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片:整片沉浸在一种令人压抑的内敛与沉静之中。
而在似乎是一种社会氛围之中,诙谐、滑稽的元素是相当少见的,或者至少是被强烈地弱化了的。
这种氛围,于物而言,融入到写实而冷静的色调与画面风格之中;于人而言,体现在行为、言语上的、似乎源自文化,但又好像无来由的克制与矜持。
在整片的各种人际关系中一些令人感到诡异的礼节所形成的距离感,与,偶尔跳脱出来的些许唐突而莫名的性元素,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令人诧异的拉扯,以至于觉得冷漠和缺乏人情味。
这点,我将在后面稍微提及。
钟声颂歌(carol of the bells)和男主大女儿的牺牲提议,都透露着一种宗教意味。
意外发生时,背景音乐或是沉闷而递进,或是尖锐而不和谐的,我感觉效果很好。
性元素之合理与不合理:普通麻醉式的做爱,这是男主的性癖。
尽管在剧情上没有过多意义,但在反映男主家庭生活上有一定表现力。
第二性征的讨论,不是非常的合理。
月经与月经初潮的讨论:(莫名其妙)第一次出现在男主与会一次似乎是大型学术聚餐的活动上,与同行的好友谈话;第二次出现在男二第一次来男主家时,男二、男主大女儿和儿子三人独处,弟弟提及年龄的时候,大女儿接话突然来了一句说自己来了月经初潮,场面沉默了短暂的几秒;第三次出现在男二在影片中来到男主家,与大女儿背着父母独处私会,男二询问大女儿是否来月经了,并且之后大女儿就脱下外衣,只穿着内衣躺在床上,向男二展示。
腋毛的讨论:(同样莫名其妙)第一次出现在上述月经与月经初潮讨论中的第二次的场景。
第二次出现在男二宣称心脏疼痛,在男主医院处检查身体之后,要求查看男主的腋毛和体毛。
手淫与恋手:女主以,弥补上次去丈夫同事(麻醉医生男三)家做客,但当时没能满足他的手淫要求,为条件,私下找男三了解丈夫即男主,在多年前操刀男二父亲心脏手术时的真实情况。
此时,手淫作为一种条件,用以取得信息。
男主在处理儿子的腿部瘫痪一事上,在医院开始尝试使用秘密交换的手段,来引导儿子承认自己在“play an act”,尽管这并非事实。
此时,手淫,本质上是一个秘密性的故事中的内容,作为一种工具,用以“逼供”。
男主受男二邀请,前去男二家做客,受到男二母亲的“溢美之词”与性骚扰;女主访问男二家,询问男二的动机;女主与男主在家中争吵,指责他的罪愆与无能。
这三次活动,都提到了男主“有一双医生的手”,它们“很好看”,“干净(clean)、精致(nice)又漂亮(beautiful)”。
尽管实际上,不管是这几次活动,还是整片的其他时刻,都没有详细刻画男主或者是所有医生的手,并且也没有对手部的特写与强调。
我无法理解,整片安排如此多的性元素的用意是什么。
但我觉得它应该不只是一种无意识的“元素嵌入”。
男一:不想过多分析。
我讨厌他,极其反感他。
整体充满着一种“decent people”的感觉。
对于酒后操刀而手术失误,从头到尾,看不出他一点明显而真诚的悔恨,甚至很有可能根本没意识到。
在整片的前期, 任何他所采取的解救方法,要么是诉诸对亲人的怀疑,要么是诉诸暴力。
不过他却并也不是完全的无能,在妻子的配合甚至是怂恿之下,敢于面对并做出最终的抉择,并且采取的是一种不偏袒的、公平的方式,勉强也算是实现了,对过去自己的复仇。
男二:男二的形象,总体上来说,同样的,表面是克制的、很有礼节的,实际上却充满着主动的侵略性。
身体时常不自主地晃动;走路时头不自然地下倾;说话时身体与头部前倾,似乎很诚恳;神情无辜而“低卑”,表现出一种眼神上的呆滞而无神。
在上述这种表情与肢体语言的配合下,他的死亡威胁,比面目狰狞、言辞凌厉的表现,更具有戏谑和挑战的意味。
男二对男主及其一家形成的,是一种职业、性和家庭的三重介入,可以说是一种生活入侵和渗透。
首先是职业上的介入。
反复来医院找他,认识其同事,假意声称心脏疼,实则暗自提醒和控诉男主的罪行。
其次是性的介入。
利用男主对男二的关注和信任,以及母亲对男主的钦慕(我甚至怀疑是不是一种有意的陷害),一方面使男主形成内心上的不忠焦虑,并且怀疑自己与妻子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则反过来对男主妻子,直接构陷与编造其丈夫的不忠。
最后是家庭的介入。
调查了解男主家庭成员的各自偏好情况,有意无意地赞美来奉承,取得好感并拉近与他们的关系,最终实现了一种“纠缠”;与男主大女儿培养莫须有的、带有目的性的浪漫关系,实际上是破坏她与其他成员的关系。
其他的懒得扯了,留待后人补充。
鉴于导演一贯的作风。
如果把父亲这个角色看成是政..府。
那么马丁死在手术台上的父亲,就是政府当年操作不当(或者是失误)埋下的一个雷,尽管父亲小心翼翼地绕着这个雷,但规律不会放过他。
规律代表有因必有果,代表只要你进入某种人类群体的实体形式(比如国家机器操作),有些失误是必然会出现的,而这种失误带来的后果也是必然会出现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后果的出现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马丁不代表撒旦,也不代表恶魔,他在这个影片里代表“规律”。
当马丁告诉父亲,后果来了,你必须在你的儿子,女儿,妻子里选一个牺牲,才能保全其他人。
父亲以为无视马丁就会没事,后来他以为把马丁干掉,大家就会没事,马丁说了:你应该清楚,你干掉我,只会把全家都赔上,你不要犯傻。
规律就是规律,父亲造成的过失,后果一定会出现,是无视规律,让全家(国)人民都进坟墓,还是牺牲其中一个呢。
影片设置父亲这个角色不会死。
儿子,女儿,妻子必须死一个,否则全死。
父亲是“元凶”,为什么他偏偏不会死?
