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有人评价说这部片子“平庸的故事,没有激情,没有悬念,没有一丝出彩的地方,看过就看过了,就像喝了一碗除了大米就是水的粥”,还有人说“从来没有这么失望一次了,1G的片子下下来看了30分钟就让我删掉了,比《荒岛余生》恶心多了,只觉得那句“脚冷”还能吓吓人。
没有激情的片子。
”这些把什么都当大片来看的人也只能说出这样的话,而且还摆出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真是令人恶心。
剧情就不说了,大概是讲一个越战时期美军航母游骑兵号上的德裔飞行员第一执行任务被击落,然后如何带领另外几个被关押的美军飞行员逃出越共在老挝境内看守所的故事。
首先有一点我不敢苟同,就是看的几个美国片,不管是对越战的反思还是宣扬越战的,都把越共描绘成一群只知道烧杀抢掠,吃喝嫖赌,而且说着恶心话的猴子(当然,现在他们也是猴子,而且说话确实很恶心);而把自己美化成散播democracy的救世主,却扶持南越腐败的傀儡政权,老美真是脸皮够厚,连他们自己的记者都揭露的美军和南越士兵对百姓和越共俘虏的抢掠虐待,概是他们反过来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安到越共身上去,以此博得国内民众对越战的支持。
不知道这种打着democracy的旗号到处侵略的手段跟当年欧洲十字军东征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言归正传,片中的主人公dieter dengler还是令我深感震撼。
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逃生的希望,这种强大的意志力,跟其他几个战俘的怯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其他战俘被关押了两年之久,他们的精神已经濒临崩溃)。
dieter吃虫子,藏米饭,偷钉子撬手铐,挖地板出去挖墙脚,端掉哨兵,逃进雨林,躲避村民和越共的追捕,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获救。
我相信大多数人在当时的情况下都会选择放弃,要么等死,要么被捉,要么自杀(我已经不止一次设想过这种情景,而雨林你们知道意味着什么么?
当然如果是搁在亚马逊那就更没戏了)。
之前还看过一个忘了谁的博客,里面说到中美,或者东西方英雄主义的区别。
东方人普遍认为舍身取义这是英雄,而西方人则把尽最大能力保全生命看做是壮举。
当时觉得很扯,现在想想,貌似很多片子里面宣扬的确实是这种精神。
不怕死当然是伟大的,而勇于生也同样值得尊重。
反过来,绝望自杀或者苟且偷生,这都是懦夫的表现。
再多残忍苦难的越战电影都不能描绘这场战争的千分之一的伤痛吧。
而且,这伤痛不是两方共享,而是疼痛的叠加。
要拥有多豁达勇敢坚毅的心才能自救于如此水火劫难,简直不能想象。
看得心纠得疼。
还是感恩编剧导演在折磨了我将近两个小时后,给了一个如同Dwyane想象中的大餐般丰盛又暖心的结局。
贝尔的神演技和敬业精神自然不需要用这部片来检验了,给满分不过分。
外加本片写实内敛的风格,略阴郁的BGM,以及丛林绝望的色调氛围,也都是我喜欢的。
因此,两小时我并不嫌长,毕竟是电影,且是反映如此残酷惨烈战争内情的电影,对于一个战乱零体验的旁观者,出于好奇窥探也好,闲来找虐也罢,都是一场惊心难忘的体验。
看这部电影很容易联想到另一部致郁长片,《生于七月四日》,褪去战时的鸡血与荣光,拖着残缺的躯体与灵魂,寥寥余生,不致死又不能活,那是另一种绝望,另一种炼狱。
War, war never changes.
