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本开头的重复圈套,文本性实验于影像中。
二、写作者与笔下角色的距离的可能性。
电影很好地为观众呈现出平乏却精准的生活实面,于其中,写作者们选择各自的生活常态,人生阅历,或与笔尖人物遥遥而去,或作品的怪异即是所思所想的体现。
我认为影片中存在了一种对个人风格的质问,同时也对写作之用途进行了诘问:是否写作会过度贴近生活素材,贴近个人体验,从而愤怒地反映出另一种真实存在的为人,从而发出“文学世界的未知已与现实世界的未知失去界限”这一迷思,从而对写作可理解并改变个人的用途提出质疑。
我认为,电影对写作用途的回答是否定的。
三、局外人的命题。
电影里用世界共通的命题来渐次反映这一点。
种族歧视也好,政治诉求也罢,总有一些人对一切都无言无语,他们深深地附在属于自己的时间上,他们的路途千变万化,在他们身上,写作只不过是多认识到自己这一点的途径,而不是改变他们的工具。
【第十五届法国电影展映🇫🇷编剧工坊(2017)】用一群非职业演员飙群戏,而且是12怒汉这种大段对白辩论暗流奔涌的戏码,导演的胆色真壮!
女作家到法国“铁西区”办班开写作课,却因为鼓励学生捕捉现实题材扯出法国社会移民、暴恐、失业、衰退、极右等一地鸡毛,小镇的内忧外患早就安不下一张写作的书桌了。
最后,无论他们如何在政治上热论在文学上清谈,都无法消除像燠热的仲夏一样箍在小镇青年头顶的迷惘,无法消除他们日复一日腐坏的庸常,无法消除他们淤积堆叠、最终崩裂而出、向月亮射击的无因的反叛。
六月的傍晚很舒适,迎着风在黄坡南路骑车,把头疼都治好。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写作工作坊中,法国郊外的夏天,女作家老师和七个学生讨论交流写作与生活,彼此抒发见解。
把工作坊拍的这么美也是导演和摄像的功力所在。
夏天,几个人为写作聚在一起,白天讨论,晚上写东西看东西,这种输入输出的方式是比较喜欢的。
想起高二的暑假学艺考时也是这样吧。
不过,写作这种极需私人空间与个人感受的创作,讨论是最无效的,即使是两人之间的交谈,也只限于分享和纠正经验。
本篇为「戛纳夏夜 解暑人生」7月10日《编剧工坊》的映后交流文字回顾,本次线上展映由法国驻华大使馆、优酷、淘票票、和观云影院共同发起。
文章很长,但很值,送你一个不太一样的workshop。
“当你在观影过程中,你可能感到乏味,但实际上我们的大部分的生命,都是在缓慢的节奏中,在细碎的打击中,形成的某种改变方向的力量。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方“这部影片讲的是年轻人的迷茫,以及年轻人对世界悲观的看法。
我们看到了一个像唐吉柯德般的作家,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教大家写作,给予青年关心,指明生活的方向与目标。
”——编剧陈秋平
可DIY的票根云观影 云交流1. workshop 初印象主持人:请王老师聊一聊看完这部影片的第一印象?
王方: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为《编剧工坊》,法语直译后更确切的表达是「工作坊(workshop)」。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小说工作坊,即写作工作坊,主要任务是用法语写作,也是全片的主旨。
这部影片运用了一种生活流的叙事方式,通过贴近日常的情节展开,而不是追求标准的戏剧冲突、戏剧高潮或强节奏张力。
导演劳伦·冈泰(Laurent Cantet)于2008年凭借《墙壁之间》,为法国时隔20年重新拿下金棕榈奖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大家对导演感兴趣,可以去看《墙壁之间》,大家会更熟悉劳伦·冈泰的风格:聚焦生活日常、边缘个体以及低调人群。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比较边缘的人物,比如在他早期的影片《人力资源》(1999)中一位从巴黎回到家乡的实习生;《失序年代》(2001)中一位中年失业者;以及《墙壁之间》(2008)描述的多族群的高中课堂。
《失序年代》
《墙壁之间》此外,观众常常在劳伦·冈泰的影片中,意识到巴黎与法国其他城市之间的对峙,这在《编剧工坊》中也有体现:来自南方海边的小镇青年们,尤其是主角安托万,对峙一个来自巴黎担任导师的作家,这两类角色之间的对峙形成了某种力量。
有人说这部影片比《墙壁之间》更有深意,我的理解是《墙壁之间》的故事在展开之前和之后,主人公们都有一个明确的生活标准。
但在这部影片当中,我们看到这些年轻人在进入工作坊之前,就已陷入迷茫、没有奔头的生活状态,但很可能对此毫无意识,在工作坊之后得以觉醒。
比如,安托万意识到这个状态之后,他虽然在游戏里死了,但在生活中活了过来,他意识到巴黎和拉西奥塔的对峙,自己的某种迷茫,这是一种自我觉醒。
D厅侧身:这部影片的哪些亮点使它能够进入金棕榈奖?