因为政...府当然不能(会)死,政...府犯的错当然是其他群体(阶层)来买单。
妻子虽然也属于家长的这个楼层,她只是配合父亲的存在的一个角色,她帮父亲管理这个家,看好孩子们,但她不是家里的话事人,她不是一家之主,她喜欢单纯无害,懵懂无知的儿子,不大喜欢心机多多,风往哪吹就往哪倒的女儿,她本来是充满正义感,不信邪,不向父亲低头的。
后来她发现马丁(规律)说得对,不牺牲一个的话大家(包括她自己)都得死,在求生欲面前,她选择低头,甚至去做父亲的思想工作:我们还年轻,还可以再生。
总好过大家都没了。
女儿向父母求死:让我来死吧,牺牲我拯救大家,父亲,我可以为你去死,我以为你去死而荣光。
她以这种方式倒逼父母。
转眼又跑去囚禁了马丁的地方谈条件:让我活,我就放你走。
最后父亲选择把儿子女儿妻子绑在三个方向,自己蒙上眼睛转圈开枪,打中谁,那是命。
这个设置很有意思,明明牺牲的肯定是那个最无辜最单纯的儿子。
为什么要这么设置?
看上去更显得父亲(政...府)是无奈的?
为什么不采取抽签呢?
谁抽中谁倒霉,那更显得公平,更显得是自己选的,怨不得别人。
说明主动权还是在父亲手里的,说明该牺牲的那个一定会被牺牲,一定是由父亲来动手的。
规律就是规律。
当我胡说吧。
你杀了一个人,为什么四个人会死?
你无法解释......世界是由一颗心脏开始的。
一颗包裹在筋膜中的肥硕的跳动的心脏。
没有它,我们就没有生命。
世界就不会存在。
至少对电影中的那个男孩而言,他的世界在父亲死亡后坍塌了一半。
现在谁能补偿他的生活,还要好几年他才能完全独立;风韵犹存的待业中的母亲又有谁能依靠。
而造成意外事故的医生一家依然享受着优渥的生活,妻子优雅能干,女儿是合唱团积极分子,基因优秀的小儿子长大要当眼科医生。
这个世界真的不那么公平。
直到有一天,医生的孩子们突然出现身体机能障碍,命悬一线。
根据预言的启示,他的妻子也将迎来这种命运。
在男孩的指引下,医生意识到必须杀掉其中一个家人才能阻止这种邪恶的魔咒。
一个犯罪的人必须向上帝献上祭品才能换取救赎。
讲到用私刑惩罚凶手或进行报复的作品,电影或文学,也是数不胜数,大部分都是以社会事件为题材进行创作。
或揭露或伪装或设下圈套,凭着意志和体力让犯罪之人获得应有的惩罚。
而兰斯莫斯偏偏选择给电影披上一层神性的外衣,让所有的罪恶行为被包装为“上帝的旨意”以获得某种合乎情理的情感认同。
医生在事故发生后因为愧疚主动资助并照顾男孩。
他的角色试图弥补这个不幸家庭中“父亲”的缺失,既是一种精神的安抚也是一种对自己行为的“忏悔”。
而当他逐渐拒绝这种身份代入后。
那个神秘的“预言”式的灾难时刻就降临到医生的家庭中。
麻痹的双腿、无法吞咽的喉咙、流血的眼睛,尽管电影没有给出具体情节和语境,我们还是可以联想到这些症状很有可能就发生在因车祸而死亡的男孩父亲身上。
事故的真相随着这些毫无来由出现在孩子们身上的病理以及医生的谎言一同浮出水面。
历史以野蛮的姿态重新侵入现实世界。
当初医生对他人生命轻视,此刻却无法忽略与自身休戚相关的亲人。
如果我们把一切装饰性的图像去掉,包括昂贵的手表,中产家庭富足的生活,职业生涯的荣耀,先进的医疗设施,性与爱情等等全部割裂,故事核心就只剩下最关键的两个杀害事件:一个是医生因为喝酒而导致病人死亡的医疗事故,但医生却没有被问责,仍然与娇妻过着逍遥的日子;另一个就是医生亲手开枪杀死自己儿子,最终活下来的三个人照旧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对凶案选择沉默和遗忘。
第一场事故没有出现在电影中,而是通过医生与家人的对话,去男孩家进行私密的拜访,医生的儿女出现身体残障以及后续的绑架事件逐渐进入观众的视野。
也因此男孩对医生一家的命运做出预言具备了可信性,致使第二场谋杀犹如弦上待发的利箭,死亡与流血在所难免。
牺牲在所难免。
必须有人被送上祭坛,以解救他人的危机。
然而,谁有资格决定成为祭品的对象?
