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二次大战如火如荼。
而萨利(Karl Markovics卡尔•马克维斯 饰)凭借一手高超的伪造技巧春风得意,佳肴美女信手拈来,好不自在。
但是他的好日子并为持续多久,很快他便因为遭罪被逮捕,随后投入毛特豪森集中营。
时德国纳粹图谋制造大量假币,以扰乱同盟国的经济。
萨利的才能得到发掘,他成了这个秘密伪钞制造小组的头目,但良心却促使他选择了另一条路……本片根据阿道夫•博格(Adolf Burger)原著《魔鬼工厂》(The Devils Workshop),书中所述为作者亲身经历,影片荣获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2007年德国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Devid Striesow)。
没什么太多可讨论的。
男主角绝对一流,结尾的配乐很棒。
伪钞制造者“苟且”偷生,大把花掉伪钞,最后和知道他集中营背景的善良妓女在海边相拥起舞,恩,把俺煽个正着。
人类发展史上,诸如种族灭绝这样的事情大致都源自少数人内心深深的仇恨和憎恶。
这些仇恨的来源最简单,源于无尽的私欲。
在某个人私欲未成形之前,可能只是生活中的某种无所谓的章节。
而当他拥有权利和时运时,一个人的命令会导致一个民族的消亡。
纳粹德国曾经占领大部分欧洲,曾经毫无顾忌的灭绝一个种族。
当邪恶帝国覆灭后,余下的德国人又如何正视自己的历史和这些罪恶呢?
当地球上恐龙主宰世界的时候,冰河期来临前的逃亡和努力是不是没有任何意义?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都会象一个人一样凭借本能去寻找出路。
这就需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正视自己。
诸如德国,经历的时代变迁造成的民族伤痛和尴尬让人难以正视。
从天堂进入地狱的心理落差,曾经至尊无上与被全世界唾弃形成的巨大反差,完全可以形成一种具备优势的事实——他们更有机会认真审视自己,直面一切。
反之,某个被人类文明宣扬的文化国度史上接二连三的投降过,到现在却还一直鼓捣所谓的自由。
德国电影近年来围绕民族之痛制作的影片堪称理性主义的经典。
这些影片将自己民族曾经的罪恶如此认真坦率的展示给世人,仅仅这种勇气就需要赞美肯定。
能够认真直面自己的过去,才能更好的振兴,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总比抱着老祖宗的余韵止步不前,抑或厚颜到维护全世界要好。
所以说,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是全人类通用的真理,是人一生必须去面对的事实。
只是你面对某些错误时是什么态度?
《伪钞制造者》一如既往,通过独立个体的战争遭遇形成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影片通过纳粹集中营中所谓的专业人士制造伪钞参与二战时期德国经济战争的事实还原了战争的荒谬和无情,以及个体在绝境时刻的种种人性表现。
其中以罪犯主人公萨利、纳粹军官赫尔佐格和红色犯人阿道夫为典型代表。
这三人的种种行为颇为值得深思。
纳粹军官赫尔佐格是典型的投机者和物欲追求者。
对于赫尔佐格来说,适时的投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需求。
这个人对于权利有着游戏般的认识,作为纳粹军官的身份,是为了获取荣华富贵。
本质上讲,他获取权利是为了贪图物质。
很简单,纯种日耳曼血统和精于算计就完全可以成为一名有用的纳粹军人。
即使是违背伦理道德,即使成为刽子手,他自我认定的核心是投机的成功。
随着纳粹逐步消亡,他对萨利的态度也在变化。
在这个稍嫌滑稽的人物内心,其实他将自己归属为与萨利同类。
而事实上,有些无知的他只是这个国家的战争牺牲品。
在太平盛世,他可能是残酷的商业精英,可能利欲熏心的投机者,为了金钱和物质而活着。
萨利的搭档阿道夫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即使在绝境中同样会为信守信念而坚持,并为此不惜付出死亡的代价。
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而这种反抗精神是必须被正面肯定的。
