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去年荣登豆瓣日影榜单第一,虽然知名度不太高,但看完以后似乎明白了其荣登榜首的原因。
改编自夏目漱石同名小说《少爷》,在细节上做了小小改动。
近来看夏目漱石的作品,深觉幽默,从极度夸张的语言能感受到作者心中对当时社会强烈的愤懑,厌恶至极却无从改变,因而极尽讽刺之能事。
纵观漱石的一生,夫妻不和,对社会不满,厌恶周遭却无法摆脱,始终生活在痛苦中。
个性极端激烈,因不满妻子就可以出轨、暴怒、神经质。
这样的个性对文学创作或许是好事。
同时,夏目漱石非常敏锐,他洞悉明治维新这把双刃剑,能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也能让日本人在新旧两种文明碰撞中“崩溃”。
他指出,欧洲的开化是“内发”,而日本则是“外发”。
被不同文明生生入侵,民众困顿于两种不同价值观,外在诱惑又引导他们走向歧途——功利和拜金。
这在后来的台湾、大陆都有写照,因为大家都经历了这一阶段。
漱石对此洞若观火,能做的却寥寥。
读他的小说,字里行间都是极力大声的呐喊,因此被称为“日本的鲁迅”。
《少爷》中,那个始终爽直而独立于世的少爷很像夏目漱石。
从小异于常人,不被父兄接受,只有老女仆阿清看到了这块璞玉。
“少爷果然生性爽直,品性难得”是阿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去遥远乡村任教的少爷依然与周遭格格不入,遥远乡村上至校长,下至学生,畏惧强权而沉默,欺凌弱小而后快。
这或许是明治时期的全景,美好价值观崩坏,全日本上下无一幸免。
影片选取原著主干,删去一些细枝末节,着意刻画少爷、“赤衣侠”主任和“南瓜”老师,弱化其他教师配角,并延伸了“南瓜”老师这一角色。
整体上紧凑许多,内涵传达依然丰富。
沿用了教师和师生两条线。
教师之间的明争暗斗,师生之间的角斗。
不得不说及川光博饰演的“赤衣侠”教导主任,比二宫和也的少爷主角更加耀眼。
耿直的正角相对好演,加上二宫和也小鲜肉的脸蛋。
而及川光博则完全拼演技了。
最早看到及川光博是在热极一时的日剧《半泽直树》里,尚事及川光博还是个配角,但英俊的外形已经引人注意。
在《少爷》中,则展示了其精湛的演技,几乎将教导主任演成了“一枝独秀”。
《少爷》原著里,“赤衣侠”教导主任和“二流子”美术老师、“南瓜”英语老师、“狸猫”校长和“豪猪”数学老师平分春色,而电影里,只有教导主任仍然血肉丰满,个性鲜活,其他老师都或多或少地被扁平化了。
从角色图也能看出,“赤衣侠”教导主任亦笑亦怒,圆滑虚伪,让人忍俊不禁。
及川光博赋予教导主任原著中所没有的滑稽嘴脸,是出于喜剧需要,也更加重了这个角色的阴暗和漱石对明治社会的讽刺。
另一个角色,“南瓜”英语老师,影片对其进行了拓展和延伸。
原著中“南瓜”老师和“玛利亚”女的婚约被打造成一段冲破世俗的真挚爱情。
“南瓜”老师懦弱受压迫的形象被深化,几处怯懦的眼神,颤巍巍的姿态,刻画了明治时期受压迫的老实人,他们是一类普通民众。
大概是编剧觉得原著中逆来顺受的“南瓜”老师被剥夺一切资源的结局太悲惨了,影片中给了一个抱得美人远离肮脏尘世过上隐居生活的圆满结局,不得不说一种冲淡悲剧色彩,弱化明治社会残酷性的理想化手段。
而“南瓜”老师懦弱的眼神中又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凌厉,如同一潭深不见底的沉静池水,散发着幽幽的光芒。
如果有一天,“南瓜”老师变成《魔女嘉莉》里崩溃发疯的嘉莉,我也不会惊讶。
另一类普通民众,则是为虎作伥的“二流子”美术老师之流。
“南瓜”老师适应社会的方式是忍耐,而他们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规则,并运用它,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这样的人占据普通民众的大多数。
这类最普通最不引人注意的群体,却往往能赢得一丝同情,集体犯罪,个人的罪恶看似被弱化,实则最为可恶。
多少悲剧都是社会的集体犯罪?
