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尊严等于TA给女性的尊严!
你的沉默,就是TA们的通行证。
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女性,母亲,两年多苦苦哀求法律。
女儿被强奸,被除掉!
如果TA被人打成那样,奸杀焚尸,还不能激起你的愤怒,你的愤怒到底为谁而留!
要愤怒有什么用!
然而,这是现实世界,不是想象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正义必将伸张的世界。
当TA的死成了选票,当无数人的日常变成了博弈的牺牲品,世界是复杂的,更是政治的。
那些事件如果是谁想要的热搜第一,你的权利是我给的,我也能拿回来。
你有勇气实践吗?
你有能力承担后果吗?
法律和正义不总是一样。
你为什么愤怒?
因为这是头条,媒体剪辑的真相,操纵舆论,拿到吃瓜群众的选票。
你看到TA被强奸了吗?
信息过载,大部分人放弃了求证,TA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这就是让提出问题的人闭嘴消失的政治!
跟一年前的《万岁毕姆》一样改编自真实事件,且也是靠人权律师在法庭上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但本片采用两段式结构(正好利用幕间休息分隔)和双男主设置(跟同年的《RRR》一样),由两位男主分别在上下半场当英雄。
更重要的是,导演实际把以下几个案件杂糅在了一起:1、2016年学生领袖自杀案,即本片遇害女教师萨芭的原型(不过萨芭是被谋杀的),用于批判高校对学生权益的忽视和对学生运动的镇压(原案件还涉及种姓);2、2019年四名奸杀犯被警察击毙案,这正是本片四名嫌犯的遭遇,用于论证程序正义比实体正义重要,也即本片主旨;3、2019年印度理工学院研究生自杀案,即本片自杀女博士的原型,用于批判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的PUA和压榨,以及种姓歧视。
简单叙述本片,就是案件3引起案件1,但被男主A“装点”成案件2,最后被男主B揭发。
男主A的瞒天过海是靠利用操纵舆情,即不明就里的大众被政客和媒体带节奏,恨不得把“强奸犯”们千刀万剐,也把付诸实践的男主A当做英雄。
而当男主B登场后,一般做法是通过弹道分析或对警员交叉审讯来揭发警方主动杀人,然后讨论私刑的危害。
但问题是此时的观众已经跟片中的民众一样,满脑子都是“正义”和“事实”,根本听不进什么程序正义、依法治国的大道理;所以只有用颠覆认知的真相才能真正让人反思。
这多少有些可悲,但也正是本片的精妙之处,即剧情上的反转不仅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更起到传达主题的关键作用。
我看网上有不少人批评本片到处开炮却浅尝辄止。
我倒觉得主创们通过对几个事件的加工整合,制造出一个更加高级的立意,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一部电影能在主题上引起观众共鸣就算成功了。
至于其他的点,就当顺便提及一下,哪怕不加分也不至于减分。
当然,也是因为导演将多个案件进行人为拼接,其中的逻辑也难免有瑕疵。
比如男主A本来的想法仅是用奸杀案来转移公众视线?
这样不至于能让领导成功连任吧?
