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女宝的一生是这样的,爱上教官、爱上教师、爱上教练,爱上帮自己看世界的人,却唯独忘了自己才是世界的主人。
《九义人》用古装的语境几乎一比一还原了现下的时空。
我很难想象,假如里面的事情用现代场景去拍,拍出来了还能不能被看见。
毕飞宇讲莫泊桑的《项链》如何能在中国改编,第一件重要的事讲的就是原小说里的小公务员怎么才能合适地对应到我们环境中的某个职级…因此,虚荣的情感虽然是通用的,如何妥帖地、并且尽可能大的扩大受众范围去讲述它,却并非易事。
《九义人》的就选择了相当聪明的做法。
原著小说仅有两万多字,从篇章式的多视角叙事展开了这个故事。
作为一个女性复仇故事,电视剧《九义人》则在原著多视角的基础上,选择了奇数集讲七年前,偶数集讲七年后的时间线上下分阕的做法。
穿插时空的讲述在许多大爆剧集中也有体现并且为人熟知。
《九义人》的创新在于明确了上下阕不同的情绪基调,七年前受苦,七年后主打复仇,把隐忍的时限降低,在一次两集的观影中调动足够多的反差情绪。
同时,也引入了美剧单元模式和结尾打点,每吸纳一位复仇者后便让主角孟宛点燃一盏灯,做足了创新感。
对于二十多集体量的剧集而言,不断引入新角色其实是危险的。
如何在保持主线的同时不断引入新角色,同时编织进原有的故事,剧集选择了把新人物按照时间线和主角讲述逻辑渐次引入的做法。
因为每个人物都足够亮眼,人设足够新奇,很容易能纳入整个故事的语境。
甚至连九义人之外的配角,都足够让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三娘的相好主君哥,他救风尘为三娘赎身,尊重她的意愿,在她不愿拖累家业时又放她飞走。
流落街头三年,与旧爱重逢时,已经自身难保,第一反应却是问对方饿不饿,有没有受苦。
看到这个段落的时候,弹幕齐刷刷飘过去“这个主君是个纯爱战士吧”。
人物的极致化展现,也是《九义人》在强形式强概念下的一种选择。
即便如此,在人物关系上,比如反派吴廉与妻子章氏的同盟,都给如兰的受苦增加了更多注脚。
因为作恶的不仅是坏人,还有无所作为的平庸之恶。
而夫妻的绑定本来就容不下一个邪恶的丈夫身边有个正义之妻,除非他们决定决裂。
人际关系和社会系统的网状结构也在本剧中有很好的体现。
当宁国公府、淮州衙门、烟雨绣楼三块牌匾被共同挂在伸冤的高堂之上,我们就知道,恶行的发生从来不是因为不完美受害人的欲念,而是有人的私欲都在系统中不断膨胀却未加以节制,由此导致的腐烂。
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就惊讶于吴倩台词怎么这么好,以前都没有察觉。
在小默笙之后,她终于迎来了第二个非常贴脸又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她有少女的稚气与倔强,也有成熟女性的沉稳和骄傲。
孟宛一张口就有一种运筹帷幄的感觉,懂得收买人心。
组团复仇的设定也让人想到那句话: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自己干到死。
年轻人的特点是话多,而成熟之后则懂得用沉默博弈的艺术。
比如孟宛能够在他人的追问下不予回答,依然保持自己的主场,保持谈话在自己的节奏下进行,这就是时间带来的定力。
印象比较深的一场戏是孟宛拉拢前捕快刘瘸子的时候。
如兰死前为了讨好刘捕快帮忙办事,送了他一支自己的发簪。
七年后,刘捕快想把发簪还给孟宛,但孟宛却不收,让他自己留着,既表明了自己的信任,也暗示了刘捕快要为七年前的事情负责。
这就是比台词更有力的动作。
《九义人》的故事有黑暗的一面,也有童话般美好的一面。
这些年来,我已经厌倦了女性话题下那些扫兴的正确,那些看似头头是道的习得性无助。
《九义人》的亮眼之处还在于,如兰始终满怀希望,在死之前,她想的都是反抗。
她不是弱女,命运把她摆到了无权无势无保障的位置,但她从未放弃。
女女互助是一个美好的期许,但并不是义务、更不是救命稻草。
即使在孟宛因为母亲的阻拦而辜负了她两次的时候,她依然没有放弃复仇的希望。
孟宛在去尼姑庵劝说另一位受害者的时候,和住持也有一番对话。
她承认,自己7年的复仇执念是出于私心。
这让本剧的立意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承认自己的执念、承认自己的自私、承认自己的欲念,比装作一个什么都不在乎的人要更难。
恶人总是能更坦然的面对一切,好人却总要受到羞耻心的折磨。
《九义人》中的几位,虽说的义人,但各个都有“污点”,也有与自己的人生有关的私心,虽然有污点、有私心,却不妨碍他们真的因为自己认定的公义集结起来,去做些什么。
难道因为不是完美的人,就不配为自己争取一次吗?