是不是戛纳对这种题材的偏爱?
王方:这部影片的写实风格跟它的主旨一脉相承。
影片中的人物命运并非虚构,这是与剧情片最大的不同。
当你在观影过程中,你可能感到乏味,但实际上我们的大部分的生命,都是在缓慢的节奏中,在细碎的打击中,形成的某种改变方向的力量。
关于题材,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有很多对白。
在《墙壁之间》(2008)、《狐火:一个女生帮的自白》(2012)、《重返伊萨基》(2014)等片中也有很多对白,这些对白推动情节发展,介绍人物身份、成长环境以及相互关系。
法国电影的对白常常妙趣横生,它不是为舞台而写的,它就是来自于生活。
如果你热爱法国电影,就会为这些对白着迷。
主持人:请陈老师简单聊聊看完这部影片的感受?
陈秋平:这部影片讲的是年轻人的迷茫,以及年轻人对世界悲观的看法。
我们看到了一个像唐吉柯德般的作家,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教大家写作,给予青年关心,指明生活的方向与目标。
我们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编剧工作坊,大家相互讨论,甚至争执,表达自己对政治、对社会非常对立或排斥的看法。
这反映的是社会的一种撕裂、一种不和谐,同时也反映出年轻人内心的一种焦虑,对生活的一种抱怨、一种悲观。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通过文学创作、影视创作的探讨,慢慢像主人公安托万那样理清了自己的思路。
△《编剧工坊》剧照2. workshop 趣设置主持人:王老师在弹幕中提出,注意影片是小说工作坊,而非电影工作坊,有没有哪些解读?
王方:如果片中人物是用手机拍摄创作,那么他使用的工具可能只是影像而不是文字,更确切的说,不是法语,可能就不太有法语片的气质了。
法国作家们擅长用小说的形式表达哲学观点,例如,福柯作为一位法国哲学家,提出用哲学的眼光、哲学的角度看电影。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理解为何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小说工作坊,我们会对它的法国韵味以及题材有更深刻的认识。
A厅Silver:王老师如何看待导演选择安托万而不是选择工作坊的其他人来与巴黎作家老师展开对峙?
王方:安托万被导演和编剧选作主角有一定的意图。
首先他是白人,他看到的世界聚焦于法国年轻人的现状。
而恐袭事件、失业状况以及祖辈们的付出,他并不关心。
这种漠然可能是安托万的日常生活状态,但在参加了工作坊之后,他在生活上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觉醒。
△《编剧工坊》剧照A厅Laura:影片展现了不同人物各不相同的创作观念,请问这部电影是不是侧重刻画群像呢?
陈秋平:我不觉得这部电影是刻画群像的。
虽然电影在描绘一群人的创作,但事实上这一群人都只是陪衬,是为了衬托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峙与冲突。
事实上,影片过半之后,几乎都是双人戏了,就是在写两个人之间的对峙,直到最后的危机。
R厅Jamie:影片对白使用了小说语言,这在叙事上是否发挥了一些特殊的功能?
陈秋平:影片中的人物在进行写作,并将自己的作品念出来,比如安托万念奥莉薇亚的小说,其实这本身是他的对话,并没有体现文学性,也没有体现语言的魅力。
就像拍工人讲他施工、工具、质量等,很真实、很生动,但是不属于文学语言的贡献。
△《编剧工坊》剧照主持人:请陈老师谈一谈这部影片的剧作结构?
陈秋平:这部电影的结构运用了反情节的写法。
通常我们所说的情节是一种逻辑关系,编剧先抛出一个线头、一个信息,让观众对这个信息感兴趣,同时对其后续的发展和结果表示好奇,并且有一些猜想和期待。
这种写法就是典型的剧情写法。
但在《编剧工坊》中,我们常常看到它抛出一个线头,却不去延续这个线索。
比如:安托万看到女导师和她的访客时,产生了某种偷窥的欲望,所以他开始远远地用手机观察,甚至跟踪,但这条线索很快就不了了之,没有接着往下写。
这样的例子在片中非常多,作为一个编剧,我认为导演是故意的,观众越是朝这个方向猜,他就越不朝这方向写。
R厅高榛鸿:我在影片里没有看见编剧的痕迹,在他们所描述的写作模式中甚至没有对话。
陈秋平:这个片子的确不露痕迹,很像一部纪录片。
不管是剧本的写作,还是演员的表演,非常接近真实生活。
尽管影片掩盖编剧的痕迹,但这并不影响观众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情绪以及情感,甚至对它尖锐地剖析的社会问题感同身受。
D厅侧身:创作这类影片如何把握真实程度,而不流于表面的「伪」纪录或片段的堆砌?
