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对神学——天主教教义还在学习中,并且天主教2000多年无数的神学家,其实我个人觉得很多基本教义问题有很多很多可以看的著作。
不过看了看有些评论,并且深感现代社会精神上的彷徨,我决定写一点东西,不是学术类型的,仅仅希望我的一些想法可以给有兴趣的人一些参考。
首先,我不是天主教教徒(not yet)。
先前我认为,宗教之所以任然存在是因为人们对于死亡和未知的恐惧。
不过我现在不这么想了。
我认为神存在,因为绝对真理存在。
绝对真理这个东西我和很多人辩论过,很多人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
我问他们,“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是不是绝对真理?
所以我认为,绝对真理是一切理性逻辑的前提。
因为绝对真理存在,所以逻辑存在,所以人类理性存在。
但是我们的理性逻辑仅仅只能告诉我们绝对真理存在,但是他不能告诉我们这个绝对真理是什么。
天主教教义里面有谈到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理性告诉我们真理存在,信仰告诉我们即使我们不能完全知道这个真理是什么,我们任然相信它存在。
那么如此看来,无神论的基本要点就是对于不可知的绝对真理的否定,因为不可知,所以不存在。
仅此而已。
当然很多人知道圣经里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而受到惩罚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的深层次解读我就不在这里展开了,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要知道绝对善恶,就是人类企图取代上帝的行为。
绝对善恶,绝对真理,是超越人类理性的知识。
天主教说上帝是爱和真理。
但是也只能说道这里而已,剩下的都是上帝的启示。
因此,宗教强调人类要“surrender”自己于上帝,在于强调人类理性在上帝的启示面前应该是一种谦卑的态度。
当然,你可以完全不赞同我的话,认为“绝对真理”这个起点本身就是虚幻的。
至于宗教的意义,它是道德的来源?
人生的寄托? 意义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答案。
对于我来说,神存在是生活的意义。
我为什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意义这类的问题,只有神才知道。
所以宗教的意义,就是生活的意义。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神和宗教的理解。
What is more beautiful, my love? Love lost or love found? Don’t laugh at me, my love. I know it. I’m awkward and naive when it comes to love, and I ask questions straight out of the pop song. This doubt overwhelms me and undermines me, my love. To find or to lose? All around me people don’t stop yearning. Did they lose, or did they find? I can’t say. An orphan has no way of knowing. An orphan lacks of first love, a love for his mama and papa. That’s the source of his awkwardness, his naivety.You said to me on that deserted beach in California, “you can touch my legs.” But I didn’t do it. There, my love, is love lost. That’s why I never stop wondering, since that day, where you’ve been and where you’re now. And you, shining gleam of my misspent youth, did you lose, or did you find? I don’t know, and I’ll never know. I can’t even remember your name, my love, and I don’t have the answer. This is how I like to imagine it, the answer. In the end, my love, we have no choice. We have to find. BGM: Never Be Like you
天主教是否压抑了人性?
在至高无上的教宗的皮下隐藏了什么?
黑暗中的梵蒂冈,夜色有没有隐藏了分明的等级界限?
看到E05,裘花主演的教宗和总角之交夜游全城,买一盒烟,在赌场女郎的陪伴下展开一场上帝存在的探讨:职责与身份,信仰与自由;我才明白,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想表现的,远远不止我想的那么简单。
教宗是个嬉笑怒骂,喜怒无常的人。
他早餐只喝樱桃可乐,喜欢打台球;Holy Father不是那个温文尔雅的枢机,而是一名真正的君主。
那个神似他初恋女友的女配,有着纯洁似羔羊的眼神,充满了对教宗无条件的崇拜与信任,却被拖下了曝光丑闻的深渊。
还好教宗高超的政治技巧和枢机受启示的一念之差,没有演变成悲剧。
剧中的每个画面和配乐都极富暗喻和象征意义。
教皇更衣准备给红衣主教们演讲时,Bgm貌似不合时宜地放弃了I'm sexy and I know it,似乎与多次出现别人夸赞英俊外表的情节照应,滑稽下多了几分不真实感,但画面的庄重和演员仪态又明显表现了真实。
The Young Pope用了大量电子音乐,仿佛刻意要揭开庄重教会的面纱,好像背后有个巨大脆弱的黑洞等着观众去发现。
教宗说:“我爱主,是因为爱凡人是如此痛苦。
”『探讨了保守与自由,信仰与质疑的大胆导演叩问到了宗教的本源,而最严厉又最宽容,最自私又最无私,最冷酷又最深情,最年轻又最保守的矛盾体教宗令人倾倒。
』当教宗的红袍猎猎,照亮非洲荒原,可能就是这部剧带给我灵魂震颤的最极致体现了。
1此剧展现的是真实的,存在千年且越发重要的 Frobiden City 梵蒂冈,大众的好奇加上十二亿七千万的(06年10月数据)的信徒注定有很大的市场。
2美剧,教宗是美国人,主角的设定满足了美国人期待多年的美国教宗心理需要。
3教宗是全球天主教会和一大部分基督新教教徒的精神领袖,基督徒在世的代表,很少有剧作者敢于拍这个宗教题材。
甚或能不差得太离谱地表达这个题材。
普世人类现实中所能看到的,和展现出的是教宗的“His Holiness”,对教宗人性的发掘是本剧的重要主题,也是卖点。
4剧本的作者导演是导演本身,也就是说类似想做好厨子的将军。
当然,导演还是很值得肯定的,至少从剧作的创作来讲,全剧还是非常好的,人物刻画有深度,个性鲜明而饱满,十集的架构明析,非常有节奏感。
5作为天主教的神父,还是要感谢这部剧,因为我们教会自己拍不出来这样收欢迎世俗作品,所以in some degree正面展现了宗教的美好。
6还是想正面传递一些信息: 教宗说他不信天主能拯救他,说的不是他没有信仰,他的祈祷确实行了奇迹。
他的问题还是在于童年的阴影,在从阴影走出来的过程中解决他的自己对已是教宗定位问题。
7教会的红衣主教们都不容易,多是有博士学位(如以前的中国的于斌红衣主教有三个博士学位),一表人才,个子高大。
剧中那么多的老主教在影射教会的老龄化的问题。
教廷内部不可能有女士在高位上。
梵蒂冈教宗的私人花园也不可能是谁都可以进的。
8里面的礼仪让人困惑,目的应该在提醒天主教的观剧者,此剧是虚构的。
因为三重冠(教宗的“”皇冠“”)是主持开梵二大公会议的教宗若望二十三为筹集善款卖了的,梵二会议后教宗延的很多仪式已经革新了,弥撒也是,但是剧中的弥撒还是梵二前的礼规。
教宗第一次与红衣主教团讲话时大概是用的梵二前的礼仪。
又 剧中教宗溜出梵蒂冈时与之交谈的女士用的是智能手机。
所以时间线是剧作者故意模糊的。
9世人普遍思考心的问题—天主真的存在?
