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遭遇我能够感同身受谁家都有老人,里面夏母典型代表了独立且自尊的老年群体,她的生活全都围绕着照顾有病的丈夫。
对丈夫无私深切的关爱,是支撑她勇敢坚定的动力!
面对丈夫逐渐恶化的病情和生活的动荡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她那句你爸爸自从吃上咱家的米粉肉,就馋上了,那时候没有几家能吃上的,给我听哭了。
一次次地向女儿重复自己与丈夫相识相知相爱的往事,在丈夫去世不久后,她妥善地料理完所有事情,也伴随着丈夫离开了人世,这个结尾真的很悲凉!!
《来处是归途》是讲述了关于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父亲的日常,母亲照顾长达15年,女主夏天为了帮助母亲,从外地调回老家晋剧团工作,进而生发出整个家庭围绕父亲而产生的焦虑和重压,并重新审视着生存和死亡的意义。
这部影片让我感觉很真实,告诉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家庭面临如此艰难现状,人到中年以后就会有一种无力感,不论我们是面对自己感情、工作,还是照顾病人的老伴和子女更不易,仿佛这一切都只能是被动的等待和被动的接受。
影片是以女主夏天的叙事视角表现出居家养老问题,老年痴呆症问题。
力图从女主人公夏天的情感体验出发,表现人生中的种种无可奈何,男友面对情感的现实表现出的懦弱,害怕拖累几乎想和她分手,闺蜜的结婚宣告了少女时代的结束,为照顾精神失常和衰老的父亲逼着自己快速成长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其中有三次“换裤子”的情节设计让我最为感动,第一次是母亲给父亲换裤子父亲在哭;第二次是女儿看到母亲的不易主动换裤子,父亲和母亲在哭;最后一次是女主夏天的男友秦墨在帮忙换裤子,夏天自己在哭;这无疑暴露出患病的老父亲不易,对自我能力丧失的痛苦,父亲的威严形象在女儿面前的崩塌,母亲发此内心的呐喊“你别再折磨我了”的脆弱心理完全暴露,以及在恋爱关系中女性独立形象的塌方。
都是活生生的现实与无奈。
父亲也不想拖累家人和子女想自杀,老伴看似子孙满堂,但是在面对疾病和死亡的路上也只能孤独前行,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也很难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影片中多次运用现实与梦幻的结合的电影拍摄手法,有个别幻境有点让人不明寓意,是年迈的父母尽管爱和孤独,是意在发挥观众想象?
引发观众思考?
到底哪条路才是我们真正的宿命?
短短的90分钟足以撑起一个的情感历程,引起观众的共情。
影片整体表现了一个家庭面在面对疾病的无奈和疲惫,主要讲的就是社会人口老龄化下的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
夏老头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家中的小女儿也辞掉了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与母亲一起照顾生病的他。
随着病情的恶化,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心态都发生了变化,演员表情塑造到很到位。
在护理过程中,老夏的反应也是直击人心的现实,作为一家之主他也有着不甘。
戏里展现的都是老太原居民中常见的景象,还有里面的布景也让整部影片充满了烟火气和生活气息。
电影角色塑造非常6演员演技没的说。
夏父与夏母是老年群体的典型代表,夏爸爸不但老年痴呆疾病生活无法自理而懊恼,就连自己心灵也饱受困苦与折磨,看的我抹了好几次眼泪。
老人极力控制自己失控失态的行为,当独处清醒时,他为自己的行为一遍遍地忏悔。
他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也不想让亲人因自己的病情而痛苦失落。
唉出于人性的尊严和对家人的爱,他选择了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幸好在及时救治下,没有离开人世,没想到却进一步加重了自己的病情,剧情反转最终还是与世长辞。
夏父的形象鲜明生动,我很喜欢!
这个角色代表着饱受疾病折磨的老年群体的形象。
《来处是归途》,用写实与梦幻结合的手法表现了很沉重的现实问题,展示了阿尔兹海默症病人家庭真实而残忍的生活真相。
虽不乏处女作常有的青涩,但瑕不掩瑜,值得一看!