在生命被践踏的一刻,兰斯莫斯的枪口对准的是代表着控制与支配的父权制度:妻子对丈夫的刻意奉承和讨好,暗示自己仍然具备生育能力,因此让她牺牲显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女儿半夜逃走被抓回来后,用忏悔般的自白对父亲提出看似合理解释:“你给了我生命,也有权利把它夺走”。
她把父亲当成上帝和主人的存在,自己则愿意臣服和遵从他的决定,甚至自荐成为祭品以拯救母亲和弟弟。
或许这只是女孩的心理战术,在说服男孩一起私奔的计策失败后,她试探是否能够凭借父女之情拿到豁免权。
但是在父权的阴影下,她依然是无力反抗的待宰羔羊,女孩看似虔诚的祈祷不过是最后的狡黠的挣扎。
就连小儿子也为了重获父亲欢心主动减掉满头秀发,改口说自己想要做心脏病医生。
从最初对母亲职业的追随到此刻的自我否定,继而选择继承父业。
三个人曾经相互依赖的关系已经演变到绝对竞争。
在这幅充满绝望悲情和生死离别的残酷图景中,每个个体都在计算自己的筹码,寻找利害关系,希望用最小的成本避免最大的损失。
我们总是以血浓于水来看待亲情,却想不到有一天却要用血来祭奠它,想不到要沦为一场生死较量的工具。
父亲的本职是最大限度地哺育、帮助和尊重孩子成长,却在极端环境中被推上行使生死权力的位置。
如果这仅仅是利用私刑达到报复的目的。
为什么不直接杀死父亲,反而给予其更大的权力?
即便是在宗教中,上帝的形象仍然是原始人类对父亲意象的替代。
当人间遍布奸淫掠杀时,上帝也曾以大洪水的方式洗清人类的罪恶。
他拥有决定人类命运的终极审判权。
而电影中,无论是父亲还是上帝,两者都是极权的象征。
救世主也可能是我们的错觉,所谓的“拯救”也可能是通过消灭(生命)来实现。
在这个层面上,所谓的牺牲和祭祀都只是暴力的同义词而已。
神性不具备逻辑不能够被解释,它只是作为特殊现象去干扰人类的视线。
把我们的注意力从事物的根本上引入一系列不可考证无法用现代科学解答的神秘症状上。
电影中,男孩提出的荒谬的数学程式,毫无理性的死亡平衡理论,还有四个阶段性征兆,都不过是导演布下的意识迷阵。
男孩看似是一个被神化的象征,但不能掩盖他是第二场谋杀的策划者和主使。
他的预言只是某种障眼法,却强大到足以让医生手刃亲人的行为成立。
因为如果他不下手,死的就是四个人。
这个问题真正令人困惑且不寒而栗。
在医生扣动扳机的那一刻,小儿子的“牺牲”更加伟大而神圣,同时也让医生以及他所代表的父权制度更加劣迹斑斑。
导演深知观众普遍希望看到恶人得到惩罚,受到身心煎熬完全是一种发泄心理。
当正义无法通过正途获得伸张时,大家更容易被在官方体制外寻求解决方法的策略所刺激。
而导演还在灰色的边缘疯狂试探观众的同理心。
在这部电影中,尽管复仇得以实施。
但真正死去的人反而都是无辜的:男孩的父亲,医生的小儿子。
而真正的恶人:医生和男孩,都好好的活在人世间。
兰斯莫斯固然是要抨击父权制度,同时他也讽刺和愚弄了一把那些想要看到以暴制暴的围观者。
他不但没有让真正的责任人死去,还让其继续利用权势对弱小生命进行任意欺凌和侮辱。
这是他对于现世中各种权利机构滥用职责以及亵渎职业精神等一系列罪恶的批判。
谁知道呢,医生柔软的救死扶伤的手也可能是一双将人送上黄泉路的手。
在电影院看的时候记了几个大致的时间点(可能有误):将近30s黑屏然后是脑壳手术的特写部分20mins女儿与男孩出门散步开始学抽第一支烟40mins儿子无法起床,症状开始出现但查无病因60mins男孩跟父亲坦白,妻子儿子女儿必须死一个,不然三个全死1h20mins女儿在合唱团排练中途倒地儿子剪发讨好爸爸 女儿爬行出走被找回后对父亲甜言蜜语妻子上床讨好丈夫但是被泼冷水1h50mins丈夫让妻子儿子女儿都到客厅,并且绑好,分别坐在三个角度,用帽子套好自己的头转圈开枪,两次虚发(个人认为不是虚发)之后击中儿子,死亡。
———————————————————q.先讲家庭关系(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为基本原则):父亲偏爱女儿,在儿子不想进食时采取的极端做法与喂女儿吃水果时截然不同。
