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一直在想,导演是带着多么强烈的愤怒与沉痛的心绪拍摄完这部电影的?!
甚至直到影片结束,这种愤怒与沉痛交织的心绪还是没有被消解,反倒是被大面积的扩散开来,直吸进作为观众的我的心神里去了。
很明显,作为这样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寓意的电影,它对弗朗哥独裁统治时代是持强烈的否定态度的。
(我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西班牙普通民众的意见)。
而且,同样非常明显的是,导演对与弗朗哥政权为敌的那些“国际主义战士”们同样没有好感。
当然那就更别提那些“巴斯克分离主义分子”了,(整个国际社会都公认他们为“恐怖分子”)。
为了说明以上观点,请看以下几段镜头:影片开场不久,当那些“国际主义战士”硬逼着马戏团演员们穿着者“戏服”去战斗时,他们的长官说了这样的话:“一个拿着弯刀的小丑,一定会把我们的敌人吓得屁滚尿流”。
(上述)战役结束后,当弗朗哥政权的士兵开始枪决那些“国际主义战士”时,几乎所有人都高喊着“共和国万岁!
”,只有那些被迫着稀里糊涂参战的“前马戏团成员”们临死前只能高喊一句“马戏团万岁!
”。
影片中段:“悲伤小丑”亲眼看见了“巴斯克分离主义分子”在街头制造的恐怖事件之后,他走上前去,居然问道:“你是哪个马戏团的?
”以上三段堪称绝妙的反讽!
不好意思,想在此说句比较老套的台词——“它们确实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在导演看来,不管你的内心憧憬着多么崇高的理想或者主义,暴力行为都是应该被绝对禁止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导演Álex de la Iglesia是个绝对的,不折不扣的和平主义者。
绝对是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希亚最大鸣大放的一次。
之前看过他三部影片,荒诞、黑色、讽刺;悬疑、恐怖、惊悚;暴力、情色都不止一次的出现过,但能将所有一切用如此放得开的形式真的还是需要导演的一种超脱的,而其中的内涵、隐喻和它的视觉冲击同样丰富。
血脉喷张就是目的,失控本身就是效果。
而最后其实是一种民族反思以及物极必反式的沉重教义。
《伤心小号曲》7.5小丑、微笑小丑与哭泣小丑魔幻现实主义到处符号与隐喻弗朗哥、历史、虚无乡愁、父辈,绵延在旋律里。
开场极佳、中间迷糊、结尾崩坏。
崩坏也许是刻意。
贪恋卑微的爱慕与温柔,偏又对强暴上瘾,独裁与自由之间,是你一直摇摆不定。
你是受害者,可他们明明其实都爱你,其实你才是最初的加害者。
没想到,我了解西班牙内战史,竟然是通过断断续续几部电影,且一眼看过去,大多荒诞或奇幻。
这部电影是最近看到最好的电影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内·浓缩了一代人的爱与恨·成长与腐烂·救赎与崩塌·简单粗暴·不留余地·承载情感的职业和父亲的精神指引是两把沉重的黑铁大锁··他们可以轻易的捆住一个人一生·从前我从不知道马戏团里还有悲伤小丑这个职业·就这个电影看来·这种小丑就是属于那种以伤害自己来放大欢乐小丑的笑料的角色·如果说欢乐小丑会分不清梦境与现实·那么悲伤小丑的命运就是在无尽的黑暗中把自己藏的越来越深如果我不干小丑·那么我就要去杀人了·这是欢乐小丑与悲伤小丑的第一次接触·也是贯穿一生的心灵交汇·是啊·外面的世界都是枪炮·强权·世事波谲云诡·万般的无奈不由人·把自己藏在一个一厢情愿的美好世界·或许是控制自身的最后底线· 