显然还是大boss技高一筹,来个顺应民意的法外处决直接将男主A和其背后的政党塑造为英雄。
再比如大反派伤害男主A的儿子实在没必要,完全是为了推动剧情促成其自首。
本片在选材和叙事上也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学生运动其实是自发且与主线无关的,它确实增加了事件的轰动效应,但巧合的成分偏多。
再比如影片并未展示对萨芭之死真实原因的调查过程,导致法庭上的呈现稍嫌突兀。
另外片头下雨天在法院外的一幕有些莫名其妙,虽然后来我们知道那是男主B过去的遭遇(所以影片是按时间线来拍的),但这样慢镜头的卖关子很容易让人出戏(也可能有人喜欢吧)。
话说男主B的经历正好跟男主A形成对比:两人都曾是警察局长,在面对大反派高官时一个选择硬刚一个选择入伙,但结果都很惨。
这表明体制之恶远比个体之恶严重得多;也表明一个人虽然无法决定命运,但可以坚守良知。
最后男主B对大反派撂狠话,感觉想要拍续集。
不过我对这种靠反转取胜的电影拍续集不太看好。
总之,本片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有效传达了主题信息。
电影虽然不完美,但瑕不掩瑜;前半段惊心动魄,后半段金句频出,如果看完后半段再看前半段,会发现很多镜头都留有伏笔。
后真相政治在21世纪的今天尤为普遍,每个人都永远不该低估自己被忽悠的可能性。
影片原名“Jana Gana Mana”其实是直接借用了印度国歌的歌名,一般译作“人民的意志”。
片名起得有点大,但中文名《宿敌》是什么鬼。
电影的主题意义很值得褒奖,虽然有点贪心得想用一个事件把印度的社会问题给尽可能多得给塞进去,女性地位,媒体操纵舆论,制度体系崩塌,政治黑暗,阶级种姓,校园剥削,可能还有我漏掉的,虽然多,但本质上的确是互相勾连的,这种激烈的方式也真的很容易得到共鸣,印度电影在政治选题上的民主自由度和韩影有的一拼,直接且血淋淋。
优点说完了,作为电影,拍得真的不怎么滴。
印度似乎很喜欢这种无数反转的剧本,就像之前的调音师,这种戏码用到点子上画龙点睛,但用烂了,除了不可避免的数不清的bug以外,我说好听了就是工匠感,说难听了就是消费智商来了,这故事拍得就是流水账,只需要刻意隐藏信息然后一个一个抖包袱反转就行了,当然也许为了迎合市场和口味而为之,那恰恰就拉低了电影的水准。
本片我个人最不能忍的就是高潮法庭戏,我承认这场法庭辩论很精彩,金句连出,很多金句我非常赞同,可以列入爆爽台词收入。
但是作为一个法学专业学生,就算不执业,这种唱戏一样的庭审也不太能忍。
首先这场庭审到底在审个啥我就没懂,控辩双方到底在针对什么案子呢,如果是那四个被警方击杀的嫌疑人,死了的犯罪嫌疑人在印度是还需要刑事庭审的吗,如果是为了审开枪的警督到底算不算渎职亦或谋杀,那控辩双方的位子是不是对换了?
这种纯粹为了反转拉出来唱戏的庭审戏也算是有生之年了。
其次开庭后的将近十几分钟,控辩双方律师和法官就在一个法庭上辩论犯罪嫌疑人的罪需不需要法庭判决才能成立,这的确是为了电影的剧情,因为广大被利用的群众都想当然的被媒体忽悠瘸了,恶人无论怎么死都是活该嘛,可是拜托这是庭审啊,这种法学一年级基本法理考试的时候连到大题都够不上的基础中的基础,还需要法官做出一脸震惊得好像刚刚才懂的表情。
我都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在给印度法治系统贴金还是拆台。
以上我不觉得这是部好电影,真的太扯了。
三星都给这种血淋淋揭伤疤的勇气。
没打分,不知道怎么打,局部优秀局部糟糕。
总的来说还行,剧情一转再转,社会敏感问题全敢拍,情绪基本在线,如花一般的女老师真是让人惋惜,学生最后一次被煽动不知是不是为了对应前面的话,其实挺可悲的。
同时缺点也暴露在优点上,什么都敢拍就表明什么都没讲透,想讲的东西太多了一锅杂糅走马观花点到为止浅尝辄止,带出的每个小配角小事件其实都值得单独成线(比如那个被导师莫名其妙卡论文的学生),却只是工具片段一下就没了;律师的后半段直接给我整懵了尤其是前史,我以为是不是我看了剪辑版或者有第一部然而好像都不是。
最后的节奏就仿佛高考考场上你刚开始做最后一道大题抬头看了一眼时间却发现只剩1分钟了。
再一个扣分点就是庭审,闹呢?
太尴尬了。
我明天必须去重温一下控方证人。
这个片子适合扩成一部剧,把逻辑漏洞和庭审交锋填清楚的话,有五星潜质。
另外想到一个真实案件,政治斗争中小人物的悲剧。
1987年,一韩国男子尹泰植在美国驻新加坡大使馆,说自己从香港来,刚发现妻子金玉芬是朝鲜间谍,向大使馆寻求庇护。
韩国大使馆收到消息后经过调查,觉得事有蹊跷但还是报给了韩国政府,韩国政府不分青红皂白也不再调查甚至大使馆再次提醒明知可能有误的情况下,要求大使馆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尹泰植讲述一切。
消失的金玉芬人在何处,到底是不是间谍,尹泰植是否撒谎,都不重要。
这场发布会能达到的最大政治效果,这才重要。
在尹泰植的“控诉”结束后,韩国国民民意被裹挟到顶点,金玉芬家人被政府、舆论推着走,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肉体和精神折磨。
而真相是什么呢?