从古至今,从书至剧,比比皆是。
15年美国有部电影叫《实验者》,讲述的就是“从众性”的恶,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法西斯”这种最极端最严重的集体犯罪的形成。
最让人费解的是“狸猫”校长,狸猫在日本含义丰富,神秘、神圣、灵性、狡猾。
用这种动物命名一位校长,似乎有幕后终极大Boss的赶脚。
事实上有这种可能。
教导主任再怎么作恶,校长都是一副置若罔闻的样子,但同时,又保留着校长的威严。
这就令人寻味了。
校长并非被教导主任压得喘不过气,更像有意纵容,却又圈定范围,自己在一旁默默观望态势。
一脸面无表情,却在结尾流露狡黠的笑容,让人不明觉厉中感叹这才是终极大Boss啊,枪打出头鸟,坐山观虎斗,教导主任最终的惨败也许早已在校长的预料之中,借刀杀人,够狠。
这幅众生相已足够说明明治时期社会的问题,自私、功利、拜金拜权的丛林法则,催生了虚伪、圆滑、滑稽的面容,更悲哀的,是衍生了“南瓜”老师麻木之流,和下一代整体价值观的扭曲。
学生从欺负新老师、掩盖事实拒不承认,到最后坦然面对错误,这一蜕变是夏目漱石希望的,教师们的丑恶直至最后都未曾改变分毫,而给学生们安排了这一场蜕变,应该是漱石觉得改变成人无望,寄希望于下一代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日本。
影片另一成功之处,是喜剧的到位,黑色幽默承得夏目漱石精髓,讽刺和搞笑浑然一体,让人赞叹。
兹以为,二宫和也的演绎胜在主角设置,演绎上不如教导主任和“南瓜”老师精彩。
不过看完确实有一股“生性爽直,品性难得”的气息扑面而来哈哈人生在世,还是活得自我一些为好!
改编自夏目漱石同名小说的电影《少爷》曾是2016年豆瓣电影年度榜评分最高的日本电影第二名(第一名是《比海更深》),不过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
2016年是夏目漱石逝世100周年,为纪念这位被誉为“日本的鲁迅”的大文豪,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少爷》(有译本译为《哥儿》)被拍成电视剧于当年1月在日本播出,电影版也于1月3日上映。
对于日本人而言,夏目漱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曾经的100日元和1984年版的1000日元纸钞,印着的就是夏目漱石的头像(2004年新版日元中才被取消)。
现在日语中很多常用语和比喻,最初都来自夏目漱石的作品。
而小说《少爷》,更是被称为日本的“麻疹书”(意为每个日本人一生必读的书)。
影片《少爷》主要讲述了自幼生活在江户,脾气耿直鲁莽“不愿意说谎”的少爷毕业之后被推荐到地处乡下的四国一个小镇教书。
因为直率的品性,少爷在小镇以及学校生活中格格不入,并和镇民、老师、学生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相对于很多文本改编的影视作品,电影《少爷》在我看来足以成为文本改编的典范。
在剧情上,在保证主线完整的同时,电影把小说中较为复杂的故事背景以及一些与影片主题无关的支线进行了删改。
比如原著中“我”的家庭情况基本没有呈现,到达小镇后的住旅馆、租房、换房等情节和两个房东被删减整合为一个房东,等等。
此外,为使主题更为精炼简洁,影片也对原著中一些支线进行了适度的扩充。
比如对玛丽娜这条支线的丰富,一方面使得原著中强烈而尖锐的批判色彩大为缓和,影片的主题更简单直接、观感也更为亲切;另一方面,也更符合现代人的价值审美需求。
作为一部喜剧片,《少爷》的故事基调是一本正经甚至于强行庄重的,但叙事的氛围却是轻松诙谐的,这种反差所带来的喜剧感,是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
比如从故事一开始,电影对于原著中不少较为沉重的现实背景进行了删减。
类似“我”在父母死后的窘迫境况都全部忽略。
从影片呈献的效果来看,这种氛围的营造是相当成功的,对影片主题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更显得纯粹有力。