其实他们的世界是一个真正的寂静世界·败顶的管家·不停飞翔的摩托手··每一个人都看穿了生死·那头踩死了管家妻子的大象·那始终也修不好的涡轮·告诉人们·在那个世界·或者这个世界·如果你想自由穿越·那么必须学会糊涂·学会放下·学会忘记自己是谁·忘记别人是谁在悲伤和快乐之余·爱情这个东西·或许就真的是一个比小丑的花脸更滑稽的道具·是缓解马戏团舞台人生的另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里·你可以扮演纯情·可以扮演固执·可以扮演粗暴·可以扮演争夺·可以绅士·可以恶棍·可以淫邪·可以神圣·你可以把她搓烂揉碎放进你饕餮无度而依然饥饿难忍的胃里·你可以把她顶礼膜拜高高置于你早就支离破碎的理想穹顶上·那么其实悲伤小丑和欢乐小丑·我想没人比你们真正了解最后的最后·那盘旋而下的赤红只不过是自己为自己眼中黑白的世界中设定的一个温暖刺眼的颜色·从那个矿井崩塌的夜晚·你的心里就早已经是一片废墟·父亲嘴里的报复·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温文尔雅的表面和悲伤到化不开的眼神至始至终就预言了那个崩塌的时刻·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才有一个主宰·一个女神·悲伤小丑的肉体·早就埋在那个尸骨堆山的工地·所以·脸颊也罢·嘴唇也罢·在你想回家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无足轻重·其实悲伤小丑·你想找的不是那个脚踏红云的美貌姑娘·而是让你石头般的心脏重新跳动的那一抹血色罢了至于那位美貌的姑娘·从头到尾都很精彩·尤其是死去的那个场景·要知道一根脐带是不能养活两个受伤的孩子的·你只有从中折断·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一人一半·两不相欠·无论这个电影让你想到了程蝶衣还是段小楼·游坦之或者何红药·其实都一样·拒绝长大的孩子或许是孤寂的·但被拒绝长大的孩子注定是脆弱的·他们的纯粹不单体现在美好里·也能极端的体现在仇恨中·仇恨的义无反顾不遗余力·这种用伤害自己来争夺一块蛋糕一枚糖果的故事·什么时候看起来都让人心疼 伤心的旋律永远充满了寂寞和自伤·寂寞的感觉可以慢慢汇合成一种说不清的味道·自伤的手段永远千奇百怪·你谦卑到极点·你强横到极点·都不过是想在人群中被人真切的看上一眼·小时候觉得柯本的那句名言·是热情独立·豪气干云·长大看来·其实就是悲观到极致的孩子的一声低语了假作真时真亦假 不疯魔不成话·这种故事在中国最是不缺·或许在一个时代的结束后·我们的积累和沉淀会以一种姿态展现在世界文艺作品的舞台·我始终相信中国人的承载能力有一天会化为光华·中国人没有枪炮··没有神圃··但有的是比小号更伤心蚀骨沧桑无奈的声音在整个腥风血雨的最后·他们俩第一次像个婴儿一样哭在一起·如果眼泪可以稀释那些化不开的悲伤·冲洗那一个一个荒谬的时代·· 那么祝愿他们 或者将来的我们· 最终都能走在回家的路上
西班牙哥雅奖,本片囊括了十五项提名,被誉为近年来西班牙最好的影片,还不是之一,是最好。
这部电影可以看作是西班牙现代史的一个进程,开始于西班牙的内战,结束于弗朗哥执政结束的最后时刻,是西班牙最黑暗的四十年。
就像是西方人看不懂《让子弹飞》一样,我也介入不了这部电影的实质的内涵,影片想表达的东西很深很深,不了解西班牙那段历史就理解不了影片的中心思想。
小丑,悲伤的小丑,从一个想当小丑的小孩到最后疯狂的自残和杀人,应该就是西班牙的一个缩影吧。
有网友说,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就是西班牙历史的写照。
是的,两个小丑,一个是童年遭受了心灵创伤,腼腆内向的悲伤小丑;另一个是酗酒暴力,但是化了妆之后却无比活泼可爱的快乐小丑,虚伪、矛盾、对立、异色。
导演伊格莱希亚也说了,之所以设置这样的一对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就是要表达法西斯——弗朗哥政府的统治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与心灵的扭曲。
这样一种性格对立的性格,一种是善的,一种是恶的。
上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民主派的共产党、共和党组成的左派与法西斯弗朗哥军政府的组成的右派的战争给西班牙带来了的是灾难性的,饥饿、死亡、混乱,人性饱受蹂躏。
受到刺激的人们总是焦虑的、愤怒的乃至自毁的,就象我的整个观影体验,焦虑而纠结,忐忑而恣意,恐惧、紧张、绝望,消极,避世,暴力,人性中最丑陋最阴暗最无奈最狂躁的情绪被淋漓和肆意的宣泄着,这就是这个电影,这就是这种西班牙式的,哥特式的,也许也是昆汀式的,郁闷、烧灼、暴力、宣泄。
人性的焦虑的自救永远是一个 永恒的话题,只要这个世界还有残忍、黑暗与暴力。
好久没有看到令人吃惊又回味的影片了,也许这算一个!