具体的反应在laney的私人信仰上,同时已批判了教会的几个具体的问题,教会的官僚化,神职人员的老龄化,世俗化,甚至有丑闻,还有同性恋的问题,酗酒 在这些问题上有些是点到,有些是影射,有些是作为主要问题,当然同性恋者是不能作神父的(这是教会目前的规矩)但这个问题在剧中有所放大。
为此我还专门回复了一些网友。
教会神职中的同性恋问题在出了几桩丑闻后更加重视了,现在有心理学的方法可以查出来,通常教会不接受这种类型做神父的。
所以是极少数但这些少数确实给教会和社会带来很强的破坏。
10剧的主线是从黑暗到光明,从分裂到合一,从童年阴影-中年危机-信仰危机-教宗当选者的角色危机-整个教会的危机到重新找到自我,获得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的,与自我的修合,教延内的修合达至与整个教会内的修合和与世界的修合。
借展示剧中的教宗的人性也是在歌颂人性,展现人性的美好,同时也是最好的展现天主的伟大,所以有人说真的教宗也会认同这部剧的。
(E01)Voiello:消息就是权力。
他的弱点、痛苦经历还有罪愆,尤其是他犯过的罪愆,因为我们过去曾犯下的罪孽,未来也将重蹈覆辙,因为人正如神,从未改变。
(E03)Voiello:你真是无坚不摧,修女玛丽。
Sister Mary:没有人是无坚不摧的,主教大人。
只是耐心,也就是说是时间的问题。
而这也是我向你请求的,时间和耐心。
老红衣主教:我们穷尽一生努力尝试,直到死亡之前我们仍然在尝试,这就是我们作为神父的职责,我们给上帝以重量!
古铁雷斯和教宗。
(E04)Voiello:我不想伤害任何人,埃斯特满含泪水的说,我这一生听人们讲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了,而且他们都相信他们所说的,她也同样相信她所说的,可怜的姑娘,直到我们能想到的最后一天,她都不知道,我们被宣判了继续犯下罪行。
这就是我需要你的原因,吉罗拉莫,你是我的绿洲,你是我的救助者,你,吉罗拉莫,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罪恶的灵魂。
只有你,吉罗拉莫,可以真正触动圣洁的裙摆,你不知道,也永远不会知道,每一天都生活在错误的日子里意味着什么。
原谅我,如果可以的话,原谅我,吉罗拉莫。
教宗:你在害怕。
在我接受作为教会首领的命运之前,我也在害怕。
古铁雷斯:你是怎样克服恐惧的?
教宗:通过屈服于上帝为我们设计的复杂和不可预测的建筑。
(E05)教宗:Esther,我爱主是因为爱凡人是如此痛苦,我爱主无论他对我不离不弃亦或弃我不顾,主和主的缺席总能使我安心而坚定。
我是个神父,我已背弃了我的男信徒、女信徒,因为我不想遭受痛苦,因为我没有能力去承受爱的痛心之感,因为我不快乐,就像所有神父一样。
如果我能以你所想的方式去爱你,那会很美好,但那不可能,因为我不是一个男人,我是个懦夫,就像所有神父一样。
Voiello:我们独爱主是因为爱其他男女是如此痛苦,你我舍弃了我们的那些忠实的信徒,因为我们不想承受这些,因为我们都无法去承担那令人心碎的爱,因为我们不快乐,因为我们是懦夫,所有的神父和修女都是如此。
教宗:你不能用数量来衡量爱,只能用强度来衡量。
(E06)安德鲁·杜索里埃:我想向你们介绍圣佩德罗苏拉的新主教,豪尔赫阿奎罗蒙席,我很了解阿奎罗蒙席,他是位英雄。
在这讲道台上,他会训导你们,放弃邪恶、反抗黑帮,向死亡、向暴力、向洪都拉斯的寄生虫、贩毒说不,他不会让罪犯首领领取圣餐,也不会为他们的女儿主持婚礼。
是的,他会做到一切我没能做到的事。
是的,因为我不是英雄。
因为我畏缩了,像你们一样,也许这就是你们有一点点喜欢我的原因吧,不是吗?
