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拍摄角度新颖,一开始看片名的时候倒是觉得不甚惊喜,冲着剧情介绍还是去看了。
电影整体有种沉郁细腻的风格,故事背景有明显的年代感。
个人喜欢电影整个的画面解构风格,来自一个喜欢研究画面色彩的社畜。
隔屏feel到的熊熊男性荷尔蒙,还有人性的挣扎,总的来说,看完这部电影还是觉得非常之过瘾的。
是对患者叙述方式的一种模仿吧,这样说才能勉强通畅,要不然东一句西一句地讲,都不如哄孙子睡觉的奶奶编的故事合逻辑。
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
昨天被我哥逼着看了这部电影,这个类型的绝对不是我喜欢的。
而且逼着我写个影评。
看这部电影是由于我哥给我发了个视频,视频的标题是爱而不得,但是我觉得这里没有爱,男主对女主的感情称不上爱情。
只是他自卑的舔狗生活,他设计杀了黄觉的角色也是为了他自己的自尊。
而且电影的细节,我觉得女主并没有打掉孩子,从影片显示10年后开始,女主女儿的年龄,包括女主在和男主跳舞,男主的思维里面是黄觉再和女主跳舞,他只是充当了黄觉而已。
如果男主没杀死黄觉我想女主应该可以和黄觉结婚的。
从老院长夸黄觉的话里面能体现,一个父亲不会夸一个把自己女儿肚子搞大,而且抛弃她的男人的。
再来就是女主唱歌时,女主的爸爸邀请男主坐旁边,应该是那时候黄觉的角色以死,男主当了接盘侠。
而后对应女主看女儿唱歌,男主赶来,始终没有看台上的女儿,只是问了句你爱没爱过我,而女主却没正眼看过男主,回了句杀人不对。
不文一名的国企混混在礼堂被手术刀精妙割喉,不可一世的官二代在河畔被利斧残忍钝击,看似与世无争的花店小哥,也在最匪夷所思的地方丢了性命。
横亘十年,发生在重庆的三桩凶杀案,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互为因果。
如果硬要做一个不太剧透的简介,《追·踪》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
有悬疑、有凶杀,亦有浓烈的爱恨情仇,《追·踪》可以有一百种方式来拍摄,但导演李霄峰选择了最高起低落的那种:从商业悬疑的构架出发,又用充满文学性的符号化视听语言拆解时空和真相,片中裹藏了对少年纯炙的眷顾,对是非曲直的执念。
沉重的凶杀罪案被导演强烈的自省意识挥刀乱舞,人和事在刀光剑影中碎成吉光片羽,落定成被遗忘的灰烬。
真相在三分之二处就已明了,而对人性的追踪才刚刚开始,讲述者和观看者能默契地感对方的一声叹息。
这是最好的方式吗?
很难讲,但这是最诚恳的李霄峰的方式,也许也是《追·踪》这个故事最适合呈现的样子。
在李霄峰的处女作《少女哪吒》里,女儿对老爸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追·踪》的故事一脉相承,不过是换了一个更强烈的叙事环境,又诚实地讲了一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在一个「成年人只讲利弊,只有小孩才分对错」会被当做金句抄到大街小巷的年代,导演的这点坚定显得更加珍贵。
《追·踪》的故事以两对情侣作为核心人物设定,但两个女性角色只负责「美和善」,她们同以被追求的目标出现,亦都和重要利害冲突擦肩而过。
不知道是否是导演刻意地安排亦或善意,女性角色在物是人非的时代变迁中,呈现了永不凋零的美好,与之对应,所有登场的男性角色,则都承载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彼此竞争、相互猜疑,独自成长、困斗并衰老,唯有文学让反倒让两个陌生男子之间建立了奇异的亲密。
在登场的男性角色中,两位被害者要么是社会体系的权贵阶层、要么是家庭关系的话事人,他们同以「施暴者」的姿态高高在上,但影片又刻意呈现了他们浪漫的一面:黄觉饰演的杜国金吟诗作画游泳,无不充满着雄性荷尔蒙的魅力;而徐峰的继父虽然出场不多,但炒菜吃饭自得其乐,神采飞扬了父权的张狂。
作为标靶,他们的恶无论是否「名副其实」,至少都是毫不自知,展示了霸权者的娇蛮,亦反射出反抗者的孱弱,可能这也比较接近一切谋杀的本质。
