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

Elephant

主演:阿里克斯·弗罗斯特,约翰·罗宾森,埃里克·德伦,伊里斯·麦康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03

《大象》剧照

大象 剧照 NO.1大象 剧照 NO.2大象 剧照 NO.3大象 剧照 NO.4大象 剧照 NO.5大象 剧照 NO.6大象 剧照 NO.13大象 剧照 NO.14大象 剧照 NO.15大象 剧照 NO.16大象 剧照 NO.17大象 剧照 NO.18大象 剧照 NO.19大象 剧照 NO.20

《大象》剧情介绍

大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国一所普通高中普通的一日,逃课未果的John(John Robinson),在父亲的逼迫下回到校园;喜欢摄影的Elias(Elias McConnell),在校园内外拍过一些人物和风景后,来到学校暗房冲洗照片;新交了女朋友的Jordan,正被与他有过关系的女孩纷纷议论着;被人冷落情绪异常低落的Michelle,来到学校图书馆帮助做工…… 校园高墙之外,时常受人欺负的“患难兄弟”Eric(Eric Deulen)和Alex(Alex Frost)正在家里午睡,他们对纳粹形象和暴力游戏非常迷恋,曾在互联网上订购了枪支。午睡过后,两人进行一番简单的策划,身穿美军野战装、手持冲锋枪走进校园,开始大开杀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飓风营救拯救夏伊洛男孩自导日记男人的秘密乱世有情人定军山创客兄弟偶像星愿一千零一夜第3部:迷醉之人6/4570年代秀第七季黑人小姐速写喜剧第二季夏威夷之恋夜魔国土安全第七季神马四兄弟禁忌关系之双非心理追凶第二季绝望写手第一季人生回环赛相信我:被诱拐的丽莎·麦克维威灵顿之线危机边缘第三季初恋了那么多年紫蝴蝶乃木坂春香的秘密Purezza♪劫机惊魂决战乌龙阵美人制造白月光下

《大象》长篇影评

 1 ) 既残酷,又美丽

《大象》在当年拿下了法国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

在我的印象中,这个的大奖得主的电影都是很美的。

比较深的一个是《儿子的房间》,是个意大利的片子。

几年前看过,里面的父亲至今在我的脑海里还有模糊的形象。

有时觉得生活就是那样,很艰辛。

但也处处充满了温暖。

去年的得主是罗马尼亚的电影《四月三周两天》,觉得很一般,中规中矩。

可能是阅历不深的缘故吧,始终没能体会到奥尔罕帕慕克所谓的感情。

这两年也不乏唯美影片,我个人是很喜欢唯美的电影的,因为我觉得在唯美的情境下,爱情会显得更为浪漫。

唯美的片子对光、气氛、音乐、色调等都有良好的把握和控制力。

大象就算是这样一部片子吧。

各个地方都很好,可是稍显拖沓。

直到最后才把人物的张力都表现出来了。

或许这是导演有意而为之的。

电影采用了很流畅的叙事形式,又采用多条线交叉进行。

最终把几个人物联系在一起。

可这些联系是看似可有可无的,确实很好地抓住了城市人的情感疏离状态。

而且个人在这个充满集权的社会的警惕感油然而生。

是对潜在的法西斯分子、军国主义分子的剖析。

在范的电影《不羁的天空》里,就完全探讨了一个情感问题,而在《大象》和去年的《迷幻公园》都探讨了青少年犯罪,战争的问题。

所以可以看出导演对所要探讨的主题的变化。

也反映了一个男人开始涉及政治的表现。

我倒是觉得这些影片都不及他之前探讨人类情感的深度。

这部影片还是很美的,但这种美与《不羁的天空》是不一样的美,后者是纯粹的美,前者是经过战争折射的暴力美学。

在《大象》里,云的颜色变化我的理解是国际风云的变化。

但也可以表现人物性情的变化。

导演在人物的不断行走的跟踪里,表现了一个人真实的孤独状态,也使得本片是在青少年群体的观察中,成为较为深入的一个。

导演近两年来探讨的哲学主题的变化,也可以说这是他把眼光更多的投向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和自我成长。

导演不厌其烦的把那些人物的名字显示出来,可到最后让他们全部死掉,有点让人意想不到。

在现代社会中,人要寻找他的存在的意义就太傻了。

所以追问导演为什么让这些人死掉,也没什么意义。

同样,他们的死让他们也失去意义。

如果他们活下来,也不见得有意义。

所以那只结尾的歌谣显得既残酷,又美丽。

对于跟踪人物,视角上大多采取了从后方跟踪,这就造成我们的观察视角是在他们不能察觉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就是电影中人物的视觉死角,也是他们容易被攻击的原因之一。

因为在背后被跟踪,前面的人少有警惕感。

这一点在杀手弹钢琴《献给爱丽丝》中显得尤其明显。

在流畅的钢琴声中,我们始终担心他后面的那位在玩枪战的同伙会对他下手。

但没想到的是,杀手最后对同伙下了手,不是你吃了我,就是我吃了你,一山不容二虎。

杀手杀死同伙是正面攻击。

可见战争的因子这时候显露出来,并且肆无忌惮。

在后来,已经无可挽回的时候,杀手对那对情侣看起来就像是猎人看着笼中困兽那般。

对他们唱了一支歌,内容的涵义是问要不要杀他们呢?

