时刻寻找着“存在”的意义。
“践行”让他公然批评其他哲学多为“言语的自慰”,但“寻找”让他的情绪一开始就“处在某种崩溃的边缘”,因为他总是找不着。
这里说的“存在的意义”当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存在感”或“存在的价值”(因为他在哲学界颇负盛名,且学生也都喜欢他),而是存在主义哲学层面上的“意义”。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践行他的存在哲学,又如何在践行活动中找寻着存在的意义的呢?
他非常清楚,存在主义仍然是一种实践哲学,而且也未脱离人本主义哲学范畴。
所以,“在实践中关心人”成为他行为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他也的确非常重视“实践”,比如,相较于具体的实践工作而言,他斥责自己过去写书、写论文是一种“光说不练的装腔作势”;在奥尔良受飓风袭击时,他就到达现场,努力想做些什么;他也参加政治示威、游行,甚至出国到苏丹、孟加拉国以求在实践中拯救世界。
然而这些实践活动虽都以“关心人”为目的,但都没有让他从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因为“官僚主义”和强大的“对手”使他无法在这些实践活动让“人”得到切实的“关心”,也就是说世界并未因为他的行为有丝毫改变。
这就是他为什么一开始总对生活缺乏热忱,总说自己找不到“活着的理由”的原因了。
此外,他也非常清楚,存在主义对人的关心与其他人道主义对人的关怀是有差别的:“存在主义者试图探寻的不仅是事物的意义,还有事物对自我的意义”。
换句话说,比如同样是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存在主义不仅关心这种行为对受援者的意义,也在意它对援助者本身的意义。
那么,这种“自我的意义”对于存在主义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存在主义是一种自由的哲学。
在埃布看来,存在主义者无论实践什么样的行为,行为必须具有自由的意义,也就是遵循自由意志,自由选择,这应当就是“行为对自我的意义”吧。
所谓“自由选择”,借克尔凯郭尔之口,他说:“在每一天做决定时,我们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你可以什么都不做,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同时他也认为,这种绝对的选择自由会让人产生恐惧的感觉,原因在于:一方面自由选项太多,不知如何选择,因而产生“自由的眩晕”,另一方面,你得敢于就某项选择做出决定,并坚持到底。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不能自由选择,都会让行为人产生“焦虑”,而焦虑的解除自然会让行为人产生兴奋的感觉。
所谓“自由意志”,在他看来,所有行为必须出自行为人的真实意愿,绝对不应是别人影响的结果。
他借萨特之口说:“他人即地狱!
” 所以,当他发现他听到一位妇女因法官的腐败而不能跟孩子在一起时,他决定干掉这个法官,而且,他随后的确将这个决定成功付诸实施。
为此,他感觉到自己寻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因为(1)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完成了一件值得做的事,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好歹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丁点美好”,因而这件事从决定到谋划到最后的实施成功整个过程都让他兴奋不已;(2)这个行动是自由意志基础上的自我选择的结果。
完全按照自由意志行事,他觉得自己是个“真实”的人;不受他人影响的自我选择,让他感觉到人生充满了意义,从此他一改颓废的精神面貌。
存在主义也应是道德的哲学。
虽然埃布的行为的确符合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但他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埃布认为自己的独自行动让一个妇女得到了公正的待遇,干掉一个腐败法官,除去了社会毒瘤,完全是一种正义行为,然而,这充其量是他的一种非常私性的正义,“私的正义”能让“公的正义”获得量上的增加吗?
(2)他认为他消灭了腐败法官,是让社会减少了一项“平庸之恶”,但他自己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平庸之恶”,以一种恶来消除另一种恶能否使这个社会“恶”的总量有所减少?
(3)按照康德的观念,“道德世界绝无谎言容身之处”,那么,埃布在找到他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后,需要不断用谎言来保证他的“恶”不露馅,他所践行的存在主义还能称得上道德吗?
当他把求生本能视作最大的道德时,他的存在主义是不是显得非常自私?
存在主义本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自由哲学,被一个一心只想寻找“存在”意义的埃布教授实践得如此自私可恶,这是对存在主义的反讽还是对实践者的嘲弄?
我想这也是本片有意要留我们的一点思考空间吧!
