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回忆到昔日时光,老友的书桌上放着一个头骨和一朵玫瑰。
这让我想起《旧地重游》里面查尔斯掷重金买的头骨,上面刻着“我也曾有过田园牧歌的生活”。
我看完了原著小说来补剧场版。
小说看的云里雾里,比我的课本还要难懂。
语言与思维的思辨固然是伊藤计划一直的话题,但是后面的展开未免太绕了,以及圆城塔可能对引用经典人物有执念,所有有名有姓的人基本都是用典。
当我看到瑞德巴特勒从遍地瓦砾的亚特兰大辗转到这场旅行中,看到哈达莉改名成了艾琳,看到光照派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出来背锅(甚至翻译还用了“人类补完计划”这个词),看到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机(该译名沿用《差分机》)实现质能转换,甚至凭空造出了新娘,就连书中对the one 的称呼“初代”都让我觉得十分别扭。
所以剧场版的不同展开,可以说是松了一口气。
剧场版的重要背景是华生和Friday的约定。
这样为寻找笔记设了一个相当合理的前提。
开头Friday从椅子上站起来,摇摇晃晃地摔进华生怀里,华生没有明显的失望,只是拿出笔,说愿它成为你的灵魂。
在大里化学,华生只犹豫了一下就解析了笔记,拦着伯纳比毁掉笔记的时候说“他马上就要有灵魂了”,这里才露出他的执念有多么根深蒂固。
在下水道避难所里,Friday无穷杀意中艰难生存的一点点“意识”,那支笔,简直就是灰暗真实中唯一一点亮光啊,看到这里我可能都露出微笑了。
在伦敦面对实体化语言和the one,华生沿着主角路线阻止了the one,在语言崩解意识消散的时刻,the one抓住华生意欲将他推开,这如真似幻的场景中出现了一双手,彻底推开了the one。
看着Friday 明亮的双眸和依然褪色的头发,华生的惊喜,以及其他复杂情感我可以有些共情,当然也包括醒来后确认Friday的第一眼,华生没显得很失望,但就这种意料之中的失败,才最让人丧气。
说来,弗兰肯斯坦创造生命,后来人想要复活全死者,都是“愚蠢人类的自负”,自以为可以掌控灵魂生命,以及在此基础上为生命(或者只是人类生命)创造和谐。
明确的是,完美和谐与人类意志不能共存,人类意志简直像层出不穷的bug,所以和谐追求需要抹杀意志。
最终追逐笔记的都是想操控意识,为了毁灭也好,为了证明什么也好,都是想从那片原初混沌中找到可操作定义。
要站在某些角度上说,这样的追求付出了世界范围内多少惨痛代价当然是理直气壮的批判,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为他们辩解。
技术可能是有自己的脚步的,今人不发现,明天也会有人发现(这是剧场版的台词还是书里面的话我也分不清了),当“人们”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优越,自然不会去关注它背后的牺牲(和《虐杀器官》的道理一样)。
说M决定为全人类补完是极度自负,那么代表人类批判他和the one(以及华生)难道就不自负吗?
从Lilin散落为无数个体之后,多个个体的声音只有更愚蠢更狭窄更自私,说什么“这个世界”“所有人类”不就是主观上消解了人类意识的多态性吗?
之前看书和剧场版的时候都只关注了剧情,后来看到评论才反应到圆城塔-伊藤计划和Friday-华生的映射。
这样看来圆城塔的思念也够沉重,只是…文风不适合我。
结尾哈达莉有了“灵魂”,是弗兰肯斯坦新娘的遗迹,那么照理说Friday留下的就应该是the one的痕迹,后来苏醒过来的,是个从旅行中初生的灵魂装在Friday的套子里,不是华生心心念念的旧友吧。
华生最后问,我能看见你吗?
我能听见你说话吗?