妈妈则更爱儿子的天真直白,相比与对女儿态度的冷淡。
去地下室见男孩的时候,抱着儿子,却任由女儿在地上爬行。
w.三个人物不同方式的讨好:当生死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上,面对自己的亲人,但又无法确保是不是自己最亲跟自己关系最好的人时,要怎么做。
作为年龄较小的儿子,表达方法也最直白,父亲早就叫他剪头发,他拒绝了。
之后撑着身体爬到柜子前拿剪刀剪掉头发又爬去告诉父亲,“你看,我剪掉头发了(我是听话的好孩子,不要让我死好不好)”年长的女儿依旧寄希望于男孩身上。
即便你要害我,要取我的性命,让我双腿麻木不能行走,我依然觉得你对我是有好感的,你不忍心我死的对不对。
我们一起走吧,我可以放了你,只要你让我恢复行走能力。
当然男孩的无动于衷也让女儿变得歇斯底里,最终出走。
离家出走(爬),被抱回时遍体鳞伤,父亲为她处理伤口时,口口声声说,“选我去死吧,爸爸,你给了我生命,你是我生命的主人,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我只想说我爱你,因为我死了以后就无法说出口了” 这招看似愚蠢又显眼但父亲是不会说什么的,只有母亲麻木地坐在一旁白眼。
母亲还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但知道自己也是三者之一,想要保护孩子但必须自保,所以在午夜轻轻地告诉丈夫,“我还可以再生,就算你不可以,我们还可以做试管(孩子可以死,但是我不想死,我才是你最重要的人,孩子可以再有,可是你只有我一个)。
俨然从怀疑丈夫背叛变成了放弃尊严的妻子,渴求丈夫的关怀,讨丈夫欢心来换取自己的生命。
甚至结尾时想要换上丈夫最爱的黑色洋装来迎接最后的时刻,希望丈夫可以看在此份上让她活下去。
她对男孩说过一句:为什么他(丈夫)犯下的错,要我付出代价?
e.掌握生死的上帝男主角毫无疑问扮演了剧中上帝的角色,可是即便上帝犯错,也要收到惩罚。
要在妻子儿女中选一个杀死的时候,哪怕有偏爱,这种决定也是难的。
甚至需要去学校询问老师,哪个孩子更加出色,更有前途。
可偏偏对女儿的爱又超过了儿子。
不可否认的是,男性对美好的异性都拥有非同寻常的爱意,哪怕是对女儿。
所以在最后转圈射杀的游戏中,看似是“点兵点将”的游戏,也存了一线私心,就好像我们在开始选择前就有了答案,而行为做法都默默地靠近那个选择。
最后,轮了两次空枪,其实都与妻子女儿擦肩而过,最后打中儿子,一是因为儿子的症状最重,已经开始眼睛流血,二是心里也这么想的吧。
r.现实版以牙还牙不要跟我说任何感同身受的话,想要理解我的痛恨就要受与我相同的伤害。
手术台上葬送了我父亲的一条命,那么什么补偿都是不够的,只有我也拿走你身边人的一条命才可以。
这也是男孩为什么要让男主三选一的原因,由于不知道你会选哪个,当然只好三个都同等对待,任君挑选。
怎么理解不了呢?
就像我咬掉你的一块肉,你觉得痛恨,愤怒,那么,只有我也掉一块肉,你的心里才会好受。
即便你的伤口不会有任何好转,但你的内心是平衡的。
t.讲到平衡,要讲两段:有一段是女儿出现了症状而母亲还没有。
女儿问,“妈妈,你不痛吗?
你的膝盖还有知觉吗?
”母亲什么都没有说,扇了女儿一耳光,眼里是更深的厌恶。
另一段是女儿终于可以走几步路,但儿子还不行。
儿子说,“为什么姐姐可以,而我还不行?
”然后强行下床跌倒在地上。
为什么你没有跟我一样的苦痛呢?
这个问题不是出于我对你的关心,而是因为,为什么你不用承受和我一样的痛苦呢?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关系可以同生共死,而破裂往往在于,我在原地踏步,而你却能平步青云。
这个就是杀人偿命的道理,这一点似乎很有趣,不仅让我想到杀人犯被判刑真的可以得到被害者家人的原谅吗?
答案是不能。
那么判刑有什么用呢?