用小成本,在小空间里讲述一个如此跨度的故事,《九义人》做出了不错的示范。
不断地解除枷锁,不断地打碎重建,直到所有既往以为的权威都不能迫使人改变自己的心意,这是一个女性从仰慕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过程。
因为她足够勇敢到直接享受世界,她和世界之间,不必永远隔着一位老师。
《九義人》劇情主線非常清晰:煙雨繡樓吳廉以教授繡藝為名,肆意玩弄蹂躪繡樓中的少女,多年來受害者無數。
受害者因為名聲與清白不敢發聲,或是自盡,或是滿身狼藉離開繡樓,吳廉獸行始終未曾停止。
七年前,藺如蘭狀告吳廉奸汙,她多方收集證人證物想要討回公道,可惜求告無門,最後背負滿身汙名而死。
七年後,女主孟宛作為如蘭的好閨蜜,也是受害者,步步為營,苦心織網,並集結了數位為吳廉所害的義人入局,最終一步步扳倒了吳廉,為所有受害者報仇。
社會的偏見與強權的壓迫《九義人》的開頭就是一個繡樓中的學徒丁茹墜井而亡,她受到了吳廉的戕害,又發現了自己懷孕,最終走投無路。
女主孟宛在被吳廉奸汙後,也曾想要投繯自盡。
藺如蘭在事後則是不斷給自己洗腦,先生是愛慕我的,我也是心悅先生的。
柳三娘也是一位受害者,她憑借自己的智慧砸傷吳廉保住了自己的清白,可是當她站在公堂上做證時,只因為她的身份是妓女,她的話就沒有人願意相信。
吳廉的妻子因為婚前失貞,自覺羞愧,對吳廉事事順從,甚至助紂為虐。
女性的貞潔就像一座大山,壓得所有女孩子喘不過氣來。
在封建社會尤為嚴重。
明明女子是受害者,卻一個個沈默不敢言,家人出於保護孩子的心理也不敢去討公道。
丁茹的父母明知女兒枉死,卻遠走他鄉,不願女兒死後被人議論,他們說「只願她來世生做男兒身。
」孟宛的母親在發現女兒懷孕後,馬上安排了墮胎藥,並苦心想把女兒嫁給娘家侄子。
田小玲的父母則是連夜變賣家產,帶著女兒搬家。
當藺如蘭敲響堂鼓,站在公堂之上,狀告吳廉,我非常欣賞她的勇敢無畏。
可是她卻被認為是誣告,人們認為是她主動勾引吳廉,就連原本堅定支持她的父母兄長也不再相信她,而她一心想要保護的其他學徒則給了她最沈重的一擊。
那些受害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清白聲譽,在公堂上否認了藺如蘭的話。
多麽諷刺。
受害者小心翼翼裹著自己的傷疤,裝作什麽都沒有發生過,還要幫加害者掩飾。
而加害者輕松脫身,繼續逍遙法外。
錯明明不在女性本身,卻最終由她們來承受一切。
吳廉也是強權父權的受害者,他作為男子喜愛繡花不為父親接受,不幸的童年和病態的心理導致他欺壓更弱者。
小人物的覺醒與反抗最近這些年,真的難得在國產古裝劇里看到普通人了,《九義人》算是一個例外。
在這部劇里我看到了捕快、妓女、商人、鏢師、盜賊、商人等等角色,每一個都刻畫得有血有肉,他們沒有什麽主角光壞,經歷一個比一個慘。
上位者一句話就可以輕松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吳廉雖然是一個繡匠,但是身後有國公府和知府衙門兩大靠山。
所以藺如蘭求告無門,哪怕最終假意嫁吳廉為妾以死做局想要以命換命,最終也是失敗了。
藺如蘭只是一個普通人,所以她的死悄無聲息。
知府說「死的不是一個小妾」,國公夫人說「死得真是不合時宜」。
上位者不會把普通人的悲歡生死當回事,他們只在意吳廉帶來的利益。
七年後,孟宛苦心布局,也是讓吳廉身後的靠山主動放棄了他,又犧牲了兩名同伴,才得以功成。
這部劇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點,就是九義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心,所為並非全然為公義。
藺如蘭是第一個站出來的人,她相信世間有公道,她一路尋找證據告官,失敗後想過離鄉遠走,最後更是以死做局,她說「我是不會認輸的。
」她是先行者也是殉道者。
孟宛為人沈著冷靜,在藺如蘭站出來之前,她沒有想過要狀告吳廉,但是在如蘭死後走上了相同的路。
劉薪作為捕快因為幫如蘭遞狀紙得罪吳廉,被打斷一條腿,被陷害入獄,更是與心愛之人就此錯過。
他因為斷腿之仇入局。
柳三娘是最初站出來為如蘭做證的人,七年後入局則是因為曾經的恩人為吳廉所害神誌失常。
她是最灑脫不羈的人,完全掙脫了世俗的眼光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還有鏢師馮大因如蘭的救命之恩入局,黃記繡莊掌櫃黃嬌嬌因商業競爭入局,盜賊李春風因青梅竹馬的愛人入局,田小玲因李春風之死入局。
唯有曾經的捕快後來的皇城司都頭沈牧是真正坦蕩無私的少年,只為了自己心中堅守的正義。
他代表了純粹的理想。
《九義人》這部劇刻畫得非常好,九義人一個個都是普通人,他們勇於反抗強權,但是又有著各自的局限性。
他們全力促成了吳廉被審判而非動用私刑,但是他們憎恨和報復的對象也只有吳廉,沒有吳廉的保護傘。
故事的最後,吳廉被判杖刑三十,流放西北終身不得赦。
而對吳廉身後兩大保護傘的處罰,則是微乎其微。
國公夫人只是被太後下旨不輕不重地說了幾句「雖受奸人蒙蔽,然知錯能改,望日後不再犯。
」包庇惡行的知府則是因為玩忽職守被貶官。
這個結局可以說是非常現實了。
總的來說,《九義人》這部劇雖然有一些瑕疵和爭議,但還是很高興有這樣的劇出現。
眾人一心,殊途同歸,為正義堅持到底。
雖然有些時候,善良正義被認為是魯莽天真,勇敢無畏被認為是意氣用事,但還是希望有更多人站出來反抗不公,讓正義得以伸張,讓世間更多美好。
在看《九义人》的时候,屡屡想起《琅琊榜》《沉默的真相》《不完美受害人》这些剧集的种种。
《九义人》单集讲述七年前的故事,双集讲述七年后的故事,这种叙事风格属实未曾见过,但是剪辑很好,看着并不突兀。
只有一个问题,只更了单集的时候,并不敢看,因为每一个单集都需要一个双集来慰藉。
今日看到第十七集,蔺如兰身披嫁衣坠楼而死,让我不禁想起林殊被父亲嘱咐“为了赤焰军,活下去”后从梅岭的大火中坠落;侯贵平在死后还要被诬陷实施了强奸;赵寻在舆论声讨中跳海轻生。
蔺如兰死后,她的好友,也是烟雨绣楼受害人的孟宛,筹谋七年,聚集了刘薪、柳三娘、沈牧、田小玲、黄娇娇、李春风、冯大等义人,一步步实施计划,誓要让吴廉付出应有得代价。
这种一开始就设定的复仇剧让人自然想起《琅琊榜》,但却不是爽剧。
《琅琊榜》中林殊得以不死,以梅长苏之名,筹谋十二年,身边聚集了江湖好友,京城旧友等义士,为赤焰冤案翻案,无疑看起来他的力量远远大于孟宛,毕竟梅长苏所面对的是皇室,是朝堂,与孟宛所面对的知府,宁国公夫人自是不同,这些封建制度下的官权、皇权不可撼动,沈牧和蔺如兰都曾说过“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面对明君,清官,这自是一句宪法一样的铁律,可是遇上官官相护,皇家颜面,这句话只不过是麻痹百姓的一句空话而已。
孟宛让冯大劫来了娄明章,想要重启旧案。
《沉默的真相》中,张超利用江阳的尸体,制造轰动的地铁抛尸案,引来严良追查真相。
孟宛和江阳身边都有很多帮手,他们不惜为了公义舍弃自己的名利、财富、甚至是生命,但却还是需要一个手中有权力,心中有正义的人来点燃这把除恶务尽的火。
任何时候,在探寻真相的路上,都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而一个好的执剑人更是无可替代的存在。