和之前问Friday无数遍的问题一样。
既然生者的眼睛看不见你,生者的语言无法传达,那我也去另一种语言的土地就好了。
看到这儿,相信华生是在完成对卡拉马佐夫的承诺中找到了一丝安慰吧。
剧场版两个小时,删去了小说中一些人物和情节(我觉得挺合理),却比小说更让我唏嘘。
它更多的描述了关于执念和约定的故事,探寻的渴望,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倒涉及很少。
下水道里的Friday,没有语言也捕捉到了意识。
最后:上一个听到细谷佳正的角色是《No.6》的老鼠,这次配华生也很合适呢,藏起来的温柔和不张扬的气概。
Friday的声优很辛苦吧。
在开伯尔山口跋涉时候的配乐很好听。
画风精致,虽然Friday稍显柔弱过头以及为什么尸者连头发都褪色了,但是华生的勾勒还是帅气无匹。
所有尸者,也都曾有过田园牧歌的生活。
redjuice的人设依然漂亮,作画一流,动画整体的叙事也相当不错,下了功夫的设定也有相当的厚度,音乐十分漂亮。
“思考先于文字”的想法很有趣,蒸汽朋克、人工智能、科技伦理等等相当热门的科幻要素杂糅,各种梗也玩的不亦乐乎。
科幻、动画的死忠都能在一些细节里找到很多乐趣,就算是看热闹的人也可以看的各种不明觉厉。
整部作品都带着一种准备划时代的商业大作气息。
………………不不不,这真的不是《罪恶王冠》的影评。
简而言之,看完这部动画之后,很难不让人产生一种被骗了的感觉,让人不禁想要呐喊——“这到底是什么鬼!
”这个故事的转折、高潮和结尾都显得十分突兀和匪夷所思,就当你一脸懵逼的时候,看见故事里面的角色还一本正经一脸严肃,可以让你进入不断思考“究竟是我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
我为什么要看这部动画?
他们在讲什么我怎么听不懂?
我是谁?
”的哲学领域。
更直观一点地说,这就像是看着一部关于密室杀人案的推理小说,就当悬念逐渐拨开,剧情进入高潮的时候,侦探揭开谜底——犯人是一个气功大师,会隔山打牛的特异功能,然后他就这么杀了人。
我不想说脏字。
无论是科幻、奇幻还是推理类的作品,这些通俗作品在制造悬念与解决悬念的过程都应该是一个将不合理的结果用合理的方法逐渐推导的过程,就是因为这个过程十分神秘并且巧妙,所以才能吸引住观众的好奇心。
而《尸者帝国》完全就不是这样,它为了解决问题,采取了非常暴力的方法。
最典型的就是安卓(Android)这个角色的塑造(她就叫安卓,和手机操作系统同名),这个角色很明显是引用自《未来的夏娃》中的同名角色,而那是一个机器人,吉浦康裕的《夏娃的时间》也明显有致敬那部经典的科幻小说的意思,不过《夏娃的时间》是讨论人工智能的动画,但是《尸者帝国》不是。
当曝出安卓是人工智能这个事实的时候,不是在玩梗,而是已玩脱。
因为作品已经完全失去了合理性,这个故事只是在用更加不合理的结果来诠释一个本就不合理的现象,这不会让观众觉得故事很有深度,只会让人觉得很傻。
这部作品有这很明显的主题,那便是对尸者灵魂、或是人类灵魂的思考,伊藤聪“思考先于文字,灵魂先于思考”的基本主旨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它的发挥空间并不意味着足以支撑起如此混乱的杂糅要素。
当作品从“科幻”走向“魔幻”的过程中,作品的主旨就已经开始了崩塌。
惯例找人背锅。
伊藤聪?
他只写了30页设定。
编剧和监督?
这部作品的叙事和分镜都尚属上乘。
supercell?
redjuice的人设和egoist的歌都没啥大问题,redjuice的金属感和现代感很适合科幻作品的风格。
……那么就决定是你了,圆城塔!
在续写伊藤聪的这部作品的时候,圆城塔塞了太多私货。
圆城塔也并不是没有参加过动画的编剧工作,事实上,在《space dandy》中,圆城塔负责编剧的部分也是可圈可点,所以在观看这部作品之前,虽然没有读过原作,我还是算满怀期待的。
但看这部作品的中途,我眼前一黑,仿佛看见了吉野弘幸和大河内一楼的笑容……那两人也不是真有多糟糕,只不过看这样的作品对心脏不太好,太刺激。
少年爱的部分可以提一提,从商业上来讲,无可厚非;从考据的角度上来讲,19世纪的英国有着一股相当剧烈的女权主义、自由主义还有同性恋意识觉醒风潮,像雪莱、拜伦、王尔德乃至图灵等等带有传奇色彩的英国天才人物的同性恋往事直到如今也是充满争议,因此在这样一部蒸汽朋克风格浓郁的作品里拥有这样的要素也显得并不突兀。
更何况,在续写友人的作品的时候,圆城塔应该也对作品的主角注入了很多心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华生与星期五之间的友情应该引起了作为续写者的圆城塔的共鸣,所以两人的感情应该也影射了原作者(伊藤聪)与续写者(圆城塔)之间的友情,哦,我并不是指圆城塔本人有着同性恋倾向。
那么,据此而论,最后结局中,华生选择成为尸者与星期五相伴,也应该藏了圆城塔的私货,他这种将自身代入角色来向逝者表达怀念的想法,可以理解。
可以理解并不代表可以原谅。
作品并不是创作者一个人的东西,作品包含了创作者的一定量主观想法是正常的,但是过了度,就会让人反感了。
或许圆城塔本人因为有着失去友人的经历,所以可以很简单地代入角色,但对于我们这些最广大的观众来说,移情却显得很难。
我们只会觉得莫名其妙,甚至还有点尴尬。
如果让伊藤自己来给这个故事写一个结局,我想,他应该会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向我们展现用他的“思考先于文字,灵魂先于思考”逻辑推论出来的灵魂是什么吧。
作为科幻作品来说《尸者帝国》让人失望,但为动画本身的高质量,给个3星及格分。
冲着伊藤计划来的,除了世界观出众,其他都狗血,原谅我低俗到了白胡子老爷爷要毁灭世界只为了唤醒他的爱人时我才发现这原来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片(单身狗表示想自尽)。
好吧,来个Happy nad。
谁知,这不是真正的结局,真正的happy nad是男主为了和二男主永远在一起居然自主成为尸者。
(腐女表示好爱,拍手)总结:1星给原作者伊藤计划1星给画面感1星给世界观
一周目:疼。。。
二周目:24日于火车上。
名著串烧是为了什么?