电影:《重见天日》方式:爱奇艺内容简介:越战期间,美国飞行员坠机后被俘虏。
在民兵看守的战俘营中联合六个同伴通过长期的谋划逃脱。
最后被航母上的战友从FBI手里抢夺回来的故事。
感受:梦想。
无论是支持男主的飞翔梦,还是男主被抓后渴望自由的梦想,支撑了他战胜一个个困难,让他能够笑到最后。
在任何时候,即使是战争时期,在战俘营(虽然对手只是民兵)不抛弃、不放弃,利用自己的能力,寻找机会,策动其他人,单枪匹马勇敢站出来,历经磨难直到被营救。
当然也要看到,人、自然、科技之间的关系。
没有什么是万能的,不义之战,必然难取其利。
HE IS A FRIEND OF OURSTHANK YOU!LIBERTY IS AIR
作者|赫尔佐格译者|黄渊转载自《赫尔佐格谈电影》第423-425页《重见天日》是迪特·丹格勒逃离战俘营经历的戏说版本。
【答】我其实一直都想得很清楚,迪特的故事如果要拍,那就应该拍成剧情片。
但出于各种现实考虑——特别是找资金和找演员都花了好多时间——我还是先于《重见天日》拍摄了《小迪特想要飞》。
另一点就是,当初拍摄《小迪特想要飞》时,有些事他还不太愿意谈及。
例如被俘期间,他和另外几位战俘之间,其实彼此敌意很深。
倘若不是因为大家都双手交叉铐着手铐,外加被铁链锁着,他们早就互相掐脖子了。
其实,他们被中世纪式样的脚铐锁了整整两年,再加上那么潮湿的环境,以及腹泻带给所有人的痛苦,有那些情绪,完全可以理解。
当迪特告诉狱友自己打算逃跑时,所有人竟都回答他说,“那我们一定会大吵大闹起来,一定会让看守注意到你的。
我们得留在这儿,反正再过几周,这场战争就要结束了。
”除此以外,谈到他小时候做学徒时被那位铁匠师傅打得好惨的事,迪特也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他会告诉我说,“那老人还健在呢。
”《小迪特想要飞》所承载的这个故事版本,是我在当时出于某些实际原因,非拍不可的。
可是拍完之后,我第一次陪迪特一起看这电影的时候,灯才一亮,他就转过身来,毫不迟疑地对我说,“维尔纳,到这儿还不算完。
”迪特和杜安之间的故事,我一直都想用剧情片的方式来讲述。
那是一个关于友情和生存的故事。
虽说《重见天日》时间上晚于《小迪特想要飞》,但从精神上来说,它其实才是第一部。
反倒是《小迪特想要飞》,可以说,它是从一部当时尚不存在的剧情片那儿,受到了强烈的影响。
《重见天日》是以迪特那本自传为基础的吗?
【答】其实也不算是。
当然,他那段故事的核心所在,我们没去改动。
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也都是他在丛林里遇到过的那些。
他公开出版的那本自传,《逃出老挝》(Escape from Laos),是由一家军队出版社负责发行的,而且经过了他们的改写,文字上做了简化,许多有意思的细节都被拿掉了,只保留了关于那些战俘最基本的一些内容。
迪特的原稿其实写得相当散漫,有好多能给人启迪的东西,结果无一幸免,全都只留了一个大概。
最终的成书毫无想象力可言。
迪特从没好好学过英语,读和写都不行。
所以他写起书来,基本上就是靠拼音。
各种拼写错误和词语创造,真可谓五花八门。
“machete”(砍刀),他按照自己理解的拼法,写成了“muchetty”。
我一直爱拿迪特的文字与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 Wake)做比较。
我并不怎么喜欢《芬尼根守灵夜》,觉得它把英语文学带进了一条死胡同,直到现在都没法完全兜出来。
乔伊斯是博学的诗人,他试图将语言推向某种极限,为此采用了一整套方案,可以说是经过了相当缜密的计划。
但由此得出的这本《芬尼根守灵夜》,却显得过于匠气、理性。
它是语言的实验,偏离了真正的讲故事。