比如在“红衬衫”教导主任介绍在本作中作为强烈的讽喻符号出现的“从外国进口的极品油画”时是这样的:
煞有介事、面无表情地站成两列纵队的老师们,是这样的:
而莫名其妙的围观学生们,是这样的:
舞台化的夸张表情、戏剧化的语言神态、整齐划一的动作,“红衬衫”教导主任与围观者的表情神态形成了极富喜剧性的反差,让人忍俊不禁。
而另一方面,围观者们明明觉得这幅画有问题,但在教导主任的面前既不敢(或不愿)说明但又刻意恭维和逢迎,这种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虚伪”场景,也在煞有介事、仪式感十足的语言动作中极获得了极为出彩的讽刺效果。
“仪式感”可能是《少爷》中人物最明显的行为特征之一。
在以日本太鼓为基调的节奏轻快而又显得庄重严肃的配乐中,随处可见正襟危坐的人物、一本正经目不斜视甚至略显呆板的表情:
当这种刻意庄重、煞有介事的“仪式感”出现在轻松诙谐的影片基调中时,一种近于漫画风格的寓谐于庄的喜剧效果往往让人捧腹。
此外,在原著中,“我”的内心活动非常丰富,而这样的内心活动,大多是以日语文本形态特征展现的独特的幽默和诙谐。
如何将这种文本上的特征转化为视听语言,对改编者也是一大挑战。
比如原著中的“少爷”爱给别人起外号,而这样的外号往往既能体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语言也诙谐有趣。
电影中是这样处理的:
当活灵活现的日本延历僧兵的漫画与“豪猪”堀田老师的表情在剪辑中形成一种画面上的重合时,原著诙谐幽默的语言被极富戏剧化和喜剧色彩的画面和音乐取代,相较于原著,效果也不遑多让。
整体而言,《少爷》是一部讽刺与喜剧效果同样突出的作品。
在轻松诙谐之外,影片对于当时(乃至当下)社会中虚伪逢迎、阴谋暗算、互不信任、言不由衷、撒谎成性的众生百态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性情耿直”、“不愿说谎”的“少爷”来到小镇之后,在两面三刀、虚伪做作的“红衬衫”教导主任,溜须拍马、虎假虎威的“马屁精”美术老师,麻木懦弱、饱受欺凌的“老秧南瓜”古贺老师,甚至刚正不阿、倔强智慧的“豪猪”堀田老师等主要人物之间格格不入,矛盾冲突不断。
比如“少爷”的第一节课是这样的:少爷-不知道就回答不知道,这有问题吗_腾讯视频简单粗暴、上来就直接讲公式做应用题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非常的“性情爽直”了。
而学生提问之后,“少爷”微妙的表情变化和坦率直接的回应,以及学生异口同声整齐划一的“咦”也是笑果十足。
在“少爷”看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老老实实承认再正常不过。
而在“马屁精”和“红衬衫”看来,这有损于老师威严,哪怕确实不知道,也应该想其他办法遮掩,而不是直接承认。
这种源自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上的冲突和对立,既有非常出色的喜剧效果,同时也带着极强的讽刺批判性,这样的片段在片中很多,值得认真玩味。
小说《少爷》其实是根据夏目漱石的个人经历编写的。
1895年,夏目漱石曾到四国爱媛县松山市教书,在小说中,其实只提到了四国。
但在影片中,学校的名称具体为“爱嫒县松山市立中学”,纪念意义不言而喻。
此外,“少爷”租住的房子里,还有一个出场自带恐怖音效的怪房客,了解一下:
至于这个房客,房东是这么介绍的:
可以说是很夏目漱石了。
读完了夏目漱石的《少爷》(《坊っちゃん》)。
很早之前看过二宫和也主演的电影,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敬启,父亲大人》里面的迷惘又青涩的少年),这回看完原著后又重温了一遍电影,还是很受触动。
原著更多的以少爷的视角展开,生动的切入,讨论教育的真正意义。