蔺如兰嫁人前,让孟宛送信给沈牧,才有了后来的沈牧和赵刚正好看见她身死坠楼那一幕,可是这种看似人证物证俱在的情况,也还是被知府一句“不过是死了个小妾”就结了案,这句话里没有人命,只有封建等级。
《不完美受害人》里,赵寻自杀后,事情并没有平息,成功也不单单是被以人名来评价,他们被放在了想上位的总裁助理和优秀的企业家的位置上评论,这里也没有人命,只有社会阶级。
看起来自从辛亥革命后,封建就土崩瓦解,可是实际上,等级、阶级、身份这些东西早已固化,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人们的想法,间接地也操纵了舆论。
知府衙门想通过让蔺如兰一字一句的说出被吴廉侵犯的过程,被验身、被围观,让她知难而退,放弃状告。
赵寻在公安局一遍一遍的回忆说明被成功侵犯的过程,悲愤、痛苦一次次侵袭。
这种行为如同凌迟,就像田小玲的梦魇,挥之不去。
面对丁茹的死,丁茹的母亲想要帮助蔺如兰作证,可是丁茹的父亲却不愿,他怕人们的言论再一次伤害丁茹,让自己的女儿死后都不得安宁。
蔺如兰的家人一开始对她的保护,支持,疼爱,到后来质疑她的行为只是为了嫁进吴家。
赵寻的父母从愤怒,到接受,再到质疑自己的女儿。
在面对女儿的遭遇时,这些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不能因为每个人做出的选择不同,就被谴责。
清水庵的主持对孟宛说“为了公义而伤害到他人,便无公可言”,所以在孟宛得知郑家娘子自尽之时,心里不安。
梅长苏在伤害了萧景琰、谢琦和孩子后,也心中不安。
他们在追寻公义的路上,难免伤及无辜,累及他人,他们心中的不安,也是无奈。
董宇辉说“以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结果自然惠己。
而他们也有私心,也有公心,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却也不得不为牵连的人和事儿感到惋惜。
人们常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们也说“公道自在人心”。
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时,舆论会放大事情的本身,舆论也会公开审判当事人。
“人言可畏”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些剧中人演绎着“以生命之重,取公义之名”的前人故事,不是为了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为了警醒我们心中的良知,好的剧不仅仅是戏,也是人生,因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在现在恨不得一点破事都要拍个百八十集的国产剧里,九义人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了“每两集上线一个新人,而且这两集会分别以上下阕的形式交代这个人七年前和七年后的完整经历”第一次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价时确实有被这种新鲜的方式吸引到,连夜去补了剧虽然目前集数不多,但也能看出剧情连贯,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既说清楚了胡意旋七年前伸冤和吴倩七年后复仇的主线剧情,也交代了九个义人为什么会选择加入复仇联盟的前因后果。
在围观了近些年的各种国产剧之后,发现大家都很喜欢把一个人的故事拆解成很多细小的碎片平均分布在整部剧的各个角落,而这种方式也在无形中造成了注水的可能
再要说的就是,整部剧用的章回体的标题,瞬间就有了在看古代戏文的感觉(武林外传也是这种)上阕七年前、下阕七年后也很符合这个剧单数七年前双数七年后的双时空结构,上阕(七年前)虐,下阕(七年后)爽开局就直白的讲述七年前绣娘被吴廉xq的故事,然后讲蔺如兰准备状告吴廉,紧接着就讲七年后复仇。
双线并行既能让人了解到原来发生了什么事,又让人明白大家为了复仇做了哪些努力。
以至于现在我很想赶紧看到后面,看看其他九义人出场。
虽说这个剧看上去就是小成本没什么钱的剧,但能在各个方面用上不同的小心思,制作团队也是费了不少心血的。
好看的复仇剧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能看出各种复杂人性。
越好的复仇剧就越让你觉得里面没有纯粹的好人和坏人,每个人好像都情有可原,倘若是你处在她的位置,会做相同的选择一般。
在这个电视剧里,也如此。
先看蔺如兰,她在被骗受辱后要状告吴廉,好闺蜜孟宛给她分析利害得失,也不能动摇她的心。
在她的认知里,坏人做错了事就应该付出代价,如果不揭发出来,会有更多无辜的姑娘被骗,被害。
她的善良决定了她状告吴廉势在必行。
而且她的善良编剧真的表现的很细腻。
比如,自己深受流言蜚语的污蔑,各种救助无门,感受到的是满满的人性之恶的时候,她看到众人踢打老人还是会停下来制止,在寺院外遇到受伤的山匪头子冯大还是会选择救治。
她说,见死不救,于心不安。
烟雨绣楼的绣女高程程看到孟宛为了蔺如兰的官司跑前跑后,劝服自己做人证,煞费苦心,说孟宛一定是前世欠了蔺如兰的。
而孟宛说,是今生。
今生所谓的欠,仅仅只是那一抹笑。
当时的孟宛正准备悬梁自尽,蔺如兰敲开了门,一句话都没有,满脸的笑意怏然把一盒栗子糕给了孟宛,孟宛说自己就不舍得死了。
她就是这样把善意的种子撒在了很多人的心里,所以她的悲剧才能最终汇聚那些三教九流各类的人为她奔走,想还给她一个公道。
其次说孟宛,这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最是懂得权衡利弊。
她永远清醒的知道,该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看她后来为复仇找帮手的时候,那是见一个拿下一个,为什么?
因为她很清楚那些人的弱点,知道该怎么才能让大家缔结联盟。
比如她劝服柳三娘的时候,柳三娘和她讨论值不值得做,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柳三娘见了一个人。
一个她珍惜的人。
她说,我们都有珍视的人,为了珍视的人做事,是不会考虑值不值得,只有应不应该。
她劝服沈牧时,直截了当了问是否表面上查办吴廉走私枉法,其实是为当年那个被欺辱又遭受不公的女子讨回公道。
都是直击命门,干脆利落。
但之前她的行事作风隐忍的多。
在蔺如兰刚入绣楼,为了保护她,她日日夜夜粘着她,但依然避免不了如兰被染指的命运。
当如兰要追究这件事的时候,孟宛劝如兰保护自己,学好手艺出了绣楼还有大好的人生,但如果把事情闹大,清誉受损,才是真的毁了自己,而且吴廉背后势力庞大,她们讨不到好处,被逼的投井自戕的丁茹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如兰递了状纸,吴廉各种小动作让如兰名誉扫地,找不到讼师,也没有人证物证,如兰想放弃的时候,她劝如兰不要放弃,放弃就等于承认,她陪着如兰走维权之路。
当如兰官司输了之后,她带着如兰要远走,寻找新的人生可能。
她一直在忍,一直在退,也一直在避。
直到如兰死后,她才觉醒,开始谋划布局走上为她复仇的路!
