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杨超
主演:耿乐,常洁萍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4
简介:故事发生在1993年的夏天,陈思绪(耿乐 饰)因为高考第四次落榜而对考试已经心灰意冷,带着女友郭萍(常洁萍 饰),两人决定离家出走,去寻找传说中的灵芝培育术,将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这上面。最终,从郑大姐那里,他们花高价买走了提取类固醇的技术项目,可回去后才发现郑大姐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骗子。愤怒的两人又折返回去找郑大姐..详细 >
不好意思给不了高分。除了剧情,画面没什么内容光听对白就知道演什么,女主很烦人。
总是在黑暗中启程、在白昼中绝望。思绪和小萍早早就不是一类人,公交车上的180度长镜头,小萍回头望向窗外奔跑的粉衣小女孩,她还怀揣着天真的希望,思绪伸手拍她将镜头带向前方,对面是飞驰而来的货车,公路上的老人原地不动,他看到的是残酷。反打回车内是一车人麻木顿感的脸,这才是现实。在铁路上的夜晚,恰巧是两班相背的列车。为了铺垫思绪回去找小萍,桥上的行脚僧从另一条路下去,又是一个180度长镜头。最后在公路上,两人各在马路一边错开走,就是《长江图》开篇那个长焦镜头啊,让观众自己发现对岸的女人。这片子工艺太好了,难怪法国人会喜欢。第六代拍的大多是时代的弃儿,即使到了现在都会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很多熟人参与了拍摄这部电影,看了之后感觉还不错,只可惜没在影院公映。
垃圾中的垃圾无用形式多于核心内容的垃圾导演自我陶醉片中的一百八十度摇镜头,摇出的不是演员爆发出的真实情感状态,而是导演无可救药的形式自我陶醉。电影的语言创新远不止随意堆积一些残砖断瓦,而是带着探索精神去丰富电影的可能性。
3.5
哈哈哈,和满江红一样烂,满江红真是烂片之王,无冕烂片之王。它的控评也挺严重的一切说满江红不好的评价都会被删,至少我的就是这样,而且我还是转发关于满江红的新闻报道,是正儿八经的新闻报道,比如说济南一个学校组织学生自费徒步看满江红,还有知乎上别人用龙门镖局的影视截图来吐槽满江红。我就转发了这两个,然后就一直给我控评,我转一次给我删一次,转一次删一次,还给我发警告信。
哪个少年不流浪,哪个流浪不逃票,人在流浪中成长,酸甜苦辣自己知。记不清小学还是初中时俺还邮购过武林秘笈《易筋经》呢。
杨超拍电影,总是有意模仿贾樟柯。电影不停学着余力为的摄像风格,长镜头和缓慢摇,叙事平静。可惜呀,你只是学了贾导的皮毛。电影没有深意,剧情实在无聊,对话还不如没有,因为几乎没有什么用。这部电影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是我看过的电影里面,讲故事最差的电影。
三次旅程,从汽车和船到自行车,最后到徒步走去南方,年轻人精神和未来的困惑,人就是像是上了劲的发条一样,慢慢停滞,很喜欢这种场面调度和长镜头的感觉
文本有点单薄,影像与调度出色。青年人看不到希望和出路,导演将这种迷茫和对自由的渴望具象在了几次出走的旅程中。青年人的希望正如在路途中养不活的毛鸡,出走由兴奋变为后来的妥协。结尾的镜头有些含混。导演对恋爱中男女的心理描绘很准备,女人往往脆弱而又坚韧。行脚僧是徐皓峰演的啊。
虽然编剧故事不咋地,对话台词也不咋滴,可我还是愿意支持杨超。因为有些镜头和拍法,我在阿基·考里斯马基和佩德罗·科斯塔那里也都有看到,特别是气氛渲染这块,拿捏地死死的。
相当写实了,拍得像纪录片,糙了点
两小儿戏日
选取的角度很特别,关注点完全放在了两个年轻人身上,家里的反应虽然有但是一笔带过。两个孩子在人生中非常关键的时候做出了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是啊,年轻的时候总是无所畏惧。在路上…在路上…却总有停下的时候
这是一部相当有诚意和风格的电影,杨超在里面用了全力,影像与台词都有太多寓意。只是时光回溯二十年,杨导这一辈青年时代的挣扎与屈服、希望与失望、选择与麻木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淹没,结尾处女主的意识觉醒告诉我们曾经年轻。
考上了你们就不是苦逼了么,没什么意思,表演也互不来电,故作深沉比较装的典型学院派,导演还是做别的会更有前途。戛纳最佳处女作还特别荣誉奖,就摄影的构图运镜还算挺有特点吧,开头结尾的长江,各种交通工具的拍摄,还有徐浩峰客串的僧人。
