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盖·纳蒂弗
主演:海伦·米伦,泽德·约瑟夫,克劳德特·威廉斯,亨利·古德曼,艾玛·戴维斯,奥利维亚·布罗迪,罗坦·凯南,卡米尔·科坦,乔纳森·塔夫勒,埃利·皮尔西,拉米·希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希伯来语年份:2023
简介:海伦·米伦饰演以色列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总理果尔达·梅厄,故事围绕其在赎罪日战争期间面临的严峻而高风险的决定展开。详细 >
情節太寡淡,場面太單薄,讓人完全無法感同身受。單一的視角果真無法令人深刻理解任何事。失望。
[欧乐]今年看以色列铁娘子有种背德感。军事方面的笔墨较多,这是优点,只是背后的逻辑没讲清楚。或许涉及历史人物我更适合观看不偏不倚的纪录片。Helen Mirren的表演不错,虽然没什么表情变换;但她的表演令人信服这位老妇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必须保持这样的钢铁面容来保证国家的最佳利益,这时她本人的人性应该屈服。
即便有这么精湛的表演,对传记类电影还是没啥感觉
拍得太难看了吧,烟草公司广告吗?那个皮包真的辣眼睛
此片恰如一个警示啊。感觉篇幅过于简短了,几个关键点都表达了,但总觉得少了什么,不够厚实。
哪怕是不用历史滤镜,只从一个电影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也是挺烂的,堪称英国版脸谱角色行为大全精简版。小约翰的奇葩小国把主视放到以色列都比这部电影讲得好,既不真实,又不戏剧,想要煽情但效果就像春晚的小品,尬的我直想快进
最好最感动的是女打字员的那条隐藏的副线
目前字幕做的不好
果然是女王专业户啊 气场强大
海伦的个人秀,但就剧情而言,非常老套。没有显现梅厄夫人的传奇魅力。
以赎罪日战争为背景 聚焦于果尔达·梅厄在战争期间的决策与领导 通过果尔达在听证会上的陈述 回溯她在战争中的决策过程 大部分场景发生在阴暗窘迫的小房间内 如总理官邸的会客室 应变中心的战情室等 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 同时 影片巧妙利用侦察机带回的战场空拍照 战情室里的无线电通讯等隐喻画面 代替直接的战争场面 采用了暗黑的视觉风格和重低音 段促节奏的配乐 营造出沉重的战争氛围 同时 导演在影片中运用了快速蒙太奇等手法 增强了叙事的节奏感和紧迫感 只不过叙事立场过于偏颇 缺乏对阿拉伯裔一方所受不公与压迫的充分还原 此外 影片在塑造果尔达性格方面也显得有些单薄和割裂
内容层次太薄了……
补标:过分渲染建国元老,善于偷家犹太人的自嗨。
听证会+切片式时段,几乎成了当代传记片的一种标准模版了。很多明显带有戏说性的视听or场景设计,比如去放疗的路上必经停尸房,还有满地的死鸟这些,对于一部传记片而言算得上有效可行的。这是这个时代会涌现和需要的电影,争议是它的宿命乃至责任。PS:梅厄本尊的声音听着中气好足,看上去的确像是会发动“上帝之怒”的那号风云人物。
基于对中东战争的皮毛级了解程度,仅勉强看懂故事。当然这也不是反应中东战争的故事,而是果尔达人生故事里的一个段落。身为总理强硬果敢,病魔缠身依然烟不离手,忧国忧民。身为女人,也表现出了对打字员儿子的“柔情”,只不过嘴上说着能记得每一个牺牲者的名字,却在某一个人身上用力过猛。海伦·米伦演技精湛,但是人物刻画虽细致却过于淡薄。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领导者,这样历史传记片看起来有点寡淡。
果尔达其人的一生当然是一个传奇,她为了国家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所有,在他人看不见的黑暗里,她依然是那么地孤独。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无法轻易瓦解民族仇恨,甚至无法拯救那些因战争而丧失生命的年轻的面孔。和平共处似乎总是一种奢望,在那些隐秘的角落,总有些伺机而动之徒不惜一切也要摧毁这难得的和平。终其一生她都想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想让她的国家和子民安居乐业,也许未来终究会有实现的那一天的。
人物状态的白描比较多(对于以军生命的重视,自身病情的折磨,做决策下的巨大压力),有时感觉机械重复。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哐哐砸下来,真需要点知识积淀才能接住,美国与以色列的暧昧共舞描写得很有意思,戈尔达对于政治利益交换和立场的拿捏体现出政治家的敏锐。btw政治家真是需要迅速杀伐决断的判断力啊...
