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朋友永远的朋友不会对自己的朋友开枪,更不会抛下你们留在这里,我们不属于这里的人,荣耀也不属于我们大家,这为什么会打仗呢,我们为了这个国家为了朋友为了家人,可惜的是最后剩下来的人总是寥寥无几,想到战友想到以前曾经经过的青春,对自己的那些过错是否真的已经悔过了吗。
用生命掩护起来别人的生还,也就只能在战争中来看到不同的人对感情的理解了。
虽说如今的世界没有战争了,小部分在战斗可真实的理解到生活中到处都在战斗,去跟各种利益战斗从来都没有懈怠过,过程中遇到的人很多都已消逝,有点沉沦了有的起来了更有甚者从来都没有起来和下去,面对着生命渐渐的消逝想要珍惜那些身边的人,还有曾经在一起奋斗过的人,想起一句话,好朋友见一面少一面。
这真的像你说的如此吗,想象着我们有一天回首的站在以前走过的角落中去想象那些日子多少辛酸苦辣都过来了。
没错你都过来从开始我们都注定了这场旅行,参考着别人眼中的世界,听说着古人留下来的遗迹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没有简简单单的事,也不曾出现简简单单的生命,独一无二的生命。
做你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
生长在香港这个狭小地域的吴宇森把香港街头的的暴力美学用打不完的子弹,空中飞跃的慢动作,如同烟花般的枪火宣泄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些用在塞班岛上日军和美军的厮杀却显得表现乏力。
丛林的场面缺乏可信度,大调度的战争濒于失控,高调的爱国主义煽情不足,就连尼古拉斯凯奇常常皱起的深度忧郁的八字眉也和身经百战的陆战队战士挂不起钩来。
回过头来想想迈克尔 贝,想想斯皮尔伯格,想想沃夫冈·彼得森,你就知道让吴宇森导演这部片子的愚蠢,这点上,由不得吴导,实乃电影公司决策的失误。
这也直接导致了因该片而血本无归的派拉蒙的重组,米高梅被兼并。
拖电影频道的福,终于把这部片给看了。
一直觉得战争片其实都是一样模式,但没出息的我总是能在一样的模式下得到别样的感动。
见惯了生死有心理创伤的乔安德森只能通过作弊重返战场,期间他只能用酒精和药物来麻痹自己。
战停时,他是一摊颓废的烂泥。
战时他又是一个无所畏惧,头脑冷清杀伐果断的战士。
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心想报效国家的本亚齐,并不知道他的赤诚并没有换来这个国家对他公平的待遇。
本和白马总是露出他们的白牙,对周围的战友敞开心扉,而乔则总是提醒自己和同样知道秘密的公牛不要和他们走的太近。
其间我一直猜测公牛会先杀了白马,但是没想到最后时刻公牛也没忍心对白马开枪,反而是乔经过一番挣扎之后扔出了炸弹。
乔选择向本坦白,他说这是命令我必须这样做,他说“我他妈是个好兵”。
本依旧赤诚的为国效力,只是他不再对乔打开心扉。
影片的最后,面对生死乔做出了选择-第一次选择战友生命而不是命令。
他用生命实现了诺言。
此时我突然明白乔为什么要坚持重返战场,或许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回去。
无法区分对错,他执行命令坚守阵地,他执行命令死守密码,他说“我他妈是个好兵”。
或许换一种选择他的战友不会死,白马只是被俘······但战场上没有或许,没有对错,错的只是战争本身。
还记得他们在行进中谈着战争结束后的理想时的笑脸,还记得公牛和白马的合奏,还记得本用香烟为乔祈祷的场景······影片中加了许多吴宇森的个人意愿,种族的平等、非战场人民的无辜、世界的和平,其实这也是大众的意愿,我们正在这条道路上努力行进。
《风语者》反映了美日班赛岛大战的残酷场面,讲述了印第安人用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作为密码,帮助美军掌握战场先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在美国西部的旷野中,落日的余辉把大地和山峦都涂上了金色,缭绕的云雾中传来一声声苍凉悠远的吟唱,是在用风的语言与神灵对话!
飘扬的星条旗下是印第安人男人微笑的面庞,那个曾经被驱逐被杀戮的民族现在已然融入了这个国家,过往的血海深仇都在时光的轮回里化作了飘散的云烟,昔日的仇敌变作了今天的兄弟,为了保卫这片土地,保护这里的人民,他们在孩子的啼哭与亲友的不舍中毅然决然的奔赴千里之外的战场。
千里之外的战场是什么样呢?