那些名字代表的人物和角色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身前背景?
道路隐喻?
以打孔方式记录数据的分析机是什么?
弹幕有提到蒸汽计算机,是蒸汽朋克题材作品中的科技吗?
这部作品可以判断为蒸汽朋克吧,老实讲这个世界观构架真的站不住脚呀。
不过相对于反派俗套的目的,整部作品的亮点是弗莱德和华生的羁绊,华生的执念、一路追寻,不可知所在的灵魂,细弱的回应带来的温柔。
尼古拉那段感觉脖子痛。
痛,形式扑面而来,感觉是角色程式了,总要有次要角色以强烈的方式撕开给你看。
形式了。
我追求从容不假,但是明明当时是有使用鸦片和致幻音乐的,不必如此直白的痛苦。
我在回避痛苦吗?
本不必如此,那我想要是怎样温柔的手段呢?
目的不变的情况下手段改变是在照顾我们的情绪。
情绪。
又及,单薄的人抓来一个怎样对待也是出于不同程度的同情,但凡是稍有接触的人物出发的感情就差得多。
我想要不被影响的无差别的感情。
我的判断不该因对象有影响。
卡决定毁掉手记的原因第一次没看懂,但是想起来:'如果大便可以换钱,穷人将失去他们的屁眼。
'' 非常有道理了,上层总会控制社会资源限制社会流动的,及得利益者绝对不希望看到变革,有意思的是我所处的国度完全是99%无差别随机遭殃呢。
大概能浅显的理解为活体尸者制造技术传出去后相当大部分的人(大量平民甚至生活层面更恶劣的底层)会被控制使用满足位高者的意愿,戕害人权而且极度不稳定。
甚至尸者技术本身就是悖德的(我们的道德观在不断改变,该有底线存在吗?
),终要显露的混乱倾覆是高悬在整个社会达摩克利斯之剑。
人在使用工具,AI科技,尸者。
人对同类有本能的同情和尊重(物伤其类是这样用吗?
),被作为工具使用是对人的'降级'。
【这里也许以后还会有思考】 思维是灵魂吗?
记忆是生命吗?
好难的问题呀~~我只想撒个娇然后去睡觉,这些问题即使人退却又吸引人。
啊 尼古拉和卡选择成为保留一定意识的尸者,是为了要现在期待的'生活'模式吗?
我似乎不能完整的表述出来那些模糊的感知和想法,那我这次不再恼怒急躁了。
似乎隐隐提到一点底层劳动力和尸者的矛盾,这倒是有点意思。
好歹我还是个学语言的呢,唯一相关的一点知识:索绪尔结构主义,并不太清楚,啊,本弱鸡真是废物,专业水平不够真的是非常让我郁猝啊。
华生的努力不是没有成果的,他的确回来过。
但没有东西该永远留驻。
总要有新的灵魂踏足在地上。
控制,控制给我们安全感,我们想要一切按意愿来。
老实讲问题在于我们的欲求,知道自己吗?