罗晋饰演的王栋和辛鹏饰演的徐峰,是故事里互为镜像的主角,胆怯给了两人惺惺相惜携手同行的理由。
他们的命运承担了导演的价值选择,《追·踪》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体察人的自省意识:欲望催人向上亦拽人下坠,我们若对自己诚恳,就能关照出曾被欲望扭曲的恶意,倘若愿意视而不见,欲望本身就是最好的辩护理由。
如果说比起《少女哪咤》有什么飞跃的话,在《追·踪》里,导演李霄峰保有少年心性却不沉迷其中,既愿以赤子之心去体恤少年愤懑,亦能以成年人的理性去思辨罪与罚。
而命案之外处理得最飘忽的角色,是聂远饰演的警察,他不是什么高明的警官,并不担当一般刑侦片里破案解惑的功能,他更像是导演假观众视角完成的一次审视。
正因如此,警察貌似和整个剧情毫无关联的日常生活闲笔,与主线形成了对照,游走在过去和现在之间,诘问的似乎不是案件的真相,而是时代的真相:当美好都已逝去,正义已然迟到,又有哪些不应缺席。
这五个人物伙同失忆的王栋岳父、方励客串的入狱的杜明义,从少年写到颓老,建造了李霄峰世界观里完整的男性图谱,呈现了一个男性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命案不过是将他们穿起来的绳索。
在一个貌似非常类型化的故事里,《追·踪》实则做了非常个人化的处理,文本之外,影片的美术、摄影以至音乐都藏满了符号化的设计:俯视镜头带来的绝望感,红蓝对比色凸显人物性格,坦白说来汁水满溢得都有些淤了,剪辑上片段化交错的呈现,与其说是酝酿悬疑气氛,不如说更像诚恳还原人记忆的偏差:时而浓烈,时而绵密,时而轻率。
有趣的是,恰是这种略显「笨拙」的努力,让《追·踪》在越来越确定的案件真相之外,有更多不确定和莫可名状的表意:飞速消逝的诗意时代,土崩瓦解的集体主义,以及财富急剧累积,社会快速发展之外是阶层的固化。
在万众欢呼经济昌明的时代,李霄峰保持了一个创作者该有的警惕:个体故事层面,《追·踪》是清晰的成年式的自我审判,在社会批判层面,又保留了强烈的无来由而难言尽的怒,宛如重击在棉花上的拳头。
这层循环向上的坚定和茫然,有如影片中王栋独自舞蹈时轻盈的一跃,从凉棚跃上屋顶,愿在更高处觅得广阔和自由。
《追·踪》是一部诚恳的充满性情和趣味的电影,有着当下大银幕上稀缺的诗意和文学性,映照了创作者的自觉和自省。
想起来多说一句,如果影片探讨的是自省,片中最需要解释的强行为倒是「缺乏」必要的解释和铺垫,可能在导演的心中,「自省」是一种本能,「诚实」就是诚实者最牢固的镣铐,只要给人选择的机会,道德会且只会惩戒有道德感的人。
我们常说「身不由己、情非得已」,亦常感叹「人怎么就变成了自己不喜欢的人」。
其实人从来都是有选择的,如果愿意诚实一点儿,你变成了你不喜欢的人,可能你本来,就不值得被自己喜欢。
好很好,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顿河(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8873396 不文一名的国企混混在礼堂被手术刀精妙割喉,不可一世的官二代在河畔被利斧残忍钝击,看似与世无争的花店小哥,也在最匪夷所思的地方丢了性命。
横亘十年,发生在重庆的三桩凶杀案,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互为因果。
如果硬要做一个不太剧透的简介,《追·踪》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
有悬疑、有凶杀,亦有浓烈的爱恨情仇,《追·踪》可以有一百种方式来拍摄,但导演李霄峰选择了最高起低落的那种:从商业悬疑的构架出发,又用充满文学性的符号化视听语言拆解时空和真相,片中裹藏了对少年纯炙的眷顾,对是非曲直的执念。
沉重的凶杀罪案被导演强烈的自省意识挥刀乱舞,人和事在刀光剑影中碎成吉光片羽,落定成被遗忘的灰烬。
真相在三分之二处就已明了,而对人性的追踪才刚刚开始,讲述者和观看者能默契地感对方的一声叹息。
这是最好的方式吗?