当美丽的黄蝴蝶划过幽暗的水面,人们还未来得及感叹大自然的美好,便被刺目的猩红血液,残破腐败的尸体拉回到残酷的真实人间,连天的炮火中,血肉横飞,惨叫连连,这是一片被死神笼罩的炼狱!
因为要服从命令,就必须坚守沼泽,不能撤退!
眼睁睁的看着同伴们一个个的死去,乔.安德斯在队友临死的咒骂声里崩溃着号叫。
死去的人痛苦的死去了,痛苦只在死亡的一瞬间,活着的人痛苦的活着,痛苦却在每一分每一秒如万蚁噬心浸骨入髓!
这痛苦占据了乔的一切,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悔恨之中。
一方面作为领队他必须要执行命令,另一方面这个愚蠢的命令让十四名兄弟都死在了沼泽。
他无法接受自己独活的现实,更不能接受自己成为英雄的设定,所以,才会把银星勋章扔进大海,才会宁可作弊也要再次回到战场!
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要为兄弟们复仇!
是不堪忍受安逸活着的煎熬必须要在炮火里释放自己的生命!
临行前夜,狂欢的人们跳着欢快的舞步,笛子与口琴在嘈杂的背景里孤独的吟唱,海浪拍打着岸边,夜风轻抚着树梢,美丽的丽塔勇敢的表达出自己得爱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要出发了,当所有的新兵都在开心的照相,只有乔冷着脸离去,因为他知道今日笑得多灿烂,未来回忆起来就会多痛苦!
乔此次的任务是要保护新的印第安通讯兵,他们将用自己独有的纳瓦霍语言作为密码在战场上传递信息,只是这保护二字略有些讽刺,因为如果一旦敌军将通讯兵抓获,乔不能将其救出的情况下必须把通讯兵杀死,绝不能让日本人破译这种新的密码。
所以与其说乔的任务是保护通讯兵,不如说是在保护密码。
通讯兵亚齐聪明勇敢善良又可爱,经历了一次次的同生共死的并肩作战,乔慢慢向他打开了自己的心扉,讲述那场惨烈的战斗。
亚齐安慰乔:那不是你的错,你只是奉命行事。
乔释然了吗?
并没有,他只能喃喃的自我麻痹,是的我是一名优秀的陆战队员,可是当他拿着酒瓶踉踉跄跄的走在暗黑夜色下新起的坟茔之中,霎那间心魔再起,耳畔是同伴们一声声急切的呼喊,咒骂,乔痛苦的无以复加,只有跪地哭泣以求的他们的原谅,只能呼喊他们的灵魂来与之会面。
随时可能死去的一群人,却在无比憧憬的畅想着战后的生活。
有人要赚大钱,有人却只想放羊。
当问及亚齐时,他说他想要当教师,想报答这个世界,想教美国历史,想探究曾经的纳瓦霍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他微笑着诉说,丝毫没有仇恨,并不是亚齐遗忘了历史,而是历史已经是过去,过去错了就正视这错误,不要让错误再犯,而不是把错误导致的仇恨无限延申,生生世世,那样错误只会越来远大。
正如他们在经历的这场战争,希特勒错了,东条英机错了,他们为了自己所谓的荣耀发动战争,而渴望和平的人们又不得不通过这该死的战争来让他们邪恶的计划失败。
当他们进入日本人的营地,士兵都逃跑了只留下一群惊慌失措的妇孺,笛声和口琴声吹奏出悠扬完美的和声,整个营地安静又平和,若不是他们身着军服背着枪,几乎要让人忘了这是在战场。
当乔把止痛药给那个日本小男孩,男孩由衷的说出:谢谢!
叔叔。
这温情的一幕比无数战场惨烈的画面更能打动人心,所有热爱生活的人都不会希望发生战争,所有发动战争的人无论他又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都应该被诅咒唾弃!
普通的日本民众不过是想过平淡又温馨的小日子,但他们却被所谓大东亚共荣粹蒙骗裹挟,不得不卷入其中!
正如五十年轻曾经的仇敌印第安人和白人现在却握手言和并肩作战一样,当战争结束,当纳粹下台,日本人和美国人一样可以做回朋友,而这正是这场战争的意义,以战争的形势来阻止一切战争的发生!
