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角度来看,这片子完成度非常好,丝毫不存在情节拖沓的问题,服化道非常有质感。。。
因为见过真实的,才有此评价。
只能说有几个细节的毛病,也可忽略。
剧情、编排来说,可以和“横空出世”来对比,都是讲大时代、大工程、大精神,同样精彩。
感动人之处并非宏大叙事,而是真实的个体,是细节。
看别人的评论说非常忠于历史事实,想必这就是所谓生活远比电影精彩的道理吧。
能拍的出来也真不错了。
所以那些感慨我国啥时候能拍出这样电影的人,去看看“横空出世”。
7.8分:看到片名和出品国我就笑了,绝对是拍给美国人看的电影。
画面很干净漂亮,摄影和特效结合完美,故事很贴合事实,但是略有点流水账般冗长,知道结局所以过程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了,作为一个电影工业上的完成度非常高,让人对俄罗斯电影现在的水平也刮目相看了。
那么问题来了,战书已下,美国人什么时候拍《月球第一步》?
原文链接:这是本人写《太空救援》影评的后半段,《天际行者》非常优秀,不能被埋没了 前天,俄罗斯大片《太空救援》上映,四狗子第一时间去贡献票房,对于太空迷而言,满屏的苏式太空朋克感,可谓高潮一时爽,事后三连刷,过瘾!
毛子不拍则已,一拍一鸣惊人,因为苏联航天史有太多惊心动魄的素材。
就着《太空救援》的瘾,四狗子深扒到毛子另外两部太空片,2017年的《天际行者》[俄:太空第一步]和2013年的《搏击太空》[俄:加加林太空第一人],完全可以串成三部曲!
连着看,过足瘾!
天际行者 (2017)7.82017 / 俄罗斯 / 剧情 历史 冒险 / 德米特里·基谢廖夫 / 叶甫盖尼·米罗诺夫 康斯坦丁·哈宾斯基
搏击太空 (2013)7.82013 / 俄罗斯 / 剧情 传记 冒险 / 帕维尔·帕克霍恩科 / 雅罗斯拉夫·扎尔宁 Sergey Kalashnikov先说《搏击太空》,尤里·加加林的传记。
世人记住了第一人,但第一人也有第一的遗憾,从次他便不能再次搏击太空,因为他是第一人,是苏联必须保护好的伟大正确的象征,而不是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片中的赫鲁晓夫演得太像反派,而事实上对于尤里的梦想来说,他的确是最大的反派。
同是2017年的《天际行者》,惊险刺激程度和强上「礼炮七号」有过之而无不及,技术细节更丰富。
该片讲述人类首次太空出舱行走的真实故事,这故事本身一波四连跪,甚至比电影来得更残酷。
一跪——执行任务「上升2号」的侦察卫星降落时自爆,丧失所有太空出舱环境的测量数据,宇航员等同于裸体上天。
二跪——出舱返回时,太空服气压上升,主角列昂诺夫(男版权游美人)肿成球,举步维艰,无奈只能头前脚后进入气闸舱。
而常规要求脚前头后进入,因为这样才能用手关舱门。
要关门但舱内太窄,太空服又涨,只好泄掉太空服的空气,憋气艰难翻过身,手动关门,最后瞬间缺氧。
如下图(四狗子的灵魂创作)
三跪——爆炸螺栓抛掉气闸舱,药力过猛导致舱门漏气,返回舱空气压力下降,供氧系统自动加压,氧气含量飙升。
九死一生的宇航员刚经历缺氧,又双双醉氧。
四跪——三连跪让「上升二号」失去最佳着陆时机。
轨道偏高,推进舱分离时,依依不舍,和返回舱一同下坠,使得返回舱弹道偏离,堕入茫茫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
零下三十多度,完成人类首次太空漫步壮举的英雄们生死未卜。
这恐怕电影史上是最超乎想象的星球着陆片段,一如穿越时空的震撼。