相对于精明的生存者萨利来说,阿道夫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代表,尤其是在死亡集中营的高度恐怖中度日。
假设,阿道夫这样的人不曾存在、不能存活,对于生存在惨绝人寰环境中的人必然会失去一种支撑。
可是对于阿道夫来说,盲目的坚守原则导致同伴们直接面对死亡的行为却又值得反思。
这种出于政治形成同伴的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讲,盲目自大是他的真秉性。
人只有在这种自大中,才不会顾忌他人的性命。
为政治孤注一掷,貌似伟大,其实有待商榷。
影片围绕着萨利作文章。
他是战前的罪犯,与政治毫无关联,而且相互抵触对抗。
但他的确是一个鲜明的个体,一个被卷进人类战争的单纯人类。
他具备强烈的求生欲和人性智慧的本能。
他务实,相信走一步算一步,相信稳定可能生存的关键点,相信最终存活是集中营生活的第一准则。
这些想法,放在正常社会中,就是他赖以生计的生存法则,放之四海皆准。
萨利通过洞察力可以分辨体系中的种种漏洞,面对危险真的可以缩头乌龟,面对政见不同的质问可以不理不问,面对强势人群的讨好同样如此。
他聪明的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聪明的知道自己的目的所在。
在罪犯生涯中,他是牟取者,而在高度生存危机中,他是拯救者。
通过这种反差可以看到,他的同情心与生存法则同在。
如同商人辛德勒,他通过种种手段和计谋获取大家的平安。
令人伤感的是,这种力量却是在被纳粹军官羞辱后的自尊受创和目睹自己的保护对象被消灭后的内心恐惧而最终爆发的。
他与赫尔佐格的关系一直有些猫捉老鼠的味道,同类中人,相互利用而已。
他与阿道夫的矛盾是原则上的冲突,意识形态严重对立。
而萨利本人,属于人类中的生存精英,具备来自蛮荒的强者印象。
影片通过这个人物在集中营中的行为鲜明对比了政治的荒谬、战争的无稽以及民族的刺痛。
任凭你具备鲜明的政治倾向,最终的拯救者竟然是太平盛世时的一名罪犯,原来是大众的唾弃者。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这个伟大的拯救者最终面对赫尔佐格的讨饶竟然放下了武器。
于是,战后用大量乱真的假钞刻意输钱的萨利最终面向大海无语。
也许那一刻,他感受了什么。
《伪钞制造者》的价值依然在于高度的反战和最自我的民族反思,导演斯黛芬卢佐维茨格所展示的影片世界深得人类生存体系的终极体现,这部电影可能为所有纯粹个体重现了被剥离政治后的人性全部。
罪犯萨利独坐海滩的时刻,他内心一定一片空荡,因为他自身也只是侥幸存活而已,因为他依旧是一个没有被承认的人。
其实最让人绝望的是,他已经从他的经历中获取了他凭借一己之力却永远无法弥补的创伤和悲凉,他的生存准则被彻底颠覆。
面对缺乏信仰的自己,他如同孤魂。
与其说他对世界绝望,不若说他对自己的民族绝望。
而这一切,完全是错误政治和荒谬战争所导致的。
萨利说过的最感动我的一句话是:无论如何,不能背叛同伴。
这是他这个苟且偷生毕生造假者的道德底线。
忽然想起《女人香》来。
看来这种道德标准是在西方人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在那部片子里实际上我们的传统观念被颠覆,同伴做的事情你不认可,揭发他即使不使自己获利至少可以免受惩罚,可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选择的是绝不背叛同伴。
这跟我们从小读到的那些大义灭亲的崇高故事多么南辕北辙啊。
也许正因为如此,那些在文革时揭发邻居,朋友,同事甚至亲人的人,才能如此坦然。
二战中纳粹和日本给全世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伤痛,人性的恶从未展示得如此淋漓尽致。
文革局限在中国,但它不可逆转地摧毁了中国的文化和道德传统,那一代和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统统成了无信仰的人。
这一切究竟是谁之过?
群体无意识的犯罪,难道就可以群体无意识地不悔过么?
纳粹仓惶逃走之后,一群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集中营犯人进来,忘不了他们摸着这里崭新的床单和乒乓球台的样子。
其实这些帮纳粹制造伪钞的人实际上已经是帮凶,他们最终被原谅了。
可是他们真的能够原谅自己么?
那些伪造出来的英镑,买来了多少物资,制造了多少枪炮,又杀害了多少无辜的人?