从少爷的角度来看,他明白自己的率直往往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反而常常惹祸,所以书中一开始就写到:“从老子那里继承来的莽撞性格让我打小就没少吃亏”。
但少爷坦然的接受了如此的自我,并勇于去承担顺应而来的种种(比如恶作剧正因为会受到惩罚,而获得了做恶作剧的快乐),这是我觉得比文中阿清婆认可的“少爷天性率直、人品好”更可贵的品质。
世间只有阿清婆懂得少爷,并且保护着少爷这种美好的内核,因此这份老少相依的珍贵感情在文末阿清婆因肺炎去世,葬在小日向的养源寺,才会如此打动人心。
电影虽然有所改编,但结尾也没有放弃这个点,甚至以一位女性将书翻到最后一页的方式,非常直接的表现了出来,说明大家——起码是导演——对此结局的共情是相同的。
电影版的故事去掉了一些曲折的内容,比如少爷首先租到了一家会向他推销伪艺术品的房子而导致和豪猪老师的进一步冲突、玛莲娜和老秧南瓜的婚约等等;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更具戏剧性的剧情,特别是玛莲娜和老秧南瓜老师的私奔引出的那句:“明治时代的女人要对自己诚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少爷的到来不仅对生徒们、对同僚们,乃至对周围的女性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相对于还有一丝严肃意味的原著,电影中的故事因此更可爱也更具戏剧性了,狐狸校长、马屁精的形象在最后也仿佛灵动了起来,住宿的生徒们获得了成长,当然可怜的唯一恶人——红衬衫教导主任——只能变得更惨一些了。
但不论是电影还是原著,阿清婆的出场时间虽然很少,但却最为深入人心。
原著是通过少爷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回忆,电影则是以实际场景和少爷口述的方式(比如告诉玛莲娜收件人是谁),方式不同但阿清婆那慈爱高尚、温暖安详的形象都跃然心上。
但愿每个人生命中都能遇到这样的人,也许这也是《少爷》作为日本国民“麻疹书”的意义之一。
除了保持率直善良不撒谎,能够即使不遇到,也能够成为这样守护他人的人吧。
如果只谈电影,说不上技巧,叙事也没有任何突破点,但就如原著一样,保持着夏目漱石行文相似的真挚情感,因此即便如此,这也是一部能够深入人心的佳作了。
以上仅为一点拙见。
夏目漱石的名作之一“少爷”,没想到竟然有电影版,毫不犹豫看了!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日本综艺,采访“少爷“这个小说的日本的发生地,当地居民都以这本小说引以为豪,但是真实情况是夏目漱石写的那个地方都是不好的,说当地人文不好,不建议居住之类的。
虽然小说很有名,但是真正读过的人不是那么多。
不管怎么说,看完这部电影,算是对这部名小说,有了一个印象,知道大概是讲什么内容。
看完电影就觉得少爷是一个脑瓜子直到不行,而且做坚持做自我的老实人,其他人说什么不管,我认为对的就是对的,说简单一点就是脑子一根筋吧。
算是稀有物种吧。
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电影里面的少爷的仆人,老奶奶一直在重复表扬少爷,在一定程度上让少爷有了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心。
反正我是相信表扬教育的,像是正反馈一样,越相信自己越敢做自己。
剧里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幅让所有人都歪着脖子看的画像。
教导主任把画框放正,但画却是歪的。
少爷执意要把画上的树扶正,全然不在乎框是正是歪。
简单来说,主任看到的是框,少爷看到的是画;主任看重的是"表",少爷留意的是"里"。
少爷将其放歪,教导主任将其扶正。
影片中这样反反复复了好几回。
开始时以为是为两人狭路相逢埋下伏笔,但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在画像前"撞个正着"。