随着冷战逝去,人们也渐渐忘记了那些曾经让全世界一时热血沸腾的冒险。
如果不刻意去查的话,这些冷战记忆或许就是影迷渴望的硬科幻太空灾难片,但这首先是历史,人类曾经触摸过的高度的历史。
科普力作《赶往火星》的作者,罗伯特·祖布林[美],曾感慨载人航天技术停滞不前,人类迟迟不登陆火星。
他认为以现有技术绝对可以登陆火星,只是一味求全,诸多顾忌,而一拖再拖。
他列举了近代人探险南北极的例子。
北极探险中凡是一次性补给充足的庞大船队往往最后因不适应北极而送命。
相反,利用北极资源学习因纽特人生活方式,北极探险的成功只能由「狗拉雪橇」拉出来。
赶往火星9.1罗伯特·祖布林 (Robert Zubrin) 理查德·瓦格纳 (Richard Wagner) / 2012 / 科学出版社漫长的火星之旅必须制作人工重力而减少对人体的损耗,同时出于最大安全考虑,所以大部分人就想着必须建一个庞大的宇宙飞船。
祖布林反对这一相反。
登陆火星和北极探险一样,先无人运送设备着陆火星,利用火星资源制作返航燃料,再以「狗拉雪橇」的办法送人头,如下图。
祖布林的方案详尽且有理有据,现实可行,或许有点疯狂,但问题不在方案是否可行,而是太空领域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先锋精神了,甚至可以说,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先锋精神已过了巅峰。
这种先锋精神正是创造新世界、新文明不可或缺的。
君不见,美国不正是先锋精神孕育的吗?
火星或许就是人类下一个新世界、下一个新文明的诞生地。
要复兴,就要到新世界复兴去,光在自家茅坑,拉出来香的,也只是自己闻着香。
说得偏激了。
但星辰大海才是人类的依归,宇宙浩瀚之所以美,是人类加上了哪怕一点点力。
姑且以战斗民族硬朗又带点伤逝的太空历史片激励一番!
一些心得,微信公号:Sputnik__2
看完这些太空电影,我有几点小感触:1.宇宙浩瀚,地球都不算什么、更何况人类。
2.我们生活的地球真的很美很美,可惜这么美的地球正在被我们破坏者,而且我们污染破坏的是我们的生存基础,生命之本源。
3.这些科学家们非常伟大,他们聪明的大脑、为科学事业认认真真甚至不惜生命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可现实是更多的年轻人崇拜着娱乐明星。
但这些娱乐明星却不能让我们的科技更先进,生活更美好。
有一点悲哀。
无论多大或多小的事情,勇于第一个去做的人,都不是我们用“勇敢”两个字就足以评论的。
这部电影就给我们重现了这样的人,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人类:阿列克谢。
我相信,在这次太空之行之后,也就是1965年之后,苏联应该有很多很多个叫阿列克谢的新生男孩👦 在那个年代,在红色苏联卯足劲与美帝竞争和斗智斗勇的大背景下,行走太空的计划被提前两年实施。
尽管那时的苏联在航天航空上领先世界,紧迫的时间还是让任务在执行过程中险象环生。
尽管我知道他们存活了下来,观影中还是时刻为他们提心吊胆。
借着电影的镜头从太空俯瞰大地感觉太好了,就让我借着电影想象一下自己在太空吧。
反正我这一生是绝不可能到太空去的。
马斯克的载人太空行商业化了,可我连这个梦想都不敢有🤣
1965年3月18日,"上升号"在前两次发射结构相同的无人试飞失败后,前苏联宇航员仍然坚持如期发射,不再等1年之后重新建造飞船,为了"不想美国人比我们更早在太空行走"。
导演顺序从宇航员的选择、训练、航天计划的时间安排到发射、测试循环、高光的24分钟"太空行走"、返回、控制系统故障、降落、搜寻、救援完整的讲述了人类创造的这一历史奇迹。