迪特也用同样的方式驾驭语言,但他那是出自一腔纯真,他是真以为英语就是那么写的。
好吧,我说了这么亵渎神明的话,已经能预感到那些乔伊斯学者的当头棒喝了。
但我确实就是这么想的:迪特处处洋溢着生命力的那份手稿,那才是货真价实的《芬尼根守灵夜》。
《重见天日》拍得很艰难。
【答】整整四年半,没人愿意投资。
然后,突如其来地,同一时间就有两位制片人找到了我,都愿投钱拍这部影片。
第一位的体重严重超标,他的梦想是成为桌上足球的世界冠军,而且他这个人生目标已经实现了。
多年之前,他靠投资卡车运输,赚到了第一桶金。
之后他又搞过夜总会生意,并由此入门干起了电影。
很不幸,我忘了先去查一下他的背景。
后来才知道,这人过去的案底,可谓罄竹难书。
第二位是个篮球明星,全无电影制作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倒是件好事。
正因为没经验,他可以说是没怎么干涉过我们。
不过拍摄过程中,资金问题始终不断,最需要用钱的时候,偏偏没钱可使。
运输组都没钱加汽油。
某天,剧组里三十多位泰国工人因为一直没领到薪水,索性不干了。
甚至他们开给我的支票也都是空头支票。
真是一场灾难,我使劲浑身解数,寻找各种对策,结果倒还比预先的计划提前了两天完成了拍摄。
剧组中的技术人员,大多数以前我并没打过交道,他们分别来自好莱坞、欧洲和泰国三地。
这些人也需要时间来适应整个处境,外加彼此熟悉。
最终,他们顺利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刚开拍那阵子,想要把这些电影制作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人,顺利捏合成一个整体,绝非易事。
美国来的那些电影人一直都很紧张,总是对我说,我拍得还不够保险。
我把助手叫到一旁问他,“他们说的保险是什么意思?
我开的车上了保险,但我不懂拍电影要什么保险?
”原来,他们希望我能把各种过渡镜头、特写镜头和反打镜头,全都拍一整组,这样才有备无患。
可是,我向来只拍电影里真正用得上的镜头,绝不多拍。
明明做的是心脏手术,你非要去找阑尾在哪里,或者关心脚指甲怎么样,这又是何必呢?
做心脏手术的时候,只需要关心那颗正在跳动着的心脏就可以了。
杀青之后,因为没钱做后期,我们不得不干等了半年,这才开始剪辑工作。
这片子另外还有好几位制片人,后来全都银铛入狱了。
影片上映几年之后,我也在经过曼谷机场时被他们扣了下来。
他们用手铐把我铐在椅子上。
原来,当地政府以为我也是那伙制片人中的一个。
那些人逃离泰国时,留下一大堆拖欠未付的账单。
我费了一番口舌才让他们相信我只是导演而已。
但是,正如我说过的,这些都属于无足轻重的小事。
类似这样的曲折,我几乎每拍一部电影都会遇到不少。
干这一行就是这样,我前面之所以提到那两位制片人,也完全不是出于抱怨。
我只是实话实说。
毕竟,当初也只有他们愿意接受挑战,投拍《重见天日》。
至于他们以前是干嘛的,是开夜总会的,这些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
别忘了,山姆·高德文(Sam Goldwyn)当初靠卖手套起家,约翰·皮特斯(John Peters)原本还是个理发匠。
对我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是不是有人会逼着我做出妥协。
遇上这样的事,我只有一种态度,那就是断然拒绝。
《重见天日》的成果之一便是,最终拍出来的这部影片,与我原本所计划的如出一辙。
尤其是那片丛林看上去的样子,它带给人的感觉,都和我预想的一模一样。
我想问问大家,我们的战士被敌人俘虏了,回来以后是什么样的待遇你们知道吗?