一般聪明的人,骨子里都是很冷漠的人。
因为评断一件事的得失是她们的本能。
但是孟宛权衡的从来不是自己的得失,而是如兰的。
她是身在地狱的人,如兰是照进她贫瘠生命里光,她尽己所能想要守护这光,可这世道,对女子苛刻,对试图走维权之路的女子更是残酷。
但她接过了这接力棒,誓要扳倒吴廉,为闺蜜讨回公道。
想要撼动吴廉,绝不是容易的事。
她隐忍7年,从小妾变成填房娘子,撬开了吴廉的保护伞---国公府夫人的大门。
她找了一个又一个帮手,汇聚成了九个人的小团体,这就是这个电视剧的名字《九义人》这个电视剧名字真的有很深层次的讽刺意义啊。
这九个人里面,有青楼的戏子、有抢劫的山匪头子、有偷鸡摸狗的神偷手、有被官僚体制判出局的铺头、有唯利是图的女商人等都是些担不上台面的人。
恰恰是这些人,远比那些权贵之人、讼师、衙役、知府等这些上九流或体制内的人有良心,有公义。
人的阶级总是会有差异,哪朝哪代都如此,不可避免。
但人的品性、道德、修养、良心这类的精神信仰却是没有阶级之分的。
再说,国公夫人。
很难去定义这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你说她是坏人,她也没那么坏,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要保住吴廉,枉顾她人的性命。
你能说她是个好人吗?
也不能,因为烟雨绣楼里那么多受害的女子都是她间接造成的。
可是吧,她的自私又让你觉得情有可原。
自己是个寡妇,想获得尊重,维护国公府的荣耀,就必须要保护吴廉。
每个人都会想方设法让自己活得快活一点。
孰对孰错?
如果吴廉不是这样的衣冠禽兽,那我们就不用讨论这个问题了。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吴廉。
那吴廉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坏蛋吗?
也不尽然吧。
人性的复杂都要放在成长的环境和经历的事件里去分析。
吴廉之所以视女子为玩物,糟践她们,应该和他的夫人章氏有关,但章氏婚前不贞是她的错吗?
她也委屈的哭着问:订过亲的表哥哄骗了她,为什么苦果都是她在承受?
章氏是大家闺秀,家里出过三代宰相。
能迎娶到这样的女子为妻,吴廉应该也是有过期待的吧。
章氏说过,吴廉知道她的事,但还是选择接纳她,她很满足了。
你从道德的制高点来说,这两个人肯定都不对。
但是趋利避害是本性。
为善为恶是一种选择。
吴廉觉得失望后是选择了恶,而蔺如兰觉得失望后依然选择了善。
而恶的活着,善的已死去。
这又回到了鲁迅先生的经典语录里了:有的人活着,但已死去;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
除了我上面分析的这些算是比较重头戏的人物之外,群像人物的人性也非常丰满。
比如说山匪头子冯大。
他出场就是给大哥劫镖药材,受了伤被救治。
为了给大哥找药治病,他劫过很多镖,整日里打打杀杀的,但他不后悔。
当初没有大哥的收养就没有他的今日。
他是草莽汉字,大字不识得一个,但懂恩义二字。
大哥说人家姑娘救了他,惹了谣言,不好出嫁。
他就拿了全部家当去提亲。
山寨被破,他要离开了,对姑娘许下承诺:日后有需要的地方,招呼一声。
7年后,孟宛找到他的时候,他义不容辞。
再比如说,孟宛的表哥,那个讼师。
也算是读书人了吧。
自己当初步入讼学,初心是为天下蒙冤之人昭雪,但你看看,做的都是什么事啊。
狼狈为奸坑害小娘子,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国公夫人和讼师都是为了换取自己的利益,但这个讼师真的让人觉得太无耻了。
唯一的不同可能就是,一个无意为之,间接伤害。
而另一个有意为之,从头到尾欺骗。
还有孟宛的母亲,这真的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这是个短视的、自私的人。
酒鬼老公还家暴自己,她把改变命运的机会押宝一样放在女儿身上,女儿被欺负了只字不提,不打招呼就给女儿喝堕胎药,总是催着女儿去相亲,还去求蔺如兰为女儿的未来考虑放过女儿,间接把如兰送上了死路。
没有看到她真心实意的爱女儿,如果有爱,那也是让人窒息的。
难怪孟宛曾经会选择自尽。
哎。
还有很多很多的人,比如沈牧、刘捕头、那个老人家讼师等等都能在生活中对号入座,这是一部古装剧,但也是一幅浮世绘。
其实想说的还有很多,比如蔺如兰维权之路的艰辛,被衙门传唤时遭受的对待,让她叙述被jw的过程,那些男性衙役动手动脚,还有检查验身的过程.....作为一个女子,隔着屏幕我都感到愤怒,大概编剧也是善良的,那个时候有一个美好的沈牧守护灵她。
这个剧好看,可能就是有很多这样细节地方能抓住人吧。
比如如果没有沈牧出现,我可能觉得看的太憋屈,就弃剧了。
因为生活已经很艰难了,实在没必要给自己找苦吃。
这就是为什么《甄嬛传》大受欢迎,因为是爽剧啊,越往后看越觉得得劲,而《如懿传》是一步一步走向悲剧,让人不忍看,不敢看。
这个剧用七年前和七年后的穿插的讲法,把这种情绪调节的很好,娓娓道来,算得上一部小清新的古装复仇剧了!
继续蹲今晚剧情!