无非是给社会大众一个交代,不是给被害者的。
报复永远比补偿有用。
如果报复有结局,那一定是人类灭亡,世界末日。
Everything is more than a little off-kilter in this world. By putting the subjects of conversations and many actions absurdly outside of the social norm, Lanthimos succeeds in creating a sense of unease in the viewer, and in making banal content feel forbidden. There are obsessive, repetitive discussions of trivialities like the preferred sort of watchband, or the appropriate quantity of body hair.In the most perverse sense, Lanthimos films are comedies. In his films, laughter is generated by the transgression of the rules of behavior, language, and custom. An off-the-wall disregard for any norms results in a crazily absurd world where everything is backwards. Funny-strange becomes funny. In that way, Lanthimos violates his own cockeyed rules with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It’s a far grimmer film than he has made in the past, with the heaviness of torture and violence. Just when you think he’s gone the limit with violations, he steps over one more line.
据说这是地狱阎罗殿门口的对联。
说的是人,总会犯错,不犯错的不是人,是神。
我们犯错后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这幅对联是神给我们的提示。
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无心的错,耿耿于怀,甚至从此一心不分善恶,远离光明和正道。
这个人绝对上不了天堂,也不可能得到大众的赞赏。
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无心的错,理解,并且原谅,然后依旧积极生活,努力改成错误,这才是我们人类的主旋律,也叫光明,也叫正道。
有人会说剧中医生不该喝酒手术,这就是有心作恶。
可是剧中还有台词说,这个医生以前一直手术前喝两杯,也不多,而且次次完成手术很好。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理解万岁,有哪个医生,有心要病人死在手术台的?
我们人类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就应该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人,去原谅他人,原谅自己。
他也是人,他不是机器,他习惯了手术前喝两杯,又不是两瓶,而且一直以来完成手术都很好,这才是人,怎么了,你们要用道德绑架他成为神吗?
确实,医生手术前不该喝酒,可是恰恰是这种小瑕疵,小错乱,才导致了地球上出现生命。
难道这也算大逆不道,需要死一个亲人来惩罚吗?
这难道不就是人区别于神的特征吗?
这部电影灌输的一种逻辑是带有恶魔色彩的,一切的为恶,都是有很多很多的理由和借口的,一切的为善,却仅仅只是因为心底一软,下不了手。
这才是正道,这才是光明。
这才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源动力。
片子里面宣扬了一种看似公正的邪恶,无心之过得不到原谅,有心作恶却义正辞严。
这个世界怎么了。
为什么魔鬼的呢喃可以摆放到如此高级的位置播放给全世界的人,不应该焚烧,深埋吗?
作为媒体就应该有媒体的责任,而不是去宣传例如孩子亲手杀了母亲。
母亲亲手弄死孩子,诸如此类的故事。
即便你有一万亿个借口。
下不去手,才是真正的一心向善。
善就是每个人心底的那一份原谅和包容。
宣扬善良。
光明。
正道。
是媒体的责任。
是的。
我知道。
这个世界当然有黑暗,就像每个人脚底不小心沾上的烂泥。
但是你见有几个人把脚底的烂泥抹在额头出息大型宴席的?
这部电影就是在把世界上的肮脏,摆到台面上,给大家看,把屁眼里抠出来的没擦干净的脏东西,拿出来给每一个人闻闻。
哎。
还有人在赞美,说它很有特色,其臭无比的非常另类,精彩。
悲哀。
久闻大名,今天看完了。
本月最佳新片三甲候选,也是本月最佳的惊悚电影(我觉得比《母亲》要好)。
恐怖点全集中在人性的阴暗之处,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稍微捋一捋电影的剧情。
心血管外科医生的父亲,眼科专家的母亲,典型的中产阶级一家。
家境优渥,儿女双全,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恩爱完美。
一次手术医疗事故,病人在手术台上去世。
作为主刀医生的父亲,因为事前酗酒而心怀内疚,于是私下和病人的儿子,一个十六岁男孩联系接触。
男孩接受父亲的好意,经历了一番暧昧的交往以后却告知:这件事没完,要以牙还牙,你们家三人有一个将为我的父亲偿命,必死无疑。
如同诅咒一般,年幼的儿子毫无缘由的率先病倒,其次是女儿。
两人病症相同,不饮不食,下肢瘫痪,眼看奄奄一息。
仪器检测一切正常,知名医生专家前来会诊,一无所获。
此时男孩现身,发出死亡通牒,时间紧迫,必须马上做出抉择杀其中一人。
父亲气愤至极绑架了男孩,想动手干掉他一了百了。
男孩慑人的盯着父亲的脸,用冷峻又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杀了我,你将赔上一家四口,希望你别犯傻。
父亲爱女儿,妈妈爱儿子,掌心掌背都是肉。
除了父亲,剩下三人必须死一个。
死谁?
或者,谁愿意去死?