结果不重要了。

电影里是一片蓝色,那个钢琴少年的忧郁的歌声,还有他奇怪的表情,无不是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 ) 在天空中平静的观赏一场杀戮

如果没有影片结尾的那段杀戮,我想<大象>会是一部如岩井俊二风格般美丽,安静的电影. 一所普通的美国高中,每一个人按部就班的校园生活,一个因父亲醉酒而迟到的金发少年,一个热爱摄影男孩,一个因为身材不好而拒绝穿短裤的自卑女孩,一对在校园里形影不离的甜蜜情侣,一群抱怨父母的少女......每一个擦肩而过活生生的普通人,每天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在操场上,在走廊中,在图书馆,在餐厅...... 镜头平静缓慢的跟随着每个人的背影,静静的看着他们在这个小环境中的交集,然后又同样安静的看着他们被子弹逼到一个绝望的交点,所谓的殊途同归,镜头叙述的一切都安静,流畅的可怕. 贯彻全片的《致爱丽丝》,在女孩仰望天空中响起,女孩也许是一个别人眼中的怪胎,在仰望天空时她的眼神和表情透着一丝耐人寻味的寂寞与忧伤,她抬头,微笑,然后跑开....与此同时,少年在钢琴前弹奏贝多芬的曲子,舒缓的节奏,缓慢的镜头切换,导演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平和,美好的错觉,下一秒,音乐戛然而止,少年向钢琴做了一个“FUCK”的手势。

跟随着少年的背影,他用一把步枪,老练,平静的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同学和老师,仰望天空的女孩作为第一个牺牲品,在她还没有来得及说什么的时候,她的血已经喷涌到她身后的书架上。

长长的走廊,伴随着少年的脚步和女生的尖叫,一场杀戮正在进行。

黑人男孩没有理会身边尖叫逃命的同学,他静悄悄的走向已经杀红了眼的少年,一个美式英雄即将诞生,可是,导演向每一位观众开了一个玩笑;少年转身,黑人男孩被一枪爆头,影片中最后的一丝希望也被无情的撕碎了。

原来,现实中,根本没有所谓的英雄。

餐厅中,少年一枪把自己的同伴也杀死了,尽管,在开始这场屠杀前,他与他正在浴室接吻。

沉静在失去理智后的爆发,已经失去的行为的意义。

一直阴霾的青色天空在影片最后终于放晴了,然后,这部电影就这样无声无息的结束了。

《大象》,破碎却不松散的讲述一个关于杀戮的故事,青色的天空,绿色的校园,还有金发少年那色彩鲜艳的TEE,悠扬的钢琴和安静,流畅的画面结束在一片片血红之中。

在天空中平静观赏这场无情杀戮,女孩曾经的仰望,不知你究竟看到了什么?

......

 3 ) 校园暴力血泪史

如果你想要了解暴力的最血腥表达方式,没必要混迹于黑社会或者是城管所,就近找个学校,匿藏在某一个生冷角落或者蜷缩在某一个骚臭厕所的某一个坑位,无需太久,就能让你得偿所愿遥想当年,浩南,山鸡竞相风骚,古惑仔横空出世,校园暴力到达了崭新高峰。

每个学校,都有那么一个老大,保护费都交给他花,漂亮妞都给他泡,走路给他让道,大便都得给他腾坑,学生怕,连老师都不愿蹚浑水这还没完,这么一个老大,往往背景都是模式化的,老爹老妈不是开网吧,台球厅就是卖羊肉串,或者是在监狱里蹲过个把月,是一不好惹的主,鉴于龙生龙凤生凤的遗传原则,他们的儿子很好的保留了他们的遗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校园,大体就是这个样子。

知识分子的孩子一个个跟软柿子的似的,任人蹂躏,每天放学,一旦第六感发掘周围气场不对劲,背起书包就往家里跑,不幸的是,刚到楼梯口,一堆人早守好你了,上来二话不说,先把你里外围个严实,然后老大出场,个子一贯不高,脾气一贯不好,上来就是三板斧:一吓,二骂,三揍,鉴于九十年代初的大环境,计划生育的大规模受害者——没有哥哥姐姐,就自己一个单泵,所以基本不经吓,乖乖的把自己手里为数不多的零花钱交了上去。

坦白的说,我就是比较丢份的一个,我有想过,如果我不把这些零花钱给他们,我会拿它们去买1毛钱一包的无花果,会买2毛钱一只的冰渣子做的雪糕,我会吃的很壮,然后反过来收拾他们,不幸的是,我过早的放弃了自己的反抗行为,而把反抗融入到了自己的意识形态中,后来我总结:知识分子的孩子都是内心强大的。

勒紧裤腰带的日子总是不好过,实在挺不过去了,我开始尝试偷老爸老妈的钱,一开始是一毛两毛,后来是5毛一块,最大的一次拿了一张2块,尽管数目实在不大,但还是被捉住了。

事情的结局是父母逼出了事情的原委,立即找了校方领导,校领导在校园暴力问题上表现了极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忱,亲自出面和老大面谈,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妥善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此,我再也没有被骚扰过。

白云苍狗,我到现在都感谢学校领导的雷厉风行,而我爸对这件事的解释是:礼送的真值!

回到电影,大象其实也是在讲校园暴力问题,也明示枪支泛滥带来的不安定因素。

Gus Van Sant采用大量长镜头和手提跟拍的方式,很生活化的记录了枪击事件发生的一天中的零碎生活,没有刻意的严肃和人为的拔高,没有说教,也没有谴责,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近乎于冷血的记录着,对白和摄像都很简单,没有背景音乐。

对于重头戏——最后的杀戮,Gus Van Sant依然恪守着真实原则,逃亡的慌张和杀手的平静,更加戳痛了所有观影者的心理防线,简直平静下的一次重击。

电影根据1999年4月20日,两名高中生手持自动武器闯进科伦拜恩中学大开杀戒,在枪杀13名师生后自杀身亡这一事件进行剧本撰写和拍摄,我又不禁想起了去年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的枪击事件,戏剧化的是凶手是个韩国人,而刚开始很多新闻都标注凶手是一名华裔,着实让广大中国人民群众尤其是计划赴美深造的莘莘学子们胆战心惊了一把。

记得当一个美国fans在事发后手拿报纸冲入新东方托福培训班振臂高呼:他是韩国人,他是韩国人!