很难讲,但这是最诚恳的李霄峰的方式,也许也是《追·踪》这个故事最适合呈现的样子。
在李霄峰的处女作《少女哪吒》里,女儿对老爸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追·踪》的故事一脉相承,不过是换了一个更强烈的叙事环境,又诚实地讲了一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在一个「成年人只讲利弊,只有小孩才分对错」会被当做金句抄到大街小巷的年代,导演的这点坚定显得更加珍贵。
犯罪悬疑题材的作品, 充满了紧张和悬疑的氛围 ,这样的剧情,总是能够反映人性。
罗晋在《灰烬重生》里的 表演十分的细腻 ,演技很棒,第一次看他出演这样的角色,成功的诠释出了人物角色。
整部 影片以王栋、徐峰两个主角,灰烬般消逝的命运为主线,整体悬疑的着力点在于氛围的营造,而不是案情的揭秘 ,更好的烘托出了,整部剧的紧张感。
很好的一部剧,力荐观看。
比起导演自身叙述功力的心余力绌,罗晋的表演显得很脱颖而出,渴望、压抑、徘徊深渊的恨与怕,希冀救赎和佯装无事的复杂情绪,诠释得都很准确,像他这样戏有品质的演员,早应获得更好的大银幕机会,不该继续被看过就算的流水剧耽误;这是一部2017年的电影,经历不停改档到2020年,终于在网络平台播出了。
电影的形式很强烈,叙事和画面讲究很好。
虽然作为“悬疑”元素为主打,但“悬疑”并不强烈,反而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探讨。
罗晋和辛鹏表演都很克制自然,角色塑造的都非常立体,摄影灯光和美术在小成本电影里做得算精致了,片子如果能更写实一点,节奏更到位一点会更好。
《追·踪》的故事以两对情侣作为核心人物设定,但两个女性角色只负责「美和善」,她们同以被追求的目标出现,亦都和重要利害冲突擦肩而过。
不知道是否是导演刻意地安排亦或善意,女性角色在物是人非的时代变迁中,呈现了永不凋零的美好,与之对应,所有登场的男性角色,则都承载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彼此竞争、相互猜疑,独自成长、困斗并衰老,唯有文学让反倒让两个陌生男子之间建立了奇异的亲密。
在登场的男性角色中,两位被害者要么是社会体系的权贵阶层、要么是家庭关系的话事人,他们同以「施暴者」的姿态高高在上,但影片又刻意呈现了他们浪漫的一面:黄觉饰演的杜国金吟诗作画游泳,无不充满着雄性荷尔蒙的魅力;而徐峰的继父虽然出场不多,但炒菜吃饭自得其乐,神采飞扬了父权的张狂。
作为标靶,他们的恶无论是否「名副其实」,至少都是毫不自知,展示了霸权者的娇蛮,亦反射出反抗者的孱弱,可能这也比较接近一切谋杀的本质。
罗晋饰演的王栋和辛鹏饰演的徐峰,是故事里互为镜像的主角,胆怯给了两人惺惺相惜携手同行的理由。
他们的命运承担了导演的价值选择,《追·踪》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体察人的自省意识:欲望催人向上亦拽人下坠,我们若对自己诚恳,就能关照出曾被欲望扭曲的恶意,倘若愿意视而不见,欲望本身就是最好的辩护理由。
如果说比起《少女哪咤》有什么飞跃的话,在《追·踪》里,导演李霄峰保有少年心性却不沉迷其中,既愿以赤子之心去体恤少年愤懑,亦能以成年人的理性去思辨罪与罚。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之外还有一个幽灵“玛斯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
”这是李霄峰的《追·踪》里两位男主角之间的密语,也暗示了影片的一个态度,将托尔斯泰在《复活》里全知的道德俯瞰拉入到了角色短兵相接间困惑挣扎的道德修罗场。
《追·踪》利用黑色电影类型的道德模糊精细的构建了一部表现主义的心理道德剧。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利用公式大言煌煌“道德沦丧”或者心安理得“沉沦游戏”的时代,《追·踪》以如此古典抽象的方式来讨论道德与人性,显得孤僻得如同一个挣扎在酒精与混乱中的私家侦探。