如果能够坦然告诉自己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是没有办法的,萨利就不会在赌场上输掉所有钱,面对大海如此空虚。
是非自有公论,但求无愧于心。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我们的生存,不止是为了生存。
在纳粹德国经济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安德鲁行动常因其主管军官的姓氏而被误称为“伯恩哈德行动”(Operation Bernhard),但是德国档案中该计划真正的名字是“安德鲁行动”(Operation Andrew),目的是暗中伪造大量英镑。
英格兰银行不得不对在流通市场中发现的假英镑数量保持缄默,因为安德鲁行动的目的之一正是在英国国民中引起恐慌,使英镑贬值。
任务起因 该行动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阿尔弗雷德·瑙约克斯(Alfred Naujocks)构想的。
他就是那个1939年9月1日凌晨冒充波兰军队进攻德国电台的始作俑者。
德国占领低地国家之后,海德里希将他调到了冲锋队档案科。
瑙约克斯是个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显然不愿意呆在那里造假护照。
使全世界陷入假币危机的念头对他极具吸引力,他想通过发行大量假英镑的手段来搞垮英国经济。
瑙约克斯向海德里希报告了他的计划。
后者很欣赏这个念头,因为海外的间谍行动所费不赀,而经济部拨给德国情报机构的外汇实在有限。
并将美元也列入伪造目标。
由于当时美国并未向德国开战,希特勒否决了伪造美元的提议。
德国经济部长丰克并不支持该计划,他担心搞垮英镑会引起国际货币市场的强烈波动,对德国马克造成影响。
海德里希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帝国中央保安总局第四局,并成立了一个叫SHARP4的新部门监管此事。
1942年夏,党卫军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开设了印刷伪钞的工厂,伯恩哈德·克鲁格少校(Bernhard Kruger)领导伪造工作,这也是 “伯恩哈德行动”一名的由来。
该计划在柏林又被称作“一号行动”(Aktion 1)。
纳粹为此集中了德国最优秀的雕刻专家、造纸技术专家和数学专家。
后者负责推算英镑纸币的编号规则。
印钞 萨克森豪森的印钞车间与集中营的其他区域互相隔离,由职业印刷匠博德(Max Boder)领导60名囚犯日夜工作。
这些囚犯全是来自其他几处集中营(甚至包括奥斯维辛)的犹太人,在被捕前通常有伪造钞票或证件的经验。
党卫军为他们提供任何所需的材料,但是没有合适的纸张。
党卫军在莱茵兰和苏台德设立了两家专门造纸厂,但是它们造出来的印钞纸在紫外线下的颜色与真正的英镑不一样。
直到1943年从土耳其买来英格兰银行造钞的专用亚麻后才生产出合适的纸张。
萨克森豪森的印钞厂每个月要消耗1.2万大张印钞纸,每张印钞纸可印8张钞票。
但这些假钞的质量最多只能算中等,直到纳粹从阿姆斯特丹的监狱找到斯莫里扬诺夫(Salomon Smolianoff)后才生产出真正合格的产品。
他是一名熟练的俄国伪币制造者,早在1927年便开始伪造50英镑钞票。
斯莫里扬诺夫纠正了早先的错误后,萨克森豪森工厂开始了全面生产。
整道印刷工序大约需要15-20小时,每张成品都要进行严格的检验。
只挑选出最好的产品,然后经过一道造旧工序,使其看起来像旧钞票。
这些假钞票的面值包括5、10、20、50英镑在内, 5英镑面值的占了40%。
1943年中,克鲁格的小组成员增至140人,月产4万张钞票。
这些犯人的待遇比集中营内的普通犯人要好很多,不仅有足够的食物,甚至还可以得到定量的香烟。
假钞 萨克森豪森生产的假币分为4个等级:完美的、接近完美的、有瑕疵的和不合格的。
最初计划将不合格品空投到英国,可最终还是将这部分销毁了。
完美的假钞储存起来供德国间谍在敌国和中立国使用。
接近完美的和有瑕疵的假币成批运往占领区,在黑市购买黄金和食品,甚至还向当地游击队购买英美空投的轻型武器。
还有部分假币分配到中立国的德国大使馆兑换成当地货币。
随着伪造工作的进行,假币的质量也不断提升。
德国特工曾专门携带一批5镑和10镑纸币前往瑞士兑换成瑞士法郎,并大胆地要求检验这些英镑的真伪(他解释说这些英镑是在黑市买来的)。
经过提醒,银行从中拣出了约10%的“伪币”,将剩下的假英镑全额收下。
印刷精美、质量高超的假英镑甚至骗过了银行的资深职员。
只是一次偶然,英格兰银行发现了一批假币,并为这名特工的“诚实”感谢不迭。
英国人也是通过偶然机会才发现假英镑的存在:一位英格兰银行职员偶然发现她手里的两张钞票的序列号竟然是一样的。
可见假币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只有通过检查序列号才能发现。
战后 到战争结束时,萨克森豪森工厂一共伪造了8,965,080张纸币,面值达134,610,810镑,其中绝大多数是5镑纸币,使英格兰银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以至在战后立即发行全新的5镑钞票,并废止旧版钞票的流通。