是尹泰植于迈入大使馆的前几天,在香港杀害了妻子金玉芬。
金玉芬遗体几天后被找到,由于事发地是香港,香港警方无法跨国执法,也曾联系韩国警方,但在发布会后,韩方认为间谍是大事,死不死、谁杀的,不重要。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尹泰植幸福生活,金玉芬家人顶着间谍家属的污名过日子,死的死、惨的惨,14年后,这场冤案才被翻案。
虽然扯远了,但我深切觉得“政治斗争中小人物的悲剧”传达出来的无奈感是任何一类悲剧都难以共情的。
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强奸、种姓制度、权力政治、官僚贪腐、高校压榨、舆论操纵……关键是这样多元深刻的主题能够被编剧巧妙地用故事串联起来,虽复杂却不至于强硬。
当然更佩服的还是印度人民如何将片子搬上大银幕。
“媒体的存在是为了揭露真相,还是媒体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相?
如果有媒体来宣布判决,警察来执行惩罚,那么还要法官做什么?
”“公众的情感是疯狂的,一旦他们被这种情绪所煽动,他们的思想、智慧和决策都会被这种疯狂所推翻。
那时候他们就不会成为选民,而是信徒。
”在奉行即时正义、舆论治国的今天,我们要如何看待法治,以及法律与道德、观点和事实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正义感在媒体的引导之下促进还是阻碍了调查侦破?
警察若是私自处决了真正有罪的犯人,正义是否便得到了伸张?
还是因此而掩盖了幕后权力主体,使得案件在缺乏法律确认的情况下无法被定性;法律没能保护受害者的人权,那么它是否还应当保护嫌疑人的人权?
韩国、印度电影向来以大尺度揭露社会黑暗闻名,而这些影片往往取材于真实故事。
这些故事只在韩国和印度发生吗?
恐怕未必。
我们也许不需要电影提醒它们的存在,但需要电影引起我们的思考。
现实主义传统的消亡是影视艺术的坟墓。
宿敌,看完了。
开头就感觉傻逼,为什么这么宏大的升格镜头要用小窗放啊?
那点感觉不全没了吗?
哎呀这个破配乐真的是太难听了,比因果报应的配乐还差十倍…往死了煽情,根本不需要配乐的部分硬配…能不能起码给角色打个面光,角色在那黑着个脸,我能看它表演个啥…这警察全程单手插兜,拍他时在单手插兜,拍柱子时他在焦外还在单手插兜,我一看他单手插兜我就想笑,比唯神能恕里背插砍刀的警察还能装。
且看单手插兜侠大战四人帮。
可能确实是国情不同,我看到警察枪杀后第一反应是群众肯定会觉得这是在为更高层粉饰太平,结果群众居然开始喊对不起了…这场法庭戏本身是精英互搏。
因果报应是在赞扬私刑,宿敌是在反对私刑,而因果报应也不会去强调主角行为的私刑属性。
小丑2应该这么拍啊!