在场所有人顿时拥抱抽泣,学生们紧紧地搂住老师一边抽泣一边往老师的肩头抹鼻涕,而老师安详宛若老者轻声安慰道“都过去了,都过去了,是的,他们无一例外的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很多人都把美国校园暴力归咎于是枪支泛滥,但校园暴力紧紧是限制枪支就可以解决的吗?

记得周星驰在《食神》中曾说过:板凳乃七武器之首绝不是危言耸听,板凳,不仅攻击力高,而且易于隐藏,时常杀人于无形中,而在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中,李保田这样劝过姜文:“用砖头,朝他脑袋上猛砸,千万别用刀,刀是什么,刀是凶器,砖头算什么,什么都不算,同样的效果,犯罪性质不同,你说选什么?

”对于中国的暴力精神,这句话算是做足了功课,中国的暴力从来都是阴森,狡猾的,在中国,很少有人单挑,都是大规模的群雌,这在西方会被认为没有骑士精神而被人鄙夷,然而在中国,则是经过了历史考验的科学暴力方式,这也解释了我为什么在小学老是被比我矬了一头的二逼欺负“中国在未完成骑士精神的普及前,不能被称作一个大国”————小博云比较中国最近的校园暴力事件,我不得不首推**大学,古有马加爵血洗宿舍,今有大二姑娘肢解包养情夫,汗颜啊,这么强的爆发力和血性要是能施舍点给中国足球,估计现在就没人看英超了!

马加爵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而当马加爵的意识形态移植到了一个学机械的男生身上更是诡谲无比!

话说,我们宿舍老七,其人性格内向,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看武侠,没事的时候,经常来个猛虎扑食,大鹏展翅之类的高难度体操动作,再或者就是喜欢磨锤子!!

tmd,机械人一般都会经历一个精工实习的过程,结束的考核就是做一把小锤子。

大多数人都在考核后把锤子随手一扔,奈何七哥却如获至宝,日日置于床头,夜夜打磨于墙边。

一日深夜,舍友兴致甚高,了无睡意,便言说自己偶像,到七哥,见七哥先是沉默不语,少顷,言道:马加爵,言毕,转身拾起小锤子,于墙边继续打磨,彼刻,一道寒光射来,锤声铮铮作响!

宿舍骤然陷入一阵死寂,我也不禁拉紧被角缩成一团,寂静的夜里,七哥孤独地打磨声不绝于耳,“碴,碴,碴,碴,碴

 4 ) 低头30度的青春行走

刚看这部电影时,并不明白为何是《大象》而非其他名字。

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才在一个自然节目中了解,青春期的大象是最最危险的。

《大象》是一部反映青春题材的影片。

同类题材中,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陈果的《香港制造》都以描述青春的残酷见长,画面粗糙灰暗,电影语言也极尽激烈,如同导演所要展示的质地尖锐血脉喷张的边缘青春,最终走向毁灭。

而这部影片,画面精致秀丽得实在让人赏心悦目,节奏如诗般舒缓,却展现着那样残酷的事实——校园枪杀案。

说实话,在影片开场前半个小时之内,琅还真不知导演要讲什么故事。

还以为就如同贾樟柯一样,纯粹是一些琐碎的展示。

开始,第一个画面,几分钟的镜头全部都给了浮云徜徉的蓝色天空,依稀听见蓝天下球场的喧闹。

浮云流转,光线渐变渐暗,直至天黑。

然后各个人物悉数出场。

金发黄衣的男孩,他喜欢的女孩,正在为筹备影展四处拍照的男孩,刚刚来注册的学生情侣,其貌不扬内心自卑的图书管理员,围在一起唧唧喳喳的鸟雀派,俊秀忧郁受人欺侮的男孩……影片的叙事线索完全以各个人物为脉络,且个个都在做着太平常不过的事情,是我们在学校里都在做的事情。

上课,讨论,课外活动,去校园餐厅吃饭,上厕所,定约会……一切都如此正常,而不安的隐患却潜伏其中。

每个人身上的叙事脉络又常常莫名其妙地断了,有点让人不知所云,尤其对琅这样记性不好的人而言,呵呵。

直到不同人物不同脉络之间的重复和交会,到最后以一声枪响,所有人物的命运在这一声枪响中全部汇合,才恍然大悟,所有脉络的断点,竟是死亡的前兆和生命的终结。

一部影片,只在记录一日的杀戮和毁灭。

影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来记录各个人物的行走。

在过道,在餐厅,在活动室,不停地从此到彼,不厌其烦地记录行走。

且多为背影。

一部影片里几乎听不到配乐,在行走的过程中,只有隐约模糊的说话声,脚步声,笑声。

一个人拿着一台DV在校园各处走一遭也就是这效果了。

可是不管是谁,都以低头30角度的姿势行走。

青春或许就是这样的姿势吧。

内心困扰的愁郁,让人不自觉地回避着自己和天空。

低头30度,看得清路,却不足以审视自身,面对问题;也不能仰望天空,看见希望。

终于两个孩子以这样的姿势走向毁灭,还毁灭了他人的鲜活。

影片从始至终都未渲染惨烈和残酷,相反却在刻意淡化这些。

或许是因为考虑到曾遭受此种悲剧的家庭的情绪,但琅更愿意相信这是对悲剧背后的思索和终极关怀。

在两个孩子枪杀校园的过程中,几乎看不到我们以惯性思维预想的恐慌画面,只有一些轻而坚定的枪响,和些许逃跑的身影,恐慌的声音甚至不及先前行走时琐碎的说话和笑声;而两个扛枪的孩子,也并非一脸兽性满嘴粗话,而是平静的,甚至是无辜的。

其中一个孩子,俊秀得如莫扎特一般,在弹钢琴的时候,乐曲流淌的都是盈盈漫漫的忧郁和情感。

直到最后,影片也未见丝毫灰暗阴郁,即便在枪击案发生的时候,也是满屋子清澈透明的阳光。

在影片的最后,又回到开始时的蓝天,白云。

音乐响起,致爱丽丝,那个俊秀的凶手曾经弹奏的乐曲。

他在开始枪杀校园时,曾说这样做是为了爱。

影片的创作者显然没将谴责和痛恨施加在两个孩子上,可是,究竟要让谁来负点责任?