为了帮母亲照顾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女主从外地调回老家工作,却没想到母亲竟因她的归来而感到焦虑。
随着父亲病情的加重,原本以为自己会给父母带来温情的女主,才慢慢体会到生活的重压、人生的无奈和面对至亲疾病、死亡时的孤苦与无助。
剧情感人,忍不住潸然泪下,同时也引人深思,重新审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以及生存和死亡的意义……在写实的整体风格中,带入女主的梦幻之景,虽为沉重的心情增添了几分轻盈,但个别幻境有点让人不明寓意,是意在发挥观众想象?
引发观众思考?
虽说片名来自那句流传很广的话,但是的确贴切合适。
在有限的行程里,选片成了问题,最要看的蓝色列车让我极其失望,这部山西本土电影,一下被海报打动,能想到是关于家庭的题材,也不管可能出现的太原惊雷买了票。
其实我担心片子又闷又土,可是,没有惊雷,满满都是惊喜[跳跳]太原话贯穿始终,就像我每天流窜街巷听到的一句句,一声声,格外亲切,好像闻到烟火气,邻里邻居不见外。
故事结构完整,节奏舒适,两位老人的表演让我要鼓掌!
老太太的数落,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头儿不省心灰溜溜,沾了屎和尿的生活总是那么不好闻也不好过吧~细节到位,老头换洗衣服,连屁股上的“屎”都很逼真,老头儿演的松弛动人,好极了好极了!
电影一面呈现衰老的父母,面对自己的功能消失很抱歉,最后连抱歉也不知道了,活回出生时的模样,一面是像正常生活的儿女,女儿和男友同卧一床照顾生病的父亲,两人情欲点燃,一阵喘息后还是默默归于平静,只有模糊的带着氧气罩的父亲在伴着机器的声响艰难的呼吸着~很丧啊~母亲在做饭时关不住的水龙头,意味着生命的流逝,父亲的离开,最后老两口相继死去,走在废墟上的魔幻处理充满寓意。
所以我说这真不是一部我以为的土片儿。
对了演秦牧的那位男士,长得(其他)(漂亮的意思),有味儿[色][色]这次看了六部,整体很满意,基本没有踩雷,开森。
虽然不愿意相信,但人生的晚年不仅意味着生命的蜡烛渐趋熄灭,还会将生命的痛苦都聚集在一起,这也是影片对于生命尊严的呵护,以及对生命归宿的传统理念和思想。
当老夏在病床上努力提高意识向老婆提出回家的请求时真的是太难了,还好老伴瞬间领会并同意了。
老两口在病床旁双手紧握做了人生最后的告别后我泪目了老夏被老伴带去理发店刮胡子做最后的形象打理这段太虐了,我真的见不得这种场面!!
该影片讲述的是女主角夏天回到老家工作,为了帮母亲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进而生发出整个家庭围绕父亲而产生的焦虑和重压,并重新审视生存和死亡的意义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她站在医院走廊,大夫跟她说完话。
她颓然地走过来,迎面走来一个老者,好心劝解她:“姑娘,咋地情绪不高,一个人看病也没人陪?
我告你,生病并不可怕。
”她说:不可怕,爸,咱回家吧!