《九义人》没有试过一部戏,是咬着后槽牙看完。
没有经过一部戏,是从第二集就开始哭,一路哭着直到完结。
最后一集的片尾字幕,是一幅卷轴缓缓转动着,在我眼前慢慢收起。
想要伸出手去抓住些什么,想要让一些画面走慢些,还是一只一只字迹被收回,一个一个图案被卷没,连带着一场喧嚣的经历渐渐淡去,连满怀的惆怅好像都一起被抽离出身体,眼前空空荡荡,心中却有什么,满溢着淹没。
柳三娘。
永远留在眼前的面庞,是三娘被锁在绣楼,听到看到报急烟花的一刹。
其余几义看到烟花示警,有的做犹豫,有的做淡然,有的做思虑,惟有这个当时处地最为凶险的女子,腰身脚踝缚着沉铁镣铐的女子,她却笑了。
少年说是为了法,捕头说是为了仇,老板娘说是为了良心,三娘是为了什么呢。
因当年旧主被引入局,但就是因为旧情吗。
当年三娘是站在如兰身边的唯一一人,那时可有什么情是她欠了谁的吗。
那个高阁之上,窄小空间中的一笑,笑还是有人没放弃,还是有求救不怕呼喊出声,还是有希望没熄灭,还是有梦可以点燃,还是有以生命为引信爆裂绽放于天空之中的刹那花火,让人未经思考,便溢于嘴角的笑意。
她说,这雀园,早就该关了罢。
无论是悬挂在穹顶之上,还是端坐于湖心之中,那只孔雀只是由凌乱不堪梳理为精致俊秀,其实都是供人观赏玩乐,远观与亵玩的区别罢了。
活在别人的指指点点,品评论调里,再华美伶俐又有何用呢,活在别人的眼里,换了个地方,换了套装扮,看不见的锁链还有的重量,那只高台孔雀阴影的轮廓里。
关了雀园,拜别旧恩,她直奔赴去一场她非去不可的盛宴,只非她去不可的盛宴。
倾倒了火油,铺满身边方寸的地板,抛下燃烧的灯烛,毫无犹豫,未做豪言壮语,已成义无反顾。
火苗吞噬的姿态像是铸成了一台花座,于光亮最甚处,一只身羽沾染着星火的孔雀,放声欢歌,由这花火中徐徐振翅飞起,那孔雀,终于卸下了枷锁,燃烬了高台,恍惚间仿若火凤凰,一飞即重生。
九个人的义,每一个人都可以是飘摇而上独一无二的孔明灯,都有自己缓缓展开的人生书卷。
只是深刻在我脑海中的,还是那个阁楼上,从瓦片缝隙中尽力瞧望到一闪而过的烟火,而在昏暗烛光映耀下绽放的一抹笑颜。
是一场大梦吗,梦里每个人都平安喜乐,普普通通的生活着。
那个明媚的少女,还是那么的用力,用力的体会生命的时时刻刻,只不过这一次,是荡漾在整条明亮街巷的,肆无忌惮的不绝笑意。
也许那天空中婉转而上,绵延不绝的一盏盏明灯,只为照亮另一种人生。
我相信你们之前也听过一种声音,“因为没钱所以质感不好吗”“因为没钱所以可以剧本不好”甚至“因为没钱可以演技不好”但《九义人》告诉我们,影视环境不应该是这样的没钱租景,那只在同一个场景里也能把故事尽量合理化;没钱租服装,服装师就尽量从别的剧组借,你很难想象一个绣女和古装喜剧鹊刀门里的角色穿着同一件衣服;因为刺绣在剧里很重要,所以开拍之前请来专业的刺绣老师给大家做培训,最终完成到演员可以单独绣出一幅作品的程度;哪怕是只出现一场的丝线坊的镜头,为了贴合“淮州丝线黄”技艺绝伦的人设,那一院子的丝线就用了一万块钱;乔振宇也说自己为了更贴合刺绣师父的状态,每天晚上下戏后都要敷手膜;在能挽救的地方都尽量挽救,在该做到的地方超常发挥。
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打磨故事本身,所以能创作出上阕七年前和下阕七年后这样精妙的叙事结构,能运用各种小细节凸显人物本身的看点,也能创作出25集的番外彩蛋弥补大家的遗憾这才是创作者们应该具备的匠心,开分8.0也是观众能给予他们最真诚的回报。
古装复仇悬疑剧《九义人》,以“小而美”的品质,“上下阕编织剧情”的独特新颖方式,牵动人心的复仇故事,为观众奉献了一出借古讽今、为受害女性代言的好戏。
因为中间断更、主要演员名气不够大、演技不够好等原因,该剧的热度不算很高,但话题讨论度和观众口碑却一直不错。
《九义人》大结局算不上是大快人心,吴廉虽然被当庭宣判他“奸污女子、私贩绣品、行贿官员、打杀李春风”等罪名,依律判决吴廉被杖刑三十、流放三千里,终身不得赦,但是吴廉却拒不认罪,还破口大骂审案的提刑官娄明章。
而多年来一直做吴廉后台的宁国公夫人,作为吴廉的帮凶,压根什么事都没有,而且又凭借黄记绣庄的淮金绣,重新博得了太后的欢心。
当年偏袒包庇吴廉,冤屈蔺如兰的知府,也不过是降了一级,被贬为了县令。
若不是孟宛思虑深远,知道吴廉诡计多端,冒着鱼死网破的危险,在宁国公夫人献给太后的淮金绣衣服里,缝上了一封状告吴廉的密信,若不是太后没有老糊涂、选择了站在正义的一方,勒令皇帝(宋朝称为“官家”)下旨严查,早已经靠买官获得了文绣院院长一职的吴廉,可能会再一次逃脱法网。
反观孟宛他们这边的境况:九义人,先是7年前牺牲了蔺如兰,刘薪坐牢并瘸了一条腿;7年后,柳三娘为防止其余人落入吴廉圈套,甘愿自焚而死,而李春风为了取回吴大娘子的小账本也落入了吴廉圈套,被吴廉手下的吴安杀死;孟宛为了出首告状,不连累夫家名声,自愿写下休书,和夫君徐之暘撇清了关系。
九义人,最后只剩下了伤痕累累、孑然一身的六人。
所以这场长达七年之久的官司,虽然胜了,但只能算是惨胜。
虽然是惨胜,毕竟也是胜了,吴廉虽然自己不愿意认罪,但是盖棺审判以及百姓的谩骂,已经永久地将吴廉钉在了耻辱柱上。
更重要的,是蔺如兰、丁茹等这些死去的女孩子,以及孟宛、田小玲等这些被吴廉诱奸、侮辱的女孩子们,终于洗脱了被吴廉和封建成见强加在头上的污名。
吴廉被杖刑后下狱,孟宛去探监,吴廉满手是血,还在绣梅花,但是却再也绣不出梅花的神韵了。
但是吴廉仍然死鸭子嘴硬说,“我还没有输。
”最后孟宛离开时,问吴廉,“你可曾有过半分悔意?