陈秋平:「伪纪录片」是一个不准确的说法。
这里的「伪纪录片」并不是贬义,而是有些电影用了纪实的表现风格,让观众感觉它像是一部纪录片,但本质上而言,这些电影也是演员演的、编剧写的,导演导的。
《编剧工坊》从拍摄到写作,包括多机位的跟拍、扛拍,让观众感觉到摄像机与被摄物之间微微的错位、晃动,都是为了营造像纪录片一样的感觉。
但这部影片绝对不是纪录片,所以也避免了情节的堆砌。
有些观众可能认为前面的戏节奏较慢,其实一点也不慢。
如果我们不是以看剧情片的心态和期待看这部电影,而是沉下心真正听懂他们的每一句话,看懂他们之间的对峙以及对话中的每一个表情,我们是不会感到枯燥的。
如果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没有精心的构思,没有导演或编剧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肯定会出现堆砌的情况。
3. workshop 创作法F厅昔离π二:请问陈老师,我们如何把握生活流剧本的节奏?
陈秋平:从剧情的角度来讲,故事情节的编写节奏,在生活流的作品或反情节写法的作品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不需要这种节奏。
所以如果你以追求剧情片的心态看这部电影的话,会发现前面很闷,节奏非常慢,但其实这是导演故意的安排。
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渐渐入戏,这个节奏来源于情绪的铺垫。
在影片大约20分钟处才出现冲突,当这个冲突出现之后,我们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对于社会状况、种族宗教以及恐怖主义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对峙的态度,我们开始感到震撼。
这种震撼慢慢酝酿,从每一个阶段的情绪推进来讲,是有递进关系的,节奏就是这样产生的。
J厅小瑾:剧本创作中有哪些实用的情感表达技巧,以及人物塑造的手法?
陈秋平:剧本中的情感表达没有太多的技巧。
总体来讲,情感的喷发和表达需要反向的压力,比如,你想让人感动,让人流泪,就要先对这种情感做反向的打压。
换句话说,我们看到很多让人感动的东西都是反向打压后的结果。
比如,我们描绘一个人物的善良,往往会先使劲地打压或误解这种善良,甚至是非常深的误解,使观众受到极大的伤害和刺激。
最终真相大白,正面的价值反出来,才有感动的效果。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压弹簧技巧」,你需要多大的感动,就要朝相反的方面进行多大的打压。
人物塑造的技巧就更难说了,因为人物塑造是一个综合的工作,如果要归结为某一种具体的技巧是比较难的。
但有一点非常的重要:不管你是在人物小传中设计一个人物,还是在剧情中慢慢体现一个人物,必须要明确你所写的这个人物有怎样的成长路径,而且你一定要在每个阶段呈现想让观众看到的人物形象。
你心目中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观众能否感受到「他」就是那个人,是人物塑造的关键。
△《编剧工坊》剧照R厅雁:如何提炼生活中的精华让剧中人物更有代表性?
陈秋平:这类人物的特点往往有两个最主要的特性:鲜明性与代表性。
极具有鲜明性,是指他具有相当的亮点,很抓眼球;具备代表性,也即所谓共性,概括性。
如果同时具备这两点的话,就可以拿到我们的作品中。
R厅chenyu:平时我们如何训练自己的构思能力以及如何积累剧本创作能力?
陈秋平:其实不用太刻意修炼,每个人都拥有非常灵敏的感受能力。
你把自己最喜欢的、最好奇的、最欢乐的、最悲伤的感觉找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着你积累得越多,你也越灵敏。
N厅他勃罗:多人合作的写作方式该如何定义版权?
作为编剧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陈秋平:一个人的写作和一群人的写作到底会不会被盗版权?
哪个更容易被盗版权?
这不是写作或创作方式的问题,而是你们在创作之前的协约、签订合同方面的问题。
如果一群人在创作前先签好了合同,是不存在有版权纠纷或被骗稿的问题的。
但若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防备,没有法律意识,也没有签约就开始参与写作,那么不管是一个人写还是多个人写,都有可能出现被骗稿,或版权纠纷的情况。
△《编剧工坊》剧照F厅清茗:请问陈老师,您在写剧本过程中,是开始就设定好结局,还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让结局逐渐浮现?
陈秋平:我个人比较主张先想好结局,是因为大多数的作者或编剧缺乏把控能力,没有想好结局的时候就像是一艘没有目的地的船,在创作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迷失航向。
但写作或讲故事有无数种方法,没有哪一种才是唯一正确的,先动笔再产生结局也很正常。
主持人:请问陈老师有没有创作过反剧情写作的作品?
陈秋平:我非常尊重并喜欢研究生活流写作或反剧情写作,但我个人几乎没有写过这样的作品,也不太鼓励新编剧写这种题材。
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这种剧本不好,而是这种剧本不太容易被制片商看中,不太容易获得投资。
但如果你已经写过几部剧,而且有资金有经验有名气,那么写一些像这样的作品也是可以的。
此外,有很多朋友立志于创作「作者电影」,即带有鲜明的个人特征、个人品牌化的艺术电影,对此我很尊重,也比较关注。
主持人:可不可以请陈老师给青年编剧一些建议?