(文/石板栽花 2016年1月2日星期六)PS.感谢本片中文字幕翻译人员:米粒@TLF/豆瓣 weibo@conanemily;喷子@豆瓣 weibo@豆瓣喷子
一个以行动为准则的人,必然会面对如何面对平庸愚蠢的世界的难题。
无力感、挫败感、空虚感,只有通过再次行动和征服去缓解。
然而并非治愈。
重新看了一遍,于是发现写好的评论并不妥帖。
本来我是有点嘲笑Abe的,面对生活的平淡枯燥无趣,缺少应对的手段,于是造就了这个可笑的下场。
但是,我又想了想,觉得,他就是每个人的缩影,当然我也在内。
不管他什么专业,什么地位,当你缺少掌控感、成就感、充实感的时候,人总是会陷入空虚、抑郁。
我今天晚上还在路上想,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对我个人来说,学设计,每天迎接各种挑战,设计出好的作品,遇到好的老师,好的对手,冲撞的过程中突破自己,发现无知,然后碾碎它们。
能接触很多人,很多地方,了解很多过程、故事……这些固然很让人快乐、充实,但是终究人会慢慢习惯,适应,挑战会随着毕业、项目结束而终结,新的体验会随着次数增多而变得习以为常。
其实归根结底,人需要什么东西让自己专注,兴奋。
否则就要面对平淡和抑郁。
以及性冷淡。
片子分为前后两部分,抑郁中和抑郁结束后。
我会发现抑郁中的Abe更加生动、有魅力。
而杀了人的Abe整天嘻嘻哈哈像个傻子。
所以,抑郁也不是完全的坏事,起码,它让人看起来,不那么盲目乐观,缺心眼。
但女主从头到尾都是一种过于理性毫不浪漫的状态。
她喜欢Abe,更多是因为,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小姐突然发现忧郁的魅力。
我也不知道一个看起来毫不忧郁的人为什么会喜欢Abe,或者说,也就仅仅是一种喜欢吧。
伍迪艾伦并不善于呈现爱情的美好,他的片子里的爱情,都显得十分平常化。
但他很善于捕捉日常的人的心理体验的变化,而且拿捏的十分巧妙。
开片手法很简练,几段对话场景,就已经把主要人物勾勒的很生动了。
而且毫不费力。
中间过度铺垫几场戏一波叠一波直到最后实施计划,很稳。
亮点和高潮当然是要谋杀女主那一段,尤其是配乐基本已经到了最大音量,可笑的是,那竟然是现场,背景里面还有人们七七八八说话的声音……他是不想把任何东西严肃的说,或者他也不相信严肃的、呆板的说教或者烘托、渲染、煽情。
这也就是伍迪艾伦独到之处吧。
关于这个片子的结尾,荒诞,带着嘲讽。
但却让人反思,一个空虚抑郁的人,他费尽心力想要回到正常状态的挣扎、盲目和可怜可悲之处。
抑郁和快乐并非相对,你曾经感受到过多么强烈的快乐,你的抑郁几率就有多大。
晚上在雾霾里走回家的时候,我还在想,人活着不就是在消耗这浑身的生命力吗。
当你生命力满溢却挥霍不出去的时候,就会很抑郁。
要紧事还是赶紧遇到自己着迷的事情,着迷的人,着迷的风景。
但谁能那么幸运呢?
昨天学习被连轴转 今天晚上纠结了没多久(……想翻老片子出来看 后来保险起见看了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 反正他的片子好可以特好 坏也就在平均值差不到哪去意料之外 可能也是我很久没看他的片子了 就觉得很惊喜 难得有了明确节奏 也有了大起大伏 同时又不乏平缓手电筒的暗指充满寓意和讽刺 正如他一如既往而教授坠梯耶同时呼应了其观念 一个坏人的离开能让这个世界好一点 啊又是讽刺!
还有全程用轻松的态度音乐和场景来表示沉重以及反伦理等紧张波动情况 很符合他风格了 用钢琴课带音乐节奏也很妙我想对于伍迪艾伦要么讨厌要么喜欢我看来我是站喜欢了很久没有窝起来看电影了 也相对随机的选到了可以舒服的往下看感到惊喜的东西时不时放个假思考一下挺好 怀念暑假整天整天的播可以品的片子太舒服啦好的晚上!