这是个沉重的话题。

或许我们应该抬起头,仰望天空。

 5 ) 从疑惑开始理解

看完整部电影以后,很疑惑从三个地方开始:1,alex(持枪的黑发男孩)让john(金发男孩)不要到学校去2,alex在餐厅开枪打死了eric(另一名持枪的男孩)3,去学校前,eric和alex在浴室里接吻我的理解是1,alex的目的就是屠人,从他的计划就可以看出,他希望把人都集中到一个地方,一个一个的枪决,听口气,他不想放走任何一个人,但是却警告了john,他明知道这样会减少他目标的数量,为什么这么做?难道是他发狂前,仅存的一点理智?还是说他也意识到了屠杀生命的严重性,所以他并不是真的像他嘴里说的那样是在玩游戏,而是理智的虐杀.2,上面说的理智的虐杀,在这里似乎又有点说不通了, 从alex焦躁的神情可以看出,他显然是屠杀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像是饥饿的狮子,一看到活物就扑过去,于是杀了eric(且说他们是战友吧),显然这又是不理智的?-- 其实上面的理智正是为这里的疯狂做铺垫:男孩在计划的时候是理智的,有谋划的,因为那些都只是在纸上谈兵,但是当他真正面对无数生命的减灭时,他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虽然镜头里没有表示出来,显然他不可能"杀人不眨眼"),不过这种刺激,并没有使他害怕`内疚`产生罪恶感,相反,这挖掘出了他内心最深层的邪恶,他已经丧心病狂.再回到第一个问题,那也是表示了他最后的犹豫,但是被压抑的欲望需要解放,他还是走了进去.3,这是一个暗示同性恋的镜头,看似是一个噱头,其实是在暗示他们的团结,协心和非同一般的战斗力,闻名的底比斯圣军就是由一对对有同性恋关系的士兵组成的,人称战无不胜. 不过,这也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后来的alex是真的发狂了,因为他只为满足杀欲,可以灭了他爱的人,也就是说,他已经不在意杀的结果,他只要过程的快感.不得不赞叹导演的高明,他最平淡真实的手法展现了这起校园暴力的案件, 看似他没有加入他的任何情绪和倾向,其实他处处在暗示着,--屠杀前,几乎可以用单调和乏味来形容,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镜头来记录校园的琐碎,记录着每一个人说过的话,并且用时空重置( 暂且这么说吧,我不知道这种方式叫什么 )的方式丰富了一些的性格,而这些人几乎都是在屠杀时间里出现并丧身的人,john出外,为的是展示这一天是多么的平淡无奇,无聊但透露着平和,学校里的人们是多么的无辜,没有任何预兆,---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电影的节奏在屠杀过程中辗转急下,很短的时间里,那些生命结束了, 经营一个生命是如此悠长和繁琐,而结束一个生命是如此的仓促和简单.导演的意向显露无疑(恶搞一下,也许alex只爱john,但是john不爱alex,john爱的是封面的那个女孩,而无奈eric又老缠着alex,迫于各方面的压力,alex发起了这场暴行,也是为了展现自己男人的一面给john看,诱惑eric加入只是为了借机杀了他,最后对那对情侣的迫害也是处于嫉妒)

 6 ) POV的叙述概念

我们把故事里的众多人物比作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元素,这些元素都彼此相对独立但也有交集(交涉)的时候。

我们把各个交集当作是空间中的一个个点,让各个元素在一个个点间(与之相关的)根据自己的时间线自由移动,从而形成一个有秩序的时空,让原本要叙述的故事打碎重组织成一张富有另外一种味道的网。

如果要打一个比喻的话,一般叙述方式的影片就像是一个完整无缺的瓷器,而《大象》(Elephant)则像是一个瓷器打烂后又被拼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POV,单人视角叙述,但《大象》(Elephant)并不是单纯的POV叙述,它最大程度地把这种叙述方式发挥出了影像自己本身的特点。

虽然像《撞车》(Crash)、《巴别塔》(Babel)也都是类似的POV多线叙述方式,但《大象》(Elephant)的POV显得更加的单纯。

《大象》(Elephant)纪录片式的格调营造的真实性故事氛围为主题的升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重用;但它的POV视角则让故事更加具有自己的个性,不流于俗。

 7 ) 无菌实验

格斯·范·桑特近乎冷漠的观察视角沿着科伦拜枪击案的肌理运动,目光在杰弗逊校园的日光里缓慢梭巡:走廊里的交错、暗房中的显影液、教室内的辩驳,紧接着枪响。

时间的纹路被抹平重组,暴力像天气预报准时降临,青少年们如孤岛般游荡在规整的校园网格中,暴力成为存在主义的畸形宣言。

传统犯罪叙事对动机的猎奇消失,Alex房间里流淌的贝多芬与电子游戏,似乎既非解释亦非开脱,只是将暴力还原为病灶的症状。

被刻意忽视的面孔们,在长镜头内化为暴力倾泻的符号最后一个长镜头再次对准天空,等待的枪声适时缺席。

沉默的留白把情绪还给观众,以拒绝给出答案的凝、视,将暴力现场转化为当代社会的切片,有力、高效令人赞叹。

这是无关悲剧、戏剧、纪录或犯罪的电影,正像人类们本来只是在各自的真空中沉默豢养着房间里的大象,等待可能发生的一次次闯入。

 8 ) 暗流

电影大象的主题是校园枪击,故事原型是震惊世界的美国科伦拜恩枪击案,两名高中生血洗学校,造成多人死亡后,饮弹自杀。

导演范桑特将个人对于此案的理解和思考融入拍摄中,在大象中重现此案并引人深省。

整部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校园琐事,家中计划以及校园枪击。

校园中的记录简单却琐碎,让观者感觉和自己曾经或身边的校园经历并无差异。

略微叛逆却因家庭琐事和学习困难而哭泣的青春男孩;热爱摄影,习惯于在胶片上记录生活的帅气男生;扎堆在一起,议论校园帅哥八卦绯闻的女生小圈子;身材臃肿,被人所遗忘在图书馆默默打工的孤单女生。