苏军逼近萨克森豪森后,全部设备及人员被转移到奥地利的埃本湖(Ebensee)。
这是毛特豪森集中营的一个下属营区。
印刷工作在那里继续进行,一直持续到了5月3日。
看守印刷车间的党卫军部队将几十大箱假钞装上了卡车,扔下囚犯南逃跑。
拥挤的难民阻塞了车队的去路,惊慌失措的党卫军将车上的假钞沉到了托普利茨湖(Toplitzsee)的湖底。
后记 1963年,一名德国潜水员在托普利茨湖展开探宝行动,但是不久之后便神秘地死亡。
奥地利政府随后以湖中有大量火箭、炸弹和炮弹(也是战争最后的几天被倒进去的)为由禁止在托普利茨湖潜水。
这些箱子在2000年被找到。
其余的至今下落不明。
今年的熬死喀最佳外语片又给了德语片,去年《窃听风暴》,今年《伪钞制造者》,去年是东德的秘密特工,今年是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天才,都是发生在柏林的事,一样地压抑,一样地人性扭曲,一样都是无法抹去需要正视的历史。
活着还是为纳粹的战争服务?
故事很吸引人,造假钞的犹太天才,没有人性的纳粹,恐怖的集中营,面对生死的抉择,保护自己还是牺牲性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没有谁对谁错,与苟且偷生无关。
影片的节奏很快,音乐也很不错,剪辑的节奏很简洁很跳跃,大量镜头是手持拍摄的,没有架子,也没有升降机,没有丝瘫泥糠,摄影风格有点纪录片的感觉,画面的颗粒也很粗,应该不是偶的显示器的问题,这样显得很有历史感,也比较容易营造纳粹集中营的压抑气氛。
造假钞的天才萨利和反对给纳粹生产美元的布尔科尔吵架那段好像严重穿帮了,被布尔科尔推倒的床在下一个镜头中自己又恢复了原状。
纳粹的集中营很容易让人想起南京大屠杀,有关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经典电影不少,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还没有,希望《黄石的孩子》和《南京 南京》能够向《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还有这部《伪钞制造者》看齐,真实细腻感人也不失深刻。
似乎德国人的电影必须和二战题材联系起来才得以跻身优秀电影的行列,这并不是说德国人不擅长于其他领域,只是说,德国人的谦逊的认罪的姿态下做出来的东西,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动。
影片以倒叙手法描写了伪钞制造者Salomon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这个关于苟且偷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光辉的同时也是赤裸裸的人性。
影片的架构有点像《肖申克的救赎》。
同样是无罪莫名的跌入牢狱,同样是因为自己的一技之长免于劳役之苦侥幸存活,同样是最后离开了牢狱获得新生。
但是,这却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影片,《肖申克》里更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灿烂光环,一个典型大美国人的做派。
然而《伪钞制造者》则没有一个灿烂光辉的主角,主角不像安迪那样潇洒,他总是战战兢兢,时时刻刻担惊受怕,他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他只是为了生存,只是为了苟且偷生。
他真真正正的是个小人物。
只是在那个高压的时代,小人物身上才有那样的人性的光辉。
当他第一次进入集中营时,他有着和别人一样的恐惧。
当有人在他的背后被军官开枪打死时,他的反应是更加努力的劳动以免被杀。
但是,他依然说出了“在这里我除了尊严什么都没有”这样的话。
他依然坚强,他依然不丢弃他的尊严。
他尝试用他唯一的技能——绘画——来获得生存的机会,幸运的是他成功了。
影片对于监狱的描写是大大不同于《肖申克》的。
在《肖申克》里,监狱似乎是温情的,总是充满阳光,尽管有例行公事一般的严厉训斥和拳打脚踢,但是却有人到了刑满的那天却不能接受牢狱之外的生活了。
但《伪钞制造者》里的监狱是残酷的冰冷的,在这里不是训斥和毒打那么简单了,在这里随时都可能有人被杀,而且死了就死了不会有人理会。
这里没有什么图书馆没有放风时间,这里只有高压和无尽的恐惧。
于是,当Salomon和其他同伴来到专门为他们提供的新的集中营时,那些软床新床单似乎对于他们有着无穷的诱惑力,甚至当他们被送去洗澡时,有人还以为他们已经进入了煤气室了。
人人都知道他们不过是军方的一个工具,他们的任务就是制造假钞,战争结束后他们的命运就是被消灭,但尽管如此,人们依然很满足于生活,“不管怎样,能在软床上多睡一天是一天”,这是他们的信条。
导演的镜头丝毫不回避血腥,被毒打的伤痕累累的身体,血肉模糊的脸都被镜头真实的记录下来了,没有任何粉饰处理和加工,导演运用大量长镜头和携带式摄影机力求真实的还原历史的真相,使影片多了几分纪录片的味道。
人性到底是怎样的?