陈秋平:这部电影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命题,创作者需要有悲天悯人的态度。
观众能感觉到创作者对现实生活,尤其是对青年生活的关注、理解、宽容、悲悯,甚至担忧。
我觉得这种悲天悯人的态度,是尤其值得青年编剧学习的。
虽然很多青年编剧喜欢写一些穿越、奇幻、科幻题材的故事,但任何一种非现实的作品都是在曲折地表现现实,我们不能忘记内核的对人性的关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编剧工坊》剧照原文详见「和观映像」:https://mp.weixin.qq.com/s/TRhgq7PnsRBzH5fLh0SKQw
大部分电影,都希望在片尾给人指出方向,通过主人公的顿悟,以及选择之后的结果,让观众看到导演所希望表达的主题,所倡导的价值,所追求的精神。
但有的电影,不是来解决问题的,它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相当尖锐,往往无解,一时半会儿,仅靠个人的智慧无法得出结论。
比如法国著名导演劳伦·冈泰 (Laurent Cantet)的新作——《编剧工坊》。
劳伦·冈泰在2008年时,配借《课室风云》,以黑马姿态拿下金棕榈奖。
这是法国籍导演,于20年之后,再度拿下金棕榈,可谓意义重大。
但在拿奖之后,劳伦·冈泰陷入了创作低谷。
这次的《编剧工坊》在形式上其实有《课室风云》的影子。
两部影片都利用大段的台词制造了文学文本和现实行为的双重空间,一边是人物围绕文学性的讨论,一边是这群人现实的具体行为,
一开始,看似是角色自身的现实影响了他们的文学性表达,而最终,我们发现,是文学性的建构反过来影响了人物的最终行为。
这有点弗朗索瓦·欧容《登堂入室》的感觉,读者和作者,虚拟和现实的相互侵占,改变了存在的最终形态。
这也是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就《编剧工坊》来说,到底是先有故事,还是先有角色,男主角的杀人动机到底是因为编造的故事而成,还是他原本就有动机,而写成了带有杀人动机的故事。
《编剧工坊》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一栋海边小屋,颇有名气的女作家奥利维亚作为指导者,教授一群暂时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学习编剧写作。
这个编剧工坊有点像政府出面组织的再就业机构。
参加这次编剧培训的年轻人来自法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不同的肤色和政治倾向,性格各异,目的不同。
其中,有极右政治观点倾向的男孩安托万最为引人瞩目,故事也以他为“视角”而缓缓展开。
作家带着学徒,一开始就把这次的故事定向了凶杀和惊悚,他们认为这样的故事较为有可读性,不至于过度枯燥。
大部分学徒认为,凶杀是来自过去的,有着清晰的动机,是邪恶的化身;而安托万却对此大为不认同,
他首先提出,凶杀很可能是种族主义者;然后他认为,结合当地的港口特色,他认为凶案的关键和动机是那群因港口而富裕起来的上层人士;最后,他更为大胆的提出,凶杀干脆就是一位没有杀人动机的人。
为此,他用极为夸张,暴力崇拜的方式写出了故事的开头,一场令人震惊的掠杀经过,这场杀人,毫无动机,只为快感。
很多同伴对此深恶痛绝,认为他是为了炫耀写作技巧,而且触碰了道德的底线。
不过,细腻的笔触打动了奥利维亚,她希望安托万能成为她新小说的创意点,于是两人越走越近。
安托万对来⾃更上层社会的奥利维亚的迷恋与窥视欲逐渐失去控制,这种爱、欲、憎、崇拜交加的复杂情绪,最终难以预料的转变为了没有来由的仇恨,导致影⽚的后半段突然转调,打上了悬疑惊悚的类型元素。
观众也分不清,安托万采用暴力的真正缘由到底是什么,是否杀人,真的可以无动机,或者,动机,仅仅是为了去证明无动机。
影片发力的地方来自,大家编剧的故事越来越血腥,暴力,因此对现实照成了影响,通过剪辑和场景调度的处理,有时候观众甚至无法看出究竟画面是来自现实还是编剧故事的幻想。
的确,《编剧工坊》有着和《课室风云》非常相似的剧情结构,不过《编剧工坊》所触碰的现实范围更加广阔,且更贴近欧洲社会当下的情况。
比如移民问题带来的种族、宗教问题。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黑人移民和伊斯兰教移民常常成为讨论的中心,编剧故事中被杀害的弱势群体,
或者整好相反,是暴力的施加者,暴力的来源。
对此,双方争执激烈,甚至不惜大动干戈。
不光是移民问题带来的文化冲突,还有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迷茫无措。
问题一开始看似很小,来参加编剧工坊的年轻人有的只是为了在这里混时间,有的知道自己不会成为 一个作家,还有的人甚至对作家奥利维亚培训他们的目的产生质疑,认为那是上层白人的一种傲慢。
安托万对此看得更加透彻,他阅读了奥利维亚的小说作品,因为家人的缘故,和极右实力保持着关系,并且思想上深受其影响。