评价2009年的《遁入虚无》,昆汀这么说道,毫无疑问,这是本年度最好的片头字幕,或许会是一个时代最好的,同时也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片头字幕之一。
如果仿造昆汀句式,毫无疑问,《伤心小号曲》有着2010年度最好的片头字幕。
拿昆汀和《遁入虚无》作类比是有原因,首先,《伤心小号曲》拿下了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评委会主席正是以恶趣味和恋足癖著称的昆汀。
由于索菲亚·科波拉《在某处》恶评如潮,昆汀的大奖被很多人宣布为不受信任。
但就像2004年的戛纳,当昆汀用《华氏911》耍了世人一把,他同时也选出了一部重口味电影《老男孩》,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在重口程度上,《伤心小号曲》与《老男孩》相近,不时来一个自虐,大玩血浆。
它又跟《遁入虚无》一样,主题黑暗、痛苦绝望,这样的片子很容易会导致观众不适,引发不满。
片头字幕从图形标记开始,然后是三位主演,再到电影片名。
这一过程中,绘画、雕塑、建筑物和地图交相出现。
再后来是通缉照、大头肖像和历史照片,虽然只有黑白两色,但对比强烈。
这中间,带有强烈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像让人印象深刻,宗教元素更是必不可少。
后面几组叠加的人物形象,一个人物模板变成其他人物,中间就有掺杂恐怖片的人物形象。
从弗朗哥到肯尼迪,片头不断前进的历史线索背后,充满了惊骇和恐怖,由此也种下了后面电影的狂乱气息。
然而,《伤心小号曲》并没有在一开始便放上这段片头字幕。
影片先是交代了父亲被强迫充军,留下孩子一个人。
他身后跑出了一头狮子,预示着危险的到来,更多的则是一生阴影。
这个开篇交代了不少重要信息,一是内战的残酷、黑色和荒谬,没有卸妆的小丑也要上战线,手拿弯刀肆意砍。
从画外音的孩子笑声开始,一路到结尾,《伤心小号曲》就成了两个男人的无声悲泣。
如此说来,很多人会以为影片是悲喜交加,有如悲伤小丑和快乐小丑的对决。
但事实上,《伤心小号曲》把重心放在了悲伤上面,喜剧笑料经常让人笑不出来——就像赛奇奥的餐桌笑话,幽默得诡异骇人。
电影前半段有如水银泻地,节奏飞快。
片头宁静刚被战争打破,立马是残肢断臂,血肉横飞。
枪杀战俘刚一落幕,转眼便是只身救父,以身试险,结局惨烈。
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政府修建烈士谷(阵亡将士山谷,西班牙最大的弗朗哥时代遗迹),小哈维尔长大成人,发胖、沉默寡言,以失败者形象出现。
他到马戏团应聘,梦中缪斯从天上掉下,可一转眼,他便要遭遇人生和工作的最大敌人。
酒馆内尴尬刚刚解除,立马便是情欲交织,色情露点,汹涌猛烈。
可以说,直到进入光怪陆离和充满隐喻的马戏团,《伤心小号曲》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前面的战争只是冷盘,并非正餐。
几乎是必然的,《伤心小号曲》把矛头指向了专制独裁的弗朗哥。
他劣迹斑斑,又强行霸占着西班牙,奴役本土人民。
但人有功过,也有人觉得他还是有好的地方。