夏父得了老年痴呆症,他离不开人,已经渐渐不认识人,会走失、会大小便失禁。
偶尔清楚时,他会对家里人说“对不起”。
夏母独立照顾老伴,含辛茹苦已经十几年,满头白发,面容清苦。
大女儿夏花,已经成家生女,工作家庭的负担让她腾不出手来照顾夏父,只能用钱来弥补对父母的愧疚。
小女儿夏天为了帮助母亲照顾父亲从外地晋剧团调回本地工作,和已婚男人结束了夹缠不清的情感,母亲担心她30岁了没有男朋友,会受家里拖累,感到焦虑
夏母带夏父去寿衣店拿定制的寿衣,老板打开大红包袱,夸耀自己的寿衣做工好。
夏父的是古铜色缎面,绣着金丝福寿;夏母的是枣红缎面,绣着金丝牡丹。
夏母打开寿衣在自己身上比划,表示很满意。
她说衣服也认人,要拿回家沾沾人气。
夏父这会子忽然清醒了,主动抱起那一大包袱寿衣,两个人平静地回家。
好像去逛的是菜市场,平平常常买了一大捆葱回家过冬。
夏天晚上下班回家,经过楼道,听见哭声,她本能的恐惧与排斥,吓得缩作一团,来到自家门外,听到母亲的声音,隔壁的李叔昨晚在睡梦中去世。
是前世修来的福气,那是一种幸福,夏天似懂非懂,却不那么恐惧了
夏天跟闺蜜向红一起淋浴,向红心疼夏天因为照顾父亲,前男友和她分手,夏天看淡得失,一副顺其自然的样子夏天闺蜜向红婚礼现场,夏天遇到高中同学秦牧,俩人产生爱情,因为各种并发症,一家人不断地出入医院。
病情的加重,让夏母只能坐着轮椅。
夏母在帮爸爸洗澡时,奈何她实在是抱不动爸爸。
在卫生间门外等待的女儿终于忍不住冲进去,一把褪下了爸爸的裤子,那一秒,两位老人齐齐爆发出了绝望难堪的哭声。
女儿那一下,也褪掉了爸爸作为一个父亲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夏母哭着走出去,交给女儿打理,仿佛是完成了一次交接。
有次秦牧跟夏天来到夏家,碰巧夏爸把屎拉在身上,夏母扶夏爸去厕所,深感疲惫,她又不让夏天上前帮忙,认为男女有别,夏天就守在厕所门外。
当母亲扶不起父亲时,她就去帮助母亲。
夏母见此,忍不住骂夏父。
“家里一天不是屎就是尿,我是不是上辈子欠了你的?
”,夏天姐姐过来数落母亲,夏母和大女儿争吵。
“给了钱就不用伺候了?
”
夏天怕母亲生气又犯高血压,就过去阻拦姐姐,厕所只剩夏建国,秦牧就去帮夏建国擦屁股,夏母看见了,要秦牧出来,秦牧出来就到厨房里呕吐,夏天就要他先回去了,之后秦牧就再也没去过夏天家里
夏母喂夏父吃饭,他不吃,还随手打翻了夏母手里的碗,夏母求夏父不要折磨她了,夏父不想连累家人,他说了一句对不起,拿起一把叉子插进了自己的脖子,他没死成,被推进了抢救室。
被送进医院,夏天日夜守候病床边,依然念父亲年轻时的日记,在那些文字里,他是一个好好过日子的男人,羞涩又深情,自尊心极强。
然而看着眼前这个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人,她终于发出了喟问:“老夏,你这样也很辛苦吧?
”甚至萌动了不可说的念头。
秦牧收到夏母的信息来到医院,跟夏天久别重逢,画面转眼来到夏天跳舞上班的晋剧团,夏天上班,夏母在病房,夏父要老伴带他回家
夏天下班来医院,发现父亲病床空了,她一直追到老宅,看到父母俩人的遗体并排在一起她没有哭,镇定妥善地办完了葬礼回到家,在家里她看到,父亲起身来迎接她,母亲在厨房做吃的,没过多久,她意识到,家里并没有父母,只有墙上的钟声在嘀嗒嘀嗒地响着
感谢光影之前观影团的活动 映后可以有机会和刘泽导演进行交流!
正如谢飞导演的短评所说:“(电影)后半部加入了虚幻笔触,有些多及晦涩,影响了高潮戏的清晰和饱满。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也对电影虚构幻想部分的剧情有一些疑惑,便向导演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我:电影最后女主角躺在水面中央,您是想通过这个虚构场景表达什么?