但令观众最为印象深刻的还是常常独处的他,独自坐在岸边发呆,总是喜欢一个人走在后面跟着大队伍,他表现出的疏离感让我们看到了欧洲青年的一种空乏症候。
上升通道已经关闭的欧洲社会⾥,安于现状可能就是这群失去⽅向的年轻⼈最好的归宿。
劳伦·冈泰提到他拍摄《编剧⼯坊》的初衷:我试图用这部电影展示当代法国⻘年对于未来的迷茫,对多元社会的⽆所适从,与他们悲观的⽣活态度。
正是因为这种态度,才导致极右思潮能够被轻易地植⼊他们的思想。
影片中,安托万和奥利维亚,安托万与同伴之间,还有奥利维亚和学徒们的关系,其实是劳伦·冈泰⽤男⼥间性与爱的占有欲,以及人物不同阶层的差距来影射殖⺠者⼼态和对“⼊侵”⾏为的态度,
历史就这样无声的隐藏在电影背后,为人物内心的真实动机背书,产生引力。
本来是以当地的造船⼯⼚为舞台进行集体创作,结果最终讨论却引发了工人罢工、贫富差距、种族暴动,欧洲移民、极右思潮、经济衰退等社会痛点,犯罪小说是拙劣廉价的以瓢画葫,但社会问题却一个比一个尖锐,最终引发了主角人物不可预料的恐怖行径。
的确如劳伦·冈泰所说,“我的电影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表现复杂的世界中个人的处境和感受,探究个体如何看待真实的世界。
”
最终,我们看到了欧洲年轻人的普遍心态,为什么暴力频发,极端思潮在年轻人中地位举足轻重,也许就是因为阶层板状化,导致了年轻人的无所事事,毫无希望。
片尾,我们看到安托万依然投身了当地少有的职业之一,出海捕鱼,他看上去重获新生,但影片最后几秒他眼神中的空洞,依然让人看到了潜在的危机所在。
更可怕的是,似乎没有人给这些迷茫的青年人指出方向,指点迷津。
人人忙于自保,却忘了“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1、史記中太史公寫老子有特別的筆法,一下子說是李耳,一下子說是老萊子,一下子說周太史儋,就是告訴你:他誰也不是。
在小鬼作家養成班(L'Atelier,2017)中,探討一個兇手的誕生,你可以說他是種族隔離主義者、仇富者、恐怖分子、政治狂熱者、極右翼、反同性戀、納粹、邊緣人,用千百個名詞與觀念定義他、詮釋他,或說誤解他,他終究是一個對生命有所懷疑而絕望的人。
2、從一群寫作班下課的孩子,回家趕公車的路上,男主角被同學們甩得遠遠的開始,故事主題就浮現:以這名年輕男孩為中心,寫現代人的孤絕與疏離感。
3、這個男孩不論在研討會中、回家、與朋友玩樂、參與政治性集會,都顯得格格不入。
尤其,當這個引導他們寫作的女作家並不是真正的老師,因此無法給予孩子心靈的指引、心智的滿足與情緒的紓解,她不過是為了自己的新書和寫作事業而來。
換言之,他人只是她的工具,她自己才是目的。
萊布尼茲說,真正的溫柔是以他人為目的。
換言之,這個女作家非常的殘酷。
4、稍後,電子媒體記者到編劇工坊採訪時,女作家直白的暴露了自己非常功利性的一面,她說:我們的研討會是以出版為目的,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
這一番談話傷害了男主角的心,因為這名青年主動報名這加入寫作班,是為了在荒涼的人世中尋覓知音。
這裡,我們發現這個男孩的吶喊與呼救,他的自我徹底迷失,那一把指著別人的槍,無異於指著自己,因為一切都不再有意義,是殺人還是自殺並沒有分別。
5、男孩發現了女作家在網路視頻中談及自己作品,她提到,作品中一對親密的兄弟,一個是傀儡一個是腹語師,最後,其中一個人殺了另一人。
這一個片段有豐富的暗示性,反映出人主體性建立的問題。
後來當女作家為了新書角色的豐富性而採訪男孩時,他不斷質疑在女作家眼中,自己是不是只是影子和小說人物塑造的材料,而不被尊重。
6、佛洛姆談到榮格在一次的夢境的潛意識中表現出毀滅性與戀屍癖,可是因為現實生活中他是有極巨大創造力的人,所以正負兩極力量相消長下,榮格不曾表現出殺人的衝動來。
回到電影故事,寫作是一種深入自我挖掘的創造性工作,正是這個爬梳的過程,讓男孩不至於投身荒誕的兵團,以掃射為樂,撫慰內心可怕的孤獨與無能感。
他的告別辭非常動人,以至於故事結尾,他成為一名無聊小鎮中的船廠員工,可是卻擁有寧靜的幸福,也就是一種因個體主體性建立,而享有生命體純粹活著狀態的自由。
7、一個人不走入崩潰,很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建立起模式來,或可以佛家理論來說,保持一種自持。
男主角的生活就是走路,時間太多就繞遠路,鬱悶就游泳和運動,再來就是聽音樂和看書,這些瑣碎的小事支撐了人的生命,青山既在,自有柴燒。
8、總結:有三個看起來隨意與瑣碎場景,卻讓紛亂的論點和緊繃的情節,鬆散開而撥雲見日:一是男生在家裡看這個女作家的網路訪問視頻,二個是女作家接受電視記者到寫作班的採訪,三是這個男生總是不斷的運動,仰臥起坐,練三頭肌和游泳。
這是巧思。
9、電影表現了對文藝界現象的一種批判,現代的藝術尤以文學而言,流於艱深詞彙或特殊情節的打造,而終極目的並非對人性有洞見或關懷,不觸及生命本質性的問題,不過是求營銷數字或考量名望的建立而已。
法国导演劳伦·冈泰在十年前凭借《课室风云》勇夺戛纳金棕榈大奖,风光一时,没想到十年后的这部新片又用回类似的配方,却意外地没能引起太多关注。