同样让我期待落空的是一直只会说"原来如此"的校长。
学生毫无诚意的道歉时他在场,教英文的老师开心地跟少爷说自己表白时他在场。
他一直沉默地看着这所学校的变化,于是在我的期待里,他是一个深沉的人,最后一定会发表一番总结性的话语,让我热泪盈眶地截屏。
然后直到最后,他说的也只是简单的一句"なるぽど"。
但此时的语气已经和原先有了很大的不同。
原先,似乎只是为了附和教导主任,而最后的这句,却更像他的肺腑之言,四个假名,概括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同样的感觉在看《不一样的天空》时也有出现。
影片的场景似乎一直在循环,但又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缓慢的改变。
就像雪糕,慢慢在稳定的结构中融化,倾塌。
不得不佩服导演的艺术表达能力。
即使没有语言的辅助,也能让观众在画作,校长,两个几乎静止的形象中看到改变。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想得太多=_=这个时候就应该佩服一下我过分解读的能力。
在女朋友力荐下的电影第二弹前三分之一好像清水小白菜汤,一目了然,味道平淡。
从二宫被整开始,渐渐有意思了。
一个呆萌又有自己原则的老师(少爷),被整直被陷害到辞职也无所畏惧。
没有古贺(怂)老师的诸多顾虑,活得健康自在结尾处与阿清相对而坐竟有些泪目,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豁达轻松既是少爷的人格也是本片的风格。
刚看完小说趁热看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改编的非常棒了。
原著里面有意思的点全部体现到了,恰到好处的取舍和延伸。
像是为了那一元半钱而争吵的几个回合,电影改编后的争吵延伸到了街道上,在吃瓜群众的围观中增加了冲突的效果;学生捉弄老师后道歉的场景也在影片中体现出来,结果被少爷霸气的回绝。
不仅书中的情节都做了延伸,而且改编也加入了很多别的元素,比如开头就出现的那副倾斜的画,别人不懂装懂都是一番称赞,而少爷到达学校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画扶正,也是耿直到发笑。
感觉那幅画表达的是人的表里,虽然画框是镀金垂直的,可是内在却是扭曲的歪树。
就像红衬衫和少爷一样,红衬衫外表光鲜,内心邪恶;少爷看起来和大家格格不入但是内心却意外的正直。
(一不小心又过分解读了)特别喜欢两处改编:一处是少爷和豪猪去吃冰,在店里就介绍了玛丽亚,这边通过豪猪之口向少爷叙述玛丽亚和两位教师的情感纠葛,那边通过镜头去体现两位分别向店里窥视寻找玛丽亚的踪迹。
短短一个片段,就清晰又幽默的讲清楚了原本复杂的一段故事,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顺便吃了冰,欠了一元半,大写的服。
另一处是两个学校在桥上的冲突,过桥的场景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被师范学校的强行占道,并没有起冲突,第二次队尾的同学起了碰撞,被要求道歉犹豫之后道歉了,第三次狭路相逢是在少爷拒绝道歉之后,还是队尾起了碰撞,这次要求道歉结果双方打了起来。
原著中也有两校互殴的情节,不过是红衬衫的小人使坏。
电影改编将这次的冲突演变成:学生听完老师训斥后的自我反省或者是觉醒。
个人感觉非常巧妙。
这部电影独特的剪辑、镜头给我焕然一心的感觉,加上日本传统音乐独有的太鼓作为BGM,镜头跳跃起来节奏感不要太强。
一种又燃又古典的错觉。
可能唯一的瑕疵就是故事结局太完美了吧,好像除了红衬衫所有人都有所觉悟,就连跟屁虫也反驳了红衬衫的话,玛丽亚也追随心爱的人去了九州。
整部最燃炸的地方居然是学生和红衬衫最后的对手戏,从第二个承认恶作剧的学生站起来那里就开始血液沸腾。
最后这部电影为了纪念原著夏目漱石还安排了彩蛋,一位住在隔壁写猫的人。
多亏了你,写了一部有意思的小说。
二宫和也 看了他演的“浅茶家!