nite
这是一套刻画人性的电影。
,教授是哲学系。
这是一个重点。
因为这方面的学者形男性都为女学生带来不切实际的幻想。
学生发现了教授的秘密后,教授想杀死她,结果不幸掉在自己的陷阱里。
一直在幻想结局是女主掉进电梯死掉,教授带情妇去欧洲,完。
这样才更冷冰冰嘛。
教授有种对自身的要求过高从而感觉生活疲乏无趣在他看来很藐视所以厌恶自己的状态,正是这种觉得一切都是meaningless的表现跟大多数有理之人不同,所以有趣。
女主被教授吸引其实更多地是被一种浪漫主义化的形式所吸引,那种与大学教授恋爱的刺激感。
然而在形式上贴近法式存在主义样态的各种都非常危险,虚伪,飘渺,不负责任。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无趣觉得自己好像很努力却无法影响世界那我建议你可以先拿自己存的钱白手起家开个公司当个小老板然后想办法养活一些员工保证很刺激接着继续努力让自己变成大老板养活更多员工这样你就背负很多人的家庭影响很多人的死活再来公司大了,有了资金就开始也能影响政治影响政治你就等于影响国家影响国家你就会因为外交而跟别的国家接触,等于也影响别的国家影响别的国家你就等于间接影响世界了所以别再那么无病呻吟浪费时间还有很多事情可以挑战的啊还不快上
看的时候一直在被Abe的情绪带入,也觉得abe是在做一件正当的事情,甚至希望他能够平安无事。
而当女主逼男主去自首的时候,我开始讨厌女主。
不过最后当男主计划杀女主的时候,我懂了,我们人类常常就会被这种可以去批判他人的自得感冲昏头脑,口里喊着正义、道德,拿着沾满鲜血的武器去逼迫其他人承认或默认我们的正义道德。
而这些正义道德最终不过是一个让我们能开心地批判他人的幌子
如果男女世界有那么一丝丝的温暖的话,那么一定是真正的爱情的存在。
杰昆·菲尼克斯他是一个生活无趣,每天了无生气的活着存在于自己世界里面长不大的男人,他的生活遇到了问题,每天独自面对解决着困扰他的问题郁郁寡欢,他希望寻找到一种生活的激情点证明生活存在的意义,最后在一个餐厅里面为了帮助一个女性的困难找到了这样的意义,“他者”来证明自己的意义,这种“他者”也可以说是艾玛斯通的身上找到(与艾玛斯通一起去餐厅,她叫他坐过去和她一起偷听隔壁桌的谈话)。
菲尼克斯是一个对于女性来说具有强大吸引力且毁灭性十足的男人,这样的男人在对女性的吸引力不可抵挡,在电影里面呈现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一个是已婚教授的帕克·波西,一个是还在求学的艾玛·斯通,前者是一个生活寂寞热衷于寻找不同的男人性爱高潮中得到快乐,一开始就直接大胆的向杰昆·菲尼克斯表明来意,后者是一个懵懵懂懂有着优秀男友的女学生。
在这里面我就说说这电影里面我看到的爱情,可以说杰昆·菲尼克斯是没有找到爱情来点亮生命之火,生活中没有阳光,活着了无生趣如行尸走肉隔绝于世,即使是和教授帕克·波西滚床单也是阳痿,坦白说出自己一年都没有勃起过这样难于启齿的事情。
后来慢慢和艾玛·斯通交往中在她身上发现了爱情之光,作为一个男人一开始他是拒绝的,他明确知道爱情的毁灭性希望两人保持一种距离,强大的男性吸引力使他不可控制的吸引着艾玛·斯通飞蛾扑火般的向他涌过来,也经受不了对于生活的热爱他接受了她的爱情毒药。
如果说一刚开始是杰昆·菲尼克斯自己不可控制的错误吸引着艾玛·斯通的话,那么后来就是艾玛·斯通的无勇气与懵懂无知害死了杰昆·菲尼克斯。
最终爱情蜜糖的诱惑为他换来了鸠杀般的毒药。
艾玛·斯通一个对于爱情懵懵懂懂的女人,在遇见具有如黑洞般吸引的男人面前深陷如其中,抛弃了自己所谓的男朋友,当她接触到真正的爱情的时候,她却没有这样的勇气与胆识去承担下这份爱情,她退却到了自己温暖的小男友的怀里面啜泣,在电影的结尾伍迪老儿还安排她一种经历过大风大浪后劫后余生的独白,看来简直让人可笑。
她这样不成熟的一面就可以预见到她以后的生活就好像帕克·波西的女教授一样和小男友结婚到中年后找着其他男人,在和他们的性快感中得到生活的高潮。
帕克·波西一个已婚女人,被婚姻折磨着的女人在遇见杰昆·菲尼克斯后果断的想抓住一种带有激情的爱情来弥补自己过去年轻时候的错误决定,想象着去激情浪漫的西班牙,憧憬着美好未来,为了这不顾一切。