只能说近年来描述欧洲迷茫青年的影片太多,这部无论在表现手法还是观点,都没呈现出太过尖锐鲜明的内容。
导演的作者标签倒是一如既往,一群非职业青年演员在一名女作家的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描绘众人围在桌前头脑风暴的场景,这个场景设计几乎还原了十年前《课室风云》的模样。
通过在这个局限空间里的对话,导演巧妙引出时下法国乃至欧洲的社会热点话题:恐怖主义、种族歧视、阶级对立、极右思潮等等。
众人围坐在一起争论的情景让我联想到去年的话题之作《每分钟120击》。
然而,相比起激昂与悲愤并存的《每分钟120击》,这部的主题比较散漫游离。
前半部分不断抛出一个个炙手可热的热点,没真正引出一个有力的叙事主线,却隐藏着男学生与女作家的暧昧关系线,而这条线索在后半段忽而转折为惊悚悬疑的花招。
这种浮光掠影的叙事没能理性分析出欧洲极右翼思潮萌生的根源,感觉却更像是在看一个误入歧途的欧洲青年心理成长故事。
剧本和生活的关系很矛盾。
一方面,剧本的逻辑比生活更严谨,更准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始、转折、高潮,结尾等等都可以因素化,因为是设计过的,每个起承转合都需要有它的理由,而生活的逻辑往往无迹可寻(起码在表面上如此),它可以是重复的,单调的,没有原因的,不到我们本人掌控,事件的线索归属自然,换句话说,生活属于偶然,而剧本是必然。
但是,另一方面,无序的生活又要比剧本的严谨更为真实,除了因为剧本是取舍的结果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被剧本所服务的对象,也就是电影所决定的,因为要讲求表现力,似乎是一句废话:电影不能照抄生活,否则太实,就显得笨拙,追求光影魅力意味着剧本上的人物一定不可以是生活上标准化的人。
用前段时间看的《别来敲门》做一个例子,这部电影有一个人物是律师,他在电影里负责替一家电影公司追回在拍摄过程中出走的明星霍华德•史本斯,这个追逐的过程作为辅线其实并不太重要,但有意思的是,维姆.文德斯并没有因此简化这个人物,而是用一种剧本上常用的方法让这个并不重要的角色在短暂的出场时间里就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是怎么做到的?
很简单,让剧本区别于生活,让这个律师不像一个律师,去除掉生活的印象以一个杀手的模板去写他,所以这个人物才显得有趣,电影才变得好看。
这就是剧本和生活的矛盾之处,虽然剧本的逻辑比生活更严谨,但是剧本往往又要比生活更为抽象,更不讲规矩,换言之也就是要比生活更不严谨,要像生活的底子,却不是生活的料子。
而这种矛盾在不自然之间就会露出一条缝隙,它是可能性,是真实生活和虚构剧本,也是生活盲区和全知全觉的剧本之间的一条边界,也是一种对抗。
或许,众多作家型导演正是在这种对抗之间形成了他们各自的电影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摸索判断并处理这个矛盾的能力也正是一部电影作品优秀或平庸的重要评测标准之一。
说来是缘分,在看这部《编剧工坊》之前,我分别看了像《你的电影我的生活》、《赤足天使》、《别来敲门》等与这个命题都很相关的东西,但是后者都是边角料般的谈及,直到这部《编剧工坊》,这个命题才完全的在我心里清晰了起来。
/《赤足天使》里有这么一句台词:真想过上电影剧本般的生活啊,那太简单了,容易多了,不用自己选择,事出必有因,一切都有对应的结果,而生活则常常使我六神无主。
关于这部《编剧工坊》,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一部社会题材电影,甚至有政治批评的意味。
按照他们的看法,编剧工坊只是一个舞台,而在此交锋中所延伸出的有如难民问题、种族歧视、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心理和网络社交平台的监督等问题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点。
包括最后从群像落点于具体的“问题少年”,让我们看到:正是社会上许多个体都被忽视,缺乏沟通,互相间失去理解,才导致了今天诸多问题的发生。
所以,按照这个方向,导演拍摄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讲述“法国的迷惘“”这一命题。
而假如我们以这个角度去看这部电影的话,那么也就不难解释,众多短评里对它的非议了."拍的过于散漫,编剧能力不足, 要说的东西混淆交杂.... "可是我却觉得,这并非一部讨论社会议题的电影。
相反,它是一部文学性十足的作品,它讨论的就是“剧本和生活”。
而这个基调,从影片初始,老师与同学们第一次在编剧课堂上的对话便奠定了。
是的,讲述二者之间的矛盾,界限何在,如何取舍...等等问题才是导演真正要表达的,而中间出现的一系列社会性议题只不过是一个漫长的铺垫,是表达时需要用到的一种材料罢了,它并非电影的重心。
我们可以看到,从一开始,他们就在讨论剧本的开头,而直到电影的结束,这个开头还没有被工坊上的众人所写出来。