”
孟宛走后,恶贯满盈的吴廉,人生第一次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了一丝疑问。
在幻觉中,他看见了他小时候最依赖最亲近的陈姨娘。
之后,吴廉吞针自杀。
这个卑鄙无耻、恶行累累的男人,以一枚绣花针起家,最后也以一枚绣花针结束了一切,走完了他罪恶的一生。
大仇得报,孟宛终于可以卸下压在心头7年之久的包袱了,也终于可以坦然面对九泉下的好友如兰了。
大结局最后,孟宛等6个人如释重负,开心地告别。
刘薪不想再干公差,嫌弃这些事情太糟心,他要自由地过自己的人生了。
沈牧将要回京,力争将功补过,因为皇城司已经催他多次了。
冯大回镖局去忙活走镖的事了。
吴廉倒了,烟雨绣楼倒了,黄娇娇的黄记绣庄成了炙手可热的地方,黄娇娇有的忙了。
在该案中,黄娇娇和她的黄记绣庄,可以说是获得现实利益最大的一个人了。
当然,她虽然有私心,毕竟也是帮助孟宛他们做了正义的事情,这些利益,也是她该得的。
李春风惨死后,田小玲终于有勇气出来作证,吴廉死后,她终于解开了心结,不再避世,要回家去看父母了。
而该案的发起人孟宛呢,她也要离开了,她要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安顿下来,过过寻常百姓的日子。
因为当年她答应过如兰,要陪她一起去看这世间的大好山河,要和如兰一起快乐地生活。
至此,《九义人》的 故事终于落下了帷幕。
最后几集,剧情赚去了我不少眼泪。
柳三娘虽为风尘女子,但是她的心灵,比人面兽心的吴廉之类高贵干净多了。
李春风为了生计,有时候不得不搞点小偷小摸,但是在大义面前,他却没有含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李春风那挂满全屋的兔子灯,每一盏灯,都诉说的是他对田小玲的爱意与思念。
当李春风死后,孟宛他们将那一盏盏兔子灯挂在田小玲修行的寺院,那亮起的盏盏灯光,不但模糊了田小玲的双眼,也让观剧的我泪眼朦胧。
此时,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阙《忆江南·多少恨》,恰好能表达李春风和田小玲彼时的心情,也表达出观众的心情,而且李春风的名字还含在这首词中: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如果世间没有吴廉这样的伪君子,没有包庇恶人的后台帮凶,如果如兰、孟宛、田小玲她们,没有遇到吴廉这样的禽兽,她们的生活,该会多美好呀!
可能《九义人》的编剧和导演,也觉得大结局有点意难平,于是,专门出了一集(第25集)番外故事:“如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在没有“九义人”故事的平行时空里,田小玲和李春风幸福地在一起了,刘薪儿女双全当然也不会坐牢瘸腿,沈牧不是皇城司的人而是成为了一名劫富济贫、被皇城司抓捕的游侠,柳三娘和她那位同样多才多艺的“主君”一起琴瑟和鸣。
孟宛和徐之暘成了邻居,孟宛想跟着徐之暘下南洋去做生意。
好笑的是,五大三粗、张飞似的冯大,居然成了以绣花为职业的绣师。
而如兰,作为药铺掌柜家的快乐女儿,备受爹娘和哥哥宠爱,自然也不会认识沈牧,她嫁给了与她青梅竹马的林家哥哥。
这一次,如兰终于是真正心甘情愿地出嫁,快乐地绣她的大红嫁衣了。
蔺如兰,是《九义人》中,大家最喜爱也最意难平的一个角色。
她的惨烈的死,令观众愤愤不平并伤心落泪。
在番外中,终于可以看到如兰快乐地上花轿了,可以看到如兰脸上幸福的笑容了。
(这是番外中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如兰出嫁时,孟宛正要和母亲去买东西。
两姐妹在那个时空里并不相识,却都觉得彼此好像见过似的。
虽然番外的大结局,缓解了一下观众的意难平和紧张难过心情,不过,我仍然觉得,这个番外有些画蛇添足,有些多余了。
可以说,这个番外,削弱了该剧的悲剧力量和现实批判力度。
大结局看完,观众的情绪还沉浸在九义人的壮举和悲惨中呢,需要细细品味消化,却突然一下子转换时空,他们都变换了身份,不知道其他观众感觉如何,反正我是感觉到情绪一下子转换不过来,有点别扭和虚幻的轻飘感。
实际上,关于“九义人”,关于如果不遭遇那些悲惨的事,他们的生活到底会怎样,让观众自行脑补想象就好。
留白,比把一切都填得满满的,更能启发思考,也更有力量。
尤其是番外中关于吴廉的平行结局,更令人看着不舒服。
还有该剧对于吴廉为何频繁作恶的原因,将其归结于家庭教育的失败,以及他最重要、最爱的亲人陈姨娘的自杀,我觉得过于牵强和生硬。
首先,我们必须得承认,有些人天生就有恶的基因,后天的环境可能会对其起到了催化的作用,但非主因。
吴廉的恶,就是他本人人性之恶,再加上世事环境对女子的偏见和束缚,但是与他的原生家庭,真的关系不大。
既然,他那么爱他的小娘,既然,他自知他的小娘是死于他爹爹这个封建大家长的蛮横武断,按说,吴廉更应该恨他爹爹那样的男人,更应该愿意去同情和帮助,类似于他小娘那样的社会底层弱女子才是,怎么,他反而还一直恨上了女子,并且,做下了那么多的恶事呢。
还有,吴廉的原配章榕儿结婚时不是处女,这不是吴廉可以持续侮辱女孩子的理由,编导方更不该有意或无意地引导观众往“吴廉因为妻子不是处女才心理不平衡作恶”的错误方向去想。
吴廉的恶,是由里到外的恶,是彻头彻尾的恶,是他的本性之恶,是他死都不愿意认罪的恶,他的罪恶永远不能洗,也洗不清!
(文/第一滴露珠)
无论是七年前的如兰还是七年后的孟宛,她们不曾为所谓的功力正义努力过吗?