什么是真实的人性?
这是导演意图做出回答的问题。
真实的人性并非是伟大的人性。
人性本身或许并不伟大甚至丑陋,但是足够真实。
集中营里的一个年轻人希望从中破坏假钞的制造从而达到阻挠纳粹计划的目的,但是这一举动的后果是需要牺牲这些做假钞的人,因为一旦假钞不能按时交出来,他们的下场将显而易见。
没错,这很伟大,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革命牺牲精神。
但是,到底是别人活自己死还是自己先活下来别人再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Salomon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后者,他不能让这些同伴送死,或者说他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爱国行为的殉葬品。
我相信这是忠于人性的选择,牺牲不能说不是人性的一部分,但那起码不是最真实最底层的人性,人性始终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的。
导演很赤裸裸的揭示了这一点,他抛弃了英雄,我们不要做英雄,我们要活着。
这就是导演的回答。
这就是真实的人性。
于是,Salomon做出了补救的措施并且获得了成功,他既保住了大家的性命同时也没有做叛徒供出别人的行动。
虽然不够高尚,却足够实际。
最后,战争结束了,这群犹太人被解放了出来,而解放他们的是集中营里幸存的其他人。
他们伤痕累累,他们不成人形,他们甚至连同伴也分不出来,他们举着枪已经杀红了眼。
解放集中营的人们看到了留声机,在音乐里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可是集中营里的其他地方,遍地是尸体,人的脸上什么表情都没有就像活着的一具行尸走肉。
这就是战争,赤裸的血腥和赤裸的残酷。
德国人总是正视历史,他们是带着诚实和批判的眼光来回顾战争的岁月,他们不回避他们犯下的罪行,这是一种姿态,一种诚心的取得谅解的姿态。
这样的一部多少有点黑暗晦涩的电影,在看完之后不会感到沉重,相反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导演展示了真实的战争和真实的人性,而最打动人的东西恰恰就是最真实的东西。
文章引用自:
二战,人类历史上一段沉痛的时光,在最沉沦的黑暗里却最能彰显人性的光辉。
表现二战的片子不少,可惜大多都大同小异。
《伪钞制造者》无疑是其中极为出彩的一部,无论是情节架构还是演员对那种挣扎的完美诠释,也或许是因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才显得格外真实、动人。
当然,其出彩之处不止于此,作为德国人拍摄的电影,他如实的还原了历史,没有掩饰,只有坦然的正视与深刻的反思,这是非常难得的。
片子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军为了扰乱敌军金融市场同时为自己提供资金来源而大批量制作伪钞的事件,而故事的主人公萨利正是因为高超的制作伪钞的技术而被征用,也因此保住一命,甚至过上了相对集中营其他人优渥的生活,但被征用印钞的人都清楚地知道,一旦战争结束,他们将被灭口。
然而在那样一个惨无人道的地方,所有人想到的只是 “多活一天赚一天”,他们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将对战争局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可是在自己的生命岌岌可危之时,他们无暇顾及他人。
萨利如此,其他人更是如此。
然而总有人例外,伯格自认维护真理,对伪钞的制造做出了种种破坏。
萨利不愿出卖同伴,处处掩护伯格,默许了他的行为。
事实上,伯格是盲目自大的。
他为了他所谓的正义而不顾同伴的生死,相比之下,萨利显得更为睿智。
他尽力保全双方,拖住了战争的进程,也保住了同伴的性命。
集中营的生活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没有尊严,没有自由,除了无边无尽的恐慌便只剩挥之不去的绝望。
这样的环境却没有磨灭萨利等人的人性,在这惨绝人寰的地方,萨利尽力救赎自己与他人,或许他是战前的罪犯,是战前利用可耻方式牟取自身利益的人,然而在集中营中,他是救赎者,是众人的希望。
倘若没有他与荷索的斡旋,或许这群人并不能支撑到战争结束。