亚齐拥有一颗纯粹炙热的心灵,无论曾遭受过多少不公,眼眸里始终是温情与希望,脸庞上始终是微笑的阳光,不明真相的他无比真诚的邀请乔战争结束后去他的家乡骑马狩猎,无比真诚的谢谢乔对他的保护。
而这些只会让乔的内心更加纠结痛苦,愧对亚齐的信任与感激!
所以他才会一拳捶向画面,去向长官说撂挑子不干,因为他无法想象自己有一天可能会亲手杀死亚齐。
而长官的话再次点明了主题:每一个妈妈的宝贝都不想干,但只要东条英机和希特勒还活着,我们就必须战斗。
因为不是我们不战斗这战争就会停止!
所以,看啊!
哭泣的小女孩刚刚品尝到甜蜜的巧克力,嬉戏的孩童正在顽皮的敲击士兵的钢盔,画面美好的仿佛像是梦境。
然后,毫无预警的炮火袭来,哭泣,尖叫,慌乱、死亡……..那些战争疯子们为了他们的大业与野心丝毫不顾这里有他们的女人和孩子!
是视为敌人的美国军人抱起了小女孩,哪怕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保护她的安全,这是什么精神?
是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所有热爱生命热爱和平的人都会选择的结果!
这一刻,所有的观者都会无比憎恨纳粹的邪恶与残暴,无比渴望战争的结束,看到他们的倒台!
乔一定也是这样,所以当看到日本兵抓到怀陶斯的时候,他只有强忍内心的痛苦与折磨扔出手雷,如果不这样,如果让日本人破译了密码,战争将更晚结束,将有更多无辜的人死去!
为此他甘愿亚齐向他开枪,因为这样痛苦的活着并不比死去好受多少。
被怀陶斯的死刺激到的亚齐,在战场上疯了一样的杀敌。
乔制止他:你这样做也不能让你的朋友复活。
亚齐眼含热泪的反问:你知道什么是朋友吗?
乔用实际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一把推开亚齐,让敌人的刺刀扎进了自己的身体。
是的,这就是朋友,为了你,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
身体上的剧痛没能阻止乔微笑的看向亚齐,那笑容仿佛是在说:这样我可以做你的朋友了吗?
当生途渺茫,亚齐勇敢的把枪口转向了自己,他坚定的让乔开枪,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日本人获取密码。
乔会怎么做?
乔要怎么做?
他望着亚齐坚定的说:不会再有人死去。
死或不死是他能决定的吗?
他不能。
但他知道亚齐不会死在自己的枪下,他要为保护亚齐战斗到最后一刻,他并不是逞匹夫之勇,也不是耍什么个人英雄主义。
当亚齐把枪口转向自己的那一刻,他们两人就已经生死相依了,如果我不能保护你的周全,那么我就先你死去!
终于在临死前,乔向亚齐诉说出他对怀陶斯的愧疚,他向神灵祷告,他们救了更多的人,他的灵魂到了救赎,他安详无悔的死去。
此刻的亚齐泪流满面紧握住乔的双手,相信他已经替怀陶斯原谅了乔,相信怀陶斯那坚毅的眼神仿佛在诉说自己亦会向亚齐一样选择保护密码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最后给丽塔的回信乔是什么时候写的呢?
是藏在贴身的地方好好的保存着吗?
是亚齐把它找出来寄给丽塔了吗?
还是把它燃烧在熊熊的火焰里?
他说他永远记得海边的那个晚上,丽塔说有关世界的美丽,说要带他从新认识这个世界的美好,他说他一定会回去……乔的灵魂被亚齐在西部无垠的旷野里祷告祝愿:乔.安德斯一位勇敢的战士,一名优秀的陆战队员,印第安人亚齐的朋友,请你安息!
请你听这风的吟唱!
请你看这云的飘荡!
你可知道战争结束了,世界和平了!
愿你的灵魂保佑这世上再也没有战争!
祝愿这世界永远和平安宁!
看这部电影是意外之中,因为在学校放映室里借错了碟,感受也是意外的感动.没想到一个满是男人的战争片里,有那么温柔的一瞥,那刚毅的抉择.感动的我和密友,在众目睽睽之下泪如雨下.喜欢这些原主人的眼神,永远质朴,理想也很单一.但是意志格外坚强.喜欢妻子的守侯,孩子的微笑,是那么充满动力.喜欢语言的怪异,不知道就是最有趣的.我觉得很值得看.所以我推荐.