先知道这个才知道想要什么,远离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割裂,割裂是不可能的,你要知道自己。
最喜欢伯纳比上尉。
可去你们妈的吧,谁不知道你们的逼事没完没了,干完这票老子就跑,哼。
想带带帽子耶,很优雅啊kkkk
这部剧的底子是真的好,续作也是真的烂。
如果说eva是海德格尔式存在主义的宗教救赎探讨,那么这部剧就是德里达式的解构主义现代批判。
比起eva,这部剧的底子显得更深刻,也更完整。
我是愿意把尸者的帝国这部剧当做日本第一后现代科幻神作的。
好的作品总是在用各种门槛筛选读者,作者总喜欢存粹的荣誉而非廉价的媚俗。
就像红楼之于曹雪芹,城堡之于卡夫卡。
本雅明式的悲情文人也总也会有作品的价值得以呈现的时光。
命运总喜欢开一个世事无常的玩笑,伊藤计划英年早逝,囫囵修改而面目全非的续作怕是很难展现它真正的价值。
整部作品分为明暗双线,明线为以实用理性(在剧中表现为极端的工具理性)为支撑的现代工业文明,暗线为以道德伦理为支撑的古典人文精神。
伊藤用熟练的互文技巧将工业文明的物质景观交织成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代表工业文明的诸多名作,华生、鲁滨逊、鹦鹉螺号,以充实的形象勾勒了英美现代经验理性主义视角下的大工业化社会。
在工具理性范畴下。
统治自然的合理性与阶级统治的非理性融为一体,获得了解放的生产力加固了异化的生产关系。
在现代社会的大前提下,人的存在的合理性究竟为何,华生展开了他的追寻之路。
我想这也是伊藤自己的追寻之路,他由西向东,经欧美而由俄,由俄而归华、日,在反思了英美实用理性主义、陀思妥耶夫斯、托尔斯泰所宣扬的宗教救赎主义、而选择了以情为本体的东方入世主义人生观。
毫无疑问,在华生(伊藤)身上,有着一种古典主义的浪漫精神,他与友人的情支撑着他一路向东的漂泊之旅。
我所理解的尸者,是工业文明的史前生物,这个故事,也应该是工业文明的史前神话,故事的本质是对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工业文明的加西亚式的魔幻现实主义批判。
故事的最后应该是从借助救世书,将工业文明的时间线轮转回真实现实的时间线,从而将作品还原为工业文明的史前史。
至于这个续写者,后面不知道在写些啥,说实话,我是真的搞不懂。。。。
以下顺序分别为【打分原因】、【感受】、【题外话】。
先说结论,给了三星,画面画风戳我萌点,剧情其实我觉得还可以,翻译组的科普非常到位,人设有喜欢的也有无感的,总体感观OK。
但如果硬说推荐朋友去看大概没几个人会坚持,可能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名著混搭+蒸汽朋克风格的电影,但朋友之中没多少,所以就没有点到推荐。
介于15年那段时间一直对福尔摩斯这一块比较感兴趣+有事没事在书报亭买了《环球荧幕》,偶然被这部电影吸引了,虽然刚出来的时候就下载了;但一直到最近b站上架了,我才没事找了一个下午看完了。
剧情没有热门评论说得那么难懂,就着部分友善的弹幕看其实还是挺好理解的。
介于我小说还没买我就不讨论剧情改编了(而且我也不会讨论orz扶额),仅说说对于设定衍生出来的一些想法。
作品将背景设定在了19世纪末,尸者是主要劳动力,这让我想到曾经风靡一时的科幻世界的机器人设定。
其实就设定能力上而言个人觉得尸者和机器人/人工智能很相近,包括弗兰肯斯坦作为第一个有灵魂的尸者可以类比到第一个觉醒了智慧的AI这种设定,个人觉得如果坑深挖的话其实可以隐喻到对于到人工智能的堪忧等等,不过可能原作伊藤计划只写了个框架(主笔为圆城塔)+人工智能的设定是不是过分烂大街了所以没有深挖,我也没有什么发言权,一切都是作者的想法。
总体而言就是因为缺乏了对于灵魂这一设定的深挖/或者说是主题的一个升华,使得我觉得整部片子的剧情就过于平淡了,没有留下那种看完之后和其他观众在结束时津津乐道的讨论,整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看完了,然后可以忘了的那种。
不过最后那个彩蛋倒是挺有趣的,漫画结束时星期五疑似有了灵魂,并对华生(还是人类的时候)表现了出来,但电影似乎是两者做了等价交换的行为。
不过里面角色捏他的名著让我挺感兴趣的,有空可以补上(重点错)。