你想自我颠覆,想摆出精英姿态,你得先让观众信服,而且得拍的好看,你看后面法庭戏明显比前面好看的多得多。
反派还是太脸谱化了。
有点像刺杀肯尼迪,反体制的“阴谋论”。
刺杀肯尼迪问题就是话太多逻辑太复杂,而且里面的亲情戏非常多余非常差。
剧本非常非常完整,但导演水平不太行…怎么最后又像是要走向私刑了呢,怎么最后就“法律和法庭都将不复存在”了呢…前面这人还满嘴法庭没有审判就不能确定有罪,后面自己又推翻了,这片中角色的反转也太多了,警察先好后坏最后又洗白,律师最后翻出来以前还是警察,最后又要去私刑,虽然都有铺垫,但这会造成观众对于角色的理解错乱啊。
中文片名宿敌,封面是律师vs警察,实际上宿敌是律师(曾是警察)vs政客,但片名更应该直译,它的原片名就是印度国歌的名字,Jana Gana Mana,而这首歌又来自泰戈尔,国歌名字可以被译为人民的意志或人民之爱,影片片名是具有反讽意味的,因为它讲的就是人民的意志是如何被统治者所操纵所利用所玩弄,此歌曾被认为是给乔治五世唱颂歌,但在乔治五世去世后,泰戈尔澄清说这首歌不是写给乔治五世,而是赞美印度的命运之神。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印度的国歌与电影有非常强烈的关系,印度全国所有电影院在放映电影前都会先放国歌,观众必须起立以示尊重,不起立触犯了防止侮辱国家荣誉法,会被判刑入狱。
一部很不错的片子,其含义复杂,远不是一份影评所能写完的。
不过看完这部片子以后,我忽然又在想:女性主义在人权启蒙的革命过程里,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
已经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过去的左翼话语里,女性是“被解放”的,女性解放是“人民解放”的一部分,甚至是“人民已获得解放”的证明。
但现如今,诚如印度,或许,人权启蒙真正的起作用者——是女性。
这一次,主客颠倒了。
我不妨大胆推测:真正的革命,到了由女性来启蒙、来发起的时刻了。
因为男性群体已基本不具备自我迭代的可能性。
我们当然不可能期待大部分女性来做这样的事情。
特别是当我国女性整体上还存在强烈的依赖男性、仰仗父权、等待被救的心态。
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所以,像我们这样受过教育的、拥有平权思维的、拥有一定公众宣传能力和榜样能力的生理女性,要先迎上去。
要先行动起来。
(全文共1961字,不专业的碎碎念)沉默的人可以是帮凶,听话做事的下属警察,面面相觑的教授;发声的人也可以是帮凶,被情绪和舆论牵着走的民众、主席、律师,乃至最应明辨是非的法官。
你所坚持的“正义”,是谁的“正义”?162分钟,内容非常丰富还有层层反转。
前1小时20分钟我只以为这是正义副督察为民除害的故事。
副督察突然正义感十足,射杀四位嫌疑人时例外,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没有完整证据链,直接认定这四位嫌疑人是罪犯,并射杀他们,普通民众被气愤冲昏了头脑做出如此行为还可以理解,一个干了几十年的副督察会这么不理智吗?(仅因为受害人母亲的哭诉)。
但当时我也没细想,只认为这是编剧强行上光环——这也挺常见。
就在我昏昏欲睡,以为不过如此时,律师出现了。
起初我以为律师是在讨论程序正义,但渐渐涉及范围越来越广。
律师首先通过未成年女孩被议员强奸案,揭穿了义正言辞的大律师的真面目。
现在在法庭上呼吁“保护女性权益”的大律师曾经在一名未成年女孩被议员强奸时,选择了为议员辩护。
正义否?接着通过科学家被污蔑的例子,阐述了媒体因为追求噱头或种种原因,存在谎报、虚报新闻的可能性。
在莎巴案中,尸检报告是10号下午出的,但是在9号印刷的报纸却写明莎巴被强奸了。
真实否?同时律师也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伏笔,印度每15分钟发生1起强奸案,为什么唯独莎巴案受到全国的关注,引发了情绪狂潮?报社特意把莎巴案放在头条。
全国妇女人权会主席也被煽动了情绪,认为这就是四个罪犯,并支持私刑。
理智否?起初我以为律师是想证明不管妇女有无工作、地位高低、穿着举止是否符合世人眼中的“正当”,她们的悲惨遭遇都应当被公平对待。
高度重视一位地位较高女性的遇害,也是对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底层受害女性的忽视。
但看完后才意识到还有更深的一层,律师在提醒着观众这背后的蹊跷:公众人物和普通人都突然变得如此狂热,是否有人故意为之?接着,第一次反转开始了,那四个嫌疑人根本不会开车,所以可能真凶还没有被抓住。
一位父亲上场了,引出萨巴遇害的真正原因——帮助被导师恶意打压的博士生。