在某间教室,师生正热烈讨论着如何在街上辨认同性恋;在操场上,激烈的橄榄球训练正在进行。

这是模式化的校园生活,这是被同学们共享的时间。

导演运用大量的长镜头,刻意营造缓慢的校园节奏,不断积蓄着影片的张力。

手持拍摄的技法让观众感觉自己即是校园中的一员,但校园生活的单调回闪却使人昏昏欲睡。

黄衣少年,摄影爱好者与孤僻女生在长廊里擦肩而过,这是全电影的一个关键镜头,也是导演不遗余力进行渲染的场景。

通过三个人的不同角度进行拍摄,每个人出现在这个长廊的原因不同,目的地不同,三人却阴差阳错,真实确定地相遇了。

校园生活的平静简单,去蕴含着无数的交集。

一次并不热烈的相遇,折射出时间与空间上的封闭,自此突然醒悟,原来电影传达的并不是线性事件的罗列,而是多个角度渲染简单的校园生活。

如果生活以如此的节奏进行下去,不断的相遇,无数的交集。

即使有女生间议论男生时的争风吃醋,即使存在因为家庭琐事而落下的眼泪,即使有食堂中不合胃口的食物,一切都会持续而平淡的存在。

走廊的相遇只是一个缩影,将时间延长,将空间拓展,将人物增加,如果没有什么改变发生,无数次相遇将会发生,无数人的校园生活即是如此。

但是,一切真的是这样吗,模式化的校园生活下却暗流涌动。

电影在一个被共享的时点外,却安排了一段不同的叙事。

少年Alex在课堂上被人投掷污秽却无处申诉,来到食堂后并未就餐而手持笔记本作记录,在家中与好友Eric共谋校园杀人计划。

这是一段被剥离开的线性叙事,从Alex面对镜子无奈的表情开始,事情正在慢慢向着悲剧发展。

在Alex家中,暴力的电脑游戏,电视中的纳粹纪录片,墙壁上扭曲的图画,代表的都是阴暗和压抑。

在Alex的琴声中,《献给爱丽丝》的舒缓轻柔,却以烦躁焦虑的快节奏结束。

或许这也是暗示了这部影片的整体节奏。

之后,二人购买了枪支,计划实施校园屠杀。

整部影片的高潮来临,校园的平静瞬间支离破碎,之前出现的人物一个接一个被击杀,连搭档Eric同样被Alex杀死。

影片最后,Alex枪指情侣,自言自语,镜头慢慢远离直至结束。

以这样的结局结束,导演留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

正如导演所说,他并不想对事件做过多的解释。

他在影片中既没有对凶手进行道德审判,也没有对受害者表示同情,更没有意图全面解析暴力事件的原因。

在杀人前,凶手之间只是冷静地说一句“要玩的快乐”。

从电影题目《大象》看,大象意为身边的难以发现的危险。

如何发现危险和排除危险,对观众来说,见仁见智。

有人看到了枪支管制,有人提出了学校教育,也有人发现了负面文化。

但是,危险依旧就在那里,在平静的校园,也在程式化的生活中。

或许,你走在一条熟悉的校园道路上,旁边的角落中有支冰冷的步枪指着你,这个人,前天与你相遇,昨天与你相遇,而今天,他将让你看不到明天。

 9 ) FIFF23丨DAY9圆桌《大象》:81分钟的电影却让人81天都缓不过来

主持人:@鲍勃粥助理主持人:@Pincect刘场刊嘉宾:@Not Here、@果樹、@Run Erika Run、@POORTHINGS#GBA特邀嘉宾:@franzcopy、@松野空松、@子夜无人

主持人 鲍勃粥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9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鲍勃粥,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金棕榈《大象》,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特邀嘉宾 franzcopy3星。

小而精,安静却又掷地有声,平稳却又平地波澜。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四星。

末日在魔鬼亲吻过魔鬼后降临,电影不只是过于冷静,用舒缓的节奏“展览”一次屠杀,把哭泣与反思的权力交给观众。

场刊嘉宾 Nothere二星,最后震撼了好久。

最可怕的就是这种一瞬间的结束。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4星 长镜头 同一空间多视角转换 到最后几条线交织在一起爆发出巨大又无声的力量。

场刊嘉宾 果樹4,形式上带来的日常感与我作为观众不断在窥探中获得的满足,一瞬间击破,有力而震慑。

主持人 鲍勃粥那第一个问题,大象中通过许多镜头的反复运用,或人物行动之间的重叠,来构建了一段非线性的时间,这样的手法有什么效果?

特邀嘉宾 franzcopy我觉得这样其实是在小范围的空间里做出震撼感,如果直接线性,环境背景不够有记忆性,人物动机也不够纯粹可挖掘,这就是很多人说的《1917》的缺点罢了,虽然的确好像是这样的。

场刊嘉宾 果樹对于我来说能看到各条线的不断收缩,最后聚于一处,一并爆发。

这些重叠让电影看完后仍旧回味悠长,让我有一种既偶然又必然的感叹。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通过视角的改变来表示了我们日常视角的有限性,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有限的,知晓所有是不可能的,我们在各种跟随镜头中看到缺乏动机的意愿、缺乏解释的行动,这也是暴力的不可知性。

跟随镜头经常就是这样:处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主观和客观之间的一种形态,一定程度上拒绝了呈现面孔和情绪,更看不到足够的动机,只有前进的动作,只是由这个对象引领着观众。

场刊嘉宾 Nothere营造若有若无的感觉,形成与最后的反差。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这种创新的形式展现出了片中每一个人物的日常生活 让观众拥有上帝视角。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蛇眼》也用了这种手法,一条故事线的主角在另外一条线变成配角、路人。

主持人 鲍勃粥鉴于大家都提到视角,想进一步问问,本片的视角是什么,或者在不同的时候分别是什么?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多视角还能提醒我们,我们在别人的世界里可能是一个过客,毫无亮点,那些在我们世界里不受我们注意的人背后可能也有很精彩的故事,而电影本身不就是在讲两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少年最后搞出大事吗?