这部电影伍迪以一种荒诞拍摄出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与可笑,这部电影以这样一种奇怪的杀人来掩盖爱情的绿光的恶趣味,以艾玛·斯通故着成熟的独白结尾简直真是暗黑讽刺,配着轻快漂浮的音乐,他在镜头后面冷静的看着你们这样的尽情的捣腾,记住已婚女教授在狭窄的汽车空间里面只谈接下来。
电影游离在得到爱情这条线上下波动,不厌其烦的说着错过爱情与希望得到爱情的男男女女,看这电影的时候把我一直笑到尾,真逗,笑死我了。
<图片1>
小老头的又一炒冷饭力作 - 用知识分子才能看懂的梗讽刺知识分子,配上颜色鲜艳好看的光线画面和巴赫和各种爵士配乐营造的轻快气氛,外加靓女一枚。
哦,Emma Stone 那看起来智商不高的迷离眼神和语速飞快又精辟的声音一搭配,真是棒极了。
另外每一套衣服也真是美,嗯,美。
男主又一个伍迪艾伦电影中典型的大卢瑟形象:通博古今形而上,你们都Low我独醒。
貌似看透一切而失去了生活热情的存在主义拥趸。
自恃通达所以所谓维持“普通人”生活动力的一切都无法让他开心振作。
教学、美食、写作、多情熟女、年轻少女,在他看来都无所谓。
满口各路哲学思想,虽然教育学生们“哲学观点和事实相差甚远”,“哲学只不过是语言上的自慰”。
自己独有一套道德体系,而且听起来貌似还是很可信的。
迷恋他的Jill说,“是无法用中产阶级的道德观来评价他的。
” 似乎这位哲学教授的知识和智慧带领他能完爆用来稳住愚蠢中产阶级的种种社会准则。
“他棒极了”。
女主又一个伍迪艾伦电影中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形象:漂亮,聪明,而且自己完全确信自信这一点。
她会嫌弃身边踏实爱她的完美男友“不够有意思”。
会在男主说自己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时,陶醉在他的眼神里说她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作品。
会利用超强逻辑与联想力连接种种小线索热衷于破案般的探求事情的答案。
会对颓废丧气但又满口哲学思想的老男人产生一种为之辩解,随后圣母心与挑战欲相互纠缠的强大复杂情感。
这情感让她无法抗拒的迷恋上他。
与其说他送了她一把手电筒,不如说他其实是她生命中的enlightment,照亮了她不曾到过的地方。
她觉得她自己终于明白什么叫爱了,“她棒极了”。
似乎因为,伍迪艾伦对女性总是更加尊重加宽容的吧。
故事的结尾男主终于没能如愿,女主幡然醒悟。
与整整10年前的《赛末点》的故事看似相似但实则非常不同,这次随机与命运终于没能垂青自大的那一方。
男主彻底成了大卢瑟。
这或许可能也是这十年来伍迪艾伦自己人生境遇与人生感悟的变化吧,我们也无从得知。
但这次的作品伍迪艾伦好像从一个纠结的愤青(愤老?
)变成了一个谆谆教导排队在他身后的不羁不吝年轻少年的老先生。
有种,你们真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的感觉啊。
看完《无理之人》有种看伍迪艾伦电影少有的三观被正了的感觉。
影片开头,男主讲康德的道德理论,说康德认为一个绝对道德的世界是不允许谎言以任何形式存在的。
哪怕杀人犯问你他要杀的人是不是在你家楼上,你也应该实话实说是的。
这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说是否因为哪怕门只是开了一个缝向一个非道德的世界,那么你就等于接受了一个非道德的世界。
恰好结局与此相呼应。
男主因为自以为正确的道德准则(杀掉法官是道德的,因为去除了一个他所谓的”坏人“ - 拥有他所谓”平庸之恶“的人),而向普世的不道德世界开了一个门缝 - 杀人是不道德的。
随即不得不向这个不道德的世界打开更大的门。
就如同Jill说的,”一个谋杀总是引向另一个谋杀。
“ 所以,与平庸之恶相反的,就没有智慧之恶吗?
我想一定也有的吧。
智慧本身是美好的,但智慧之恶一定是伴随着自大而来的。
当智慧之人失去对其他人、这个世界与所谓普世道德准则的敬畏之心,他就变成了最可悲最愚蠢的人。
在《子弹横飞百老汇》中,受了刺激的伪艺术家男主最后跑到已经和他最好朋友厮混在一起的前女友那里激动地说”我不是艺术家,我爱你!