在萨巴所任教的大学里,有一位教授无限次拖延一个博士生的毕业时间,恶意贬低她所做出的成果,即使她非常优秀努力。
这位博士生在这无路可逃的压力下,最终选择了自尽。
滥用自己的权力毁掉一位前途光明的女孩,扼杀一个贫困家庭的希望,这位教授却并不感到羞愧,习惯了高高在上的他,天生认为下层人不配。
而在这所名校中,这样的悲剧还有51个(在该地的数量只会更多不会更少,血淋淋的例子还历历在目)。
可是当莎巴意识到这点,并在大会上提出将该教授革职,同时为这52位自杀的学生成立调查委员会,周围的老师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没有一个人敢出头,而本该维护学生权益的校长,说出的话却带着不自觉地傲慢“适者生存,适应不了的人就放弃。
”因为我也是学生,所以对这段特别感触。
电影中,博士生是被恶意打压才不能毕业的,她本身非常优秀。
可是,如果是适应不了学业压力而自杀的学生,他们的死就理所应当吗?社会也许是“弱肉强食”的,但,教育是否应该如此冷酷——一个年轻生命的自我毁灭,背后必然有值得追问的原因,抓住它,也许就能阻止下一个悲剧,然而在该地自杀的学生会立马被抹去所有的痕迹,消息也封得死死的,生命的陨落更像是学校避之不及的危机,而不是应该反思和缅怀的教训。
萨巴发现这件事后,天性正直善良的她想尝试向总理检举,并拒绝了教授的贿赂。
于是,教授开车撞死了她。
此时还有一个问题,明明萨巴是被撞死的,教授撞完人后一溜烟跑了,这四个嫌疑人又是哪冒出来的?这时,第二次反转出现了,一位老警察上场。
电影开始深入到了政治层面。
(真敢讲啊……)原来,电影前一小时的群情激昂不过是政客为获得选票设下的局。
副督察知道萨巴被撞死后,主动向政客献计,把本会影响政客声誉的危机事件扭转成打造英雄,其中包括:事先安排四个嫌疑人去焚尸,然后去抓捕他们(确保有替罪羊,同时也能加大事件的严重性);安抚萨巴家属,保证抓住犯人;安排手下人殴打学生,自己再出场和学生谈话,树立一个正直的警察形象;安排媒体和公关,全力宣传……因此,当副督察依照政客的要求私下杀掉这四位嫌疑人时,又编了一个嫌疑人夺枪自己反击的故事,公众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副督察,不自觉地成了帮凶。
害人者,终害己。
副督察的儿子被政客安排车撞,至今仍在昏迷中。
政客如此不择手段只为了将悲情英雄的形象打造得更圆满,进一步刺激民众的情绪。
此时,副督察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孽,于是重新开始调查,并将这一切的真相交给手下的老警察。
这就是第三次反转,一个悔过者的故事。
细细盘下来发现漏洞还是有的,尤其是在政客背刺副督察部分,这点太轻率了,不怕副督察反水吗?萨巴好漂亮,每次都能被她的美貌惊艳到。
收尾略显无力,强行补上律师的复仇故事一定程度上像狗尾续貂。
每当隔一段时间因高分口碑而再看印度片时,总会被独特的澎湃音乐点燃,带来极重的情绪体验。
“这则新闻连续几周在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上疯传,制造了热门话题,为了什么?
这成为了这个13亿人口国家的唯一话题,这是刻意安排的,谁?
为了什么,为了谁?
三个问题,一个答案!” “这就是政治。
你知道政治家最大的武器是什么吗,是情绪,公众的情绪,疯狂的情绪,所有的智慧,理性,决策,包括法律,在这种疯狂 ,面前都不值一提。
毫无疑问,公众是偏执的 愚昧的 ,没有太多思考能力的 ,他们一旦被这种疯狂煽动,就会变成丧失理智的信徒!
我们要做的就是,点燃他们的情绪 ,当他们被这种情绪裹挟着,忘记一切时,我们就能实现统治 。
当一只猫被杀死时,人们会去抗议,但当一个人被杀死时,连狗都不会有反应,这种信念从何而来,这种信念就是本国的政治,让提出问题的人沉默的政治,给讨论问题的人戴上手铐的政治。
这个国家本不该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
过去和未来,群众的情绪一次又一次被点燃,这不禁让我想起<乌合之众>里, 那段关于大众心理的著名论断,群众从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 ,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凡是能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既时正义,也要让位于程序正义,这才是法治社会的立根之本。
那4个罪人被杀死,你们每个人都在庆祝,不是因为你们有该死的正义感,想要看到正义被伸张,而是因为你们就是想要他们死,以满足你们的情绪发泄.【越哥】2022最新印度神片,超大尺度,无限反转,不愧是开了挂!