最后说一个奇怪的题外话,个人觉得《大侦探福尔马林》其实就设定上可能灵感来自于此书,无论是尸者、永生vs智慧、莫里亚蒂和麦考罗夫特两者的疑惑等等。
虽然漫画停更了,但按着这个说不定解答了部分漫画的疑惑呢233(只是个人感观)。
紧跟着《屠杀器官》的“屠杀语言”,这是一部华丽且深刻的作品,如果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涵,还是需要一定的哲学常识,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思索。
个人而言,人设以及场景呈现都表达出了作者的态度。
动画中一直强调了“语言”作为“意志”与“思考”的表达,而“语言”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声音,还有画面、气息和文字,而所有的意思表达直指一个目的,那就是“环境”的塑造。
因此“身临其境”是“语言”最强的表达,而每个人所能理解多少内容,完全是根据个人的积累所呈现,也就是你个人到目前为止的经历。
对于经历的积累,实践固然重要,而在有限的时间里,近乎无限的积累经历,那就要依靠“意志”以及“思考”,并且通过“语言”循环往复。
我们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思考”至“语言”的无限循环,这样的循环之间,我们才产生了“灵魂”这一个概念。
或许我们常说,一个人拥有独一无二的气质,这里的“气质”,实际上就是“灵魂”的一种在外表达。
在我的理解中,“灵魂”实际上混合着你的“感受”“选择”以及“表达”。
而在我们关于“爱”的话语中,“两个人共有一个灵魂”,或是“灵魂伴侣”,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即是在“思考”与“语言”的循环之间,双方处在同一个处理逻辑之下,不会引发宕机(分裂)或者BUG(误会)。
关于爱情,近期的思考是有两个指标能够衡量,一是“信任”,二是“经历”。
由这两个标准的高低所衍生的四种情况,基本能够涵盖社会中大部分的情感状态。
回到动画之中,无论是尸者还是人偶,本质上可以用奴隶以及人工智能进行理解替换。
该部作品还是有反战以及反种族主义的内容,例如棋子一般的尸者对战(现实战争中牺牲),在统一命令之下(语言)尸者的狂暴以及生者的被剥夺欲望(欲望是发展的动力)。
动画中各个人物的起名无论是“莉莉丝”(犹太教)、“华生医生”(福尔摩斯全集)、“星期五”(鲁滨逊漂流记)、“卡拉马佐夫”(卡拉马佐夫兄弟)、The one(钟楼怪人)都有各自的象征。
因此The one对于“新娘意志”的执着,也是让人想到那段没有结局的爱情,令人唏嘘。
故事的结局,实际上委婉的表达了华生的“创世”(通过莉莉丝转化为艾琳艾德勒,并成为他的妻子),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动画最终,将“语言”通过实体与虚无之间的转化,让“语言”的力量以物质的形态附着在人物身上,提示我们“语言”的巨大威力(言灵与魔咒)。
总体来说,人类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类本身的自然发展。
人工智能的运用、对人类欲望的控制(剥夺或者过度满足),一定要注重适度。
地图炮:伊藤计划整个一傻逼,不止这一部。
我这里不扯他故事性奇差无比这一点。
他不就喜欢搞什么反乌托邦(harmony),然后扯一些维基上看到的哲学家语录么?
貌似很有逼格,其实全是毒力撕烤。
反乌托邦就更反动了,日本反乌托邦作品一贯操行,除了来自新世界,没见过例外的。
具体说说,本剧,这货说维特根斯坦错了,应该是思考先于语言,牛逼不?
反对维特根斯坦啊!
反对语言哲学主流!
牛逼个屁啊,这么符合直觉的东西你问楼下大妈她也会这么说的“哑巴也会思考嘛”,就好像小学生都会觉得偶数比整数少一样。
维他们违背直觉搞出一个语言哲学,这里面包含多少天才的努力?
这孙子毒力撕烤一番就表示老子要日天了,要打倒反动学术权威了,结果屁理论基础都没有,说来说去让星期五发展了一个科大讯飞的功能,这跟语言跟意识跟灵魂有半毛钱关系。
然后,这个“理论”是伊藤计划所有作品的核心。。。
全盘皆low了。
这要能成功反得了维,那红脖的所谓常识早就能反马了。
然后说harmony里面扯福柯,这有什么好扯的?
在反乌托邦作品里面扯法左是对法左的极大污名化,这里先按下。
他扯什么?