——————有剧透,几点观后感——————1.这是一道三选一,但又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
强势又专制的父亲形象下,是优柔寡断和懦弱的性格,他逃避,害怕选择。
在医疗事故面前,外科医生和麻醉师互相推卸责任,互揭老底,用的说辞如出一辙,都是对方的错。
父亲喜欢女儿,粘人嘴巴甜,会来事,懂得刻意讨好父亲。
父子之间是奇妙的亦敌亦友亦师亦父的身份,不能说他不爱儿子,但偏爱是存在的。
相对来说,母亲喜欢儿子的耿直,讨厌女儿的心机,女性之间有莫名存在着嫉妒和敌视。
这种性别天平的倾斜,到了后期愈发严重。
2.浓厚的宗教寓意。
《圣鹿之死》,故事源于古希腊传说“特洛伊战争”中的一段,希腊联军司令官杀了女神的圣鹿,不得已要以他的女儿作为祭祀,献给女神祈求宽恕的故事。
神话里,他的女儿的献身精神最终打动了女神,被仁慈所救。
但电影里,这场牺牲不可避免。
从最后的结局来看,圣鹿指的是儿子,他是最纯洁最无私心的角色,也是最弱小,最容易被牺牲的祭品。
母亲想救他,但无奈自身也是潜在的受害者之一,为求自保她也不得不迎合父亲,去博取同情分。
儿子的死亡看似意外,其实结局已命中注定。
3.电影的配乐非常诡异,即使是平静缓和的画面,背后却是用小提琴拉出的细碎的,不连贯的,没有旋律可言的刺耳声音。
好像人在尖叫,如泣如诉,阴森可怖。
它不同于恐怖片的一惊一乍式的配乐,而是种蛰伏的“阴谋”感,凌厉的琴声下,时刻都觉得有深不可测的灾难准备降临,像《死神来了》那种迟早要来的宿命感。
4.仇恨的可怕之处。
电影里男孩用了一个十分形象又直接的动作,解释了什么叫“以牙还牙”。
当你的手臂被仇人咬了,任何人尝试去治疗或者接触伤口,都会让痛楚加剧。
此时此刻,只有你看到对方遭到了同样的伤痛,更甚的还要他掉一块肉,你的心情才会得到缓解和平息。
这个对你的伤口没有任何物理上的帮助,但却让你得到心灵上的舒坦。
全片最可怕的地方出现了,生活中如果遭遇不幸,“治愈”反而远没有“复仇”重要,或者说“复仇”才是“治愈”的必经之路。
当一个人痛苦,在他周围的你却能全身而退不用感同身受时,这种对痛苦的仇恨,就会转移到你的身上。
剧中女儿喋喋不休的问妈,你没有感到痛吗,腿麻吗,背痛吗,症状开始了吗?
这是关心妈妈的问候吗,显然不是。
这是作为家族一员,应该受难的一份子,“为什么不是你”的懊恼和愤怒。
中国成语里的“同甘共苦”真是精辟,群体在一起生活,好运到头时不能“同甘”,自然会分道扬镳反目成仇;霉运降临时不能“共苦”,也同样心怀怨恨迁怒于人。
5.死亡阴影下的众生相。
女儿在弟弟面前索求MP3,希望在他死后可以得到,这是同类之间的示威施压;一贯强硬的母亲在父亲面前开始顺从,说大不了我们再生,还穿上父亲最喜欢的黑色裙子,这是谄媚取悦;女儿在父亲面前故意说让她去死,又百般暗示只有父亲才能夺她性命,这是以退为进的心理战术;在死亡的恐惧面前,母亲甚至去亲吻男孩的脚,这里已经将他奉为神明般看待了(《圣经》新约里,有妇人亲吻耶稣脚的描写)。
这些都是人性脆弱阴暗的一面,贪生怕死是人的本性,趋炎附势又是弱者求生本能使然。
故事也许极端荒诞,但对于人性的描写却是真实无比。
父亲将所有人蒙头,自己同样蒙面旋转开枪,用类似“俄罗斯转盘”的方式去决定孰生孰死时,悲剧正式进入高潮。
一次又一次不断的上膛,旋转,射击,等待死神的选择。
中间夹杂了众人的这些天来的恶意邪念,敬畏慌张,不为人知的往事,权色交换的答案,没有阴毛的主妇,不曾开苞处女的身体,还有圣鹿的血泪。
像命运的安排,更像一场漫长浩大的献给撒旦的祭典仪式。
但没有人会得到救赎。
隐喻的意思是,先讲了个故事 A,并可以推导 A',因为 A 是可理解、符合逻辑的,所以 A' 也是。
但是故事 A 本身讲得荒唐,所以就算有人解读各种象征意义,我也还是觉得这片子本身太蹩脚。
在片子里,除了孩子得病这件事本身,其他都是自然的、正常的。
那么 Martin 应该是什么来头?