他审时度势,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没有盲目的起义断送性命,也没有懦弱的任人欺压,他尽全力保住仅存的尊严。
而尊严,恰恰是战争期间最奢侈的事物。
萨利的怜悯之心并不仅限于同伴,在战争结束之时,他本能击毙荷索,却最终放过了他,对所有人的仁慈才是真正的悲悯者,对对手的宽容才真正彰显了萨利的大度。
影片的最后是萨利故意在赌场上输掉假钞,独自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沉思。
萨利作为战后幸存者或许真正体会到了生命、尊严和信仰,而在集中营所经历的,所看到的一切对他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或许,面对大海,他所能做的仅仅是反思吧。
影片没有多余的镜头,没有冗长的铺垫,一切都恰到好处的表达了反战的意义与自我民族的反思,是不可多得的好片。
忧伤的音乐,镜头转到被海水打湿的报纸上,音乐开始轻快,镜头又转向海边无所事事的士兵.索洛维奇进入镜头,说实话一看他的长像就觉得有些不仗义.而且这种感觉一直延续了很久.这部影片开始真正的吸引我是从五个犯人去制造伪钞开始,因为那时才开始看懂大致剧情.影片的主要冲突就是在苟延残喘保全自己的性命还是冲动的牺牲自己去为战争做些"实际的事",当然体现在索洛维奇和博格的身上;再有当然是深明大义的永久性主题犹太人和法西斯的矛盾,确切地说是法西斯的恶性引得犹太人的反抗,这反抗就体现在两个英雄的"对峙"中.医生说:我们活着就是胜利.这句话太残酷,也太现实.脆弱的人无法面对(五个人中不会伪造的那个),坚强的人会努力改变境况活下去(显然是主角们).博格较索洛维奇来说英俊的多,他们的长像和他们的性格也很符合。
他在乎其他的犹太人,在乎大局。
不愿意自己睡着柔软带香味的雪白床单,一星期洗一个澡而整天听着他们这个小世界外连连的枪响。
他要做点什么,不能拿着修整刀去反抗,只能用他适合的手段阻止。
这个方法有些自私,他牺牲同伴的性命来为战争做贡献,可是他有没有考虑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从战争中走过来都经历了艰难万险。
我真不知道他是无私还是自私。
还有只有他认识到伪造背后的真实状况。
索洛维奇总是端着肩,毕恭毕敬的样子,有些胆小。
但是这能说明他不勇敢么,为了活着他必须这样做。
第一次听到枪响时的一抖和随后奋力的敲打,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惧怕死亡的人,当然我们都害怕死亡.他聪明,懂得用自己的本领换取想要的东西.而且他始终尽心尽力的保护身边的每一个同伴。
而且努力找平衡,用美元换药,和博格说已经拖了几个月你也该满足了。
当他目睹小兄弟被杀死后,听那坏蛋说话,我还以为他会冲上去杀了他,可是他没有。
我觉得他太理智了,如果那样做对他来说不会有任何帮助,而且也毕竟是死路。
我喜欢他让小兄弟吃饭时说的说 辞,太可爱了。
最后集中营的另一个世界的犹太人闯进来的时候,我也确实的震惊了。
的确是两个世界。
卑微的生命他一直在寻求尊重。
在每一个集中营,他都以自己独特的才能,赢得了舒适的生活。
甚至,享有某些“特权”。
然而,物质上的特殊对待,并不能改变精神上的凌辱。
高傲的雅利安党卫军们,在利用着他的才能的同时,仍然因他的犹太血统,肆无忌惮地对他百般凌辱。
这是一个民族的命运。
一个无法洗刷的欲加之罪。
正因是欲加之罪,所以无从洗刷。
尊重,作为一个“人”,所应得到的基本的尊重,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竟然成为了一种遥不可及甚至愚不可及的奢求。
所以,他就这样卑谦地存活着。
逆来顺受,一言不发,尽力地去做着那些他并不愿意,却只能赖之为生的事情。
别无选择。
每一个人,他的狱友,医生,看管他的党卫军,以及后来接见他的官员。
每一个人,都别无选择。
他们都只是庞大的国家机器下的一个蝼蚁。
看似贵贱分明,却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如同《他人的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看似有无数的选择,但实际,除了尊崇党的指令而苟且偷生外,其余任何的选择都指向死亡。
生命是如此的卑微,卑微到一个简单的命令便可使之终结。
======================================================高贵的生命原则与生命,究竟孰轻孰重?