应该反思社会对普通个体的漠视,枪口顶到脑门了才知道出大事了特邀嘉宾 franzcopy是不太固定的,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人,似乎一切都很平常,但罪恶是在酝酿的,观众们会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而且不是很明显)。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视角是一直在切换的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些与高潮屠杀戏这个事件相关联的多个个体的小的视角,在小的视角内看到的又是他们各自的运动轨迹。

在一些其他电影里我们经常看到的跟随镜头,经常只是为了完成对A到B之间的运动轨迹的呈现,但《大象》里似乎比较重视这些有着不同视角的A到B、B到C、C到D之间轨迹的传递以及相交,组成了一个链条,共同呈现一个充满现实的迹象而又像虚构的世界。

主持人 鲍勃粥还有一点,大家上面也提到了"游戏"的概念,所以大家觉得"罪恶酝酿"或者动机的展现是"充分"的吗?

还是只是这个日常态展示的插曲?

最后的暴力在影像观感上究竟是一次社会事件还是戏耍?

GVS是否有意加入价值批判?

特邀嘉宾 franzcopy戏耍不至于……我感觉导演的态度也没有这么“随便”,他只是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手法来揭穿真相。

感觉后来布拉迪·科贝特的《光之声》开头是有点那个味的。

场刊嘉宾 果樹我也不觉得导演有在游戏,整个片虽然技术上花活儿挺多,但是氛围还是很沉稳的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GVS描绘的犯罪者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魔,而都是活生生作为人的青少年,通过画外的延伸想象,我们猜测出他们明显不够成熟也容易受到成长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特邀嘉宾 franzcopy大象这个标题是不是来源于说房间里有一头大象,大家却不知道这个说法?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观众不会看到罪恶的生发过程,观众看到的只是一些迹象,这些迹象早就存在,只是可能一直假装看不到。

标题得问原版短片的导演,1989年阿兰·克拉克的同名短片《大象》,形式和内容存在相似性。

特邀嘉宾 franzcopy跟这个一脉相承,你要是做的七零八落轰轰烈烈,那反而就跟这个标题大大不符合了。

各个方面注定了这个电影一定是要拍的沉静如水的(最后再给人致命一击)。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而且还有一个好处是这种散点,可以在细节处辐射到很多不同人群、社会的问题,而又不需要郑重其事抛出来大书特书,就在移动中浏览出来就行了。

主持人 鲍勃粥那么所以就聊聊著名的,那一吻吧,大家怎么看?

特邀嘉宾 franzcopy直男的小把戏罢了。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澡堂那场戏等于说把同性这个话题正式放到了桌面上吧。

场刊嘉宾 果樹那一吻很好啊。

两个凶手出发前想体验一下亲吻的感觉,一下子把他们从大恶人又往回拉了一点,让人想起他们其实也值得可怜。

场刊嘉宾 Nothere那一吻我觉得很自然,无形中有了一种告别的感觉。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大象》也是一部不要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的电影。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那我问一个,嘉宾们也可以列举一下能从电影里看到哪些因素可能在滋养暴力,或者说能猜到其中反映了哪些其他的现实问题?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上课的时候坐在后排的Eric 还是Alex被扔纸团,然后玩暴力游戏。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肯定有校园暴力的体现的,而且那几个女学生应该也是霸凌者吧,还有那个体育课不愿意穿露腿短裤的那个女生,她或许也是一个被排挤因而有一些心理问题的学生。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暴力游戏,极端视频,同学的欺负,以及唾手可得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其实电影里很多部分都很像游戏玩家视角嘛,是这种既不是完全第一人称FSP的,也不是第三人称的,我不太确定这个游戏视角叫什么,尤其是那个女生很僵硬地在走廊跑步的时候,感觉就是一个游戏形象。

特邀嘉宾 franzcopy那两个罪犯看的纳粹视频算吗?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肯定算吧,首先我认为是从历史角度对人类暴力基因的一个展现,那场棒球运动的戏其实镜头留下的也是比较激烈的冲撞。

特邀嘉宾 franzcopy纳粹视频算是一种缩影,这样的耳濡目染确实让犯罪率大幅上升。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然后还有一个我觉得也是一个对21世纪众多暴力媒介的体现:指向了电视的邪恶,以及互联网的邪恶,21世纪的特性让暴力变得唾手可得,青少年随便可以订购到枪支,这也使美国枪支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不仅让他们变得邪恶,还让他们不爱看《最后的决斗》。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最后Eric一枪崩掉Alex 印象很深刻。

这里我感觉校园欺凌只是他们暴力的导火索,到最后他们的杀戮不再是为了复仇,而只是出于本能,为了杀戮本身了。

特邀嘉宾 franzcopy这个肯定更多还是自身因素,很多双手把他们推向了暴力的深渊。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大家有看过维伦纽瓦的《理工学院》吗?