1. 神,不可冒犯,因果律武器;2. 巫术师,蛊降;3. 常人,投毒。
片子里排除了 3,然后表现为服从,认为是 1,但是没有仔细确认是否是 2。
Martin 咬下自己一块肉,并不能代表其不可战胜,也可能仅仅是人类的疯狂。
男主只有持枪恐吓,并朝腿上开了一枪,但是我想大部分人能接受死亡,但未必能抗住疼,男主又是医生,凌迟之类的酷刑应该有希望问出是什么巫术。
我的疑惑在于,为何全家如此快速的接受 Martin 是神而不是巫术师。
如果是想这么快的去接受现实,不如直接拍成《电据惊魂》那种上来就倒计时做选择题了。
如果是神,不可逃避,那也应该是男主自杀就可以了结,而且这已经偏重了,就像开车撞死人不该判死刑一样。
但 Martin 惩罚的不是男主本身,而是他的家人,这就是非正义的了,因为男主没有杀家人的权利,这样你不是在跟一个神、而是跟魔鬼在谈条件,那也就不应该信任魔鬼会兑现承诺。
但是看到有人列举了片中镜头,多处映射耶稣。
我必使他们在围困窘迫之中,就是仇敌和寻索其命的人窘迫他们的时候,各人吃自己儿女的肉和朋友的肉。
《旧约·耶利米》19:9 里的这一段,信上帝者觉得圣经没什么问题,但无神论者看着觉得圣经这么恶心的玩意你们怎么会信呢。
就如同这部电影一样,一些人接受了圣经的设定,觉得一切都没什么问题,这片子到结束,魔鬼 Martin 继续横行于世,杀人犯生活照旧没被抓捕,女儿妻子对杀人犯父亲/丈夫也坦然接受继续共同生活,这么一个怪异的结局,很多人毫不在意,只说这事导演的个人风格,你看其中很多象征性的手法如何如何。
电车难题衍生了很多傻比版本,在看过各种讨论和解释后,我倾向于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怎么回答问题,更何况在片子里这个版本,是在自己家人里选。
如果我是男主,先折磨 Martin 并确保他活着,如果拷问不出来是什么巫术,在把他妈也抓来折磨威胁,然后当着他面枪决他妈,处决他,再自杀赎罪。
可能结局还是全家死光,起码尽力做到了所有能做的。
我觉得不去承担责任、转而讨论可以再生孩子的,算不上人,也不应该有幸存的资格。
《旗鱼行动》开头,就有一句台词,谈论起电影时说到“这是道德观念,坏人不能赢”但看起来大部分人对这片子的道德观点毫不在意。
我可真庆幸我是个无神论者,出生在一个无神论占主流的国家。
另外男主女主我都非常喜欢,男主我最喜欢的片子是 杀手没有假期 ,那个片子中,所有人都超有原则,跟这片子中的形象可谓黑白两极
如题 导演脑子有病 正常人导不出这种电影 给它打多于一星的人对不起郭敬明 肖战 杯壁对不起富春山居图 逐梦演艺圈 为什么这么评论呢 看了这个大烂片的自然知道 现在我正在凑140字为了把它浪费我俩小时之后的恶劣心情发送出去 真的没词了 再复制粘贴一遍吧如题 导演脑子有病 正常人导不出这种电影 给它打多于一星的人对不起郭敬明 肖战 杯壁对不起富春山居图 逐梦演艺圈 为什么这么评论呢 看了这个大烂片的自然知道 现在我正在凑140字为了把它浪费我俩小时之后的恶劣心情发送出去 真的没词了 再复制粘贴一遍吧
Telegraph 的影片人Robbie Collin 这样评价希腊的怪才导演Yorgos Lanthimos: 他是Chris Morris (英国黑色喜剧导演演员)与Luis Buñuel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导演)的结合,或者说是一个更会讲笑话的Michael Haneke (奥地利导演: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40988/),这句评价再恰当不过。
看《圣鹿之死》时,我想到了《趣味游戏》(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6548/),看他上一部的《龙虾》我想到了《朦胧的欲望》(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3071/)。
冷静,晦涩,讽刺,荒谬,离奇,这是我能想到的关于本片的形容词。
影片开场是一场真实的心脏塔桥手术。
那个硕大的跳动的心脏属于一位来自佛罗里达的美国人。
男主角(Colin Farrell)扮演的是一位成功的心脏手术专家。
他有一个完美的家庭,美丽的妻子(Nicole Kidman)和两个可爱的孩子(由Raffey Cassidy 和Sunny Suljic 分别扮演)。
他们平静的生活在Colin 认识了他之前病人的儿子(Barry Keoghan)被打破。
这个丑陋又奇怪的青年人不断骚扰着医生,他相信是医生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打破了这家人平静的生活,事情渐渐变得越来越糟,直到有一天,他告诉医生,他们全家将会受到一种邪恶力量的报复,除非他亲手杀死自己两个孩子中的一个.本片的片名主题源自于希腊神话《伊菲革涅亚》,她被他的父亲阿伽门农作为牺牲品奉公给了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
