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电视剧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我看《唐诡2》觉得肯定是年度最佳,突然出了《山花烂漫》。
当我觉得《山花烂漫》稳了时,来了《上甘岭》,实在难以抉择。
目前《上甘岭》只看了7集,可以说是完全符合我的胃口,爆炸场面宏大,演员演技在线,故事条理清晰,把抗美援朝的故事又一次生动的展示给观众。
浅谈一下几点:1.叙事更贴合历史我用“贴合”,而不是“符合”,在我看来不可能有影视化作品能够完全“符合”历史,只能够用艺术的手法更加生动的展示给观众,这就是导演刘伟强厉害之处。
很多其他影视作品只展现战场上的惨烈,而忽视了两国之间政治上的博弈(虽然敌方是多国联军,但本质就是中美的博弈)。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上甘岭》在谈判桌上的几场戏还原了当时谈判的情况。
有很多评论说叙事太杂,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其实不然。
战争不是把对面杀光才算胜利,是要完成本方战略目标才算胜利。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现在都在说:“抗美援朝中美战损1:3,凭什么说是中国胜利?
”因为我们达到了我们的战略目标——让美军退到三八线以南!
所以政治讲不通,战争就无稽之谈。
2.主角光环——段显峰很多人在诟病主角段显峰,一个自带主角光环,不死不伤,全知全能,有种“抗日神剧”的味道。
其实这是很常见的影视手法,像张国强主演电视剧《三八线》也一样,通过不断成长一步步走下去,很多战争题材电视剧主角都是需要一个虚构人物。
这个虚构人物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普通士兵,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指导员,最主要虚构人物是代表着观众视角。
我明白很多观众喜欢看群像戏,我也喜欢,但是如果把段显峰做的事,追飞机,说韩语,说英语,画图纸,指挥作战,拆炸弹……分成十个演员去演,那就显的很零碎,而且没有任何记忆点。
这个虚拟人物就是把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做的事捏到一个人身上去,告诉观众当时我们的部队里人才济济就可以了。
而且他就是一根线,带着观众去把故事串联起来。
谈谈演员黄轩,我并不喜欢他演戏,但也并不讨厌。
在看剧之前,我对这部剧主演就一个要求,不要让我感到出戏就行。
黄轩做到了,而且演的非常好,一个没上过战场的“纸上谈兵”行家,把战场上的不同感受都传达给我了。
虽然我个人不喜欢他,但是扎实的功底我还是要给掌声。
3.邱少云 黄继光本部剧很多演员我都叫不上名字,但是导演请来释小龙演邱少云,欧豪演黄继光,这就是刘伟强作为导演的厉害之处,也是我要来写一篇影评的原因。
释小龙和欧豪的戏份很少,可以说是一闪而过,但是却演我们从小就深刻于心的英雄——邱少云和黄继光。
导演没有强调他们之前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就是事情发生了,然后就结束了。
这是导演对于“人民战争”深刻的理解,告诉我们要“突出英雄,淡化英雄”。
“突出英雄”,导演请了两位知名演员,给观众加强了记忆点,让我们铭记英雄。
“淡化英雄”,是削弱个人英雄主义。
如果那团火烧到其他人,其他人也不会发出任何声响。
如果看到一起冲锋的战友全部倒下,而自己是那个幸运冲到机枪点的人,换做谁都会以命相博。
这个人民军队强大之处。
之前看到有“专家”质疑邱少云黄继光,其实真假并不重要,邱少云黄继光只是一个符号,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肾上腺素”。
导演在两位英雄的处理上可以说深得我心。
.以上是看了7集有感而发,希望后边会越来越好看,尤其不要烂尾。
刚看完第一集,从节奏和内容上看,还不错,节奏很快,内容也没有太做作,每天看一集。
但是,怎么感觉,有点刻意学习吴京的劲头呢,吴京是不错,但是不能成为军人的刻板印象。
后续希望不要有过多、刻意的表现儿女情长的剧情,后续再来评价。
正好现在正在读《毛泽东军事文集》《粟裕兵法》,希望能通过这部剧,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争战略战术有个更加感性的认识。
有更多的思考再来分享。
看完《上甘岭》,最让我震撼的不是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剧里对战略层面的展现。
剧中开篇就呈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场景:我军在敌军眼皮底下大规模撤退。
这个细节揭示了整个上甘岭战役的关键时间节点——第五次战役。
作为一个军事历史爱好者,我认为这部剧最成功之处在于将复杂的战略布局讲述得明明白白。
金化、铁原和平康这个重要的战略铁三角,成为了整个战役的命脉所在。
尤其是芝浦里的地理位置,它处于金化和铁原之间,就像一把钥匙,掌控着整个战局的走向。
剧中通过段显峰指挥拖延美军一个师的情节,生动展现了我军在劣势装备下的战术智慧。
这不是简单的阵地战,而是一场关乎整个战略大局的较量。
通过对地理位置的准确把握,让观众理解了为什么我军宁可付出巨大代价也要死守这片阵地:一旦芝浦里失守,不仅装甲部队可以长驱直入,我军的补给线也将面临断绝的危险。
最难得的是,它不回避当时的困境:我军装备落后、物资匮乏的现实。
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精妙的战术运用和战略布局,最终赢得了这场关键战役。
这让我对"以劣势装备取得优势战果"有了更深的理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子。
就这个片段直接就弃剧了,人民军队不是黑社会帮派!