影片中有一段话,五十年前的父辈们以杀印第安人为乐趣,五十年后,和印第安人一起抗击日本的侵略,不知道再过五十年,会不会和日本人坐在一起共同找一个目标抗击。
如果这话是真的在二战中说的,这是神预言。
影片中展现的是现代化的战争,和我们的二战不像是一个年代的,好像是“隔代”的战争。
那时的我们,确实很落后,只是希望知耻而后勇。
有些东西,比如美国人和土著人的仇恨、美国人和日本的仇恨。
这些太值得我们去思考。
或许每个人对电影的感觉不一样,认识不一样 。
或许是这段时间哲学的东西、历史的东西看得有点多,导致了很多念头的产生。
选择理由:第一,尼古拉斯凯奇。
实在太爱这位影帝,用他人一段评论来表达“微秃的头顶,醉意蒙蒙的双眼不时透出灼人光芒;一面是生活中沉沦,颓废,迷茫,精神异类;另外一面是技高一筹,智勇卓尔,无往不胜。
无论是骗子还是军人形象,他代表了男人的一种倾向:颓废之美”,O,MY GOD.这样沉默深沉的男人怎不让女人着迷?
遗憾的随后这几年来他实在没啥佳作,几乎要沦为烂片王了。
第二,吴宇森。
这位导演是拍男人的高手,他的作品几乎可以没有女人的存在,男人可以撑起整部电影,《纵横四海》《英雄本色》《断剑》《变脸》《风语者》《碟中谍》系列等等。
只有吴宇森与李安这两位,作为导演,在好莱坞立足。
这是极不容易的,毕竟文化差异太大。
而《风语者》,却是吴宇森导演的滑铁卢之作。
据说预算超过1.2亿美金,还不包括5千万美金的宣传费。
但是全球票房(包括北美)才区区七千万,几乎血本无归。
米高梅开始走向破产。
为什么这部片子这么不受青睐?
以二战中的太平洋战争为背景题材,选择印第安人作为传递密码电波的风语者,而白人军官奉命保护。
同时为防止泄密,一旦风语者有被捕可能,立即枪杀。
在塞班岛战役中,海军陆战队员乔·恩德斯做成了他的选择。
有人说,主题不受美国人待见,写的是二战期间印第安人一面被歧视,一面积极为美国作战,主题思考的是种族歧视问题。
而这个问题,在美国公众心中是微妙而敏感的。
一般导演不会去驾驭,或者说触碰这个导火线。
我不太同意,毕竟《绿皮书》受到的待遇可不是一般两般的。
说实话,有关种族歧视主题的电影拍得成功的,或者说被观众接受称道的,确实很少。
但这部电影的种族歧视可以称得上是主题吗?
主角是海军陆战队员乔·恩德斯。
他为了服从命令,牺牲了他全部队员;如今他又为了服从命令,将要枪杀“自己人”。
这是关于战争中人性的思考。
但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主题在电影中平等出现,冲击了电影情节的凝聚聚焦。
也许导演都想要,可惜都没做好。
说实话,这部片子能让人看完,也算不容易了。
全片依靠几个场景组成,而场景之间缺乏一以贯之的主题相关联,即情节之间联系不够,不紧凑,战争的紧张感没有出得来,人物的情感张力没有聚焦爆发。
看完,你都不晓得主人公JO从死人堆里被救出来,不顾左耳失聪地跑回战场,到底为什么?