因为他之前冒犯了她。
在祭坛上,祭司卡尔卡斯挥刀斩向伊菲革涅亚的颈项,但她却在那一瞬间消失无踪,由一头公鹿取代了她的位置。
在本片中,那个有着一头可爱长发的小Bob 最后变成了那头圣鹿。
本片的现实意义当然不局限于“两个只能活一个” 这样的选择, 当这个可怜的医生背负了太强烈负罪感时,他的错觉让他杀了全家都不足为奇。
我想导演更大的意图在于让观众和他一起体验观看本片的过程:冷静,晦涩,讽刺,荒谬,离奇,那种想逃离又逃不开的感觉,我形容不好。
就像当年看完《趣味游戏》好几夜都没睡好。
最后看到采访 Colin Farrell ,他评价那位长相奇怪的演员Barry Keoghan (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360874/)说他会是明日之星。
他天生有一种丑陋又邪恶的气质,让我想到了Paul Dano 在 《囚徒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92859/)的表演。
不好意思,如果人物没有社会意识,寓言只是幼儿看的寓言,女神换成谁也不管用。在我看来女神的愤怒和一个单细胞生物的应激反应没有任何区别。对付单细胞思维,随便拿出点人类智商来都会好看很多。比龙虾难看,更关键的是龙虾有森林蹦迪戏,这部没有。
这个人还要欺名盗世到什么时候。
看这种电影真的很累,配乐,镜头,满屏幕的符号隐喻,然后用细若游丝有时候甚至是没有)的“线索”串在一起,在这种“艺术行为”的背后我仿佛可以看到创作者不可一世洋洋自得的嘴脸。(btw表现“摄魂”多用几个推镜+升格就行?您可拉到吧)
冰冷的镜头如同自带神秘的驱动力,让人看得毛骨悚然又欲罢不能。令人窒息的配乐和诸多露骨的镜头,更是将整部电影窒息感推到高潮。两个主演全程的poker face,意外的跟全片的风格契合在一起。
看得出兰斯莫斯仍在摸索属于自己的视听系统…
文艺片导演就是祸害,白白糟蹋了古典音乐和演员,应该送到毒气室回收
3.5;套用古希腊神话模式,演绎现代中产家庭的分崩离析,沿袭以往作品擅用的诡异风格和高概念路线,隐喻有所减少(毕竟片名已有所剧透),上帝/撒旦一体的闯入者掀开温情面纱;影像风格非常漂亮,广角镜头挤压出的压迫感,提琴制造的不安,转圈乃全片最恐怖场景。
#Cannes 77th 补课【X】最本质的兰斯莫斯,只适合抖音解说观看的电影。
这个片子是怎么拿到戛纳最佳剧本?妮可为什么最近偏爱这种装逼影片?可能文化背景不同,无法认同。
《狗牙》>《圣鹿之死》>《龙虾》。兰斯莫斯的片子每部都打三星最多四星,可还是很喜欢很喜欢他的导演风格,耐心等着他拍出超惊人作品。
有些电影虽然看完觉得荒诞,但还是相当欣赏~喜欢电影的格调,声效和氛围。觉得荒诞的还是源自文化差异,对西方宗教文化认识的不足,大量的宗教隐喻,可以说是现世版的宗教寓言。Anyway 喜欢!
配乐太棒了 如果不是配乐可能就会显得很平淡 天哪医患关系差到一定境界会很恐怖
这种诡异的风格实在欣赏不来,神马跟神马。。音乐和摄影营造出来的恐怖压抑氛围确实是不错。
⒈开片第一个长镜头是缓慢往后移的,所以不是固定机位的;⒉看到“马丁”巴里·基奥汉总觉得有些眼熟,原来就是《敦刻尔克》里发生事故不慎死去的“乔治”;⒊观感远远逊色于《龙虾》;⒋<How Long Will I Love You>,惊喜的小声背景配乐插曲;⒌她喜欢我也喜欢,真开心;他喜欢我不喜欢,也开心,耶!
哪有子弹会虚发,从无诅咒不诛心。让我吞下谎言的苦果,让你因为原罪而爬行。医生的妻子又诞下一个男孩,讳莫如深的家里从此立了几项规矩。不可邀客人回家,不能从事医护行业,也不允许早餐吃土豆泥。姐姐留着一个音乐播放器,却再也不曾唱歌。某天早晨,长了腋毛的男孩起床时发觉,双腿终于再无知觉。
柯林法瑞尔成龙虾导演御用了吗?的确他别扭的气质和影片诡异的叙事还蛮契合,一个表情木讷语调呆板“lifeless”的人物。。以及,Nicole的身材保持得好好哦,50岁的人了,舔屏舔屏。。
反乌托邦作品 这次在你的家人中选择 无比痛苦
我觉得妮可是隆过胸了
难以想象如果不是几位演员在撑着,片子会无聊到什么程度,本就悬疑不够的故事,再加上性冷淡般的叙事和气氛,让这出满是宗教意味和符号堆砌的暗黑寓言故事每分钟都在催眠着我的神经,除了某几场戏的运镜以及结尾的转圈审判值得称道一下之外,既无趣味,亦无深度,基本一无是处,兰斯莫斯可别就这么废了
还是更喜欢龙虾这样故事性比较强的文本,虽然这里的尸体式表演很能表现神秘氛围,但只要设定不对味,就会给人感觉特别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