两星半吧,前半段公路片还挺有趣的,村居风貌还有几分山水画中的影子,不过后面女的撒泼就开始无聊,而且我觉得男女性格互换还差不多。
这个前后比例不太对吧
4.1 镜头设计非常舒服而漂亮
杨超的处女长片作,长,空镜头堆积情绪,千禧年初知青在社会洪流下的挣扎与无奈。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不好意思给不了高分。除了剧情,画面没什么内容光听对白就知道演什么,女主很烦人。
总是在黑暗中启程、在白昼中绝望。思绪和小萍早早就不是一类人,公交车上的180度长镜头,小萍回头望向窗外奔跑的粉衣小女孩,她还怀揣着天真的希望,思绪伸手拍她将镜头带向前方,对面是飞驰而来的货车,公路上的老人原地不动,他看到的是残酷。反打回车内是一车人麻木顿感的脸,这才是现实。在铁路上的夜晚,恰巧是两班相背的列车。为了铺垫思绪回去找小萍,桥上的行脚僧从另一条路下去,又是一个180度长镜头。最后在公路上,两人各在马路一边错开走,就是《长江图》开篇那个长焦镜头啊,让观众自己发现对岸的女人。这片子工艺太好了,难怪法国人会喜欢。第六代拍的大多是时代的弃儿,即使到了现在都会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很多熟人参与了拍摄这部电影,看了之后感觉还不错,只可惜没在影院公映。
垃圾中的垃圾无用形式多于核心内容的垃圾导演自我陶醉片中的一百八十度摇镜头,摇出的不是演员爆发出的真实情感状态,而是导演无可救药的形式自我陶醉。电影的语言创新远不止随意堆积一些残砖断瓦,而是带着探索精神去丰富电影的可能性。
3.5
哈哈哈,和满江红一样烂,满江红真是烂片之王,无冕烂片之王。它的控评也挺严重的一切说满江红不好的评价都会被删,至少我的就是这样,而且我还是转发关于满江红的新闻报道,是正儿八经的新闻报道,比如说济南一个学校组织学生自费徒步看满江红,还有知乎上别人用龙门镖局的影视截图来吐槽满江红。我就转发了这两个,然后就一直给我控评,我转一次给我删一次,转一次删一次,还给我发警告信。
哪个少年不流浪,哪个流浪不逃票,人在流浪中成长,酸甜苦辣自己知。记不清小学还是初中时俺还邮购过武林秘笈《易筋经》呢。
杨超拍电影,总是有意模仿贾樟柯。电影不停学着余力为的摄像风格,长镜头和缓慢摇,叙事平静。可惜呀,你只是学了贾导的皮毛。电影没有深意,剧情实在无聊,对话还不如没有,因为几乎没有什么用。这部电影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是我看过的电影里面,讲故事最差的电影。
三次旅程,从汽车和船到自行车,最后到徒步走去南方,年轻人精神和未来的困惑,人就是像是上了劲的发条一样,慢慢停滞,很喜欢这种场面调度和长镜头的感觉
文本有点单薄,影像与调度出色。青年人看不到希望和出路,导演将这种迷茫和对自由的渴望具象在了几次出走的旅程中。青年人的希望正如在路途中养不活的毛鸡,出走由兴奋变为后来的妥协。结尾的镜头有些含混。导演对恋爱中男女的心理描绘很准备,女人往往脆弱而又坚韧。行脚僧是徐皓峰演的啊。
虽然编剧故事不咋地,对话台词也不咋滴,可我还是愿意支持杨超。因为有些镜头和拍法,我在阿基·考里斯马基和佩德罗·科斯塔那里也都有看到,特别是气氛渲染这块,拿捏地死死的。
相当写实了,拍得像纪录片,糙了点
两小儿戏日
选取的角度很特别,关注点完全放在了两个年轻人身上,家里的反应虽然有但是一笔带过。两个孩子在人生中非常关键的时候做出了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是啊,年轻的时候总是无所畏惧。在路上…在路上…却总有停下的时候
这是一部相当有诚意和风格的电影,杨超在里面用了全力,影像与台词都有太多寓意。只是时光回溯二十年,杨导这一辈青年时代的挣扎与屈服、希望与失望、选择与麻木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淹没,结尾处女主的意识觉醒告诉我们曾经年轻。
考上了你们就不是苦逼了么,没什么意思,表演也互不来电,故作深沉比较装的典型学院派,导演还是做别的会更有前途。戛纳最佳处女作还特别荣誉奖,就摄影的构图运镜还算挺有特点吧,开头结尾的长江,各种交通工具的拍摄,还有徐浩峰客串的僧人。
两星半吧,前半段公路片还挺有趣的,村居风貌还有几分山水画中的影子,不过后面女的撒泼就开始无聊,而且我觉得男女性格互换还差不多。
这个前后比例不太对吧
4.1 镜头设计非常舒服而漂亮
杨超的处女长片作,长,空镜头堆积情绪,千禧年初知青在社会洪流下的挣扎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