刘导:我是想通过影像去建构一个女儿的内心世界,就是夏天和女主角的内心世界。
当女儿到了这一刻在面对父母亲死亡以后她的心境和内心空间是什么样子的。
当时在写剧本的时候去呈现出来我想像的应该是这么一种感觉,因为这里面其实我想传达一种情绪有窒息感有彷惶无助无奈或者是不知所从。
这其实是夏天重生的一个节点,在这之前水面床上躺着的就是死去的夏天本人,自己看到死亡,这是她自己内心的世界。
包括走廊里面回头的她整个眼神都是涣散的,她不知道如果去面对眼前的这一切和当下的世界。
紧接着回来的是两个夏天,就是一种徘徊的状态。
曾经她是有父母有家庭的状态下一直在生活,那么从此刻起变成了一个人,她要学着去成长,是一种重生。
我:一个稍微严肃一点的问题,应该也是幻想场景,就是夏天在给父亲哭着读儿歌的时候把氧气关掉了,这让我想起了伊斯特伍德的电影《百万美元宝贝》,女主因为打拳击负伤以后教练看到她极度痛苦的样子选择给她注射肾上腺素,让她体面的结束了生命。
这个就是在探讨病人与死亡的尊严,我想问一下导演怎么看待安乐死,通过这个场景是不是想表达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看法?
刘导:我稍稍的有一点暗示,我认为就是人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其实大部分时候人是需要一份尊严而活着的,当你所有的尊严都失去的时候而且尤其是很痛苦的时候那么你活着的意义何在,这可能对于每个人都不一样。
在这部戏里如果只作为导演我本人的意图我更倾向于夏天真的关掉父亲的氧气,但是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是在咱们这里这个问题是不可能让你去实现的,所以我就刻意地把它处理成梦境来实现我内心深处的意图。
但其实我已经很克制了,我想把一个死亡尽量客观的去呈现出来,然后让观众根据自我成长的心境来判断这一刻到底是真实还是梦境,你也可能感觉到其实我没有那么明确其实这场戏有两个功能,一个就是夏天内心的心境,老夏身边所有人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在等待老夏的死去,等待死亡很残忍。
起初只有女儿一人是抱有幻想的,她期望父亲好起来,在之前我也有意识暗示了女儿的心境当她回到家照顾父亲,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逐渐趋同于身边人的想法,她认为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
那么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吗?
到她真正面对死亡的父母,那一刻她完全是一种懵逼的状态。
这场戏还有一个意义就是一个轮转,在这之前家里妈妈是家庭的一个精神支柱,到后面女儿把父亲裤子褪下去,母亲走出洗手间那一刻,女儿就接替了母亲,形成了一种轮转。
女儿变成了女人,变成了家庭内部的另一个精神支柱,她开始撑起这个家,她变成了另一个“妈妈”,另一个“东方女性”。
后面她整个行为就像照顾一个婴儿一样。
而父亲从婴儿到成年再到老年,最后到去世的那一段时间,他也回归到一个童年的状态,女孩在这一刻扮演妈妈的角色,父亲是孩童的状态,女儿帮爸爸读儿歌,哄他入睡,就和照顾小孩一样帮他照顾屎尿,这场戏也有这个意义在里面。
导演最后也解释道他是想借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庭的情况来探讨当下社会关于老去死亡和生命尊严的意义。
映后交流
导演签名
某某买了外网的戏剧节资源,我也看了一下。
这个片子整体上压抑着的表演情绪很到位,在随处可见的夸张的表演中这种格调实在已经是很难得了。
故事改编自李艳蓉《等待》,小说原著没有看过,这里聊聊剧情。
丁涛先生在《戏剧三人行——重读曹禺、田汉、郭沬若》中数次明白无误地批判我们的文学传统已经被简单化地归结为“批判现实主义”,这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然而现实情况是:创作者们的偷懒现如今变成了一个很令人头痛的普遍现象:感觉没有必要谈的则坚决不谈了,如同老舍在《茶馆》当中张贴的那某句告示一般了。