因为我没有让你们感到不舒服,我从未让你们做出选择,从未用要成为好的基督徒必须要死在贩毒集团的党羽手下这种话敲诈你们。
我爱你们原有的样子,而不是应有的样子。
现在告辞了,我要去罗马了,但对我来说那不是家,我想让你们知道,对我而言,洪都拉斯是且永远都是我的家。
(E07)迈克尔:这就是教宗的目的,一个边缘的教会,小且毫无生命力,他这样讲过,现在他做到了,他想把这教廷带回创建之初的样子吗?
最初,整个梵蒂冈只有一座彼得坟墓,别无他物。
Voiello:为了什么呢?
迈克尔:自我封闭、自我否定,或是使他自己高不可攀、神秘莫测,通过牺牲和受苦来接近主,在他那复杂的逻辑里,这个手段本应激起世人的好奇和奉献之心,所有人都将重回教会的怀抱以望解开谜团。
Voiello:好吧!
但这根本没奏效,教堂里都十分冷清,繁杂的宗教仪式和教条另多数人敬而远之,现在想做个神父比做宇航员还难。
教宗不想再为传教工作提供资金,不相往来使天主教和其他宗教的关系陷入紧张与危险。
我们逐渐失去教众,开始孤独地对抗世上的其他一切,圣彼得广场变得空档、沉寂,步入废弃。
迈克尔,我们有义务采取措施。
安德鲁·杜索里埃:你是谁?
莱尼。
教宗:我是个孤儿,跟你一样。
安德鲁·杜索里埃:什么时候你才会长大?
教宗:永不。
神父永远不会长大,因为他永远不能成为父亲,他一直都是上帝之子,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三百年来,我们一直谨守着禁欲的誓言,因为我们必须恪守上帝之子的本分,不敢尝试取代上帝的位置。
安德鲁·杜索里埃:你知道我为什么想在这见你吗?
教宗:不知道,为什么?
安德鲁·杜索里埃:因为一个叫做安吉洛·桑彻斯的西班牙小伙儿从这儿跳了下去,他想成为神父,但我们拒绝了他,是我拒绝了他,现在他死了。
教宗:他真幸运,可以跟上帝对话,不像我们,他总于可以参透万物之理了。
安德鲁·杜索里埃:到底什么事情才会激情你的怜悯之心,难道你从未体会过怜悯之情?
我受够了,莱尼,我要回家,我要回到洪都拉斯。
教宗:如果你现在放弃,你就要面对责任的重担和良心的谴责,究竟什么时候你才会长大?
什么时候?
毒枭:你知道我是谁么?
安德鲁·杜索里埃:我知道,你是卡洛斯·加尔西亚。
毒枭:你知道我是做什么的么?
安德鲁·杜索里埃:我听说你是个毒枭。
毒枭:不,我不是什么简单的毒枭。
我是这里最大的毒枭。
你知道我是怎么成为最大的毒枭的么?
安德鲁·杜索里埃:通过你的狡猾?
毒枭:不,通过我的拳头。
安德鲁·杜索里埃:我明白了。
毒枭:不,你不明白。
暴力本身不需要存在,而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缺少敬畏之心。
不过不敬有很多种方式,不是每一种方式都需要暴力来解决。
如果你在教会里传教去反对毒品并拒绝给予我圣餐,我不会感到不敬,你不过是在尽本分,我也不会非要对你用什么暴力,但你没有这么做,这是现在的主教在做的事,他是对的,事实上,没人想着切下他一根手指。
你只不过是在反对毒品交易的抗议中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你选择了和我老婆上床。
这是不对的,这是非常不对的,因为你把我逼到了一个可憎的境地,我要去决定是否原谅你。
我对宗教的虔诚告诉我我应该原谅你,但我的职业道德告诉我不行。
好了,埃斯特万,出发吧。
(E08)迈克尔:你不信仰上帝。
教宗:你说什么?
迈克尔:我说你不信仰上帝。
我也曾经历过五十岁,遭遇了我自己的信仰危机,像所有神职人员一样。
第二召唤更具挑战性并且更使人忧虑。
你无需再面对青春的狂热,而要挣扎于突降的清醒,为理智的局限所困。
虽然你不信仰上帝,但也不用为此忧虑。
即使你是教宗,依旧存在另一种途径让你找到你在找寻的人和事,只是你现在看不见罢了。
你现在能看到的只有迷惑与黑暗。
教宗:请告诉我这另一条路,求你了。
迈克尔:如果我告诉了你,那么一切就都结束了。
难道你不知道吗?
莱尼。
你的生活,你的教宗职位是一段难忘的奇遇。
教宗:这种病态的好奇心正是由缺席引发的,主教,作为孤儿,我很理解这种心理。
教宗:我们都应该感到愧疚,我们都应该因为战争和死亡感到愧疚,永远。
同样的,我们也对和平感到愧疚,永远。
我跪着请求你们,我准备好为你们而死,只要你们会因为和平而羞愧。
我总是对那些从世界各地给我写信的孩子们说,想一想所有你喜欢的事情,那就是上帝,孩子们喜欢所有的事情,但是没有一个说他们喜欢战争。
现在看看你们身边的人,看着他们眼睛里的愉快并且铭记于心圣奥古斯丁所说的:"If you want to see God,you have the means to do it.""God is love"另一方面,我不会和你们谈论主,除非和平降临,因为主就是和平,和平也就是主。
让我看到和平,我就会把主带给你们。
你们不知道和平有多么的美妙,你们不知道和平有多么的令人惊惶,不过我知道,因为在我八岁那年,曾在科罗拉多河岸见到了和平。
(E10)梵蒂冈新闻记者:你是怎样做到的?
教宗:我羞辱了他。
你无法想象通过羞辱你的一个同胞能实现多少目标。
但有个秘诀。
梵蒂冈新闻记者:是什么?