就是福柯关于死亡的那一段,仿佛福柯说这话就是预见到剧中乌托邦社会一样。
狗屁啊,福柯虽然喜欢说些漂亮话,但马上会解释的:他不是科幻作家,他说那话不是黑哪个二逼科幻作家脑子里意淫的乌托邦,他就是在黑当代生活,比如日本。
当代生活,想死随便死,所以他根本没有哭诉资本主义求死无门。
这货却理解成福柯是在预防某个大家根本没法死的乌托邦。
我再说一遍,法左不是科幻作家,所以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日本人总是喜欢在他们科幻作品里面引用激进政治理论的名言,明明他们的作品就完全不涉及什么激进政治。
于是又说到乌托邦,以及为啥反乌托邦不能扯法左。
日本人几乎所有反乌托邦作品都很坏:科技/歌名蓬勃发展,然后搞出一个奇葩社会,权力结构肥肠肥肠反直觉或者就直接很邪恶,激起观众本能反感。
看完马上感慨:歌名,是灾难!
科技,是双刃剑!
人性啊,多么脆弱,又多么可贵!
要守护人性,当代生活!
所以大家冷静下来,爱与和平!
lalala!
没有比这更白左更反动的了,法左一直黑人道主义和人性,就是这个原因。
如今反乌托邦甚嚣尘上,早就是意识形态机器的一部分,时刻告诫观众:歌名=老大哥。
而人性和人道主义,不意味着别的,正是法左一直批判的当代生活的化身。
于是,伊藤计划引用法左对当代的批判,反过来维护当代,确实没有比这更羞辱法左的了。
没错,psycopass,你也一样。
这种反乌托邦小说太好写了,构思一个邪恶帝国谁不会?
然后再捏造几个在其中长大,却不知为何就是能够具有当代白左价值观的亚撒西少年少女。
不展开了。
历史上“反乌托邦”当然还是好的,美丽新世界最高:当代生活,本就是美丽新世界,常读常新。
动物农场就应该看成讽刺小说或者政治寓言,而不是什么反乌托邦,因为所指苏联已然出现,不是某种单纯的构想。
其他早期作品也都如此。
而今,反乌托邦却用树极权稻草人的方式,嘲笑着歌名,一个大写的当代机智。
至于你国人还能看得感慨万千的,还需加一句,您难道不知道你国自己就是极权样本吗?
这么说起来自新世界真的还算好的了:超能力的出现是进化的必然,科学家只是一个导火索,那就不能甩锅给歌名和科学,并且贵志佑介也没胡乱引用名言警句,最后,里面生物描写很exciting啊!
(●—●)中二病集大成者别和我说原著怎么怎么,我看个电影还要背作者生平演职员表吗。
故事线乱的一塌糊涂,出场那么多人物结果一个个塑造的莫名其妙。
男主人设也是相当招人不待见了,幸亏是个基佬人设直男的话能被活活喷死。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男主想要复活基友,弗兰肯斯坦想要复活自己的新娘,妹子想要得到灵魂的故事。
中间白毛和阿廖沙表演了一波花式自杀想让男主认识到尸者的存在并不幸福,但是男主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疯狂作死,但是最后靠着主角光环活了下来,基友似乎也恢复了意识,然后男主为了封印手记 不并不 只是为了让观众懵逼,为了让观众觉得这部电影很有深度来了个骚操作。
这种电影最大的毛病就是自己搞了一套站不住脚的玄学理论出来,还不停的的给你解释这套理论。
不是老哥 我他娘来看电影的不是上课的 别踏马来这套成吗。
你就说我这个设定里就是这样,别编你的理论了好吧。
然后就是这个名字的设定,不是用了名著里的名字就能把整部电影的逼格提高的。
反倒是看着那些一个个原本丰满立体的角色名被按在一个个虚伪不真实的人物上让我充满厌恶。
里面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的塑造能比得上这些名字原来的主人。
最后,这部番不值8.9分,看颜的看到白毛死了就可以停了,听歌的请直接听歌然后关闭窗口。
伊藤计划总是会用一种独特的人类视角去创作他的故事,黑暗、现实、深刻而富有寓意与哲理。
他作品的内容在科幻、荒诞不羁的同时,却能够深深的刺痛社会背后那高速发展后的阴暗与沉重。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以一种疾病的形式存在,为了能够让世界不再产生争端与毁灭的方式,就只有消除人类意识或者是消灭人类。
这部作品也不例外,以小说《弗兰肯斯坦》为模型与起源,创作出来了以此为背景而产生的科技背后的故事。
因为生者与死者只相差21克灵魂的重量,只要重新找回这21克重量,死者也可以和生者一样拥有行动和存活的能力。
只是谁也搞不懂灵魂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只有曾经制造出第一个由尸体制作出来的科学怪人的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才知道如何制造出灵魂,于是《维克多手记》成了尸者技术的关键。
电影的人物都是由各个著名小说当中与人物相类似的角色来充当,看得出作者学识渊博且博览群书。
能够将群书当中的各个角色提取出来,来完成自己的故事,而最后又可以将各个角色放归到原来的故事当中,丝毫不会有半点不和谐的地方,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对于角色的驾驭能力与对故事情节的掌控能力。