这他妈也太离谱了!
没有政委没有常委只有一个拍马屁的参谋长!
我们的军队高级干部独断专行像黑老大,这就是香港人理解的人民军队,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简直不能容忍!
我们这么好的革命历史题材居然交给受殖民地教育长大的香港人拍!
绝对是低级红高级黑!
是反党反军的一大发明!
真的很担心,也真的很期待,这段历史只要原原本本的讲出来就已经足够震撼了,火力极其不对等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能够胜利?
希望电视剧能够深入的展现这个问题。
千万不要拍成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或者黑帮火拼,特效轰炸,以及惨惨惨,如果志愿军只有惨这一个主题表现的话真的太小看地表最强轻步兵。
求求了好好拍一下吧,别糟蹋这个题材。
从细节上聊聊《上甘岭》的历史还原度:作为一个历史迷,《上甘岭》最打动我的是它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
剧中呈现的每一个战术决策,都建立在扎实的历史基础之上。
从一开始的战略性撤退,到后来的坑道战术运用,再到前线与谈判桌的呼应,剧组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可谓用心。
特别是在展现当时志愿军面临的实际困境时,既不回避装备落后的事实,又着重展现了如何通过战术创新来弥补这些劣势。
步炮协同、冷枪冷炮等战术的运用,都是基于真实历史的改编。
尤其是对地形地势的利用,从金化、铁原到平康的战略布局,再到597.9和537.7两个高地的选择,都完全符合历史记载。
当每一个细节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部剧就不再只是一部战争片,而是成为了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
不得不说,我对这部剧是好剧的评判标准就是:它让观众真正理解了上甘岭战役中的军事智慧。
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它不仅重现了这场关键战役的全貌,更展现了志愿军将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是如何用智慧和勇气赢得胜利的。
尤其可贵的是,剧中对坑道构筑、阵地选择等战术细节的刻画,都力求真实准确,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不仅体现了创作团队的专业态度,更是对那段历史、对在上甘岭战役中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最好的致敬。
作为一个历史迷,《上甘岭》最打动我的是它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
剧中呈现的每一个战术决策,都建立在扎实的历史基础之上。
从一开始的战略性撤退,到后来的坑道战术运用,再到前线与谈判桌的呼应,剧组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可谓用心。
特别是在展现当时志愿军面临的实际困境时,既不回避装备落后的事实,又着重展现了如何通过战术创新来弥补这些劣势。
步炮协同、冷枪冷炮等战术的运用,都是基于真实历史的改编。
尤其是对地形地势的利用,从金化、铁原到平康的战略布局,再到597.9和537.7两个高地的选择,都完全符合历史记载。
当每一个细节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部剧就不再只是一部战争片,而是成为了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
不得不说,我对这部剧是好剧的评判标准就是:它让观众真正理解了上甘岭战役中的军事智慧。
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它不仅重现了这场关键战役的全貌,更展现了志愿军将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是如何用智慧和勇气赢得胜利的。
尤其可贵的是,剧中对坑道构筑、阵地选择等战术细节的刻画,都力求真实准确,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不仅体现了创作团队的专业态度,更是对那段历史、对在上甘岭战役中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最好的致敬。
随着剧情发展,坑道里坚守了多天的战士们面临水尽粮绝,此时军长心急如焚,扬言谁能给战士们送上一筐苹果就给谁记二等功。
只是这条运输路线甚是艰险,要在敌人重重火力压制的情况下试探前行,而最终一筐苹果只送上去一个,《上甘岭》在讲述“一个苹果”故事时,加入了徐大娘嘱咐带给徐晓苹果,而徐晓没有吃上苹果的细节,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思念直观展现,而徐大娘何尝又不是千万个母亲的代表呢,香到这个层面后狠戳我泪点。
这边刚刚哭完运输队一个苹果,转眼看到基伟来到了英雄冢,小小的屋子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物品,而这每一件物品背后,都代表着一位英雄的牺牲,他们只留下生前最重要的东西,或是家人的照片,或是信件,或是一个冲锋号角,也许不知姓名,甚至尸骨无存,不敢想象以身躯抵挡敌人炮火的他们该是多么勇敢,多么坚定。
在这里即使没有过多的形容,也可以想象到战场上的壮烈。
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情节线,这些情节交织在一起汇成完整故事线,我只能说《上甘岭》你真的牛。
剧中高能场景简直太多太多,个中情节设计深入人心,就是太好哭了,强推强推!!!