就像出于国家利益的媾和,几任美国总统也待他不薄。
由于变色和站队伍及时,晚年弗朗哥跟法西斯脱离了干系,西班牙在他统治下还算安定。
可《伤心小号曲》始于西班牙内战,左翼阵营和右翼阵营对立,导演看法无须言表。
片中赛奇奥酗酒暴力,他对待女人的手段很容易让人想到弗朗哥,尤其是先不管受虐和奴性与否,娜塔丽亚始终倾心于他,满足于情欲欢娱。
然而西班牙内战是如此复杂,很难去一概而论。
立志复仇的哈维尔站在了弗朗哥的对立面,但后面很多时候,他表现得又像无政府主义者,肆意破坏,无差别开枪,成为了血腥恐怖SHOW。
在复仇问题上,向谁复仇、跟谁复仇,当弗朗哥平静死去,愤懑的西班牙国民也是无可奈何。
剩下的,只有无穷无尽的诅咒,咒他下地狱,被烈火烧。
一旦无法进入这个文化语境,不了解相关历史背景,那《伤心小号曲》就真的只能是一部疯狂的CULT片,大打鸡血,大洒狗血。
导演伊格来希亚把故事时间点确立在了上世纪70年代,反思着30年代的内战,但在电影语言上,他选择了一二十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
毕竟在国民心理上,西班牙人总要面对独裁统治,一再反思,痛定思痛。
伊格来希亚直言不讳地说,就像在电影里,我们常常更喜欢坏人。
这就是最有趣的地方,或许在这个层面上,它跟西班牙人看待弗朗哥不谋而合。
阿莱克斯喜欢把他的视角集中在变态和怪人身上,《伤心小号曲》也不例外。
一直到最后,他们成了面目可怖的疯狂野兽,只为争夺猎物——虽然他们将她理解为心爱之人,但不如说是玩物。
神奇的则是,在150米高的十字架上,两只野兽争夺金发女郎,下面一堆人开枪助兴,火箭飞人代替了战斗机,《伤心小号曲》无法不让人想起《金刚》。
除了对黑白老片的致敬,《伤心小号曲》直接涉及了历史战争、恐怖喜剧、记录片等多种类型。
像必不可少的电视新闻,导演解释说那是他童年时的记忆,埃塔(ETA)炸死了首相,电视上的人是一堆小丑。
弗朗哥统治时代一结束,西班牙电影也迎来了崛起,这也影响了许多西班牙导演,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去表现弗朗哥的影响残留。
不管愤怒还是压抑,那是一个悲伤的时代。
而历史的缺失事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不可得,那就表现为人物面目的残缺,或者自毁,或者缝合。
就像突然等到的弗朗哥死讯,当年的战争也来得猝不及防。
《伤心小号曲》用影像展示了很多的坠落,夸张、美妙或者搞笑。
马戏团的摩托飞人是最典型的一处,他不停尝试,屡败屡试,最后枉送了性命。
在哈维尔去马戏团时,娜塔丽亚缠着红色的带,从天而降。
结尾,她也是从高处坠下,不断旋转。
就连哈维尔出逃,在洞穴里当起野人,茹毛饮血,那也要感谢坠落下来的鹿和野猪。
就连死敌赛奇奥的几番出现,那也是不可预测。
《伤心小号曲》还掺杂了圣母显灵和宗教救赎的桥段,当复仇而不可得,娜塔丽亚就是哈维尔的玛利亚,所以他甘愿铤而走险。
该桥段跟《圣徒秘录》几乎是一模一样,只不过,同是讲解内战往事,罗兰·约菲走的是稳重的主流路线,而《伤心小号曲》属于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些内容除了跟弗朗哥是名教徒有关,在高大的十字架下面,那其实是一座教堂。