当尸者可以被人类为我所用,就像机器人技术一样被我们为我所用,电影虽然选材与十九世纪,但映射的却是当今社会的二十一世纪。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发展到最后也和我们人类相差的只是那21克的灵魂。
一旦机器人也在寻找那21克的核心秘密,那离人类消亡的时刻也就不远了。
两者的关系虽然不同,但是其本质却是相同的。
人类的存在因为拥有自我意识,而变得暴躁而贪婪,战争与毁灭成了人类自我发展的代名词,而唯一能够阻止人类自我毁灭最好的方法,就是毁灭人类。
作为比人类更为明智与冷静的尸者或者是机器人,最后采取的方法必然是走上这样一条路,这不仅仅是作者对科技文明发展到最后的担忧,更是对人类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担忧。
电影带我们游历了十九世纪世界各国的时代风景,更给我们展示了各方势力为了争夺统治世界霸权的阴谋斗争,人类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惜毁灭一切,在电影中展现的淋漓紧致。
当一项科学技术足以改变世界的时候,伺机在身边的各个政治势力都会伺机而动,相互争夺。
而他们的目的并不是造福人类,改善民生,而是耀武扬威,称霸世界。
霸权的存在,是人类社会不稳定的症结所在,所以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颠覆与战争。
作为伊藤计划的第三部作品也是最后一部作品,他将故事的展现形式放到了古代,而不是他所一贯所描述的未来,这一点是他这部作品的特色所在。
毕竟以科幻映射现实的他,在古代题材上的表达有着种种的约束与限制,可是他打破了常规,用小说与小说之间的架构,来支撑起他的小说体系,不得不说,那种极具有创意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天才才华。
不得不说这部作品并没有改变他的风格,但是却带给我们了一个另类极致的观感,相当的让人折服,让人震撼。
华生和星期五之间的感情,是支撑起整个故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和福尔摩斯之间的默契,和星期五之间的感情等多的是一种爱与依赖。
如果星期五是一个男人的话,华生的角色就像是一个深爱着星期五的女人,那种不愿意割舍,只想再一次寻回的迫切,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力量。
只是展现到了男人身上,多少有点太过矫情与中二,但是电影角色的中性化设计也常常误导了我们的这种感觉。
电影当中展现出来了一贯的血腥与暴力,那些冲击我们视觉的画面,更深深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实的冷酷与可怕之处。
也只有血腥与暴力才能够真实的反应出社会的现状,缺少了血腥与暴力,感情反而不会展现的那样深刻与真挚,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也不会从角色的身上体现出来。
当绝望反应到一个人的身上,偏置与冷漠才变得那样的立体与形象起来。
当看到电影当中卡拉马佐夫将身边的所有人,甚至连他自己最后都做成了活死人的情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与绝望,更多的是对人类自己存在的痛恨与绝望。
当人类持续的走在寻找霸权的道路上时,所到之处全部是无情的杀戮与掠夺,没有人会关心生命的存在,更不会有人去关心人情冷暖,只有冷冰冰的利益和虚无的权势,这不但孤立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将生机勃勃的世界打造成了一个充满阴暗的炼狱。
是人都是自私的,电影当中也充分的提到了这一点。
华生为了重新找回星期五的灵魂而踏上了这场旅行,伯纳比为了效忠大英帝国而做了这场旅行的导游与守护,哈达丽是为了帮自己注入情感与灵魂,M更是为了消除世界上所有人的意志而避免战争,而作为科学怪人的zhe one则是找回自己的新娘,林林总总表现出来的都是人类的自私,也因为这些自私,让我们所有人差点毁掉了这个世界。
21克的灵魂到底是什么?
是天使的巨作,还是魔鬼的源泉,不得而知。
因为这21克的存在,才诞生了人类的文明,也因为这21克的存在,让人类社会充满了颠覆与战争。
在探究这21克的道路上,是发现与解决一切根源的所在,也因为这21克,成为了人类最未知的神秘密码。
它就像一个潘多拉的魔盒,是一些秘密与美好的所在,但是也是一切丑恶与毁灭的所在,人类到底能不能把它打开,打开后的后果是什么?
难以想象更无法想象。
幻想一下未来的某一天,机器人的发展将变得和人类一样,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而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那这21克是不是就是机器人取代人类的关键?