方励在影片中客串的那个身陷囹圄的杜局长,莫测高深的引用着马克思,“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异化了的极端“唯物主义者”所展现的无情,恰恰是整部影片所挣扎困惑的对手。
影片试图在这个无情的世界里找到一处情感与道德的安放地,重音从政治经济场域的“社会关系总和”移入了道德场域的“人”。
影片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充分而复杂,五个主要的男人:野心勃勃的医科院学生,不堪暴虐的青年工人,固执困惑的耿直刑警,孤独暴力的流氓父亲,多情而又无情的官二代阿飞,无一不在各自的“社会关系”中挣扎。
两位年轻凶手的凶器都是各自的工具:榔头与手术刀。
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上个世纪的标准叙事,无产阶级的反抗压迫,资产阶级的替换兼并。
但这种政治叙事一旦陷入到了影片所营造的道德泥潭里,就失去了合法性。
“社会关系”不得不在“人”的维度上被重新拷问。
两位施暴者使用的是拳头和权势,但影片并不安分于将他们变成一个单向度的角色,而是同时反转式的展现他们各自柔软的罩门。
这种具体的人在抽象的情境,形成了这部影片的基本特色。
流氓老爸游走于穷街陋巷,自斟自饮自言自语,这份生活重压下的孤苦,在类型角色的浪漫化借调中,诠释出了那种“有缘有故的恨”。
黄觉饰演的那个阿飞情人,他的官二代身份在那些荒诞多情的浮夸场景里被假装烘托了出来,他的无情和权势论宣言强化着这个“通俗故事”。
然而,那首在火光明灭间呢喃出的戏仿于《共产主义宣言》的“爱情的幽灵”,却戳破了之前所营造出来的虚张声势。
而那位固执得格格不入的刑警,则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承担的是整部影片视角的投影化身。
他不是一个破解谜团的硬汉侦探,他只是一个困惑无比无可奈何的目击者。
影片前半部所铺陈的刑警的日常,所面对的生活困扰,框定了我们进入凶杀案的方式。
因为华丽的婚礼、下海的搭档等等琐碎,而升起的对于这个世界运行法则和社会关系的困惑,引导着刑警追索悬案,最终在碎片中理清事件的面貌,从而看到更为极端、抽象的困惑本质。
也成为整部影片那最后一丝美好与希望的坚定传递者。
影片的两位年轻女性,她们没有成为同谋者,相反维系着那个血腥阴郁的男性世界的对立面,微弱却又坚韧的美好,对于“爱”和“情”的悲壮的追索与实践。
影片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案件线索的方式在推进,碎片式截取的段落按照情感逻辑穿插着,用情境替代了事件,在每一个高度设计的情境里处理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
在情境的制造上,影片的表现主义倾向尤其明显,一个个从现实中暗度陈仓到抽象布景里,比如王栋练舞的段落,从“现实的屋顶”渐渐的变成了“城市的巅峰”,恋爱的青涩悄无声息地转化成了野心勃勃。
整部影片经常使用镜头的移动,景别的切换不动声色的构成悬念、反转、叙事、情绪。
在表达恋爱的时候,影片采用蹦极和单车两个精短的镜头,垂直与平行的运动轨迹,表现恋爱的不同状态和欢愉。
这种抽象的视觉表达,在布光和配乐上显示的更为明显。
大量采用的单色调拼贴,将画面拉到了心理层面。
比如最后的决斗,红色的单色调,扭曲的面部特写,让物理运动飞升成为心理活动。
而Simon Fisher的噪音式配乐,用近乎拟音的方式,踩在现实声音与人造音乐的临界点上,形成一种心理上单色调噪音的效果。
种种技法的交响中,影片演绎了一出追索之旅,对于那在一切社会关系之外的在深渊里游荡的幽灵的停歇之处。
吴觉人: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金马奖初审选片人。