知道的回答我,看了这个电影以后我感觉他付出的都是值得的,至少得到了回报,你们说是不是,受了那么多的苦,这可不是一般人吃得消呀,最遗憾的就是他没有带一个人出来,那简直就是完美了,我希望我们国家以后也会这样去对待自己国家的战士,这是我第一次写电影评价,第一次
我是个博爱的人,看过的电影从不吝惜给5星,这次我给christian bale打5星。
就故事本身而言并无多少出彩之处,开头就可以看到结果,但我对演员充满了敬意。
christian bale出场是个标准的美国大兵,高大帅气,被营救出时已经是皮包骨头,纵使化妆技术再出色,演员的减肥过程抑或是增肥过程是可以预见的。
一直以为演员是个没什么大不了的职业,一副漂亮脸蛋,一个高大威猛体型,其中也是充满了艰辛的。
想起了成龙,大大小小的伤无数,成为了中国标签。
我写的很烂,但我要对演员致敬。
好莱坞就是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种爱国烂片真的看20分钟就看不下去了。
刻意丑化越南人,美化对越战争,把侵略战争轻描淡写,好像越南人没有受到战争的苦难,把美国战俘包装成英雄,把双手占血死不认罪的美国兵说成英雄。
真的恶心的片子。
可以说从演技到剧本都超烂。
演员敷衍了事的演技,和剧本简单可笑的对白。
几个好莱坞演员拼凑出一个滑稽的画面。
《重见天日》是属于三个男人的成功,是敬业的克里斯汀·贝尔的成功,是传奇人物迪特·丹格拉的成功,是德国硬派导演维尔内纳·赫尔措格的成功。
是三个男人分别在真实与杜撰之间用身体创造出来的逃亡史诗。
影片真实再现了危机四伏的丛林,又极富戏剧爆发力,是一部把人物命运与大自然完美联系在一起的现实主义风格之作。
——有志女青年请允许我在一开始把所有热情洋溢的赞词献给克里斯汀·贝尔这个疯狂的男人,从《机械师》开始,这个男人就有严重的“自虐倾向”,他可以在十几天的时间里把自己壮硕的身体变得瘦骨嶙峋,为了一个患有深度失眠症的机械师。
到了《重见天日》,他再次疯狂地折磨自己的身体,为了一个越战期间的战俘,再次减掉了40磅的体重。
这个在好莱坞混的很一般的男演员,拥有令人敬畏的敬业精神,奥斯卡对他的褒奖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或许,减肥对于大部分演员来说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营养师的配合下非常容易完成,其实就这一点来说,克里斯汀并没有多么的了不起。
但是,并没有几个演员,可以做到克里斯汀在《重见天日》里做到的事情。
大嘴大嘴地吃下蠕动的活蛆,徒手抓蛇并且把蛇直接生吞活剥,镇定地面对满身的吸血蚂蟥,光着脚衣不遮体地穿越丛林。
《重见天日》见证了克里斯汀·贝尔超出常人的敬业精神,你完全可以把克里斯汀饰演的迪特·丹格拉和他本人画上等号,克里斯汀在拍摄的过程中同样“经历”了迪特的惊险逃亡。
所以,当人们把迪特推崇为一个传奇英雄时,我们同样要记住克里斯汀为这个角色做出的牺牲,在好莱坞无数星光灿烂的男演员中,克里斯汀·贝尔完全可以被称作一个超级英雄。
当然,真正让影片得到关注的还是德国硬派导演维尔内纳·赫尔措格,《重见天日》是赫尔措格的首部英语电影,也是其跨入好莱坞的第一份作业。
不得不提的是,《重见天日》的雏形来源于赫尔措格早年拍摄过的一个名为《小迪特想飞》的记录片,影片真实记录了迪特在丛林中的艰险逃亡,《重见天日》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戏剧性和传奇性,使其成为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娱乐影片。
而迪特·丹格拉本人也被塑造成为了一个超级英雄,一个具有典型美国精神的人物,那就是乐观积极,在困境中依然顽强努力永不放弃的精神。
很多人指责赫尔措格在《重见天日》中完全地丢掉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了好莱坞商业电影俘虏。
一个德国人却成为了一个美国英雄,一个原本倡导个人风格的导演拍出了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
这样的说法,对《重见天日》和赫尔措格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赫尔措格与迪特私下是相处非常好的朋友,两人相似的人生经历,促使赫尔措格创作了《小迪特想飞》,而《重见天日》则是赫尔措格对迪特的乐观精神给予的最高的赞扬。