一个永远得不出答案的问题。
我崇敬英勇赴义的烈士,崇敬他们的勇气。
然而质疑,他们是否值得。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活着,便有可能看到理想成真的一天。
但是如果死亡,虽然改变不了邪恶,却可组织它呢?
这样的死亡,值得吗?
我迷惑了。
如果这个问题更加复杂一点,一个人的原则,和一群人的生命,谁更重要?
是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的生命呈现出怎样的价值。
然而,谁有资格替别人选择?
如果一个人的原则,要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样值得吗?
在最后的一刻,这个卑微的人,这个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在做着令自己和他人而不齿的勾当的人,拯救了所有人的生命。
这个人,靠着自己的卑微所换取的些许“特权”,一直在拯救着所有人的生命。
这样的生命,不可谓不伟大。
=======================================================黑暗与光明导演终是不忍心让整部电影沉重到最后。
最终,仍是一个光明的结局。
他们的生命,等到了自由,等到了和平,甚至等到了平安奢华的生活。
然而,在希望之中,我却看到绝望。
他抱着同伴的尸体走出集中营,周遭已是满目苍夷,所见皆是呆滞的目光。
那些无辜遭受牢狱之灾的可怜人,他们的所有人格所有希望早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如果人一定要有一种精神支撑才能活下去,那支持他们活下去的,只是对死亡的恐惧。
当这种恐惧瞬间消失,他们的精神便彻底坍塌。
过去的生活踪影全无,过去的家人杳无音信。
有多少人,在这片废墟之中,能看到未来的路?
还有多少人,甚至没有看到这一片废墟?
我不想去讨论战争对人类的伤害那样宏大的命题。
我只想说,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无论行为是怎样的卑微,也一定要保持精神的高贵。
否则,就像在黑屋关太久的人一样,看到光明反而失明了。
我只能说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政治因素占了最大的成分...影片素质只能说一般...
又是一部噱头大于故事的电影,很喜欢片子阴沉的暗色调,风琴的伴奏真是够哀怨的
就那样~
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像别的国家一样看无删剪的电影
以电影来说只能打三星而且有些地方显得很突然可能是因为时长的原因起承转合连接的不行剪辑也有问题
德国的二战反思总是这么深刻。
前面很好
当死亡变成常态,你还会认真的对待生命吗?
人生的价值
你不能决定别人的人生,谁都不能因为原则去死。
还是要一门手艺啊,关键时刻能保命。
电影素质一般,政治因素占很大因素
缺乏必要的历史厚重感,也没有感染力。格局狭小,叙事温吞,情节俗套,人物单薄,一切都处理的很平庸。PS:纳粹政府造假币扰乱敌国金融秩序打击敌国经济这么重大的事件,却拍的像是一个德国下级军官带着几个集中营犯人搞的恶作剧,对严重后果也丝毫未做展现,这就使得一切挣扎全部落空,显得苍白无力。
比较特别的切入主线,那个总是笑盈盈的纳粹演得好,男主的挣扎也表现得很具象。
为了最后的道义
在战争中什么样的人能活下去,选择只为自己为周围的人为自己关心的人活下去。
一般吧。
深感掌握一门技术的重要性
故事是一个好故事,可是电影根本没有拍出来,平庸的剧情,平庸的叙述,这不是我想象中的伯纳德行动。。。
题材不错,不过剧情稍微有点拖沓的感觉,另外我觉得没有讲明白主角究竟在伪造方面是个什么样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