不,正是因为她们竭尽所能的去争取,才让九义人这部剧更铺满了悲剧的底色。
如兰曾经三次对吴廉做出反抗第一次,如兰击鼓鸣冤却只因唯一的人证是风尘女子,就在吴廉的言辞中颠倒了黑白;第二次,如兰拿到了证据却被讼师欺骗,被绣女们背叛,以失败告终;第三次,如兰以死做局,逼众人重新审视此案,可最终也不过是“死了一个妾罢了。
”孟宛筹谋七年,几经辗转为吴廉步步设局,召集“九义人”,斩断吴廉背后国公府的势力,夺取落梅图关键证据,寻找受害者人证,截停清廉官员重礼旧案……一步步都在努力的向最终寻求公理正义靠近。
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吴廉的势力、女性的地位都是他们无法横越的障碍。
哪怕是最后吴廉也不过是被罚杖行三十,流放千里。
也许这也正是这部剧想要说的,真实、残酷官商勾结的本质,qj的犯罪成本之低,导致女性在维权的路上难如登天,直到如今我们依然能在现实案件中看到受害者家破人亡,施害者逍遥法外,如果一个罪行代价的上线仅为如此,那么无论当事人有多么努力的维权,最终的结局也就只是这样了。
最近,一部小成本古装剧悄咪咪在腾讯视频上线,并且经过观众自发的口口相传,呈现出一波不小的热度与好口碑。
这部剧就是古装悬疑复仇剧《九义人》。
不得不说,《九义人》就是被剧名耽误的一部好剧。
在该剧开播前,我一看预告,心想,啥“九义人”?
又一看演员表,领衔主演吴倩、胡意旋,心想不会是又一部打着悬疑剧名头的俗套古偶小网剧吧?
剧开播后,本想随便瞄一眼,不好看就立即关闭的,谁料想,这剧片头的古色古香、雅致文艺范,就一下子吸引了我。
更为别致新颖的是,该剧分为上下两阕,上阙(单集)讲述7年前的故事,下阕(双集)讲述7年后的故事。
上阙的故事,讲述烟雨绣楼那些无知单纯少女,被老师吴廉(乔振宇饰演)诱奸或强奸后,有的跳井自杀,有的上吊自杀,更多的则是隐忍沉默、打碎牙往肚子里咽,忍耻回家,悄悄胡乱嫁人完事。
只有一个少女蔺如兰(胡意旋饰演)不甘忍受被诱奸的耻辱,勇敢地站了出来,去衙门状告吴廉奸污,结果因为吴廉有宁国公夫人这个强硬后台,官官相护,又兼他名满天下,声誉极好,因此,如兰告状以失败告终。
恶魔吴廉对如兰采取了一种极为残酷的报复方式——纳如兰为妾。
这对于蔺如兰无异于诛心。
而如兰的父母哥哥原本是站在女儿妹妹一边的,在如兰告状失败后,被吴廉的娘子一番PUA,竟然同意了如兰嫁给吴廉。
这个吴娘子,因为婚前所谓的“失贞”,多年被丈夫轻视凌辱PUA,不知不觉中,早已成为吴廉的帮凶。
如兰与孟宛逃走不成,遂心灰意冷,决心以死明志。
她亲手给自己绣了一件红嫁衣,在出嫁的当天,坠楼自杀。
而下阕的故事,则是如兰的闺蜜好友孟宛(吴倩饰演),苦心筹谋7年,为好友复仇,为所有被吴廉侮辱的女孩报仇申冤。
孟宛聚齐了刘薪、沈牧、柳三娘、黄娇娇、冯大、李春风、觉明这7位身份各异的义士,再加上死去的如兰和她自己,正好凑成“九义人”。
上下阕双线交错并行讲述故事的方式,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新颖,更是为了不让观众们看得太憋屈,憋出内伤来。
《九义人》编剧之一黄芬分享说,7年前的故事会很虐心,7年后的故事会更燃更爽一点。
如果一直看7年前的故事,真的是太虐太气人了,这样交错进行,相当于一个人头埋进深井里,感觉到快要窒息时,马上被放出来,然后抬头看见天上明媚的太阳,于是可以舒一口大大的闷气。
《九义人》看似是一部古装剧,实则处处在借古讽今。
该剧的原著作者李薄茧,曾说过这部小说,是致敬林奕含女士的。
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在童年和少女时代,曾经被她尊敬的课外老师长期诱奸并洗脑,因此患上了抑郁症。
后来,林奕含写出了那部文笔极美但内容触目惊心的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乐园》,想着以此来控诉揭露,并且能够让自己走出多年的阴霾。
但是,林奕含终究是没有走出来。
小说出版没多久,林奕含就自杀了。
林奕含自杀那年,我曾经看过她的采访视频,一个多么美丽又有才华的女孩子啊,就这样被一个禽兽老师给毁了!
而那个禽兽老师,在林奕含自杀后,不但继续逍遥法外,而且没有丝毫悔改之意,继续授课招收学生。
因为他是所谓的“名师”。
《九义人》中的吴廉,正是这样一个“名师”。
吴廉,面容俊雅,风度翩翩,一手好绣工“烟雨绣”名满天下。
他是女弟子们人人敬重膜拜的“先生”,是纯真少女心目中最完美的男人。
一张好画皮,加上冠绝天下的好手艺,吴廉虽是一个生意人,在当地的地位却无人能及,更是宁国公夫人府邸的座上嘉宾。
吴廉诱奸女弟子的手段各不相同。
他会根据每个女孩子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或哄骗、或恫吓,对胆小的女孩采取半强硬手段,对天真爱幻想的女孩,则用花言巧语和才华打动其心,比如,对待蔺如兰。
而在诱奸开始之前,吴廉对每个女孩必做的事情就是——贬低她,让她自惭形秽,让她敬畏自己。
每当吴廉看中一个目标,必会以打击这个女孩绣工差起步。
女孩被贬低折损之后,或者暗自哭泣,或者是发愤图强,想着赶紧将技艺练好。
这时,吴廉便会出面,对女孩的绣工指点一二,然后先是试探性地搂抱女孩,如果女孩吓得不敢反抗,就继续下一步,如果女孩试图挣脱,吴廉就继续洗脑,直至女孩放弃心理抵抗,被吴廉奸污。
剧中有个细节,关于吴廉诱奸PUA蔺如兰。
他先是对如兰说,你要想精进绣工绣好鸳鸯,必须懂得男女情爱,将情爱灌注进绣花针才行。