- YouTube
国内聊起印度时,首当其冲想到的是“印度阿三”的称号,因为网络上传播的离谱超载的各种交通工具、电影里尬入群舞、人们沐浴和饮用卫生不达标的恒河水、针对女性的恶性犯罪和歧视等等信息,导致对印度的态度多少有点带着嘲弄的优越感。
但其实鲜少有人真正去过印度,或者真正认识印度人,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大多是非常片面甚至有倾向性的。
我在去日本时认识了一个印度男生Clavin,他毕业于MITE(Mangalor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Engineering)航空工程专业,通过一家中介机构,2022年10月面试入职了日本Mitsubishi Electric三菱电机。
我是在认识Clavin后,才知道只有在印度教内才有种姓之分,像他们家信仰基督教,就没有某一种种姓身份,以前我以为每一个印度人都有种姓。
也是通过他才知道,语言多样性方面印度也和中国类似,各邦各省甚至各村有方言,比如湖南省,可能相邻的两个村方言都完全不一样。
印度很多方言没有形成文字,受教育的人大多学习说、读、写官方语言,也就是印地语和英语。
Clavin在日本学日语有时候也涉及到汉字,有一次他问我会不会写汉字。
我说,当然会了,难道你不会写印度字吗?
这是同一回事。
没想到他说,他不会写印度的自有文字印地语,只会写英语。
当时我还挺惊讶的。
他还问过我会写多少个汉字,我掌握的字词量应该还算多,但以前我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只能回复他说,汉字很多,我们日常学习和用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
刚好前天在果壳公众号的一篇文章里看到,“在粗略统计中,中国流传下来的汉字数量在 30 万以上,其中只有大约 3500 个为常用字,剩下的都可称为生僻字。
”所以我们平常用到的大概就是这个数量,这3500个常用汉字,就基本构成了我们的一切个人或公共的书面表达。
也是因为语言问题,印度经常有经典剧本会拍两个甚至不止两个版本的情况,宝莱坞拍个印地语版本,南印度拍个泰卢固语版本,比如《调音师》《误杀》…相当于中国电影拍了个普通话版本,广东用同一个剧本再拍个粤语版本,也是挺有趣的。
国内会调侃印度人讲英语是咖喱味儿的,意思是口音很重。
这部电影,《宿敌》,台词中大量词汇和语句都是英语,一部电影能这样拍,说明本土看电影的人是能听懂和理解的。
这代表着英语在印度已经融入很多人的日常,普遍英语水平不差,语言是用来交流的,甭管口不口音,能听懂、能被听懂就达到了交流的结果。
我们在国内有机会看过的这所有印度电影几乎全都涉及到宗教或种姓歧视、权力阶层腐败、女性地位低下之类的问题,导致大家对印度这些方面的印象非常深。
但印度至少敢拍、能播,能够正视和呈现矛盾,其实可能正是因为这类电影选题尖锐,所以更容易传播到海外,这也是前面说的,我们能够接收到的,本身都是已经带有倾向性的。
事实上印度一直在尝试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很早就废除了种姓制度,希望消除歧视,让底层民众摆脱宿命论的禁锢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虽然实际上很难快速消除顽疾,但也是在尝试和努力。
因为有语言的链接,印度更容易跟英语国家互动。
如果社会问题慢慢变好,在国际合作中应该会得到更多的机会,比如产业承接和发展旅游等方面。
国内这两年开始有不学英语、取消英语考试的论调。
我在国内的旅游景区见过爷爷奶奶辈小商贩都会学讲简单的英语来卖东西,好赚外国游客的钱。
在英语仍然是国际主导语言,被大量作为母语或者第二语言学习和使用的环境下,不学英语就意味着放弃机会和可能性,意味着主动关闭了跟几十个国家几十亿人交流的门。
放下偏见和固有印象,多去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世界。