21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和《尸者帝国》剧场版讲述的都是以架空历史为基础的反乌托邦的冒险故事,但法国人的豁达、幽默和日式的深邃、阴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尸者帝国》剧场版的后半段明显恶俗尿崩。倒是越来越期待《釜山行》和《首尔站》。
没有能力却要去探讨终极命题,只能得到这种如此令人不明觉厉的窒息结局。 只是可惜了这个美丽又绝望的世界了。
制作精良,原作者的奇思妙想令人惊叹,但是三部曲的节奏无一例外看得我昏昏欲睡。
刚开始还觉得有点意思,假装有点科学逻辑,不过,越看越觉得剧本太垃圾,乏味至极,还故作深沉...
作画挺好的……然后没了
卡拉马佐夫三兄弟跑阿富汗建立缺失自由意志的丧尸乌托邦也就罢了;一百多年过去了,科学怪人还执着于找老婆,有意思吗?华生医生你对基友那么痴情,彩蛋里的福尔摩斯知道吗?还是女终结者火焰喷射器艾琳比较可爱……维多利亚时期奇幻小说大杂烩同人作品;探讨语言学?拉倒吧
两个小时的电影我足足看了四个小时,中间无数次被里面愚蠢中二矫情的片段给恶心到暂停,MB如果不是为了看花泽香菜配的大胸美人,我干嘛看你俩这傻的不行的人尸搞基啊???至于故事,特么不就是人工智能超级电脑变成蒸汽朋克的那一套,再加上俗套不行的丧尸围城?絮絮叨叨一整部愣是啥玩意也讲不清,滚
墨墨迹迹还不说人话不办人事。
霸权社,伊藤计划圆成塔,濑古浩司不知道原作如何描写哈达莉的,电影的情节和人设和以及思考与语言的刻画一定是有问题的
也就是画面好
【av3757745】我特么觉得很好看啊!
观影盘点:我的理解是语言即灵魂,然后讨论灵魂和语言谁先谁后这种问题,在哲学家和结构学家那里非常枯燥,放到动画里的话,故事演不好还是不行!掉书袋式的背景设定与人物引用,可惜没有把握好自己要表达的核心观点与电影的时长和节奏。画面中的时代构建一如日本众多动画电影一样优秀。本着把爱人复活不断折腾的《时间机器》不算成功,不断探索人与机器边界的《西部世界》很成功,这部想把好基友复活不断折腾的华生却没把故事演出到动人以及该有的深度!这里只是举了三个例子,不能做归纳,但蒸汽朋克类的作品难成经典却是真的呀!P.S.关于灵魂还有自我这些追问,放在主人公口头也是忌讳的,说出来就假空,演出来才能动人!可以参考下《银翼杀手2049》中对自我追问的演绎,就非常动人。
三部曲中最垃圾的一部,设定无聊,想象力匮乏,逻辑等于没有,还卖腐。。。
围着自己对故人的执念,继续他们的研究,不顾毁灭世界的危机,仍旧要探寻和确认灵魂是否可以被寻找到被放置回来。不知道原作有没有讨论“返生”“还魂”,或者说清晰一点,再生的伦理问题。起码本片是没有要作此的探究的,因为股市继续的大前提都是华生的执念,他在最关键的时刻都还在想要找回星期五的灵魂。感觉就跟片头说的那个绯闻一样——禁忌的爱恋啊!只有这个可以解释啊!这个小说设定很反乌托邦啊。
经费很充足感觉很有钱的作画,差分机这背景选的太契合了,语言是思想的证据这点也很赞,故事是好的故事,但是时长太长铺垫太多看了三遍才看完。嗯,看完就后悔了。海妲里,一个典型的工具女,胸大又男凝,一开始还以为日漫终于出现一个正常的女角色了,结果竟是这,不是,你们申请费画给投资方画的饼难道是女角色的胸吗?太恶了,尤其最后,你们是准备kiss吧,是吧?是吧!合着你小子还是个双呗,简直震惊我一整年
白瞎那么好的设定和画质
看似挺不错的,其实细想下来,不过是装逼而已。
故事背景和画质满分,超好看,就是故事越到结尾剧情就越玄幻.. 故事也比较虐心,依然是非常喜欢这类末世片题材(类似甲铁城)的动画。
竟然在蒸汽朋克世界观下融入了赛博朋克的元素,疯狂玩人名梗,可惜剧情从M跳反开始崩坏,还有最后灵素莫名其妙的晶化……一看,果真是大河内一楼!
我覺得整體還不錯,製作好,但是最後我沒看懂……賣腐的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