他们迟迟无法动笔,囿于争论之间的原因正正是因为这只是一个导演提供给观众看到的讨论剧本与生活之间的种种关系的切口。
导演想诉说的问题也就在争论本身,而不在于争论的材料。
他们定了剧本的开头会出现一具漂浮在海水上的尸体,然后有人说这是被黑帮追杀,有人说这样写太血腥,这其实不符合日常的真实生活,我们不是要做一部动作片,而有人又说生活本身就如此血腥,剧本比起生活甚至要更无聊一点,这样写也没有什么值得顾忌的。
又有人开始讨论死者的原因,凶手的动机,并且从这些论述之中不停地回到生活的例子去对比,各位都希望凭此撕扯出一个最为合理的理由,希望他们的这个剧本是最贴近生活的,同时又是最具有戏剧特征及魅力的。
换言之,他们想要的,是攻破剧本与生活之间的矛盾,这直接导致到了电影结束的时候,他们的讨论仍旧停留在此,而这也反应了导演对于这一命题的立场。
还有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导演拍摄了问题少年所拥有的三个选择:到海边,射杀编剧老师/自杀/对着月亮开枪,把枪扔到大海。
这三个选择依次在电影里以可能性的方式发生着。
这么拍的用意何在呢?
同样也是为了“剧本与生活”的命题服务。
仔细点看,问题少年有可能所做出的这三个选择其实是扎根于同一个原因的,也就是说他是成为杀人者,自杀者,生还者基于的都是同一个理由。
这代表了什么?
这是在回应电影伊始众人关于剧本开头的讨论。
导演是在说明,生活比起剧本,就是更没有逻辑可言的。
它是偶然的,一团乱麻的,人在生活中做出的选择,有多少是出于主动,有多少是基于被动,其实并没有人能看的清,而如果是这样,我们的剧本的人物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去创造呢?
为什么就非得要点对点地讲求逻辑呢?
线性的逻辑在生活无序的变化之下可是不成立的呀。
生活不同于剧本,讨论剧本,设置人物时都得清楚清楚,而现实是,包括我们自己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会做些什么。
导演以这个视觉让我们看到了基于同样一个“常年受人忽视,受人冷嘲热讽而遭受巨大漫长的社会打击”的病变原因,而心里孤独压抑的问题少年,他即可以成为杀人者,是剧本开头那具被创造在海边的尸体的缔造者,也可以是尸体本身,导演用一整个电影就是为了演化这个讨论中的开头,争论不是尚未停止吗?
大家不是都因为恪守写作定律及生活常识而迟迟不能开展故事吗?
导演便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拆开这一点,这才是电影里编剧工坊里那个无法开头的剧本的存在意义。
事实上,导演最后给出答案就是,他们在编剧工坊上的各种争论,摇摆不定,其实用一个不变的理由就能演化出他们各自想要的不同的面目了,而这个理由也同样可以是别的理由,剧本与生活的界限本来就不应该成为剧本变化的阻碍。
因为对比电影,生活是不讲究的,不讲究的原因在于我们无法讲究。
如上述所说,基于同样一个理由,我们就可以延伸出三个甚至无数个不同发展和结局的剧本。
如果为了一定要以生活常识为基准去想清楚剧本里的那具尸体的由来,把生活的真实全部接驾过来以确保剧本的合理性才能动笔,那就成了创作的笑柄了。
而编剧工坊的老师和同学正正是受制于这一点,一直要求合理,却不知道剧本的合理和生活的合理有时候恰好是相反的。
在导演眼中,其实问题少年就是众人在编剧工坊所谈论的剧本里一直探讨的人,然后导演用了各种政治意味浓厚的材料让这个人丰富起来,那来源于生活,但也只是生活的表面,没有人因为看了YouTube上恐怖分子砍杀无辜者头颅的视频就去照做,但生活上平平无奇的人也可以“突然”做出过激行为成为杀害编剧工坊全体人员的犯人,在这个人物上往深挖,挖出他内心的孤独(也正是问题少年在电影最后的独白),而这种看似不成立的逻辑其实就是真实生活里的一个个活生生个体的真实心理,如此一来,导演通过生活取到了剧本里这个人物的合理化动机,然后再选择不为他的行为所负责,只让观众看到他几种行为的可能性。
这时,导演也就在最大程度上达成了剧本的逻辑性,戏剧性和来源生活的无序以及立意的深度。
所以,我认为,导演的真实意图就是文章开头我所说的关于“剧本与生活”的讨论,而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我的感受就如同文章开头所写的一样。
那是通过《编剧工坊》,我所理清的一些思绪。
而本片的导演劳伦.冈泰也正正是抓住了在文章开头我提及到的在探讨剧本与生活时会见到的那条缝隙---可能性之后才让这部作品以这个面向诞生的。
换言之,这部电影就是他在他的生活中处理剧本与他生活的边界问题时而得到的礼物。
森森大军影评人 讲师 编剧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1 关于反语在影片中的作用纽约广告节金奖作品点击链接 看完再聊
五星推荐广告短片《相信编剧的力量》_场库www.vmovier.com短片不多介绍了,男主经过丛林枪战,瀑布逃生……重重历险后,才稀里糊涂到了美女的壁橱……女:隔壁老王,还真能扯!