教宗:被羞辱了的那个人不能意识到他被羞辱了。
教宗:我想要略微地做出一些改动,我希望你能成为我的私人秘书。
玛丽修女已经完成了她的使命,而现在理所当然的她想另谋高就了。
古铁雷斯:她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吗?
教宗:是。
孩童教宗已经成人,他以前需要母爱的存在,但现在他需要的是一个同事。
教宗:设想一下,如果我要你来做我的私人秘书,我也不准备改变我对同性恋的偏见,你真的认为我对你的性取向一无所知吗?
亦或是你孩童年代受到性虐待的事实,我都知道,那就是我派你去调查科特威尔丑闻的原因,也正是现在我想要你来辅佐我的原因,因为我们要去勾画未来,你需要有正确的动机,而你恰恰拥有,正确的动机可以改变世界。
你变了。
那次旅行回来以后你就变了。
古铁雷斯:怎么了呢?
教宗:你将恐惧化为愤怒。
非常好,古铁雷斯。
非常好。
教宗:我恳求你告诉我你所学过的最睿智的道理。
历代教皇代表:到头来,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更重要的,莱尼。
教宗:哦,请问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这就是些陈词滥调。
历代教皇代表:要是你真的明白这些陈词滥调有多么正确就好了。
我亲爱的同事,毕竟,看看我们,我们即是掌权者,而权力就是些陈词滥调。
科特威尔:那个男人的名字是杰克·瓦尔泽,在离家去响应主的号召之前,他是我们寓所的楼管员。
他将租客分为两类,当地人和游民,我家属于游民那一类,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钱,不能过上当地人稳定的生活。
有一天,杰克在上午十点按响了我们家的门铃,确认我有没有去学校,但那天我发烧了躺在床上,我房间的门是开的。
他在我父亲听广播时坐的小沙发上瘫坐了下来,身着湿衣的他洇湿了沙发,然后他,他告诉我说我们游民的狂欢已经结束了,房东决定将租金加倍,他的表现就像是在告诉我们一条喜讯。
去年初就盘算着要看这部剧,现在才算完成,这拖延症也是没治了。
我对基督教题材的影视一向是敬而远之,在接连看了《耶稣受难记》和《基督最后的诱惑》之后,尤其是后者,给我留下了难以言语的心灵阴影。
因为这个原因,在我疯狂刷雷德利斯科特的那段时间,《天国王朝》也没入眼。
选择这部剧,当然是因为裘德洛。
粉丝里善良的人叫他“裘花”,调笑的人叫他“裘秃”或者”发迹君”,而我,则是“男神”。
如果要加上一个形容词,那必须是“唯一且永远的男神”。
很早之前读简爱,这么描述圣约翰——“他很年青——二十八至三十光景——高挑个子,身材颀长。
他的脸引人注目,像一张希腊人的脸,轮廓完美、长着一个笔直的古典式鼻子,一张十足雅典人的嘴和下巴。
说实在,英国人的脸很少像他那样如此酷似古典脸型的。
他自己的五官那么匀称,也许对我的不匀称便有点儿吃惊了。
他的眼睛又大又蓝,长着棕色的睫毛,高高的额头跟象牙一般苍白,额头上不经意披下了几绺金色的头发。
”我一直不了解希腊式的脸是怎么个完美法,直到看到《兵临城下》的瓦西里。
这段描述噌得一下在脑海中乍现,是了,就是裘德洛的脸!
评价男性美的时候,往往落入两个极端,要么剑眉星目,丰神俊朗,要么“性柔和”、“善为媚”,极富女性特质。
这是传统审美。
现在的流派甚多,雅痞大叔和小鲜肉当道,各花入各眼,谁也不能说自己艳压群芳。
微博上一直有个说法,小李和裘是“美而不自知”的两个代表,身材疏于管理,人到中年就大腹便便。
相对于小李为了磨练演技把自己往糙里折腾,裘是“I've never been a great believer in relying on good looks to get you through. To me it's all about the work and what you do in the workplace.” 尽管如此,他还没演过一个不漂亮的角色,即使是配角,也能凭着一张脸成功抢镜,参见王尔德,天才雷普利,福尔摩斯,etc。
如果仅靠一张脸就能封神,那我也太没骨气了。
裘的台词功底扎实,眼神有戏,毕竟是英国正统舞台剧演员出身,又在百老汇浸淫多年。
这两个优点在教宗里得到极大发挥。
几场公众演讲,语气,停顿,重音,表情的控制,手势的应用,身体的晃动,非常有感染力。
而在下跪祷告时,十几个“you must”一次比一次坚决,笃定。
女主是修女服装也掩饰不了美丽的Diane Keaton。
自以为懂教宗,其实并不。
后期居然还有一条感情线。
长着痦子的伪小人真球迷Silvio Orlando
成熟美艳的Cécile De France
有小鹿般无辜眼神的Ludivine Sagnier
主动请缨参演的Javier Cámara。
不愧是主演过阿尔莫多瓦电影的人,平静的眼神后有着藏不住的波澜。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有了《绝美之城》的成功,构架起梵蒂冈毫不费力,全景在摄影棚搭建,连衣服都是找给真正的教宗做衣服的店主刀。
光影和构图美轮美奂,颇有明格拉的真传。
裘穿着雪白的衣服走在阳光下,浑身笼罩着圣洁而柔和的光晕。
配乐大相径庭,摇滚,民谣,流行,信手拈来,灵活自如。
片头,the young pope在摇滚乐中大步流星的穿过一幅幅名画,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然后对着镜头眨个眼,身后的老旧教宗轰然倒地。
编剧是最被诟病的。
前几集毫无头绪,无甚起伏(其实全剧都没有很激烈的矛盾冲突),伏笔埋得很多,最后几集集中解决,有头轻脚重之感。
开始时,the young pope几乎是与世界为敌。
他抽烟,不留情面,高高在上,不善掩饰。
他有致命的软肋,却从未被对手颠覆,因为“你以为你聪明?