和《大象》是同题材,而且片长比《大象》还要短,《理工学院》我就记得特别冷,和《大象》比可能更“零度”一些。

而且《理工学院》涉及到性别议题了,那个凶手要杀校园里所有的女人。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大家觉得这部电影有给出希望吗?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没有。

特邀嘉宾 franzcopy可能有,但我不太想get到,我觉得这部电影就应该冰冷到底。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没有希望。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其实我们看到海报上的黄头发少年,他也遭受着一些问题,比如父亲酗酒,当然这也比较隐晦,电影不止给了他一个女孩的吻,还让他最后生还了。

突然又想到还有一个点算有点微弱希望的,就是那些被枪杀或生还的学生,都被相机记录下来了...摄影机的关怀是无差别对待的。

特邀嘉宾 franzcopy冰冷刺骨的电影,81分钟却让人可能81天都缓不过来。

#FIFF23#DAY9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10 ) 揽炒是怎样炼成的

《大象》具有内在冲突性的影像风格,我想或许可以参照后摇or后朋,称之为后现实主义(post-realism)。

4:3画幅、紧跟人物的长镜头制造「盲人摸象」的不确定性,非线性的多线叙事又反复冲击着观众,明确叙事人的全知全能视角;角色和演员同名、多数即兴表演的设计有意拉近与真实的联系,精妙的镜头调度和出离的水波声效、电子配乐又让影像凝聚一层超现实薄膜;「事件」与传统的有效信息少之又少,转而不吝大篇幅地展现日常动作。

它们处处彰显着作者的权力,同时又强调真实时空的呈现,那么「物质现实的复原」就的的确确在此成为通过叙事人严密编织、脱胎换骨于现实的媒介表达准则。

影片中有多场重复不同机位拍摄的单场戏,有的是不同角色视角,有的是不同摄影机(叙事人)视角。

开篇第一镜的固定空镜头可以是后者,但从后面Michelle的出场又可以推出是她的角色视角。

而这场戏是通过队员们传球的喊声确认为同一空间的,巧妙的是,该场戏通过背景的《致爱丽丝》配乐暗示了其与Alex弹钢琴处于同一时间。

其后,便是将近十分钟对Nathan的跟拍镜头,在这样的群戏中,作者舍弃了传统的人物塑造而以最基本的人的行走代之,观众在行走中与他穿过校园,感受他的日常,于是这一历时性的展现成为了我们对Nathan几乎全部的代入渠道。

结尾Alex在冷库门内念着歌谣、甚至不需要再给Nathan&Carrie一个反打,观众足以揪心时,反倒更多共时性人物塑造式的笔墨在这里显得毫无必要了。

但在对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角色——Alex的塑造上,似乎有些露馅了……从上课被好学生欺凌,到厕所清理,再到食堂踩点、制定计划——这一条人物线要比其他人物的时段长,似乎往前推了几天;如果按时间线捋,它完成了Alex被欺凌、无处宣泄、被煽动、复仇的人物行动过程,即便我们假设他之前已被欺凌多次,但收缩到一天内也未免太过仓促,而将时间线拉长又破坏了电影整体时间的统一性。

由于他的行为动能是最大的,也导致其铺垫相较别的角色要僵硬许多,如同把动机平铺在时间轴上——前面说的遭受欺凌事件、观看纳粹纪录片、暴力游戏与买枪的关联,人性积压的恶与怒、不被看见的伤害确实表现出来了,但它总可以更有想象力的。

《致爱丽丝》与枪击游戏的画面就结合得好多了,而上一次它作为与场景无关的背景乐出现是球场,Michelle和Nathan同处阳光之下,但他无法体会她遭受的冷暴力,她也不能像他那样快乐自在;另一边厢的Eric,他或许也因同性恋身份遭受过歧视与欺凌,在游戏里宣泄自我。

而主导这段旋律的Alex如同述说着丧钟为谁而鸣,由游戏画面贯穿到现实画面,死亡的序曲亦为死亡终曲。

而当他们二人的校园屠杀如期而至时,死在其枪口下的第一人竟然是同遭受了校园暴力、同处这个小型社会底层的Michelle,这是影片中最残酷的一幕。

当他们第一次处在权力高处时,环望四周,果不其然地先对一只绵羊下手。

而手持相机的Elias,此刻仍按下快门,这同样是一种残酷的反讽——他始终对记录美好抱有极大热忱,就像他乐于对所有人释放善意一样,但前提是她人也乐于被观看,乐于反馈善意或者其他情绪。

而Alex与Michelle代表的这些边缘人,她们遭受欺凌或冷暴力的时刻,我们在Elias的相机里不会看见;她们已经将自己缩作刺猬状,无法释放情绪,也就更难以接收到Elias的善意。

于是被他唯一记录下来的,也是Alex唯一的一次情绪释放,无以复加的恶行……

可以被看见的、可以被倾听的是John这样的角色,他代表着这个学校里的普通人。

他可以向周围人释放善意,但酗酒的父亲和不够善解人意的老师也确实足以使这个青年伤心落泪,那Michelle、Alex、Eric她们的老师怎么样,电影已经做过两次管中窥豹式呈现,她们的家庭如何,只能让我们联想。

Nathan同样也是普通人,只是他更charming、更引人注目,也许这也和他对同班的Alex遭受的欺凌视而不见有相关性。

John呢,他不至于那么糟,于是他有资格释放善意,也能成为Elias的好友,进入他的镜头,还有收获Acadia的安慰之吻。

他的人物线也反证了那些边缘人在此处生活的恶性循环,而电影通过一个场景的三次不同机位拍摄的重复,人物的不同宿命涌现水面——John意图到校外散散心,Elias洗完照片要到图书馆打发时间,Michelle也欲前往图书馆兼职。

John在这个场景下和Elias寒暄并邀请他拍一张照片,那么俩人依然不会注意到匆匆小跑而过的Michelle。

因此John似乎注定成为那个向周围发出预警的好心人,Michelle注定要经历这最后一次忽视,Elias注定会站在那儿,用相机记录下Alex的第一次开膛。

Elias这条线仿佛电影的控诉,摄影这一媒介的记录即大众日常对身边世界的选择性记录:面对善时反馈善意,追求美好懂得留存,目击恶行发生群情激愤。

然而结构性问题永远在那,我们永远忽视;我们也对这些情绪的转化视而不见,只将其视为互不干扰的偶发事件。

所有媒介都不同程度地形塑着人们如此的「平庸之恶」视角,影片里出现的游戏、电视、音乐莫不如是,那么资本主义世界将一切商品化的行径与纳粹焚书坑儒、审查所有无异,区别只是前者不是实体的暴力机器,只有一头房间里的大象,我们只能像盲人一样感受象的其中一部分。