迪特的精神无论是越战期间还是如今,都值得人们去感动和学习,即使把迪特塑造成了一个美国英雄是也无可厚非的。
在越战期间在美国国内低迷的大情绪中,迪特是那个年代象征着乐观与积极的英雄。
而如今他的精神也没有过时。
当人人都在绝望的边缘,当人人都放弃的时候,迪特的出现无疑是一种希望。
如果你是熟悉赫尔措格电影风格的人,那么你就绝对不会说《重见天日》只不过是一部普通的流淌着好莱坞血液的商业电影。
在《重见天日》中,赫尔措格把丛林的危险与神奇,以及丛林与人物命运的矛盾和联系塑造地非常完美。
在赫尔措格的大部分影片中,我们都能发现他非常擅长去描绘大自然的环境,描绘人与自然独特且矛盾的联系,赫尔措格对表现丛林独有的绝望无助和恐惧混乱有着明显的迷恋。
在其曾经的作品《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和《陆上行舟》中就可以窥见到他的这一独特的对丛林环境的迷恋。
所以,《重见天日》中真正令人恐惧和威胁到迪特生命的并不只是越南共党,而是整个丛林。
丛林让迪特的逃亡险象环生,丛林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是影片的主角。
在这部以越战为背景的影片中,战争本身和对战争的控诉并不是故事的核心,故事的中心依然围绕着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从中产生的戏剧性和真实性,使得《重见天日》成为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之作。
逃亡,是《重见天日》主要叙说的故事,从中也加入了很多充满者传奇色彩的人物和细节,也是影片比较好看的部分。
如果要拿《越狱》去和迪特的逃亡比较,那么实在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迪特的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前,而《越狱》最近的风靡导致观众会拿之与迪特的逃亡比较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赫尔措格把人物的逃亡命运与丛林环境巧妙的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故事的发展,使得《重见天日》同时具备了纪实性和戏剧性。
所以,《重见天日》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赫尔措格的成功,这个德国人用严谨的的德国电影精神塑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美国英雄,并且把两者兼顾的相得益彰,造就了好莱坞影视上又一经典的逃亡史诗。
文/有志女青年 转载请注明
电影以传记的形式拍摄出来,描述了一个普通的美国飞行员在飞机中弹坠机后的逃亡生涯并最终得救,上世纪美国对越南战争投入了非常大的兵力与资源,这也是美国一个时代的记忆,战争产生出了非常多的话题与素材,并且深深影响一代人的记忆,强大先进的美国对落后不发达的越南,这似乎是一场非常不对称的战争,但就是这样一场对比悬殊的一场战争拉入美国进入了将近十年的战争泥潭,从电影中可以看到虽然越共武器装备和军队素质都非常快落后,但是利用游击战法和丛林密布的地形双方似乎旗鼓相当,故事就是飞机坠落丛林,主角被当地游击队抓到并和之前被俘虏的人们一起关了起来,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他没有屈服并且幻想战争结束早日被释放,因为他明白在这里只能依靠自己,苦等只会将自己陷入绝望并且死亡。
于是依靠自己之前学习的金工技能开始了一系列的逃亡计划,等到了雨季来临前,战俘营也似乎陷入了困境,多年战争毁掉了农田与作物,看守们也快陷入绝境,当听到看守们要假装释放伪装俘虏们逃跑并且要杀死他们后,男主决定要提前行动,在雨季来临的前一天开始了蓄谋已久的计划,丛林雨季的逃亡生涯异常艰难,同伴最终死在了当地人的镰刀下,在最后一刻用于等到了救援的直升机,最终英雄的回到了自己的航母上。
一系列的场景将战争场面描绘的非常惨烈与艰难,但更艰难的是走出第一步的勇气和坚持下来的毅力。