“ 《无理之人》中的Jill,似乎也意识到自己其实不是能让颓废大叔重新振作的缪斯之神,就差喊出那句”我不是女文青,我不迷恋你了”。
但其实我想,不管是真艺术家还是伪艺术家,真女文青还是伪文青,人人都是万分值得被爱的吧。
只要你都有一颗真诚去爱的心。
上一部魔力月光不是特别喜欢,本对这部不算期待,然而却意外发现蛮有趣,特别是后半部分设计小小惊喜,对吉尔的整个经历感同身受。
从少女对成熟男人的思慕和爱恋,到发现其真实本质,到对同龄且深爱自己的前男友的愧疚和反省,再到经历劫后幸存时的震惊和感慨(这里的心理感受很奇妙,是侥幸逃生的震惊和狂喜?
),之后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的释然。
当一个人真正经历过,关于爱情和人生才真会有新认识。
爱情和人生都不如想象般的理想,以为自己能吃苦耐劳、以为自己能为爱献出一切、以为那个你爱的人完美无缺,即使是缺点也是优点,突显他的独特。
然而这些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那句话真是经典: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最普通最平淡的爱情和人生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像影片中阿贝这样,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大学教授,在他没露出真面目前谁会知道他精神混乱、禽兽不如呢?
而天真如吉尔这样的女孩在幡然醒悟之前往往都是飞蛾扑火、迷恋深陷,不管亲人朋友怎样劝说,也全然不顾。
当隐约感觉不对的时候,也总是喜欢自欺欺人,选择视而不见,宁愿活在梦中。
但是梦终归会醒,一旦清醒过来,必然懊悔自己的愚钝无知,继而受伤,再后来感悟人生,云淡风轻。
故事脉络清晰完整,节奏轻快、色调亮丽。
艾玛和杰昆表现得都很到位,让人感觉他们就是影片中的那个人。
喜欢伍迪艾伦的影片,基本都是简单易懂,轻松幽默,欢快愉悦的音乐和气氛,却讲诉着关于生活和爱情的小小哲理。
哈哈哈 matchpoint的反向
很一般,老头作品中的中庸之流。@HK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
伍迪艾伦有三宝,犯罪,出轨,绿茶婊。
一般来说,当你能够从伍迪艾伦的某部电影中提炼出一道主线时,这部作品往往是平庸的。伍迪的精髓在于人物的混沌,而非决策,最厉害的角色往往不会有任何行动,他只需杵在那儿,耍耍嘴皮子,都会让人不由拍案叫绝。唯一的例外是赛点,因为赛点够冷,冷的都不像是他拍出来的。
77/100 原来谋杀可以治疗抑郁症lol,我真的很喜欢伍迪艾伦式电影小品,配上背景音乐,简直雁过无痕般的irony。
完全get 不到男主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就去帮忙杀人是什么心态 为什么电影都喜欢发现凶手后不去告诉警察叔叔偏偏要去质问犯人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像柯南里面的凶手 在当侦探开始推理的时候不想着逃跑或者开枪射杀所有人 偏偏要等到推理完了再强词夺理一番 引导柯南讲完他剩下的台词再束手就擒…
继《赛末点》后,伍迪又一次探讨罪与罚的哲学小品。围绕哲学与行动、阿伦特『平庸之恶』、存在主义和偶然性展开的完美罪案。(对伍迪迷来说,这些主题并不新鲜,但电影还是很好看)
三个字 神经病
一个新英格兰私立学院女学生成功俘获一个聪明至极却带有自毁倾向的哲学教授却发现自己陷入道德矛盾这样的故事看上去很美好,无敌老头这次搬出康德海德格尔胡塞尔这些人实际上也不过是Jill她妈评价Abe说的那样:都是形式,内容都是虚的。
真的愛不起來。0723KOFA與鐘
本來甜掉牙的石頭姐在老爺子的片里實在是閃光得不行⋯但是可以不要再露腿了嗎⋯眼已快瞎
丝毫不怀疑这是伍迪艾伦拍的
学院版火车怪客。结尾潦草。
在戛纳大电影宫看的居然一点不享受
谷阿莫三观正系列
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简直无理取闹
炒冷饭,石头姐抓狂的表情还是很够看的,另外男主设定为哲学系教授但台词实在一般般..
轻松悠闲,一个玩脱了的“赛末点”,以哲学之名把小资们又涮了一遍。话说伍迪老爷子近几年这么高产也不是个办法啊,就好像琳琅满目的菜式,但每道只有六七成熟就端了出来...
那支爵士是我长久以来听到过最棒的电影主题曲,不妨碍这是又一部导得好写得烂的艾伦出品。艾伦最臭的毛病就是他笔下每个男主都连珠炮一样甩一长串哲学家的大名然后无比粗鲁潦草地简化他们的思想观点,好像每个他的男主都是听过他本人滔滔不绝然后又大致复述了一遍。另外真心只有菲尼克斯一个人在演戏。
hell is other people.--s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