是政治家?
错了,我比你更成熟,更狡猾。
”
贯穿始终的三条线索,来自内外势力的挑战,宗教体系内的改革和整治,寻求父母的征途。
第一条线索在中后段讲完,后两条在最后一集里得到完结。
十集的长度足够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起承转合上显得局促,尤其是第一条。
也许故事设定里所有人都服从于一个最为崇高的目标,因而和这个目标相一致的教宗就成了他们现实中必须跟随的人,这样所有的转变才有说服力。
对手们想抓他的错处,身边人想把他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教宗样子,民众们想仰望他、倚靠他的力量获得安慰。
他不给他们任何机会,从头到尾自己听从自己的内心。
当这个baby pope终于成长起来,与世界的和解总算达成。
我对基督教了解不多,不多加评论。
只是即使从旁观者角度来看,剧情的荒诞、夸张恐怕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第二季已经被续订,期待有更多精彩吧。
Friendly relationships are dangerous. They lend themselves to ambiguities, misunderstanding, and conflicts, and they always end badly. Formal relationships, on the other hand, are as clear as spring water. Their rules are carved in stone. There’s no risk of being misunderstood, and they last forever.
第七集 电视节目里的音乐 是 Leonard Cohen莱纳德 科恩的Hallelujah 哈利路亚。
科恩是上周11月7号刚刚去世的,死讯是11月11日公布的。
这集在拍的时候肯定不知道科恩会在这集播放的前一周去世。
也许一切都是天意... ...halleljah这首歌里有一句歌词baffled king composing Hallelujah, 歌词里baffled king原意指的是King David, 在这一集里大概是说 这个年轻教宗的内心彷徨吧…
一、保持沉默的主——对源头的发问莱尼是一个无神论者吗?
乍一看好像是的。
在梦境中他支持同性恋和堕胎,在现实中,他抽烟、收买托马斯,甚至亲口说过自己不信神。
然而,和教会里的其他人相比,他又好像是最虔诚的信徒。
他坚持否定同性恋和堕胎,排斥教会的一切自我营销行为,不愿意与任何世俗势力妥协,要求教会返回最纯净的原初状态,即使这意味着衰落和灭亡。
在这两个矛盾的形象之间,有一件事是同一的,也是莱尼一直强调着的,那就是他从未收到过上帝的回应。
一个始终沉默的上帝,等于无吗?
一些无神论者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要求信徒们拿出上帝给他们看,甚至在舞台上对上帝破口大骂,以上帝没有回应来证明上帝之不存在。
如果上帝出现、并给出回应,那么事情就简单了,这也是莱尼羡慕古铁雷斯的地方——曾经面见过天使的古铁雷斯,根本不会对上帝的存在有任何怀疑,他的问题只是能否克服对展开交往、增加犯罪可能性的恐惧。
而莱尼却始终在这种怀疑中,就像他的老师斯宾塞一样。
在剧集的后半段,斯宾塞向莱尼坦诚了他所走过的中年信仰危机,并认为莱尼也在经历同样的危机。
其实这种危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
一个人在青年时,相信真理,相信好人有好报,即使见到一些阴暗也依然愿意相信世界是美好的。
然而,到了中年后,经历了种种黑暗,品尝了诸多酸苦,开始怀疑世界是否还可能美好、人类是否还有希望,关于真理的话语是否只是一种幻想甚至欺骗。
于是,一些人不再相信真理,而成为一个死后不管洪水滔天的利己主义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做伤天害理的事,以为这叫看穿了。
同样地,当一个年轻时对赞美诗中的上帝有着美好憧憬的人步入中年,见多了世上的不公,见多了教会内部的龃龉,发现整个教会不过是披着神圣外皮的又一个名利场,他还会相信教会所说的那个上帝吗?
面对这个中年危机,斯宾塞度过的方式是将自己行动的动力从信仰转换到自我实现——既然教会就是个权力游戏,那我就参与到这个游戏中,做游戏的赢家。
然而,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即使是看似已经不信上帝的斯宾塞,向莱尼乞求的依然是那个问题的答案:上帝真的存在吗?
他看似走出了中年危机、成为了一个无神论者,但他至死都未走出这个问题。
斯宾塞曾在一次争吵中指责莱尼看似虔诚的原教旨主义行为只是因为自己从小被父母遗弃而向整个世界复仇。
在那时斯宾塞依然部分地误解着他的学生。
莱尼的一切行为固然可以用心理学方法归因为童年阴影,但其实一直搅动着莱尼的心、使他不安并行动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被抛感,只是这种被抛感在莱尼那里可以具象化为被父母遗弃。
用基督教的话语来说就是,上帝把我们创造出来,然后抛到这个纷乱的世界中、从此不再说一句话。
莱尼一直想见到他的父母,就像每个基督徒想回到伊甸园、面见他的造物主一样。
父母只是制造了我们作为动物性存在的肉身,而我们作为属人存在的心则另有源头。
人们始终对这一源头有一种返回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却总无法得到实现。
就像海德格尔所说,我们怀着永世的乡愁去寻找心灵的故乡,而故乡永远在大陆的中央。
普通的信徒可以从圣经中找到这种被抛的理由和回家的希望,然而精研神学多年、明白经文含义取决于人之解释的莱尼,无法简单地凭靠经文解决这一问题,他必须无时不刻地面临被抛感。
这种返回的不可能性,在影片末尾达到了高潮——最后,莱尼见到了自己的父母,又如何呢?