《大象》短评

多重视角下的重复交叉叙事,如流云浮动的自然节奏,构成微观日常化的学校生活场景,目的是为了在这最日常化的场景中审视超乎寻常的暴力能量。这是真正恐怖无法消费值得反刍的暴力影像。难得靠谱的金棕榈电影。

6分钟前
  • LOOK
  • 力荐

为了最后的高潮用了前一个小时的时间去铺陈,很美式但是也很乏味。

11分钟前
  • 天秤座的胖子莹
  • 还行

普通。。。好长时间都不知道它在说啥。。。就是展现学生大量日常及交错,然后发生一场枪杀。没啥意思。

14分钟前
  • Bo
  • 较差

【A】最极致的跟拍与浅焦,前者隐藏角色面容,保持视觉距离;后者则让角色与环境疏离,也在影响观众对空间的感知。最意外的是非线性叙事的设计,多条运动轨迹之间的交互,角色在虚焦地带的穿梭中失去样貌,于是动作和声音成为轨迹交汇的证明,在影片前1/3处就告知观众危机所在,于是场景的重复便显得无比重要(突兀插入的高速镜头便是为此存在),多视角的铆合交织让叙事反复撕裂,杀戮降临前的压抑感被堆积到极致。至于跟拍长镜头的内部设计,只能说一切都宛若调度之神的手笔,同时不禁感叹斯坦尼康是多么伟大的电影发明。几处剪辑异常显眼:跟随浅焦与广角镜头的不和谐感;讨论杀人计划时与整部影片格格不入的蒙太奇;以及结局,类似《X圣治》,影像的断点承接的是宁静的空镜头与舒缓的钢琴音,但对应的暴力却并未停滞,仍在跟随。

19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大象 來自一個西方的諺語 就是當大象走進臥室裡的時候 人們不是認為大象是假的 就是以為臥室是假的 通常用來形容人們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卻發生了 / 瘋狂 就像地心引力 只需要輕輕推一把就不可遏制 哪怕溫馴如大象

24分钟前
  • PlasticTree
  • 力荐

留白、跟拍、长镜头、永恒的一日,Gus作者化的电影语言发挥到了极致。几个交接点又如同烟花般绽开,各怀心事的少年,少即是多,没有本质的探索追问,只有刻骨铭心的事件还原。

27分钟前
  • 鴍諌🌈
  • 推荐

三星半。极佳的镜头感和极美的色调,始末和过场出现的三次天空美得让人心折。电影本身倒是没有太多值得提的地方,琐碎的生活,淡漠的现实,再搭配上清冷的古典乐,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静静地看完,然后关机

28分钟前
  • ♫欧德伯裔
  • 还行

无聊,故作姿态,这样的鸟片居然把《狗镇》比下去了,俺一万个不服!艺术与伪艺术真是难分。

30分钟前
  • 无处告别
  • 较差

长镜头把断裂的空间加以“链接”,不断出现的古典乐,预设人物命运,摄影机的“共谋”身份昭然若揭。john或许就是“胶卷”,给予摄影机能量(三次被拍摄)。影片对声音,人物状态的捕捉细微之至令人毛骨悚然,宛若一场先验的游戏,发生于眼前却无力阻止。

33分钟前
  • 粉粿症候群
  • 力荐

1台摄像机1个机位,前六十分钟用纪录片形式展现平凡生活。大量跟随长镜头,陪人物一起走过那段似乎无止境的路。非职业演员的即兴演出,网状的叙事结构,同时性加入回溯式的元素,无限还原交错的命运,让观众自行感受命运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还有打破观众期待的黑人本尼,太反传统了。

38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我果然没有文化,整部片子平淡得让人饱受折磨。下一部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9218/ 上一部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7665/

40分钟前
  • noname
  • 较差

和克拉克的比起来,简直恶心至极,庸俗至极,做作至极

41分钟前
  • 抑郁男孩
  • 较差

长镜头,大量跟拍,环拍,运镜和场面调度颇为可观、让人心驰神往,色彩柔和,同一镜头突然从常规速度变为升格拍摄、表达情绪,焦点的选取与其他的虚化:示意对象和重点并表现心理。网状叙事,多重线索在各节点交汇成网,充满了多重角度的叙事。细节表现心理,描摹得好。策划时的蒙太奇。贝多芬。天空。

44分钟前
  • Basatio
  • 推荐

我是真不喜欢Gus Van Sant

48分钟前
  • 圩亓黽
  • 较差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K1ojgobJ7k/

51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挺好的

55分钟前
  • 小妖の七七
  • 推荐

三星半。尽管看之前心里就有了这种题材给到格斯·范·桑特手里基本就预示了本片与常规犯罪片会有所不同这样的预期,然而还是稍有失望,前一个小时的多线跟拍“受害者”与各种拍摄技法的运用在彼时看虽然惊艳,但在对话与情节设置上依然有不足。为达到广而告之和教育大众的目的,交给类型片导演也许更好

58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跟拍。长镜头,长到甚至冗。多时间线叙事。台词的极简。人物设置的无人物化。对暴力的偶然与必然性的探讨。记录片形式。导演完全置身于外的无道德评判。无任何气氛预设,不涉入情绪发泄,甚至不是为了表现“残酷”。持枪少年近结尾时击毙同谋友人,是点题点睛之笔。这可绝不是《心灵捕手》那个格斯.范.

6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我喜欢摄影男孩那个用叉弯成的手镯,长镜头好多,杀戮要制造的气氛我觉得不够,杀得狠平静,我也狠平静,还有,我还一直从封面断定这是部校园青春片。掩面。

1小时前
  • A-sun*
  • 还行

Elephant.2003.BD.MiniSD-TLF

1小时前
  • 金英俊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