也谈《上甘岭》王雷饰演志愿军15军军长秦基伟的人物形象。
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褒眨不一。
一些观众认为王雷的表演不像军长,脸部表情不妥,颇有微词。
本人认为王雷饰演的秦军长表演到位,可圈可点,恰到好处,既有领军武将的威严,又有平易近人的特点,总体上是立得住的。
对此,你有何看法?
欢迎点评。
此组图片前4张为本人用手机拍央视电视剧《上甘岭》剧照画面,欢迎点评。
最近被《上甘岭》这部剧刷屏了,打开电视正好就是央一在播,索性坐下来和家人一起看看这个最近被力荐的电视剧。
本来只是想随便看看,没想到一看还真有点东西,看到开头撤退的场景,和家里的长辈都感叹了一下,这个剧是真用心了。
没有随便选一个模糊不清的战争节点作为切入,而是选择了第五次战役,一下子就来了兴致,连看两天,发现真的挺像回事。
要说说这场撤退是什么的话要从1951年4月开始讲。
那个时候我们中国志愿军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第五次战役。
当时的军心可谓用"高涨"来形容,战士们都认定帝国主义不过是纸老虎。
但“联合国军”早就在汉城外围布下了天罗地网,等着志愿军往里闯。
一开始确实势如破竹,短短几天就推进了七八十公里,气势惊人。
但好景不长,“联合国军”的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最严重的是,他们炸了志愿军的后勤基地,几百万斤粮食就这么没了。
六万多名将士被困在临津江南岸一个小地方,遭受密集轰炸,伤亡惨重。
到了5月21日,弹药粮食都快耗尽了,只能忍痛撤退。
电视剧《上甘岭》就是从这个历史背景开始讲起的,所以开篇就是战术性后退,洋洋洒洒的大撤军。
说回这部剧,看得出来博纳这次确实下了功夫。
战争场面拍的很真实,看着那些炮火纷飞的镜头,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心情紧张。
黄轩饰演的段显峰,眼神里透着青涩和坚毅,演技很到位。
尤其是他徒手拆除航弹那场戏,看得人紧张不已。
王雷演的秦基伟更是出色,每个眼神都很有语言感。
还有前段时间在半数男女里让人恨的牙痒痒的“周斌”袁文康,这次可是当好人了,当志愿军守护和平来了,决定了以后渣男统一送去保家卫国吧。
潘斌龙还是袭承了他的一贯人设,演的胡满仓也是个氛围担当,但并不只是个逗乐的,这个你们得自己来看看才行。
还有很多叫得上名字的演员,我不说你们也知道,这个都留给看剧的你们自行评判好坏,但我是真觉得不错。
看《上甘岭》的时候,我想起了爷爷。
他就经历过那个年代,虽然没去朝鲜前线,但也参加过不少战斗。
小时候听他讲那些故事,总觉得遥远,现在看了这部剧,才真正体会到那个年代的艰辛和伟大。
真诚推荐大家看看这部剧。
它不仅仅是在讲一场战争,更是在讲述一段好像人尽皆知但其实又鲜为人知的历史,致敬那些普通却又伟大的英雄。
相信看过几集,你会和我一样对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有更深的认识。
2024年10月14日,跨越了72年的时间长河,等到了电视剧《上甘岭》的开播。
看完前3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中国人民志愿军题材的作品这些年不少,原本担心会有审美疲劳。
但当一个个熟悉的脸在荧屏上亮相时,我就知道这次稳了,实力派都是用演技征服观众的。
特别是黄轩和王雷这对组合,从第一集就展现出了极强的演技火花,期待后续的精彩碰撞。
其实最惊喜的是制作质量。
不愧是博纳出品,电影质感十足。
尤其是那些战争场面,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置身其中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
这种沉浸感,是以往战争剧少有的。
而那些细节的还原,从军装到武器,再到战壕里的泥土,无不彰显着主创团队的用心。
虽然才3集,但已经深受震撼。
不仅有大场面的震撼,其中还加入了一些小故事让整个和战术相关的剧情更加通俗易懂,比如秦基伟用孙行者进铁扇公主肚皮来比喻坑道战那段,让我这个门外汉都能一下明白要点。
还有胡满仓这样接地气的角色,让原本紧张的战争氛围得到了缓和,也让观众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上甘岭》恰到好处烘托出来的爱国情怀也是让我感到舒适的点之一。
当听到“联合国军”狂妄地说要"修理中国人"时,我感到一丝愤怒;但看到我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坚定的眼神,又让我瞬间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这种情感共鸣,让我不禁想起爷爷辈讲述的那些峥嵘岁月。
看完最新剧情,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想和家人一起重温这段历史了。
《上甘岭》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它让我们这些和平年代的人,能够深刻体会到前辈们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牺牲。
希望接下来的剧情能继续保持这样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