这哪是创作剧本啊,根本就是小学生写作文。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通过最浅显而廉价的方式来呈现的:刻画不了人物的内心,就只能拼命拍吸烟的桥段;展现不出战场的态势,就只能反复拍战情室里的表情;而战争初期以色列人最绝望的情绪,索性略而不表。那剩下的,果不其然都是流水帐了。
11/10/2023 @ 高先電影院。到底食左幾多支煙
以色列铁娘子果尔达·梅厄夫人的传记片,聚焦于第四次中东战争,作为总理的果尔达的表现。影片较好地还原了那次战争情形,海伦·米伦非常传神地刻画了处于至暗时刻的果尔达形象。影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政府官员及时上电视及前线向民众告知战情;二是作为总理的果尔达,总是最关注前线士兵被俘死亡情况。作为民选政客,这两点是决定执政优劣的关键点。结尾梅厄夫人去世,配乐似乎用的是珀塞尔《狄多与埃涅阿斯》中唱段《当我长眠地下时》的旋律,倒很是应景。近年来难得的未被政治所裹挟的传记片,因此多打一分。其实此片讲述上亦有很多问题。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情節太寡淡,場面太單薄,讓人完全無法感同身受。單一的視角果真無法令人深刻理解任何事。失望。
[欧乐]今年看以色列铁娘子有种背德感。军事方面的笔墨较多,这是优点,只是背后的逻辑没讲清楚。或许涉及历史人物我更适合观看不偏不倚的纪录片。Helen Mirren的表演不错,虽然没什么表情变换;但她的表演令人信服这位老妇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必须保持这样的钢铁面容来保证国家的最佳利益,这时她本人的人性应该屈服。
即便有这么精湛的表演,对传记类电影还是没啥感觉
拍得太难看了吧,烟草公司广告吗?那个皮包真的辣眼睛
此片恰如一个警示啊。感觉篇幅过于简短了,几个关键点都表达了,但总觉得少了什么,不够厚实。
哪怕是不用历史滤镜,只从一个电影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也是挺烂的,堪称英国版脸谱角色行为大全精简版。小约翰的奇葩小国把主视放到以色列都比这部电影讲得好,既不真实,又不戏剧,想要煽情但效果就像春晚的小品,尬的我直想快进
最好最感动的是女打字员的那条隐藏的副线
目前字幕做的不好
果然是女王专业户啊 气场强大
海伦的个人秀,但就剧情而言,非常老套。没有显现梅厄夫人的传奇魅力。
以赎罪日战争为背景 聚焦于果尔达·梅厄在战争期间的决策与领导 通过果尔达在听证会上的陈述 回溯她在战争中的决策过程 大部分场景发生在阴暗窘迫的小房间内 如总理官邸的会客室 应变中心的战情室等 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 同时 影片巧妙利用侦察机带回的战场空拍照 战情室里的无线电通讯等隐喻画面 代替直接的战争场面 采用了暗黑的视觉风格和重低音 段促节奏的配乐 营造出沉重的战争氛围 同时 导演在影片中运用了快速蒙太奇等手法 增强了叙事的节奏感和紧迫感 只不过叙事立场过于偏颇 缺乏对阿拉伯裔一方所受不公与压迫的充分还原 此外 影片在塑造果尔达性格方面也显得有些单薄和割裂
内容层次太薄了……
补标:过分渲染建国元老,善于偷家犹太人的自嗨。
听证会+切片式时段,几乎成了当代传记片的一种标准模版了。很多明显带有戏说性的视听or场景设计,比如去放疗的路上必经停尸房,还有满地的死鸟这些,对于一部传记片而言算得上有效可行的。这是这个时代会涌现和需要的电影,争议是它的宿命乃至责任。PS:梅厄本尊的声音听着中气好足,看上去的确像是会发动“上帝之怒”的那号风云人物。
基于对中东战争的皮毛级了解程度,仅勉强看懂故事。当然这也不是反应中东战争的故事,而是果尔达人生故事里的一个段落。身为总理强硬果敢,病魔缠身依然烟不离手,忧国忧民。身为女人,也表现出了对打字员儿子的“柔情”,只不过嘴上说着能记得每一个牺牲者的名字,却在某一个人身上用力过猛。海伦·米伦演技精湛,但是人物刻画虽细致却过于淡薄。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领导者,这样历史传记片看起来有点寡淡。
果尔达其人的一生当然是一个传奇,她为了国家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所有,在他人看不见的黑暗里,她依然是那么地孤独。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无法轻易瓦解民族仇恨,甚至无法拯救那些因战争而丧失生命的年轻的面孔。和平共处似乎总是一种奢望,在那些隐秘的角落,总有些伺机而动之徒不惜一切也要摧毁这难得的和平。终其一生她都想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想让她的国家和子民安居乐业,也许未来终究会有实现的那一天的。
人物状态的白描比较多(对于以军生命的重视,自身病情的折磨,做决策下的巨大压力),有时感觉机械重复。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哐哐砸下来,真需要点知识积淀才能接住,美国与以色列的暧昧共舞描写得很有意思,戈尔达对于政治利益交换和立场的拿捏体现出政治家的敏锐。btw政治家真是需要迅速杀伐决断的判断力啊...
这哪是创作剧本啊,根本就是小学生写作文。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通过最浅显而廉价的方式来呈现的:刻画不了人物的内心,就只能拼命拍吸烟的桥段;展现不出战场的态势,就只能反复拍战情室里的表情;而战争初期以色列人最绝望的情绪,索性略而不表。那剩下的,果不其然都是流水帐了。
11/10/2023 @ 高先電影院。到底食左幾多支煙
以色列铁娘子果尔达·梅厄夫人的传记片,聚焦于第四次中东战争,作为总理的果尔达的表现。影片较好地还原了那次战争情形,海伦·米伦非常传神地刻画了处于至暗时刻的果尔达形象。影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政府官员及时上电视及前线向民众告知战情;二是作为总理的果尔达,总是最关注前线士兵被俘死亡情况。作为民选政客,这两点是决定执政优劣的关键点。结尾梅厄夫人去世,配乐似乎用的是珀塞尔《狄多与埃涅阿斯》中唱段《当我长眠地下时》的旋律,倒很是应景。近年来难得的未被政治所裹挟的传记片,因此多打一分。其实此片讲述上亦有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