弗朗哥的遗体安葬其中,此外还有其他数万名的内战死难者,其中甚至有不少的共和军成员。
生前冲突对立,枪杀对方,死后却要埋葬一起,这就是西班牙历史的荒谬所在。
对比快乐小丑和悲哀小丑的结局,你会发现结尾的哭泣对视并非偶然,反而相当微妙。
难怪有人常常感慨,面对历史,人类经常只能扮演被愚弄的小丑角色。
几乎所有独裁者都喜爱雕塑和雕像,分布四处。
这样在死后,他们还可以供后人瞻仰。
然而,独裁者们都难逃一死,即便不会被挫骨扬灰,他们的遗迹也会被一一推翻。
在西班牙国内,政府早已开展了清洗活动,弗朗哥已经慢慢从公众视线中消失,剩下来的只有文字和影像。
当《伤心小号曲》用浓烈色彩和扭曲人物去表现独裁历史,它已经比多数CULT片要认真出许多。
如果一个中国观众始终无法进入语境,那么他们只要联想下敏感事件和不能诋毁的风光大人物,即便电影只能是一曲哀歌,《伤心小号曲》就已经太过严肃,值得去认真看待。
【第一财经日报】
《伤心小号曲》:反讽西班牙内战的电影,快乐小丑和伤心小丑死夺一个漂亮姑娘,姑娘两边都要占着,姑娘成了政治家,政治家有了一颗由婊子到圣人的心,这让我想起不喊“革命”改口“变革”的韩寒。
每一个新青年、革命军都是下一个独裁者的受精卵,最终一个社会只提纯出三种人:政治家、科学家、清教徒。
《伤心小号曲》:两个男人癫狂的争夺作为一名“重口味电影上瘾症”患者的沉迷与疯狂,观看《伤心小号曲》这样的片子,心理与精神上不会有坐卧难安的不适。
相对于离现在时间最近的一部重口味电影《塞尔维亚电影》,其中“烦躁,困惑,焦躁,易怒,不安,紧张,焦急,痴迷,沉溺,惊慌,猜忌,生气,孤独,依赖,消沉,神经质,偏执”等情绪算是不值一晒,小巫见大巫了。
两男争一女的故事,联系国籍、文化、生活环境背景等因素,就不简单是三角恋的故事。
三十年代西班牙内战,打的不亦乐乎,国际纵队也介入进去,最后是佛朗哥独-裁统治了西班牙。
“既得利-益集团和社会下层的冲突特别严峻,欧洲的极-左和极-右势力分别支持西班牙的左右两翼。
…右派寡-头政-治用专-制手段掠夺大众,使正常的市场经济,正常的利益博弈无法形成。
而老百姓一旦有清算他们的机会,就又做的特别极端”。
内战时期的左-派,搞起内部斗争也是“屠-杀起自己人来一点也不比对手温和”。
片中女主角丽质狂野,就像一只鱼饵,吊起两个男人的胃口。
第一个男人在ML时被第二个男人用镰刀砍成怪物,第二个男人又自残容貌,他们都是小丑,他们都是面目可憎的人,他们都奇迹的坚挺的活了下来,悲剧的女主角却死了。
让人觉得“该死的没死,不希望死的却死了”。
两个政-党派-别之间的争斗也莫过于此吧,原本邪恶(右-派寡-头政-治)的人越来越邪恶,本来向善的人(左-派民-粹-主义)不得不变得邪恶以对抗邪恶,最终也沦为邪恶。
西班牙给人的印象大抵歇斯底里,他们有激昂与狂躁的斗牛;他们有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随心所欲的画家毕加索;他们有《午夜巴塞罗那》里热情、野性、癫狂、喜怒无度的女人佩德罗普•克鲁兹。
如今,他们又多了一部重口味电影——《伤心小号曲》。
2011-8-6
看完这部电影已经有段时间了 也看了几遍 一直没想过会写一篇影评.但能发现一部和自己思想想通的电影实属难得,所以我将推荐此片!