父母依然像当初那样,没有任何解释地离他而去,抛下他一个人在这世界上。
莱尼想面见上帝,质询祂为何制造出这不公的世界和自己多舛的命运,就像他想面见父母,质询他们为何当初抛弃自己。
即使面见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但是对面见的追寻仍然富有意义,甚至可以说是作为人的生命的唯一意义。
斯宾塞在临终时所给出的祝福——莱尼会找到自己的父母,与其说祝福他最终面见源头,不如说是鼓励他继续这一追寻。
上帝的确是沉默的,但是对上帝的信仰保证着世界的意义,保证我们的生命不是互相争斗以获得物质享受的动物生命,保证我们不是徒劳地在世上终日劳作直到死去。
即使上帝始终没有回应,人们依然会虔诚祷告,祷告本身安抚着人们对于无意义的世界的恐惧。
当然,即使信仰了上帝,人们依然会陷入另一种惶恐:究竟怎么做,才符合上帝的意志?
或者说做什么事,才能保证我们的人生有意义?
这正是莱尼在剧集前半段一直想做的——让人们直面这一问题。
上帝是沉默的,对经文的理解又包含着主观性,人们只能从现实世界的确定性中去揣摩上帝的意志。
而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有一条是无法被否认的,那就是包括人在内的外物都有保存自身的本能。
因此可以确认的是,上帝是肯定生命的。
斯宾塞指责莱尼否定堕胎是由于他对遗弃自己的父母的怨恨,然而莱尼否定同性恋和堕胎,是由于它们是对繁衍和生存的否定。
同时,私欲及其引起的争斗也是应该被否定的,因为争斗意味着对生命的伤害。
在莱尼的设想中,那些平时追逐名利、周日来教会做礼拜的人应当被逐出教会,因为他们的生活并没有按照上帝的指令行事。
教会应该只接纳真正以信仰来拷问生活的少数人,而非讨好大多数人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壮大。
在聆听了福音之后依然沉浸私欲的人,应当被抛弃,而非一再地被原谅。
作为上帝之城的教会,应当明确自己的立场,不断警告那些贪图世俗享受的人:他们的生活偏离了上帝的道路。
这在现代社会当然意味着自绝于群众,但是这样的教会依然是有魅力的,而且具有巨大的魅力。
当人们发现那些看似充满爱与和平的教会只不过是贩卖终极关怀解决方案的公司时,他们自然会投向真正的教会。
然而,现代人真的还需要这样一个真正的教会吗?
二、满足精神需要的商品——原子个人对社会性的渴望在上世纪末,人们曾为科学的每一次进步而欢欣鼓舞,无神论者的比例不断增加,人们相信随着科学的昌明,宗教将会渐渐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21世纪,信仰宗教的人数不断增加,虽然教会的确失去了它往日的政治权威,但是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并没有减少,小教派、乃至新兴宗教更是不断涌现,看似越来越具有理性的人们在宗教中投入了大量的热情。
这种现象是现代社会自身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将每一个人从其所在的共同体中剥离出来、成为相互分离和对立的独立个人,但是人之作为人的社会性需求并没有被消除。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货币为中介的物质联系逐渐扩大,实际上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广泛交往,但这种交往的展开以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对抗作为其前提,人们在情感层面对共同体的需求无法在这种交往中实现。
原本,现代国家可以用来满足这一情感上对共同体的需求,然而随着美苏对抗的终结与新自由主义的盛行,国家越来越显示出其作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来。
人们虽然依然身处在爱国主义的话语体系之中,但已经越来越倾向于将国家理解为诸个人在利益层面的联合,而不愿承认其价值属性。
于是,情感上的共同体,成为了现代人的生活中有待填充的空白。
然而,正如尼采对“上帝死了”的现代性状况的揭示,经过了现代科学和实证主义的洗礼,今人已经很难再相信存在一个超感性世界了。
一切旧的共同体意识,家族、国家、宗教等等,都已经被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永世不得翻身了。
但是人们又真实地需要一种共同体意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吊诡的场景:人们清楚地知道某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但又都默契地假装相信它,以用它来满足自己真实的需求。
正如教会里大多数人都明白的,大多数的信徒其实并不怎么真诚地信仰上帝,其日常生活并不会浸润在对上帝的信仰中,只是在礼拜日跑到教堂里寻求一种精神安慰或身份认同。
如果这个教会无法满足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投向另一个教会或者另一个宗教,在这里教会成了诸服务业之一种,在市场上售卖一种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解决方案。
而这个市场是公平的,随着政教分离的完成,天主教会不再拥有政治权力,只能与其他教会、宗教乃至迷信在市民社会进行公平竞争,教会人员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的运营策略,来完成信徒人数、捐赠额、活动热度等KPI指标。
因此,教会的对外事务完全可以外包给一个市场营销专业的美国人来管理和操作,而不用管她是否信仰虔诚。
教会作出决定的依据不再是是否符合信仰,而是是否对大众具有吸引力。
这种将宗教变成生意、将神圣包装为商品的做法,会遭到真正信仰上帝的人的反对。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如果教会真的上下贯彻虔诚的信仰、采取“窄门”的行事方式,且不论教会内部有无贯彻这种行事方式的人员条件,就算真的做到了这一点,正如索菲亚所说,其结果无异于自杀。
在现代性的裹挟之下,除非是先天具有强烈宗教情感或遭遇了重大的人生意义问题,一般人都不会选择这种又累又麻烦的教会,反而会因其仍臆想着超感性世界的存在而冠上“落后”、“装逼”、“精神病”之类的评价。
就算作为前期莱尼唯一门徒的艾斯特,也看似最终要回归到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中去,而不愿再留在他身边继续神圣的生活。
莱尼前期的努力就像是对一次原始基督教信仰的返回,而现代社会已经产生出了更适合现代人的非意识形态的宗教商品,因此他的返回注定是失败的。
但是,共同体需求被虚假地满足这一现状又是真实存在的,已然庸俗化的个人生活与被限定为神圣性的共同体生活是否还有弥合的可能?