关键看片尾,编剧巧舌如簧,竟然把人家老公都忽悠晕了,啧啧赞叹……转身问妻子,你听到了吗?
注意潜台词:何止听到啊,明明就是看到了,简直太有画面感了!
女:真的是,所有人都看到了!
观众现在应该明白了吧,这绿帽子此时也该清楚:你媳妇就是这样被臭小子忽悠到床上去的!
女:你的意思是,短短出现的几句对白,其实都是反语,包含着某种暗示?
是的!
在文学中,反语,正话反说,这些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同样也有潜台词。
我们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将它解读出来才能体会导演的创造思想!
再看片尾,老王的囧囧的眼神,一副坚定自信,很有成就感的样子!
本片其实是为一部为法国Canal+电视台制作的宣传广告!
其他经典电影讲评以及文章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问题先生乌尔曼》:乌尔曼是神经病吗?
zhuanlan.zhihu.com
影片涉及到了穆斯林、种族主义、恐怖主义等社会议题,但真正的指向是那些无望且多少次幻想对整个大厦决绝彻底抛弃的底层青年。
底层分很多种,大部分尽管边缘,但其实是容易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说服的。
这些底层属于妄图僭越阶层而不得的群体,而片中的男主则不属于这类。
他和女作家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代表中产精英对底层问题的自说自话、圣母救世主心态、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任何社会问题,中产精英总试图找到一套能够说服自己的逻辑,而并非一定符合客观真相,这可以让他们有一种智识上的错觉和爽感;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底层无形中对资本主义的愤怒,有着侵犯和破坏企图,其中也包含不可避免的窥视意淫。
杀掉女作家等同于颠覆资本主义,但男主选择了开枪打向月亮,告别理想主义。
男主最后的发言中,明确了他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对人异化的排斥,对其构建的工作伦理、主流人生观的厌恶。
他并不是共产主义者,但他似乎从老一代工人身上找到了脱离异化的简单快乐。
在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绝望……
2018412 二星还行
电影里对法国当代社会问题边角料的提及,其实就跟参加创作工坊的其他学生一样,不是什么重点。而跟所有其他学生不同的是,安东尼他关注的不是犯罪故事里的社会元素,而是纯然的犯罪和杀戮,这种杀戮不是源于人性之恶,更多地是源于虚空的反叛。还好它有时候会随着青春期的逝去而消散,但有些人的青春期却很长。
迷茫的年轻人 有点像是法国的未来 不知会走向何处
一直觉得,聊天讨论这种电影,要是没有别的画面的支持,还不如写成书来看。
这种超贴近观看体验的作品,本身也是在一个头脑风暴中的“编剧工坊”过程结晶而成的吧。否则怎么能有如此自然流露的台词和争持,如此贴近新闻背景的辩论和思考。
法国年轻人外表活得自由、随性,但心里有很多恐惧、不快乐,电影把这种状态拍出来了。
青春的反人类思维,无聊生活,无目的性犯罪最容易杀熟
几乎是欧洲衰落工业小镇白人青少年精神生活的精准写照?
圣战组织者有一把枪,Antoine也有一把枪。前者扫向了人群,后者在海边往月亮开了三响。
以针对创作的圆桌讨论展开,卷入法国社会和法国青年所要面对的现状和纷繁的思绪。也是局外人的一次悟道经历,只是无从知晓内心的矛盾纠葛到底是怎么找到出口的。
三星半 一场写作课引发的思考
干瘪,还有点莫名其妙。
3.5 从编剧工坊学员关于阶级、种族、移民、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等法国社会敏感问题一触即发的讨论,到不动声色转而聚焦一个白人工人阶级右派失业青年,以及他和女作家之间愈发危险的吸引与敌意,结构和力道明显出自罗宾·坎皮略的手笔。缺点也明显,试图往惊悚片方向发展后就感觉走偏了。
群戏,社会,政治,以小见大。看似面面俱到,实在浮皮潦草。这种剑拔弩张的圆桌会议,也是见识多了,就真的还好。
长评
最后一段朗读很有共鸣
白左带领一群移民后裔小屁孩讨论欧洲问题,原住民小屁孩成为右派异类。拍得挺无聊的。
青春时写作总是激荡着荷尔蒙
把政治放到台面上来讲就有点太直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