他做到了,并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人生的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日子,我们只有活下来坚持下去才可以得到自己生命选择权。
人生海海
♥米高梅。越战。真实事件改编。没有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所谓的高潮,主要讲的就是一个飞行员在敌方关押地及丛林中的求生的意志。贝尔很卖力,吃虫子那段有点恶心。还有那些瘦骨嶙峋的演员。★★★★☆D63(D9/创佳CC527/1区+OST)。
一个本可以拍成经典的剧本被SB导演给弄成一团垃圾
是不是叫贝尔的都这么tough啊?又吃蛆又吃蛇的。演员演技都很不错,但是影片本身一般。美国侵略者和越共,也说不上谁好谁坏。至少在对待战俘这一点,越共比日本人德国人好多了。最后黑了一下CIA,也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这段。
8.6 虽结尾之前的种种浓烈残酷的影像风格都布满了赫式印记,但和以往的赫式作品呈现方式还是不同,影片并没利用越南具有神秘色彩的森林再次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而是把大量笔墨都放在了几个战俘筹划逃跑的准备上,将他们所遭受的苦刑、越狱的谋划呈现得丝丝入扣,穿越森林部分只占了小幅篇章,森林完全退隐成了一个沉默的背景,作为一个没有意义指向成分,除了反衬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外不参与主题构成,到最后举国同欢之势的结尾,设计只能说是俗烂至极。昔日的赫尔佐格式角色会展现出于常世格格不入的生活状态,用多少带有神经质的攻击冲破了现代社会的麻木,展示了一种异于疲软的生命激情。然而此作宣扬的却是一种对寻常美国式乐观主义,果然人一旦上了年纪,就会与看不惯的世界妥协,愤然不再。
制作很粗糙
贝尔大神时不时的就用生命来演戏啊,那种眼睛都饿绿了的镜头,生平头一遭所见。
就是给美国越战平反的一部片子~美国人爱看~
逃亡、求生的细节做得很好,贝尔演得也很出神,救上直升机那一刻,真的有了死里逃生的兴奋和感动,泪目,与之相伴的感受是活着既荒谬(互相残杀)又幸福(树林、蓝天、朋友,一切是那么美)。
挺好的本子 拍得真无聊
贝叔真是戏疯啊肯定受了不少苦。片尾没那么多美国英雄主义的渲染,好!
赫尔佐格可以去拍尤利西斯
尽管俗了点,但赫尔佐格个人风格依稀可见,并且这片子看完还是挺爽。//卧槽,07年的自己可真能瞎说,还赫尔佐格个人风格呢,我看过赫尔佐格么?!?!//天呐,别赞了,我是要脸的,拜托了🙏//真的要脸,真的,🙏放过彼此。
自然和人性的双重残酷……
美国主旋律。看之前和看的过程中总是想起《生于七月四日》,从而期待片中会出现对越战正义性的思辨或质疑,但片中几乎没有。人物的坎坷有点苦大仇深啊。
又一次对贝尔叔肃然起敬了,又数次不敢看下去了,实在太辛苦,贝尔叔的敬业精神真是令人心疼啊,如果我是他老婆,一见到他保准泪流满面~~
侵略战争搞成美帝爱国主义教育,你一个侵略者还要日内瓦公约保护啊,塑造的战俘真的高大上,越南士兵都是邪恶的没有人性的,果然是美帝,一如既往地专一,二战后的美国发动的任何一场战争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求求公知们别洗了,要什么战俘的人权,你们真不配。美国式的自我意淫罢了,发动侵略战争然后反战,说这世界上要是没有战争就好了,最后感动了自己,战俘被降也要塑造的高大上,可见这洗脑很成功,把部分国人拉进了阿美莉卡反战阵营。把别人家园毁了还要什么战俘人权,日内瓦公约不反侵略,却保护战俘人权,好可笑啊,越南人都快吃不起饭了,给你美利坚战俘搞牛排吗?
有剧情,有风光,有表演,看着不累
和赫尔佐格首次亲密接触...关于越战、战俘、越狱、生存的旧酒新瓶,并没看到什么有新意的内容,有点失望...。。
Christian Bale又一次瘦了 2020.3.30.二刷 赫尔佐格的电影具有强烈纪录片的真实感
真心不怎地 跟美国狙击手差不多烂+++++2017.5.6加一句 原来我之前看过这电影。。怪不得感觉很熟悉 不过这次看很多细节很有意思。首先是他是在老挝被巴特寮关押,不是越共。其次那三个泰国人可能是东北部的佬族能听懂老挝语,所以导演安排香港人的To Yick Chiu听到看守的秘密商谈应该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