在后三集中,剧集给出了一个试探性的回答。
三、上帝的微笑——个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解剧集到了后三集,节奏突然变得狂飙突进了起来,几乎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意味,这里无法一一道来。
我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莱尼对上帝认识的变化。
沉默的上帝无比真实却难再挽回,现代的上帝受人欢迎却全凭制造,那么人究竟应该如何信仰上帝呢?
莱尼在非洲之行中第一次正式讲出了上帝就是和平与爱,看似是对现代上帝的屈服和认同。
但是,这里的爱,与现代人所讲的爱,已经有了不同。
在现代教会中,“爱邻人”被抬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因为它能使得已然相互分离的原子个人们凭着对圣经训诫的接受而重新建立联系,但就像卫道士可能同时是伪君子一样,这种来自宗教观念的爱往往在现实中是虚弱的、乃至虚伪的。
前期莱尼看似冰冷绝情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对这种做法的否定——强调“爱邻人”只不过是对大众的讨好,营造出一片表面的和气,进而掩盖了“罪”所带来的紧张感,使人和上帝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莱尼的信仰模式中,每个人都必须首先作为个体单独地面对上帝,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渺小、忏悔自己的罪孽,之后自然就会善待上帝的其他造物。
这时,信徒凭着信仰,自然能生出对一切人的大爱,无论别人贫穷或富有、善良或邪恶,他都能做到平等地去爱,因为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作为私人情感、有远近亲疏的小爱只会妨碍这种大爱的实现。
但是,在现实的种种冲击下,最终在杜索里埃的死亡中,莱尼才意识到,这种大爱恰恰会淹没真正的爱,才以另一种方式重新领会了耶稣“爱邻人”的教诲。
“邻人”是什么?
邻人不是亲友,这是对传统宗族伦理的超越,也是对个人好恶的超越。
但是,邻人也不是所有人,耶稣并不要求人们对每一个他人都付出相等的爱,爱依然存在远近的差别。
邻人是我们被上帝抛入世界时恰巧与我们相邻的人,他可能是犹太祭司,也可能是撒玛利亚人,我们可能从小就一同成长,也可能只是在一次即兴的旅行中相遇。
邻人是我们在人生种种偶然的、不可控的情境中所遭遇的人们,我们的生活通过与这些人发生关系而展开,我们与他们的关系构成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主要纽带。
如果大爱就是对每个人都付出相等的爱,那么对有限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对所有人都只有一层稀薄的、观念的爱,即没有爱。
对一切人的爱,首先在于爱邻人,然后再根据自己实际的能力,将这个范围扩大,正如耶稣爱一切人与耶稣更爱身边的门徒,这两者并不矛盾。
否定了作为观念的大爱,真正的大爱才能得以显现。
爱邻人必然有大爱作为前提,如果心中没有对一切人的爱,那么我们只可能亲近我们的亲友或者与我们相似的人,而不会对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产生强烈的情感。
当史怀泽决定将在非洲行医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时,他说是因为听到了上帝的呼召,他并没有说谎。
非洲的苦难经过了很多人的眼睛,却唯独打动了他的心灵,这一打动不来自于观念,也不来自于生活经验。
正如貌似最私人的爱情也是如此,真正的fall in love,不来自于外在标准或交往经验,这在偶然瞬间爆发的强烈情感,只能来自于某种神秘的东西。
古希腊人称之为命运,佛教称之为业力,基督教称之为上帝的安排,只有信仰实证主义的美国人妄图将这一切都归结于童年情结之类的东西。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面对这些情感?
罪人被私欲、意识形态遮蔽了大爱的心,即使这种偶然性已经发生在了自己身上,也视而不见;而圣人,则能将本存在于自己心中的大爱,根据自己实际的人生境遇,真诚地、不加一丝歪曲地表达和实践出来。
那发出呼召的上帝,既是作为安排者的上帝,又是作为大爱的上帝,而后者才是信仰的核心。
在剧集中,当莱尼明白了这一大爱的真谛,才终于愿意承认,自己一直在追寻和思念的,除了父母,还有那个18岁夏天时在海滩遇见的爱人。
然后,就像放弃胡安娜的故乡、来到上帝(父母)所在的威尼斯,莱尼放弃了自己的爱情、选择了更重要的使命。
在剧尾的演讲中,莱尼借着胡安娜的话语说出了自己对上帝的认识。
我们不必纠结于生活中种种偶然的幸与不幸,它们当然来自于上帝的安排,但那不是信仰的核心,上帝不是用来安慰甚至改变我们生活中的不幸的。
正如耶稣拒绝用神迹来自证,莱尼也很少展现神迹,因他们知道由神迹而起的信仰会阻塞真正的信仰,只有像剧中的托尼诺这种假先知才会以神迹来吸引信徒。
面对苦难中的人们的恳求,上帝保持沉默,上帝存在于这长久的沉默而非短暂的神迹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是宿命,因为上帝还在微笑。