然后又带如兰去看花赏月,还在溶溶月色下,给如兰吹埙(古老的陶土制乐器)。
这样儒雅飘逸的好老师,这样多才多艺的完美男子,哪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不会心动啊。
于是,在半梦半醒之间,在糊里糊涂之中,如兰被吴廉顺理成章地骗上了床。
得手之后,吴廉就对如兰冷冰冰了。
于是,如兰就开始自我洗脑,认为或许是自己不自重,才让老师把持不住,自己不值得老师爱恋。
这样打着“爱”的名义的诱奸,尤其是对未成年少女的诱奸,是非常可怕的。
它的可怕之处在于,这种诱奸不但会摧毁被诱奸少女的心智,让她们陷入自愧自毁的境地,而且在世人的眼里,多半也不认为吴廉这种行为是犯罪是奸污女性,而是认为那些女孩都是你情我愿,怨不得吴廉。
追剧时,从弹幕上那一条条观众评论中也可以看出,这种观念,不但在古代存在,在当今这个社会中,依然顽固地存在着。
这也就是《九义人》这部剧受到女性观众追捧和热议的最主要原因。
现今,女性的地位的确是大大提高了,然而有许多陈旧偏激的思想,现在依然大有市场。
想想,为什么那些被性骚扰的女性不敢发声,为什么那些被强奸的女性不敢报案,“荡妇羞辱”、舆论的压力、报案时需要一遍遍重复回忆和叙述被侵害时的细节的二次伤害,这些都会令被侮辱女性止步。
《九义人》中的吴廉,正是算准了那些女孩和女孩父母家人的这种心理,所以才敢肆无忌惮地持续多年作恶。
该剧一开始,吴廉就在绣一幅“落梅图”,该剧进行到现在的13集,吴廉的落梅图依然还没有绣完。
当如兰得知了丝绸床单换成麻布床单的秘密后,她愤怒地冲去质问吴廉。
这时的吴廉,正站在那幅落梅图前赏玩。
他指着落梅图上的朵朵梅花,对如兰说:“你看这落梅,每一朵都有它独特的姿态,你们就像这朵朵落梅,每一朵,都是独一无二的。
”
这落梅图看上去美好清雅,而吴廉的这番话语,如果单独拎出来听的话,还以为他是在夸赞女孩们。
但是,当我们得知了吴廉对那些女孩做下的罪恶,尤其是,当我们得知了这幅落梅图背后隐藏的真正秘密时,真的忍不住毛骨悚然,更是恶心至极!
这幅落梅图的秘密,正是吴廉奸污案的有力罪证!
因为,落梅图上每朵梅花的花心,都是一位被吴廉强奸女孩的处子血!
一朵梅花,就代表一个受侮辱的女孩!
甚至,吴廉还在每一朵花蕊(处女血)上绣上了女孩的名字!
真的是极品的变态啊!
吴廉该下地狱!
幸亏妙手神偷李春风(李小手)偷出了这份关键的证据,为扳倒吴廉、让吴廉认罪伏法立下了汗马功劳。
期待着早早看到吴廉被“九义人”告倒,被送上断头台的剧情!
最好是对他施以宫刑!
(文/第一滴露珠)
吐槽了乔振宇一句这么老了还演男神被粉丝追着骂,我真是服了。还在说什么纪念房思琪,所以纪念房思琪的方式就是一群粉丝四处乱窜维护李国华是吗。
有点啰嗦
吴倩体态不行,演技也不行,还不如配角; 吴倩,乔振宇,邓萃雯都老了,看不下去
吴倩的演技太拉了 李佳航不错 剧情到后面好难看 漏洞也多 我要是反派 在发现你们这群人的时候 一个都逃不掉 全部一锅端了 就这反派还能输 离谱
合理但是故事并不精彩。《琅琊榜》是颠覆皇权的专制所以极其困难,但是普通人要获得公平也没多容易,七年的努力也只能做到帮一个普通的绣女翻案,这点感觉还比较真实。故事的大方向一步步很明确,但是细节和演技都撑不起来,总让我在落到每一句话和每一个画面时没有方向感,整体感觉就是大家是在使劲儿,但是没有一个人统筹,让劲儿能往一处使,从而能给观众很明确的主题和情感,例如这些演员的表演,让我感觉仿佛是几部戏各演各的,不单单是台词或配音的个性差异,是整体风格节奏都不在一部戏里。
3.5故事题材很好,单双集叙事我很喜欢,否则一直看单集我估计早气死了。大结局的对簿公堂据说是过审问题删减了,显得莫名其妙,最精彩的部分没了,既然没过审为什么不改一下剧本呢,显得很突兀。
敬如兰。敬宛宛。敬薪火点起的那一灯。敬百千万盏灯。
谁能想到嗷,最后一集竟是平行世界。 但总感觉对簿公堂和让吴廉了结的有点匆忙
拍的太糙了……这个导演还是少拍戏吧
看了几集,实在看不下去了,剧情节奏超慢,还分两个时间线穿插,看了三集都没一个高潮情节,不适合我
这个借古喻今的女性题材太值得鼓励了
大女主的外衣讲一窍不通的故事,逻辑和漏洞没眼看,观众也不是这么糊弄的吧,题材很新颖,很契合时下热门话题,但也请编剧好好写剧本可以么……
有好多缺点,拖沓第一,拍得有点子糙,经不起仔细审视,但我宁愿多点儿这种剧,也不愿看各种天龙人男女主仗势欺人
吴倩的台词真难受,只能倍速看……故事的最后好人总是问坏人做坏事后悔过吗,有点男人爱劝妓女从良的味道……
题材不错,手法拍得太普了,一般。后三集不是普是差,可以再扣一星
所以小时候过的不舒服 就突然想糟蹋那么多人?啊??啊???
简单的复仇剧情无聊,哪有悬疑,故弄玄虚罢了,流水账,看不进去
新瓶装旧酒,把一个现代故事巧妙嵌入到古代叙事中去,还好是万恶的旧社会,封建社会,背景放在当代估计没法过审了。女主都快说服我了但还是无功而返,师太说你私心多还是公义多,你无畏惧别人就无畏惧吗,编剧没有偷懒,而且探讨地还很深刻。反派为什么要搞舞女的袁家主,为什么要搞刘捕快,自己都搞定的事情,搞那么多人树敌。女主台词太像李念了。
叙事结构蛮特别的…就是为什么要给吴廉搞一个原生家庭的因素来洗白…真的好讨厌呀啊啊啊啊…女主家里从小也是家暴的啊,人家也没变坏…编剧真的脑子有坑….如果不是这点我能打6分的…吴倩演技几年如一日没什么进步…没以前灵了…不是说台词说得慢就会显得稳重好吗,这部剧真的可以压低声音放慢语速,就明白告诉你“我在演戏”….
故事设定不错,可惜节奏太拖沓了。故事根本没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