”就顺藤摸瓜搜罗到了这个片子昨天刚看了“奇怪的她”,今天是“少爷”,轻松气氛的喜剧很让我消暑呢背景BGM大多击打乐,日本传统乐器,比如教导主任挂画时用俏皮乐刻画 实则没有欣赏懂 都在看“皇帝的新装”的老师们的忸怩作态。
想起了触动我的音乐总是和一段记忆相连,比如看犬夜叉,和田薰纯音乐响起,还是会想到桔梗招魂的样子。
看到“攻壳机动队”还是被里面的傀儡谣震撼。
“犬之岛”里的打击乐。
说实话,我是个乐盲,乐理一概不懂,但是触动soul的音乐就像人类共同的基因编码一样论谁都会被感动吧开头刻画了少爷形象:耿直boy,赤子之心,看不公平不顺眼之事就挥拳相向,这在刻意保持社交距离的日本社会很难得吧,突然想起了韩国电影“率性而活”,主角都是一类的性格。
对他很好的女仆反复念叨“少爷果然生性直爽,品性难的”,这也是一个铺垫呢。
他对学生说我不会,我今天不知道为什么4pai R方可以算出球体体积,他看到那幅画总把它摆歪,他吃了地瓜会说好吃,他会在没人的温泉游来游去,他对教导主任的例行动员“做个学生楷模”直接递出辞呈,这样的人也是罕见呢刨冰姑娘因父母之言就要嫁给不喜欢的人吗,欣赏不了画,和英语老师一起听俗谣的日子最起码是开心的呀现实不乏有这样直性子的人,说话算话,不会撒谎,他们确实因此吃了不少亏,很容易动粗,略施小计就会被口腹蜜剑的人利用。
少爷和教导主任就是两个面向,一个社交花,有名望头衔,一个耿直,直来直往。
学习再多没有高贵的品格 诚实的德行 我们只会培养出教导主任这样令人生厌的人;阿清虽然没有受过教育,但是她会在回信时让快递员休息喝茶,待人温和。
最后全员起立,为自己的恶作剧敢作敢当,说明二宫和也扮演的老师为学生们树立了好的楷模。
《动物农庄》是一个展示黑白颠倒的故事,书中一直被猪洗脑的羊群们一遇到问题,便会大声齐咩:“四足善,双足恶”。
《少爷》这部剧中的画框贯穿始终,每个“小纠纷”之后,都会依次出现少爷和教导主任摆弄画框的几秒镜头。
那是一幅诡异的抽象画(或许暗喻当时的世道),但把画框歪过来放,画里的树就正了。
少爷和红衬衫的内心,一个正直容不得说谎,一个虚伪狡诈,正好对应了对待这件作品的两种态度:红衬衫的虚伪是符合这个世道的,所以他代表了画框的“端正”,一幅画就得这么摆!