上帝将这微笑放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使得每个人都拥有大爱的能力,而发现、显明和实践出自己与他人心中的大爱,正是在现世超越苦难的路径。
莱尼所恳求的每一个人的微笑,指向了这种路径所通达的未来。
胡安娜所说的上帝是一根裂开的线,在表面上是指微笑这一表情,但在更深的意义上,是指上帝在由命运所编织的线中所打开的自由空间的可能。
此时,莱尼才真正埋葬了作为安排者的上帝的父母,而拥抱了作为微笑者的上帝的耶稣。
当我们脱离基督教的语境后,就会发现,这里所说的实际上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解。
每个人都有特殊的禀赋、境遇,都有与他人深浅不一的社会关系,但每个人又同时都是社会存在的显现,与所有他人为一体。
但是,正如大爱与爱邻人是统一的,社会性的普遍的爱与个体性的特殊的爱也是一体的。
我们不会将爱局限于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但也不会为了帮助一个陌生人而不顾自己身边的人。
今人否定普遍的爱或将之交予上帝,只承认由利己所展开的特殊的爱,因此只能在宗教中找寻自己的社会性存在。
而当每个人都成为自觉的社会存在后,社会就不再需要以上帝的名义声称自己了。
此时,作为安排者的上帝也将在人化自然界的完成中退场。
宗教这样展示出来,导演或者编剧中想来是有人有宗教信仰,若非经历过这种感受,决不能将其如此深刻的表现出来。
教宗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我不知道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否能感受得到。
某一集里面教宗说完:I dont believe in god,然后进行了长长的自我打压式贬低的忏悔。
这种信仰像是有一根细细的丝在向上拉着你,那些诱惑与欲望如同地球引力一般拽着你下坠,你不想堕落,每天艰难的紧紧的攥着那根细丝,偶尔疲惫不堪,想着不如坠入深渊去算了,这时你感受到god的援助,你发现其实除了那根细丝,周围还有无形的细密的,虽然不那么坚固,却也可以让自己缓一缓的网。
然后在dont believe in god 之后在内心又一次对自己进行深深的谴责,谴责自己的渺小,谴责自己的懦弱。
另外,I dont believe in god 而不是说god doesnt exist,多么痛苦的人啊,怀疑和寻找让人多么痛苦啊,但是谁能拒绝这种痛苦呢除了被愚蠢禁锢的人。
整部剧的恍恍惚惚梦境与现实的交错,更是加深了这种怀疑与痛苦,这哪里是权力的斗争,整部剧都是教宗一个人内心的斗争。
赞美这部剧,赞美它的直面信仰者的内心,那些令人不齿,难以言说的怀疑被这样表达出来,我想是能够增加自己内心的同情与理解。
另:年轻的教宗是没有堕落的哲学王?
恐惧与自由,没有施展权利的祈祷另:裘花真是美
人又何尝不是被神抛弃的孩子,在寻找神的路上跌跌撞撞,凭一腔孤勇斩蛇开径,这才有了立地成圣的神迹。
看不下去
还是 Sorrentino 朝台下要掌声的那种前作里常常见到的手法和招式 故事一般 人物可以琢磨的地方寥寥几笔而已 每次切到新的片层都是一场角力 一出胜负必分的戏码 自己树立一个障碍再自己越过 达到人物的升级感 而且摒弃那些营造出来的模糊人工群体感动效应 真的内心询问和对超越自我在信仰的危机转换到二次召唤上 都有没能解决的假回答
带着美式摇滚+意式咏叹调的预期却意外收获一个梵蒂冈式后摇,和满篇 SAT 词汇。这个依旧漂亮的蓝眼睛终于在秃顶前当上了教宗,然而身边却没有个会开直升机的爱尔兰教皇内侍,想想俩人都还是原教旨主义呢。
可以理直气壮地秃了;老了都要YOUNG2333;迷弟迷妹占领广场LOL←最先冒出来的三个感想。好了我闭嘴继续去看了233 // 没有撑过第六集。连下饭都觉得乏味,虽然是因缺斯汀的。不知为啥对这导演一直无感,大概是年轻气盛but not in a proper way…
没有天主教的宗教背景,完全无法理解,剩下的就是看脸看景了
索伦蒂诺对精致影像的掌控能力当然是当今世界导演TOP5之内,但后面几集的剧情确实是掺水了,过于蜻蜓点水。
看到教皇拒绝露脸,拒绝拍照的时候我脑子里就开始敲警钟,接下来那段充满愤怒的play god的演讲更是自大得令人作呕,God might be ineffable, but a pope, a mere reflection of God, shall never be
英雄來到了小鎮
很不好看,味同嚼蜡。
提不起兴趣
大型超长版绝美之城,绝美画面,神配乐。前半季幽默十足,超好笑,后面渐趋严肃,教皇这个角色也越来越丰满。感谢索伦蒂诺,裘花近年来遇到的最好的角色,极度傲娇、自恋、腹黑,不时孩子气,本质却是悲天悯人的真圣人,最重要的是太美味!!后宫们都萌得各有特点Awwwwwww
开头的演讲真是吸引人,但是后来的剧情越来越神,各种神迹,我有点接受不了。Pope太过任性,和霸道总裁一般,搞了这么多事,最后又回到起点了
1、虽然对宗教一无所知,但这片挺酷,充满了反讽、隐喻;2、裘德劳的表演很有趣,到位,估计会有革新风暴,
神经兮兮
前五集认真当搞笑剧了,突然发现居然是大男主爽剧,他们常被傲慢攻击型人折服吗。回答“上帝存在否”问题最后居然是落实到“miracle”是否呈现上,竟也是信仰薄弱的。神迹的呈现有时仿佛身心灵接信息,而“上帝住游泳池的大房子”就像意大利金曲《你要做美国人》。色彩构图好。
裘花是演技派来的,被颜值给耽误了。
不看发际线 我裘花还是很美貌的
裘花的颜的支撑不了我看完 看了6集弃。
坚持到了第八集…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任意妄为的教宗在自食苦果