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有不少人没有能够走出五六十年代以来的一些基本论调,导致我们在主流文艺界所看到的东西是一遍遍一模一样的:几十年来的讲述风格是差不太多的,只是部分东西变了变。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
家庭伦理电视剧感,现实部分很糟糕。龙标真是个迷,“他进入我的身体越深,我想分手的念头就越淡”这种台词在外国电影也没见过啊,搁这写黄文呢。反倒是结尾超现实部分有惊喜,死后世界,导演不能拍恐怖片可惜了。@声色场所『青年近衛軍:華語青年導演處女作展映論壇』
熟悉的太原家乡。新人导演,感情到位了,值得多一星鼓励。
很朴实的表达,很有烟火气~ 作为非科班出身,导演还蛮有灵气的~爸爸妈妈的表演很加分,反观女主“演”的痕迹很重
比较陈旧,不是在技法上,而是在观念上。能够感受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已经尽可能藏拙了,但在吃饭还有护理等戏份上还是有点露怯。另外为啥我下的版本还有马赛克?院线版不会也有吧……就大离谱。爷爷之前就是老年痴呆个人生活无法自理,不认得人,还把全家人累得团团转,所以片中的情节都特别能理解,但是情绪上却有点无法共情。还是拍得太浅了,尤其是母亲的角色,着力点远远还不够。
我这种没心没肺的老油条,居然看哭了,尤其是浴室大小便完全失禁那场。看完时,直接把此片捧作迈克尔哈内克的《爱》,但冷静想想,当然远不至于。差距当然就是视点太多的问题,女儿的,男友的,老妈的,但我完全接受这种有意无意破坏电影制作规矩的“意外”。每个视点都有其存在道理。觉得多余的,只有女主闺蜜那些家庭办公室琐事。另外,结尾的情绪扬抑没处理到最好,总希望是悲伤到极点时,照进点希望,如白事铺伙计说的,“死亡不过是进入更高的一个阶段”
观众提问有人说超越侯孝贤。。。
阿尔兹海默症题材的影片,有几个场景的调度还是可以的,特别是教室一段,而有些场景导演想要增加魔幻色彩,导致有些转换生硬,有些也不能理解。不得不说的是在女生浴室里洗澡为啥还要穿衣服,有点假,或许改成其他场景完成叙事更舒服点,更真实点。还有一点就是母女给父亲脱衣服洗澡一段,马赛克的出现我是真的没想到。。。
女主确实不太行,但是两位老人的表演炸裂。导演长镜头调度的功力不俗,但是过多的超现实段落冲淡了力度,课堂的那段懂的都懂但确实刻意。最后一场戏太加分了,回到家中,亲人都还在,回过神来才想起皆已逝去。
完成度很高,探讨了老年人面对死亡与尊严的问题
真好,作为剧情长片处女作,完成度还挺高的。保持了冷静客观,里面几乎所有的场景我都经历过,没有刻意煽情,基本上都是长镜头和同期声。导演人挺有意思,演员调教得也挺好,女主的表演比异物志里强太多了。但是魔幻现实的部分还是有些生硬,整体能四星,为处女作加一星。
喜欢最后既现实又魔幻
映后跟朋友讨论,朋友第一句话就是:这导演是个长镜头之王啊!!!拿了龙标,快快上映,我要二刷!!!!
出色的室内长镜头调度
对这类题材天然好感,关于阿尔兹海默症,关于家庭,关于死亡。因为太接近现实,看完反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挫败感,剧中人物所经历的一切,或许就是我们将要面对的一切。很喜欢导演对人物内心刻画的那几个片段,虚实之中,将人物的挣扎与矛盾,很好的传递了出来,生老病死是我们永远也逃不脱的人生命题,正是因为它过于沉重,所以极少有人愿意去触碰,感谢导演的坚持,让我们能够在生活之外,反思生活。
拍本土家庭题材剧本能不能先回家给妈看看?多少也符合点现实生活,太尬了…
一般般,不知要表达什么,女主身材真好
你,我们,你们。这什么瓜结局。
一眼丁真,开篇女主那刻板的朗诵式台词和无意义的长镜头直接把我恶心得想走,太纯了
看的时候以为会是个高分电影,看完之后都不想给分了,光镜头好没用,镜头要和情节相匹配才算好,这题材搞这么魔幻就很奇怪。两星半
_020女主太有味道啦//时间跨度应该不止一年吧?但是导演一直选择每年的夏天,女主的穿衣打扮很有夏天气息,还有泳池,女主也叫夏天,父亲是老夏,夏天和冬天,外部是夏天,内在却是冬天//对我来说很沉重,仿佛是进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预防针,几次感觉要看崩溃了//父母在有来处,父母不在只剩归途//一些烟雾梦境球的尝试,联想到了《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