最后:因为电影拍得拖沓,有太多根本没必要的慢镜头和特写,从观影角度给了3分,只是由这部电影有了更多想法所以写了这篇。
背后第二层反转之后的故事挺有意思,从女权运动到民意操控。就是后面的反转有一点过于简单。另外甘地的那句,多数不代表正确,放这里还真是挺有趣。
好几个反转,真相、政治、法律、人心,谁代表正义?正义是否得到伸张?期待续集
印度电影现在都比中国电影高出了不知道多少个档次
评论生态:敢拍就是好,反转到我没想到!牛比,震撼,硬了。大多数线索的存在都是没头没尾的,根本不考虑美学逻辑学的生搬硬套。节奏剪辑配乐慢镜头渲染全部一比吊糟,靠着zz仇恨和讽刺媒体的题材,自己却在用最讨好观众口味的素材搞了一盘实事大杂烩。160分钟的电影想反映一千本专业著作阐述的理论,涉及的每一个点都是血往头上冲的隔靴搔痒,青春期的智商拍出了这么一部叙事混乱流水账,拿着针筒硬生生往你下半身注射西地那非
反转很合理且故事完整。
前段是《杰伊比姆》式的社会罪案题材悬疑片,但到了最后一个小时开始狂飙突进,大概一口气塞了十个热搜事件和阴谋论、五个颠覆全片级别的反转、以及超过两部电视剧的信息量。性别议题、阶层议题、教育问题、白手套、竞选阴谋论、舆论操控、复仇、政治陷害……每个主题单拿出来都能拍成佳作,就生生全部缝合到了同一部电影里。如此“敢拍”的确是值得崇敬,但这种全靠最初级的闪回和慢镜煽情拍法编织起的高密度强情节也确实是有点极端。
法庭上的慷慨陈词、对腐败政治体制的全面开火简直就是劈开我们心中冰封大海的斧头,印度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政治启蒙教育课(最好的政治就是行动;政治不只有理论,也要有实践)。别说是韩国电影,就是印度电影,现在也把大陆电影不知甩出几条街了。
这种揭露政府阴谋,政治黑暗的电影还是得看韩国,无论是从影片节奏,还是讲故事的方式方法来讲都可以说完爆阿三;但阿三能拍出这样的题材的电影已算是一些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了。当四名“罪犯”被处死,举国上下普天同庆的时候让我深感悲哀,在这鲜花,欢呼和烟花的背后,却是一名被残忍杀害香消玉损的人命,大家却都在欢呼?????
还行吧
结尾反转略显刻意,电影的主题和情绪煽动性极强
作为一位法律人看到片中拙劣且原始的理想化法制/正义观念,以及整部作品刻意又令人不适的煽动情节,仿佛终于理解了在更成熟的艺术市场的视角上,是如何看待我们近些年自嗨的某些“巨制”的。民众大体上越是愚昧,就更容易被一些拙劣的、情绪而不理性的观念所煽动,这样的悲剧在这里那里都在发生着。
胡子是男人最好的医美,蓄须前平平无奇,蓄须后:豪斯医生,尼摩船长!
像印度菜一样,重口味调料放太多,吃不出到底是什么东西了已经。只贩卖主题和情绪的电影反正我嗨不起来。
无论是从剧情逻辑,还是对节奏的掌控来看,《宿敌》都很难算的上一部好电影,但这部电影却将印度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巧借一场女教师命案为引的案中案,成功串联在了一起,由个体的丑恶得见体制的腐朽,层层反转后电影所展现的格局,远远出人意料。
体制是最大的凶手。
一点儿也不丝滑,简单粗暴但是也有效率。印度电影的好主要靠生猛,像是当年韩国初期的路子。探讨各种问题,大杂烩,反正就是骂,生生能把观众骂高潮 。
不太吸引我
后半段庭审那里在人们都以为那4个人都是凶手就该死的情况下,突然抛出了新的证据证明他们压根就不是凶手。就跟每次的热点社会事件还挺像的,人们总是用自以为的感官去审查一件事,真相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参与这场吃人的狂欢,无论他们要吃的这个人是不是有罪。这一点让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有可看性的
好故事 怪节奏
被名字和海报耽误了。但是片子也的确有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