在航天才刚刚起步的60年代再精密的计算和实验都无法避免第3002和3003种意外,先驱们每前进的一步都伴随着他们用生命诉说着对航天事业进步的追求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影片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欢呼下一秒紧接着都是让人窒息的意外,伟大的成功必须是每一个环节的成功,从升空到救援,是无数人在关键时刻做出的正确抉择,探索宇宙的勇气与智慧、国家荣誉和机密的至高抉择、家庭亲人的牵挂留恋、对战友和下属的惺惺相惜、以及伟大的人性关怀,即有冲突对比也有相得益彰。
宇航员在多次生死抉择时说出"服从祖国的命令",是如此让人动容。
俄罗斯电影《天际行者》记录了人类首次惊心动魄的太空行走。
当时,苏联为了争夺太空霸主,率先开展了太空出舱实验。
因为是匆忙中的决定,试验时意外频出,两名宇航员差一点血洒长空。
整部电影中展示了很多英雄宇航员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我们可以电影中学习到克服负面情绪的方法。
第一,不要自怨自艾,要专注于解决问题电影一开始就展示了列昂诺夫处理危机的能力。
米格机起火,在无法跳伞的情况下,关闭发动机,调整俯冲方向,重新点火安全着陆。
据说“空中停车”非常危险,留给飞行员的时间只有几十秒,这就需要超级稳定的心理素质。
列昂诺夫在无法跳伞的情况下,没有坐以待毙,始终在按步骤处理迫降的问题。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不能一直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中。
试着告诉自己,吃一顿好吃的,出去走走,或者想办法把压力淹死在厕所里。
迫降后很潇洒地捋了捋头发第二,制定计划能够克服负面情绪飞船上的宇航员都会有一本《手册》,上面记录着详细的工作程序,只要照着做就行了。
(《神六发射11个为什么:航天员拿的本子上写的什么》)另外,苏联为了太空行走,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宇航员模拟了3000种紧急情况。
这些应急计划能够帮助宇航员克服紧张和恐惧。
总工程师说:“即使模拟了3000种情况,还会出现3001种,3002种” 那么怎样做一个简单的计划呢?
可以试着问自己一些问题:我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为了完成目标,我应该做哪些事情?
我会遇到哪些困难?
应该怎样克服它们?
如果遇到最坏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第三,做最坏的打算,就不会惊慌失措影片里有好多处都体现了这样的思想。
在太空行走前发射的无人试验飞船失败了。
这意味着两名宇航员将会面临重大的风险。
但是,他们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我不害怕风险,保证完成太空行走的任务在释放气闸舱的时候,总工程师提醒:“释放气闸舱只做过实验,无法知晓抛弃后的情况,所以做好一切心理准备。
”结果抛弃后发生大角度旋转,这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有人建议自动定向,但是为了最坏的情形,总工程师否决了这一方案。
伟大的成功背后,是宇航员的搏命付出。
让我们为英雄干杯!!!