从电影的架构上来说,这个电影给人感觉就是大型剪裁现场,电影的拍摄手法运用的蒙太奇,交换杀人的手法希区柯克1951年的《火车怪客》就已经玩过了,而且比灰烬重生优秀很多。
从电影的表达上来说,我没有看过黄导别的电影,但我觉得他应该更适合拍纯文艺片,导演想拉深度拉人性但碎了一地,整部片子看不到演员心理的变化,引不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我个人认为跟演员没关系,问题出在导演和剧本上,最后拍出来一部四不像影片。
这个电影都说是披着悬疑的外衣,重点在讲人心。
家暴,贫富差距,爱情,金钱,什么都想说但什么都没说好,强行深度最为致命。
从电影的视觉传达来说,全片的色彩非常浓重,这可能是导演的追求吧,但作为悬疑、剧情片呈现出来不仅非常不合适,还给观众的眼睛带来了强烈的不适感。
没有扎实的剧情做根基,只有让人不适且迷惑的花哨拍摄手法跟镜头。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找不到任何理由让我推荐的电影,如果不是演员的死忠粉,就不要考虑浪费自己一个半小时了。
如果一定要看,我个人推荐看《蒙太奇》和《火车怪客》比这部电影优秀很多。
光影效果好,罗老师演技开挂了一般
我有不喜歡的地方,譬如過慢的節奏跟故弄玄虛的空鏡,配樂色調於我也是不適感較多;但我又有很喜歡的地方,譬如謀殺的設置,主角的獨舞與共舞。對文學性的追求多少傷害了電影流暢度,但演員表演上對自溺風格的服膺又成全了電影的個人氣質。總體而言,我欣賞也覺得可以一看。
导演在对表演的控制上有很明显的进步,有几组镜头的调度蛮用心的,抛开符号不谈,叙事层面多依赖剪辑,但人物关系分寸感把握还不错,警方这条线欠考虑,让人感觉聂远整体水土不服,另外声音处理是相当可以的
不要读托尔斯泰
619
2.5 比处女作有进步,但两个彼岸都离得远,还是淹死在河中间。《斯城独立笔会杀人事件》?《谈谈钱跳跳舞杀杀人》?
很想看,对于罗晋的表演还是很喜欢的,聂远演的也不错!剧情感觉也挺好的!
在全片攝影都是以紅色為基調的情況下,突如其來的藍綠色顯得非常突兀,對電影的美學統一性是破壞性的。每一個演員的幾乎每一場戲,都透著一股濃烈的“快看我多會演”的造作感,用力過度使得角色都失去了真實的鮮活感,反而退化成了紙片人,紙還是油紙。劇本不應該在前半段給徐峰安排那麼多戲份,造成過早暴露了懸念,讓人早早猜到交換殺人手法的那一刻,整部影片的高潮就已經早洩了。和《少女哪吒》相比是退步的,我現在非常擔心《風平浪靜》。
1.剧本和剪辑也就三星左右,剪得有点乱,回忆和现实要到后半程才能分清,影响观感。2.写给摄影团队:本片的摄影技术实在太好了,好到有点“过犹不及”了。当你把每个镜头都雕刻成艺术品的时候,整个电影就没那么艺术了,有点炫技的感觉。换句话说,这个电影的每一帧都可以截出来品味,但连贯起来就让人觉得生硬了,美得不真实。
6/10 能猜到导演想拍什么样的电影,但剧情和节奏还是让人有点卡在中间,不够尽兴
傻逼
为两个我喜欢的男演员而来。片子三星,偏心给了四星。
是个好剧本,但不是个好电影。
对美术和人物描写还算是有独特想法,这个路线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刁亦男。
重庆拍的,
电影的结尾也是故事的开始,两个男人树下相拥跳舞似乎也象征了他们人生的转折。两个人的动作,很笨拙,却很开心,是那种犯案之后从未有过的轻松神情,这一刻他们一起向曾经的单纯告别,如舞步般纠缠着一同迈向了陌生又难以掌控的未来。
想玩花活儿,首先得本子硬。人设没问题,故事到双主角杀完人都没问题。但故事从这里才真正开始,可惜后面全崩了。
比《少女哪吒》进步不少,极致的霓虹美学和巧妙构图,营造出强烈的风格影像。虽然剧本还不够好,但贯穿其中的悬疑感可圈可点。双主角在时空交错间出现,疑云密布的谋杀案则如同虚浮梦境,将人引入无尽深渊。
摄影非常好,剧本其实也行,讲述差了点。那个城市统一灯光的镜头,很下功夫啊。
整个故事看起来一点都不真实,人物情绪也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