而内心正直的少爷则一次次的把画框歪斜,看似与世道格格不入,但其实把画框歪过来才能正确欣赏到里面的内容。
最后一次是和豪猪一起摆,两个人的点头也合了这层意思,志同道合的伙伴自然看见的是里面摆正的内容,而不是歪斜的外框。
原作描写的更加直白、讽刺,更多展现的是世道中的“端正君子与应和端正之人”。
比如学校中的老师,这些可不是庸俗的小市民阶层,而是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但却也如此混淆是非,一味迎合权势;或者软弱无用,逃避问题,缺乏反抗、坦诚的勇气。
他们都是冠冕堂皇、代表了“端正”的一类人,即把画框摆正,但空有外表一副端正的架子,里子的斜的。
男主则是一副“斜斜”的样子,看着就不成大器,只有阿清夸他“性格直爽,是个很好的人”,但在当时的社会看来,男主是棵歪脖子树,你看他不仅在饮食店暴食(不太顾知识人的体面 贪吃),还在澡堂中游泳,这都是不好的行为,是社会中“歪斜分子”;豪猪看着也不是好人,光这副凶神恶煞的长相,就足够“歪”了。
但这俩兄弟偏偏就是性格直爽容不得谎言的善人,难以被社会接纳,但底子很善。
可这个世道,作者也明白他们的日子不好过,注定会被人唾弃成“歪斜恶”。
就算有反抗,也抵不过红衬衫们对群众的花言巧语,《动物农庄》中猪们直立行走,羊们不也改口:“四足善,双足更善”了吗?
夏目漱石的原著,奠定了故事诙谐讽刺的风格。
编剧功力到位,改编得很不错。
二宫的气质非常符合少爷的人物设定,演技也有保障。
综合以上因素,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影片,针砭时弊、诙谐有趣,观影体验非常愉快。
影片的拍摄风格是昭和时期的味道,小镇的景色和建筑增加了这种古色古香的感觉。
少爷的性格品行可能在现实中并不讨人喜欢,太过爽直,正因如此更觉难能可贵。
但他并不是一个伟光正的人,也会在没人的温泉游泳,喜欢吃的东西也会吃个够。
影片的小细节很动人,寄宿的女佣、歪的画、学生走过的桥,每个细节都很有味道,可以慢慢咀嚼和消化。
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少爷虽然没有了工作,但却坚持了品性,而且还影响了学生和其他老师,给学校带来了不一样的氛围;如果现实中呢?
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人,请善待他吧。
看了一半我真的不行了,看不下去。
无聊,很不喜欢这种宣讲道德教条的东西。
其实我觉得有点无聊,可能是我不太喜欢这样式的电影吧
有点小学生式说教看得我好困
许多情绪浓烈的场景都处理得清淡讨喜 阿清的荷包每次落地都有种奇特的煽情
这真的是一部电影么,中间怎么还有神奇的感谢页面。简版死亡诗社。
日本《万万没想到》口蜜腹剑、虚与委蛇的处世之道被正直教师给予一拳。
看是挺好看啦,可是这故事改编得,不能让少爷一路吐槽到结尾,看得我各种不爽啊……
第一次边玩边看的电影,日影真的是节奏太慢了,一般般啊,题材不是很感冒
卡司很有爱,但剧本改得……正能量过头了……越发好奇要是宫九的话,会做成什么样。(捧脸
Ⅱ超级无聊一片子,屁大点事墨迹俩小时,角色设置和剧情推进感觉就是把《花园宝宝》这种幼稚级别的动画片拍成了真人版。有人就喜欢这种风格我知道也多少理解一点。不是吧,不是吧,那个时候就有日本人知道赞美“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了?
少爷果然生性爽直,品性难得!
captain!!
可爱 萌
半弃,啰里吧嗦没个主线
哈哈 正义感爆棚的大少爷
3.5;江户时代的风情还原得不错,二宫和也很适合这个角色,夏目漱石的幽默感亦体现不少;墙壁上的画、桥上的对峙、硬币的反复归还、写信等细节的一再重复,挺有意思;老实人的苦处在于还不够老实,狡猾人的烦恼在于还不够狡猾。
好一碗古典浓厚鸡汤
二宫不是很适合这个角色,如果是藤原龙也来演绝对精彩。可惜这辈子估计看不到龙也版哥儿了。。。
我觉得nino到了六十岁也是一个伶俐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