出人意料的好看,1分给摄影和剪辑。
导演德米特里代表了新一代俄罗斯电影的视角,技巧和审美。
2个多小时的电影,异常地紧凑,没有俄罗斯电影传统继承自欧洲电影的晦涩与拖沓,剪辑手法之纯熟,流畅,在近年来的电影中少有。
影片宽视角的摄影,和精心的布光,使得各个场景美轮美奂,不输《敦刻尔克》,太空特效制作的精良,甚至有《2001漫游太空》的神韵,全片充满的英雄主义精神,重现了《火星救援》般的豪迈,而穿插闪回的孩童与星光的梦想,又让人回味起《星际穿越》中的人文精神。
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由德米特里操刀《三体1》,应该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除了第一个进入太空,本片的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登月之外,公众对人类太空活动所知并不多,但人类短短六十年航天史,其实是由无数艰险的“一小步”构成。
找了一些载人航天史的“第一次”。
这些里程碑式的记录,绝大多数都诞生于太空竞赛时期的美苏两国,希望列表中越来越多出现包括中国在内更多国家的影子。
关于苏联时代的太空片,如果《太空救援》还不够过瘾,那么可以再看一看同样是去年拍摄的《太空第一步》(又名《天际行者》),这一部更加惊险。
因为人类太空第一步的时代比太空救援的礼炮七号空间站时代早得多,那时候礼炮一号空间站都还没建造出来呢,两者相比硬件条件差距巨大。
就是在那种简陋技术条件下,人类到充满未知的宇宙去探险,生死未卜,就更显得更为勇敢和伟大。
如果以是否足够一波三折来作为一个故事精彩与否的标准,一波多折的《太空第一步》可是远超过了合格线,而且这个险象环生的故事比《太空救援》还要贴近当年的事实。
首先是飞行员之一Belyayev的负伤。
那时的美苏正在争分夺秒进行太空竞赛,以Belyayev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上面已经打算另安排别人了。
可是宇航员的兄弟情往往是相当深厚的,Leonov去鼓励康复中的Belyayev,甚至匿名给他的主治医师送花。
Belyayev自己当然也不愿意放弃这个上天的光荣梦想,拼全力康复。
所以机会果然是要自己争取来的。
Belyayev在这次跳伞训练中伤了腿两个好搭档在训练状态达到最佳时,苏联的第一颗实验侦察飞船在降落时自爆,于是所有太空出舱环境的测量数据都丢了。
宇航员自己却主动请缨,于是就在毫无数据基础和精确计算结果的情况下直接以真人实验的形式悲壮奔赴太空了。
当年的技术条件下的简陋的设备,加上没有测试数据,整个任务充满危险。
“上升2号”成功发射,成功开仓,成功太空行走。
但是不要高兴得太早。
Leonov出舱返回时,太空服不明原因地气压上升,膨胀起来后,无法控制行动。
这时宇航员不断地粗喘很有点像《地心引力》。
上面几乎要下令将Leonov丢弃在轨道上了。
所幸最后经过一番挣扎Leonov只好不符合章程地头前脚后进入气闸舱,结果舱门没关上,需要手动操作。
舱内空间狭小加上太空服膨胀导致无法行动,Leonov居然选择给太空服泄气来获取行动自由,这导致他差点窒息。
人类太空第一步总算回到舱内,二人要完成绕地球飞行,然后会自动着陆。
可是检测系统认为舱内发生漏气,供氧系统自动加压使得氧气含量飙升。
两个宇航员在醉氧眩晕状态下还要去小心翼翼手动关掉藏在层层电线后面的补偿检测器开关。
偏离轨道使得上升2号没能实现自动着陆,虽然最终成功着陆,飞船却掉进了彼尔姆边疆区的原始森林,夜间温度将降至零下三十多度。
——即使太空中的冒险结束了,波折却还没结束。
搜救不成功,国家甚至开始广播宇航员们壮烈牺牲。
冻得像西伯利亚土著民一样满眼毛都挂满冰霜的宇航员内心一定是WTF的,这开的什么国际玩笑。
等待搜救其实远在萨哈林岛,有人接到了他们的信号。
不过这位“无线电爱好者”的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萨哈林岛南部过去称桦太,日本领土,曾经是敏感边境,重要的是用无线电涉嫌窃取国家机密在苏联更是大忌讳),不许他上报国家。
最终,人性光辉战胜了个人忧患,无线电爱好者对上汇报,很快搜救直升机就近出动,终于找回了宇航员。
一些电影相关的东西:太空第一步是1965年发生的事情,那时美苏正处于激烈的太空竞赛中,苏联正在执行“上升计划”,本次使用的是上升2号人造卫星兼太空飞船。
人类太空第一步,Leonov出舱太空行走了12分钟。
而到了后来礼炮7号的故事时,太空竞赛其实都已经结束了。
这是1965年的老照片,前排右一是Belyayev,后排左一是Leonov。
上升2号是这个样子的:
Leonov就是从EVA airlock的部分爬出舱去的。
当时开始执政的是勃列日涅夫,电影中也有出现。
那时中苏交恶,在太空飞船着陆时会出现相应的梗儿。
年纪稍长的那位Belyayev在加入宇航事业之前曾经是空军,参与过苏联在满洲的对日军作战。
电影里多次表现出Leonov在作画。
宇航员本人也确实擅长画画,还画过在太空中接近月球时的情景。
Leonov也是参与过上升计划的宇航员中唯一还健在的。
电影中Leonov在《真理报》上画宇宙飞船
Leonov画过的月球这部电影里更充满了苏联情怀和对昔日太空人的致敬,电影中会出现聚集在一起听太空行走的普通民众以及科学家们紧张工作的情景。
听广播
与《太空救援》一样,影片结束时会出现当年的影像资料。
如果院线片《太空救援》还没看过瘾,不妨看看这一部。
-电影里也有让人尬笑的地方,比如早期宇航事业对太空垃圾没经验,Leonov拆下相机镜头盖,请示领导怎么办,领导也没想到这种问题,尴尬回答扔了,于是Leonov接受指令一本正经扔掉了。
比如勃列日涅夫要连线宇航员,接到最高领导人电话的Leonov的第一句话是,你是谁啊?