在与风语者本之间的认可递进也没能展现出来。
战争场面的虚假与重复,更是败笔,徒增观影烦躁感,快进就可以。
整部电影,并非一无可取。
除了尼古拉斯凯奇赞赞的演技之外,还是有看点的:例如本假扮日本兵,与JO一起突袭日本军营,抢夺电报机那段,比较精彩。
至于结尾JO背着本返回,太阿甘了。
例如那个无故殴打本的美国大兵说了一句话:“今天我们和他们打得你死我活,也许五十年后我们的后代会和这些日本人面对面喝着小清酒,打把玩乐。
“有趣而真实的预言。
例如开篇与结尾中美国西部一望无际的荒漠,广袤粗犷的岩石风貌,壮观野性的西部风情,增添整部电影的悲壮感。
我只能说整部电影辜负了开头与结尾的西部浪漫。
可惜了,吴宇森后来拍的《赤壁》也不属于我喜欢的。
但尼古拉斯凯奇,他拍烂片,我也喜欢,没办法,眼睛太迷人。
吴宇森导演的这部二战大片,无疑再次充满他的暴力美学--到处是爆炸,血肉横飞,虽然我相信真实的塞班岛战役更加残酷,但让我心动的却是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海军军官乔·安德森。
战场上一往无前地冲杀,平时却是冷漠,我行我素,一意孤行,酒精几乎陪伴着他业余生活的全部--活在真实的虚幻世界,落寞,乖张,像一片随时凋零的树叶,生命沉沦在已往的残酷战事,不堪回首却又挥之不去,以至于在坟墓小径产生幻觉。
严格地说,此片并不太出色,但凯奇的角色把我打动了。
总有这么一种男人,沉默寡言地身负使命,想放逐自己摆脱生命的虚无和痛苦,却最终以生命践行诺言,这也许是他们的最好结局。
凯奇似乎永远是好莱坞男人中的一种类型:微秃的头顶,醉意蒙蒙的双眼不时透出灼人光芒;一面是生活中沉沦,颓废,迷茫,精神异类;另外一面是技高一筹,智勇卓尔,无往不胜。
无论是骗子还是军人形象,他代表了男人的一种倾向:颓废之美。
想想我们男人,又有几个不是这样晃荡晃荡地一路走来呢。
大家都说吴导滑铁卢之作什么的,可我觉得还好,没记错是在初中吧,有幸第一次在中央六台看过此片,当时精神匮乏的我把此片归入个人经典百大电影名录难以自拔。
故无论舆论如何,票房如何,哪家公司破产均与我无关。
只有一句,这是好片。
理由有三:1.战争场面达到好莱坞工业平均水准,枪炮烟火以及音效水平不差。
2.叙事逻辑有鼻子有眼,剧情相当引人入胜。
3.凯奇以及其他演员超自然演技,看得很舒服。
角色阵亡时让人深感心痛,泪如泉涌。
以上,所以请各位豆油手下留情,不要不懂装懂非要跟节奏说这部电影差了。
战争片豆瓣7.6的评分足以证明此片在大部分人群中还是接受的。
残酷是战争片的基本要素,这部影片达到了,所以夸赞就没必要过多赘述。
影片一开始以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映入眼帘,粗狂豪迈的沙漠岩石连绵不绝,随后是当地印第安人部落的主人公踏上军营的道路,氛围平缓安逸,像是诉说故事的开头正在娓娓道来。
但随即迎来的不是安逸,而是突如其来的所罗门战役,镜头由干净的湖面慢慢被血红色替代,残破的尸体飘在湖面上,紧接着安静的氛围被枪声打破,男主的小队与日本军队的战争也随即展开激烈的厮杀,残酷且短暂,没有后援且人数劣势的男主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一个个在自己面前倒下,随后自己也被炸倒。
而后切换的又是安逸平缓的氛围节奏,男主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尽管还有一些战争遗留下的心理和肉体创伤,在医院心有不甘的接受治疗,后面通过爱慕自己的女医生的配合,成功重返战场,与支线的印第安人通讯员成功会面,展开故事。
影片从一开始到这里的节奏,堪称过山车,从安逸和战争来回切换,包括在所罗门战争的镜头语言,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能让我眼前一亮,看完全片会发现这种突如其来打破平静的战争比比皆是,算是导演的影片特色。
除去激烈残酷的战争,在来之不易的短暂和平的时间里也能讲好它想表达的故事,男主从一开始重回战场对敌人的愤怒,而后讲述自己对所罗门战争失败的懊悔,一幕幕往事不断涌上心头,与通讯兵一步步建立起友谊,而通讯兵也通过战争逐渐适应战争带来的残酷,每个队员之间的羁绊虽然描述的不多,但把自己的遗志交托给队员这样普遍的行为,却显得沉重。
影片最后能夸的点,就是偶尔会有整个战场呈现给观众的画面,广阔无垠加上炮火连天的画面,有种置身第一人称《战地》游戏的既视感,跟小范围打突破的战争有着明显区别,极为震撼。
剩下的就是觉得差点意思的设定,首先就是觉得配乐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不搭,BGM透露着一丝诡异,没有慷慨激昂也没有悲壮惨烈,甚至如果全部用战争原声去掉BGM都比这好。
其二就是影片可以有艺术成分,但结尾的艺术成分过浓了,过于想要突出男主的思想转变,但是代价就是缺失了真实性,具体的可以自行去感受结尾的剧情。
最后来点个题,每次战争的开始,都伴随着无数条生命的离开,没人在乎他们是谁,没人在乎他们干了什么,他们只是接到了保家卫国的命令,只是接到了冲锋陷阵的命令,或许在今天,或许在明天,就不会有他们存在过的证明,与这个世界也将再无关系,而结束他们感知世界断开连接的过程,也不过是一颗子弹飞行的时间,转瞬即逝,即如草芥人命。
Life is always so hard, and even harder to make decision. What we have, is our simply tough.