记得小学的时候第一次偷来了妈妈的粉底和口红在卫生间里偷偷扮演小丑... 不知道为什么我哭了起来 没能忍住。
后来妈妈回家看到了,训斥了满脸花的我十三岁那年我自己在家看 憨豆先生 哭了出来,可以说是泪如泉涌 还好是自己一个人 没有丢脸地被别人看到. 我不明白我那么年轻的时候就懂得了那么多 我开始同情主角 同情他的遭遇 同情他的孤独..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看到倒霉的人会笑 只要他比自己惨就会有一种优越感,看着屏幕里笨拙倒霉的动作,我的视线渐渐开始模糊. 我似乎把自己当成了剧中的主角,对所有的事物都开始换位思考..我开始大量翻阅资料 发现每个喜剧大师的晚年都比较悲惨 大多在孤独和落寞中度过余生,因为从来都没有人会真正的理解他们,他们的那个内心世界!
他们只是想让你笑而已,然后他们绞尽脑汁,不惜自愚和痛苦来证明自己...从十三岁那年起 我再也没看过喜剧片 因为我知道我不会笑的。
我觉得我也是一个小丑 或者人人都是小丑 周围有各式各样的看客,他们或许帮助你 或许改变你的想法和性格 你不能改变所有人的看法,所以你只有改变你自己 一直 一直......影片依托西班牙一段真实的政治历史 很有震撼力 导演运用的功力也很强 恰到好处。
最后结尾的时候两个小丑相对坐在车中 表情都很诡异 怪咖。
在暴力小丑大笑的脸中 泪水在他眼里滑落...最后结尾引用一句豆友的评论:每个小丑都有过去 他们没有未来
烂的个性十足
拍的太用力了。伊格莱希亚要这么玩,不合适啊。另,伊格莱希亚拍完片后,豪乳女主角就成他女朋友了。禽兽。
背负父辈沉重的枷锁,踏上不归路,西班牙人的血管里流动的是燃烧的火焰。
只剩疯癫。
我是电影的观众,我是小丑的观众。电影要我严肃,小丑却要我笑,尽可能地笑。为什么不笑呢?所有观众都应该哈哈大笑,因为战争、嫉妒以及这一切不值得哭泣,也不值得伤心。除非你成为哈维尔,成为破坏悲剧表面张力的那一滴眼泪。
小丑是这样炼成的。因为完全不了解西班牙内战,所以只是看了个热闹的B级片囧。
两疯子一乳神,服装色调美,后半段烂俗
第一次碰到恶心压抑到我受不了的电影。
战争让人性扭曲到极致,注定是悲剧。
没有任何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不作死就不会死啊喂!
除惊悚的化妆外,剧情一无是处。
作为一部具备历史背景的隐喻影片,不但有开头拿刀厮杀的小丑镜头的惊艳还有整部电影给力的色调处理,如果不是剧情的俗烂,绝对的高分作品。为偏爱的小丑形象给多半颗星,总体三星半。
“不是我们,是这个国家要完蛋了”结尾才来那么一段,不过真心喜欢这部戏的场景,黑暗系童话,两个小丑,一个西班牙美女,最后,一场悲伤的盛宴,纵身一跃那一幕,巨大的十字架,印象很深刻。
3.5 略有失望
再大的胸也阻止不了我的睡意,支离破碎。
【独裁时代的背景似乎可以为每一种疯狂情绪的宣泄提供合理的借口,我倒是觉得,昆汀把银狮奖颁给伊格莱希亚,看中的绝不是影片中的政治隐喻,而是导演自身的气质。电影中的角色或多或少都流动着癫狂的血液,反倒唯独佛朗哥本人显得温文尔雅。说到底,这幕愈演愈烈的悲情剧还是自身畸形的人格所致。】
奇怪扭曲的“复仇”,一路到死。
完全无法进入导演的语境
当我看着马戏团的动物时,我是难过的
阴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