-太空救援: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030723/
公众号:穆尔登格
大国伟业
真实事件改编本身还是很要命的。
比同题材的《太空救援》要稍好看些。视效有所不如,但少了一点点廉价的教科书式英雄主义,多了几分真正的人物刻画。
史实作底的俗版《地心引力》,俗出的却是兼容套路的真实。一部某种程度上回魂了主流好莱坞失传中的最传统叙事魅力(甚至“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苏联航天史诗。不为三幕铺排牺牲细节与曲折性、不规避牵动事件走向的丑陋政治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和最纯粹的生存本能与理想主义驱动。
不好看,拍的我不断吐槽😂😂😂
-1
苏俄的叙事魅力
太空漫步者与飞船连接多像一根脐带。惊愕于如此波折的传奇经历竟是真事。开篇便用一场迫降道出了主角的性格,儿时冒险的关键呼应也起了升华增益。极爱他们绝境时互诉光荣背后的糗事,大多讲述英雄时容易停留在表象标签,不接地气的塑造也做作不能令人信服,而一旦给其注入该有的人性他就活了。观赏性更胜《太空救援》《火星救援》,时间竟然和《绝杀慕尼黑》同年上映,瓦西里这两年的电影势头可谓哈拉少。前段若能收紧铺垫拉满节奏就更牛了。幸甚谢尔盖这般领导幸甚无线爱好者,作为商业片能鞭及政弊触及人心梦想,明知结局还是被一次次险象环生牵动。真落到中国没准儿也遭不了那么多罪。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又臭又长。
国家是统治者的工具。
难以下咽
相比《太空救援》,同为真实事件改编,且都为同类的太空题材,此部显得真实得多,也合情理得多。虽然也有一些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息,但将着眼点放在了人性之上,对于那种体制也有一定的批判。影片有一些有趣的细节,但不像美国同类影片那样,让人学到许多的知识。
看不下去
挺无聊啊
2018SIFF。俄罗斯「太空纪实三部曲」之三,主题可谓主旋律+爱国主义,却并不令人讨厌。关键在于客观陈述+技术(历史)扎实+适当自黑。本片可能处于经费限制,太空/灾难特效点到即止,反而是个人在(主客观)环境中的无力感更能赢得观众共鸣。
這部沒太空救援好看
中间穿插的夜晚萤火虫太频繁了。最后拯救环节最激动人心。没有纯科幻片那啥好看。
太依赖特效,损害了真实感
太真实,让人感到战栗。太空探索的危险在片子里展露无遗。可以当成电影看,也可以当成纪录片看。抛开政治成分,人类为了未知的探索,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必死的决心的。当年的宇航员,原来即使顺利返程,等待他们的可能也是死亡。最后一刻的获救,热泪盈眶,不放弃不抛弃。
俄罗斯的这个应该算纪实电影,没什么科幻成分,当然了,也更真实。电影拍得不坏,故事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