吴宇森最高水准的片子之一,动作场面过得去,配角面目模糊,照例还是有很俗套的剧情,但是一对儿主角性格还算有看点,也批了美国白人的种族政策。战争场面的远景尚可,中景近景假的一逼。另外烧了很多人,我喜欢。
关于战争 很男人 炸弹从头炸到尾 有些怀疑六七十年前就有这战斗力水平啦 不过唯一温柔的色彩 在于那护士一厢情愿,从未有回音的信
汤普森冲锋枪随便一梭子都可以撂掉好几日本兵...
一直记得<wind talker>是部好电影.可是却不记得好在哪了.昨天看到4点才完呐.第二天还得漂流,嘘..只是,最后10分钟片子的高潮部分把握了片子的精髓.order和life.遵命还是拼命...太悲壮了.让我哭也找不到泪流!胸臆间激荡着正气!哈哈!...快关起电脑的时候,QQ竟然闪了.这么晚,不可能有人以为我还在.竟然是许久不见的老哥来话了.好长一篇.虽然我已经困得不行...知道一定是老哥有感而发了.每一行字都让我揪心.这些感情和感受,我们都长存心底,然后平日里看起来麻木的生活.工作.只是我还很感激
清箱底系列,153分钟导剪版。凯奇简直兰博附体,端起枪就是无双,分分钟让人出戏,好在战争场面还不错。
看完之后,诞生我的网名
换到中国可以是讲温州话的。。。
因为口碑原因,今天才看。第一印象本片还是不错的,种族思考结合兄弟情的双雄人物刻画很OK。说把战争片拍成黑帮枪战片的,我觉得那是导演对于暴力美学的个人理解和阐述。考据军迷的BB可以理解。以微观个人视角表现宏大战争场面的表现,没有问题。个人英雄收割人头这种呢,看着爽就好,电影是视听娱乐艺术。吴宇森确实是商业片巨鳄,过于文艺深度探讨历史、宗教、种族之争的艺术片,他勉为其难,硬上弓就显得笨拙。别说他流于及其表面的美国历史认知,即便是他自认为深谙的三国史,他拍出来也拧巴得很。所以遭遇滑铁卢,一方面是认知上的片面标签,价值观与美国主流大众违和,一方面也还是才华气质不符。个人其实很喜欢凯奇的人物塑造,最后热泪盈眶。本片题材,李安处理的话,就会举重若轻,梅尔吉普森就会举重若重。吴宇森处理得有些似举非举分散了
竟然是吴宇森导的,旅游时坐宝马里看的,音效跟电影院差不多~没中文字幕,也看得差不多~
这还是吴宇森的电影吗??最后一句“圣母玛利亚”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挺好看的,不知道为啥票房那么烂
这部电影总让我想起温州话。
把战争片当动作片来拍,怪不得差点把米高梅亏破产!背景音乐与影片疏离;很多场景看着太假,与影片写实的基调疏离,这不是史泰龙的动作片;好几次激烈对抗过程中的情绪描写也显得非常违和。导演对战争片的把握能力较差,是票房失利的根本原因,和文化差异、上映时间、土著人角色等因素没有多大关系!
故事单薄种族问题明明想涉猎却虎头蛇尾不知所云节奏混乱连吴宇森一向擅长的动作戏也因为在团体和个人之间摇摆而显得极不好看
其实随便看看还可以的,有视觉疲劳了;2012-10-18;
很一般的战争片,没什么个性,已经想不起来了
对战争的理解不够透彻……
吴宇森在好莱坞的片子无一例外的米意思。。。
就记得出了电影院哭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